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用植物资源
中药材的种类产地大全

中药材的种类产地大全中药材是中国传统药物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的是用于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的天然草药。
中药材种类繁多,每种中药材都有其特定的产地。
以下是中药材的种类和其产地的详细介绍。
一、花草类1. 菊花:主要产地有四川、浙江、湖南等地。
2. 紫花地丁:主要产地有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3. 金银花:主要产地有江苏、浙江、湖南等地。
4. 蔷薇花瓣:主要产地有陕西、河南、湖南等地。
5. 木槿花:主要产地有江苏、浙江、湖南等地。
二、根茎类1. 防风:主要产地有山东、甘肃、辽宁等地。
2. 半枝莲:主要产地有四川、湖北、江西等地。
3. 黄芪:主要产地有甘肃、陕西、山西等地。
4. 柴胡:主要产地有河南、四川、湖南等地。
5. 白术:主要产地有山东、河北、湖北等地。
三、果实类1. 陈皮:主要产地有广东、福建、广西等地。
2. 枸杞子:主要产地有宁夏、青海、云南等地。
3. 茯苓:主要产地有福建、湖南、广西等地。
4. 枳实:主要产地有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5. 柿蒂:主要产地有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四、树皮类1. 青皮:主要产地有湖南、四川、湖北等地。
2. 桑白皮:主要产地有河南、陕西、山东等地。
3. 肉桂:主要产地有广东、福建、广西等地。
4. 槟榔皮:主要产地有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5. 乌梅:主要产地有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五、动物类1. 人参:主要产地有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
2. 鳖甲:主要产地有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3. 蜂蜜:主要产地有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4. 珍珠:主要产地有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5. 熊胆:主要产地有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
以上只是中药材的种类和一些主要产地的简单介绍,实际上中药材的种类繁多,产地也非常广泛。
中药材的产地往往与气候、土地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产地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中药材的品质。
中药材的种类和产地对于研究和生产中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中药材在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方面具有不同的功效,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天然药用植物 种类

中国天然药用植物种类
中国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1. 中草药植物:如人参、黄芪、黄连、川芎、防风、川贝等,被广泛用于中医药治疗和保健。
2. 食用药用植物:如枸杞、当归、决明子、淮山等,既可作为食物,又具有药用价值。
3. 茶叶植物:如绿茶、红茶、白茶、普洱茶以及各种花草茶,具有抗氧化、提神醒脑等作用。
4. 药用菌类植物:如灵芝、冬虫夏草、松茸、香菇等,被用于调理免疫系统、提升身体健康等。
5. 中药饮片植物:如川芎、板蓝根、广藿香等,常常加工成中药饮片,用于制作中药剂型。
6. 香草植物:如薰衣草、迷迭香、薄荷等,被用作调味品、香料,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中国天然药用植物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种类。
此外,各种植物的药用性和功效也因地域差异和用途不同而有所变化。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2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区域化分布在我国八大行政区域中,药用植物种类多寡排列次序为西南、中南、华东、西北、东北、华北[2],其中西南和中南地区药用种类最丰富,约占全国总数的50%~60%,各省(区)的中药资源种类约为3000~4000种,最多达5000多种。
华东和西北地区药用植物约占全国的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左右。
高原和山地分布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
西南地区药用植物有4800种,历来就有川、广、云、贵道地药材的美称。
云南药用植物有4758种,约占总数的30%,居全国之首。
四川药用植物约有4000种,约占全国的22%,裸子植物种数居全国第一,蕨类和被子植物仅次于云南。
峨眉山是四川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有药用植物1645种。
贵州有药用植物3900种,占全国种数的20%,西藏有药用植物1460种。
中南地区的广西省有药用植物资源4000多种,广东、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均有2000种以上。
华东地区的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山东、上海市等均有药用植物资源1000种以上。
西北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相对较少,但蕴藏量大,特产药材突出。
东北地区珍贵种类多,蕴藏量和产量大,代表种有人参、黄芪、鹿茸,等。
华北地区是我国暖温带中药材的集中产区。
不同药材种类的蕴藏量和产量差异极大。
根及根茎类药材占320种药材蕴藏量和产量的1/2以上,蕴藏量在新疆、内蒙古等北方省区最大,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四川、贵州、云南等次之,占1%以上。
种子及果实类药材蕴藏量占7%,年产量占20%,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地区。
花类药材蕴藏量占1%,年产量占5%,以东部地区较多。
全草类药材蕴藏量占17%,年产量占7%,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
叶类药材蕴藏量占10%,年产量占2%,以新疆和黑龙江地区最多。
皮类蕴藏量和年产量均占4%,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区。
藤木类药材蕴藏量占2.5%,年产量占4%,以东北长白山和华南、西南山区蕴藏丰富。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中药资源的国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中药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地区,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对中药资源的种类和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将对中国中药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1.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的重要产地之一、该地区气候寒冷,形成了独特的中药资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人参、黄芪、阿魏、细辛等。
其中,吉林省的长白山和云南省的辽东半岛是人参的重要产地,被公认为人参的“金三角”。
2.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适合生长一些喜冷耐旱的中药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黄连、苦参、地黄、牛膝等。
其中,山西省贡山县以产地优良著称,它的中药材质量极高,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3.华东地区华东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适合生长许多中药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当归、党参、茯苓、生地等。
其中,江苏省泰州市被誉为“中药之乡”,以其丰富的中药资源、灵活的经营模式和高品质的产品在中药市场上享有盛誉。
4.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重要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合生长多种中药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罂粟、南星、陈皮、草珊瑚等。
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中药资源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和天然草场,为中药种植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5.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多样,地形复杂,适合生长多样化的中药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川芎、藏红花、木香、紫草等。
其中,四川省是中国最重要的中药资源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先进的中药加工技术。
总的来说,中国中药资源的分布情况表明中药资源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巨大。
各个地区都应充分利用本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土壤资源,加强中药资源的研究开发,提高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
同时,保护中药资源也是至关重要的,禁止乱采滥挖,加强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切实维护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天然药用植物 种类

中国天然药用植物种类中国是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天然药用植物资源之一。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运用草药来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
以下是一些中国常见的天然药用植物种类及其相关特点:1. 人参:人参是中国最有名的药用植物之一。
它是一种滋补草本植物,被认为具有提高体力、增强免疫力和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
2. 三七:三七是中国草本植物中的一种,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和保健品中。
它被认为具有抗凝血、降糖、抗氧化和抗胃溃疡等作用。
3. 甘草:甘草是中国传统草药的重要成分之一。
它具有抗炎、抗菌、止咳、润肺等多种功效,并被广泛用于治疗胃炎、咳嗽、口腔溃疡等疾病。
4. 当归:当归是中国最著名的补血草药之一。
它被广泛用于妇科问题,如调理月经、缓解经痛和促进产后康复。
5.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用于增强免疫力和治疗疲劳等问题。
它被认为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过敏等作用。
6. 何首乌:何首乌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植物,常用于黑发和滋补肝肾。
它被认为具有抗衰老、提高肝功能和促进睡眠的作用。
7. 灵芝:灵芝被称为“仙草”或“长生草”,在中文药理中有重要地位。
它被认为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和抗衰老的功效。
8. 红景天:红景天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被广泛用于提高身体适应力和抵抗力。
它被认为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提高心血管功能的作用。
9. 秦艽:秦艽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草本植物,被广泛用于治疗疟疾和血瘀等疾病。
它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利尿和镇痛的功效。
10. 鳖甲:鳖甲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肝肾疾病和骨骼问题。
它被认为具有抗菌、抗炎和促进骨骼健康的作用。
这只是中国天然药用植物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保健品和中药食品中。
这些草药在传统医学中被广泛使用,并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其药理作用和疗效。
然而,作为天然药物,使用时仍需谨慎,最好在医生或中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药用植物资源尤为丰富。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培育和利用这些植物对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综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并探讨其对经济和生态的影响。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据统计,我国药用植物种类约为5000种,其中有很多是独特的物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例如,中药材葛根是一种具有抗肿瘤和抗炎作用的植物,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
此外,中药材川芎、陈皮等也都是具有丰富药用价值的植物。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种植和繁育,推动药用植物的规模化生产。
中国对一些常用的中药材进行了大规模种植,并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提高了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通过研究和开发,提取和利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
许多药用植物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如植物碱、挥发油等,这些成分被提取出来用于制药和保健品生产。
最后,通过保护和研究,推动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药用植物的生态环境,确保其种群的稳定和繁衍,是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的经济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
药用植物是中药制剂的重要原料,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大规模种植和提取植物成分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其次,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大量种植和采集植物可能导致植物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需要加强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为了更好地利用药用植物资源,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了药用植物资源数据库,对各类药用植物进行了分类和记录。
这有助于科研人员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资源。
其次,加强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我国药用植物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尤其适合糖尿病、肾虚、尿频、遗精及一些妇
科功能性疾病患者多食; 2. 但气滞便结者应慎食豇豆。
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 缓急解毒,调和百药。生用 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 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 物中毒等。 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黄芪: 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 利尿、退肿之功效。用于治疗 气虚乏力,便血崩漏,表虚自 汗,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 白尿,糖尿病等。
乌头能散经络 之寒而止痛, 适用于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 炎等。
威灵仙有祛风湿、通经络、消骨哽三大功效。有较强的
消炎止痛作用,临床实践中又摸索出其许多新用妙方。
急性腰扭伤 、胆结石 、外伤性食道炎 、面神经麻痹 、
外伤性神经损伤 、痔疮出血 、头痛 、老年慢性支气管
炎 、食管癌 。
气血亏虚者忌用。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黄疸, 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 目赤,牙痛。姜黄连清胃和胃止 呕。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 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柴胡:解热 ; 镇静、镇痛、镇咳; 抗菌、抗病毒; 抗炎 ; 促进免疫功能 ; 降血脂 降低胆固醇、甘油 三酯和磷酯 。
白芷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临床常 用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眉棱骨痛、鼻渊、 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等。
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在组织 中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进而达 到美容的作用。《本草纲目》谓白芷“长肌肤, 润泽颜色,可作面脂”。Biblioteka 郁李仁含苦杏仁甙、脂肪油。
【功用】 润肠缓下,利尿,治浮肿脚气。 【附方】 [脚气足肿,大小便不通]:郁李仁15克研烂,薏米仁15
克,水煎去渣,加白糖调服,一次服,以大小便通利为 度。
中国十大珍贵中药材国内十大罕见紧缺中药材

中国十大珍贵中药材国内十大罕见紧缺中药材中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中药文化,数千年来中药在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传统的珍贵中药材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供应不足。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十大珍贵中药材和国内的十大罕见紧缺中药材,以增进人们对中药材的了解和保护。
一、中国十大珍贵中药材1. 人参人参是公认的中国传统药材之一,被誉为“药王”。
人参具有抗疲劳、提高免疫力和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
由于人参生长周期长、耐寒性差,加之野生人参资源减少,导致其价格居高不下。
2. 鹿茸鹿茸是鹿角的新生皮,具有滋补肾阳、强身健体的作用。
然而,由于野生鹿茸资源极度匮乏,鹿茸的市场价格高昂,成为许多人居民的所追捧的中药材。
3. 雪莲雪莲,又称天山雪莲,是一种珍贵的高山植物。
其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广泛用于治疗咽喉炎、痢疾等疾病。
然而,由于雪莲生长在海拔较高的荒山中,资源稀缺,导致市场供不应求。
4. 朝天椒朝天椒是一种产自四川的特色辣椒品种,被列为中国的珍稀调料。
其具有提神醒脑、增进食欲的功效。
然而,朝天椒的种植要求较高,产量较低,因此价格昂贵。
5. 党参党参,又称黄精,是一种具有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
党参能够增强免疫力,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改善睡眠质量。
然而,党参生长周期长,产量有限,因此市场上供不应求。
6. 灵芝灵芝是一种被誉为“仙草”的珍稀中草药。
具有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等神奇的功效。
然而,灵芝的生长要求较高,且生长周期长,导致其市场价格居高不下。
7. 雄黄雄黄是一种具有抗菌消炎、止血镇痛功效的中药材。
然而,由于雄黄毒性较大,且雄黄的产量有限,加之野生资源消耗过度,导致市场供不应求。
8. 天麻天麻是一种上等的中药材,具有镇静神经、清热解毒的作用。
然而,由于天麻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且生长周期长,导致其价格较高。
9. 杜仲杜仲是一种具有滋阴壮阳、补肾强身功效的中药材。
然而,杜仲的资源日益稀缺,市场供不应求,因此价格居高不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区域化分布在我国八大行政区域中,药用植物种类多寡排列次序为西南、中南、华东、西北、东北、华北[2],其中西南和中南地区药用种类最丰富,约占全国总数的50%~60%,各省(区)的中药资源种类约为3000~4000种,最多达5000多种。
华东和西北地区药用植物约占全国的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左右。
高原和山地分布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
西南地区药用植物有4800种,历来就有川、广、云、贵道地药材的美称。
云南药用植物有4758种,约占总数的30%,居全国之首。
四川药用植物约有4000种,约占全国的22%,裸子植物种数居全国第一,蕨类和被子植物仅次于云南。
峨眉山是四川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有药用植物1645种。
贵州有药用植物3900种,占全国种数的20%,西藏有药用植物1460种。
中南地区的广西省有药用植物资源4000多种,广东、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均有2000种以上。
华东地区的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山东、上海市等均有药用植物资源1000种以上。
西北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相对较少,但蕴藏量大,特产药材突出。
东北地区珍贵种类多,蕴藏量和产量大,代表种有人参、黄芪、鹿茸,等。
华北地区是我国暖温带中药材的集中产区。
不同药材种类的蕴藏量和产量差异极大。
根及根茎类药材占320种药材蕴藏量和产量的1/2以上,蕴藏量在新疆、内蒙古等北方省区最大,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四川、贵州、云南等次之,占1%以上。
种子及果实类药材蕴藏量占7%,年产量占20%,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地区。
花类药材蕴藏量占1%,年产量占5%,以东部地区较多。
全草类药材蕴藏量占17%,年产量占7%,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
叶类药材蕴藏量占10%,年产量占2%,以新疆和黑龙江地区最多。
皮类蕴藏量和年产量均占4%,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区。
藤木类药材蕴藏量占2.5%,年产量占4%,以东北长白山和华南、西南山区蕴藏丰富。
菌类药材蕴藏量占1%,年产量占4%,以栽培为主,蕴藏量较大的是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蕨类和种子植物等类群,共有11118种,385科,2312属[艾铁民.药用植物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383]。
按照我国气候特点、土壤和植被类型,以及药用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特点,我国大致可分为八大药用植物区[艾铁民.药用植物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370-382] 东北药用植物区包括大兴安岭地区、长白山地区和松辽平原地区三个小区。
是我国“关药”的主产区,拥有许多优质的药材,代表的有关黄柏、刺五加、五味子、桔梗、地榆、关升麻、黄茋、党参,赤芍,关龙胆等,还是我国种植人参的最主要产地。
华北药用植物区有辽东、山东低地丘陵地区,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地区,黄土高原三个主要产地区。
有“怀药”和“北药”之称。
本区药用植物资源1500种,代表的药用植物有地黄、杏仁、金银花、黄茋、党参、山药、怀牛漆、山楂、菊花、紫苑、北沙参、远志、银柴胡、知母、黄岑、连翘、北苍术、玉竹等。
华中药用植物区本区是我国地道药材“浙药”、“淮药”、“南药”的主产区。
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江南山地丘陵地区和南岭山地地区三小区。
代表的药用植物有姜黄、栀子、白芍、茯苓、延胡索、东贝母、菊花、葛根、牡丹皮、白术、乌药、半夏等。
西南药用植物区本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优。
植物药4800种,是地道药材“川药”、“云药”、“贵药”产区。
主要的植物区有秦巴山地区,四川盆地地区,贵州高原地区,云南高原地区,盛产的药用植物有茯苓、厚朴、胡黄连、猪苓、天麻、半夏、川续断、天冬门等。
而“川药”代表有川麦冬、川附子、川郁金、川黄连、川乌、川白芍、川独活、川党参、川黄麻、厚朴、黄柏等;“贵药”代表有半夏、天麻、天冬、黄精、杜仲、吴茱萸、通草等;“云药”代表有云木香、云苓、云归、冬虫夏草、雪莲花、雪灵芝、红景天、云黄连、金鸡纳、重楼、云天麻、三七、续断等。
华南药用植物区是“广药”主产区,主要药用植物有檀香、沉香、儿茶、阳春砂、血竭、安息香、槟榔、益智仁,肉桂、广藿香、田七等。
内蒙古药用植物区本区药用植物资源分布广,产量大,主产黄茋、防风、赤芍、黄岑、麻黄、知母、甘草、远志、桔梗、郁李仁、蒲黄、苍术、柴胡,苍术等,是“蒙药”主产地。
西北药用植物区由于位于干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较少,重要的药用植物有甘草、麻黄、锁阳、伊贝母、新疆紫草,枸杞子、红花、罗布麻,大叶白麻、大黄、姜活等。
青藏高原药用植物区本区是高原药材主产区,有5700种,是地道“藏药”主产区。
名贵的药用植物较多,野生种类多,蕴藏量丰富。
有川贝母、臧黄连、冬虫夏草、天麻、姜活等,所特有的高原药材有藏茵陈、塔黄、雪灵芝等。
长白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是长白山区植物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外研究长白山区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吉林省保持地方医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先决条件.以前人们仅对长白山区局部区域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报道[1--2],但对整个长白山区的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至今未见报道.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长白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进一步摸清该资源分布的规律及其多样性特征,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1研究地概况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温带、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地跨东经125°20′~130°20′,北纬40°41′~44°30′,面积7 594 104 km2,范围包括通化、白山、延边等地区的22个市、县.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南接辽宁省,西邻松辽平原,北连黑龙江.最高峰白云峰海拔2 691 m,最低处珲春敬信乡海拔仅4 m.其地形复杂,地貌组合差异大,主要有高山、高原、谷地、台地、河谷、沼泽等.年降水量1 050 mm,年平均气温-1·25℃,土壤以暗棕色泰加林土为主,植被主要有以红松(Pinuskoraiensis)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以云冷杉(Picea、Abies)为主的常绿针叶林及岳桦林等,在海拔2 000m以上段还有中国罕见的高山冻原带[3]1我国热带植物药的主要代表种与产地概况我国热带地区包括海南全省以及广东、广西、云南、台湾和西藏南部。
该区地形多变,广东、广西沿海、雷州半岛和海南北部为海拔150m以下的丘陵台地,海南岛中南部为500~1 800m的放射状山系,广西西南部为海拔500~600m的石灰岩丘陵山地,云南南部和西藏南部为中低山和深切河谷相间的山地地形[3]。
该区属于热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20~26℃,最冷月均温10~13℃,绝对最低温一般在5℃以上;年降雨量1 500mm以上[3]。
湿热的气候使得该区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种类繁多。
主产于区内的药材有砂仁(Amomum villosum)、益智(Alpinia oxyphylla)、肉桂(Cinnanonum cassia)、槟榔(Areca catechu)、藿香(Agastache rugosa)、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千年健(Homalomena occulta)、海南砂仁(Amonum chinensis)、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绞股兰(Gynostemma pentaphyllum)、鸡血藤(Millettia reticuelata)、灵芝(Ganoderma lucidum)、杜仲(Eucommia ulmqides)等。
2我国已经形成产业化开发的几种热带药用植物目前,槟榔、益智、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等9种南药已在我国一些省区进行规范化种植研究,相关的一批南药科研成果正在转化为产业化生产,具有我国优势和特色的天然药物研究已受到广泛重视。
现将几种已形成产业化的热带药用植物开发状况简介如下。
小花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龙舌兰科龙血树属灌木,分布我国云南、海南,用于提取中医传统的内外伤科要药“血竭”。
肉桂樟科樟属乔木,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
叶、小枝、碎皮或果是提取芳香油(桂油)的原料;桂皮(树皮)是香味料,药用;桂枝亦作药用。
肉桂副产品分桂皮和桂油两大类,是中医药、轻化工、食品、饮料等行业的重要原料。
主要加工产品有清凉油、苯丙矾、五苓散、附桂八味丸、肉桂保健切片、牛膝桂心散、加味桂枝茯苓丸、桂花浸膏。
巴戟天又名巴戟,为茜草科羊角藤属植物,以肉质根入药。
有补肾益精、助阳壮腰、补血、强筋骨、祛风湿等功效。
已开发的系列产品有巴戟天乌鸡精、巴戟黑米酒、巴戟滋补膏、巴戟补肾丹、巴戟饮料等。
在抗衰老的药物中,巴戟天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砂仁姜科植物,以果实入药。
有行气止痛、健脾、宽中、消胀、收敛止泻、安胎止呕的功效。
春砂仁是广东的地道药材,作药用和保健用途已有多年历史。
随着春砂仁的研究和利用不断深入,已经开发出的商品有复方春砂仁冲剂、香砂养胃丸、春砂六君丸(片)、安胎丸、健脾开胃药酒、气痛散、香附丸、香砂枳术丸等。
芦荟(Aloe vera)百合科芦荟属多年生肉质草本,原产我国海南及热带非洲。
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并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用作健胃剂、腹泻剂,用于胃病、醒酒、烧伤、刀伤和高血压、风湿病、皮肤粗糙等。
现在开发出的芦荟美容产品几乎覆盖整个美容领域。
工农业和食品领域也出现新的应用,芦荟对植物生长有调节作用,可增加某些植物的发芽率。
随着对芦荟研究的不断深入,芦荟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工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益智姜科山姜属草本植物,主产海南,原为野生资源。
益智是四大南药之一,用于健脾胃、补心肾、安神等,主治肾虚、小便频繁、腹痛腹泄等症。
嫩果制成益智茶和凉果。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用药量不断增加,全国年需量350万kg[4]。
槟榔棕榈科棕榈属常绿乔木,原产东南亚热带地区,为常用药用植物,亦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
槟榔种子、果皮、花、花苞均可入药,种子药名“榔玉”,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槟榔碱,是很好的收敛剂,用于固齿、杀菌、消积化食、去水肿、消脚气及驱虫。
3我国热带植物药研发近况3.1热带植物药品种与质量的系统研究近20年来,我国先后对常用植物药的品种与质量开展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分别对大约300种植物药进行了包括品种考证、生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特性、化学成分、药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为常用植物药的全面质量控制打下了一定基础。
在已开展较为系统的研究中,能真正用确切的有效成分(群)和特征成分作为定量质控标准的植物药还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