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系统与相关疾病-王晓东[1]
免疫学之补体系统

DAF作用机理
CD46 膜辅因子蛋白 (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 MCP,) • 单链膜蛋白结构,与C3b,C4b结合,抑制补体的活化。 •分布于大部分细胞,但红细胞缺如。 • I因子的辅助因子,促进C3b,C4b灭活,抑制补体活化,比 H因子强50倍
S蛋白的作用
结合C5b67, 阻止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
C1r N
SS C C1q
C1s N
SS
C
C1r
酶活性区
C1r、C1s分子结构
2、活化阶段
(1)C4:由3条链组成
(2)C2:单链 (3)C3:双链 C3既是经典途径中C5转化酶的 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替代途径中C3 转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
chain
参与C3和C5 转化酶的形成 过敏毒素 chain
C4、C2、C3成分,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
化酶的活化过程。
(一)激活条件
激活物: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
1.IgG 、IgM
2.C1需同时与2个抗体单体分子结合; IgG结合CH2,IgM结合CH3 3.IC形成之后,才激活。
(二)激活顺序
C1,C4,C2,C3,C5
膜结合性调节分子的作用
CD55和CD46 CD55(DAF)是经GPI锚固 于胞膜表面的75 kDa 糖 蛋白,能够与C3b结合并 且降解C3/C5转化酶。 CD46是一个分子量为5666 kDa的膜蛋白,与CD55、 CR1和CR2等具有同源性。 能够与C3b和C4b结合并使 之被I因子降解。
补 体 抑 制 因 子
C3 与 C3b 正 反 馈 环 路
C3b
D因子
Bb
C3bB
《2024年血清补体C3、C4、C3-C4与原发性成人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预后的相关分析》范文

《血清补体C3、C4、C3-C4与原发性成人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预后的相关分析》篇一血清补体C3、C4、C3-C4与原发性成人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预后的相关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血清补体C3、C4及C3/C4比值与原发性成人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原发性成人IgA肾病患者的血清补体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以期为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原发性成人IgA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炎症反应和补体系统激活等多方面因素。
血清补体C3、C4作为重要的炎症指标,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这三项指标的检测和分析,探讨其与原发性成人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本院收治的原发性成人IgA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2. 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清补体C3、C4检测,计算C3/C4比值。
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分析血清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三、结果1. 血清补体水平原发性成人IgA肾病患者的血清C3、C4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降低,C3/C4比值升高。
2. 临床与病理关系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IgA肾病的临床表型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补体水平逐渐降低。
3. 预后评估血清补体水平可作为原发性成人IgA肾病患者预后评估的指标。
低水平的C3、C4及升高的C3/C4比值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四、讨论血清补体C3、C4在免疫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其水平的改变与原发性成人IgA肾病的发病、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临床中,通过检测血清补体水平,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疾病的活动度和预后。
同时,补体系统的激活也可能成为治疗的新靶点,为IgA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五、结论血清补体C3、C4及C3/C4比值与原发性成人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密切相关。
医学课件补体与疾病

补体生理功能
防御作用
参与机体抗感染和抗炎 症反应,清除病原体和
免疫复合物。
免疫调节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调节B细胞和T细胞的活
化与分化。
炎症介质作用
介导炎症反应,促进白 细胞游走和吞噬病原体
。
清除作用
清除凋亡细胞和碎片, 维护组织内环境稳定。
02
补体与疾病关联
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补体调节因子功能异常
补体调节因子功能异常可导致补体过度激活或抑制物功能异常,从而参与疾病 的发生。
04
补体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
血清补体水平检测
血清总补体水平
通过检测血清中补体成分的总和,评估补体系统的整体活性 。
血清补体亚类水平
检测血清中各个补体亚类的水平,如C3、C4等,了解补体系 统的具体组成和功能。
补体活化产物检测
补体活化片段
通过检测补体活化后产生的片段,如C3b、iC3b等,了解补体系统的活化程度和 调节机制。
补体活化产物抑制试验
通过检测补体活化产物抑制试验的结果,判断是否存在补体系统异常活化或调节 因子缺乏。
补体调节因子检测
调节因子水平
通过检测调节因子的水平,如衰变加 速因子(DAF)、膜辅助因子蛋白( MCP)等,了解补体系统的调节机制 和平衡状态。
补体组成
补体由30余。
补体激活途径
01
02
03
经典途径
由抗原-抗体复合物启动, 激活补体C1、C2、C3等 成分,形成攻膜复合物。
旁路途径
由微生物或内皮细胞激活 ,不经抗体介导,直接激 活补体C3。
凝集素途径
由病原微生物表面的凝集 素激活,启动补体级联酶 促反应。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补体系统

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广泛应用于病毒学、细菌学、寄生虫学等领域的诊断和研究,如检测病毒抗体、鉴定细菌种类、诊 断寄生虫病等。
样本采集
应使用无菌技术采集静脉血,避免溶血和污染。
样本保存
应尽快分离血清或血浆,并储存在适当的温度下,以避免 补体活化或降解。
样本处理
应避免反复冻融和长时间储存,以确保补体活性不受影响。
试剂选择和质量控制标准
试剂选择
应选择经过验证的、高质量的试 剂,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 复性。
质量控制标准
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包 括试剂的批间差异、灵敏度、特 异性等指标。
新型补体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
新型补体抑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 性疾病的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良好疗效。
移植排斥反应
在器官移植领域,新型补体抑制剂可有效减少移植排斥反应,提高 移植成功率。
感染性疾病
针对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新型补体抑制剂可辅助治 疗,减轻炎症反应。
补体组成
补体系统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故称为补体系 统。
补体系统生物学功能
溶菌、溶细胞作用
补体系统激活后,最终在靶细胞 表面形成MAC,从而使细胞内外
渗透压失衡,导致细胞溶破。
调理作用
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 C4b等片段可结合在细菌或其他 颗粒性物质表面,通过与吞噬细 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结合,增强吞
补体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与调节

补体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与调节补体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系统之一,起着保护机体免受外部侵害的作用。
然而,过度或缺失的补体系统活性都可能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补体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反应而导致的一类疾病,补体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例,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自身抗体诱导补体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在SLE患者中,C3降低和C4降低是最常见的现象之一。
此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补体活化,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降低,易受感染。
然而,过度的补体系统活性也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例如,由于遗传缺陷或自身免疫疾病造成的缺乏某些补体抑制蛋白,使得补体系统不断地被活化和消耗。
此时,机体会出现破坏性的免疫反应和组织损伤,如补体介导的感染性疾病、肾小球肾炎、视网膜炎等。
补体系统的调节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调节补体系统的活性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促补体活化的因素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菌体、病毒等,为了防止过度的补体系统激活,机体会产生多种抑制因子。
补体抑制蛋白主要包括CD59、C1抑制物、H蛋白、补体受体1等,它们的功能是抑制补体活化,防止过度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临床上,利用补体系统调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例如,在SLE患者中使用人源化抗C5抗体eculizumab,可以有效地抑制C5活性,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对于破坏性红细胞贫血患者,使用CD59靶向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总的来说,补体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调节补体系统的活性可以发挥治疗作用,是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补体C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专家讲座

补体C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专家讲座
第11页
(6)C3基因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补体系统中参加旁路路径与经典路径补体蛋白都是由
中枢神经系统细胞表示。补体在大脑中作用可能与其
它组织类似,就是负责去除外来人侵物和宿主中已经
损坏细胞。研究发觉在阿尔茨海默氏病、亨廷顿氏症
、帕金森症和皮克氏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大脑内补
补体C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专家讲座
第7页
(3)与肝病
机体很多蛋白由肝脏合成,当肝脏发生病变时,其合成蛋白功效必定受到不一 样程度影响. 因为感染,机体会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引发各种生 物学效应,造成补体消耗,同时肝脏合成补体功效下降不能及时合成,造成体内补 体含量下降,其下降程度与肝炎病程长短相关.但肝癌患者c3水平又显著回升,其 原因当前还未清楚,可能是因为异常增生癌细胞分泌增强造成.
补体C与相关子疾病得研究分进也展及逐临床步意义增专家高讲,座 而虚证、病情和寒证因子得分降低。
第9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多系统炎症性本身免疫性疾病,体液 免疫混乱是RA发病主要步骤之一,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统是体液免疫主要部 分,有研究表明,RA患者存在着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异常,这些免疫指标能 够作为临床RA活动指标[‘],提醒RA发病机制可能是当致病菌入侵机体后,造成TH 细胞功效活跃,TS细胞功效低下,由TH细胞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 同时活化B细胞分泌大量抗体,并与本身抗原结合,形成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 骨关节、滑膜、血管壁处,激活补体,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引发 迁延不愈滑膜炎和软骨破坏。近年国内外有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统与RA相关 性研究报道,邹刚等[51 报道RA患者IgM、IgG、IgA均升高,有报道RA患者表现 为补体C3、C4水平升高[6],也有报道RA患者C3、C4降低[7]。分析报道不一致, 其产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RA不一样时期免疫系统个体发挥及参加程度不一样 ;在RA治疗过程中常规免疫调控药品和/或激素应用,造成机体免疫状态发生改 变;RA疾病活动度不一样,免疫异常也存在不一样;RA是一个多原因所致慢性本 身免疫系统疾病,而免疫系统调控是极其复杂过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统调整并 不依赖于单一原因。所以为防止以上干扰原因,设置了本病例对照课题,以初诊 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排除了患有感染、恶性肿瘤及严重肝脏、内分泌等疾病 病例。依据DSA28评分标准,将初诊RA患者依据活动度分级研究以确保研究客观 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重度RA活动组IgA、lgM有显著增高,C3有显著降低,与对 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IgA、gM与RA试验室活动指标ESR、CRP、RF、PLT有 正相关关系,C3与RA试验室活动指标ESR、CRP、RF、PLT有直线负相关。本研 究证实了RA发生发展与机体体液免疫力功效紊乱亲密相关,提醒血清免疫球蛋白 lgM、IgA和补体C3对RA辅助诊疗、RA疾病活动度、病情改变及预后判断,含有 主要l临床参考意义。但因为本试验为小样本研究,血清免疫蛋白及补体系统在RA 临床实用价值尚待多中心、大样本及细胞分子学水平等研究。提醒:补体C3在RA发 病中与RA炎症活动性关系亲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病情改变,对于临床预测病情好 坏和疗效含有主要参考价值。
补体系统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概述

补体系统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概述曹!博!!赵怡霞!江!嫚!!北京市第四中学顺义分校!$#$'$%"王文静!!陕西省西安市西光中学!($##*'"摘!要!补体是机体免疫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桥梁)在免疫稳态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概述补体系统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关键词!补体!补体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补体系统补体!@2A/16A69<"是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类经活化后具有生物活性%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蛋白质'$(&可溶性蛋白%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等补体蛋白共同组成了一个多分子系统)故又称补体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补体系统的组成成分可分为'类#!固有成分#包括8$+8))7%O% =因子)甘露糖结合凝集素!J7E")丝氨酸蛋白酶等$"调节分子#包括可溶性调节分子和膜结合性调节分子$#受体成分#包括8$WL%8L$%8L&%8L'%8'5L%8"5L等&多数补体成分仅在激活后才具有生物学功能&补体固有成分依次被激活后)可形成具有活性的酶)最终以攻膜复合物!J?8"的形式介导溶细胞效应&作为机体免疫调控的重要环节)补体系统是连接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桥梁)参与了抗感染%调节炎症反应%处理自身抗原%调控免疫基因表达等过程)同时在免疫调理%自噬调节等免疫稳态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补体激活途径根据激活物的不同)补体系统可分为'种激活途径#经典途径%J7E途径和旁路途径!图$"&图$!补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经典途径是依赖于抗体的激活途径)主要参与成分包括8$!8$W%8$:%8$D"%8*%8&%8'%8"+8)%85&\%J N&\等&该途径由I N T和I N J复合物激活)识别分子8$W结合蛋白酶8$:和8$D)形成8$复合物)使8$:和8$D相继被激活&随后8$D将8*剪切为8*5和8*H)使其暴露出隐藏的硫酯基团)在激活位点附近的表面与8*H形成共价沉淀&8$D可将结合8*的8&剪切为8&5和8&H)同时也调节经典途径8'转化酶!8*H&H"的产生)该酶可剪切8')并具有启动扩增和下游的功能&&,&!J7E途径!J7E途径的主要参与成分包括甘露糖结合凝集素!J7E")丝氨酸蛋白酶)8*%8&%8'%8"+8))85&\%J N&\等&J7E是一种钙依赖结合蛋白)在结构上与8$W相似)J7E首先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J7E相关丝氨酸蛋白酶!J?K="&J?K=具有与活化的8$相似的生物学活性)之后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似& &,'!旁路途径!旁路途径的主要参与成分包括8')8"+8))7%O%=%C%I因子)J N&\等)该途径的激活物质有细菌细胞壁成分%凝集的I N?及I N T*%眼镜蛇毒等&在旁路途径中)8'分子被直接激活)再按顺序完成8"+8)的激活过程&$"补体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5G<23A A G9643D65D6)?I O"是一类免疫应答紊乱致使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攻击所产生的疾病&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补体与?I O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目前认为)补体缺陷或功能异常是?I O的主要诱因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D.D<6A3@1G/GD6:.<06A5<2D GD)KE F"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的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与自身抗体在绒膜%关节%神经%皮肤%肾脏等组织和器官处的结合有关&补体在KE F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方面)KE F患者体内的补体被强烈激活和消耗)患者因此经常出现低补体血症$另一方面)补体缺陷也参与了KE F的发病过程&目前认为)自身抗原和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KE F的主要致病机制''(&KE F患者的8$W和8*大量消耗)红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8L$!8O'""密度减少)导致免疫复合物数量增加)进一步堆积在靶器官和组织中&同时)凋亡细胞清除机制的缺陷也与KE F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06GA5<2345:<0:3<3D)L?"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出现全身多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关节活动受限和畸形)表现为关节滑膜炎)最终造成骨和软骨的侵蚀&人类的补体主要由肝脏合成)在急性炎症反应期)关节内滑膜组织也可产生补体&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补体激活参与了L?的致病过程'*(&研究发现)L?患者的滑膜液中补体蛋白显著增加)但由于补体组分消耗过快)总体表现为补体水平降低&同时)患者关节液中的补体活性显著低于非炎症性关节炎患者)可溶性补体激活片段显著增加'"(&血清和滑膜液中8"5和8'5的增加)可能与重度感染有关&在感染和增生性滑膜组织中)可见8"5L表达上调)可溶性J?8!攻膜复合物"增加&','!皮肌炎!炎症性肌病是一组以骨骼肌炎性细胞浸润和肌纤维坏死为主要特征的获得性疾病)通常表现为中%重度的肌无力和感染)主要包括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和包涵体肌炎三大类&皮肌炎!46:A5<2A.2D3<3D)O J"是由补体调控的一类微血管病)主要影响皮肤和肌肉&补体的激活和沉积会引起肌内膜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肌肉缺血)裂解后的血管内皮作为主要的靶抗原)可引发抗体产生&抗体直接与内皮细胞结合)从而激活8')激活的8'进一步产生8'H和8*H片段)最终导致J?8的形成&补体沉积会继续引发内皮细胞膨大和空泡形成)最终导致缺血和肌纤维破坏'>(&',*!原发性小血管炎!原发性小血管炎!??B"主要包括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和过敏性紫癜肾炎&前者由于补体消耗过多)患者通常会出现低补体血症)表现为血清中8*和8$W浓度较低)组织中可检测到8'和8$W&后者通常会出现I N?沉积)同时肾小球膜上会出现与I N?肾炎类似的8'沉积&目前认为)过敏性紫癜肾炎和I N?肾炎中的I N?沉积与补体因子的沉积有关)主要为8'%=因子和J?8&',"!抗肾小球基底膜病!抗肾小球基底膜病是指循环中的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在脏器中沉积所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由I N T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基底膜!N12A6:G15:H5D6A69<A6A H:596)T7J"引发)同时由于肺泡基底膜与T7J在结构上具有一定同源性)可累及肺脏导致肺出血2肾炎综合征&该病是目前已经鉴别出抗原的为数不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致病抗原可引起抗I N T自身抗体的产生&抗原抗体结合后)可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如强烈的补体激活%白细胞浸润和蛋白尿症)最终会引发新月体和瘢痕的形成)导致肾功能衰退''(&',>!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59<3/02D/0213/34D.94:2A6)?=K"是一组由抗磷脂抗体!?=E抗体"引起的血栓%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和神经精神系统损伤等临床征象的总称&?=E抗体是一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物质发生免疫反应的抗体)主要有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抗磷脂酸抗体和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等&补体激活在?=K患者的流产和胎儿发育迟缓中起着关键作用&早期?=K患者血清中8'和8*水平较低)但是8'5和8*5水平均高于正常人)说明?=K病人的低补体血症是由于补体激活而非补体缺陷引发'((&',(!系统性硬化病!系统性硬化病!D.D<6A3@D@16:246:A5)KK@"是一类以皮肤增厚和内脏纤维化为特征)可影响末梢和面部!局限性")或四肢近端和躯干!弥漫性"的结缔组织疾病&研究表明)KK@病人体内没有出现补体沉积)但是在内皮细胞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同时伴随异常的补体激活&研究发现)弥漫性KK@患者血浆中8'4水平)8'4e8'和75e7因子比例均高于正常人)限制性KK@患者的8'4%8'4e8'%8*4%8*4e8*等均高于正常人)表明KK@可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其水平可作为临床检测疾病的指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补体还与其他多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如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炎%神经系统疾病等)相关致浅谈 性反转胡新宙!!广东省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摘!要!本文介绍性反转的实质%不同生物类型发生的特点%引发性反转的因素)以及人类的性反转综合征&关键词!性反转!类型!引发因素!性反转综合征!!自然界中)很多生物存在性反转现象)如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牝!"鸡司晨.&性反转现象不仅在鸟类%鱼类和两栖类等动物中常见)在植物中也有发生&对这些现象的发生原因和特点进行阐述)常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性反转的实质和类型在自然界中)有功能的雄性或雌性个体转变成有功能的反向性别个体的现象叫做性反转!D6[:6X 6:D 51)也称性逆转"&性反转只发生在生殖腺性别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征的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性别&$,$!鸟类的性反转!鸟类在自然条件下可出现性反转&鸟类雌性生殖腺发育不对称)即只有左侧卵巢发育)并具功能$而右侧卵巢保持在原基状态&如果雌鸡左侧卵巢发生病变受到损坏)则右侧未分化的卵巢便转变为睾丸)从而变成能生育的雄鸡)出现-牝鸡司晨.的现象&在自然界)公鸡和母鸡的性别分别由性染色体aa 和a Y 所决定)公鸡产生的精子其性染色体均是a)母鸡产生的卵子有a 和Y 两种&当发生性反转!如母鸡逐渐变成公鸡"后)性反转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并产生后代)后代中母鸡与公鸡的比例是&k$&这一比例与遗传规律是相符的!aY j a Y )$a a k &a Yk $YY )而YY 受精卵不能发育")说明了鸡的-性反转.所改变的只是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此外)鱼类%两栖类等动物也可出现有功能的性反转&而哺乳类的生殖腺性别一经确定)则是永久性的&因此)在哺乳类中至今未发现过具有功能的性反转&$,&!植物中的性反转现象!植物中也有性反转现象&例如)大麻为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属;_型&在夏季播种的大麻)可产生正常比例的雄株和雌株)如果延长日照或缩短日照长度)就可能引起性反转&从秋季到翌年春季的时间内)特别是$&月在温室内播种)有"#Z +)#Z 的雌株逐渐出现性反转)以至最后全变成雄株'$(&#"引发性反转的因素引发性反转的因素很多)如动物的生理状态%外界环境以及激素处理等&&,$!生理状态!黄鳝从胚胎到性成熟)其性腺是只能产生卵子的卵巢&产卵后的卵巢慢慢转化为精巢)只产生精子&所以)每条黄鳝一生中都要经过雌雄两个阶段'&(&沙蚕和黄鳝恰恰相反)出生时都是雄性)老了却都是雌性&但若成年的雌沙蚕游离了群体)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又只遇病机理有待进一步阐明&%"展望补体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免疫技术方法开发合成具有良好疗效的补体相关制剂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途径之一)目前已经有8'5L %8"5L 拮抗剂)抗8"单克隆抗体)可溶性8L $等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建立补体缺失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补体系统的调控作用)也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为进一步阐明补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一般课题)京郊地区高中生科学素养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M 2,8O F 7$>&&%%!通信作者"主要参考文献'$(L I 8S E I M O )C ?R I KC F M T ?E E I K T )_?M T S )6<51,&#$#,82A /16A 69<#5b6.D .D <6A ]2:3A A G96D G:X 631159@659402A 62D <5D 3D ,M 5<G:6I A A G9212N .)$$!)"#(%"+()('&(L I 8S E I MO )E ?J 7L I K R O ,&#$',82A /16A 69<393A A G9659439]15A A 5<2:.43D 2:46:D #/5<02/0.D 3212N 3@51A 6@0593D A D ,R 2G:9512]I A A G9212N .)$)#!%"#'%'$+'%'%''(8C F M J )O ?C ?J L )S ?E E F M 7F L T 8T J ,&#$#,-06@2A /16A 69<D .D <6A 39D .D <6A 3@5G<23A A G9643D 65D 6,R 2G:9512]?G<23A A G93<.)'*!'"#&(>+&%>'*(刘!丹)陈庆平)周亚妮)等,&#$*,补体系统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调节作用,中华风湿病学杂志)$%!'"#&#*+&#>'"(M F Q J ?M MF )7?L M Q J KL )-?L M F LI C )6<51,&##&,E 2@51/:24G@<3292]@2A /16A 69</:2<639D 39:06GA 5<2345:<0:3<3D D .92X 3GA ,?:<0:3<3D hL 06GA 5<212N .)*>!*"#)'*+)*"'>(7L I ?M I 8)O P L I ??)K?L a I c =Q --I M I =)6<51,&##>,Q /45<6293432/5<03@39]15A A 5<2:.A .2/5<036D ,?G<23A A G93<.)')!'"#$>$+$(#'((P S Q S )?-KQ J I -)7P C T ?S I J )6<51,&##),82A /16A 69<5@<3X 5<32939/5<369<D`3<0/:3A 5:.59<3/02D /0213/34D .94:2A 6,?9951D 2]<06L 06GA 5<3@O 3D 65D 6D )>%!>"#$#'#+$#'"#。
补体系统调节和控制的研究进展

补体系统调节和控制的研究进展补体系统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免疫系统,主要功能是帮助身体抵抗感染和病毒侵袭。
然而,补体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对补体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也相当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中,研究人员们对补体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调节和控制方法,这些方法有望为治疗一些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补体系统的基本原理补体系统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一系列酶、补体因子、蛋白酶酶原及其激活产物组成。
当机体遭受损伤或感染时,补体系统会被激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过程产生胶质素、溶菌酶、化学因子等以对抗病原微生物。
由于这些成分在反应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网络,因此补体反应的结果会对细胞和组织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补体系统的活性应该得到适当的控制,否则过度的活动就会产生副作用,当然不活动的补体系统又不能有效地帮助免疫系统对抗病原菌。
因此,研究补体系统的调节和控制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新进展:小分子药物的开发小分子药物(small molecule drugs)是指那些相对较小的有机分子(分子质量通常在500以下),它们可以通过口服、注射等方式进入体内,与蛋白质等分子在细胞内发生作用。
在传统的小分子药物中,大多数都是针对酶、受体和通道的。
然而,最近几年,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利用小分子药物来调节和控制补体系统。
例如,最近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类叫作“补体5a新受体拮抗剂”(C5a new receptor agonist)的小分子药物,可以针对补体系统中的C5a受体发挥作用,从而有效抑制补体系统的过度活动。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利用这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选择性地靶向某些分子,达到更加精确的调节和控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小分子药物虽然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其生物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新进展: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生物体改造的技术,主要包括ZFN(锌指核酸酶)、TALEN(转录激活效应核酸酶)、CRISPR-Cas9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体丢失过多
大面积烧伤、失血 肾病综合征不引起低补体血症
补体生成过少
严重的营养不良
严重的肝脏疾病
遗传性生成过少
C3、C4成比例减少:经典途径活化 C3减少、C4正常:旁路途径活化 C3正常、C4减少:C4部分缺陷或液相激活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C1q : r : s
C1-酯酶抑制剂
激肽释放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非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补体消耗
终末期肾病:C3明显下降,C4基本正常
尿毒症
非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补体消耗
4、急性胰腺炎:低补体血症在几天内清除
5、 HIV感染:补体水平轻度降低
6、严重的脓毒症:低补体血症的出现增加了 脓毒症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可能性
C3、C4成比例减少
免疫复合物病引起的低补体血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 C3、C4成比例减少
纤溶酶
FXII、凝血酶
C4
C4b C2
C4a
C4b2b(C3转化
酶)
C2a
非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补体消耗
1、动脉血栓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终末期肾病 4、急性胰腺炎 5、严重的脓毒症 6、HIV感染
非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补体消耗
1、血栓形成:C3明显下降,C4下降轻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可能存在先天性低补体血症 2、补体的正常值范围偏大 3、补体的合成变化不确定 4、合并其他引起低补体血症的疾病 5、自身抗体对补体的活化能力不一致 6、存在实验室误差
小结
一、补体系统可保护机体,避免免疫复合物病 的发生;同时通过补体活化造成组织损伤。 二、补体是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的重要 指标,但两者不呈线性关系。 三、抗补体自身抗体是补体水平下降的重要因 素。 四、重视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补体变化。
补体清除免疫复合物
补体清除凋亡细胞
补体成分缺陷的临床表现
有缺陷的补体
临床综合征
C1、C4、C2
Hale Waihona Puke SLE 、感染C3严重感染、肾小球肾炎、
SLE
C5、C6、C7、C8、C9 奈瑟菌感染
高补体血症
全身感染、非感染性慢性炎症性疾病 生理情况:妊娠
低补体血症
丢失过多 生成过少 消耗过多
血清补体下降
总体上,C3、C4成比例减少
与低补体血症无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
原发性膜性肾病、纤维化肾小球肾炎 过敏性紫癜、IgA肾病 C1q肾小球肾病、抗肾小球基底膜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3减少程度大于C4
抗C1q抗体
血清C1qAb及C1q的异常可能参与了狼疮肾炎 的发病,其可能的机制为: 1、促进C1q介导的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组织中的 沉积 2、促进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在肾脏组织中的 沉积
补体系统与相关疾病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 组织液中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 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补体的分类: 补体固有成份 补体调节蛋白 补体受体
活化补体的能力:IgM>IgG3>IgG1>IgG2 IgG4、IgA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
补体的功能
一、调理作用 二、引起炎症反应 三、免疫调节作用 四、清除免疫复合物 五、清除凋亡细胞
C3肾炎因子
II型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 C3减少程度大于C4
稳定
C3肾炎因子
补体水平与SLE活动性的关系
低补体血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密切相关
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抗C1q抗体 浆膜炎、肠系膜血管炎、血细胞减少、IV型狼 疮性肾炎
补体水平与SLE活动性的关系
补体水平与SLE活动性不成线性关系
冷球蛋白血症 I型(多为IgM或IgG) 补体多正常
III型(常为IgM-IgG) C3和C4成比例减少
II型(常为IgM-IgG) C4减少程度多大于C3
慢性活动性感染中的肾小球肾炎
1、细菌性心内膜炎:持续性低补体血症与感 染未控制和肾小球肾炎有关
2、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病
其他
B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恶 性肿瘤化疗(淋巴瘤或淋巴细胞白血病)、甲 状腺疾病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