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发展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明过程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明过程一、前言爱因斯坦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人类认识宇宙和自然界的本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背景、发展历程、基本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成果。
二、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了电磁波和光速度不变性这两个重要事实。
然而,当时的物理学家们认为光速度是绝对不变的,即无论在任何参照系中,光速都是恒定不变的。
这种观点被称为“众所周知”的牛顿力学观点。
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间,一些实验结果却开始挑战这种观点。
例如1901年,美国物理学家麦克尔逊和莫雷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利用干涉仪测量了光在不同方向上传播时所需时间,并试图通过比较这些时间来检验光速是否是恒定不变的。
实验结果却令人意外:无论干涉仪在何处,光速度都是相同的。
这个结果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因为它表明了光速度的恒定不变性。
三、发展历程1. 爱因斯坦的思考在这个时期,爱因斯坦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他认为,如果光速度确实是恒定不变的,那么就必须假设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并且取决于观察者的参照系。
这种观点与牛顿力学相反,因为牛顿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并且独立于观察者。
2. 爱因斯坦的论文1905年,爱因斯坦在一篇名为《关于电动力学基础上一个新观点之建立》的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他认为,在所有参照系中,光速度都是相同的,并且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并取决于观察者。
这个理论被称为“狭义相对论”。
3. 实验验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理论。
例如,以后的实验表明,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会变慢,并且物体的长度会变短。
这些结果都与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文中所提出的理论相符。
四、基本原理1. 光速不变原理根据相对论,光速是恒定不变的,并且在所有参照系中都是相同的。
这个原理是相对论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狭义相对论的建立过程

狭义相对论的建立过程1. 引言:天才的闪光好吧,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不太简单但又超级酷的事情——狭义相对论的建立过程。
要知道,这可是科学史上的一次大轰动,就像是把整个宇宙都重新洗牌了一样。
想象一下,牛顿的经典物理就像是一个稳稳当当的老爷爷,而爱因斯坦呢,简直就是一个打破规则的年轻小伙,带着一股子“我就要不一样”的劲头。
他那张标志性的卷发,加上他那双闪闪发亮的眼睛,总让人觉得他似乎随时都能从脑子里冒出一些惊天动地的理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老兄是怎么把相对论这一“炸弹”给引爆的。
1.1 早期的灵感狭义相对论的故事要从1905年说起。
那年,爱因斯坦还是个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小伙子,正想着要给世界留个名。
这时候,他有了一个特别牛的想法,那就是光速是恒定的,不管你在什么情况下,光速都是那样的快!这可不是个小事儿,因为之前大家都觉得光速可能会因为观察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想想看,这就好比你和朋友一起跑步,你觉得自己跑得飞快,但朋友却在旁边悠闲地散步,结果你却都没注意到。
这样一来,爱因斯坦的理论一下子就打破了旧的观念,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1.2 理论的突破接下来,爱因斯坦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
哦哟,这可真是个天大的事儿!他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想象一下,你在火车上,火车开得飞快,窗外的景色一闪而过,这时候你的手表和旁边小朋友的手表,竟然会走得不一样!这就像是两条鱼游泳,虽然都是在水里,但游得快慢却可以完全不同。
这样的比喻一下子让人们明白了时间并不是绝对的,换句话说,宇宙的法则就像是一根弹性十足的橡皮筋,可以随时拉伸和压缩。
2. 反响与接受2.1 科学界的震动爱因斯坦的这些理论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些人简直不敢相信,觉得他这是在做梦,甚至有人说他是“疯子”。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出现,大家渐渐意识到,哦,原来这小子说的是真的!就像开盲盒,刚开始大家都以为里面是个破玩意儿,但打开一看,竟然是个超值的宝贝。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基本内容

3、真空中的光速 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光速“c” 应为一常数,与牛顿力学的速度叠加法则 相矛盾。 4、物理学家面临的选择 要么对牛顿力学做一些顾此失彼的解 释,修修补补,要么彻底抛弃,建立新的 理论。
第一节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一、走在爱因斯坦前面的人 人名 贡献 麦克斯韦 创建电磁理论 赫兹 修改麦克斯韦方程 1887年提出佛格特变换, 佛格特
他阅读了许多著作发现,所有人试图证明以 太存在的试验都是失败的。经过研究,爱因斯 坦发现,除了作为绝对参照系和电磁场的荷载 物外,以太在洛伦兹理论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于是他想到:绝对参照系是必要的吗?电磁场 一定要有荷载物吗? 当时的物理学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 信存在着绝对参照系,这是受到牛顿的绝对空 间概念的影响。19世纪末,马赫在所著的《发 展中的力学》中,批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这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八章 相对论的建立和发展
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它的建 立是20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对 物理学、天文学、哲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相对论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 电磁理论合乎逻辑的继续和发展,是物理学各个分支 又一次综合的结果。
相对论好象是:“光彩夺目的火箭,它在 黑暗的夜空,突然划出一道道十分强烈的光 辉,照亮了广阔的未知领域。” ——德布罗意
他的狭义相对论认为“在互相作直线----非加 速运动的所有参考系中,自然规律是同样有效 的。 ” 它的意思就是:你站在两个互相做直线运动 的---非加速的参考系中,你看到的物理现象是 相同的。------相对性原理。
他的相对论,把所谓作为光波载体的以太,从 物理学世界中清除出去了。
“无以太物理学”乃是爱因斯坦思想的成果。
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生平简介
• 啊尔伯特· 爱因斯坦犹太人,于1879 年诞生于德国,1895年迁居瑞士。 小时候的他并不显得才华出众,中 学没有毕业就退了学,16岁自学掌 握微积分,曾在瑞士的苏黎世的啊 劳州立中学补习过功课。世界十大 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 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作为 20世纪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爱因 斯坦创立了相对论——现代物理学 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个是量子力 学),其质能方程E = mc2 著称于 世,并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 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规律而 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55 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病逝世。
狭义相对论的本质
• 狭义相对论导致了对空间和时间的物理概念的清楚认识, 并且由此认识到运动着的量杆和时钟的行为。它在原则上 取消了绝对同时性概念,从而也取消了牛顿所理解的那个 即时超距概念。它指出,在处理同光速相比不是小到可忽 略的运动时,运动定律必须加以怎样的修改。它导致了麦 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的形式上的澄清;特别是导致了对电场 和磁场本质上的统一性的理解。它把动能守恒和能量守恒 这两条定律统一成一条定律,并且指出了质量同能量的等 效性。从形式的观点来看,狭义相对论的成就可以表征如 下:它一般的指出了普适常数c(光速)在自然规律中所 起的作用,并且表明以时间作为一方,空间坐标作为另一 方,两者进入自然规律的形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爱因斯坦
——12物理一班柳菊荟
相对论概述
相对论是20世纪物理学史上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包括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两部间统一性和相对性,建立了新的时空观。广 义相对论把相对论原理推广到非惯性参考系和弯 曲空间,从而建立了新的的引力理论,在相对论 建立过程中爱因斯坦起了主要作用。
狭义相对论创始

狭义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于 1905 年创立的一种物理学理论,它描述了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和时空结构。
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设: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相对性原理指出,物理规律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即物理学定律的形式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是不变的。
光速不变原理则表明,真空中的光速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都是恒定不变的,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无关。
基于这两个假设,狭义相对论推导出了一系列奇特的结论,如时间膨胀、长度收缩、质能关系式(E=mc²)等。
这些结论颠覆了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间和空间观念,揭示了时空的相对性和统一性。
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在理论物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高能物理、宇宙学等领域,而且在现代科技中也有重要的应用,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等。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 20 世纪物理学的一项重大成就,它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对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有些读者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他们想知道爱因斯坦是怎么发现相对论的,是用实验的方法慢慢验证推理出来的,还是直接用数学方法和物理思想推出来的。
爱因斯坦是怎么想到要去创立相对论的呢,有哪些时代背景和机缘巧合,为什么同时代那么多权威的物理学家都没有办到,他一个毕业工作没几年的小毛头是怎么办到的?等等等等……这是个好问题,不过如果真的想要把这个搞清楚,那没个万把字肯定是说不清楚的,真的想搞清楚这些背景和细节,可以去看看《爱因斯坦传》的前部分,我这只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先直接回答你的问题:当然是数学方法+物理思想推出来的,跟实验方法几乎没关系。
相对论创立初期整个理论体系就非常完善了,但是压根没人相信他,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实验验证,直到爱丁顿在1919年观测到了和广义相对论相符的日食现象,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才开始慢慢被大家接受,而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的那一年是1905年,足足过去了14年。
跟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无关很多人和教科书喜欢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当作是相对论创立的背景,这种看法虽然貌似很“科学”(一个人从不符合常理的实验里开始研究,然后发现新的理论),但是却不符合事实。
爱因斯坦在1954年给达文波特的信里写到:“我本人是思想发展中,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并未引起很大的反响。
我甚至不记得,我在写关于这个问题的第一篇论文(1905年狭义相对论的那篇)的时候,我究竟是否知道它。
对此的解释是:根据一般的理由,我坚信绝对运动是不存在的,而我所考虑的问题仅仅是这种情况如何能够同电动力学的知识协调起来。
”爱因斯坦在很多场合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不论是从爱因斯坦的思想发展和论文内容来看,还是就他的人品和为人来看,他的话都是可信的。
真正一直追着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穷追猛打,试图解决其他实验所提出的疑难的是洛伦兹这些当时的大牛。
而1905年那会儿,爱因斯坦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瑞士专利局职员,他既没有处在科学的中心,又和科学名人没有任何来往,所以洛伦兹1895年后的论文爱因斯坦是不可能看到的,因为这些论文是用荷兰文在荷兰的杂志上发表的,德国皇家图书馆只有一本,而且只允许借阅一天。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黄烨关于光的性质,还有很多谜,直到现在也无法用科学解释。
光是怎样产生的?在空间如何传播?光怎样从物质出现?光是什么,是物质、振动、还是纯能?颜色是否为光必不可少?对于这许许多多的问题,科学已经作出了部分解释,但归根结底,这些问题尚未解答。
不过,20世纪初,在人们了解光、研究光的过程中,带来了物理学的两场革命,这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
为建立这两个理论体系,许多科学家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都是一些杰出的物理学大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学生时代艾伯特·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
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
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
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
和牛顿一样,爱因斯坦年幼时也未显出智力超群,相反,到了四岁多还不会说话,家里人甚至担心他是个低能儿。
六岁时他进入了国民学校,是一个十分沉静的孩子,喜欢玩一些需要耐心和坚韧的游戏,例如用纸片搭房子。
1888年进入了中学后,学业也不突出,除了数学很好以外,其他功课都不怎么样,尤其是拉丁文和希腊文,他对古典语言毫无兴趣。
当时的德国学校必须接受宗教教育,开始时爱因斯坦非常认真,但当他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后,认识到宗教里有许多故事是不真实的。
12岁时他放弃了对宗教的信仰,并对所有权威和社会环境中的信念产生了怀疑,并发展成一种自由的思想。
爱因斯坦发现周围有一个巨大的自然世界,它离开人类独立存在,就象一个永恒的谜。
他看到,许多他非常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时,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于是,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就选择了科学事业,希望掌握这个自然世界的奥秘,而一旦选择了这一道路,就坚持不懈地走了下去,从来没有后悔过。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时间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时间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诞生于1905年。
它解决了几百年来科学家一直争论不休的物理学问题,他们发现,相对论在新西兰学家提出之后,就有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科学家对运动和时间的看法。
以前,人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时间开始流动,并且与物体平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时间是相对的,而且感觉的速度也不一样。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首先是由他提出的,它说,空间和时间是一体的,任何系统都有其自己的时间,而且不同的系统的时间流动的速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时间“相对性”。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开创了一条新的通往认识宇宙的道路,它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还深刻影响了宇宙和空间时间的观测方式,使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宇宙,发现了宇宙本身的许多秘密。
例如,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内,科学家发现,由于时间的流动特性,物体在非常靠近时偶变星的环境中,特别是在黑洞中,会出现一种叫做“时间行走”的景象,就是时间和空间会发生变形,让由这种景象出现的物体,能够向过去或未来时间移动,这也被称为“超光速”。
这也意味着,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框架下,时间和空间可以发生变形,这种变形可能会影响物体的运动,也可能影响物体的存在。
最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看待时间的方式,科学家们发现,时间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也是空间的一部分,并且它们可能会发生变形,并在这种变形的过程中,影响物体的运动和存在。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狭义相对论已经成为宇宙观测和理解的基石,它不仅解释了物体的运动,还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看法,并且被视为一种新的物理学理论,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并追求物理学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启示
12级物理一班段延波1207020016
在《物理学史》6.2节,我们学习了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经过。
而在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最令我在意的还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发展,所以,我查阅了文献资料,研究学习了爱因斯坦在创建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的思想,特在此进行简短阐述。
一、善于提问与不畏权威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写的才华出众,直到五岁话还说不清楚,曾被医生认为发育不正常,不过他很爱思考,总是像大人盘问“为什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例如四五岁时就对罗盘发生过浓厚兴趣,“为什么罗盘的指针总是指向南北,这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深刻的隐藏在事物后面”爱因斯坦后来回忆时这么说。
12岁时他对几何定理的神奇也深有触动。
例如他曾想到,“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虽然不是显而易见,却可以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至于任何怀疑似乎不可能”他说“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
正是源于这种对世界和学问的好奇与质疑, 促使爱因斯坦如饥似渴地读书, 天马行空地思考问题。
爱因斯坦不喜欢当年德国的教育制度,中学没有毕业就退学在家自学,16岁通过自学掌握了微积分,在爱因斯坦的学习阶段,15岁的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居家迁居意大利,后只身到瑞典的苏黎世,目的是上那里的联邦工业大学,却因不善记忆而没有录取,后来转学到阿劳(Aaeau)中学补习功课。
他在自述中写道,“这所学校以他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依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淳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阿劳这一年中,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倘若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那么它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波场,但看来不会有,样的事情!这是从狭义相对论有关的第一个朴素的思想实验。
”[ 3]
正是这种对事物的好奇和对人类已有知识的质疑, 造就了爱因斯坦, 成为他不断追求科学创新的内在动力, 引导他提出和解决前人不可能提出和解决的问题。
二、借鉴与学习前人思想
从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过程看, 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还与他认真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学问密不可分。
到了二十世纪初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为狭义相对论的创建已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正如后来爱因斯坦在一封信中说”毫无疑问,要是我们从回顾中去看狭义相对论的发展的话,那么他在1905年就已经到了发展的成熟阶段,洛伦茨已经注意到,为了分析麦克斯韦方程,那些后来以他的名字而闻名的变化是重要的,彭加勒在有关方面甚至更深入钻研了一步”[ 1]
但是经典的理论的烙印太深了,他们无法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他们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准备了条件,却没有能够创立狭义相对论,历史的重任只能由没有传统思想包袱而独立批判精神的年轻学者爱因斯坦来继承。
三、以事实为准坚持唯物主义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信仰宗教的, 但在12 岁时, 他对宗教就停止信仰了。
《自述》中写道:“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 《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这种经验引起了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
”[ 2]
在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以前, 在对麦克斯韦方程的理解上, 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 光就是一种电磁波, 正像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一样, 电磁波作为一种波, 传播同样需要介质-以太。
但“以太”真的存在吗? 1887 年, 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化学家莫雷进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实验, 得出了“零结果”, 证明了以太的不存在。
爱因斯坦根据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提出了光速不变原理,也有人说这一实验否认了以太的存在,是经典理论遭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导致狭义相对论的产生,由此可见, 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与他坚持唯物主义是密不可分的。
他说:“哪怕有一个事实证明相对论是错误的, 我就马上放弃它。
”[ 2]
四、对思维与想象力的拓展
爱因斯坦丰富的想象力经常发挥作用,爱因斯坦擅长用自己的头脑模拟实验“思想实验并不是一种真实实验, 而是头脑中的一种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活动与真实实验具有相同的结构, 即有假想的实验者、实验对象和仪器设备, 它通过创
造由假想主体使用假想仪器干预假想客体的变化着的形象, 来揭示事物的内部规律。
思想实验以创造性想象和逻辑推理为两条主线, 综合运用类比、猜测、直觉、分析、综合、系统等思维方法。
它在思想中变革和干预客体, 创造人为的过程, 使当下的经验不但受主体已有知识的规范, 而且也受主体直觉和预期的指引, 从而实现从外物到思想,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 6]
认真学习和领会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论思想, 对此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 1] 波恩.我这一代的物理学商务印书馆, 1964
[ 2] 爱因斯坦文集:第1 卷商务印书馆, 1977
[ 3] 爱因斯坦文集:第1 卷商务印书馆, 1976
[ 4] 爱因斯坦全集:第2卷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2
[ 5] 聂承昌.高等物理教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 6] 高文武.认识活动论人民出版社, 1991
[ 7] 李醒民.激动人心的年代———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和
哲学探讨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 8] 庞加莱.科学的价值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 9] 郭奕玲, 沈慧君.诺贝尔物理学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0] 董晋曦.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在创建狭义相对论中的作用自然科
学史研究,1993
[ 11] 杨建邺、李香莲. 我们不必“屈服于传统”——论迈克尔逊实验与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工科物理,1996
[12] 李醒民.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13] 霍尔顿.科学思想史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14] 许良英.爱因斯坦的唯理论思想和现代科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
[15] 派斯.爱因斯坦传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