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5 古诗二首—绝句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教学设计[教学说明]《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

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

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备课教材理解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备课教材理解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备课教材理解第一篇:“含”的三个层面设计《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从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图,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快的心情。

一个“含”字是学生自主学习中最易碰壁的地方,既是全诗理解的难点也是重点。

课堂上,我即兴设计了三个层面,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含”的理解:1、反复吟咏了解本义利用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以满足学生主动阅读的需要,并以读促悟,理解“含”的本义:包含。

2、手势辅助理解含义为了帮助学生在本义和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理解,我迅速在大屏幕上投射了一幅雪景图,并建议学生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一一对应组成“窗框”(如),移至眼前,放眼望“雪景”。

通过简单手势辅助,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明白一个“含”字正形象地说明了远山的雪景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镶嵌在窗框上了,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丝丝美的愉悦。

3、加强联系激发情感背景资料中表明:此诗是诗人重返成都时写的。

那时,他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新建了自己的家——草堂,生活安定、心情愉悦。

如何让学生在感叹美的同时去体会诗人那含而不露的感情是件难事。

我再次留给学生细细品味、静静思考的空间:一个“含”字把远处的雪景和什么联系了起来?通过讨论、交流、引导、点拨,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草堂与画面的联系。

班上一位学生这样感慨地说:喔,站在诗人的草堂中天天能欣赏这么美的景色,真另人羡慕!至此,学生已真切地体会到杜甫对花费心血、倾注热情的草堂的喜爱之情了。

第二篇: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

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

15 古诗二首《绝句》(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5 古诗二首《绝句》(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绝句教学目标1.学习6个生字,会写”绝“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讲述《绝句》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自然美。

教学重难点1.背诵古诗。

2.体会早春的生机勃勃,感悟自然美。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知诗人看图片,忆古诗导语:唐宋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代,大诗人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大家猜猜看,“李”指的是谁?“杜”指的是谁呢?1.出示诗人杜甫头像2. 关于杜甫,你们知道些什么呢?3. 介绍写作背景我们读过《三字经》,知道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伴随的是战争与百姓的流离失所。

杜甫身逢唐朝即将衰亡之际,战乱频繁,一辈子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如今的风景名胜——杜甫草堂。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这首《绝句》便是众多精彩之作中的亮晶之笔。

(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写“绝”字。

)二、初读诗歌正字音导语: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歌字字雕琢,美轮美奂,下面我们就赶紧来读一读1.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一读圈生字: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齐读诗歌,圈出生字词;一读正字音: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互相聆听,读准字音;再读重节奏:先试着划分节奏,再齐声读一读。

(重点指导“行”的读音)2. 小组朗读3. 小组展示,师生评议三、再读诗歌明诗意再读诗歌,寻找问题孩子们提出自己朗读时遇到的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导语:杜甫诗歌的魅力就是他写实的方法让我们身临其境。

再读诗歌,说说从《绝句》中,你们看到了什么?1.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联,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 小组交流讨论3. 小组展示汇报4. 教师小结:黄、翠、白、青让我们看到了色彩鲜明的春天,黄莺啼叫,响遏行云,让我们听到了欢快的春天,千年雪,万里船,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五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五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学设计

15、古诗二首【教材简析】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

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学情分析】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要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无论从拥有的知能水平还是认知心理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因而评价的目标水平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借助插图和生活经验说出符合诗句意思的画面,不宜提出具体形象的要求。

【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感受诗意,领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难点】感受诗意,领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口语交际】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作者介绍1.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你知道杭州西湖这个有名的景点吗?(出示课件2:西湖美景图片)有人把它比作图画,有人把它比作美女,无论是谁,都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

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用佳句来赞美它。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作者介绍(出示课件4)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

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

在当时称为杨诚斋体。

15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

15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

15 古诗二首【学习目标】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楼”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展开合理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

【教学重难点】1.认识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展开合理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

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3分钟)1.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又被称为钱塘湖。

人们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西湖。

西湖的美景令人心醉神往……2.出示图片:净慈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寺内钟声宏亮,所以“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3.出示图片:杨万里: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4.老师导入:美丽的西湖令人神往,六月的西湖令人心醉,看啊——西湖美景六月天……5.齐读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解诗题:请你读一读诗的题目,说一说你了解到了什么?【交】同桌交流【导】晓:早晨净慈寺:西湖南岸的一座古寺。

送:送别林子方:诗人杨万里的好友了解诗的由来是:诗人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友林子方。

二、字词闯关(10分钟)【学】(2分钟)自由读诗圈生字,自读生字。

【交】(1分钟)同桌对读生字,互相正音。

【导】(7分钟)1.带拼音,开火车抽读生字,全班跟读。

2.去拼音读生字,男女生开火车抽读。

3.抽生交流:我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些字的读音:整体认读音节:慈前鼻音:含后鼻音:竟、映、鸣、岭边音:鹂多音字:行hánɡ(银行)(行业)xínɡ(行走)(言行)三、学习第一首古诗(17分钟)(一)品韵律之美,读通读顺(5分钟)【学】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古诗)过渡语:这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请你赶快来读一读吧!【交】展示朗读引导语:请一位坐姿端正的同学展示朗读。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第一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整首诗字里行间不同于传统送别诗中的离别凄婉之情,反而显现出欢快、明朗的基调。

全诗意境优美,诗中有景,景中寄情,情之所至,至情至性。

第二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首诗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诗中的景物,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

能正确书写“湖、莲”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3.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景,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

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指名回答、相机点评。

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

(板书课题)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显明白,清新自然,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简介作者课件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二、整体感知1.理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指名读,齐读。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

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15《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15《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15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篇课文中的两首古诗分别向我们展现了夏天和春天的美景。

学习古诗离不开想象,所以在本教学设计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

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优美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

注重朗读、背诵,在有感情的诵读中积累古诗。

另外,学习古诗的同时,进行随文识字,用多样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妙趣横生。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教师)2.黄鹂、白鹭的图片。

(教师)3.熟读古诗,完成预学案作业。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趣,激趣导入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美丽的荷花、荷叶图。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美丽的荷塘景色吧!(课件出示西湖六月荷塘美丽景色的图片)2.你能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你看到的美景吗?3.多么美的景色!真是令人心驰神往。

大诗人杨万里看到这样的美景,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传诵至今,这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开课伊始,用西湖六月美丽的荷花、荷叶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尽快引入情境,为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理解题目,了解诗人1.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正确断句。

(课件出示断句的题目)教师范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学习生字“晓、慈”。

(1)“晓”是“早上”的意思,与时间有关系,所以是日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晓”吗?(换一换:晚——晓,浇——晓)(2)“慈”也是本节课的生字。

你能给“慈”组词吗?(慈祥、慈爱)你能用“慈祥”说一句话吗?3.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时间:晓,早上。

地点:净慈寺。

人物:林子方。

事情:送。

)师:请你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4.简要介绍杨万里。

师: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

因为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学设计

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二首》是二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的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杨万里所作,诗人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

《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二、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毕、竟、映、绝、鹂、鸣、含、岭、泊”这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穷、荷、绝、含、岭、吴”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并背诵两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想象六月西湖独特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春景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1.认识“晓、慈、毕、竟、映、绝、鹂、鸣、含、岭、泊”这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穷、荷、绝、含、岭、吴”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并背诵两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诗句,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美景和对友人的眷恋;借助插图,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春天的美景。

五、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图片激趣,欣赏西湖。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多媒体课件出示西湖美景图片)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交流感受: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有人把西湖比作图画,有人把西湖比作美女,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用佳句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了解作者,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作者的了解?(多媒体课件出示诗人杨万里的生平介绍)(4)理解诗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1、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介绍作者,然后,我再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画面之中,从而导入古诗的学习。

2、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3、教学时,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学生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音律、节奏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4、由于我在引导学生品赏古诗的美这一环节,用多了一点时间,所以导致这一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显得仓促了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