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爱因斯坦祖父悖论

爱因斯坦祖父悖论

爱因斯坦祖父悖论爱因斯坦祖父悖论是一个著名的逻辑悖论。

它涉及到时间旅行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和逻辑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爱因斯坦祖父悖论以及它背后的含义和哲学思考。

爱因斯坦祖父悖论源于以下情境:假设有一个人,他通过时间旅行回到过去,遇见了自己的祖父。

如果这个人杀死了自己的祖父,那么他的祖父就不会生下他的父亲,从而导致他的存在变得不可能。

但是,如果他的存在变得不可能,那么他就没有机会回到过去杀死他的祖父。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生下他的父亲,从而重新进入时间循环。

这个悖论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产生的,形成了一个逻辑上的困境。

这个悖论暴露了时间旅行可能带来的逻辑混乱。

时间旅行意味着在时间维度上的非线性移动,违背了我们所熟悉的时间前进的方向。

爱因斯坦祖父悖论在思考时间旅行的可能性时,引发了人们关于因果律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在传统的因果关系观念中,事件的发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因推移的。

但是时间旅行引发的悖论打乱了这种因果关系,让我们开始怀疑自由意志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时间循环成为可能,那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似乎都是注定发生的,而我们的选择和行为似乎只是既定历史的反映。

爱因斯坦祖父悖论挑战了我们对时间和现实的常规理解。

它促使人们思考时间的本质以及时间旅行是否可能。

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试图揭示时间的奥秘和解决这个悖论。

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平行宇宙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时间旅行者回到过去并杀死了自己的祖父,并不会导致他自己的存在消失,而是创造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宇宙中他的祖父不复存在。

这样一来,时间旅行者和他的祖父可以在各自的宇宙中共存,不会出现悖论。

另一种思考角度是借助哲学思考来解决这个悖论。

一些哲学家认为,时间旅行悖论的存在与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方式有关。

如果我们将时间视为一个固定的线性序列,那么时间旅行悖论就会出现。

然而,如果我们将时间视为多个可能性的集合,或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么时间旅行悖论可能就不存在了。

爱因斯坦对光的看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爱因斯坦对光的看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爱因斯坦对光的看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爱因斯坦的光的看法包含了几个重要的哲学道理:
1.相对性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性理论认为,光速在真空中
是一个不变的常数,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无关。

这表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会影响时间和空间的测量,即时间和空间的观念相对于观察者的参考系而言是相对的。

这个道理指出了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是相对于观察者的,不是绝对的。

2.光的粒子-波二象性:爱因斯坦在光的粒子性(光子)和
波动性之间建立了关系。

他认为光既可以被看作一束粒子(光子),具有能量和动量,又可以被看作电磁波,具有波动性质。

这展示了事物的本质可能是多样化和复杂的,在不同观测条件下可能显现出不同的属性。

3.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时间和空间视为
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了所谓的时空。

这说明时间和空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这个道理突显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以及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影响。

4.相对主义和客观性: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意味着观察
者的运动状态会影响对时间和空间的测量,没有绝对的观测标准。

这强调了相对主义的观点,即观察者的参考系是相对的。

然而,爱因斯坦的理论也保持了客观性的观点,即事件和物体具有一定的客观存在和性质。

这些哲学道理揭示了在爱因斯坦的光的看法中的一些重要思想。

他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性质、观察的相对性、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理解和解释事物时要考虑观察者的参考系和相对性,意识到事物的本质可能是复杂多样的,并思考时间、空间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试析爱因斯坦的真理观

试析爱因斯坦的真理观

试析爱因斯坦的真理观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理不是通过投票来决定的”,这句话透露出他对真理观的看法。

爱因斯坦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感受的结果,也不是社会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真理应该以理性的方式被推导和证明,并通过严谨的实验验证,最终达到客观的结论。

在这种真理观的基础上,爱因斯坦提出了他的相对论,它寻求一种更加客观的描述物理世界的方式,取代了牛顿力学的观点。

相对论在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而且,爱因斯坦还认为真理的寻求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前人的总结和陈述。

因此,爱因斯坦鼓励人们要继续不断地质疑和探索自己对真理的看法,以此来更好地接近真相。

总体来说,爱因斯坦的真理观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严格的推理和实验为基础,而非主观想法和社会意愿,推崇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以提高我们对真理的认识。

爱因斯坦思想观点总结

爱因斯坦思想观点总结

爱因斯坦思想观点总结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观点对整
个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爱因斯坦思想观点的总结,内容主要囊括了他的相对论、对科学方法的贡献以及他对宗教的思考。

首先,爱因斯坦最为人熟知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相对论。

相对论颠覆了牛顿力学的观点,提出了时间、空间和质量的相对性。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不再是绝对的,而是跟质量和速度相关的。

这为后来的粒子物理学、宇宙学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对论的出现不仅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哲学、文化、社会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其次,爱因斯坦对科学方法的贡献也是极为重要的。

他主张科学研究应该以理性和证据为基础,强调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家应该坚持客观、真实和独立的态度,避免受到主观偏见和意识形态的干扰。

他的这些观点对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爱因斯坦也对宗教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科学与宗教没有冲突,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两个方面。

他主张宗教应该是一种个人的宗教体验,而不是被教条和权威所束缚。

他对宗教的看法表明了他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立场,并试图将科学与宗教进行对话与协调。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的思想观点体现了他的卓越智慧和深刻思考。

他的相对论不仅对物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整个人
类思维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变。

他对科学方法的贡献使科学研究更加严谨和规范化。

同时,爱因斯坦对宗教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的内心追求和信仰自由的重视。

他的思想观点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爱因斯坦的思想和人品

爱因斯坦的思想和人品

爱因斯坦的思想和人品哲学思想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和为人处世都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他从小对自然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好穷根究底地思考问题。

少年时代通过阅读通俗科学书籍和康德著作,接触了一些哲学思潮。

1902—1905年间,通过“奥林比亚科学院”的活动,又读了许多哲学名著,并热烈讨论了科学哲学问题,这直接推动了他的科学创造,使他能比当时所有的物理学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他说:“物理学的当前困难,迫使物理学家比其前辈更深入地去掌握哲学问题。

”他曾对人说过:“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不如说我是哲学家。

”而索末菲就认为“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

他70岁生日时,一批知名学者为他出版了一个祝寿文集,书名就是《阿耳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

爱因斯坦一生没有发表过系统地阐述他的哲学思想的专门性哲学论文,他的哲学思想散见于他的许多学术著作、评论和书信中,看来似乎很庞杂混乱,甚至自相矛盾。

他的传记作者、维也纳学派哲学家P.弗朗克(Frank,1884—1966)说过,像“形而上学”和实证论这样两种对立的哲学思想都可以在爱因斯坦的著作中找到有力的证据。

爱因斯坦自己也承认,在认识论方面,在理性论和经验论“这两个极端之间摇摆是不可避免的”。

理由是,作为一个科学家,“经验事实给他规定的外部条件,不容许他在构成他的概念世界时过分拘泥于一种认识体系。

因而,从一个有体系的认识论者看来,他必定像一个肆无忌惮的机会主义者“。

他有时像一个柏拉图主义者或毕达哥拉斯主义者。

不过,经过全面的深入分析,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虽然兼收并蓄,显得庞杂,但其主导思想还是清晰可见的。

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作为一个严肃的科学家所必然具有的自然科学实在论(也可称为唯物论)的传统。

这可以由他在1931年纪念麦克斯韦时所说的一句话为代表:“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其次是他一生景仰并作为自己人生榜样的17世纪荷兰理性论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思想。

伟大的爱因斯坦科学家的智慧

伟大的爱因斯坦科学家的智慧

伟大的爱因斯坦科学家的智慧伟大的爱因斯坦:科学家的智慧引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相对论为物理学奠定了新的基础。

然而,他的智慧远不止于此。

本文将探讨爱因斯坦作为一位科学家所展现出的智慧,并探讨他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一、独立思考的智慧爱因斯坦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不满。

他曾在学校叛逆,不愿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

在他看来,传统的知识积累无法真正让人理解问题的本质。

因此,他选择进行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探索。

正是因为他的独立思考,才有了他独特的理论相对论的发现。

二、勇于挑战权威的智慧爱因斯坦常常挑战当时权威的传统观念。

他对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他独特的相对论理论。

尽管他的理论一开始受到了许多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他的理论被广泛接受,并对现代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勇于挑战权威的智慧不仅在科学领域中,也在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三、求知的智慧爱因斯坦一生都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

他对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物理学到哲学,从数学到音乐,他都保持着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

他的广泛知识背景不仅使他成为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也让他能够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

四、对大自然的敬畏智慧爱因斯坦对自然界的敬畏是他智慧的体现。

他认为,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智慧。

他在研究科学问题时,总是带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探索。

正是这种敬畏之心,使他能够洞察到自然界的奥秘,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理论。

五、理想主义智慧爱因斯坦一直以来都怀揣着对和平和人类心灵和谐的追求。

他积极参与反核运动,并提倡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友谊。

他相信科学的力量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人类带来和平与进步。

结论:爱因斯坦作为一位科学家,展现了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权威、求知、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理想主义等多重智慧。

他不仅仅是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启发人们思考和探索的伟大智者。

历史人物中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历史人物中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历史人物中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历史是一条永远延续的河流,它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和演变,也见证了无数历史人物的光辉时刻。

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这些思想理念和价值观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和传承。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历史人物中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1. 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其独到的哲学思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物理学的贡献被认为是开创新时代的。

然而,除此之外,爱因斯坦还是一位有着深刻哲学思考的思想家。

他认为,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并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一系列面向人类意识的相互关系。

他的思想观念所揭示的是:不应该把物理世界看成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类意识和实践的产物。

这样一种独到的哲学思想,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宇宙存在的理解和认知。

2. 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和其人生态度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和诗人,他的作品留存于后人的文学宝库中。

然而,更让人佩服的是莎士比亚的人生态度。

他的一生历经多种变迁,从乡下的小人物到伦敦的文学巨匠,到最后的归隐田园,他始终保持着一份乐观和谦逊。

这份乐观和谦逊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中。

莎士比亚的人生态度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最后他将之化作了人生的真谛:尽己之能,无憾人生。

3. 政治家林肯和其信奉的自由原则亚伯拉罕·林肯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执政期间是美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内战时期。

而在林肯的统治下,美国正式废奴,并且在获胜后,林肯还在其著名演讲中宣称“为了整个国家,一个国家不是先自由还是先联邦,而是先联邦,这个联邦必须保存,不容许破坏;先自由,而不顾联邦统一,则会导致分裂瓦解。

”林肯的这一理念在美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了美国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一。

4. 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才思和自由宣言伊萨克·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钦差大臣》、《普罗托科尔夫》等被译成多种语言,被誉为俄国文学珍宝。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启示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启示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启示爱因斯坦相对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理论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和运行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对论的提出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爱因斯坦相对论对于哲学、科学方法和人类思维方式的启示。

一、哲学的启示爱因斯坦相对论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对论的提出颠覆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和空间观念,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这一观点对于哲学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的观察结果取决于观察者的参考系,没有绝对的标准。

这引发了人们对于真理和认识的本质的思考。

相对论的提出还对哲学中的因果关系问题提出了挑战。

在相对论中,因果关系不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观察者的参考系。

这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因果关系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相对论的哲学启示告诉我们,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的观察结果受到我们的观察方式和条件的限制。

这使得我们对于真理和认识的追求更加谦虚和开放。

二、科学方法的启示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科学方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实证主义和理论的相对性。

实证主义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强调科学研究应该以实证为基础,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相对论的提出对实证主义提出了挑战。

相对论告诉我们,观察结果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参考系。

这使得实证主义的观点受到了质疑,科学研究不再是简单的观察和实验,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理论构建和推理。

相对论的提出还揭示了理论的相对性。

在相对论中,不同的参考系下可以有不同的理论描述。

这使得科学研究者意识到理论的选择和构建是相对的,取决于研究者的观察和理论框架。

这对科学研究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加谨慎和全面地考虑不同的理论选择和观察结果。

三、人类思维方式的启示爱因斯坦相对论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相对性和相互关联性。

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的观察结果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参考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以探索理论物理学的基础解决物理理论中的基本矛盾作为自己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这就迫使他比较深入地接触到哲学上的重大问题。

爱因斯坦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始终都秉持着坚定的唯物主义信念,这种信念给他的认识论也带来了影响。

本文以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转变过程为出发点,探讨了这位伟人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爱因斯坦;哲学思想;宇宙宗教感情;科学理性论爱因斯坦认为存在着一个独立的、外在的、客观的实在世界,这个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终其一生,爱因斯坦追求的都是对自然界秩序和规律的理性理解。

这种执着的追求最终成为一种深挚的信仰,爱因斯坦称之为“宇宙宗教感情”。

在这种信念的影响下,爱因斯坦最终转向了科学理性论。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1. 从朴素的唯物主义到“宇宙宗教感情”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集众家之所长,早期曾受到休谟、康德、斯宾诺莎、马赫、亥姆霍茨、彭加勒等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影响。

其中,马赫对爱因斯坦早期哲学思想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的人甚至认为爱因斯坦早期的哲学思想就是马赫哲学。

但实际上爱因斯坦接触到马赫哲学后,并不是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是抛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接受了经验论。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爱因斯坦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呢?当爱因斯坦还是个四五岁的小孩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了他一个罗盘,这只罗盘深深震动了爱因斯坦,让他第一次对世界感到了惊奇。

爱因斯坦思考,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物后面。

事实上,隐藏在事物后面的正是是看不见的规律,幼年时期的爱因斯坦第一次对现象背后的规律有了模糊的印象。

青少年时期,通过阅读一些通俗科学书籍,爱因斯坦很快相信,《圣经》里面的许多故事是不可能会真实发生的。

爱因斯坦少年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他意识到世界不是《圣经》上描述的那样,所谓的天堂可能并不存在。

爱因斯坦认识到在我们自身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世界,这个世界以自己独有的形式存在着,横亘在人类面前的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永恒的谜,但人类可以依靠观察和思维来感知它——至少可以部分地来感知。

于是,爱因斯坦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信念,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动摇。

从少年时期就形成的唯物主义信念伴随了爱因斯坦一生。

不可否认,爱因斯坦在一些场合也使用了“神”和“上帝”等字眼,但我们应该看到,爱因斯坦所说的“神”,绝不是大众所认为的真正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斯宾诺莎的与自然等同的泛神论之“神”。

爱因斯坦非常欣赏斯宾诺莎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并以他为榜样。

斯宾诺莎是一位泛神论哲学家,他一生思想自由,品德高尚,个人生活经历却十分坎坷。

斯宾诺莎认为神是一个有广延的东西,同时认为只存在一种广延实体,他称之为自然界。

在斯宾诺莎看来,上帝与自然是等同的,他提出“对上帝的理智的爱”,这成为爱因斯坦生活的最高目标和科学探索的强大动力。

“对上帝的理智的爱”,即追求对自然界秩序和规律的理性理解。

爱因斯坦认为,思维的对象是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人格化的上帝;思维的内容是宇宙的合理性而不是上帝的神圣性。

爱因斯坦汲取了斯宾诺莎泛神论的思想,并进一步升华为一种宇宙宗教的信仰,即“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我认为人类世界的可理解性(如果允许我们这样讲的话)是一个奇迹,或者是一个永恒的神秘”1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就是以宇宙宗教的信仰(信念)和感情为基础的。

他说: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合理的和可知的,这一信念是建筑在宗教感情上的。

在爱因斯坦看来,宇宙宗教感情是一种最高的宗教感情,拥有这种宗教感情的人常常被大众看成是无神论者或是圣人。

在他眼里,德谟克利特、斯宾诺莎、开普勒和牛顿都是有着强烈宇宙宗教感情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认为宇宙宗教感情的纯粹形式是难以找到的:没有拟人化的上帝概念,没有固定的教条,所以让人很难理解。

真正具有宇宙宗教感情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和惊奇,这种和谐表达出了一种极为高超的理性,对这种理性的追求和强烈想要了解这种理性的愿望构成了一种深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成为这些科学家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原则,同时也作为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和最高尚的动机,促使他们献身于那种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

从根本上来说,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与他的唯物主义信念是一致的。

正是秉持着坚定的唯物主义信念,爱因斯坦才对宇宙自有的规律产生惊奇。

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就是对整个宇宙规律的热爱和追寻,他的一生都在为寻找宇宙的奥秘而奋斗。

与此相似的是,作为牛顿科学研究动力的那种对于神的虔诚信仰无疑也是一种诚挚的宗教感情,促使他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宇宙的规律,从而揭开神的奥秘。

从本质上来看,牛顿对神的崇拜与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是一致的,都是强烈想要了解自然界的理性,并且都对这种理性抱以谦恭的态度。

只是,牛顿给这种理性的来源冠以神的名义,而爱因斯坦却自始至终认为,这种理性不具有纯粹的1[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一卷,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版,第720页形式。

2.从怀疑的经验论到科学理性论1938年,爱因斯坦给兰佐斯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从有点像马赫的那种怀疑的经验论出发,经过引力问题,我转变成为一个信仰理性论的人,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到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求真理的唯一可靠源泉的人。

”2爱因斯坦早期对马赫极为推崇。

在悼念马赫的文章中爱因斯坦对他评价很高,其中着重提到了两个观点:第一,概念和规则是经验材料归纳和排列的结果。

按照马赫的观点,科学就是一种用我们已知的观点和方法,把实际的感觉经验加以比较和排列的结果。

从这个结果中产生的抽象概念和规律是这样来确定的:概念和规律组成一个排列的纲目,那些经验材料就可以在这个纲目中可靠又清楚地排列起来。

这就像绘制一份图表,先把表格中的每个项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然后把具体的内容填进去,形成一份结构清晰,内容完整的图表。

这个图表要求要能够准确体现所要描述的材料内容,所以项目的拟定,排列顺序的选择就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根据材料的内容来形成最佳组合,这和概念和规律的确定是一样的。

与马赫观点相似的是,爱因斯坦也认为经验事实是理论原理的来源。

在普鲁士科学院的就职讲话中,爱因斯坦在开始就提到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两个物理学领域,并且认为理论家的方法在于应用那些作为基础的普遍假设或者“原理”,从而导出结论。

于是工作就分为两部分,首先发现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推导出结论。

3其中,对于第一步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是这么说的:“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间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归纳的物理学向演绎的物理学提出问题,反过来,演绎的物理学也向归纳的物理学提出问题。

”4也就是说,爱因斯坦认为原理是来源于经验事实的,后面提到的“归纳的物理学”对应的是前面的“理论物理学”,而这正是他研究的领域。

也就是说,理论的原理是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来的,这种认识论的方法带有明显的马赫认识论的成分。

第二,概念是可变的。

马赫认为概念是会发生“嬗变”的,没有绝对的永远有效的观点,精确的观察和巧妙的本能是科学家完全可以信赖的导师,只要他们的概念显得是不适用2[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一卷,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版,第522页3同上,第111页、112页4[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一卷,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版,第112页、114页的,这些概念就会最好地和最快地被事实改正过来。

5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是从概念上掌握实在的一种努力”6,“然而为了科学,就必须反反复复地批判这些基本概念,以免我们会不自觉地受它们支配”7。

相对论的产生修改了空间和时间学说以及力学中的某些概念。

为了说明概念不是不可改变的,爱因斯坦提出了概念发展的三种情况:如果它们不能被证明为充分合法,它们就将被抛弃;如果它们同所给定的东西之间的对应过于松懈,它们就将被修改;如果能建立一个新的、由于无论哪种理由都被认为是优越的体系,那么这些概念就会被别的概念所代替。

这也就是说概念在发展过程中有三种情况,被抛弃、被修改和被代替。

相对论对力学中某些概念的修改就是三种情况中的第二种,而被代替的概念也有很多,著名的“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提出就代替了原来的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理论,这是目前为止最优越的解释光的性质的理论。

所谓“充分合法”,“对应松懈”和“优越”,判断的标准其实就是概念和事实的对应程度,与事实更接近的概念就被认为是更优越的。

这和马赫的观点是一致的。

广义相对论的完成对爱因斯坦的哲学观转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悼念马赫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17年,广义相对论刚刚完成不久,爱因斯坦在给贝索的信中是这样评价马赫的:“至于马赫那批小马,我并不骂它;你会全明白,对此我是怎样想的。

但是,它不可能创造出什么有生命的东西,而只能扑灭有害的虫豸。

”8爱因斯坦清楚认识到,马赫哲学在创新上的能力是薄弱的,但他也承认马赫哲学对理论体系的批判作用。

著名自然科学史家许良英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在早期就已经有了理性论的思想,并举了五例加以说明。

我认为这五例已经是很好的证明,现简述如下:第一,爱因斯坦在《自述》中提到,失去宗教天堂后,他开始思考“在我们之外又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

……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

”,这种信念和感受和经验论是格格不入的,是理性论者所特有的;9第二,1901年4月,爱因斯坦给格罗斯曼的信中表达了他对探索自然界统一性的乐趣。

而相信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存在并且是可以认识的,这是理性论最基本的信念;5朱亚宗著:《伟大的探索者——爱因斯坦》,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74页6[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一卷,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版,第40页7同上,第795页8[美]同上,第163页9[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一卷,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版,第2页第三,在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中,追求统一性和对称性,赋予两个原理以公设的地位,这也体现了理性论的思想;第四,1906年,当考夫曼宣称他的实验结果与爱因斯坦关于电子运动的假设不相容时,爱因斯坦并没有动摇,还是相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