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优秀4篇)

《荷花淀》教案(优秀4篇)荷花淀教案篇一第一部分(“月亮升起来”到“上船走了”),夫妻话别。
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①个层次(“月亮升起来”到“丈夫还没有回来”),写水生嫂在月夜编席,等丈夫归来;第②层(“很晚”到“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写水生夫妻话别;第③层(“第二天”到“上船走了”),写水生嫂和乡亲们送水生参军。
第二部分(“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探夫遇敌。
这部分也可分成三个层次。
第①层(“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划到对面马庄去了”),写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望丈夫;第②层(“到了马庄”到“又唱起来了”),写她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复杂心情;第③层(“她们轻轻划着船”到“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写她们遇敌后,巧妙、勇敢地摆脱敌人的追击。
第三部分(“她们向荷花淀里摇”到“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助夫杀敌。
第①层(“她们向荷花这里摇”到“不久”),写妇女们在荷花淀与丈夫巧遇和游击队伏击的情况;第②层(“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到“谁比谁落后多少呢”),写妇女们经受战斗锻炼后的感受和打算;第③层(“这一年秋季”到结尾),概述妇女们在斗争中迅速成长的情况。
这篇文章以清新的格调,诗歌般意境展现战争时代人物心理,社会风貌,作为小说,可称为别具一格。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小说不追求离奇的情节。
也不刻意雕琢人物,而采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只求神似,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描写,展现人物的情操。
3.写作手法①用简洁朴素的对话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水生嫂等几位青年妇女,作者没有介绍她们的相貌、姓名,但是她们勤劳、纯朴的本质,她们爱国、爱家、爱亲人的真心都跃然纸上。
文中话别一场是最精彩的,作者用自然、真实的语言表现出水生嫂,这一农村妇女的大义。
胜利歼敌后,妇女们与民兵战士的一场对话也很有代表性。
战斗胜利了,水生没有对妇女们说一句话,而是奋力去追那盒饼干。
《荷花淀》教案7篇

《荷花淀》教案优秀7篇课文《荷花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
相对于主题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
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
因为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而朗读的声情并茂本身就有利于沟通。
因此,本课将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
教学目标: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定向昨天请大家阅读了一篇小说《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吗?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引导学生畅谈,如果学生能谈到人物对话的精彩就直接定向研读。
如果学生没有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人公。
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就锁住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
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
那么,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结合语境,诵读品味,比较揣摩。
二、学生自由诵读,选取对话语段,分组揣摩。
三、交流鉴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尝试演读。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自己所选取的对话语段,找一句自己认为最传神,最动人的话,何大家交流自己的赏析和感受。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注意对话中的神态细节描写2、设计语言变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3、引导学生将语言鉴赏深入到人物思想和形象鉴赏上4、组织学生演读(一)夫妻话别具体语言鉴赏点:1、怎么了,你?(你怎么了?)倒装句式急切,关心2、你总是很积极的。
(低着头说/斜着眼说;就你积极)心态真诚,羞涩、无奈、自豪顺带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水生的“脸红”“气喘”和避闪拖延的态度,体会他想说又怕说不知道怎样说的。
高中语文《荷花淀》教案

高中语文《荷花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荷花淀》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意图。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荷花淀》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英勇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荷花淀》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意图。
(3)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如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荷花淀》。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人物的塑造手法,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5. 练习与拓展:(2)推荐相关阅读作品,拓展学生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荷花淀》教案三篇:带着课本去探索自然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探索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而《荷花淀》恰好是这样一篇适合探索自然的课文,本教案便是带着课本去探索自然的方案。
1.活动目的通过探索荷花淀,学生能够体验自然之美、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观察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荷花淀》课文的理解。
2.活动准备①课堂上引导学生预习《荷花淀》,生动形象地讲解荷花淀的概念、生态特点。
②购买一些探究工具,如显微镜、望远镜、烤火架等。
③准备好安全用具,如手套、口罩等。
3.活动流程第一步班级集合带领学生集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内容,解释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步准备探究工具发放探究工具,向学生解释各个工具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谨慎使用各种工具。
第三步探索荷花淀带领学生来到荷花淀,让学生观察荷花、莲藕、石英砂等植物和生物的特点和环境,野外考察植物,发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
并引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荷花苞,掌握辨别不同花朵部分的方法。
第四步活动总结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一起进行总结讨论,分享在活动中获得的新知识和美好体验,以及在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思路。
教师可以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在荷花淀之旅中的感受和体验,并把这些体验与《荷花淀》中的描写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4.活动效果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得以深入接触自然,观察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相互作用,思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同时,通过活动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力、探究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荷花淀》是一篇优秀的课文,它在语言上有丰富的表现力,在题材上具有深刻的思想,是适合用来探究自然、启发学生的好课文。
而探究自然的活动,则是让这篇好课文更有震撼力,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命的活力,领悟生命的奇妙。
带领学生去探究自然,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知识水平,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成为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
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

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优秀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主动性,通过教案的规划,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机会,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荷花淀教案篇1一.说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
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句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二)新课:1.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3.学习二、三自然段:自由读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书:荷叶、荷花)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课文《荷花淀》教案

课文《荷花淀》教案课文《荷花淀》教案「篇一」【设计理念】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
《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创设语境。
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在读中揣摩思路。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
”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在读中整体感知。
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
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
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
《荷花淀》教学设计

《荷花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小说朴素,清丽,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语言特色。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情节,评点语言,从人性美的角度理解水生嫂等妇女们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环境与人物描写,感受作品的创作风格。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抗战时期白洋淀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继承弘扬中华优秀革命文化传统。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难点: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感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较少,特别是现代作家的小说,学生知之甚少。
教学中着重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小说欣赏的方法,培养其小说阅读的能力。
【教材定位】《荷花淀》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的第一篇课文。
它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想】1.安排两课时。
2.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945年春,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荷花淀》写的就是这样的民族历史中的一角。
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曾用笔名芸夫在《大公报》发表文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发表论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并参加土地革命工作,1949年以后,到《天津日报》工作。
关于《荷花淀》教案4篇

关于《荷花淀》教案4篇《荷花淀》教案篇1教学目的品味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体味人物对话教学重点1.景语和情语。
2.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1.散文式的格调。
2.诗歌般的意境。
教学方法研读、品味、思考教学过程一、点拨《荷花淀》不侧重战争场面的描写。
从青年妇女这一侧面去表现时代的重大主题——以人民战争抗击日本侵略者。
小说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妇女形象, 表现了她们的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分析__中几处对话描写及其作用①夫妻对话。
妻子追问: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这里蕴含着妻子对丈夫的忧虑、关切和责备, 也表现出人物的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
妻子赞同丈夫参军, 说明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
妻子应诺承担家里的千斤重担, 说明她爱丈夫、爱祖国, 把对丈夫的爱融注入爱国的高尚的民族气节中。
②探夫时的对话。
她们想去而不明说, 骂、恨、惦念和找借口探夫一样, 都是对丈夫的爱。
③伏击战后妇女们在回家路上的对话。
她们商量回去也成立队伍, 她们要和丈夫比赛打敌人, 看“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表现她们在战斗中受到教育, 不甘落后, 想和丈夫比个高低的自尊心理和勇敢好强的性格。
三、分析__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①渲染气氛, 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环境以烘托人物形象。
“月亮升起来”至“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 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②借景抒情, 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风貌。
如几个女人在探望丈夫未遇的归途上, 有点失望, 也有点伤心。
可是她们很快地就忘记了那些不痛快。
这自然与她们爽朗、乐观的性格分不开, 但这时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 也会使她们受到感染, 从而增强扫除伤心情绪的力量。
又如作者写荷叶像铜墙铁壁, 写粉红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
作者驰骋想象, 把景物写得逼真、形象、传神、充满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文荷花淀教案
语文课文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语文教案-荷花淀。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
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
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
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
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
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
他和
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
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荷花淀》。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
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
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
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两
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
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
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
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
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
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
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
五、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鋈宋镄蜗螅?
1.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
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
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
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
但是,他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