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过度的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现有的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预防与干预措施。
一、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约有10%至20%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和抑郁障碍。
调查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会对儿童的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冲突、亲子关系紧张以及父母的精神健康问题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和教育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如贫困、歧视和暴力等也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这些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儿童患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三、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1.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和亲子关系培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对于预防或减轻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2.提供合适的学校支持:学校应提供辅导员、心理教育课程等资源,帮助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和应对心理压力。
结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持续关注的社会问题,其现状和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开展的研究不断增加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
通过提供适当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Waddell, C., & Shepherd, C. (2002).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 New Public Health Discipline for the New Millennium.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7(8), 825-826.。
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

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机制。
我们将探讨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等多个方面如何共同作用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并试图揭示其中的复杂关系和作用路径。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理解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优化家庭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从家庭环境的角度,分析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氛围、居住条件等因素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我们还将关注家庭教育方式,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沟通方式等,这些因素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家庭数据和儿童心理健康数据,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揭示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政策制定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它受到家庭、学校、社区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中,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家庭生态系统是指家庭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环境。
它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家庭结构方面,研究表明,完整的家庭结构更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离异或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往往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庭经济状况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家庭经济困难可能导致儿童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更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密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家庭教育参考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参考文献综述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氛围对子女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参考文献综述,涵盖了家庭教育的不同方面:1.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这本书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个体发展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系统。
Bronfenbrenner的理论对于理解家庭教育的多层面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框架。
2.Grolnick, W. S., & Farkas, M. (2002). Paren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7(2), 125-140.本文探讨了父母对孩子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
它强调了父母的支持和指导对孩子的自我调控和学业成就的重要性。
3.Hughes, C., & Devine, R. T. (2017).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antecedents of mothers’communication about emotions. Cognition and Emotion, 31(8), 1734-1745.这篇研究探讨了母亲与孩子关于情绪的沟通,强调了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4.Pomerantz, E. M., & Eaton, M. M. (2001). Maternal intrusive support in the academic context: Transactionalsocialization process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7(2), 174-186.该研究关注母亲在学术环境中的支持,强调了家庭对儿童学业成就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交互社会化的概念。
幼儿全面发展文献综述范文

标题:幼儿全面发展的文献综述一、引言幼儿全面发展是教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其目标是促进幼儿在生理、心理、社会、道德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对幼儿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二、幼儿全面发展的理论探讨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他强调了幼儿在各个阶段中的主体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2. 维高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高斯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的概念,为幼儿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3.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幼儿的心理社会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发展任务。
他提出了“危机”和“解决危机”的概念,强调了幼儿在面对发展任务时的自我调适能力。
三、幼儿全面发展的实践研究1. 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亲子交往质量等因素对幼儿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2. 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个窗口,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研究发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因素对幼儿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3. 社区环境:社区环境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研究发现,社区环境的质量、社区资源的利用等因素对幼儿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四、结论幼儿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各种影响因素,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儿童健康问题文献综述报告

儿童健康问题文献综述报告sddxzmmbsxyyj 为充分了解国内外人口迁移与儿童健康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我们收集了PubMed、Medline/Ovid、EBSCO Megafile Premier、Proquest、Elsevier、JSTOR等外文数据库,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 以及相关的书籍和网站的文献和数据资料。
资料的检索和收集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首先从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充分了解儿童健康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与父母外出务工直接相关的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现有人口迁移与儿童健康的研究进展和不足;最后借鉴WHO对健康的定义,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个健康维度分别了解儿童健康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为本研究理论框架、实证模型的构建和研究指标的选取奠定基础。
2.1儿童健康相关理论本研究对儿童健康的定义基于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提出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的完好状态,并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57]”, 该定义涵盖了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个角度的健康内容,因此我们也从多学科视角展开对儿童健康理论的综述。
2.1.1儿童健康生产理论儿童健康生产理论是由Schultz在1984年提出,该理论是建立在健康需求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儿童健康依赖于家庭和社区的投入以及家庭健康投入受个体健康影响的特点提出的。
2.1.1.1健康需求理论健康需求理论是由Grossman在1972年提出,该理论在人类健康生产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将健康资本看作一种特殊形式的人力资本,核心理念是:健康是耐用品,每个人都有健康的初始存量,初始存量的质量一部分是先天的、另一部分是后天的,该存量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折旧,也可以通过投资而得到巩固;在达到一定程度的年龄之后,健康资本的折旧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 消费者就必须通过增加投资来补充健康资本存量的不足,因此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会随着健康资本折旧率(年龄)的增加而扩大;健康资本既可作为消费品也可作为投资品,作为消费品,因为人们从患病中得到的是“无效用”(不满意),而康复又可以使人们在健康中增加效用,即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提升,所以健康将直接进入效用函数;作为投资品,健康将决定市场或非市场活动的时间,健康资本投资的回报是延长生命时间或增加生命中健康的时间[58_62]。
《家庭亲子活动研究的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2700字

家庭亲子活动研究的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目录(一)概念界定 (1)(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3)参考文献 (4)(一)概念界定1、家庭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提到家庭教育的概念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1”。
家庭教育就需要家庭内家长通过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来与幼儿互相影响。
家庭教育的概念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之分。
赵忠心在《家庭教育》中提到的家庭教育的狭义概念也就是我们传统中说到的家庭教育是“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2”家庭教育的广义概念实则是说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和影响,而是家庭成员互相影响的一种教育,家庭成员之间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
杨丽在硕士论文中提到:“杨宝忠教授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
他认为,家庭教育活动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地或非自觉的、经验的或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同时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环境因素对其成员产生的无主体影响。
3”国内有很多研究者都对家庭教育一词有自己的理解。
但本质也是相同的,家庭亲子活动也就是家庭中的成员(长者)对幼儿进行连续的影响的活动。
2、亲子活动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40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3杨丽.《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6.3“亲子”二字我们一听就不觉得陌生,经常在一些广告语和幼儿园教师的嘴里听到,但是我们对这个词的了解非常浅薄。
通过了解得知亲子活动,单从字面上来看,可以理解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共同参与、互相合作进行的一系列活动4。
张枫对亲子活动概念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亲子活动中血缘关系是基础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是教育活动的前提。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研究已经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本文将综述与儿童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包括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
研究表明,儿童心理问题可以分为内外化问题。
内化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和其他情绪问题,外化问题则包括行为问题和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内化问题可能导致孤独感、自卑和自杀等负面后果,而外化问题则可能导致侵犯他人权益和社会适应困难等问题。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冲突、家庭暴力和家长教养方式等因素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关。
学校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和教育资源等都可能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社会因素如贫困、种族歧视和媒体暴力等也被发现与儿童心理问题相关。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预防和干预措施。
早期干预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幼儿教育和家长参与被认为对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心理社会支持、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中。
这些干预措施不仅需要针对儿童个体的特点来制定,还需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多重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儿童心理健康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相关研究往往受到样本容量的限制,使得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整个儿童群体。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尚不完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和评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此外,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了解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儿童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通过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等措施,我们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
然而,我们还需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健康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以便为儿童提供更精准的干预和支持。
关于家庭教育文献综述

关于家庭教育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个性、习惯和生活态度的重要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的定义、影响因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言传、身教以及父母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早、最重要的一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父母教育水平、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
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情感发展、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首先需要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做好榜样的引领。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个性,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要注意亲子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家庭应该注重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系统性,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培养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下一代。
【2000字】第二篇示例: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
学前教育本科闫坤20111217039
摘要: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
家庭环境包括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
本人通过文献法,全面论述家庭诸要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态度、父母期望、家庭人际关系等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儿童发展客观家庭环境主观家庭环境研究综述一、客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式) ,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从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数量来看,可以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庭。
核心家庭是指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杨善潭等人对两代和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两类家庭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按照家庭结构的完整情况,可以把家庭分为完整型和残缺型家庭。
完整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等构成。
而残缺家庭则是指由于死亡、离异、遗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的家庭。
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
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家庭结构与儿童的行为发育密切相关,桑标,席居哲的论文《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中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组不完整家庭的比率显著比健康组高。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许多研究认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会影响儿童的成长。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 Bradley 发现,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间接影响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家庭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有关, Goodman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和抑郁、肥胖症和自我评估的总的身体状况有关。
[贫穷的青少年更可能显示出发育迟缓。
Velenzuela认为,长期营养不良能耗尽父母和儿童的能量资源,使儿童更加没有生气,因而很少得到父母的注意,父母对儿童的反应更加不敏感,缺少对儿童的支持,这不仅威胁到儿童的成长,而且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消极情感和控制动机不强。
(三)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对儿童的影响
一个人的职业是现代社会衡量其社会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父母的职业往往代表着这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生活的质量,而这些又影响着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而会响到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期待,从而影响子女的发展。
父职业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及对儿童的经济投入密切相关。
父母职业可能通过以上因素共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
日本学者村山良子通过研究得出下列结论:
(1)父母从事专门性职业,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反省性、外向性、友人多、不合群、协同性、钻研性、顺从性、意志力、虚荣心、责任感;
(2)父母无职业者,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神经质、不健康、内向性、友人少、好读书、协同性、亲切、决断力;
(3)父母从事事务性职业,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外向性、人际关系良好、合群、做事慢、空想、自私、顺从性;
(4)父母经商者,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神经质、不健康、反省性、内向性、友人多、喜欢群集、虚荣心、空想、自私、见异思迁、依赖、意志薄弱;
(5)父母从事技术性职业,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轻微神经质、外向性、人际关系不良、不合群、无协同性、不亲切、嫉妒、依赖无责任感;
(6)父母从事半技术性职业,子女个性往往表现为人际关系恶劣,嫉妒、不亲切、无责任感。
二、主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关于家庭因素对子女的影响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是最早,也是
最多的。
研究者大多关注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
P. M. Symonds曾根据许多研究成果认为双亲教育子女的态度,可用两个独立的轴形成的平面图来表示:一是拒绝———接受(不是给孩子以爱,就是拒绝孩子的爱) ,二是支配———服从(不是支配孩子,就是
服从孩子) 。
其中可表示4种双亲的教育态度,即保护的、严格的、溺爱的与放任的。
美国学者鲍德温(A. L. 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他发现,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
同时研究还发现,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两种,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
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此后,
许多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许多研究,也都肯定了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父母期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期望是指主观上希望某一特定事件发生的一种心理倾向。
德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al)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指一个人的信念、偏见和期望可能对其接触的对象产生影响。
如果是个人对自己今后的行为的期望,则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亦会产生类似的效果,Borge报道,儿童行为的发展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对儿童的期望值密切相关,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和对孩子有着较高的期望值是
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
但是如果父母的期望与子女对自身的期望不符, 也会导致子女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三)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家庭人际关系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或联系,是以婚姻或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关系,它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祖孙关系姑嫂关系、叔侄关系等。
对于青少年而言,对他们心理影响最大的是与自己联系紧密的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吴念阳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不同类型的不良好亲子关系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拒绝型亲子关系与敌对、抑郁存在高相关,支配态度的亲子关系与强迫症的产生呈高相关,保护态度的亲子关系与焦虑症的产生呈高相关,盲从态度的亲子关系与人际关系不良呈高相关,矛盾态度的亲子关系与神经症的产生呈高相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不同因素对子女心理、人格以及学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但以往的研究侧重家庭环境的某个或某些因素的研究,
其实,家庭的主、客观环境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他们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而不是某一因素单方面的力量。
比如,父母的文化素质会影响父母的职业的类型,进而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子女的期望、教养方式以及亲子之间的沟通,从而影响整个家庭的氛围;父母的社会地位会影响其对子女的期望,而对子女的
期望会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直接对子女产生影响的教养方式,又同时受制于上述因素等,因此,对于家庭环境的研究应从整体性出发,既要考虑家庭主观环境,又要考虑家庭客观环境。
参考文献:
[ 1 ]杨善潭等. 两代家庭与三代家庭独生幼儿个性心理发展比较研究[ J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董奇. 离异家庭儿童良好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 3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 M ].2001.(6) [ 4 ]桑标,席居哲. 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 J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1) : 80 - 86.
[ 5 ]鲍立铣,魏龙华.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影响研究的综述[ J ]. 社会心理科学, 2001, (4) : 16 - 22.
[ 6 ]叶奕乾等.《图解心理学》[ M ].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 [ 7 ]林磊. 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 J ].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 (4) : 43 - 47.
[ 8 ]吴念阳.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J ].心理科学, 2004, 27, (4) : 812 - 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