荷花淀
《荷花淀》优秀课件

05
思考与讨论环节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思考
问题一
问题三
荷花淀的自然环境如何描绘,有何象 征意义?
荷花淀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 有何艺术特色?
问题二
主人公在荷花淀的经历对其性格和命 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见解和感受
分组讨论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 个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理
生动传神的景物描绘
自然环境描写
运用生动的笔触描绘荷花 淀的自然风光,如荷叶、 荷花、水流等,营造优美 的意境。
战斗场面描绘
通过描绘紧张激烈的战斗 场面,展现人物的英勇善 战和团结协作精神。
日常生活场景描写
细腻地描绘人物的日常生 活场景,如家庭、劳动、 休息等,使人物形象更加 鲜活。
独特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运用
VS
地域文化特色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是华北地区最大 的淡水湖。这里水域辽阔,芦苇丛生,荷 花淀只是白洋淀中的一部分。白洋淀地区 的人民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他们以捕鱼、种稻为生,水上交通发达, 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情。《荷花淀》所描 绘的正是这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场景 。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主题思想探讨及现实意义
主题思想探讨
小说通过展现荷花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歌颂了战争年代中人性的光辉和 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同时,小说也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荷花淀》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 和爱国主义情怀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关注民生、弘扬爱国 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同时期其他作家作品推荐
《荷花淀》优秀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CONTENTS
• 《荷花淀》的背景介绍 • 《荷花淀》的内容解析 • 《荷花淀》的深度解读 • 《荷花淀》的教学设计 • 《荷花淀》的实践应用
01
《荷花淀》的背景介绍
《荷花淀》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 平县孙遥城村人,现代小说家、散文 家、诗人。
《荷花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主题探讨
探讨小说的主题,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人性美、人情美。
《荷花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授小说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基本要素,帮助学生建立对小说的初步认 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 鉴赏能力。
《荷花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 解小说中的艺术特色和人物性格特点。
《荷花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 频等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互动教学: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方 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荷花淀》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敢。
情节特点
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生活细节展现战争
背景下的人性光辉。
《荷花淀》的人物形象分析
水生嫂
勤劳、善良、勇敢,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 感和爱国情怀。
其他村民
各具特色,生动展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 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
人物形象特点
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
《荷花淀》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荷花淀解释

荷花淀解释
荷花淀是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片湖泊,以其壮丽的荷花景色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一,也是武汉市的重要景点和自然保护区。
荷花淀地处武汉市的东西湖区,面积约为33.3平方公里。
湖泊四周树木繁茂,荷花盛开,景色宜人。
每年夏季,湖泊中的荷花争相绽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荷花淀以其广阔的湖面、密集的莲叶和绚丽的花朵而闻名,有时被形容为“天
上仙境”。
荷花淀的景色变化万千,早晨的荷花花朵刚刚绽放,粉红色和红色的花瓣在阳
光下闪耀。
白天时,湖泊上漂浮着一片片莲叶,绿色和红色的叶子相互映衬,营造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傍晚时分,湖面上的荷花开始慢慢合上花瓣,似乎在迎接夜晚的到来。
当夜幕降临,湖泊周围的灯光点亮,映衬着荷花淀的美景,犹如一幅现实中的画卷。
除了美丽的景色,荷花淀还生活着丰富的生物群落。
湖泊中栖息着各种鸟类、
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
游客们可以选择乘船游览湖泊,近距离欣赏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湖畔还设有休闲区和观景台,游人可以在这些地方放松休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荷花淀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得到了周边居民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保护区内设有游客中心,提供了关于湖泊的信息和保护意识的培训。
游客们被鼓励尊重自然环境,不乱丢垃圾,不损坏植被以及不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
总之,荷花淀是一个迷人的湖泊,以其美丽的荷花景色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
吸引着游客们。
它提供了一个和谐与自然相融的场所,让人们远离喧嚣的城市,享受宁静与美好。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荷花淀》知识梳理

《荷花淀》知识梳理一、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
这个合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二、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45年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也在不断扩大,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荷花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题材,谱写出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三、文学常识1.小说相关知识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2.荷花淀派:50 年代京、津、冀;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代表作品:孙犁《荷花淀》、刘绍棠《青枝绿叶》。
3.诗体小说:景美:人美:情美: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3.小说中的诗化(散文化)特点:①虚化人物。
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荷花淀》ppt课件

植被景观
平原上植被丰富,荷花淀 周边更是绿树成荫,水草 丰茂,与荷花相映成趣。
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元素挖掘
荷花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01
荷花在冀中平原民间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吉祥、纯洁
的象征。
与荷花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02
流传着许多与荷花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荷花仙子”、
“藕断丝连”等。
传统文化元素在作品中的体现
优美语言及艺术手法探讨
优美语言
孙犁的语言清新、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他善于运用生动的 细节描写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营造出浓郁的水乡风情。
艺术手法
孙犁在《荷花淀》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象征、隐喻、 对比等,使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同时,他还巧妙地结 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又讴歌了人性的美好。
互动性传播方式
利用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与受 众进行互动,引导受众参与讨论 和分享,形成口碑传播效应。
受众接受度调查与反馈
受众群体分析
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受 众群体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对《荷花 淀》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受众反馈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评论等方式收集 受众对《荷花淀》改编版本和传播策 略的反馈意见,为后续的传播和推广 提供参考。
角色扮演:模拟文中情节,加深理解
情节选取与角色分配
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学生分组并分配角色,准备进行角 色扮演。
情节表演
学生按照分配的角色,模拟文中情节进行表演,通过亲身参与加深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表演评价与讨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对表演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引导 全班学生讨论表演中所体现的人物特点和情节发展。
《荷花淀》课件

任务二
人情美——人物形象及情感
(1)分析人物对话 (2)分析细节描写
一、体味人物语言,赏析对话
片段1:“夫妻话别”情节 (1——31段)
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水生嫂 的语言,这些对话表现了水生嫂 怎样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
拓展延伸 “诗体小说”
①情节不离奇、不曲折——淡化 ②人物姓名、肖像模糊——虚化 ③写作视角独特,语言清新淡雅,意境纯 美,富有诗情画意——诗化
解题
“荷花淀”是现在的河 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 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 中抗日根据地。
以“荷花淀”为题,点 明了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 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联想。
提起战争,同学们想到了哪些词语或诗句?
痛苦、灾难、枪林弹雨、炮火连天、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 ︽大 百战 合中 花的 ︾插
曲 ︾
战争印象
荷花淀
孙犁
作家简介
孙犁(1913——2002)现代作家,原 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孙犁”是 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七七事变 ”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 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 命文化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 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 持写作。
为
情
诗 情化 景的 相景 生物
孙犁用散文般的语言写小说,善于营造一种诗一般的意境。文中几处环境 描写没有战争一种美的享受。试结合具体文段分析其环境描写的效果。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答题角度: 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暗示社会环 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②人物(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 ③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 制作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④主题(寄托、暗示主题,丰富、深化主旨)。
荷花淀解说词

荷花淀解说词
嘿,朋友们,你们看过那如诗如画的荷花淀没得哦?哎呀,那可真是
个人间仙境呐!今天咱们就来摆一摆这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好地方——荷
花淀。
荷花淀就在雄安新区安新县旅游路白洋淀景区荷花大观园内,那可是
个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地儿。
你们想象一下,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在阳光
下闪着金光,那些大莲蓬就像碧玉盘里放出的珍珠,一个个亭亭玉立的荷
花在风中摇曳,有的含苞初放,有的已经完全盛开,花香四溢,是不是觉
得心都要被这美景融化了?
不光是这自然风光哦,荷花淀还有它独特的人情味。
你们看过孙犁写
的《荷花淀》没得?那里面的水生和水生嫂,那可是咱们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时期的缩影哦。
水生为了抗日,毅然离家参军,水生嫂虽然心里舍不得,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丈夫。
这种夫妻情、爱国情,在荷花淀这片土地上,那是水乳交融,至纯至美。
每次读到这本书,我都觉得心里面热乎乎的,
仿佛看到了那些为了保家卫国而奋斗的英雄们。
而且啊,荷花淀还是儿童的乐园,老年人的后花园。
你们看那些小朋
友在荷塘边嬉戏打闹,老年人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是不是觉得特别温馨?
这里的人们生活得悠闲自在,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每次来这里,我都觉
得心灵得到了净化,所有的烦恼都随风而去。
所以啊,朋友们,如果你们有机会来荷花淀,一定要好好感受这里的美景和人情味哦。
我保证,你们一定会爱上这个地方的!。
荷花淀课件ppt

02
荷花淀的生态环境
荷花淀的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种类繁多
荷花淀内生长着多种水生植物,如莲 藕、菱角、芦苇等,这些植物为水域 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 生态服务功能。
荷花淀课件
目录
• 荷花淀简介 • 荷花淀的生态环境 • 荷花淀的旅游资源 • 荷花淀的保护与开发 • 荷花淀的人文景观
01
荷花淀简介
荷花淀的地理位置
01
荷花淀位于中国河北省安新县境 内,是白洋淀的一部分,距离北 京市约180公里,距离天津市约 170公里。
02
荷花淀与周围的大清河、永定河 、白沟河、拒马河、易水河等相 连,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 之一。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与 交流,引进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 术,提高荷花淀湿地的保护水平
。
05
荷花淀的人文景观
荷花淀的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风格
荷花淀的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抬梁式或穿斗式结构,屋 顶覆盖青瓦,外观古朴典雅。
建筑布局
荷花淀的传统建筑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多采用院落式或合 院式布局,建筑之间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的整体。
03
荷花淀的旅游资源
荷花淀的旅游景点
白洋淀湿地公园
集自然景观、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拥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和 野生动物资源。
荷花淀景区
以荷花为主题,展现白洋淀独特的湿地生态和荷花文化,是游客体验和观赏荷花 的绝佳之地。
荷花淀的旅游活动
01
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淀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课时安排
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补释
*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丝还连着。
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
二、解题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构桥事迹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
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
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新颖 1.淀:浅浅的湖泊
美丽 2.荷花淀:湖泊名,是白洋淀的一部分
提挈 3.歼灭鬼子的伏击战在这里发生荷花淀
4.用亭亭玉立的荷花象征年轻可爱的抗日战士(铜墙铁壁、哨
兵、荷花变成了人),•象征年轻美丽的抗日妇女
寓意
深刻 5.荷花是美的,预示了作品轻松、优美的基调,对抗日群众寓
有赞颂之意
三、作者简介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七·七”事迹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
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这时还只有二十多岁。
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解放后,在天津从事编辑工作,他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
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孙犁同志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者写《荷花淀》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
四、情节结构
注意: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水生参军,夫妻话别。
(开端)
1.月夜编席(1─4自然段)
2.夫妻话别(5─29自然段)
3.水生离家(30─31自然段)
第二部分:探望丈夫,归途遇敌。
(发展)
1.探望丈夫(32─38自然段)
2.扑空归来(39─47自然段)
3.淀上遇险(48─61自然段)
第三部分:伏击歼敌,战斗中成长(高潮、结局、尾声)
1.伏击歼敌(62─65自然段)
2.意外相见(66─84自然段)
3.组织起来(85自然段)
五、本文线索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1.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2.明线暗线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 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形象的分析: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
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
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
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
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
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主题: 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第二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一)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通过写景表现人物的感情,充满诗情画意。
第一部分第一层,是一幅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情景相生
人情美: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这一景物为后面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因为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
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
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二)生动的细节描写
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
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
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
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打捞战利品,也有许多细节描写。
如:“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的拿手戏。
”这里,把打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摸鱼揉合在一起。
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船上”,几个青年妇女又把掉在水里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这一丢过去,又丢过来,渲染了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戏谑的情感。
(三)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了故事情节。
水生和妻子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面貌)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们几个呢?”──侧面打听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流露出她的温情和忧虑,•表明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体贴,也表现了她细心、稳重的性格。
当她得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丈夫报名参军后,她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一句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来“你总是”这种口气多半用于责难,可这里却用于对丈夫的称赞,写出了她对丈夫的依依不舍,也写出了她识大局、明大义,积极支持丈夫参军的崇高品格。
从水生嫂的言语中流露出依恋丈夫的感情,为下文伏击埋下一笔,是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础。
几个妇女商量去马庄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
巧:来得不巧,巧遇敌人,巧逢亲人,无巧不成书。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
这段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反映出侥幸心理,促成她们归途遇敌,躲进荷花淀,无意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这段对话对情节发展起作用。
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作业
练习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