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质量管理统计方法
质量管理统计分析方法

右端点所对应的累计频率值,所得折线称为累计频率折线或
叫巴列特曲线,见图10—6。 • 5)记录必要事项。如标题、搜集数据的方法和时间等。
• 图10—6为上例砌筑工程质量排列图。 • 2.排列图的观察与分析 • (1)观察直方形。排列图中的每个直方形都表示一个质量问 题或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与各直方形高度成正比。
7
• (2)确定主次因素。利用ABC分类法确定主次因素,具体做
法是将累计频率值分(o%—80%)、(80% — 90%)、(90 % — 100%)三部分,与其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A、B、C 三类,即图10—6中虚线所示的三条线。A类所含因素为主 要因素,B类所含因素为次要因素,C类所含因素为一般因
2
• 然后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将频数较少的轴线位移、标高 和游丁走缝三项合并为“其它”项。按频数由大到小顺序 排列各检查项目,“其它”项排列最后,计算各项相应的 频率和累计频率:结果见表10-3。
• •
序 1 2 3 4 5 6 7 8 合
不合格点数统计表
号 检查项目 轴线位移 基础和楼面标高 垂直度 表面平整度 水平灰缝厚度 水平灰缝平直度 游丁走缝 门窗洞口宽度 计
表10-2
不合格点数 1 1 24 18 54 39 4 9 150
3
不合格点项目频数统计表
序 号 1 2 3 4 5 6 合 计 项 目 频 数 54 39 24 18 9 6 150
水平灰缝厚度 水平灰缝平直度 垂直度 表面平整度 门窗洞口宽度
表10-3
频 率% 36 26 16 12 6 4 100 累计频率% 36 36+26=62 62+16=78 78+12=90 90+6=96 96+4=100 —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常用统计方法的做用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常用统计方法的做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常用统计方法的作用在质量管理中,为了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常常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而在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中,统计方法更是不可或缺。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统计方法及其作用。
1. 直方图直方图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区间分成若干组,然后对组数进行统计,绘制成柱状图展示。
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中,直方图可用于探究数据的分布情况,帮助寻找问题,如在生产线上,统计每个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然后绘制成直方图,可以发现生产产品数量存在明显的波动和缺陷率在某个时间点上升,从而可以调整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
2. 管制图管制图可以对产生自然波动的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
它能够及时反映出生产过程中的变异性,帮助人们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中,管制图可用于监控质量指标,如缺陷率、产品尺寸等,若管制图表明质量指标存在异常变异,就需要及时去找原因,改进生产过程,以提高产品质量。
3. 散点图散点图体现了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可用于探寻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定量分析相关性的强弱程度。
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中,散点图可用于分析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在产品缺陷分析中,可以通过制作散点图分析前后两个时间点缺陷率的变化,以找出可能引起缺陷率上升的原因,为改进生产过程提供依据。
4. 帕累托图帕累托图反映了问题发生频度的大小顺序及其累计百分比。
它有助于聚焦于产生最多问题的因素,从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使改进工作更加高效。
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中,帕累托图可用于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及选择改进方向。
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缺陷,使用帕累托图可以找到产生缺陷最常见的几个因素,然后针对这几个因素实施改进,提高产品质量。
以上几种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中非常常用,它们可以帮助团队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寻找问题,改进生产过程,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
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统计学原则,如样本的随机性、样本的可比性、样本容量的大小等,以确保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生产质量管理统计方法

生产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引言生产质量管理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环节。
而统计方法在生产质量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定量分析和评估产品质量,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生产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并详细阐述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1. 均值控制图均值控制图是一种用来监测生产过程中均值变化的统计方法。
它基于样本平均值的分布来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可控状态。
其原理是通过不断收集样本数据并计算平均值,然后将平均值与控制限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当样本平均值超出控制限时,表明生产过程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应用均值控制图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样本数据:按照一定的采样规则和间隔,从生产过程中随机抽取样本。
2.计算样本平均值:将每个样本的观测值加总,并除以样本的大小,得到平均值。
3.计算控制限:根据历史数据或相关统计方法,计算出控制限,通常包括上限、下限和中心线。
4.绘制均值控制图:将样本平均值与控制限绘制在同一图表上,以便于直观地观察生产过程的状态。
5.分析结果:观察均值控制图上的数据点是否超出控制限,并针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改进。
2. 范围控制图范围控制图是一种用来监测生产过程中变异性的统计方法。
它基于样本范围的变化来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
范围是指每个样本的最大和最小观测值之间的差异。
通过监测范围的变化,可以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存在特殊因素,以及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应用范围控制图的过程与均值控制图类似,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样本数据:按照一定的采样规则和间隔,从生产过程中随机抽取样本。
2.计算样本范围:将每个样本的最大观测值与最小观测值之差作为样本范围。
3.计算控制限:根据历史数据或相关统计方法,计算出控制限,通常包括上限、下限和中心线。
4.绘制范围控制图:将样本范围与控制限绘制在同一图表上,以便于直观地观察生产过程的变异性。
质量管理制度的数据分析与统计

质量管理制度的数据分析与统计1.引言质量管理制度是企业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数据分析与统计在质量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质量管理制度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产品质量水平、发现问题及其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2.数据收集在质量管理中,数据收集是数据分析与统计的基础。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数据收集:2.1 测量检测数据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和检测,获取相应的数据。
例如,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的尺寸、硬度、重量等进行测量,或者对产品的外观、包装进行检测,以获取关于产品质量的数据。
2.2 反馈意见和投诉数据及时收集和分析来自客户的反馈意见和投诉数据,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和用户的满意度。
这些数据对于企业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 内部检验数据企业可以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和环节进行检验,获取关于生产过程质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质量管理制度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产品质量及其问题的特征和规律。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和描述。
通过计算均值、标准差、极值等统计指标,可以直观地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异常值情况。
这有助于企业对产品质量水平进行初步评估,并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3.2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可以了解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找出对产品质量影响最显著的指标,并为建立合适的质量管控措施提供依据。
3.3 其他统计方法除了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还可以运用其他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例如,通过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可以深入探究不同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制定对策。
质量管理数据统计方法

质量管理数据统计方法
1. 嘿,你知道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分层法吗?就好比把一堆混杂的水果按种类分开一样。
比如在生产零件的时候,我们把不同批次的零件质量数据区分开来,这样就能更清楚地看出各批次的差异啦,好不好用?
2. 哇哦,排列图可真是个厉害的方法呀!这就像是给质量问题排个队,把重要的往前放。
像我们处理产品缺陷的时候,用排列图就能一眼看出哪种缺陷最突出,这不是很牛吗?
3. 还有直方图呀!它就像是给数据拍个照片,一下子就能看清数据的分布情况。
比如说统计一批产品的尺寸,通过直方图就能清楚知道尺寸是不是集中在合格范围内,这多直观啊,是不是呀?
4. 亲和图呢,就好像把一堆杂乱的想法整理成有序的思路。
比如说大家对质量改进提了好多意见,用亲和图就能把这些意见有条理地归类,这多妙啊!
5. 散布图也是超有用的呀!就像是在找两种数据之间的关系。
比如研究温度和产品质量的联系,通过散布图就能看出它们到底有没有关联,多神奇呀!
6. 控制图就如同给质量设了个警报器呐!一旦数据超出正常范围就会发出信号。
像监控生产过程中,控制图能及时告诉我们是不是有异常情况出现,这很重要吧!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质量管理数据统计方法真的是各有各的好用,在质量管理中可不能小瞧它们,得好好利用起来呀!。
质量管理中的质量统计分析方法有哪些

质量管理中的质量统计分析方法有哪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成为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关键。
质量管理作为确保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中的质量统计分析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企业能够准确识别质量问题、追溯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质量统计分析方法众多,以下为您介绍几种常见且实用的方法:一、分层法分层法是将数据按照不同的特征或因素进行分类,以便更清晰地了解数据的分布和规律。
例如,按照产品的型号、生产批次、操作人员、原材料供应商等因素进行分层。
通过分层,可以发现不同层次之间的质量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比如,在一家汽车制造企业中,如果发现某一批次的汽车出现较多的质量问题,通过分层法分析可能发现是该批次所使用的特定零部件供应商存在质量不稳定的情况。
这样就能够迅速锁定问题的根源,并与供应商合作解决问题,避免类似问题在未来的生产中再次出现。
二、因果图因果图,也称为鱼骨图,是用于寻找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图形工具。
它将问题的结果放在鱼头位置,然后将可能导致该结果的因素沿着鱼骨的大骨和小骨逐步展开。
这些因素通常包括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和测量等方面。
以一家电子厂生产的电路板出现短路问题为例,通过绘制因果图,可以分析出可能是操作人员操作不当、生产设备老化、原材料质量不佳、生产工艺不合理、工作环境湿度大或者检测手段不准确等原因导致的。
在找出可能的原因后,进一步收集数据和证据,确定主要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三、排列图排列图又称为帕累托图,它是根据“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原理制作而成。
通过对质量问题的各类原因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每种原因所导致的问题数量占总问题数量的百分比,并按照百分比的大小进行排列,从而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例如,在一家服装厂,对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缝线不牢固”占总质量问题的 30%,“尺寸偏差”占 25%,“布料瑕疵”占20%,“色差”占15%,“其他”占 10%。
质量管理常用统计方法

质量管理常用统计方法在现代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质量管理是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标准要求的重要环节。
为了评估和改善质量,采用统计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抽样、控制图和可靠性分析。
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是一种通过对样本进行观测和测试,来推断整个总体特征的方法。
质量管理中,统计抽样用于确定产品或过程是否符合给定的质量要求。
常见的统计抽样方法包括接受抽样和拒绝抽样。
接受抽样是通过从批次中随机选取一部分样本,并根据样本的质量来决定是否接受整个批次。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中,可以减少检验时间和成本。
而拒绝抽样则是从样本中选取一部分进行检验,一旦发现不合格品,整个批次将被拒绝。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批量生产或对质量要求更严格的情况。
控制图控制图是一种展示过程数据变化的图表,用于判断一个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即是否在可接受的质量范围内。
最常见的控制图是均值图和范围图。
均值图用于监控过程的平均值是否稳定。
通过收集一系列连续的样本,并计算每个样本的平均值,可以制作均值图。
当均值图上出现超出控制限的点时,表示过程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改进。
范围图用于评估过程的变异程度。
范围是每个样本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异。
制作范围图时,将样本范围作为数据点,当范围图上出现异常点时,表示过程存在变异问题,需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改善。
可靠性分析可靠性是产品在一定时间内正常运行的能力。
在质量管理中,可靠性分析是评估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的方法。
常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包括故障模态和生存分析。
故障模态分析可以帮助确定产品的失效模式和原因。
通过对故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识别出导致产品失效的关键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生存分析是一种评估产品寿命和可靠性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估计产品的失效率和失效概率,并绘制出生存曲线和故障率曲线。
通过生存分析,可以预测产品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可靠性,并制定相应的维修和更换计划。
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

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早期,最常采用的统计技术是抽样检验。
它是以小批量的抽样为基准进行检验,以确定大量或批量产品质量的最常使用的方法。
现在,在质量控制方面已转为以预防为重点了。
人们正努力研究一种消除不合格品根源的方法。
基于这一目的,近年来,推出了七种重要的方法,这些方法不需要做大量的统计计算,因此容易被工厂基层职员所掌握。
1 分层法2 排列图法3 因果分析图法4 直方图法5 散布图法6 控制图法7 调查表法1 分层法分层法又称分类法,就是将零乱的质量数据按某一属性进行分类,找出影响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如某班某日生产中出现了40件次品,按生产时间(班次)、操作者进行分层,得到表8-1所示的资料。
从表8-1可以看出,次品数量与时间(班次)没有多大关系,但受设备的影响较为明显,甲设备生产的次品总比乙设备要多。
由此可见,甲设备是导致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表8-1 某班日生产分层运用分层法时,常用的分层标志有:1. 操作者:包括操作者的姓名、年龄、工种、性别、技术级别等。
2. 生产手段:如机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工艺装备等。
3. 操作方法:指操作规程、工序名称等。
4. 原材料:包括供应厂家、批次、成分等。
5. 检查条件:指检查人员、测试仪器、测试方法等。
6. 时间:如日期、班次等。
7. 环境条件:包括地区、温度、清洁度、湿度、震动等。
运用分层法进行数据分层时往往可以按几个不同的层别分层而分别得到某一方面的结论,但是不同层别的数据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时,即因素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时,孤立分层进行分析将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这时应将不同层中有关联的因素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
2 排列图法排列图又称主次因素排列图,是质量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统计工具,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
排列图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特(Pareot)最先提出和应用的,故又称为帕累特图。
1906年,帕累特在研究社会财富分布问题时,首先运用了排列图,借助于排列图这一工具,他发现占人口极少数的富人占有社会财富的大部分,而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穷人却处于贫苦的边缘,即发现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质量管理统计方法
生产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
1.质量是反映产品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产品质量可表述或转化为一组全面反映顾客需要的数量指标。
测量质量指标所得的数值,就是反映质量特性的数据,简称数据。
2.数据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为对产品的质量物质特性和工作质量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必须进行数据收集。
在质量管理中,收集数据可以实现以下目的:(1)了解生产现状;(2)用于分析某一特定质量问题;(3)用于生产现场控制;(4)用于生产现场的调查;(5)用于工艺过程的调整;(6)用于判断产品质量。
3.数据反映产品的质量特性,质量管理中的数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质量指标统计特性可将数据分为:A.计量值数据;B.计数值数据。
(2)根据数据的用途可将用途分为:A.分析用数据;B.管理用数据;C.检验用数据;D.推断用数据。
4.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控制数据,亦即质量特性值的波动,缩小或衰减数据波动引起的制品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并尽量减少波动造成的质量损失。
5.出现质量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有人、机、料、法、环、测等六大方面的因素。
按引起数据波动原因的性质,可分为两类:
(1)系统性因素,指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可以避免或消除的因素。
系统性因素造成质量特性值的异常波动,对质量特性值的影响较大,但系统性因素易于识别和查找,且可采用相应技术,组织措施予以消除。
(2)随机性因素,指经常性的、不可避免的,具有随机规律的因素。
随机性因素造成质量特性的正常波动,对质量特性质的影响较小,但这种因素却难于避免或在技术上予以消除。
6.母体,又称总体,是指某一次统计分析中研究对象的全体。
构成母体的基本单位,称为个体,按母体包含个体的数量可将母体划分为有限母体和无限母体。
7.子样,又称样本,是指从母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的集合。
构成子样的每个个体,称为样品。
抽样检查是统计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方法。
子样的质量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母体的质量特性。
对子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判断母体的质量特性,而不是为了给子样下结论。
8.随机抽样,是指在抽取子样时,要保证使母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样可能的机会被抽到,从而使子样具有代表性。
从母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的集合称为随机子样。
9.频数指随机事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n次试验,其中某一事件出现的次数。
频率是频数与试验次数的比值。
频率则是在相同条件下,随机事件出现次数所具有的统计规律性。
10.平均值,又称算术平均值,是子样各样品数值的和除以子样样品个数之商,计算公式为
11.极差,又称范围,指子样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计算公式为:R=Xmax-Xmin。
极差是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各统计特征数中计算最简单的一种。
标准差,是子样方差的正平方根,计算公式为:
12.在生产现场,引起质量波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操作者、机器设备、材料、方法、环境和测量,统称5MIE。
在稳定的生产状态下,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其计量值数据即制品质量特性值是正态分布。
13.工序能力,又称工程能力或加工精度,是工序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控制(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亦即,工序处于控制(稳定)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保证制品质量的能力,一般用6个标准差(即:±3)来描述。
14.工序能力指数是表示工序能力满足制品质量标准程度的评价指标。
在统计质量管理中,工序能力指数是衡量工序能力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了该道工序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制品的能力。
15.一般说来,影响工序能力指数的变量有三个,即质量标准(公差T)、偏数量ε和工序质量特性的标准差。
相应地提高工序能力指数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①调整工序加工的分布中心,减少偏移量。
②提高工序能力,减少分散程度。
③调整精度(公差)等级。
16.分层法,是指收集来的数据,依照使用目的和使用要求,按其性质、来源、影响因素等进行分层(类),把性质相同、在同一生产条件下得到的数据归并在一起,以分析影响质量原因的一种方法,也称为分类法。
根据分层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性质相同,在同一生产条件下收集的数据进行分层、集中,使同一层中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大,是应用分层法的关键。
17.排列图,是指收集来的数据按影响质量特性的原因归类、整理,再按质量改进项目或损失金额的大小,从最主要到最次要依次排列而采用的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法,也称主次因素排列图或帕累托图。
18.因果图,是在排列图的基础上,为清晰而有效地整理和分析质量特性(果)波动和影响要素项目(因)之间的关系,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寻根溯源,直到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的图示技法,也称因素分析图、特性要因图、树枝图、鱼刺图、石川图等。
19.直方图,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大量计量值数据的收集、整理,用一系列宽度相等、高度不等的矩形表示质量特性分布规律的图示技法,也是定性调查工序能力的常用方法。
直方图是一种反映数据分布规律的方法,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数据的分布一般有以下两方面特征:①集中性;②分散性。
直方图通过收集、整理计量值数据,显示波动状态,找出数据分布中心和分布规律,形象而直观地传递了质量特性的信息。
20.控制图,是根据影响数据波动的原因和产品质量标准(公差范围),利用带有控制界限的图表形式,把表示数据波动的“点子”标注在图表相应的坐标上,借以研究数据随时间变化的统计规律的动态方法。
当控制图同时满足下列的两个条件--点子没有超出控制界限;点子的排列没有缺陷(异常),可以认为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或控制状态。
21.散布图,是借助统计图表的形式,在直角坐标系上表示质量特性与影响因素之间、两种质量特性之间、两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即二者之间既有关系,但又不是一种严格的函数关系。
将两种有关的数据用点子标注在坐标系中,研究分析点子的分布状况,推断数据间有无关系及其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图示技法,也称为相关图。
22.统计分析表,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和积累数据,确定事实并利用统计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整理,对影响产品质量特性原因作出粗略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表也称调查表、检查表、核对表。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