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辨证
身上反复乌青,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

沈大妈年过花甲,最近发现双手、双足及小腿反复出现绿豆大小的红色点,这些红色小点有的已融合成红斑,后来,身上还不时出现一块块的“乌青块”,不痛也不痒。
沈大妈以为是皮肤过敏,也没当回事,就去药房自行购买一些抗过敏的药膏涂抹,但迟迟不见好转。
后来,在儿子媳妇关注下,才去医院皮肤科就诊,经过一番检查,医生让她转去血液科就诊。
最后,在血液科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蒋 婷身上反复乌青,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〇 皮肤、黏膜出血是“报警信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周韶虹主任医师介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血液病,从幼儿到老人都可以罹患,男女比例差不多。
此病常于感冒、劳累后发作,因此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非常重要。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查血常规后能发现明显的血小板低下,皮肤、黏膜的出血通常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提示信号。
而这些皮肤上出血主要表现为老百姓所说的“乌青块”,专业的说法为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部位,严重的患者躯干部也会有出血。
而黏膜部位的出血,则主要表现在眼结膜2023.1125祝您健康出血、鼻黏膜出血(鼻衄)及牙龈出血(齿衄)。
周主任介绍,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淋漓不净。
周主任曾遇到过一位围绝经期(更年期)女性,月经期淋漓不净,先去的妇科就诊未果,最后转诊到血液科才确诊,服用中药后,患者的月经情况才基本恢复正常,血小板指数也基本可以恢复到90×109/升左右。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出血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与血小板计数有关:血小板数在(20-50)×109/升时,轻度外伤即可引起出血,当然,也有少数为非外伤的自发性出血,如瘀斑、瘀点等;血小板数低于20×109/升时则有严重出血的危险;而当血小板数低于10×109/升时则可能出现颅内出血,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
〇 很多患者发作前2周有呼吸道感染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个病,看病名就能知道,所谓“特发性”,就是指原因不明,而事实上,目前此病的发病原因的确还不是非常明确。
紫癜的中医辨证论治ppt课件

紫癜●现代医学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4)输血小板和红细胞 5)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长期应用上述治疗方 法无效、或复发的难治性患者。常选长春 新硷每次0.05-0.075mg/kg(总量<2mg), 或小剂量每次0.02-0.03mg/kg,加等渗氯 化钠20m1 iv,或点滴(注意避光), qwd×4-6
紫癜●现代医学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1)一般治疗 2)肾上照皮质激素 泼尼松,剂量为每日 1.5-2mg/kg,分3次服。出血严重者可用 冲击疗法:甲基泼尼松每日20-30mg/kg , 静脉点滴,连用3天,症状缓解后改服泼尼 松。 疗程不超过4周。
紫癜●现代医学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单独应用大剂量静脉 滴注精制丙种球蛋白的升血小板效果与激 素相似,常用剂量为每日0.4g/kg,×5天; 或每次1g/kg,必要时次日可再用1次。以 后每3-4周一次。副作用少,偶有过敏反应。
☆起病缓慢,出血症状较急性型轻,主要为皮肤和 粘膜出血。血小板数常为(30~50)×109/L
☆病程呈发作与间歇缓解交替出现。约30%数年后 自然缓解。反复发作者脾脏常轻度肿大。
紫癜●现代医学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小板计数降低 ,白细胞数正常。 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 不良束臂试验阳性。 2.骨髓: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 3.束臂试验阳性。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紫癜的中医辨证论治
紫癜
概述 中医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紫癜
定义 小儿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 临床特征以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 血小板减少 出血时间延长 血块收缩不良 骨髓中巨细胞发育受到抑制
中医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学研 究 发 现 , 类 药 有 抗 炎 、 过 敏 、 痉 平 喘 、 虫 抗 解
溶栓 、 尿及 免疫 调 节 等 作 用 , 利 因此 , 类 药 可 广 泛 虫
运用于 C P O D的 治疗 中 。 由于 药性 特殊 , 破 顽 疾 可
痼疾 , 以 临床上 只要 配 伍 得 当 , 用 合 理 , 会 取 所 使 常 得 良好 的疗效 。值 得 注意 的是 , 部分 虫类 药 有小 毒 ,
症状 一般 较轻 , 或仅 化验 血小板 减少 而无 出血 之症 , 故 宜少用 凉血 止血及 收敛 止血 之 品 , 以免 留瘀 之 弊 。
阴血 亏虚 日久 , 耗 肝 血 肾精 , 不制 阳 , 损 阴 而使
肝火 上炎 或虚 阳 浮越 , 虚火 灼 伤 脉 络 , 见 吐血 、 症 衄 血、 咳血或 者 肌肤 紫斑 。
中 医研 究
21 0 2年 7月 第 2 5卷
第 7期
T M Re. uy2 1 1 2 o 7 C s J l 0 2Vo . 5 N .
生石 膏 、 蝉蜕 加 陈皮 1 , 药不 变 , 进 4剂 , 5g 余 再 症状 进 一 步减 轻 , 仅晨 起 咳嗽 , 吐 少 许 白痰 , 则 心 悸 咯 动 气 促 , 以六 君子 汤善 后 , 继 并予 西 洋 参 1 0 g 蛤 蚧 0 并 2对 打粉 , 日 5g 吞 服 , 每 , 随访 半 年 , 未复 发 。 按 患者 西 医诊 断 为 C P I O D(V级 ) 系 急 性 发 , 作 期并 伴 右心 功 能不全 , 中医诊 断为 肺胀 , 证 为风 辨 邪 入侵 、 热 内阻 、 痰 血瘀 水停 , 宜疏 风 清肺 、 治 降逆 化 痰 、 血利 水 , 翘 麻杏 石 甘汤合 千 金苇 茎汤 加减 方 活 银 恰 奏此 功 。方 中地 龙 、 蜕 和 僵 蚕 为 虫类 药 。地 龙 蝉 既 可 降逆 平 喘 , 能 活 血 化 瘀 , 与麻 黄 构 成 对 子 又 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辨证及方药研究

阴, 虚 火旺 。 阴
1 2 淋 巴 细胞 亚 群 与 I P中 医 分 型 . T
有 轻 重 之 别 。 以上理 论 亦 被 T亚 群变 化 所 证实 。在 T / s变 hT
化尤 为 明 显 的血热 妄 行 型 和 气血 两虚 型, hT 虽 有 下降, T/ s 但
未 倒 置 , 阳 虚 型 往 后 各 型 T / s 倒 置 并 依 次 加 重 , 示 从 hT 提
T / s 可 做 为 客 观 指 标 指 导 中 医 分 型 , 提 示 中 医 辨 证 论 治 hT 也 有其 客 观 物 质 基 础 。 结 果 证 实 了 阳 阳两 虚 型 病 程 最 长, 情 病 最 重 , 疫 学 紊 乱 最 为 明 显 , 效 亦 最 差 。 又 证 实 了 阳 虚 组 的 免 疗 各 项 免 疫 指 标 改 变 较 阴 虚 组 为 轻 , 合 中 医 的 阳 虚 易 治 、 阴 符 虚难 调 的 理论 。临床 观 察 发 现, A g值 越 高 , 血 程度 越 重, PI 出 脾 肾 阴 虚 的 出 血 程 度 高 于 脾 虚 失 统 型 。 由 此 推 测 , A g 可 能 PI 属 于 中 医 理论 “ 中伏 火 ”的 物 质 基础 ;它 既可 灼 伤 血络 , 血
常 升 高所 致 。 T亚群 和 P I A g的 改 变 与 中 医 证 型 密 切 相 关 。 中 医 认 为 , 气 血 为 阴 阳 的 物 质 基 础 , 及 五 脏 气 血 者 与 病 及 五 脏 阴 阳 者 病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治疗

22宫某 ,7岁 , , . 3 男 高血 压 病 史 3年余 , 压 l010 mH , 血 7 /0 m g 无
3 . 2临床 上 年 轻 的 高 血 压 患 者 多 以舒 张 压 增 高 为 主 , 之 于 素 责
任 何 临 床症 状 , 用 降 压 药 无效 , 红 苔 淡 黄 , 滑 。辩 证 : 肾 阴 体 阳盛 , 情 内伤 , 郁 , 服 舌 脉 肝 七 忧 饮食 肥 甘 厚 味 。先 天 禀 赋 不 足 , 般 从肝 一
参 考 文 献
西 药 降压 , 有 很好 的疗 效 , 确 但不 全 面 , 中 药无 论 在 改善 临 床 气 血 为本 质 , 其 各 尽 其 职 , 谐共 处 , 诸 症 自除 。 而 使 和 则
症 状方 面还 是在 治疗 只有 血压升 高 的情况 下 , 有 其独 到 的疗效 。 都
显 著 , 易 反 复 。我 们 对 本 病 进 行 辩 证 用 中 药 治疗 , 得 了 较 好 疗 板 计 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 正 常 , 点 及 瘀 斑 消失 . 出 血 症 状 持 续 3个 月 以 上 , 且 取 瘀 无
脉 细 , 原 方 去 柏 子 仁 , 乌 藤 减 量 至 1g 继续 服 用 半 个 月 , 症 以 首 5, 诸
皆除。
( ) 言 , 以痰 和 瘀 为最 常 见 。因此 , 病 而 尤 只有 辩 证 求 因 , 而 审因 论 进 治, 才能 更 好 地 认 识 疾病 , 把握 本 质 指 导 临床 治 疗 。
日, 3次/ ,0天 为 一 个疗 程 。 日 1
原 发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性 紫 癜 也 称 自身 免 疫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性 紫 悬 液 等 治疗 方 法 , 具 有 不 同 的 副 作 用 和 对 身 体 的 损 伤 都 疗效 也 不
辨证为主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4例

特 发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性 紫 癜 (do ahct rmb — iip t i h o o c tp ncp ru a I ) 是 指 因 免 疫 异 常 所 致 的 获 yo e i u p r , TP 得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症 ,多 以 皮 肤 、 牙 龈 甚 至 脏 器 出 血 为
两 周 后 减 量 为 0 5 / g・d 1月 后 逐 渐 减 量 至 停 药 . mg k , ( 程 共 计 2个 月 ) 疗 ,再 随 访 3个 月 。 治 疗 组 在 服 用 强 的松 片 基 础 上 按 中 医 辨 证 加 服 中 药 : 属 阴 虚 火 旺 者 用
比较 ,△ P 0 0 ;与 本 组 治 疗 后 比较 ,▲P%O 0 。 % .5 . 5
6 8例 病 人 均 为 血 液 科 门诊 病 人 ,诊 断 全 部 符 合
《 液病 诊 断与 疗效 标 准 》] 血 _ l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治 疗 组 2 3 例 ,对 照 组 3 4 4例 。 治 疗 组 中 男 性 8例 , 女 性 2 6 例 ;年 龄 1 ~ 6 4 3岁 ,平 均 3 . 士 1 . 5 2 0 5岁 ; 病 程 最 短 6个 月 , 最 长 9年 7个 月 。 均 有 不 同 程 度 出 血 表 现 , 血 小板计 数 小 于 2 0× 1 。 I o/ 6例 , 2 × 1 。L~ 4 × 0 o/ 9
疗 慢 性 IP 3 例 ,取 得 了 良好 效 果 ,现 报 告 如 下 。 T 4
1 一 般 资 料
程 中观察 消 化 道 不 良反 应 ,并 每 周 1次 检 测 肝 肾 功
能 、空腹 血糖 。 3 治 疗 结 果 3 1 疗 效 标 准 : 参 考 《 液 病 诊 断 与 疗 效 标 准 》 ] . 血 [, 2 显 效 :血 小 板 恢 复 正 常 ,无 出 血 症 状 ,持 续 3个 月 以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 3 65 7・
中 医辨 证 治 疗 慢 性 特 发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性 紫癜 临床 观 察
王 萍 , 刘 欣
( 辽 宁 中 医药 大学 附属 医院 , 辽宁 沈阳 1 1 0 0 3 2 )
[ 摘要 ] 目的 观 察 中 医辨 证 治 疗 慢 性 特 发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性 紫癜 ( I T P ) 的临床 疗 效。 方 法 将 5 8例 慢 性 I T P患 者 随 机 分 为 治 疗 组 与 对 照组 各 2 8例 , 所有 患 者 给 予相 同 的基 础 治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I t i s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s y n d r o m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
[ 中图分类号 ] R 5 5 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8 8 4 9 ( 2 0 1 3 ) 3 3— 3 6 5 7一 O 3
Cl i ni c a l o bs e r va t i o n on t r a di t i o nal Chi ne s e me d i c i ne s y ndr o me d i fe r e n t i a t i on and t r ea t me nt i n c hr o ni c i di o pa t hi c t hr om bo c yt o pe ni c pur pur a
中西医治疗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良方

中西医治疗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良方【概述】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临床上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佳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等为特征。
紫癜属于血证范畴,中医古典医籍中所记载的“葡萄疫”、“肌衄”、“斑毒”等病证,与本病有相似之处。
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葡萄疫云:“此证多因婴儿感受疠疫之气,郁于皮肤,凝结而成。
大、小青紫斑点,色状若萄葡,发于遍身,惟腿胫居多。
”《医学入门·肌血衄》云:“血从汗孔出者,谓之肌衄。
”《诸病源候论·患斑毒病候》云:“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熏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螫,赤斑起,周匝遍体。
”此外,本病也分散记载于“衄血”、“呕血”、“便血”、“尿血”等血证门中。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一)免疫因素约65%本病患者血浆中含有抗血小板抗体,产生这种抗体的原因未明。
95%的抗血小板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IgG。
这种抗体的特点是:①它能被正常人的血小板所吸附,吸附这种抗体的血小板,易在肝脾内阻留和破坏,使血小板的寿命缩短,而导致血小板减少;②这种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此种抗体可吸附在巨核细胞的胞浆上,使巨核细胞发生成熟障碍,而引起血小板生成减少。
(二)脾脏因素脾脏除阻留和破坏血小板外,还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主要器官。
实验证明,本病患者的脾脏在体外进行组织培养,其产生的IgG量比正常对照的脾脏大5倍。
临床上发现有些患者在脾切除之后其血浆中抗血小板抗体的滴度下降,这说明为什么用脾切除治疗本病有效。
(三)毛细血管因素抗体可能同时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而引起出血。
二、中医病因病机紫癜为血分病,又分血热、血虚两类。
心主血、脾统血、心脾两脏与人体气血生化有密切关系。
血为气母,气为血帅。
气能生血、行血,又能统血、摄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辨证
*导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两者均可导致血不循经,溢于肌肤,发为紫癜。
小儿形体不足,气血未充,卫外功能不固,易受外邪入侵,热伏血分,内搏营血,灼伤络脉,迫血妄行,络伤则血溢,血不循经,渗于脉外,留于肌肤,发为紫癜。
疾病反复,则可阴血受损,或心脾受损。
阴血受损测生内火,阴虚火旺,血随火动,伤及血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成紫癫。
心脾受损,心生血,脾统血,心脾气虚,生血受碍,统血失职,血失所附,不能循于脉内,溢于脉外,发为紫癜。
若病情迁延,日久渐见脾肾之阳受损,导致真气亏损,生血有碍,则紫……
一.病因病理
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两者均可导致血不循经,溢于肌肤,发为紫癜。
小儿形体不足,气血未充,卫外功能不固,易受外邪入侵,热伏血分,内搏营血,灼伤络脉,迫血妄行,络伤则血溢,血不循经,渗于脉外,留于肌肤,发为紫癜。
疾病反复,则可阴血受损,或心脾受损。
阴血受损测生内火,阴虚火旺,血随火动,伤及血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成紫癫。
心脾受损,心生血,脾统血,心脾气虚,生血受碍,统血失职,血失所附,不能循于脉内,溢于脉外,发为紫癜。
若病情迁延,日久渐见脾肾之阳受损,导致真气亏损,生血有碍,则紫癜也会反复发作,不易痊愈。
二.诊断要点
1.起病前1~3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或血肿,一般不高出皮面。
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下肢较多。
鼻衄、齿衄最多见,呕血、黑粪也有发生,偶有血尿。
2.本病可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
急性型多见于年龄较小儿童,在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病程在6个月以内,预后较成人良好;慢性型多见于较大儿童,病前无明显病毒感染史,病程迁延数月至数年,出血症状较轻,易反复发作。
3.化验血小板计数减少,小于50X109/L时可见自发出血。
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相关血小板抗体(PAlgG、PAIgM)及相关血清补体(PAC3)升高。
束臂试验阳性。
三. 辩证分型
1.血热妄行症状:病前有外感风热病史。
起病较急,紫癜红润鲜明,常密布成片,伴鼻衄、齿衄,可有发热,面红心烦,口渴欲饮,或尿色红,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见于急性型,风热之邪伤及营血,热毒内盛,灼伤血络,血溢脉外,故见紫癜。
卫分证未罢,邪正交争,可见发热,面红。
血随火升,上出清窍,则为鼻衄、齿衄。
移热下焦,灼伤肾与膀胱,则有小便出血。
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血热妄行之象。
2.阴虚火旺症状:皮肤散在瘀点瘀斑,时发时止,下肢尤甚,可有鼻衄、齿衄,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不宁,口干咽燥,音
质红,苔少乏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多见于慢性型,阴虚火旺,血随火动,损伤血络,发为紫癜。
虚火上扰清窍,损及粘膜血络,则可见鼻齿衄血。
阴津虚亏,虚火内扰,故见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等。
舌红苔少乏津,脉细数,则为阴虚火旺之象。
3.气不摄血症状:紫癜反复出现,瘀点瘀斑色泽较淡,病程较长,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头晕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多见于慢性型,病程较长,心脾气虚,生血统血失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发为紫癜。
气虚则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血虚则面色萎黄,头晕心悸。
舌淡红苔薄,脉细弱,均为气不摄血之象。
4.脾肾阳虚症状:紫癜色暗,下肢较多,有鼻衄、齿衄,形寒肢冷,面色?s白少华,头晕神疲,纳少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常见于慢性型,日久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统血失司,血渗于脉外,故紫癜色暗。
阳虚之证测有形寒肢冷,面(白光)
少华,头晕神疲。
脾阳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