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脉学普与讲稿
师傅脉学讲座教学讲义PPT57页

ENDBiblioteka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师傅脉学讲座教学讲义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许跃远,独创“象脉学”,可直接诊断西医疾病,人称“中华脉神”

许跃远,独创“象脉学”,可直接诊断西医疾病,人称“中华脉神”脉诊是中华医学的瑰宝,中医四诊之一,名医扁鹊就是以脉诊闻名的,可惜扁鹊的神技少有传世,估计已经失传,好在后世有李时珍、李士等名医所写脉学专著流传于世,使得这门古老的医技得以传承。
在现在当代中医脉学界,学有体系的人只有许跃远先生一人了,他素有“中华脉神”之称。
许跃远先生是回族人,生于1955年安徽寿县。
中医世家出身,早年是学习研究西医的,他之所以学习中医还是因为对中医脉诊产生质疑才开始关注的。
他在从事西医治疗过程中,通过几次偶然病例发现,当人体内脏有病时,疾病的信息竟然可以脉气团的形式出现在脉流中,这让他产生了好奇,难道不凭借仪器,一个人的身体状态真的只凭手腕三寸之地就能诊断出来吗?于是在人到中年后,反而开始发奋研究中医和脉诊。
他慢慢发现了人体各脏器脉气和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这些发现也得益于他是一个全科的西医医生,每当脉诊结果出现疑难之时,他就可以用理、化手段进行检测校验,这样让学西医的许跃远沉迷到了中医脉诊中,一发不可收拾,一琢磨就琢磨了二十多年。
经过数十万次的脉诊临床积累经验,他独辟蹊径,终于练就了临床上触脉知病,直接诊病的一身特技。
传统中医的脉象学只能辨别人体的寒热虚实和病位病热,脉诊得到的脉象信息仅可对症状进行解析,而缺乏对于疾病的整体认识。
许跃远先生丰富和发展了古代脉诊的应用范围,他首次提出了寸口脉的神经学和血液供应的分属内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并确定了风脉、边脉、音脉、浊脉、潮脉、漾脉、脉晕脉等重要脉象,还规范了兼脉的命名方式,提出了摸脉人的诊脉思想。
许跃远先生耗费数十年光阴,独创了“象脉学”,并且著成了《象脉学》一书,让扁鹊神技得以重现人间。
本书详细介绍了指下寻形,心中成象的候脉方法,为临床诊断疾病另辟蹊径,是脉学研究的不传之作。
《象脉学》是打开人体信息之窗的捷径,对于中医从业者以及爱好者,平时研究脉诊非常值得一看。
许先生的象脉学可以直接步入诊病层次,脉诊三分钟,连芝麻大的结石都能准确判断,甚至几毫米的息肉都可以辨别,三指之下,病态顿查,脉诊的准确率可以替代四诊和现代医学仪器。
许师脉学精华脉晕点

许师脉学精华脉晕点《转》许师脉学精华脉晕点转载 2016-01-22 12:15:50标签:中医健康脉像许师脉学精华脉晕点(一)概述:脉晕点特指脉象中强、弱、大、小、微、浮、沉不等的脉气团形式,它是人体内脏疾病的全息元。
(二)脉晕的研究:脉晕脉象是一种新的提法,老的脉象现象。
历代脉学著作中对脉晕均视为脉外干扰因素,因而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成说。
根据古人描述的脉晕特点,结合作者对脉晕脉象的体会。
古人描述的寸口之“独”也有脉晕的成分。
《内经》云:“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这里的“独”一般可从三方面理解:1、脉体之独,即左右寸口同出现一种病脉,如同为迟脉为寒症,同为数脉为热症,同为浮脉为表症等。
2、脏气之独:六部脉同时脉独弦为肝病。
六脉独沉为肾病等。
3、部位之独,即脉晕脉象。
六脉中独部见独,一部独异,则独异之处多见病。
如左寸脉独大多见心脏的增大,独沉、独弱则多见心脏的供血不足等。
双寸脉桡侧缘边脉多见颈椎病等等。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脉神章·独论》中提出:“切脉论独,独处藏奸”。
可见先导张介宾对脉晕点早有一定的认识。
张景岳还认为:“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清代医学家周学海在谈及脉象的单按总按时于《读医随笔》中云:“……单按强总按大者,是其脉体弦细而二旁有晕也。
总按指下部位大,而晕亦鼓而应指矣。
单按大而总按细者,必其人血虚气躁,脉体细弱,而二旁之晕较盛也。
食指灵,而晕能应指,名中二指木,而晕不能应指矣。
更有单按浮总按沉,单按沉总按浮者,其浮即晕也……”。
这里的晕即脉晕。
周学海在这里表示出寸口脉不同的脉晕形式。
当代脉学大家赵恩俭在《中医脉诊学》中也认为:“这里所说的晕,是脉搏振动时所出现的振幅,与脉象有相似之形,但又非脉象。
晕的存在,常常干扰原有的正常脉象。
无论单按总按,都应注意排除晕的干扰”。
可见,脉之晕至今仍然不被脉学家视为病脉,这也是整体辨病识脉的不足之处,说明中医在脉象认识内脏疾病的取法上有求全去微的问题。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中华脉神——许跃远微观脉杂谈:疾病的证、症是疾病导致的机体反应与状态,不知道病而去求病机是无稽之谈。
传统脉象27脉是人体疾病时的脉象反应,疾病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机体是不会有传统脉象出现的。
比如:胆结石一病,早期小结石,人没有感觉,机体也没有不适,传统脉象更没有变化。
但当结石变大了,人体有感应了,问诊才有结果,但这结果也是病家给的“右上腹不适”中医的治疗会以胃不适调理,部分也可以缓解症状。
但当并发胆囊炎时,病人告诉你的是腹部疼痛,发热,此时中医的治疗也有效,清热解毒,清热泻了心火为肝胆的子,解毒是病因治疗。
可是西医在小结石阶段已经知道了病因,驱石、化石就是根治。
运用微观脉同样达到早期诊断的结果,有时脉诊诊断了,一般B超还不能确诊还必须是分辨率高的彩超。
脑梗塞一病:在病人没有症状时,微观脉已经非常敏感与准确的诊断,一般的CT还诊断不了,仅有加强的磁共振才能缺诊。
但病人在医院里都是发病后诊断,此时的诊断临床意义与价值虽大,但该病人九死一生,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造成了多少家人的痛苦。
当微观脉诊断后,迅速用药,这才是治未病。
总之,中医要对抗西医必须诊断明确化,而微观脉诊就是突破口。
中医的疗效已经达到对抗的水平,诊断仅是问诊与望诊绝对不行。
脉诊博大精深,可以让西方人望而生畏.....。
一、脉象要素脉象是指感脉动的形象。
在扬弃遍诊法而独取寸口脉法的今天,脉象多指桡动脉应指的脉感态势。
选择桡动脉研究脉象一是因为它应手方便,二是因为手是裸露的器官,同全身各器官一样也都有动脉的供血、静脉的回流。
因此切取桡动脉的脉感就等于切取了全身其他脏器的脉象信息。
因而寸口脉象既是某一器官的脉象,也是全身的脉象。
它是观察全身各脏器气血变化的窗口。
桡动脉是心脏与手这一脏器的“桥动脉”。
就寸口脉象来说,心脏、血管、手、血流及全身九大系统都会影响该脉象。
脉诊学习(初学)

三根手指辨健康——中医脉诊的奥秘●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原穴所在之处,为脉之大会,而“肺朝百脉”,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运行都始于肺而止于肺,因此,寸口脉能够反映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病变。
●另一方面,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与脾气相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脏腑气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映于寸口。
“小姑娘,你的脉轻轻摸的话,感觉不明显,需要用点力才能摸到,这叫做沉脉,《脉经》里解释是‘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主里证。
搏动力度偏弱,是阳气虚的脉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授王天芳一边将手指搭在我的手腕上切脉,一边解说。
听到她的解释,我不禁暗暗吃惊,心想,最近的节食活动恐怕是有点过头了。
脉诊初感受千百年来中医诊病就像一场考试,求诊的人在医生面前把手一伸,医生摸摸左手脉,摸摸右手脉,看看舌苔,反复询问病人症状、感觉,然后大夫就会将患者的病证清清楚楚地讲出来,如果患者信服,这场考试就算通过了。
医生是如何通过摸脉来判断病证的呢?王天芳指导我将自己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放在右手手腕后寸口的位置,感觉脉搏的活动。
第一点是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四点是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
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第五点是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第六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第七点是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第八点是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二十八种脉象的脉诊歌诀(附动态图解)值得收藏!

二十八种脉象的脉诊歌诀(附动态图解)值得收藏!二十八脉脉诊歌诀1、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5、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6、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学习许跃远脉诊要有思路

学习许跃远脉诊要有思路1,先博学深研,“明白道理”后,选好“方向”,刻心精领,不要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判断---这是理论上的事--一定要先过关;2,早临床、勤实践--发现问题、解决它,---这是感性上的进步--已渐入佳境了;3,拜明(名)师---汲取精髓所在--可以事半功倍;4,还有……----当然,每个人实际情况不一样,有更好的方法,难求一致---就不说……首先,许氏()脉诊与传统脉诊是不一样的。
搞中医的对传统脉诊的认识,都比较清楚--机理就不说了。
而许氏脉诊,是一种很实用的现代脉学体系--在“病”的诊断上、在疾病的预后上,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重视许氏脉诊,是基于一线医生要有很好素质,基本功要扎实,能准确的预知病位、病性,并且指导患者做较经济的必要的检查。
---与人与己皆有益处!一天下午,诊所来了两位漂亮女士,一人是我的老病号,妇科病已治愈。
其中一34岁患者,请我诊脉说:听说你诊脉厉害,若诊对了,就让你治--哈哈,考我来了!我仔细指查,断其为乳腺增生,且左侧有块为重,右侧较轻,月经前加重。
另有,颈椎病也很重(双寸弦边脉),其余的几个小问题也诊断正确------哈哈哈,服了!就说,我就是来请你看乳腺小叶增生的,县人民医院检查过一天下午,诊所来了两位漂亮女士,一人是我的老病号,妇科病已治愈。
其中一34岁患者,请我诊脉说:听说你诊脉厉害,若诊对了,就让你治--哈哈,考我来了!我仔细指查,断其为乳腺增生,且左侧有块为重,右侧较轻,月经前加重。
另有,颈椎病也很重(双寸弦边脉),其余的几个小问题也诊断正确------哈哈哈,服了!就说,我就是来请你看乳腺小叶增生的,县人民医院检查过、省人民医院复查确诊过的,颈椎病也多年,这几天挺难受的!!那好,中医辨证治之!!病人笑脸告别、省人民医院复查确诊过的,颈椎病也多年,这几天挺难受的!!那好,中医辨证治之!!病人笑脸告别这个病人已患此病多年,大小医院进进出出,疗效不佳。
脉学脉赋讲解

脉赋
▪ 紧是肚痛之征。缓即皮顽之候。 ▪ 微微冷入胸中。数数热居胃口。 ▪ 滑主壅多。涩而气少。 ▪ 胸连胁满。只为洪而莫非。 ▪ 燌引背疼。缘是沉而不谬。
脉赋
▪ 更过关中。浮缓不餐。 ▪ 紧牢气满。喘急难痊。 ▪ 弱以数兮胃热。弦以滑兮胃寒。 ▪ 微即心下胀满。沉兮膈上吞酸。 ▪ 涩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看。
2、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趺阳、太蹊
部位---寸口
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 标记。
▪ 内侧—关 ▪ 关前(腕侧)--寸 ▪ 关后(肘侧)--尺
▪ 左:心、肝、肾 ▪ 右:肺、脾、命门
方法(注意事项)
▪ 时间:清晨或内外环境安静时(气血不受干扰)
▪ 体位:坐位、正卧位。手臂与心脏同一水平。
▪
直腕,手心向上。
正常脉象
▪ 1 形态:三部有脉,沉取不绝;一息四---五至;
▪
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 即有胃:和缓、从容、流利。
▪
有神: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 2 生理性变化 :性别、年龄、体格、季节等。
切诊
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
脉学、脉赋讲解
谷城县中医医院 副主任医生师 镇常富讲解
(刘毅整理)
一、脉学定义:是主要阐述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 的基本理论,首先指出独取寸口诊断疾病的原理, 通过脉学辨析疾病的轻重、部位及预后,是中医诊 断疾病的一种手段,是通过用手触摸的方式获得病 情资料的 一种诊察方法。
切诊又分为: 脉诊 按诊
瘦人脉浮,肥人脉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氏脉学”普及讲稿
——许跃远著
大医上工者知未病也,谓:博极而灵,自启思极,而鬼神将通,三指有隔垣之照,二竖无膏肓之盾矣。
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华夏文明,是人类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医学涵。
奇可等价于现代理化诊断,神则触脉知病,断人生死。
世中联脉象学分会筹备会在召开作者与金伟、寿小云、王光宇留念
来自全国的学员每一周就有满意的收获
在在在在在
在中医药大学与领导、研究生们探讨脉学
同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组师生探讨脉学
作者在中医学院讲授脉学
在美国加州针灸年会上演讲脉学
作者简介:
许跃远:男、55岁,中医世家。
先生早年学习与研究西医,曾任某医院科主任、院长等职。
中年后发奋研究中医及脉诊,独辟蹊径,首创脉诊直接诊现代医学疾病特技,临床上触脉知病、非常神奇。
先生丰富与拓展了脉诊的应用围,发现并确立了风脉、
边脉、音脉、浊脉、潮脉、漾脉、脉晕脉等重要脉象。
他的《中华脉神》,《大医脉神》专著受到海外业人士的广泛关注:美国白宫图书馆、英国大英图书馆、新西兰图书馆、澳大利亚图书馆均有收藏。
近年来学习与探讨脉诊的日见增多,脉诊几秒钟后,芝麻大的结石都能准断,几毫米的息肉他能辨别,准确率可替代四诊,与现代医学的理、化仪器向媲美。
该讲稿是先生的开天目之作,讲稿中先生将传统脉学相涵互动于现代医学科技,纳入时代医学的语境与视野而给以传统脉学新的诠释,并对脉学的研究有所创获。
先生把深奥的脉诊慧心独悟的提炼出一套上手快、形象化、精准化,定脏、定位、定病的脉法绝技,学员经3-4天的短期培训很快上手,立即体验候脉知病的神奇。
掌握许氏脉诊的入门金钥匙后,若能沉潜入微,真积力久则绝技自成体系。
诊脉察病时独具慧眼,疾病脏器全然显示在指下,疾病的形态与性质一目了然。
正所谓:三指有隔垣之照,二竖无膏肓之盾矣。
传统脉学观止与发现新脉
浮按不足举有余,沉举不足按余力。
迟三缓四常至五,数六疾七以息估。
虚浮大软革鼓皮,长盈寸尺短不及。
荷露晕滑浊行漆,实触蚯蚓伏沉极。
濡浮柔细芤葱空,散触牙膏弦弦弓。
细见浮沉指下线,洪盛来势边脉边。
风异交叉击喘韵,微中模糊漾脉平。
动豆滑数余部伏,促数迟结止见补。
潮见强弱交替及,弱沉细软奇逆息。
轻刀刮竹涩韵候,牢长实大弦沉求。
紧寻壁虎尾巴摇,代统十怪不常敲。
躯边晕悟脉人,窥生病死脉见神。
许氏寸口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