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

合集下载

课文《荷花淀》精品教案(精选10篇)

课文《荷花淀》精品教案(精选10篇)

课文《荷花淀》精品教案(精选10篇)课文《荷花淀》精品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荷花淀》精品教案(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课文《荷花淀》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2.形成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想:1.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2.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3.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

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只能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一、布置课前预习。

1.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3.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二、上课开始时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1.全文三部分的标题:(1)夫妻话别(2)探夫遇敌(3)助夫杀敌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

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荷花淀解释

荷花淀解释

荷花淀解释
荷花淀是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片湖泊,以其壮丽的荷花景色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一,也是武汉市的重要景点和自然保护区。

荷花淀地处武汉市的东西湖区,面积约为33.3平方公里。

湖泊四周树木繁茂,荷花盛开,景色宜人。

每年夏季,湖泊中的荷花争相绽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荷花淀以其广阔的湖面、密集的莲叶和绚丽的花朵而闻名,有时被形容为“天
上仙境”。

荷花淀的景色变化万千,早晨的荷花花朵刚刚绽放,粉红色和红色的花瓣在阳
光下闪耀。

白天时,湖泊上漂浮着一片片莲叶,绿色和红色的叶子相互映衬,营造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傍晚时分,湖面上的荷花开始慢慢合上花瓣,似乎在迎接夜晚的到来。

当夜幕降临,湖泊周围的灯光点亮,映衬着荷花淀的美景,犹如一幅现实中的画卷。

除了美丽的景色,荷花淀还生活着丰富的生物群落。

湖泊中栖息着各种鸟类、
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

游客们可以选择乘船游览湖泊,近距离欣赏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湖畔还设有休闲区和观景台,游人可以在这些地方放松休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荷花淀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得到了周边居民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保护区内设有游客中心,提供了关于湖泊的信息和保护意识的培训。

游客们被鼓励尊重自然环境,不乱丢垃圾,不损坏植被以及不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

总之,荷花淀是一个迷人的湖泊,以其美丽的荷花景色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
吸引着游客们。

它提供了一个和谐与自然相融的场所,让人们远离喧嚣的城市,享受宁静与美好。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荷花淀》教案7篇

《荷花淀》教案7篇

《荷花淀》教案优秀7篇课文《荷花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

相对于主题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

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

因为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而朗读的声情并茂本身就有利于沟通。

因此,本课将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

教学目标: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定向昨天请大家阅读了一篇小说《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吗?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引导学生畅谈,如果学生能谈到人物对话的精彩就直接定向研读。

如果学生没有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人公。

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就锁住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

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

那么,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结合语境,诵读品味,比较揣摩。

二、学生自由诵读,选取对话语段,分组揣摩。

三、交流鉴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尝试演读。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自己所选取的对话语段,找一句自己认为最传神,最动人的话,何大家交流自己的赏析和感受。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注意对话中的神态细节描写2、设计语言变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3、引导学生将语言鉴赏深入到人物思想和形象鉴赏上4、组织学生演读(一)夫妻话别具体语言鉴赏点:1、怎么了,你?(你怎么了?)倒装句式急切,关心2、你总是很积极的。

(低着头说/斜着眼说;就你积极)心态真诚,羞涩、无奈、自豪顺带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水生的“脸红”“气喘”和避闪拖延的态度,体会他想说又怕说不知道怎样说的。

《荷花淀》知识梳理

《荷花淀》知识梳理

《荷花淀》知识梳理一、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

这个合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二、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45年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也在不断扩大,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荷花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题材,谱写出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三、文学常识1.小说相关知识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2.荷花淀派:50 年代京、津、冀;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代表作品:孙犁《荷花淀》、刘绍棠《青枝绿叶》。

3.诗体小说:景美:人美:情美: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3.小说中的诗化(散文化)特点:①虚化人物。

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荷花淀原文及分析

荷花淀原文及分析

荷花淀原文及分析荷花淀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长江之滨。

这片湿地生态区域以其壮丽的荷花景观而闻名,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欣赏。

本文就荷花淀的原文及其分析进行探讨,以展现这个美丽风景的魅力。

荷花淀原文分析荷花淀,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的归元山脚下的黄金口水库,是长江下段最大的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之一。

荷花淀集水、吸附、净化、调蓄于一体,是湿地、植物和珍稀动物的自然乐园。

“淀”在地名上的用法,表示海上或者江河湖泊出水口的浅滩、湿地。

湖泊从广义上来讲是一个“淀”,也就是河口湖泊。

语源即是指出水口,也指泊位淺的地方。

该景区面积达18万多亩,其中有70%以上是湖泊或沼泽地,孕育着丰富的生态资源。

而其中最为独特和吸引人的就是荷花,每年夏季,成千上万朵荷花绽放在湖面上,构成一幅壮丽的画面。

荷花淀的荷花品种丰富多样,有粉红色、纯白色、淡黄色等多个品种,每一朵荷花都展现出独特的美丽。

荷花淀的荷花观赏期长达一个多月,游客们可以尽情地欣赏到各个品种的荷花。

除了荷花外,荷花淀还是一片丰富的鸟类栖息地。

这里栖息着白鹭、鸳鸯、红嘴鸥等多种珍稀鸟类,每天清晨,这里会有一幕鸟类欢歌的场景,令人陶醉其中。

荷花淀的水质非常干净,湖水清澈,荷花倒映在湖面上,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湖水中还栖息着许多鱼类和小龟,游客们可以在湖边观鱼、钓鱼、赏荷花,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舒适。

荷花淀是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景区,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

这里有湿地动植物生态展览馆,游客可以了解湿地的形成和演变,了解湿地的重要性以及湿地生态的特点。

除此之外,游客们还可以参加一些生态活动,例如荷花采摘、写生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游客们对自然的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荷花淀是一个拥有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富生态资源的风景名胜区。

这里的荷花绽放之美让人陶醉,湖水清澈透明,鸟类欢歌,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画卷。

同时,荷花淀还注重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让人们了解和重视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荷花淀主要内容

荷花淀主要内容

荷花淀主要内容荷花淀主要内容《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

选自孙犁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花淀主要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花淀主要内容《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

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

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

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

男人们参军才走几天,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便找借口去探望他们,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着深切真挚的爱。

当然,她们又是乐观的。

在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时,她们虽然最初“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她们“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这些情感丰富,爱说爱笑的女人们在遇到敌船时,虽然也心跳,但却不胆怯,不手软,她们机智地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并下定决心,“假如敌人追上了”,决不投降,“就跳到水里去死”,表现出了坚定沉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回村后,这些经受了战争洗礼的妇女们的精神境界有了新的飞跃,她们很快也学会了射击,拿起了枪杆子,成立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

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

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设计教材分析:《荷花淀》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聚焦于“昨日的战争”,旨在通过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历史,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生活与斗争精神。

教材背景与地位●作者与作品:《荷花淀》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散文化、诗化的语言著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斗争情景。

●单元主题:作为“昨日的战争”单元的一部分,《荷花淀》不仅讲述了战争故事,更深层次地展示了战争环境下的人性光辉、家庭情感以及民众的乐观主义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1.学生背景知识:○学生可能对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的具体历史和文化环境可能不熟悉,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理解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抗争可能会有难度。

○对于孙犁及其作品风格,学生可能有所耳闻,但深入分析其文学特色和语言风格的能力需要培养。

2.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和基本人物关系,但对于文中细腻的情感描写、对话的深层含义及象征意义等可能需要引导挖掘。

○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各异,部分学生可能在把握整体结构和细节分析上存在差异。

3.学习兴趣与动机:○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文学如《荷花淀》,可能对一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因为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历史的厚重以及文学的魅力。

○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对这类题材不太感兴趣,认为其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因此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找到与他们生活的连接点变得尤为重要。

4.学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当前高中生普遍习惯使用电子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5.预期困难与对策:○语言障碍:《荷花淀》的语言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可能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荷花淀》教案精选5篇

《荷花淀》教案精选5篇

《荷花淀》教案精选5篇《荷花淀》教案精选篇1《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

选自孙犁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

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里,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教学目的: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教学重点: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

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30分)1、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10分)《荷花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现代小说。

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高一年级学习现代文,主要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高二学生在此基础上则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培养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能力,后一单元的重点则是欣赏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

这里体现了知识结构循序渐进、能力培养不断加深的逻辑顺序。

2、教学目标(5分)这个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根据这个目标和本文的特点,设订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3)学习白洋淀地区人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三个目标不仅有认知目标,还有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依据(10分)教学重点: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点的依据:小说的三要素是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

本单元的重点就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荷花淀》塑造了一群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形象,她们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特点,他们勤劳善良,温柔体贴,识大体、明大义,坚强勇敢。

而作者主要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她们的,因此,我把这个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依据:在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孙犁作为“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独具艺术魅力。

《荷花淀》是一篇取材于战争年代并以一次激烈的枪战为中心事件的战争题材的小说,但是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小说有着截然的区别。

它没有具体描写战争中的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作品,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各知识点简析(5分)1)诗体小说:是诗化了的小说,它选择优美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运用清新自然、富有韵味的语言,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一、说教法:1、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其依据(7分)1)朗读法: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对话中潜藏的深层含义,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

2)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中碰撞,并且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练习法:学以致用,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性的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准备使用的教具、学具和其他教学手段(3分)《荷花淀》是一篇意境优美、语言请丽的诗化了的小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特色,本课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课件。

通过展示白洋淀优美的风光,播放优美的乐曲把学生带入审美享受的境界,同时运用课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INTER网上去浏览有关孙犁的生平、创作特色,《荷花淀》的评价、关于“诗体小说”等知识,然后在进行信息的筛选,从中选择有效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制成POWERPOINT,用于课堂交流。

这样将会有助于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让学生感觉到自主学习、资源共享的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说学法(10分)1、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其依据(5分)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每个人终身不断地学习,因此,学校教育决不是学习的终点。

学校教育需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本课主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5分)本课主要培养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40分)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在优美的《高山流水》乐曲声中,徐徐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老师再用优美的语言导入课文,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进入审美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教学目标,作为预期的学生行为变化,是语文课堂教学最核心的因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学开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调控作用。

简单明了地揭示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让他们把学习目标指向掌握目标。

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积极、愉快的情绪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本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然后用四字短语精要地概括情节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了,基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品味语言,把握形象本文没有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等,而是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来描写人物丰富内心世界,从而使人物栩栩如生。

因此,通过品味人物的对话,让学生把握作品人物形象。

文章精彩的对话有好几处,老师通过精讲“话别”这一段,然后通过练习法,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

“话别”这一段,先分角色朗读,然后让学生来评价他们读得如何,是否把人物的语气,人物的感情读出来了。

通过讨论评价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然后再播放视频,让学生看教学电视片中演员的对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集体朗读(女生扮水生嫂,男生扮水生,老师读旁白)关于“探夫”前的一段对话,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法来揣摩。

先播放视频,然后让学生选择每一句话对应的人物的性格,并说出选择的依据。

其他的对话则由学生课后去品味。

在对语言的品味的基础上由学生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总结出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法。

五)、品味鉴赏,把握特征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

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来把握。

1、对于“月夜编席”的描写老师有感情地朗读1—3,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这几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老师读完后,学生凭记忆回忆描写的景物,然后补充完整第3小节中抽掉的有关景物描写的修饰性的词语和比喻性的句子,让学生体会两者不同的艺术效果,然后体会这段文字的意境。

然后播放有关的视频,加深学生对于这段描写的理解。

通过分析,得出文章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选择了优美的景物,运用了富有韵味的语言,创设了优美的意境。

即景物美、语言美、意境美,使孙犁的小说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描写清新雅丽,婉约流畅,富有诗歌的韵致。

2、学生分析“伏击前的景物描写”学生根据前一段的分析,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一段是如何体现景物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的。

启发学生可通过抽掉修饰性的词语和更换景物的喻体来加深理解。

3、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分析,让学生概括诗体小说的特征,并且介绍“白洋淀派”,让学生充分体会“诗体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地位。

六)总结课文,加深理解通过总结,了解《荷花淀》独特的艺术魅力,巩固本文所设定的目标。

七)、课外练笔,能力迁移从孙犁的另一篇小说《风云初记》中选出一段人物对话和一段景物描写,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能力去鉴赏,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传统名篇《荷花淀》,大多数教师在讲授时,都把教学重点锁定在“人物形象分析”“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抗战中妇女的成长”等方面。

教学实践告诉我,以上几个课文重点学生并不难以掌握,通过自读完全能够解决。

我们上课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上来,“任凭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荷花淀》的作者孙犁,是个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代表作《白洋淀纪事》显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被称为“诗体小说”的《荷花淀》正是这种独特风格的集中体现。

那么在上课时能不能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鉴赏这种风格上,从而对孙犁及荷花淀派有较深的了解与感悟呢?此外,当今语文课堂越来越热闹,充斥着多媒体课件、语文活动。

许多教师也越来越浮躁,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诵读和涵泳,导致无法走进作者的心灵,难有个性化的感悟。

鉴于此,本人特拟《荷花淀》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如诗如画的场景描写。

2.理解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学习本文就境设喻的巧妙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诗情画意和乡土气息完美统一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课: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夜晚,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的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时,随身佩带的宝镜掉了下来,摔成了99个大大小小的碎片。

于是地上就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板书课题《荷花淀》。

二.课题与课文背景:淀:dian非ding,湖泊,荷花淀即湖泊名,是白洋淀的一部分。

本文选自《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军进行顽强斗争。

三.简介作者及创作风格(略)。

四.故事情节简介:用小标题概括三部分内容:夫妻话别――探亲遇险――助夫歼敌(过程略)五.鉴赏课文:(一)诗情画意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诗情画意的片段,并通过吟咏来品味。

(学生一般能迅速从文中找出第一、三、四十、六十一等片段。

)请学生自由朗读有关片段。

注意:语调应柔美、舒缓,忌沉重、急躁;让自己进入有关场景成为其中一员。

鉴赏第一段:教师范读。

学生发挥想象谈感受。

生:课文描绘了这样的画面:湛蓝的天空,皎洁的月亮,整洁的院落,端坐的女人。

在这个幽雅的月夜,艰辛、无聊的劳动成为轻松、愉悦的,显然,作者把劳动美化了,诗化了。

师:“缠绞”“跳跃”的表现作用?生:“缠绞”“跳跃”两个动词有力描绘了女人的手艺好与勤劳,把劳动写活了,使画面富有动感。

师: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生:景物描写为人物提供了背景,烘托了人物形象。

师小结:作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请全体学生根据想象的画面,低声自由朗读本段,共同品味其诗情画意。

请一学生有感情诵读。

鉴赏第三段:请一生朗读该段。

学生发挥想象谈感受。

生1:这是个朦胧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女人坐在一大片席上,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生2:女人眼前的淀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闻到的是幽幽的荷叶荷花香。

师小结:作者刻画了一个诗化的女人。

劳动场面被诗化了,美化了;人物的心事,不采用一般小说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散文诗的绘画笔法来描绘,诗意盎然,引人入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