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60例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的病因与预后

60例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的病因与预后目的: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TP)的致病因素与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10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60例NT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
结果:NTP最常见病因是细菌感染22例(36.7%)和窒息16例(26.7%),足月儿与早产儿在患者发病时间(P=0.020)、血小板计数范围(P=0.000)、有无出血症状(P=0.004)、血小板恢复时间(P=0.002)以及住院时间(P=0.003)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预后:进行病因治疗后,治愈55例(占91.7%)、死亡5例(占8.3%)。
足月儿死亡率(2.1%)与早产儿死亡率(33.3%)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NTP的最常见病因是细菌感染和窒息,积极治疗原发病后,多数预后良好。
足月儿预后较早产儿预后良好。
标签: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病因;预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P)是儿科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发病率高达20%~40%[1]。
其发病较急、病因复杂,需及早发现病因,进行积极病因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可作为NTP的危重症评分指标[2-3],而NTP的预后与患儿病因及血小板的高低密切相关[2,4-5]。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几年诊治的60例NTP 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4年2月~2010年2月经本院儿科诊治的NTP患儿60例,所有患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0.05)。
足月儿与早产儿在患者发病时间(P=0.020)、血小板计数范围(P=0.000)、有无出血症状(P=0.004)、血小板恢复时间(P=0.002)、住院时间(P=0.003)以及预后(P=0.000)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预后经积极原发病治疗后,治愈55例(91.7%),死亡5例(8.3%),其中死于新生儿窒息3例(5.0%),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3.3%)。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与治疗方法血小板减少(Thrombocytopenia)是指体内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情况。
血小板是一种在血液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细胞片段,主要负责血液凝结和止血过程。
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时,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并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本文将探讨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以及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分析1. 骨髓抑制:骨髓是生产血小板和其他成分所必需的。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能会对骨髓功能造成抑制,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 疾病:例如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以影响骨髓功能。
- 药物:某些化学药物(如化疗药物)、镰刺细胞性贫血治疗所用的羟基脲等可引起骨髓抑制。
2. 免疫介导的破坏:免疫介导的疾病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减少。
-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抗体攻击和摧毁血小板。
-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3.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也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
例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iant Platelet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血小板减少和异常形态的综合征。
4. 并发药物或化学物质使用:有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被使用后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包括:- 抗生素:氯霉素、四环素等;- 利尿剂:甘露醇、呋塞米等;- 抗癌药物:紫杉醇、顺铂等。
5. 其他原因:血液稀释、感染、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等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
二、治疗方法针对血小板减少的不同原因,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观察和监测:对于轻度血小板减少或无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观察和监测其血小板数量,并定期进行检查。
这种方式适用于某些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轻度血小板减少。
2. 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对于由骨髓抑制或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患者,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素A等)来提高血小板生产。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曹姗姗;王瑾;王玮;张宏文【摘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新生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早产儿发病更多见。
早发性(≤出生后72 h)血小板减少多因胎母相互作用因素所致特别是以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最为常见;晚发性(>生后72 h)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以感染最常见。
临床活动性出血表现并不常见,多数可自行缓解,预后较好,个别重症患儿需血小板输注,但对于血小板输注的标准和时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名称】《中国生育健康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2页(P481-482)【关键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作者】曹姗姗;王瑾;王玮;张宏文【作者单位】10003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10003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0003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0003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P)是儿科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国外报道其发病率占所有新生儿的1%~5%[1],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早产儿中发病率可高达20%~35%[2-3],国内尚无明确发病率统计,仅张晓蕊等[4]报道NICU新生儿发病率为10.3%。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病较急,病因复杂,全面认识其发病原因及临床特征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早发现病因,进行积极病因治疗,减少相关并发症,改善患儿预后。
因此,本文就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进行了文献综述。
一、定义和分类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目前国外多倾向定义为末梢血常规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150×109/L,其中BPC<50×109/L为重度血小板减少[2,5];国内多倾向定义为末梢血常规BPC<100×109/L,其中BPC<50×109/L为重度血小板减少[6]。
唐莲 利奈唑胺

基础值低于正常
30例,分析利奈唑胺 用药后血小板的变化 规律。
苏州市立医院
1.血小板基础值正常
14
苏州市立医院
1例继续使用利奈唑 胺血小板回升至正常 ,1例停药后血小板 恢复正常
大部分停药后血小板恢 复正常,有2例输血小板 ,1例消化道出血
15
苏州市立医院
2.血小板基础值低于正常
有3例输血小板、2例 自动出院
17
苏州市立医院
背景资料 病历调研 结果及分析总结18来自苏州市立医院本研究总结
(1)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血流感染的临床疗效与 细菌清除率均较高,是治疗G+菌较好的选择。
(2)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在新 生儿人群比老年人更低。
(3)血小板减少的高危因素:感染的严重程度、 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关键为控制感 染和减少联合用药。 (4)因病例有限,血小板减少与利奈唑胺的相关 性及高危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的扩大样本研究
19
苏州市立医院
20
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谢 谢!
苏州市立医院
SUZHOU HOSPITAL
Municipal
新生儿人群血小板变化特点以及与利奈唑胺 用药的相关性???
4 苏州市立医院
新生儿与利奈唑胺
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在新生儿人群 的发生率、变化特点等国内未见研究报道
申请的基金项目:2012年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血流感染的临床疗效以 及对血小板的影响
调研
5
苏州市立医院
背景资料
病历调研
结果及分析 总结
6
苏州市立医院
患儿基本情况
病
例
2009年6月-2013年8月我院接受利奈唑胺 治疗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31例; 临床疗效评估:单纯G+菌感染的败血症 患儿87例;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与预后分析

21 病 因分析 以细 菌感 染为 主 ,占 4.o ,其余病 凶依 . 5o% 次 为窒息 占2 .5 ,寒 冷损伤 占 1. 5 12 % 6 2 %,溶 血 占 1 .5 , 12 %
例 ( . % ) 25 。 13 治疗方法 确诊后 ,积极寻找病 凶,根据不 同病 因进行 . 对症治疗 。感染 患儿 给予抗 生素 治疗 ,严 重患儿 给 予 5 0— 0 8 0 g・ g ・ 丙种球 蛋白静脉滴注 ,疗程 3—5 ;对于效 0 m k~ d d 果不佳 的患儿可改用激素 冲击疗法 ,1— m k ~ ・ 地塞 2 g・ g d 米松静脉滴 注,好 转后 改为地 塞米 松 5 g・k ~ ・ 口服 , a r g d 并逐渐减量 ,4~ 6周后停药。对于血小板 < 0x1’L的患儿 3 / 0 应 给予 同型血小板输入治疗 ;重度贫血者给予浓缩红细胞输入 治疗 。
现为皮肤紫癜或点状出血 ,不易被 明确诊断 ;而 当出现颅 内出 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 血或消化道出血等严重症状时 ,治疗较为 困难 ,致残 、致死率极 高 J 。因此 ,早期 诊断、早期 治疗 是 降低 N 患儿致残、致死率的关键 。 P a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细菌感染 是引起 N P的主要原 因 ,占 T 4 . 0 ,其余病 因依次为窒息、寒冷损伤 、溶血、官 内感染 。 50 % 该结果与文献报道 相符 。细 菌感染 的主要机制可 能是细 菌 直接破坏外周血小板或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黏附 ;细 菌产物与血小 板、补体 IG结合 ,从 而引起弥 漫性血 管 内凝 g 血 ,导致患儿体内血小板减少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细菌感染 引起 的 N P多为轻症患儿 ,经抗感 染治疗后血小板 即可恢复 T 正常 ,对 于重症患儿应加 用丙种 球蛋 白或 血小板悬 液静脉滴 注 ,效果不佳者给予 激素冲击治疗。N P患儿预后一般较 好 , T 若患儿出现颅内出血或消化道 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时,死亡率极 高。本组所有病 例 给予积 极病 因治 疗 ,7 4例 (2 5 % )治 9 .0
短暂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个案护理

药物副作用:密切观察药物 副作用,及时处理和调整药
物剂量
心理护理和家庭支持
第四章
新手父母的心理调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接受现实:理解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性,接受孩子的病情 保持冷静:面对孩子的病情,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寻求支持:向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 学习知识:了解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知识,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保持沟通:与医护人员保持沟通,了解孩子的病情和治疗进展 关注自我: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护理评估
评估新生儿的血小板减少 程度
评估新生儿的出血症状和 体征
评估新生儿的免疫功能状 态
评估新生儿的营养状况和 生长发育情况
个案护理措施
第三章
基础护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感 染
保持患儿体温稳定,避免过 热或过冷
定期更换尿布,保持皮肤干 燥
观察患儿呼吸、心跳、血压 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
情况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可能与遗 传、感染、药物
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血小 板生成减少、破 坏增多或分布异
常
临床表现:皮肤、 黏膜出血,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者可出现颅内出 血
诊断:血常规检 查、骨髓检查、 血小板功能检测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临床表现和危害
临床表现:皮肤、黏膜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危害:可能导致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方法:输注血小板、使用止血药物等 预防措施:加强孕期保健,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注意新生儿护理等
病情观察与评估
血小板参数指标对儿童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分析的意义

血小板参数指标对儿童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分析的意义姜林林;王欢;黄洁;杨剑敏;高原;张泓【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PLT)相关参数[PLT计数、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例(P-LCR)]对儿童PLT减少症病因分析的指导价值。
方法选择PLT减少患儿139例,其中明确诊断为特发性PLT减少症(ITP)4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9例、急性白血病(AL)9例、髓外肿瘤[神经母细胞瘤(N)、肝母细胞瘤(H)]27例、急性感染(INF)36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8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PLT相关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PLT计数、PCT 2个参数结论具有一致性,MPV与P-LCR 2个参数结论具有一致性,MPV参数结论具有相对独立性。
所有病例组PLT计数、PC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PV、P-LC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除AL组外,其余各病例组PDW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各病例组中,INF组PLT计数、PCT 2个参数较其他组高(P<0.05);INF组PDW、MPV 和P-LCR 3个参数较ITP组和AA组低(P<0.05)。
结论不同疾病组PLT相关参数具有不同的特点;PLT相关参数对指导PLT减少症病因的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platelet(PLT) parameters [PLT count, plateletcrit (PCT),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mean platelet volume(MPV) and platelet-large cell rate (P-LCR)] for the cause analysis of thrombocytopenia. Methods A total of 139 children with thrombocytopenia were enrolled. There were 48 cases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19 cases of aplastic anemia (AA),9 cases of acute leukemia(AL),27 cases of extramedullary tumors [neuroblastoma (N) and hepatoblastoma(H)] and36 cases of acute infections(INF). A total of 84 healthy children were enrolled as healthy control group. PLT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re was consistency of PLT count and PCT, and MPV and P-LCR had consistency. MPV had independence. PLT count and PCT in thrombocytopenia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controlgroup(P<0.05). MPV and P-LCR in thrombocytopenia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P<0.05). Except for AL group,PDW in the other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ith that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P<0.05). PLT count and PCT in INF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groups(P<0.05). PDW,MPV and P-LCR in INF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ITP and AA groups(P<0.05). Conclusions There ar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LT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groups. I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of PLT count and PLT parameters for the cause analysis of thrombocytopenia.【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6(031)012【总页数】4页(P1069-1072)【关键词】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减少;病因分析【作者】姜林林;王欢;黄洁;杨剑敏;高原;张泓【作者单位】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62;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62;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62;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62;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62;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血小板(platelet,PLT)减少症在儿童患者中比较常见,发生原因多样,主要见于特发性PLT减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和继发性PLT减少症,后者由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髓内或髓外恶性肿瘤等疾病所致。
婴儿血小板低的原因有哪些

婴儿血小板低的原因有哪些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记载,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
为什么婴儿血小板低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婴儿血小板低的原因:1、血小板生成减少①遗传性血小板减少:如桡骨缺血伴血小板减少症、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生成素缺乏症骨髓浸润性疾病及新生儿风疹等。
②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血小板减少症肿瘤细胞浸润骨髓、骨髓硬化症物理作用(如放射线)、化学因素周期性血板减少症、细菌感染、营养缺乏、饮酒及溶血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①先天性:包括非免疫性疾病,如新生儿溶血病、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感染等;免疫性疾病,如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新生儿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②获得性:非免疫性疾病,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原虫感染(弓形虫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妊娠等均可引起;免疫性疾病,如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血小板分布异常或阻留在脾内过多肝硬化、血吸虫病、脾淋巴瘤、海绵窦状血管瘤、骨髓纤维化等所致的脾大,导致脾脏内血小板滞留过多引起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低的表现:一、急性型:血小板减少的症状表现常见于儿童,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历的90%,男女发病率相近。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起病前1~3周84%病人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因此秋冬季发病最多,起病急促,可有发热,畏寒,皮肤粘膜紫癜。
如患者头痛,呕吐,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
病程多为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缓解,平均病程4~6周。
少数可迁延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
急性型占成人ITP不到10%。
二、慢性型:血小板减少的症状表现很复杂,此类型常见于青年女性,女性为男性的3~4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13T13:48:00.79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3期作者:黄培禄[导读] 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
(钦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钦州 535099)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患儿100例,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关联性分析,总结患儿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
结果早发性血小板减少组与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组在妊娠高血压、母亲患免疫性疾病和宫内感染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早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母亲患免疫性疾病(50.00%),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新生儿宫内感染(73.53%)。
结论对于NTP患儿,应时刻注意观测血小板水平的变化情况,从而利于对患儿的病情作出及时评估,利于预后治疗的康复。
关键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相关因素;关联性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of 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 and related factors Huang Pei-lu (Qinzho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Guangxi,Qinzhou 535099)[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 Methods:a total of 100 children with thrombocytopenia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6 to May 2017 were collected,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rombocytopenia in children were summarized. Result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arly onset thrombocytopenia group and late thrombocytopenia group in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maternal immune disease and intrauterine infection (P<0.05). The main factor of early-onset thrombocytopenia is maternal immune disease(50%). The main factor of late thrombocytopenia is intrauterine infection(73.53%). Conclusion:for children with NTP,we should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platelet level,so that we can make timely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condition and benefit the rehabilitation of prognosis. [Key words] newborns;Thrombocytopenia;related factors;correlation analysis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TP)是目前新生儿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母亲对胎儿不相容的血小板抗原,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从而通过胎盘输入,引起胎儿的血小板减少。
由于大部分的NTP患儿出血症状极其不明显,因而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的现象,致使病情延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如肺部出血、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皮肤出血等,严重的甚至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1-3]。
NTP病因复杂多变,其预后与治疗效果的好坏,直接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和对症治疗的方法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尽早地确诊与治疗将有效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4]。
基于此,我院将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患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患儿100例,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关联性分析。
100例NTP中,男性患儿41例,女性患儿59例。
日龄0~29d,平均日龄(8.32±
2.34)d。
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59例,血小板计数(50~100)×109/L的28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13例。
早发性血小板减少66例,晚发性血小板减少34例。
妊娠高血压18例,母亲患免疫性疾病38例,宫内感染37例,宫内生长迟缓2例,新生儿溶血病3例,其他因素2例。
所有NTP患儿在性别、日龄、血小板计数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纳入临床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①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有关临床NT的诊断标准[5];②患儿无严重的智力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均能够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③本次试验研究均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④患儿家属均自愿参加本次试验研究,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
2.1方法应用血常规静脉测量仪(型号:MEK-6318,厂家:日本光电公司),以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诊断标准,并记录患儿的血小板检测结果。
1.2.2评价指标以NTP发生的相关因素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其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NTP;血小板计数(50~100)×109/L即为轻度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50×109/L即为重度血小板减少症。
1.2.3统计学方法NTP发生的相关因素均使用SPSS13.0软件,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为α=0.05,以P<0.05代表差异结果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NTP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早发性血小板减少组与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组在妊娠高血压、母亲患免疫性疾病和宫内感染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早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母亲患免疫性疾病(50.00%),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新生儿宫内感染(73.53%)。
结果见表。
3.讨论
NTP成为新生儿儿科中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占新生儿的1%~5%,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发病率高达22%~36%。
NTP的致病因素非常复杂,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血小板的消耗增加和血小板的产量减少。
血小板的产生和释放,与促血小板生成因子的产生、巨核祖细胞的增殖、巨核细胞的成熟情况以及血小板释放至血液中的循环情况有关[6]。
本次试验研究发现,早发性血小板减少组与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组在妊娠高血压、母亲患免疫性疾病和宫内感染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早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母亲患免疫性疾病(50.00%),其致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母亲体内产生的抗血小板抗体,能够通过胎盘,传递给婴儿,使血小板在内皮系统内滞留并破坏,最终导致胎儿体内的血小板数目降低[7]。
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新生儿宫内感染(73.53%),其致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细菌直接破坏血小板的活性、破坏血管的内皮细胞以及与血小板的结合,最终使血小板数目降低[8]。
这进一步说明,血小板减少是宿主反应强度的标记物质。
外周血小板计数的高低成为NT危重评分的重要指标[9]。
对于NTP患儿,应时刻注意观测血小板水平的变化情况,从而利于对患儿的病情作出及时评估,利于预后治疗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倪黎明,郭金珍,康喆,等.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不同时间胆红素正常值测定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3):348-349.
[2]罗智花,王杨,王琍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126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5(1):136-137.
[3]张晓蕊,曾超美,刘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108-110.
[4]胡海燕,张健,傅燕娜,等.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相关因素的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1):1307-1309.
[5]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油.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28-639.
[6]陆忠星,顾月琴,汪德霞.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8):2-3.
[7]徐琦,梁梅英,徐雪,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孕妇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6(4):337-341.
[8]赵碧波,于涵.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50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4(6):101-102.
[9]董慧芳,陈丹,徐发林,等.不同病原菌所致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3):21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