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55例分析

合集下载

58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

58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

58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情况。

方法:研究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间随机抽取的58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分析其病因、特点、治疗与效果状况。

结果:在病因上,感染性疾病为53.44%,出血性疾病为37.93%,其他为8.62%;疾病表现上,皮肤出血点者18.97%,脑出血者8.62%,呕血与便血者6.9%,脐部出血6.9%,皮下血肿3.45%,肺出血3.45%,其他无症状51.72%;疾病类型上,早发型39.66%,晚发型60.34%;治愈率91.38%,病死率5.17%。

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在病因与临床表现上较为多样,通过专业的治疗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属于新生儿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是新生儿危急症,具体病因较为繁复,病情急促,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引发严重性出血与失血,情况严重会导致低血容量休克,引发生命威胁[1]。

需要对疾病及早诊断,确定病因,做好对应的治疗,减少并发症,提升患儿生命质量。

本文通过研究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间随机抽取的58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分析其病因、特点、治疗与效果状况,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间随机抽取的58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男34例,女24例;体质量上,1kg至1.5kg为9例,1.5kg至2.5kg为20例,2.5kg以上者29例;发病时长上,1周以内者为32例,1周以上者26例;孕周时长上,30至37周者为35例,37周至42周者为21例,42周以上者2例;剖宫产者25例,阴道分娩者33例。

1.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采用血常规检测仪操作,血小板计数在50×109/L至100×109/L者为34例,20×109/L至50×109/L者为21例,20×109/L以内者为3例。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观察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观察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观察目的分析NT患儿主要病因与临床特征。

方法选取我院62例NT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并对比免疫性组与非免疫性组各项资料,同时就不同胎龄发病率、病因进行分析。

结果613例新生儿中,62例为NT患儿(10.11%),其中早产儿33例(16.25%),足月儿29例(7.07%),早产儿发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P<0.05);经对症治疗,治愈56例(90.32%),血小板计数上升后自动出院5例(8.06%),退出治疗1例(1.61%);相较于非免疫性组,免疫性组住院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均较长,且发病时间早,病情较严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期间通过找出患儿病因及母亲间的关联,不但利于诊断,还可显著促进疗效,帮助患儿及早康复。

标签: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病因;特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作为常见的新生儿血液系统急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占比例15%~40%,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等特征,发病因素复杂[1]。

一般情况下,轻症患儿多为自限性,但部分重症患儿则会呈现严重的消化道、肺部及颅内出血表现,若不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对患儿生命造成极大威胁。

近年来,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病因除既往缺氧、感染等因素外,免疫性因素正随时间推移逐渐成为主要病因,且由此因素诱发的病症往往病情较重,加之个别新生儿母亲病史不全,更是加大了诊断难度。

为此,进一步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因与临床特点对促进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现本文选取NT新生儿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5月~2014年2月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收治的新生儿613例,其中早产儿203例,足月儿410例,NT患儿62例。

经临床资料与诊断,所有NT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2]中列出的关于新生儿血小板减症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63例病因与治疗分析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63例病因与治疗分析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63例病因与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治疗。

方法对临床确诊的3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文献进行论。

结果 63例病例中染性31例;免疫性、窒息9例根据病因对症治疗54例治愈,2例家长放弃。

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以感染多见、窒息、免疫因素常见。

原发病治疗极其关键。

血小板减少是高危新生儿的常见表现.。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neonatal Thromhocytopenia,NTP),定义为足月新生儿血小板计数(PC)<15×10*9/L,早产儿<100×10 9/L。

发病率占所有出生新生儿的0.5%-1%,占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的15%-40%,重症NNT(PC<50×109/L)的发病率为0.12-0.14%。

它也是引起新生儿出血与紫癜的常见原因。

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出血从而导致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较多,各年龄段的病因有所不同,其预后与病因及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关系密切[1,2]。

现就我院新生儿科5年收治的63例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与治疗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大庆油田总医院新生儿科2004年7月至2008 年7月入院,周围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儿63例,其中男39例,女24例,入院日龄≤7d40例,>7d23例,血小板计数<20 ×109/L5例,<30×109/L10例,<50×10 9/L21例,<70×109/L22例。

血小板计数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计数(MedonicCA620)。

其出血时间均延长。

3例白细胞计数增高,其余在正常范围内,3 例贫血。

2例Coombs试验阳性。

1.2病因诊断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31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9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6例,红细胞增多症4例,新生儿ABO 溶血病2例;肺出血致血小板减少3例,有新生儿窒息史9例。

1例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病例分析

1例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病例分析

1例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病例分析发表时间:2020-09-18T16:59:45.867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5期作者:刘佳[导读] 临床中血小板减少症(NT)具体主要指任何胎龄体重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小于150 *10^9/L 的情况[1]。

大约20%的患病新生儿发生血小板减少,6刘佳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四川成都 611130临床中血小板减少症(NT)具体主要指任何胎龄体重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小于150 *10^9/L 的情况[1]。

大约20%的患病新生儿发生血小板减少,60%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是原发性,没有具体的原因。

对于临床上的症状和体征须区别开来[2]:全身性紫癜最常见,尤其见于轻微外伤或静脉压升高者,血小板通常<6*10^9/L;胃肠道出血、黏膜出血或其他部位自发性出血,血小板通常<2 *10^9/L;颅内出血通常见于严重血小板减少;片状瘀斑和肌肉出血多见于凝血功能异常而非血小板减少;针尖大小出血点成批出现于头部和胸部,不会反复出现,多由分娩时静脉压暂时升高所致,血小板计数正常,对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多数为自限性的,如果不发生颅内出血,预后良好。

本文就1例新生儿肺炎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患儿如何升高血小板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儿科临床药师的工作切入点。

1. 病例介绍患儿,男,胎龄30+2周,2017.08.25 因“生后呼吸促31分钟”入院。

该儿其母 “重度子痫前期”,出生羊水清,Apgar评分8分-9分,出生体重1050克,生后出现呼吸促、不规则,伴呻吟,肤欠红,精神可,直入NICU。

其母定期产检,孕30周因“全身浮肿5天”入院,血压160/105mmHg,无胎膜早破,入院降压对症治疗,合并胸腹水,尿蛋白+++,白蛋白24.5g/L,孕母产前无发热,已予地塞米松促肺成熟,产前血象:WBC 10.44*10^9/L,N% 68%,L% 24%。

入院查体:T 35.5℃,P 120次/分,R 62次/分,BP 59/15mmHg,神清,早产儿貌,肤欠红,口周发绀,刺激后哭声畅,呼吸不规则,伴呻吟、吐沫,胸廓略饱满,吸气性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未及罗音,心音可,腹软、不胀,脐带结扎,四肢肌张力低,拥抱反射弱,无水肿及硬肿,指甲未达指尖。

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0例临床分析

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0例临床分析

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0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对30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建立档案,分析患儿的出血症状、血常规、骨髓象、治疗依从情况及预后等。

结果全部病例均有皮肤出血,鼻出血5例(17%),消化道出血3例(10%),颅内出血1例(3%),死亡1例,合并布加综合征(腹水、黄疸、肝功能损伤)1例(3%),15例随访1年余已完全康复,10例血小板未恢复正常但已无出血症状,转为Evans综合征1例,转为慢性1例。

结论ITP以持续的血小板计数减少为特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块收缩不良,出血时间延长等,且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pediatr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30 children with ITP was analyzed and filed.The chil dren′s bleeding symptom,blood routine,myelogram,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had dermatorrhagia,among them,5 (17%)patients had nose bleeding,3 (10%)patients ha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1 (3%)patient had intracranial bleeding,one patient died and 1 (3%)patient was complicated by Budd-Chiari syndrome (ascites,jaundice,liver damage).15 patients fully recovered after more than 1 year′s follow-up,and platelet status in 10 patients did not reach normal but stopped bleeding,one patient progressed into Evans syndrome,one patient transferred into chronic disease. Conclusion ITP is characterized by thrombocytopenia,its manifestion is spontaneous hemorrhage of skin,mucous membrane,defective blood clot retraction,prolonged bleeding and so on,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gnosis is in many aspects.[Key words] Immunity;Thrombocytopenia;Blood routine;Bone marrow examination;Hormones and immunoglobulin treatment;Prognosis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它的症状和体征在个体间差别较大,很多患儿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皮肤出血,有的则有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广泛的皮肤黏膜出血、颅内出血。

新生儿重度血小板减少症30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重度血小板减少症30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重度血小板减少症30例临床分析
林冰纯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4(000)019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
析30例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情况。

结果3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
儿中足月儿15例,早产儿15例;平均胎龄(35.0±4.8)周;平均体重
(2.19±0.94) kg;宫内生长迟缓、宫内感染、晚发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等为常见病因。

其中早发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病因为宫内生长迟缓,而晚发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病因为晚发败血症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重度血小板减少患儿发生出血13例(43.33%),但按血小板计数进行分组比较临床出血情况,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生儿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常见病因为宫内
生长迟缓、宫内感染、晚发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出血比例高,需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

【总页数】3页(P2458-2460)
【作者】林冰纯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广东深圳 51802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生儿重度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 [J], 张宏文;金玉
2.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J], 姜燕
3.2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及临床分析 [J], 刘佳
4.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259例临床分析 [J], 肖秀漫;江程程;姜娜;林振浪
5.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102例临床分析 [J], 马英;武秀梅;李园园;索磊;张红爱;张惠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294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294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294例临床分析张春一;王俊平;聂川;萧国良;巫福娟;张小庄【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4(35)18【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程特点、病因、转归等临床特点。

方法分析294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7.2%。

294例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中,早产儿213例(72.4%),低体重儿201例(68.4%),比足月儿和正常体重儿更容易发生血小板减少症(P<0.0001)。

早期血小板减少症95例(32.3%),晚期199例(67.7%)。

轻度血小板减少症144例(49.1%),重度血小板减少症150例(50.9%)。

早期病例的最常见原因为免疫性(26.3%)、感染(18.9%)、母亲先兆子痫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7.9%)和宫内发育迟缓(13.7%)。

83.4%的晚期病例的病因是感染。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139例(47.3%)合并出血事件,其中合并重症出血事件34例(11.6%),病死率5.4%。

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较高,早产儿、低体重儿是发病危险人群。

早期病例的常见病因是胎盘功能不良,晚期病例的最常见原因是感染。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易合并出血事件,病死率高,应予以重视。

【总页数】3页(P2865-2867)【作者】张春一;王俊平;聂川;萧国良;巫福娟;张小庄【作者单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州511442;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州511442;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州511442;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州511442;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州511442;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州51144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J], 姜燕2.新生儿重度血小板减少症30例临床分析 [J], 林冰纯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126例临床分析 [J], 罗智花;王杨;王琍琍4.2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及临床分析 [J], 刘佳5.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102例临床分析 [J], 马英;武秀梅;李园园;索磊;张红爱;张惠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高危因素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67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高危因素及预后。

结果在同期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为10.9%,其发病高危因素以感染为首位,占47.8%,窒息占29.9%,溶血占17.9%。

80.6%病人不用特殊治疗,随着原发病的治愈血小板回升正常,仅19.4%需应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等特殊治疗,本组病例治愈率94.0%,死亡率6.0%,均死于原发病或肺出血。

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高危因素是感染、窒息、溶血,预后良好,重点在于原发病的防治。

【关键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高危因素【中图分类号】R5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351-02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新生儿科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尤其是危重新生儿发生率极高,国外报道在NICU中近22%~35%的住院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出血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新生儿生命。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为外周血小板计数可作为新生儿危重症评分指标之一。

本文通过回顾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 67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儿科共收治614例,其中足月儿471例,早产儿143例,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外周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诊断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其中外周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诊断为重症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符合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诊断67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10.9%,男42例,女25例,早产低体重儿33例,足月儿34例,顺产35例,剖宫产28例,产钳或吸引产4例,双胎6例。

1.2 化验检查静脉全血,使用法国ABX-12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血小板50×109/L ~100×109/L 54例(轻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50×109/L 13例(重度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145g/l为新生儿贫血16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经验·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55例分析
李丽英(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急诊,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9年9月 2011年6月NICU收治的55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Plt<150ˑ109/L)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结果: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38例(69.1%),是第一位病因,早产儿、低体质量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与足月儿比较有明显增高。

结论:凡具有血小板减少高危因素者,尤其是母亲妊娠晚期存在感染者,均应加强监测,一旦确诊,应积极查找病因对症治疗。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新生儿
血小板减少症在新生儿期比较常见。

出生时约1% 5%新生儿有血小板减少,严重者血小板减少<5.0ˑ109/L,占0.1% 0.5%。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血小板减少患儿占22% 35%,故早期诊断和处理对减少严重的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5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中,男34例,女21例。

足月儿10例,早产儿42例,过期产儿3例。

顺产37例,剖宫产18例。

入院体质重<2500g38例,>2500g 17例;发病日龄:≤7d31例,>7d24例;母亲孕期并感染8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例。

血小板计数<150ˑ109/L即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

1.2病因: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38例(69.1%),其中先天性梅毒1例。

新生儿窒息8例(14.6%),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1.8%),红细胞增多症1例(1.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例(10.9%),Rh溶血病1例(1.8%)。

见表1。

表15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例(%)]
病因日龄≤7天日龄>7天合计(%)
新生儿感染16(29.1)22(40)38(69.1)
新生儿窒息8(14.6)08(14.6)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1.8)01(1.8)
红细胞增多症1(1.8)01(1.8)
DIC4(7.3)2(3.6)6(10.9)
RH溶血病1(1.8)01(1.8)
合计312455
1.3临床表现:35例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淤斑,其中1例除皮肤黏膜出血外伴肺出血,2例表现为消化道出血,3例表现为扎针处出血不止,1例表现为脐带残端渗血,6例颅内出血。

7例无出血倾向。

1.4治疗:所有患儿均根据病因进行治疗,有出血症状者予维生素K1、止血敏、立止血药物治疗,积极控制感染,并予静脉丙种球蛋白静泳滴注等治疗,部分依据出血程度输注新鲜血浆或血小板,合并DIC者予以小剂量肝素等综合治疗。

静脉营养者停用脂肪乳,并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

结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2例,肺出血及颅内出血各死亡1例,先天性梅毒放弃1例余均治愈。

2讨论
自妊娠中期,胎儿Plt150ˑ109/L,一直持续到足月,一个健康的婴儿,Plt≥150ˑ109/L为正常值,低于此值为血小板减少[1]。

血小板减少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比较常见,病因较多,主要可分为免疫性、感染性、先天性。

在本组病例中,感染、窒息引起血小板减少所占比例最高。

窒息后酸中毒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循环中凝血系统,使血小板聚集消耗增加。

窒息后缺氧可引起骨髓巨核细胞系统受抑制、血小板生成减少及血小板生成受损。

轻中度窒息患儿随着病情好转,刺激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的诸多因素也随之解除,血小板参数逐渐恢复正常,预后较好,重度窒息者如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则预后较差。

感染时血小板非免疫性破坏是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

血小板对细菌脂多糖(LPS)和炎性介质产生反应造成凝集,这种凝集效应会因血小板和白细胞间相互作用而加强。

免疫机制也参与感染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约30%重症感染患者可检测到非特异性血小板相关抗体,这种相关抗体结合血小板表面细菌产物,或结合变异血小板,或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血小板减少。

其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预后与感染严重程度有关[2],轻症者经有效抗感染治疗3 5d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重症感染所致的重症血小板减少预后差。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本组仅有1例,说明发病率低。

本组42例(76.4%)为早产儿,38例(69.1%)为低出生体质量儿,表明早产儿、低体质量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与足月儿比较有明显增高,主要与早产儿、低体重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有关,也与早产儿血小板生成素调节能力较差有关。

我们的经验是:凡是具有血小板减少高危因素者,均应加强监测,一旦确诊为血小板减少,应积极查找病因对症治疗,有静脉营养者停用脂肪乳,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予以新鲜血浆静滴,血小板>50ˑ109/L无临床出血症状者不予静脉滴注血小板。

血小板<30ˑ109/L有出血症状者,可以考虑静脉滴注血小板。

合并DIC者予以小剂量肝素治疗,效果较好。

免疫性及感染重者
予以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

对红细胞增多症可采用放血疗法,使静脉血红细胞比积达0.50 0.55,同时应加强无菌观念,预防感染并做好围产期保健,降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避免严重后果发生。

3参考文献[1]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20.
[2]翟晓文.败血症和血小板减少[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5):962.
[收稿日期:2012-11-12编校:郑英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