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信息采集系统设计要求
智能水电采集系统技术方案

XX园区智能 水电采集系统设计方案书目录第一章 概述 (1)1.1 项目背景 (1)1.2 系统简述 (1)1.3 建设目标 (1)1.4 设计原则 (2)1.5 设计依据 (3)1.6 设计范围 (3)第二章 系统介绍 (5)2.1 系统概述 (5)2.2 系统架构图 (5)2.3 抄表管理流程 (8)2.4 核算管理流程 (9)2.5 营业收费流程 (10)第三章 系统功能 (12)3.1 自动抄表 (12)3.2 远程控制 (12)3.3 收费功能 (13)3.4 结算功能 (13)3.5 物管APP (14)3.6 统计查询 (14)3.7 曲线分析 (15)3.8 短信提醒 (15)3.9 档案管理 (15)第四章 硬件设备与配置 (17)4.1 系统配置要求 (17)4.2 费控智能电表 (17)4.3 费控智能电表(导轨) (20)4.4 II型集中器 (21)4.6 II型采集器 (24)第五章 工程实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项目组成员及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项目施工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项目施工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 施工具体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5 质量保证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 培训及售后服务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 同类项目业绩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概述1.1 项目背景1.2 系统简述本方案主要针对XX园区的用电用水集抄管理,实现用电用水远程自动抄表、远程拉闸、预收费、统计、分析等功能,系统安全性高,实用性强,维护简易。
江东灌区信息化建设水情采集处理系统方案选择分析

2 信息频次 : 定时上报 1次 ; i进行一 次差值 ) 每1h 每5m n 观测 , 差值 超过1c m则进行 上报 。 3 信息上报方式 : ) 定时 自报式 、 差值 自报。
3 江 东灌 区信 息 化 建 设 水情 采集 处理 系统 设 计 方 案选 择
方案 比选 中主要是对技 术实现方 式进行 比选 , 根据监 测 站的体系结 构对 R U、 感 器 、 信方 式 、 电方式 进 行 比 T 传 通 供
文章编号 :07- 5 6 2 1 )6— 2 1— 2 10 7 9 (0 10 0 4 0
江东灌区信息化建设水情采集处理系统方案选择分析
聂 龙涛 姜 波 聂婷 雯 , ,
(.齐齐哈尔市江东灌涝 区工程管理处, 1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 10 ;. 常市水务局 , 6052 五 黑龙江 五常 10 0 ) 5 2 0
智能遥测终端供 电要 求 : 电电 源为 D 6—1 V 发 送/ 供 C 2; 接收平均 电流为10m 0 A; 待机电流为2 休眠 电流为9u 脉 冲电流为 ≤2A; 0mA; A; 设备运行操作时见表 2 。 表 2 设 备 运 行 各 项 操 作 用 时 表
盛 H
参 考文 献 :
将 实 时 数 据 写 入 实 时 监 测 数 据 文 件 存 储 在 本 地
[ ] 周 明德 , 1 冯惠 , . B T5 7— 0 6计算机软件 文档编制 规范 等 G / 86 2 0 [] S .北京 : 中国标 准出版社 ,0 6 20 . [ 2] 冯 惠, 王宝艾 , . B T 7 4 等 G / 154—19 9 8信 息技术 软件包 质量 要 求 与测试 [ ] 北京 : S. 中国标准 出版社 , 9 . 1 8 9
智慧水务智慧管网gis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水务智慧管网gis系统设计方案智慧水务智慧管网GIS系统设计方案一、需求分析智慧水务智慧管网GIS系统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智慧水务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实现对水务管网的全面管理和智能决策支持的系统。
系统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管理:系统需要能够管理水务管网的相关数据,包括水管道、排水管道、阀门、水表等信息;同时,还需要能够处理和管理使用数据,如监测数据、水质数据等。
2. 空间分析:系统需要能够对水务管网进行空间分析,包括网络拓扑分析、管道流向分析、流量分析等,以便做出合理的决策。
3. 实时监测:系统需要实时监测水务管网的状态,包括管道泄漏、水位、压力等数据,并能够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和预测。
4. 决策支持:系统需要为水务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包括优化管网布局、节约用水、降低管网漏损等方面的决策。
5. 数据展示:系统需要能够将数据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得相关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水务管网的情况。
二、系统架构设计基于以上需求,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智慧水务智慧管网GIS系统的架构:1. 数据采集层:该层主要负责采集水务管网的实时数据,包括管道状态、监测数据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2. 数据处理层:该层主要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空间分析、流量分析等,以供决策支持系统使用。
3. 决策支持层:该层主要根据数据处理层提供的分析结果,为水务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包括管网布局优化、漏损控制、降低用水成本等方面的决策。
4. 数据展示层:该层主要负责将处理层提供的数据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以便相关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水务管网的情况。
三、关键技术在设计智慧水务智慧管网GIS系统时,需要使用一些关键技术,包括:1. GIS技术:GIS技术是系统的核心技术,用于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包括空间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展示等。
2. 数据采集技术:系统需要采集水务管网的实时数据,需要使用一些数据采集技术,如传感器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等。
智慧水务预警预报系统设计设计方案

智慧水务预警预报系统设计设计方案智慧水务预警预报系统是以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对水务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和预警的系统。
以下是关于智慧水务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方案。
一、系统需求分析1. 实时监测:系统需要能够实时监测水务系统中的各种参数,如水位、水质、水压等。
2. 数据采集:系统需要能够对各个监测点进行数据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存储和分析。
3. 数据分析:系统需要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预设的规则和模型,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并生成相应的预警报告。
4. 预警发布:系统需要能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包括预警级别、预警内容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等。
二、系统架构设计1. 物联网传感器:在水务系统中安装各种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水质、水位、水压等参数,并将数据传输至云端。
2. 云端服务器: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云端服务器中,并进行实时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3. 数据分析模块:在云端服务器中运行数据分析模块,根据预设的规则和模型,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预警报告。
4. 预警发布模块:在云端服务器中运行预警发布模块,根据预警规则和报告生成的预警信息,将预警信息传输到相应的终端设备上,如手机、电脑等。
三、系统功能设计1. 实时监测功能: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水务系统中的各个参数,并将监测数据发送至云端进行存储和分析。
2. 异常检测功能:系统能够根据预设的规则和模型,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3. 预警报告生成功能:系统能够根据检测到的异常情况,生成相应的预警报告,包括预警级别、预警内容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等。
4. 预警信息发布功能:系统能够将生成的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到相应的终端设备上,以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 数据分析功能:系统能够根据存储在云端的数据,进行历史数据分析和趋势分析,帮助水务管理人员进行决策。
四、系统安全性设计1. 数据加密:对于传输的数据,采用加密算法进行加密,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水文信息系统设计剖析

水文信息系统设计剖析
1.数据采集和数据存储:水文信息系统需要能够接收各种传感器和仪器收集的数据,并将其存储到数据库中。
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考虑到数据的结构和关系,以便能够方便地进行查询和分析。
2.数据处理和分析:水文数据通常比较复杂,存在一定的噪声和缺失值。
水文信息系统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和处理,比如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
同时,系统还需要提供各种分析功能,比如统计分析、时序分析、空间分析等,以帮助用户从大量的水文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3.数据展示和可视化:水文信息系统还需要能够将处理和分析后的数据以图表等形式展现给用户。
这样可以帮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帮助用户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关联。
4.预报和决策支持:水文信息系统通常也会提供预报功能,以帮助用户对未来的水文情况进行预测。
系统可以利用历史数据和相关模型进行水文预报,并将预报结果反馈给用户。
此外,系统还可以提供一些决策支持功能,比如帮助用户选择合适的水文调度方案、制定应对策略等。
5.系统安全和稳定性:水文信息系统通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敏感数据,包括水位、雨量等敏感信息。
因此,系统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比如加密、权限控制等。
同时,系统还需要保证稳定运行,避免出现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问题。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案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水利系统进行管理和监测的一种智能化系统。
它通过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水利设施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下面是一个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
一、系统需求分析1.1 用户需求分析:通过对水利系统各个环节进行访谈和需求调研,明确用户对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包括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方面的需求。
1.2 系统需求分析:基于用户需求,对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系统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的功能模块和技术要求。
二、系统设计方案2.1 系统架构设计:根据系统需求和技术要求,设计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前端设备、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后台管理等模块。
2.2 前端设备设计:设计并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设备,用于采集水利设施的实时数据,包括水位、水质、水流等信息。
并设计可靠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后台系统。
2.3 数据传输和存储设计:设计并选择合适的传输协议和通信方式,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设计并选择适合的数据库和存储方式,用于保存和管理大量的实时数据。
2.4 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设计: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指标。
同时设计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数据可视化、报表分析等手段,为决策者提供实时的水利信息和决策支持。
2.5 后台管理设计:设计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前端设备、用户信息、系统配置等内容。
同时设计权限管理、安全审计等功能,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系统实施与运维3.1 系统实施:根据系统设计方案,进行系统软硬件的实施,包括前端设备的部署、后台系统的搭建、数据传输配置等。
3.2 系统测试与验收:对已实施的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验证,确保系统按照设计方案运行稳定,并满足用户需求。
3.3 系统运维与升级:对系统进行日常运维,包括设备维护、数据备份、系统升级等工作。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技术方案

1技术方案-软件1.1项目概况1.2系统需求。
1.2.1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应基于各测站的水情信息自动采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实现的自动化处理进入为本系统运行配置的数据库,实现对水情相关资料进行实时测报的功能,应满足不同数据源的接收方式维护,建立实时水情数据库、历史水情数据库、模型库、预报库等其它专用库,按照满足水情预报成果的制作与发布要求。
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接收处理、数据库管理、标准数据库创建。
1.2.2水文预报系统水文预报系统的开发,需采用先进的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处理和洪水预报模式,坚持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前瞻性的原则。
建立满足水利枢纽工程运行服务的交互式洪水预报系统。
1.2.2.1系统功能水文预报作业系统应采用多种预报方法和预报模型的平行运行,并可进行多方案成果的交互式分析、比较,为水库的预报调度运用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运行模式可采用自动定时预报和交互式预报两种模式并举。
水文预报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水情数据预处理、水雨情信息查询、预报模型(方法库)指定、作业预报计算、考虑预见期降雨的预报计算、水文预报成果交互式分析和预报精度评定。
1.2.2.2预报项目预报项目为入库流量、坝址区重要站水位;预见期包括6h、12h、24 h、48h定时过程预报和洪峰预报。
1.2.2.3运行功能要求短期作业预报运行程序,采用交互方式指定本次使用的模型程序,以方便加入新的预报方法库和在不同的预报站上进行不同的预报模型的组合。
系统具有实时校正的交互修正等综合分析功能;具有利用降雨综合分析信息,对预见期不同降雨量级水文情势变化的模拟功能。
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检索功能。
作业预报系统还应包括成果输出、精度评定、方案参数率定等配套功能。
1.2.2.4水文预报系统集成为了便于用户使用,应将短、中期水文预报的全部功能集成到一个总平台上,并具有水雨情信息查询、报表生成、资料整理归档等功能,供用户完成全部短、中期水文预报等相关的工作。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技术方案

1技术方案-软件1.1项目概况1.2系统需求。
1.2.1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应基于各测站的水情信息自动采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实现的自动化处理进入为本系统运行配置的数据库,实现对水情相关资料进行实时测报的功能,应满足不同数据源的接收方式维护,建立实时水情数据库、历史水情数据库、模型库、预报库等其它专用库,按照满足水情预报成果的制作与发布要求。
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接收处理、数据库管理、标准数据库创建。
1.2.2水文预报系统水文预报系统的开发,需采用先进的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处理和洪水预报模式,坚持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前瞻性的原则。
建立满足水利枢纽工程运行服务的交互式洪水预报系统。
1.2.2.1系统功能水文预报作业系统应采用多种预报方法和预报模型的平行运行,并可进行多方案成果的交互式分析、比较,为水库的预报调度运用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运行模式可采用自动定时预报和交互式预报两种模式并举。
水文预报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水情数据预处理、水雨情信息查询、预报模型(方法库)指定、作业预报计算、考虑预见期降雨的预报计算、水文预报成果交互式分析和预报精度评定。
1.2.2.2预报项目预报项目为入库流量、坝址区重要站水位;预见期包括6h、12h、24 h、48h定时过程预报和洪峰预报。
1.2.2.3运行功能要求短期作业预报运行程序,采用交互方式指定本次使用的模型程序,以方便加入新的预报方法库和在不同的预报站上进行不同的预报模型的组合。
系统具有实时校正的交互修正等综合分析功能;具有利用降雨综合分析信息,对预见期不同降雨量级水文情势变化的模拟功能。
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检索功能。
作业预报系统还应包括成果输出、精度评定、方案参数率定等配套功能。
1.2.2.4水文预报系统集成为了便于用户使用,应将短、中期水文预报的全部功能集成到一个总平台上,并具有水雨情信息查询、报表生成、资料整理归档等功能,供用户完成全部短、中期水文预报等相关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设计要求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二○一一年七月审定:辛立勤审核:吴礼福刘志雨编写:吴礼福成建国赵凯王金星耿丁蕤孙洪林王爱莉目录一、综述 (1)1.1设计范围和任务 (1)1.2设计依据 (1)1.3设计原则 (2)1.4设计总体要求 (3)1.5设计控制经费 (4)二、水文测验设施设备 (5)2.1设计目标和内容 (5)2.1.1 设计目标 (5)2.1.2 设计内容 (6)2.2技术要求 (7)2.2.2 雨量观测项目 (7)2.2.3 水位观测项目 (9)2.3水文测验关键设备 (11)2.3.1 雨量、水位观测关键设备 (11)2.3.2 记录仪器固态存储 (17)三、水情报汛通信设计 (18)3.1设计目标和原则 (18)3.1.1 设计目标 (18)3.1.2 设计原则 (18)3.2设计采用的关键技术 (19)3.3报汛通信网的设计 (19)3.3.1 结构设计 (20)3.3.2 功能设计和技术要求 (21)3.3.3 工作体制和信息传输协议 (24)3.3.4 通信方式和数据传输方式 (25)3.3.5 通信信道设计 (25)3.3.6 几种信道的混合报汛通信网 (36)3.3.7 已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信息的入网 (37)3.3.8 系统的可靠性 (38)四、水情分中心系统集成设计 (41)4.1水情分中心的任务 (41)4.2水情分中心系统的界面划分 (41)4.3水情分中心系统集成设计 (41)4.3.1 系统集成拓扑结构 (41)4.3.2 系统集成设备配臵 (44)一、综述本设计要求是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情分中心初步设计指导书》的基础上,结合二期工程建设的内容进行了局部修改。
1.1 设计范围和任务二期工程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中央报汛站的水情信息采集系统。
水情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包括中央报汛站建设和水情分中心建设。
中央报汛站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雨情信息采集的最基本单元,水情分中心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雨情信息接收、处理、分发、上报的基本单位;也是目前水利信息网络系统最基层的网络节点,所有的实时水情信息都是从水情分中心进入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网络传输的,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
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范围是:完成覆盖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7个水情分中心和相应933个中央报汛站的采集设备、报汛站与水情分中心的信息传输通信信道以及水情分中心的信息管理和接入骨干网的网络设施建设。
目前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设计内容为: 3个流域机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7个水情分中心及933个中央报汛站更新改造的设计。
具体包括755个雨量观测项目、624个水位观测项目的设施设备更新改造;933个中央报汛站水情报汛通信设施设备建设以及157个水情分中心系统集成设计。
1.2 设计依据(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审批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件(2)《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3)《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1.3 设计原则水情信息采集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1)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涉及水文测验、水文报汛、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多个领域,并且信息采集、通信、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和应用水平发展很快,为便于系统的扩展、升级和优化,系统设计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很重要,它也是系统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2)先进实用、高效可靠中央报汛站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信息采集的重要节点、信息源,然而报汛站的水情信息采集、报汛通信环境条件恶劣。
因此所采用的技术、设备在注重先进性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实用、高效、可靠。
(3)多方案比选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在水情信息自动采集,报汛通信网组网方式双信道选择、分中心系统集成等环节要从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多方案综合比选。
(4)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水情信息采集系统设计要做好水雨情信息自动采集、固态存储,报汛通信组网的信道资源、分中心系统集成设备设施等环节的需求分析和现状分析,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设计方案。
(5)突出重点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经费很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所有报汛站水文测验、报汛设备设施更新改造的所有要求,水文站流量测验、水位井土建和水文站站房土建等项目的经费基本上属补贴性质,因此在设计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先解决水情信息自动测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1.4 设计总体要求根据水情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的主要原则,水情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的总体要求如下:(1)设计深度要求达到招标设计深度。
以水情分中心为基本单位,在水情信息自动采集、报汛,分中心系统集成等环节进行需求分析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报汛站的水文测验、报汛通信的设施设备进行逐站的更新改造设计和水情分中心的系统集成设计;在对逐站现有各种通信资源和潜在通信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水情报汛双信道的选择和通信组网设计,逐站进行现场查勘和组网信道资源的电路测试,并提出信道的初步评估报告。
(2)技术标准水情信息采集系统设计应遵循下列技术标准:《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90《水位观测标准》GBJ138-90《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93《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2002《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SL61-2003《水文情报预报规范》SL250-2000《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GB2887-89《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GB6650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规则和分类详见《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技术文档分类与编制规则》。
1.5 设计控制经费由于受投资规模的限制,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用于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投资与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概算只能按控制指标进行。
对建设涉及的水位井、站房改建等土建费用、水文测验设施设备和报汛通信网设施设备超出控制指标的费用、地方报汛站建设所需费用,需要各有关部门通过其他经费渠道来解决。
在中央报汛站水文测验、报汛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和报汛通信网建设以及水情分中心系统集成建设的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建设经费可以在本分中心的建设范围内进行适当调整。
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初步设计的控制经费如下:(1)水文测验设施设备控制经费雨量项目:1.64万元/站水位项目:3.31万元/站(2)报汛通信网设施设备控制经费中央报汛站:4万元/站(3)水情分中心系统集成控制经费分中心系统集成费用:45万元/套每个水情分中心配备备份通信设备1套,4万元。
各类控制经费的预算内容参见《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水文测验设施设备水情信息主要包括雨量、水(潮)位、流量、含沙量,水库进出流量、蓄水量,闸门开启度和下泄流量等,它是制定防洪对策、合理调度洪水和防洪抢险的重要依据;准确、及时、可靠的水情信息是取得防汛抗旱胜利的重要保证;因此,水文测验设施设备的建设是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
水文测验设施设备设计是水情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的第一个环节。
2.1 设计目标和内容2.1.1 设计目标水文测验设施设备更新改造设计的目标是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使中央报汛站实现以下目标:(1)测验能力有较大提高。
能接近或达到相当于设站以来最大洪水或堤防防御标准的水平;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或意外事件的情况下,有应急测验措施。
(2)测验设施设备更加实用、可靠、先进,不仅符合我国国情,而且适合不同河流的水情特点和测站洪水特性。
(3)水情信息的采集手段明显改善,普及水文数据自动采集、固态存储和信息的数字化,以适应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要求。
(4)进一步推进水文测验方法的改革,通过巡测,弥补常规报汛站点的不足,扩大资料的收集面,为防汛抗旱提供更加丰富的水情信息。
2.1.1.1 雨量观测项目雨量观测设计,应实现雨量信息自动采集、固态存储;雨量观测数据传输至测站站房,记录仪器与站房距离较远时,应实现向站房的近距离有线、无线传输,为雨量数据自动传输创造条件。
2.1.1.2 水位观测项目水位观测设计,应实现水位信息自动采集、固态存储;水位观测数据传输至测站站房,记录仪器与站房距离较远或有多处观测断面,也应实现向站房的近距离有线、无线传输,为水位数据自动传输创造条件。
2.1.2 设计内容2.1.2.1 雨量观测项目按照设计目标,雨量观测项目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将人工观测雨量筒和虹吸式雨量计全部更新为翻斗式雨量计;(2)所有雨量观测站全部实现记录仪器的固态存储,与水位固态存储应尽量共享;(3)按《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在有条件的测站新建雨量观测场;对已建的雨量观测场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包括场地平整、建设雨量观测道路、更新和维修栅栏;(4)对雨量观测仪器放臵屋顶的测站,迁移到雨量观测场内;不具备建雨量观测场条件的测站,可建杆式雨量计;(5)对观测仪器距站房距离较远的测站,应实现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站房的近距离传输;(6)敷设有线传输线管道。
2.1.2.2 水位观测项目按照设计目标,水位观测项目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适宜新建水位自记井的测站,应新建水位自记井;(2)对已建的水位自记井可进行维修,维修项目可包括:井身、进水管、沉沙池、栈桥、拦污栅、观测道路等;(3)对有水位自记井的测站配备浮子式水位计;不能建设水位自记井的测站,视水情特点配备压力式(气泡式、压阻式)、非接触式(超声波、雷达、激光)等形式的自记水位计;(4)所有水位观测项目全部实现记录仪器的固态存储,与雨量固态存储应尽量共享;(5)对有多处观测断面或观测仪器距站房距离较远的测站,解决观测点至站房之间的可靠传输。
解决方案包括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6)敷设有线传输线或水位计感压管等管道。
2.2 技术要求2.2.2 雨量观测项目雨量观测设计主要对雨量观测场地建设、杆式雨量计设施建设、雨量传感器、观测场与站房间的可靠传输四个方面作出具体要求:(1)雨量观测场地无论改造或新建雨量观测场,均按下列要求进行:①观测场的面积应满足设臵一台雨量计为4×4m2,两台为4×6 m2,有其它观测项目的可设臵为12×12m2。
四周栅栏高度为1.2~1.5m,疏密以不阻滞空气流通又能削弱通过观测场的风力和不产生雪堆为度。
②雨量计与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的水平距离为障碍物高度的两倍,特殊情况下不得小于障碍物与雨量计器口高差的两倍。
③山区观测场不宜设在陡坡或峡谷内,尽量选在平坦场地上,使雨量计器口至山顶的仰角不大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