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科技创新中心分析(DOC)
【科技专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科技专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摘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更替及多极化,本质上是由科技革命、制度创新、经济长波等因素的历史性演变所决定的,也是时间与空间要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转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的战略机遇期,需要紧紧牵住以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牛鼻子”,不失时机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为此,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对于中国一些重点城市或区域正在开展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革命;地理集聚;创新要素目前,尽管国际上对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但多数国家对提升不同城市或区域的科技创新功能给予了极高的政策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学术讨论。
随着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机制,对于中国建设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国际上已有的相关权威机构的评价标准和评选结果,分析归纳了科技创新中心在历史演化、地理集聚、发展导向、形成机制等方面的主要规律,并总结了中国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启示。
一、历史演化规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更替及多极化,本质上是由科技革命、制度创新、经济长波等因素的历史性演变所决定的,也是时间与空间要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我们从历史演变的大趋势视角,尝试着描绘了一幅关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全球历史图景,主要是为了阐释“经济长周期变化、历次重大技术革命、与创新相关的重要制度变革”等因素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区位上转移、呈现多极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1.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科技革命的发生紧密相关。
世界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转移都发生在历次重大技术革命出现后的历史机遇期。
近现代以来,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形成了科技创新中心,究其首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抓住了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及相应的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进而占据了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和科技创新领先地位[1]。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内涵、要素与发展方向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内涵、要素与发展方向作者:安璐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06期【摘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有助于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由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政府等创新主体构成,包括创新人才、关键技术、创新资本、基础设施、专业服务与创新文化等要素。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有政府主导型、市场导向型、大学驱动型、企业引领型、综合发展型等,具体由该地区的研发优势与产业特点决定。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需要有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完善科技奖励和创新激励机制,其中科技成果转化尤为重要。
【关键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型企业; 产学研合作; 三螺旋【中图分类号】G31;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0.06.001引言随着全球物质资源的急剧消耗与人口爆炸,以及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以物质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以知识、创新等要素驱动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这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对实现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000年,美国《在线》杂志率先提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Global Hub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的概念,并认为它至少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即“地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培训熟练工作人员或创造新技术的能力、能带来专门知识和经济稳定的老牌公司和跨国公司的影响、人们创办新企业的积极性、获得风险资本以确保好点子成功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创新的环境”。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六大特征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六大特征2019-07-10 12:34智库聚集三千位“政产学研用”等领域知名专家,聚焦科技产业化政策、技术、市场及资本等方面,聚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业保驾护航!提要:创新生态系统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由各个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之间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生态链和生态圈。
在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中,世界级创新企业与创新企业集群会不断涌现,进而强化其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以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高效的创新服务和政府治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枢纽节点功能和占据领导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
本文基于硅谷、波士顿、纽约、特拉维夫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经验,分析梳理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六大特征。
一、科研院所云集科研院所云集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特征。
硅谷、波士顿等地的创新实践经验显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例如,硅谷周边聚集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级的高校,以及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等全球知名的研究机构,为硅谷产业界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领先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产值占硅谷产值的50%-60%。
又如,波士顿地区拥有超过100所大学,比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波士顿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其中全美高校排名前50的有7所,是名副其实的美国高等教育核心区。
据调查,麻省理工学院在本地的关联企业超过1000家,全球销售额为530亿美元,直接创造当地就业12.5万个,还间接带动就业12.5万个。
正是在这些强大科研机构的支撑下,波士顿自20世纪90年代起成功转型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创新中心之一。
世界级科技城的制胜之道

世界级科技城的制胜之道作者:于靖园来源:《小康》2023年第33期科技城的建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多方联合,方能打造以人才为优势的综合性生态型科技城。
而坚持开放包容,才能增强科技城的平台属性和功能。
随着经济科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的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城也随着科技竞争的逐渐加剧,发展得愈发成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创新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无心之举”造就了顶尖科技城从美国硅谷到英国伦敦科学城,科技城孵化前沿产业并引领时代发展主流,已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国家赢得未来的制胜之道。
国外成熟科技城的建设模式在很多方面可以为我国科技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提到世界级别的科学城,硅谷是第一个出现在人们脑海里的地方。
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并非是政府规划出的一片创新园区,而是斯坦福大学为了缓解财政赤字的“无心之举”。
1951年斯坦福大学决定出租土地建立科技园增加收入,正巧赶上电子工业发展最火热的时代。
于是斯坦福科技园中第一批入驻的企业就有通用电气、惠普等知名电子科技企业。
随着科技企业在硅谷发展,也相应聚集了一批创新人才,在创业风气的感染之下越来越多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硅谷诞生。
一时间硅谷成为了初创企业的福地,怀揣创业梦的年轻人都想来此碰一碰运气,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座科学城。
目前,硅谷已经聚集了100多万名科技人员、逾千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约30%的全球前100强科技巨头总部。
硅谷保持持久生命力和活力的根源在于其活跃的地区文化基础及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
企业家们针对区域特点为硅谷营造了一个专属的地区环境,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包括专业的技术和营销网络子体系。
硅谷的企业十分擅长利用本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开拓新市场,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各公司间通过相互学习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来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
北京与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北京与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一、概述北京和伦敦,作为两个世界级的城市,各自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在规模上迅速扩大,更在质量和创新力上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而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和全球创意产业的领军者,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不仅塑造了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为全球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和伦敦文化创意产业的比较研究,探讨两个城市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异同点,分析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概述两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从政策环境、产业结构、人才储备、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策略建议。
1. 简述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一产业不仅涵盖了艺术、设计、传媒、影视、音乐、表演等多个领域,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
特别是在北京和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中,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忽视。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而文化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高附加值,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北京和伦敦,众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和项目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同样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之一。
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些城市不仅展示了自身的文化魅力,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首都经济圈发展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英国首都经济圈发展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英国首都经济圈是指以伦敦为核心,包括周边地区在内的一个经济高度集聚、产业互补的区域。
它是由伦敦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优势吸引周边地区的企业和人才而形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地区逐渐成为英国经济的引擎,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英国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包括伦敦市及其周边的若干郡和城市,如伦敦周边的东南部、东部、西北部和西部地区。
这些地区间的联系密切,在经济、人口、交通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依赖性。
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模式是指在伦敦的带动下,周边地区形成一种协同发展的态势。
伦敦作为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强大的金融、商业和科技创新能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这些投资和人才的流入,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兴起和经济的增长。
在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协同效应。
伦敦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商业服务和就业机会,同时周边地区也为伦敦提供了资源和劳动力的补充。
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推动了整个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
尽管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城市扩张带来的交通拥堵、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社会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未来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和合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的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模式:第一部分为引言,将概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明确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将首先对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定义和范围进行详细说明,包括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地理范围和涵盖的主要城市。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包括经济圈内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经济圈内的产业布局和分工、以及经济圈发展中的政策支持和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CBD案例分析

CBD案例分析在当今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 CBD)已成为城市经济的核心引擎和重要象征。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 CBD 的发展模式和影响,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一、纽约曼哈顿 CBD纽约曼哈顿 CBD 是全球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 CBD 之一。
它位于曼哈顿岛的南端,面积约 5791 平方千米。
曼哈顿 CBD 拥有高度集中的金融、商业和服务业机构。
华尔街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聚集了众多世界知名的银行、证券交易所和金融公司。
此外,还有大量的跨国公司总部、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在此设立。
其成功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纽约作为全球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便捷的海陆空交通网络,便于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其次,曼哈顿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先进的通信系统、高效的能源供应和现代化的建筑设施。
再者,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法律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曼哈顿CBD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高昂的租金和生活成本,导致一些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二、伦敦金融城 CBD伦敦金融城位于伦敦市中心,面积约 26 平方千米。
伦敦金融城是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和国际保险市场之一,拥有众多知名的金融机构和交易所。
伦敦金融城的成功离不开其悠久的金融历史和文化传统。
英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金融城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拥有大量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
不过,伦敦金融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压力。
同时,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对金融城的业务和人才流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上海陆家嘴 CBD上海陆家嘴 CBD 位于浦东新区的黄浦江畔,是中国重要的金融贸易区之一。
陆家嘴 CBD 拥有众多高楼大厦,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企业入驻。
国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经验

一
三是提 升 城市原始 创新 能力和产业集群 整合 力。 国外 建设创新 型城市的经验 表明, 均G P 人 D 超过 1 万美元之后, 城
市应该 实现 从 以模仿创新 为主 到以原始创新 为主 的战略性
是政 府 对建 设创 新型城 市 高度 重 视 , 立了 “ 设 研
一
一
有 丰 富 的 创新 实 践 经验 和 深 入 人 心 的 刨 新 文化 ; 是 拥 有 三 高 度 完 善 的 创 新 环 境 。 法 律 环 境 方 面 , 士 顿 建 立 了一 在 波 套 完 整 的 知 识 产权 法 律 体系 。 波士 顿还 制定 了城 市 未 来 发 展 的 两 大 原 则 : 是 提 高 一 现 有 创 新 发 展 基 础 要 素 的 利 用 率 , 进 城 市 变 革 ; 是 结 促 二 合人 口和 经 济 因素 , 立 新 的 城 市创 新 支 撑 体 系。 建
术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 育和扶 持 , 营造整个社会 的创新环
业 界与高校建立 “ 共同研究中 ’ 由科技厅专款补贴。 , 新加坡 : 新亚洲创意中心
作 为一 个 城 市 国 家 , 加 坡 国土 面 积 狭 小 , 新 可供 其 经 济 持 续 发 展 的 资源 极 其 匮 乏 。 加 坡 政 府 适 时 提 出以 知 识 新
国外创新型城市实践 对我 国建设创新型城市有诸 多有益 的启示:
一
是立 足 城市实际 , 照不 同的城 市功 能定位 , 定 按 制
各 个城市创新战略规 划。 要对城 市科技资源进行深 入分析, 摸 清底数 , 区域 科技 创新发展 阶段 性特征 有一个 清楚 的 对 认识 和准确 的判断, 在此 基础上 , 究 定全面的创新战略 研 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支撑未来30年上海建立新“四个中心”的关键环节。
关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德斌教授是这么定义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指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从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重要价值增值功能,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者区域。
科技创新中心主要特征包括[1]:1、科技创新资源较密集。
2、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较高。
3、科技创新支撑体系较完善。
4、科技创新文化氛围较浓厚。
5、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较紧密指标:1、科技人员、具有高研发能力企业和机构数量: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国家,其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人才,引领了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
如今,英国依然保持较高水平的各类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员的比例,基础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传统地位依然强劲,在生物、医学、信息、金融、教育等领域人才济济,仅剑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就有78位,比其他欧盟大国一个国家的获奖人数还多。
截至2013年10月,英国有121名诺贝尔奖得主(绝大多数为科学奖),仅次于诺贝尔奖得主的第一大国—美国(344名)。
东伦敦科技城是位于伦敦东区的集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群聚的中心。
其最初起源于硅环岛,它被称为“迷你硅谷”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高密度科技产业园。
2008年,那里只有30家科技企业,到2010年1月,科技创新企业达到85家,2010年政府颁布了一项支持“迷你硅谷”发展的计划,将包括奥林匹克公园在内的东伦敦建造成高科技产业中心,命名为“东伦敦科技城”。
政府投入了4亿英镑支持科技城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并确保把新建筑中的一部分空间用作孵化区。
思科、英特尔、亚马逊、Twitter、高通、Facebook、谷歌等大型公司也开始进驻,巴克莱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再次开展针对创业企业的特殊融资服务。
仅2011年,就有200多家科技企业将总部设于科技城。
2011年之后,有超过1600家公司进驻以东伦敦为中心的科技城。
东伦敦科技城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欧洲成长最快的科技枢[1]汤汇浩,高平. 上海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思考[J]. 科学发展,2014,10:68-73.纽。
在东伦敦科技城的带动下,过去3年间,伦敦的科技企业数量增加了76%,从原有的近5万家增长到8.8万家;仅东伦敦地区就已密布了3200家创业公司,创造了5万多就业岗位。
如今在伦敦城中,有超过58万人为科技企业工作,约占全伦敦就业岗位总量的27%。
另一方面,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英国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人力资源从2001年的37%上升到2009年的44%,2007年英国的科学与工程的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22.5%,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高。
但是,根据2010年OECD的统计,英国有45%的博士毕业生来自于科学与工程领域,这与其他国家该领域的博士毕业生比率相比是比较高的。
因此,拥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是创新的重要来源。
Source: Annual Population Survey 2007,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2、高校与科研机构数量伦敦集中了英国1/3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同时还有大量的思想库和科研院所,每年高校毕业生约占全国的40%。
2014年发布的 QS 世界大学排名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显示,伦敦是世界顶级大学数量最多的城市,有五所跻身全球100强。
分别是帝国理工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排名上升,与剑桥大学 (Cambridge) 并列第二位,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与牛津大学 (Oxford) 并列第五。
在头20位之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排名71,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排名98。
其中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成立于1836年,现设有60多个学院,是英国及欧洲规模最大的大学,拥有170000名学生在读。
现已发展成为包含17个独立自治的学院和10个研究所的巨型联盟。
3、科研研发投入数量英国政府在《卓越与机遇—而向21世纪的科学与创新政策》白皮书中指出:“英国拥有世界上1%的人口,却占世界科研投入的4.5%。
白皮书发布后,英国财政部、教育与技能部和贸工部联合发布《科学与创新投资框架(2004-2014)该框架称:至2014年,英国研发总支出将占英国GDP的2.5%,其中企业的研发支出达到GDP的1.70%,比2004年增长37.1%。
4、科技成果数量英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之一,其科研几乎涉及所有科学领域。
以世界1%的人口,从事世界5%的科研工作,所发表学术论文占9%,引用量达12%,仅次于美国。
获国际大奖人数约占世界的10%,迄已涌现出80多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居世界第二。
在生物技术、航空和国防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有影响力的科研协会、学会数量英国的科技管理体制相对松散,可大致分为两个系统;议会附设的科技管理、咨询机构和政府科技管理机构。
1.议会附设的科技管理、咨询机构:主要包括议会与科学委员会、议会科技办公室、选择委员会等。
他们的职能是对政府的科技预算、政府科技政策的制定及其执行、政府职能部门的科技管理等情况提供咨询、监督;同时对与科技相关的提案为两院议员提供交换意见的场所。
2.政府机构英政府科技管理的最高权利机关是内阁。
内阁中,政府宏观科技管理是由贸工大臣(即内阁科技大臣)负责;贸工大臣下设负责科技的国务部长或次官,辅佐贸工大臣具体负责政府的科技管理。
现归属贸工部(DTI)的科学与技术办公室(OST)为政府宏观科技管理部门;政府各部负责各自所辖领域的科技管理;同时通过OST,对政府的总体科技管理负责。
英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可分为“专业的”和“非专业的”。
前者包括:内阁生产力与竞争力委员会、科技顾问委员会、科学与技术办公室等;非专业的科技管理部门是指英政府的各职能部门。
3.研究理事会研究理事会是指如下七个具有“准政府”性质的科技管理机构: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医学研究理事会(MRC)、粒子物理学与天文学研究理事会(PPARC)、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和中央实验室委员会研究理事会(CCLRC)。
各研究理事会均是依照皇家宪章而成立的自治性机构;设有管理委员会,其成员来自大学、专业机构、工业界和政府。
研究理事会支持在各大学、其它高教机构等中开展的各类科研活动;进行或支持在各自研究机构和各类国际研究中心开展的科研活动(通常是与其它行业部门或有关国际机构合作完成);同时,各研究理事会奖励约15,000名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学习的研究生。
4..专业机构在英国,有各种大量的专业学术和技术社团,其中很多有自己的教育、培训机构,培养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这类专业机构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皇家学会、皇家工程院等。
其中、皇家学会相当于英国的科学院。
5.企事业的研究与技术组织研究与技术组织(RTOs)是代表工业界从事商业性研究并提供其它服务的独立组织,它们一般与特定的行业保持紧密的联系。
英国共有50个左右的RTOs,数量在欧洲是最多的,雇佣近10,000人。
全球创新力城市排名[2]:伦敦排名第11名二、资源配置中心世界城市除了需要具备对经济、创新、信息和文化等战略资源的配置能力,还需要有足够的制度支持和充分的资源配置潜力来确保全球资源配置的成功以及资源配置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指该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凝聚、配置和激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的能力。
它反映了一个城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规模、质量和效率,是一个“全球城市”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广义上的综合性资源,而不单单是经济学上所讲的要素资源。
世界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应该包括资本资源配置力、创新资源配置力、信息资源配置力、文化资源配置力和全球资源配置保障力等5个方面[3]。
指标:1、跨国公司数量伦敦的企业占英国企业数量的16%,超过100个欧洲500强企业在伦敦设有总部,75%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在伦敦金融城设了分公司或办事处。
在2012年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的榜单中,其中68家公司总部都设在伦敦。
单从公司总部数量这一项排名中,伦敦排名第三。
(上海19名)。
[2]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 2011年[3]陈信康纵观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2014年2、投融资数量对总部位于伦敦的科技公司来说,2014年是投资打破纪录的一年。
风险资本融资总额达到14亿美元,是2013年的2倍。
而全英科技公司融资总额达21亿美元,伦敦科技公司就占了其中65%。
2014年也是IPO的好年份,政府参与和帮助许多有前途的科技公司在伦敦证交所上市。
Just Eat和Zoopla的估值都达到10亿美元,它们都被列入伦敦证交所“未来50”成员。
所谓“未来50”是指那些高速增长的英国公司,它们被承诺获得“特别支持”并被说服在英国上市。
伦敦已经吸引众多大型风投公司的资金,包括Index Ventures(已投资5.43亿美元)、Balderton Capital (3.05亿美元)、DN Capital (2亿美元)、Google Ventures与Santander (各自1亿美元)。
由谷歌前欧洲总裁丹·科布利(Dan Cobley)创建的Brighbridge Capital 也将在伦敦投资8400万美元,London Co-Investment Fund投资4100万美元,Seedcamp 投资3000万美元。
此外,还有许多风投公司正在伦敦进行早期风投活动,比如Passion Capital、Playfair Capital、Ariadne Capital以及Octopus Investments等,都在帮助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
科技公司孵化器的数量也在增长,其中最著名的包括Oxygen Accelerator、Wayra、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孵化器Level 39以及Microsoft Ventures 等。
伦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目前日平均交易量超过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2%。
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伦敦城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有时一天可达500多亿美元,占全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1/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