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清单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清单一、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这些圈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简单来说,就是自然环境中的各个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生物、水文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气候会影响植被的生长,而植被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气候。
在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通常以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而在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植被多为高大的乔木。
同时,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气候。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以森林砍伐为例,森林的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同时,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局部气候变得干燥,河流的流量也可能减少,影响水文状况。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亚马逊雨林的破坏不仅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还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异常。
因为雨林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起到调节全球气候的作用。
三、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候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气候对地形的影响:长期的风化、侵蚀等气候作用会塑造地形。
例如,干旱气候下风力作用强烈,容易形成风蚀地貌;湿润气候下流水作用显著,多形成河谷、三角洲等地貌。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风化过程,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发育程度较低;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肥力往往较高。
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气候决定了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湿润,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寒带地区气候寒冷,生物种类相对较少。
2、地形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势高低起伏会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山脉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性
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举例说明某自然环境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环境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2、了解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知道一些以植被名称命名的自然带。
(二)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能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能举一些区域、一些事件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2、知道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是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能举例说明圈层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三)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读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道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的表现、成因。
2、读图认识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
的规律、成因,能说出不同地区的陆地自然带的名称,能试着寻找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联系。
3、读图了解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成因,能说出某山地不同高度分布的自然带。
4、举例说明一些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海陆分布、洋流)。
高考地理重点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重点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1、含义陆地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甚至导致环境整体的变化。
3、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下面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重点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1、自然带陆地自然带是指陆地不同地区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
2、不同空间范围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及其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原因: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这种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加上水分条件的影响。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原因:以水分条件为基础,加上热量条件的影响。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表现: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了自然景观的依次变化。
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4)陆地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3、结合实例分析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如下表)。
2012届高考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二、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带
2.地带性规律
3.影响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因素:主要有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 等。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 展变化着。例如,撒哈拉沙漠各要素关系。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即地理环
结合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有关知识回答。 答案: (1)C、H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2)G、H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4)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中纬度
1.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分异 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 用的结果。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分异(如 下图所示),但并不完全一致。
素最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目前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有许多都
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要素受破坏而造成的,如水土流失、沙尘暴、
物种减少等;水也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如过度开采地下水、修建
水库等;这些变化都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因此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一定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特征,事先做好分析和研究工作。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尝试解答] (1)D (2)B [思路导引] 第(1)题,从图甲中可知,0→a自然带由荒漠带到热带草原 带到热带季雨林带到热带雨林带,降水越来越多,且均在热带,这种自然 带分布态势应该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因素决定,故排除A、B项;0→b自然带 由荒漠带到温带草原带到针叶林带到苔原带,可以得知温度带由热带到温 带到寒带,但降水并不是越来越多,只能表明0→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故 排除C项。第(2)题,从图乙中可知,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 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故选择B项。A项是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C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T精美版

▪
2.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 最高境 界,也 必然是 书法的 最高境 界。
▪
3.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 自然的 过程中 ,提炼 了书法 的点画 样式, 丰富了 书法的 生命意 象,升 华了书 法的审 美境界 ,终将 书法内 化为书 家的人 格修养 和心性 表达。
▪
4.由于人的情绪、意志、身体状况等 方面因 素的影 响,有 时会使 测谎仪 发生误 判。为 了弥补 这些细 小的缺 陷,科 学家叉 开始了 新的探 索。
生态水文环境趋向恶化
河口三角洲萎缩,海水 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 (2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PPT 精美版
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加剧(2 分) ;来水来沙减少,沿岸 土壤肥力下降(2分)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PPT 精美版
小
结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模板
生物
(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渔业资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生物 气候 水文 地形
土壤
植被较稀疏,以草原、荒漠为主 干旱,大陆性强,光照充足 河流较少 多峡谷, 地势落差大 较贫瘠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 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 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 该变化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10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PPT 精美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PPT 精美版
特点:城镇Leabharlann 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 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和意义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 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地表贫乏,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一一二旱由下一k深居内陆照厂发行器仃机呵量少气温H 较差、年较差大,物理风化 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戈壁、沙漠早(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 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 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 出怎样的变化.土壤海 度减小蒸发减少,空 气湿度降低土壤热容量减小f 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地表蓄水水平下降植被覆盖率降低*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举措(1)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开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那么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说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2)人类应采取的举措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开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田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撰布季雨林带温值落叶一承凹■林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界特点:目撼带沿平行于海岸城的方向延伸.沿唯直于海岸线的方向更替,即图中沿箭头H或?的指向.自然带⑨- ⑪逐渐更替.该地域分异的成因:降水量由沿海到内骷逐渐递就所致, 影响因•索:以水■分关件■为空础.该地域分界分布莪明显的地区i中缔度地区冶然带⑨懒鲍分布/原因是在中纬度地区,陆地宽广,随经度变化的方向成风沿海到内陆, 水分条件占异大大陆内部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身带落叶阔叶林带狂热?增扉,硬叶林带从赤道到函极的地域分界特点::自煤带大段沿咨线方向f东西方L. 向〕延伸成指状,沿蚌度变化的「福方向[南北方向〕更替,即图中沿卓酹头回翊的指向,自矮带①一@:② 逐渐更替.每个自然带沿东西送方向伸屐成带状, 谈地域分界:⑥ 的成国:太阳铜射巾赤道到两不极递减所致“影响国就;以热!⑤ 过条件为掂船,水分条件也产:生重要影响°' 演加域分异分布莪明显的地区::®低纬度地区〔自然带①②③的分布海高纬度地区伯然带⑥<7阿匚不的分布;“原网品在低纬度和高趣纬度地区.随绕度变■化的方向L② 或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差密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湿度、温度的关系海度降低蒋时周叶林草原,修林绿阳时林邂度减小;纬度增氤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林和苔原」;同一读度,随湿度减小,植祓从森林到草原、荒漠口iI I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方法1.影响垂直自然带的因素(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所在纬度I相同海拔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山体所在纬度一一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坡向一一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80° S 60° S 30° S 0030° N 60Q N 80° N■ 口口口热带雨林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3〕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特别提醒: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拟,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纠错笔记: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开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如下列图所示:〔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例子.〔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可防止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开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开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世界气候类型型.如下列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I 热带沙漠气候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亚寒带针叶林/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 地中海陆性气热带苗原气候温带季风 温带落叶 气候 亚热带季 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归线 热带雨林气候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草原带 北回•-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落叶 阔叶林审亚热带常绿热带雨林带(1)成因分异煽律形成堂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图示由赤茴到两极的地域分并规律1纬度地带性)热.太阳型射怅纬和高纬地区段中共度一定范圉内-1-11i1I—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骨度他带鹿1水分,海陆分布中纬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甫 (.老直地带性J 水热状况海一海拔较高的低韩山地J -工。
高考地理中如何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中如何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高考地理的学习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理解这一概念对于我们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把握地理现象的本质具有关键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单来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就好比一台复杂的机器,每个零部件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但只有它们协同工作,机器才能正常运转。
地理环境也是如此,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比如,大气的变化会影响到水的循环。
当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降水,而降水又会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进而影响到土壤的湿度和河流的流量。
反过来,水的变化也会对大气产生影响。
大面积的水域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
再看岩石和土壤。
岩石经过风化、侵蚀等作用逐渐形成土壤,而土壤的性质又会影响植被的生长。
在某些地区,岩石富含特定的矿物质,形成的土壤也具有相应的特性,从而决定了能够生长的植物类型。
生物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影响着大气的成分。
同时,动物的活动也会对植被和土壤产生影响。
比如,食草动物的觅食可能会影响植被的分布,它们的排泄物又可以为土壤提供养分。
那么,为什么地理环境会具有整体性呢?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物质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不断流动和转化。
例如,碳元素在生物与大气之间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进行交换,在生物与土壤之间通过分解作用和吸收作用进行转移。
能量则通过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水循环等过程在各要素之间传递和转化。
这种整体性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地理过程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比如,在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使得植被茂盛,生物种类丰富。
丰富的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湿度,进一步加强了降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高三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如下图所示。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①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例子。
②图为地表植被破坏引起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
①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
②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导致下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4、世界陆地个自然带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一览表1、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分析(2、陆地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2)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有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雨阴坡自然带数目。
(3)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4)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的应用①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度训练]
角度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7·东北三省三校二模)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与降水、气温的关系。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温度大致呈正相关
B.全球变暖是导致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
C.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
D.湖泊水位变化与高原、山地冰雪融水无关
[解析]年均温持续上升,湖泊水位先增后减,因此A选项错误;全球变暖可以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加剧,增加湖泊水的来源,并对湖泊水位造成影响,但不是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因此B、D选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选项。
[答案] C
2.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的变化,会导致近期内()
A.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B.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
C.东部江河上游水量减少D.青藏高原水循环受影响
[解析]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东部
江河上游水量减少等三个选项内容与湖泊水位变化是并列关系,非因果递进关系,故错误。
湖泊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会对湖面水分蒸发、水汽输送等环节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水循环,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答案] D
角度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3.(2017·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罗布泊水量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0年以后完全干涸。
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
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材料二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第(1)题,根据湖岸线的变化可判断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
第(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生产发展对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3)题,随着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
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泊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来判断)。
(2)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利用了部分河水;中游地区河道不稳定,造成大量河水浪费;人类滥伐流域内的野生植物,破坏天然植被,造成下游水量减少,湖水补给匮乏。
(3)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
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