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农业气象学作业标准答案

电大农业气象学作业标准答案
电大农业气象学作业标准答案

电大《农业气象学》作业答案

1、大量吸收红外线的是( B )。

. A. 氧

. B. 水汽

. C. 臭氧

. D. 微尘杂质

2、一天中,土壤表面最低温度出现在( A )。

. A. 日出前后

. B. 正午

. C. 日落前后

. D. 子夜

3、辐射雾的特点是( A )。

. A. 辐射雾在夜间形成,日出前后最大

. B. 辐射雾在一天中任何时间均可形成,夜间最大

. C. 辐射雾在大气层结不稳定时形成,全天都大

. D. 辐射雾在清晨形成,上午最大

4、某地今年春季的降水量为250㎜,同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00㎜,则该地今年春季降水的绝对变率为( D )。

. A. 20%

. B. 25%

. C. -50㎜

. D. 50㎜

5、从冬到夏,太平洋副高移动的方向是(A )。

. A. 由南向北

. B. 由北向南

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种植业以后,便逐步积累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己知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定季节,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已经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物候记载。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已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逸周书·时训解》中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每个节气为3候,每候5天,各有一相应的物候现象。这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这可看作古代农业气象学的萌芽。温度表的发明并用于气象学和生物学研究之后,开始了植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定量关系的观察研究。随着气象观测网的建立,逐步开展了气候与农业关系的研究。农业气象学一方面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量观测研究植物(或动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而发展起来。如1735年著名的列氏温度表创始人R.A.F.de列奥米尔发现可用积温来衡量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一学说至今仍是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又是作为地理气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发展起来。如:俄国的 A.N.沃耶伊科夫、奥地利的A.苏潘、德国的W.柯本、中国的竺可桢等人,对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地区分布进行了研究,为农业气候学和农业物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农业气象学形成一门完整的独立的学科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只是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加之气候异常引起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使各国政府对粮食生产极为关切,因之农业气象学在

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在农业科学和大气科学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气象学也得到相应的迅速发展。国际气象组织于1913年成立了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至1983年已开过8届会议。中国在1953年开始了系统的农业气象研究和业务工作。

电大《实用心理学》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2018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实用心理学》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操作说明:2016年秋期电大把《实用心理学》纳入到“教学考一体化”平台进行网考,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容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容框,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选题(总分30.00) 1.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 (3.00分) A. 绝对感觉阈限 B. 差别感觉阈限 C. 绝对感受性 D. 差别阈限 2. 对学过的知识、概念、原理、公式等的记忆属于下面哪一种记忆() (3.00分) A. 形象记忆 B. 动作记忆 C. 语词逻辑记忆 D. 情绪记忆 3. ()是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3.00分) A. 无意识 B. 情感 C. 意识 D. 个性 4. 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3.00分) A. 适宜刺激 B. 阈下刺激 C. 弱刺激 D. 强刺激 5. 1834年,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他认为()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3.00分) A. 最小可觉差 B. 感觉阈限 C. 绝对感觉阈限 D. 中等强度刺激 6. 遗忘的压抑理论是()首先创立的。 (3.00分) A. 费希纳 B. 艾宾浩斯 C. 斯滕伯格 D. 弗洛伊德 7. 1.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一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 (3.00分) A. 《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 B.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 C. 《行为主义的方法》 D.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8.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终于成为一门独立学科。(3.00分) A. 特 B. 华生 C. 詹姆士 D. 罗杰斯 9. 观察力是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3.00分) A. 知觉能力 B. 认知技能 C. 智力 D. 思维能力 10. 视崖试验是用来测试幼儿是否有了()。 (3.00分) A. 运动知觉 B. 时间直觉 C. 空间知觉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20210127022213)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 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 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 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 5、 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

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其成分主要是N、O 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 (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 高度上的气温显着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3)水汽: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与二氧化碳共同对地面温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水汽三种形态的变化,伴随着潜能的吸收和释放,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同时,也引起热量的转移。 (4)杂质:能削弱太阳辐射能量;能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促进水汽的凝结。 对流层的意义:集中了大约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汽含量,因此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都在这一层。其特点有:(1)气温虽高度增加而减小。(2)

《医用基础化学》作业(一)答案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护理学专业 医用基础化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一) (部分元素的原子量:H-1 O-16 C-12 S-32 Cl-35.5 N-14 Li-7 Na-23 K-39 Ca-40 Fe-56 Cu-64 Zn-65 Ag-108 Ba-137) 一、填空: 1.一种或几种物质以较小颗粒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叫做分散系统。 按照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统分为分子分散系、胶体分散系、粗分散系。 2.一步就完成的反应称为元反应;通过多步骤完成的反应称为复杂反应。 3.产生渗透现象的必要条件是半透膜存在以及膜两侧溶液渗透浓度不相等。 4.溶胶的三大基本性质是指布朗运动、丁铎尔现象和电泳现象。 5.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温度、浓度的关系为Π=CRT,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中溶质质点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性质无关。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分散系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分散系由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组成 B、分散系包括均相体系和多相体系 C、分散系可有液、固、气三种状态 D、分散相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体系,称为胶体分散系 2.符号n用来表示 A、物质的量 B、物质的质量 C、物质的量浓度 D、质量浓度 3.测得100mL某溶液中含有8mg Ca2+,则溶液中Ca2+的浓度是( )。 A、0.21 mol- ?D、21 ? mol- L L ?C、2m1 L ?B、0.2m1 mol- mol- L 4.将12.5gNaCl溶于水,配制成250mL溶液,该溶液的质量浓度是( )。 A、25g·L1- B、50 g·L1- C、0.05 g·L1- D、0.025 g·L1- 5.在下列4种渗透浓度相同的溶液中,渗透压最大的是( )。 A、葡萄糖溶液 B、NaCl溶液 C、KCl溶液 D、蔗糖溶液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电大心理学作业1--4

《心理学》课程形成性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成为个体心理。 2. 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 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 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5. 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7. 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 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9.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 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里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成为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觉就会被抑制。根据对立过程理论,随着系统的恢复,由一种反应引起的疲劳将产生对立颜色的后像,即一种刺激移开后视觉的持续。 二、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答:(1)描述和测量。(2)解释 和说明。(3)预测和控制。 2.列举几种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答:意识状态包括:(1)睡眠与梦。(2)催眠。(3)白日梦和幻想。(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1)意识对人所察觉的核心注意的范围进行 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2)意识使人们根据知觉的

2019电大《医用基础化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二)

电大《医用基础化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二) 医用基础化学作业2 [教学要求]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掌握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计算。 一、填空题1、配合物[Co(NH3)4(H2O)2]Cl3的命名为三氯化四氨.二水合钴(Ⅲ);其内界是[Co(NH3)4(H2O)2]3+;外界是Cl-;中心离子是Co3+;配体分别是NH3和H2O;配位原子分别是N和O;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6。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e、氧化数升高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而得e 、氧化数降低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3.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e、氧化数升高,变为它的氧化态。 4.在原电池中,氧化剂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5.通常选用标准氢电极作为测定电极电位的基准,所以电极电位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值。 6.常用的参比溶液(空白溶液)有溶剂、试剂和试样空白。 7.摩尔吸光系数ε是物质的特征常数,其值越大,表明溶液对入射单色光吸收程度大,测定的灵敏度愈高。一般ε大于103就可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 二、选择题 1.乙二胺NH2一CH2CH2-NH2能与金属离子形成下列哪种物质?( C) A.配合物 B.沉淀物 C.螯合物 D.聚合物 2.CUSO4.H2O中,中心离子(Cu2+)的配位分子数是( D )。 A.5 B.2 C.1 D.4 3.K[PtC13(NH3)]的正确命名是( A )。 A.三氯、氨和铂(Ⅱ)酸钾 B.一氨、三氯和铂(Ⅱ)酸钾 C.三氯、氨和铂(O)酸钾 D.三氯化氨和铂(Ⅱ)酸钾 4.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如果两个电对的电极电位值相差越大,则该氧化还原反应符合哪一条?( C ) A.反应速度越大 B.反应速度越小 C.反应能自发进行 D.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5.已知电极电位:E0CU2+/CU =0.34V,E0Fe2+/Fe=-0.44V,E0Fe3+/Fe =-0.04V, E0Fe3+/Fe2+=0.77V, 将铁片放入CuSO4溶液中,铁变成什么离子?( B ) A.Fe2+ B.Fe3+ C.不变化 D.Fe2+和Fe3+ 6.有一原电池:Pt|Fe2+,Fe3+||Ce4+,Ce3+|Pt,下列反应中哪一个是该电池的反应?( C) A.Ce3++Fe3+=Fe2++Ce4+ B.Ce4++e =Ce3+

2019年电大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两份附答案

2019年电大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两份附答案 电大2019年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4分) 1.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2.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 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就是因意外得到奖赏或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产生的感受。 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4.心境、激情和应激: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5.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而产生原动力,由此推动个体的行为。 6.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7.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9.成就目标: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一种信念系统”。 10.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11.能力与智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心理特征。智力:是指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一般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 12.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40分) 1.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情绪是激励行为的动机。 (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4)情绪是人际交流的手段。 2.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 情绪最基本的维度有两个。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在效价维度上,由正到负,愉悦度依次降低,中间的某一点上无情绪感受。位于正效价那端、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正情绪),位于负效价那端、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负情绪)。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考试题型:题型一、名词解释 5个,每个2分,题型二、判断 15个,每个1分,题型三、填空题25-27个 1空1分,题型四、完成题(画图) 4个,每个2分,题型五、计算(辐射、积温、压高公式、湿度四选三)、题3个,12分,题型六、问答题6个,25分-29分 老师平时留的作业题也要看。此资料仅供参考,有争议的地方查找课本或向他人咨询。 第一章大气 1.概念:光化学氧化剂、酸雨、可吸入颗粒物、飘尘、降尘、天气、气候 光化学氧化剂:是由天然源和人工源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是O3,PAN) 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 飘尘: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的微粒。 2.简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组成:a、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以外的所有混合气体统称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b、大气中水汽: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海洋和江河湖等水体表面蒸发和植物体的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水汽水汽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含量不多,只占大气总容积的0%~4%。c、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植物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气溶胶粒子来源分为人工源和自然原 垂直分布: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①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②层内集聚3/4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③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时间里,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④该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⑥地面看到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它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 平流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②该层空气较稳定③该层温度受地面影响小,水汽含量很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臭氧含量较多 中间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该层空气较稀薄 热层:①这一层的厚度是从中间层顶到500KM的高度②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③该层的厚度和最高温度值都与太阳活动有关④该层空气极其稀薄。 散逸层:(热层顶以上到3000km的高度)①该层内温度不连续,难以确定温度曲线②该层空气分子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极小,因此运动速度极快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见题2) 4.大气污染物分哪几大类?并举出具体污染物 A、含硫化合物:SO2、SO3、H2SO4、H2S硫醇、亚硫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硫化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SO2、H2SO4、H2S B、含氮化合物:NH3、N2O、NO、NO2等,通常以NO,NO2危害最大 C、碳氧化合物:CO、CO2 D、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CH4、C20H12是主

2017年电大学前教育本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2017年春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电大2010 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1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40分) 1.正后象和负后象答: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相反时,叫负后像。2.韦伯定律答: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称作韦伯定律。3.知觉答: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4.感觉适应答:指在同一感觉器官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答: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尝试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6.催眠 答:广义上讲,催眠是一些暗示有特殊反应能力的人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的一种觉知状态;狭义上讲,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7.意识答: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8.注意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简答题(每题8 分,共40分)1.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 答:(1)认识内外世界。(2)调控行为。(3)预测未来。(4)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2.列举几种主要的意识状态。 答:(1)睡眠。(2)梦。(3)催眠。(4)白日梦。3.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及特征。 答:(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4.举例说明注意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 答:(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 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结合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梦境的产生原因。答:梦是睡眠期间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压抑的无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冲动和愿望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异化形式。因为在清醒状态下,意识的大门是紧紧封锁的,只有在睡眠的时候,意识的警惕稍有放松,这些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才能趁机在梦中改头换面地表达自己。 三、论述题(每题15 分,共30 分)1.心理学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答:(1)构造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情感三个基本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这三种元素构成。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其理论被称为心理化学。铁钦纳继承并发展了冯特的理论,认为心理学与化学具有相似之处,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将意识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然后研究整合了的要素。

农业气象学习题1-3章

农业气象学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产、气象条件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3、农业气象学是____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农业、气象 单项选择题: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 D )。 A、大气物理学 B、地球物理学 C、物理气象学 D、大气科学 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B)。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 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 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 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肥力 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问答题: 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3分) 2、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1分) 填空题: 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___平行 ___________观测。 第一章地球大气

电大心理学平时作业及答案1---4汇编

《中学心理学》平时作业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校、工作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制

1 ?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是( C )。 A.生理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 .普通心理学 2. 在人为的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D A.观察法 C.测验法 )。 B D .访谈法 .实验法 3.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B )提出来的。 A.艾利斯 B .弗洛伊德 C.马斯洛和罗杰斯 D .斯金纳 4. 意识有以下哪几种不同的状态: (ABCD )。 A.睡眠与梦 B .催眠 C.白日梦和幻想 D .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5.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C ) 。 A .指向和选择 B .集中和紧张 C.指向和集中 D .集中 6. “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A )。 A.有条件的 B .无条件的 C.不可能的 D .以上一个也不是 7.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 B )的干扰。 中学心理学 第1次平时作业(第1 — 3 章) 、不定项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 1分,共10分,请将正

A.随意注意 B .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 .注意的动摇 8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 A )现象。 A.适应 B .对比 C ?后象 D ?感受性 9. 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其依据的标准是( C )。 A .知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 .在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 C .知觉反映事物的特性 D .知觉是否有目的、有计划 10. 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 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 文章时,却很容易发 现,这是由于( D ) A.注意分散 B .粗心 C.知觉组织性 D .定势 1. 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 认知: 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 最基本的过程。 3. 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 ,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 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 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 ,并对其引起的 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 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 ?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催眠 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 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 ^态。 7.注意 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差别阈限 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名词解释(每小题 3分,共24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 7分,共42 分)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主要内容: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 (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六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 光在群体中垂直分布规律的数学描述 I = Io exp(-kF) 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即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与它们的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饱和点:光强增强时,光合量也增加。光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光合量不再增加,这种现象如前所述,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补偿点,在这一光强下,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产物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此时非但不能积累有机物质,反而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如长时期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将逐渐枯黄以至死亡。 对于水稻、小麦等C3植物,光饱和点为3-5万勒克斯,C4植物的光饱和点一般比C3植物高。.作物群体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单叶为高。 光能利用率是投身到作物表层的太阳光能或光合有交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比率。三基点温度与受害、致死温度:不论对于哪种温度,仅就其生理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本点,即通常所说的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或称为下限温度,最适温度、上限温度。对于作物的生长,下限温度是指在一定低温影响的一定时间内,作物不能继续生长,最适温度是指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上限温度是指作物处于一定高温的一定时间内,不能继续生长,但也不受伤害的温度。 就某一项生理过程而言,也有三基点温度。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存在三基点温度,一般地说,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为0-5℃,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40-50℃,对呼吸作用,则分别为-10℃、36-40℃、50℃。不同作物及品种,作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的三基点温度也有变化,而,光照强度、CO2浓度,土壤水分含量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都会影响三基点温度值的大小。 如果温度高于上限温度或低于下限温度,作物就会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此时称为受害高温或受害低温,温度进一步升高或降低,则会使作物受害致死,称为致死高温或致死低温,结合上面所讲的三基点温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基点温度或七基点温度。 界限温度的农业意义 农作物生命活动的另一个基本温度是农业界限温度,又叫指标温度。它表明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开始终止的温度,所谓“界限”,完全是从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的关系上划定

2016春电大心理学第一次作业

第1题单选题 (2分) 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个体现象,更是一种() A 生活现象 B 社会现象 C 群体现象 D 心理疾病 您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第2题单选题 (2分) ( )一词被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个人责任等的各种要求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和精神上的紧张状态以及身体疲惫和受折磨的状态。 A 压力 B 情绪 C 意志 D 个性 您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第3题单选题 (2分) “交往剥夺”实验的创立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 A 詹姆斯 B 沙赫特 C 杜威 D 冯特 您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第4题单选题 (2分) ()已经成为现代人在各个阶段的第一需要。 A 学习 B 工作 C 考试 D 运动 您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第5题单选题 (2分) 以生理为基础,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被称为() A 流体智力 B 晶体智力 C 语言智能 D 空间智能 您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第6题单选题 (2分) 下列不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是() A 学习期间,师生分离,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B 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 C 双向信息交流,交互性较强 D 学习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 您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第7题单选题 (2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就人群而言,需要呈()分布 A U型 B 倒U型 C 金字塔状 D 线性 您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第8题单选题 (2分) 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等。 A 自我开放 B 自我教育 C 自我感觉 D 自我加压 您的答案:D 参考答案:B 第9题单选题 (2分) 爱情三角形理论将爱情分为()三个成分 A 需要、兴趣与动机 B 生理、心理与行为 C 刺激、价值与角色 D 亲密、激情与承诺 您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第10题单选题 (2分) 下列描述的恋爱误区,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防止“爱情至上论”,摆正事业在爱情中的位置 B 防止把爱情“庸俗化”,摆正金钱在爱情中的位置 C 防止把爱情“渺小化” D 防止把爱情“理想化”,用理智驾驭感情 您的答案:C

《医用基础化学》作业(一)答案

精心整理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护理学专业 医用基础化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一) (部分元素的原子量:H-1 O-16 C-12 S-32 Cl-35.5 N-14 Li-7 Na-23 K-39 Ca-40 Fe-56 Cu-64 Zn-65 Ag-108 Ba-137) 一、填空: 1.一种或几种物质以较小颗粒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叫做分散系 统。 按照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统分为分子分散系、胶体分散系、粗分散系。2.一步就完成的反应称为元反应;通过多步骤完成的反应称为复杂反应。3.产生渗透现象的必要条件是半透膜存在以及膜两侧溶液渗透浓度不相等。 4.溶胶的三大基本性质是指布朗运动、丁铎尔现象和电泳现象。 5.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温度、浓度的关系为Π=CRT,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中 溶质质点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性质无关。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分散系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分散系由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组成 B、分散系包括均相体系和多相体系 C、分散系可有液、固、气三种状态 D、分散相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体系,称为胶体分散系 2.符号n用来表示 A、物质的量 B、物质的质量 C、物质的量浓度 D、质量浓度 3.测得100mL某溶液中含有8mg Ca2+,则溶液中Ca2+的浓度是( )。

A 、0.21L mol -? B 、0.2m 1L mol -? C 、2m 1L mol -? D 、21L mol -? 4.将12.5gNaCl 溶于水,配制成250mL 溶液,该溶液的质量浓度是( )。 A 、25g ·L 1- B 、50 g ·L 1- C 、0.05 g ·L 1- D 、0.025 g ·L 1- 5.在下列4种渗透浓度相同的溶液中,渗透压最大的是( )。 A 、葡萄糖溶液 B 、NaCl 溶液 C 、KCl 溶液 D 、蔗糖溶液 6.用理想半透膜将0.02mol ·L 1-蔗糖溶液和0.02mol ·L 1-NaCl 溶液隔开时,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 、蔗糖分子从蔗糖溶液向NaCl 溶液渗透 B 、Na +从NaCl 溶液向蔗糖溶液渗透 C 、水分子从NaCl 溶液向蔗糖溶液渗透 D 、水分子从蔗糖溶液向NaCl 溶液渗透 7.配制300mL 0.101L mol -?NaOH 溶液,需要称取固体NaOH 的质量是( )。 A 、1.2g B 、1.2mg C 、4.0g D 、4.0mg 8.会使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溶液是( ) A 、90.0g ·L 1-NaCl B 、50g ·L 1-葡萄糖 C 、100g ·L 1-葡萄糖 D 、生理盐水的10倍稀释液 9.在27℃时,0.101L mol -?NaCl 溶液的渗透压为( ) A 、498.8kPa B 、249.4kPa C 、22.4kPa D 、44.8kPa 10. 正常人血浆的渗透浓度范围为( ) A 、280~320m 1L mol -? B 、250~350m 1L mol -? C 、320~760m 1L mol -? D 、28~321L mol -? 11. 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是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 ) A 、g ·L 1- B 、g ·mol 1- C 、mol ·m L 1- D 、mol ·L 1- 12.物质的量浓度定义为( )

电大心理学平时作业及答案1---4讲课讲稿

《中学心理学》平时作业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 分校、工作站: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制

中学心理学 第1次平时作业(第1—3章) 一、不定项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1分,共10分,请将正 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是( C )。 A .生理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 .发展心理学 D .普通心理学 2.在人为的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D )。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测验法 D .实验法 3.精神分析理论是由( B )提出来的。 A .艾利斯 B .弗洛伊德 C .马斯洛和罗杰斯 D .斯金纳 4.意识有以下哪几种不同的状态:( ABCD )。 A .睡眠与梦 B .催眠 C .白日梦和幻想 D .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C )。 A .指向和选择 B .集中和紧张 C .指向和集中 D .集中 6.“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A )。 A .有条件的 B .无条件的 C .不可能的 D .以上一个也不是 7.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 B )的干扰。 A .随意注意 B .不随意注意

C .随意后注意 D .注意的动摇 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 A )现象。 A .适应 B .对比 C .后象 D .感受性 9.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其依据的标准是( C )。 A .知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 .在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 C .知觉反映事物的特性 D .知觉是否有目的、有计划 10.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却很容易发现,这是由于( D ) A .注意分散 B .粗心 C .知觉组织性 D .定势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24 分)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 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催眠 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7.注意 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8.差别阈限 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42分)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