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精品教案

《荷花淀》精品教案【教学素养】1、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2、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难点: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七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并坚持写作。
他的作品显示出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
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散文集《津门小集》等。
2、题目解说“荷花淀”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
以“荷花淀”为题,。
3、写作背景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
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
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孙犁以此为基础,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草纸和自制的墨水写成了这篇小说,1945年发表于延安《解放日报》。
4、资料链接白洋淀派《荷花淀》在延安发表后,重庆《新华日报》和各解放区的报纸转载,新华书店发行单行本,香港的书店也予以出版。
孙犁小说荷花一样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青年作者积极学习孙犁的风格,效仿孙犁的方式写小说,即通过描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时代的变化。
《荷花淀》教案7篇

《荷花淀》教案优秀7篇课文《荷花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
相对于主题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
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
因为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而朗读的声情并茂本身就有利于沟通。
因此,本课将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
教学目标: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定向昨天请大家阅读了一篇小说《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吗?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引导学生畅谈,如果学生能谈到人物对话的精彩就直接定向研读。
如果学生没有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人公。
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就锁住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
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
那么,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结合语境,诵读品味,比较揣摩。
二、学生自由诵读,选取对话语段,分组揣摩。
三、交流鉴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尝试演读。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自己所选取的对话语段,找一句自己认为最传神,最动人的话,何大家交流自己的赏析和感受。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注意对话中的神态细节描写2、设计语言变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3、引导学生将语言鉴赏深入到人物思想和形象鉴赏上4、组织学生演读(一)夫妻话别具体语言鉴赏点:1、怎么了,你?(你怎么了?)倒装句式急切,关心2、你总是很积极的。
(低着头说/斜着眼说;就你积极)心态真诚,羞涩、无奈、自豪顺带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水生的“脸红”“气喘”和避闪拖延的态度,体会他想说又怕说不知道怎样说的。
人教版高中荷花淀教案3篇

人教版高中荷花淀教案3篇荷花淀教案一《荷花淀》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手法。
2、学习*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3、学习白洋淀地区人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诗体小说”特征的把握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理清*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孙犁的材料和对他诗体小说特征的评价的相关资料,如有可能可作成简单的POEERPOINT课件,便于课堂交流。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在优美的《高山流水》乐曲声中,徐徐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进入审美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002年7月,正是荷花摇曳荷叶飘香的季节,我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在绵绵细雨声中静静地离去了,享年90岁。
巨星虽然陨落了,但白洋淀里的荷花依然开得姹紫嫣红,他的代表作《白洋淀》也象那一株亭亭玉立的荷花,静静地绽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幽幽地散发着那怡人的清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白洋淀,感受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发生在白洋淀里感人故事,学习白洋淀人民优秀的品质,品味孙犁小说的独特魅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的故事情节: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
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情节发展可以分成三大部分,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主要内容。
A、(1—31)_话别(开端)B、(32—61)探夫遇敌(发展)C、(62—84)助夫杀敌(_、结局)D、(85)学夫卫国(尾声)三、品味语言,把握形象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主要刻画的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白洋淀妇女。
[专题范文]荷花淀教案8篇
![[专题范文]荷花淀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fc12eb08a1284ac850435d.png)
[专题范文]荷花淀教案8篇荷花淀教案荷花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赏析名家透过传神的对话描述把人物写活的本领。
2.理解、学习抗战军民深明大义、舍家卫国、用心乐观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人物对话的分析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必须看过不少描述战争的小说和影视剧,下面请大家说一说描述战争场面的成语。
如: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
能再说几个吗?最好能残酷点的。
如: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等。
“血肉横飞”“刀光剑影”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描述的确让人惊心动魄,而这天我们要学的孙犁的《荷花淀》,也是描述抗战最艰苦阶段白洋淀人民的战斗生活的。
大家看过课文了,小说中是否有“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2、那么主要描述了什么?景物。
还有人物对话。
小说共四千余字,我统计了一下,有将近一半的篇幅是人物的对话描述,很显然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的手法是--人物的对话描述。
3、小说的人物对话部分分布在故事的哪些情节里?“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4、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古典小说对人物的对话描述都极为出色,极为精彩,大家能说出几部这样的作品吗?《三国演义》。
《红楼梦》。
仿佛还有《水浒》。
孙犁先生十分推崇《水浒》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说这两部小说的人物对话读起来“叫人就像望见了说话人的神情,听见了说话人的声调”。
也就是说这两部小说透过人物的对话描述把人物写活了。
孙犁的《荷花淀》汲取了传统经典小说的精华,把对话写得简洁朴素,读后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窥见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这节课我和大家一齐来赏析这部小说高超精妙的人物对话艺术。
二、分析小说传神的对话描述:A、分析小说“夫妻话别”中三处对话描述:师:小说写到由于白洋淀抗日形势的变化,小苇庄游击组长水生和同村的几名年轻人参加了地区队,明天就要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去了,大家推选水生回家和家人说一说,尽管水生嫂还是个开明的人,但水生还是担心妻子一下子承受不了,水生吞吞吐吐、想方设法地寻找着最佳的开口时机,但细心、温柔的女人还是觉察到水生这天的反常,经过再三追问,水生最后小声说了句“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于是就引出了下面这段十分精彩的夫妻对话。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荷花淀》教案汇编5篇《荷花淀》教案篇1第一课时熟悉课文:一、导入新课: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在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城5县(《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二、作家作品: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
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
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
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
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
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
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四、分析情节线索:1、让学生概括文中几个场面的内容:①月夜编席②夫妻话别③探夫遇敌④助夫杀敌⑤学夫杀敌2、让学生找出这篇小说的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3、明线暗线分而又合,合而又分: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送夫、探夫、遇夫、学夫暗线──地区队的活动4、小说要表现那些人物?明确: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八年级课文《荷花淀》教案

八年级课文《荷花淀》教案八年级课文《荷花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课文《荷花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课文《荷花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初步形成小说鉴赏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设想】《荷花淀》不只是一篇小说,由此发端,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
它的不事雕琢和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荷花淀》也不只是一篇课文,由此发端,给学生以清新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语感和美感,让语文课属于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发表、有时间思考、有空间参与,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辨析能力,表现能力。
因此,我想抓住文中的一句话“你总是很积极的”和一段话——五个女人的对话做文章,从而领起全篇的学习。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让学生以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来读书,在阅读中学会欣赏,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教学重点】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教学难点】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方法】预习指导法、问题引领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1课时【前置】布置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风格。
2.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教学过程】一、导语你喜欢看电影吗?什么题材的?成龙轻松的武打片,甜蜜的言情片,悦目的青春偶像片还是刺激的恐怖片?战争片少人看,为什么?沉重!残酷!我们今天学习的却是一篇另类风格的战争题材的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

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优秀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主动性,通过教案的规划,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机会,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荷花淀教案篇1一.说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
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句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二)新课:1.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3.学习二、三自然段:自由读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书:荷叶、荷花)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课文《荷花淀》教案

课文《荷花淀》教案课文《荷花淀》教案「篇一」【设计理念】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
《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创设语境。
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在读中揣摩思路。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
”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在读中整体感知。
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
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
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淀》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孙犁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
2.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情感。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945年春,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荷花淀》写的就是这样的民族历史中的一角。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七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并坚持写作。
2.了解创作风格孙犁的作品显示出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
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3.相关背景本文写于1945年春,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也在不断扩大。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荷花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题材,经过精心构思谱写出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4.解题“荷花淀”,地名,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
5.了解“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
《荷花淀》发表后,其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影响了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众多作家,他们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便形成了“白洋淀派”。
他们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三、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惦.记(diàn)嘱咐..(zhǔ fù)惦.记(diàn)泅.水(qiú)噘.着嘴(juē)凫.水(fú)2.解释词语。
藕断丝连: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
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二)初读课文。
【思考1】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
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思考2】尝试概括下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第二部分:探夫遇敌(发展)第三部分: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四、文本研究【思考1】分析环境描写1.小说前3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明确景物:高升的月亮、干净凉爽的院子、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像雪地和云彩一样洁白的苇席、一片银白的荷花淀、水面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
作用: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营造了一种清新欢愉的宁静气氛,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善良温顺的形象;充分展示了荷花淀的美丽富饶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为后文水生嫂毅然送夫参军、组织队伍、参加战斗等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景物描写暗示了湖面情况的异常,进一步勾画出白洋淀伏击战的典型环境,也为下面到来的激烈战斗蓄势。
【思考2】分析人物语言1.“水生笑了一下。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这里,水生嫂使用了一个倒装句,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明确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一时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表现了对丈夫的关切。
2.“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嫂这句话有何丰富的内涵?明确这句话体现了水生嫂既嗔怪又自豪的矛盾心理:嗔怪的是丈夫马上要离开自己;自豪的是丈夫没落在别人后面。
作者非常巧妙地让水生嫂这位普通而又温柔贤淑的农村妇女用不满的口气说出了满意的话。
【思考3】分析细节描写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震动”和“吮”这两个词语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震”一“吮”,不仅惟妙惟肖地描摹出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的情态,而且不经意的习惯性的动作,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白洋淀抗日根据地妇女内心深处爱与恨、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
用词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
2.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美纸盒“捞”起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接着女人们将掉在水里的小包裹“捞”起来“丢”给他们,这一“捞”一“丢”,有什么意味?明确这一“捞”一“丢”,不仅表现了抗日军民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以及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捞”一“丢”里,早就融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
3.本文的对话描写极其传神,试举例分析对话的作用。
明确①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
“你总是很积极的。
”短短一句话,看似平常,其实内涵极为丰富:既透露出水生嫂舍不得丈夫离开的绵绵情意,又表现出她为丈夫积极投身革命而感到骄傲。
②揭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展开并推动情节发展。
商量看夫对话描写是相当精彩的。
她们都想去看看自己的丈夫,可是在语言表达上却迥然不同,充分表现了各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同时,这一段人物对话描写又为下面妇女们突遇敌船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③注重表现人物发展变化的思想性格,深化小说的主题。
回家途中的对话,表现了她们经过战斗的考验,思想觉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她们也渴望参加战斗,对话中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认识到妇女并不比男人弱,她们提出了“我们也成立队伍”的响亮口号,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思考4】概括人物形象1.水生嫂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进步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①勤劳善良。
她编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的能干与勤快。
丈夫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
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②温柔体贴。
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
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
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地和众伙伴去探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
③深明大义。
丈夫参军,她没有拖后腿,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
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
丈夫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她的忠贞和坚强。
2.去探望丈夫的妇女们有着怎样的个性特征?明确①机敏多智,如:“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质朴憨厚,如:“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稳重谨慎,如:“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心急口快,如:“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⑤忸怩羞涩,如:“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思考5】孙犁先生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
”《荷花淀》一文便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美,请结合文本探讨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美。
明确示例一:我认为表现了爱情美。
水生嫂为了丈夫的嘱托可以牺牲生命;青年妇女牵挂丈夫,她们可以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探夫;我们的战士在“顺手丢”中温柔关爱尽显无余。
这就是白洋淀青年男女的纯朴而忠贞的爱情。
示例二:我认为表现了亲情美。
如“爹哩?”“小华哩?”如果说水生每次回家必问的话,那么这一次会不会带有一丝不安?因为第二天水生就要去大部队了。
谁说战士无情?谁说战士不顾家?他们心疼家人,梦萦故乡,然而国难当头,他们只有舍小家而顾大家。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
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这就是浓郁的亲情。
示例三:我认为表现了爱国情。
为了保卫家乡,打退敌人,男人积极上前线,女人支持丈夫,父亲支持儿子,乡亲支持战士。
有这样的爱国情怀,有这样的凝聚力,我们的革命能不胜利吗?忠贞的爱情,浓郁的亲情,都统一在高尚的爱国情中。
【思考6】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明确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一样。
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思考7】战争是残酷的,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肉横飞,而本文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的水乡图画,如何理解这样的景物描写?明确观点一:作品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从作品所描写的背景中,我们丝毫看不出残垣断壁,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却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粉色的荷花……一切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是由作品表现主题的角度决定的——并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观点二:荷花淀的景色是美好的,月白风清,凉风习习,水跳如银,菱角白嫩,稻苇清香,无一不明丽清纯,让人心醉。
这么美丽的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
这柔美洁白的水乡,凝聚着白洋淀人民的深厚感情,又怎能容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践踏呢?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
正因为对家乡的热爱,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才毅然决然地送郎上战场,而她们自己也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茁壮成长起来,成为白洋淀的战士,勇敢地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
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纯美意境的铺垫,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观点三:《荷花淀》这篇小说是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充分诗化了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有着无限开阔境界的荷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