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最新人口数量及各县名称、各县人数

云南省最新人口数量及各县名称、各县人数
云南省最新人口数量及各县名称、各县人数

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5月9日下午,云南省统计局人口普查办公室向社会公布了我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据发布数据显示,我省普查登记总人口为4596.6万人,人口总量居全国第12位、西部第3位,占全国人口总量的3.43%。

我省十年里增加308.7万人

人口压力较大但逐进良性循环发展

据统计,我省全省普查登记总人口为4596.6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出的4287.9万人相比,十年间我省共增加了308.7万人,增幅为7.2%;平均每年增加30.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7%。

数据表明,我省人口自然增长幅度降低。我省人口增长变化过程从人口高增长增长逐步得到控制有计划稳步增长开始步入人口低增长,逐步进入人口发展的良性循环。从日常人口统计数据看,我省出生人口数量在减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前十年比第五次武安国人口普查前十年少生了160万人左右。但与全国人口增长率5.84%和年平均增长0.57%相比,云南省总人口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压力较大。

彝族为我省人口第一大少数民族

我省是中国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在本次全省普查实际登记人口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33.37%;汉族人口为3062.9万人,占我省总人口的66.63%。

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为502.8万人,为我省人口第一大少数民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人口数分别以163.0万、156.1万、122.2万、121.5万位居第二至五位。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省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18.4万人,增长了8.37%;汉族人口增加了242.3万人,增长8.59%。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略低于汉族人口增长,主要是受人口迁移流动等原因的影响:流入我省人口中汉族人口比重较大,而我省流出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偏多。

男性人口数略高于女性人口数

在全省普查时机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385.0万人,占总人口的51.89%;女性人口为2211.6万人,占总人口的48.11%。按女性数为100的话,我省总人口性别比为107.84,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11下降了

2.27。

城镇人口数发展较快

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地区。在本次普查登记中,我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18.0万人,占总人口的35.2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978.6万人,占总人口的64.8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628.4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267.7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84个百分点。

昆明人口居16州市之首,迪庆州排名最末

从全省16个州市的人口分布看,昆明市以643.2万人高居榜首,曲靖市、昭通市、红河州、文山州分别排名第二至第五位,人口总数分别为585.5万、521.3万、450.1万和351.8万。

(人口总数排名附表)

州市人口数州市人口数

昆明市 643.2 保山市 250.6

曲靖市 585.5 临沧市 243.0

昭通市 521.3 玉溪市 230.4

红河州 450.1 丽江市 124.5

文山州 351.8 德宏州 121.1

大理州 345.6 版纳州 113.4

楚雄州 268.4 怒江州 53.4

普洱市 254.3 迪庆州 40.0

数据显示,我省八个市的人口总量为2852.7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232.9万人;八个民族自治州的人口总量为1743.9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27.9万人。另外,以省会城市昆明为中心的市人口总量大,增长幅度较快。

而从土地面积与人口的数据看,我省人口密度由于人口的增减有一定变化,昆明市人口密度与2009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7人;昭通市因外出人口较多,人口总量减少,每平方公里减少6人,其他州市变化不大。

附表:

州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州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全国 142.8 临沧市 99.3

云南省 116.6 楚雄州 91.7

昆明市 298.0 红河州 136.7

曲靖市 196.1 文山州 109.1

玉溪市 150.7 版纳州 57.5

保山市 127.6 大理州 117.3

昭通市 226.5 德宏州 105.1

丽江市 58.7 怒江州 36.3

普洱市 56.0 迪庆州 16.8

我省外籍人口总量在全国居第六位

普查数据显示,我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共登记外籍人口(包括港澳台人口)4.74万人,主要居住在昆明、德宏、临沧等大中城市及边境地区一带,外籍人口总量在全国位居第六位,而排名前三的省份及城市分别是广东、上海和北京。

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籍人口到我省从事边境贸易、旅游等活动,外籍人口数量排位较高也说明了云南对外开放水平较高。

--------------------------------------------------------------------------------------------

附各县名称及人口量

--------------------------------------------------------------------------------------------

云南省设有地级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8个。

其下管辖的市辖区12个、县级市9个、县7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29个。

昆明市:

盘龙区 | 五华区 | 官渡区 | 西山区 | 东川区 | 安宁市 | 呈贡县 | 晋宁县 | 富民县 | 宜良县 | 嵩明县 | 石林彝族自治县 |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曲靖市:

麒麟区 | 宣威市 | 马龙县 | 沾益县 | 富源县 | 罗平县 | 师宗县 | 陆良县 | 会泽县

玉溪市:

红塔区 | 江川县 | 澄江县 | 通海县 | 华宁县 | 易门县 | 峨山彝族自治县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保山市:

隆阳区 | 施甸县 | 腾冲县 | 龙陵县 | 昌宁县

昭通市:

昭阳区 | 鲁甸县 | 巧家县 | 盐津县 | 大关县 | 永善县 | 绥江县 | 镇雄县 | 彝良县 | 威信县 | 水富县

丽江市:

古城区 | 永胜县 | 华坪县 |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 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洱市:

思茅区 |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 景东彝族自治县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 西盟佤族自治县

临沧市:

临翔区 | 凤庆县 | 云县 | 永德县 | 镇康县 |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 沧源佤族自治县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潞西市 | 瑞丽市 | 梁河县 | 盈江县 | 陇川县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

泸水县 | 福贡县 |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迪庆藏族自治州:

香格里拉县 | 德钦县 | 维西僳僳族自治县

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 | 祥云县 | 宾川县 | 弥渡县 | 永平县 | 云龙县 | 洱源县 | 剑川县 | 鹤庆县 | 漾濞彝族自治县 | 南涧彝族自治县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市 | 双柏县 | 牟定县 | 南华县 | 姚安县 | 大姚县 | 永仁县 | 元谋县 | 武定县 | 禄丰县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蒙自县(州政府所在地) | 个旧市 | 开远市 | 绿春县 | 建水县 | 石屏县 | 弥勒县 | 泸西县 | 元阳县 | 红河县 |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 河口瑶族自治县 | 屏边苗族自治县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县 | 砚山县 | 西畴县 | 麻栗坡县 | 马关县 | 丘北县 | 广南县 | 富宁县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景洪市 | 勐海县 | 勐腊县

各县人数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素养材料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探讨1.(地理实践力)此统计图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反映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 探讨2.(地理实践力)该统计图的构成是什么? 提示:竖轴表示百分比,横轴表示时间变化,用迁入率和迁出率两条曲线的时间变化反映主题内容。 探讨 3.(综合思维)图示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以迁入为主还是迁出为主?为什么? 提示:人口以迁入为主,因为在图示时间范围内,人口迁入率始终大于人口迁出率。 读图方法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采取“读轴—看线—抓点”三个步骤,具体如下: (1)读轴:如上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迁移率。 (2)看线:迁入率曲线波动变化上升,迁出率曲线波动下降。迁移差额率即两曲线之间的垂直差值呈波动上升,意味着人口净迁入,且净迁入人口比重上升。 (3)抓点:抓住特殊点。如迁入率峰值、谷值等。 素养达标 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①北宋末年,由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1.C 2.A[第1题,从图中信息看,箭头B代表了国际人口迁移,选项中只有我国明清时期人口移居东南亚和来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箭头A代表的是国内人口迁移,目前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数之比。下图为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上海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A.2003年B.2008年 C.2010年D.2012年

中国七大中心城市人口概况

中国七大中心城市人口资源大调查 张志忠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制约我国高速发展的关键却是人口问题。因此本文特从我国地域划分上的七大区域,选取七个代表性的中心文化城市,从人口数量、人均寿命、家庭规模、男女比例、人均收入、文化素养及配套的医疗保健等多方面,作了较为详实的调查,以期对我国的人口决策有所助益。 华北华北——————北京北京 北京市常住人口:1381.9万人 北京市人口密度:668人/平方公里 北京市“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3.6万人 北京市共有家庭户:417.6万户 北京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人 家庭规模:三口人和两口人是北京市家庭户的主体 北京夫妻之间的平均年龄差为:2.6岁 北京平均每户就业人口:1.58人 北京市人口出生率:6.0‰ 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0.9‰ 北京市人口死亡率:5.1‰ 北京人口的平均年龄:35.7岁, 北京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76.7岁,其中男性为74.9岁,女性为78.6岁 北京人口的平均寿命:75.85岁 北京市的男性:720.6万人,占总人口的52.1% 北京市的女性:661.3万人,占总人口的47.9% 北京市人口的性别比为:109(以女性为100) 北京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071. 6万人 北京市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0.3万人 北京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263万人 北京市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87.8万人, 北京市市人口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6% 北京市市人口中15—64岁的人口为:1078.6万人 北京市市人口中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8.0% 北京市市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15.5万人 北京市市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4% 北京市人口中拥有的少数民族:56个 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77.8元 北京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8.8元

全国省市县区名称及人口数量清

全国省市县区名称及人口数量清单 1 (16市辖区2县)简称京。面积1.68万平方千米,人口1143万(2002年)。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密云镇、延庆县延庆镇(15个市辖区3个县)简称津。面积1.1万多平方千米,人口927万(2002年)。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东丽区、、西青区、北辰区、津南区、武清区杨村镇、宝坻区城关镇静海县静海镇、宁河县芦台镇、蓟县城关镇

(11个地级市36市辖区22县级市108县6自治县)简称冀,省会石家庄市。面积19万多平方千米,人口6742万(2002年)。 904万人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井陉矿区、辛集市、藁城市、晋州市、新乐市、鹿泉市、平山县平山镇、井陉县微水镇、栾城县栾城镇、正定县正定镇、行唐县龙州镇、灵寿县灵寿镇、高邑县高邑镇、赵县赵州镇、赞皇县赞皇镇、深泽县深泽镇、无极县无极镇、元氏县槐阳镇 703万人路北区、路南区、古冶区、开平区、丰润区、丰南区胥各庄镇、遵化市、迁安市、迁西县兴城镇、滦南县倴城镇、玉田县玉田镇、唐海县唐海镇、乐亭县乐亭镇、滦县滦州镇 270万人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昌黎县昌黎镇、卢龙县卢龙镇、抚宁县抚宁镇、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 848万人从台区、复兴区、邯山区、峰峰矿区、武安市、邯郸县南堡乡东小屯村、永年县临洺关镇、曲周县曲周镇、馆陶县馆陶镇、魏县魏城镇、成安县成安镇、大名县大名镇、涉县涉城镇、鸡泽县鸡泽镇、邱县新马头镇、广平县广平镇、肥乡县肥乡镇、临漳县临漳镇、磁县磁州镇 664万人桥东区、桥西区、南宫市、沙河市、邢台县邢台市桥东区、柏乡县柏乡镇、任县任城镇、清河县葛仙庄镇、宁晋县凤凰镇、威县洺州镇、隆尧县隆尧镇、临城县临城镇、广宗县广宗镇、临西县临西镇、内丘县内丘镇、平乡县丰州镇、巨鹿县巨鹿镇、新河县新河镇、南和县和阳镇 1070万人新市区、南市区、北市区、涿州市、定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满城县满城镇、清苑县清苑镇、涞水县涞水镇、阜平县阜平镇、徐水县安肃镇、定兴县定兴镇、唐县仁厚镇、高阳县高阳镇、容城县容城

第21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第21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水平1-4] 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说明影响人 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综合 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知 识 体 系 构 建] [主 干 知 识 整 合] 一、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 1.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从纬度看,集中于中低纬度 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近海地带从地形上看,集中于平原地区 2.我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差异???东西差距: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地形、地貌:平原地区多,高山、高原地区少经济、交通: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地区人口多,反之人口少民族方面:汉族居民集中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逐渐减小。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政治文

化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 [易误辨析] 1.各个地区人口都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吗? 提示在热带多雨地区,由于温度较高,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高原和山区。如: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宜居地。 三、人口移动及影响因素 1.人口移动的内涵和类型 (1)人口移动的类型及现状 [易误辨析] 2.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人口的空间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定居地。 (2)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3)我国人口移动的现状 时期特点流向目的 新中国成立至80 年代中期 有计划、有组织的 迁移 从东部地区迁往偏 远地区 开发工业基地、垦 荒、支援边疆 80年代中期以来 流量大、自发的流 动 农村流向城市,内 地流向沿海 务工、经商、求学2.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 (1)人口移动的推拉力理论: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因素是推力因素,吸引移民

世界各大城市人口数量

and flag Area (km2)(1 July 2002 est.) Population density (per km2) Capital ?land (within Finland) Albania Andorra Armenia Austria Azerbaijan l[?] Belarus Belgium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ulgaria Croatia Cyprus e[?] Czech Republic Denmark Estonia Faroe Islands (Denmark) Finland France h[?] Georgia m[?] Germany Gibraltar (UK) Greece Greenland (Denmark) Guernsey d[?] Hungary Iceland Ireland

Isle of Man d[?] Italy Jersey d[?] Latvia Liechtenstein Lithuania Luxembourg Republic of Macedonia Malta Moldova b[?] Monaco Montenegro Netherlands i[?] Norway Poland Portugal f[?] Romania Russia c[?] San Marino Serbia g[?] Slovakia Slovenia Spain Svalbard and Jan Sweden Switzerland Turkey n[?] Ukraine United Kingdom Vatican City

人口迁移(答案解析版)

湘潭市第十七中学高一地理周周清课堂作业(二) 范围:人口迁移和地域文化与人口 时量:45分钟总分:100分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个2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2.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改革开放在我国引发了规模日益扩大的劳动力跨区流动,形成了庞大的的民工潮。 4.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主要有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两种形式 5.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6-7题。 6.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7.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走向高考】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3-1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课后强化作业新人教版

【走向高考】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3-1 人 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2012·山东)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答案】 1.B 2.B 【解析】本题组考查对人口年龄结构图的判读能力。第1题,由图可知,与1982年相比,2009年0~14岁少儿比重下降,15~60岁劳动人口比重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说明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2009年人口平均年龄高于1982年;图示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低,20~24岁年龄组人口比重比2009年高,但因题目没有提供两个年份的人口总数,因而不能比较两个年份该年龄段人口总数的多少。第2题,据上题分析,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变慢;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的变化,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图示2009年25~59岁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结合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的现实,该年龄段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 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完成3~5题。 3.下列排序,能正确反映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的是( )

【创新设计】高中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第1讲 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第一部分知识综合篇 专题五人口与城市 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一、高考题 一、选择题 (2010·全国新课标文综)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D.2001年,2066年 2.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D.年龄构成 解析:本组题以坐标图为载体,考查某国的人口问题。第1题,如果控制人口增长,则2000年后新生儿人口数量减少,在18年后劳动力数量达到顶峰,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

之后由于劳动力供给减少,负担变重。当2000年出生的人口成为被负担人口时,即2066 年负担最重,此后由于2000年后出生人口减少,被负担人口减少,劳动力负担开始减轻。第2题,出生人口减少不会立刻对劳动力人口数量、性别构成及年龄构成形成影响,但是由于新生儿减少,包括教育等职业受影响,职业构成发生变化。 答案:1.A 2.B (2010·重庆文综)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下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素质低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D.人口增长快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2010年该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约为25%,说明已出现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案:B 4.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B.能源短缺C.水土流失D.淡水匮乏 解析: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低的现代型,在亚洲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是日本,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答案:B

中国人口迁移.doc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 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 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 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学习: 1.6 中国人口迁移( 板书)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私饫飞衔夜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闪⒌?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 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下面我们先来 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 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 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 性和地区性。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 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 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分析,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大迁移,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大势,概括起来就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人口分布最初集中在中 原地区,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移民和开发等原因,到唐代时就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局面。由于人

人口迁移复习题

第三节 人口迁移 [典型例题] 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 、“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 、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 、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 、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解析: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人口迁移首先表现在空间位置的变化,但是,并不是说空间位置的变化就一定是人口迁移。一般来说,行政区域的界线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次,人口迁移还有时间上的特定含义,通常是指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所以,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是人口迁移。本题中,A 、B 、D 都是未长期改变其原有的居住地,只能说是属于人口的空间流动。只有C 符合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答案:C 2、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并分析: 四川 16.4% 安徽10.2% 湖南 10.2% 江西8.7%河南7.2%湖北6.6% 其余40.7% 其余31.5% 广东35.5% 浙江 8.7%上海7.4%江苏6.0%北京5.8%福建5.1% 城市27.0% 乡村73.0% 乡村25.6% 城市74.4% 流出流出流入 流入 2001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地域构成 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 、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 、从城市流向乡村 C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 、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解析:人口迁移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而目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的经济因素又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之 一。因此我国目前的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流向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人口的流动

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规模和特点

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规模和特点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缺乏系统的、可靠的有关国内人口迁移统计资料。户籍登记机关提供的1954~1987年间的全国人口迁移数据,已汇总发表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但其中问题不少,主要的就是对统计对象缺乏严格的界定,各种类型的迁移混在一起,更有甚者,不少地区视人口迁移为平衡人口总数的“弹性系数”,统计时随意性很大。典型的如青海省1960~1962年间对死亡人口未作如实统计,缩小了死亡数,夸大了迁出数。天津市在1973~1981年间年均漏报出生人数达4360人,这些婴儿第二年一般均计入“迁入人口”。类似的问题在其它地区也相当普遍。结果造成在中国这样一个国际人口迁移率极小的封闭系统中,迁入总人数不能与迁出总人数相互抵消,有的年份差额竟达数百万人之多,这不能不影响到上述这套统计数据的实用价值。 根据由户籍登记机关提供的统计,1954~1987 年间,中国年均迁入1840万人,迁出 1752万人。由于其中的 1966~1971年间部分省区缺统计,经修正后年均迁入、迁出数分别应为1956万人和1868万人,迁入率和迁出率分别为 23.7‰和 22.6‰。以上可见,迁入与迁出之间有近90万人的差额,表明统计中确有缺陷。但若取二数的平均值,即年均迁移1910万人,迁移率为22.2‰,则是大体可信的。 1987年中国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其中包括了人口迁移的内容,并对统计对象作了较严密的界定。这次抽样调查中的迁入人口,指的是从1982年7月 1日到1987年6月 30日由外市、镇、县迁入本市、镇、县,并一直居住到1987年7月1日零时的人。其中既包括有户口迁入的人,也包括虽无户口迁入,但已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在本地居住不满5年的人。5年内有两次以上迁入,以最近一次为准。很显然,如此清晰的界定,同相对含糊而有缺陷的日常户籍登记统计在科学性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遗憾的是,不同地区在对上述规定的理解和执行上仍有差异。例如,按规定一个城市市区内的迁移是应予排除的,实际并非如此,表62 反映了由市、镇、县三部分组成的中国三大直辖市的市内迁移情况。 从表62可见,北京市完全计入了市区内部迁移,天津市则完全予以排除,上海市在6.88万的抽样人口中统计出3人,年均0.6人,既未完全排除,市区内迁移率又小得难以思议。三大直辖市就出现3种不同情况,这不能不使此次抽样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受到影响。 按1%抽样调查数推算,前述5年内中国迁移人口共3053万人,年均610.6万人,迁移率为5.90‰。与户籍登记机关提供的1954~1987年间的年均数据相比,尚不及其1/3,可见统计范围差异很大,很重要的原因看来是抽样调查只统计跨市、镇、县的迁移,而户籍统计则包括了其内部迁移。 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也包括了人口迁移的内容,从而填补了前3次普查在这一领域内的空白。第四次普查设有“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一栏,以此同目前普查所有地比较,可反映出5年来的人口迁移状况。同1%抽样调查一样,这次所统计的也只是跨市、镇、县的迁移,仍然不包括市、镇、县的内部迁移。如上海市的市区包括12个区,总人口达821万之多,但在普查中统统算作一块,其内部迁移未得到反映,从而失去了一次研究城市内部人口迁移的好机会。同1%抽样调查不同的是普查将迁入者的迁入时间由半年改为1年,这一改变显然是比较适当的。 除了未包括市、镇、县的内部迁移和居住未满1年的迁移外,这次普查的人口迁移项目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1)5年中多次迁移的,只计算1次。 (2)5年中已死亡的迁移者,以及未满5足岁的迁移者,均未予计算。 (3)5年中迁出又迁回的人员也未予计算。 因此,1990年普查数据所反映的实际上只是中国国内人口迁移总量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有偏低的倾向。

3-1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专题3 第1讲 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2011·广东)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B.安徽 C.湖南D.河南 【答案】 1.D 2.A 【解析】本题组考查人口迁移知识以及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认真分析图示信息可得出结论,图中显示迁入率不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持续下降、机械增长率也不缓慢下降,因此排除选项ABC,正确选项为D。第2题,该省区人口迁入远多于迁出,最可能是选项中的上海。 (2011·福建)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3~4题。 3.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该市郊区迁入人数远远超过迁出人数,且迁移人口主要以中青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人口迁移会加速该市郊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在迁移过程中该市人地矛盾变得更激烈,环境人口容量会减少;受迁入中青年劳动力的影响,会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迁入外来人口以初中学历为主,对该市郊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较小。 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D.建筑设计师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人口职业结构的影响。由于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为主,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一方面要促进人口的素质,提高人口的学历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未成年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教育人员,增加中小幼教师。 读下表完成5~6题。 5. A.美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德国—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印度—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日本—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6.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劳动力严重不足 ③人口增长过快④人口总量大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③ 【答案】 5.B 6.C 【解析】第5题,由表格数据可知印度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其他三个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特征都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选B。第6题,印度人口基数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因而会出现人口总量大和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选C。 截至2010年3月末,日本全国登记人口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8323人,为2007年以来首次减少。此外,死亡人数超过114万人,而出生人数约为107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

2016年世界城市人口规模现状与未来趋势

2016年世界城市人口规模现状与未来趋势 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世界人口的54.5%生活在城市住区,预计2030年,城市地区预计将容纳全球60%的人口,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居住在拥有至少50万人口的城市。了解未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对建立一个新的全球城市发展框架至关重要。 城市的界定 大多数人都认同城市是大量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它们是政府,商业和运输的枢纽。但是,如何更好地界定一个城市的地理限制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定城市边界的标准化国际标准,并且通常对于任何给定城市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边界定义。 第一种类型的定义,有时被称为“城市本身”,描述了根据行政边界的城市。第二种方法被称为“城市聚集”,它考虑了连续城市区域或建成区的范围,以划定城市的边界。城市的第三个概念“大都市区”根据例如由相互关联的商业或通勤模式识别的附近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相互关联的程度来定义其边界。 如何定义城市的边界关乎评估其城市人口规模的结果。例如,在加拿大多伦多,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约有260万人居住在“城市本身”之内,但是周围“城市群”的人口几乎是其两倍,为510万人,“大都市区”更大,为560万。与之相对应的城市人口增长率在三个定义之间也有所不同。在2006年至2011年的普查之间,多伦多“城市本身”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而“城市群”为1.5%,“大都市区”为1.8%。 按照2014年世界城市化前景(WUP)的修订要求,尽可能提供可用的数据,坚持城市的“城市聚集”概念。然而,很多时候,为了编制一系列随时间与城市一致的人口估计,用“城市本位”或“大都市区”替代。在2014年的WUP中的1692个城市,至少包含30万居民统计中,55%遵循“城市群聚”统计概念,35%遵循“城市适当”概念,其余10%涉及“大都市区”。 世界城市人口规模与数量都在增长 2016年,全球有512个城市,至少有100万居民。到2030年,预计662个城市将有至少100万居民。 “超大城市”是指拥有超过1000万居民的城市。在2016年,全球有31个超大城市,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41个。 在2016年,人口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的城市45个。到2030年,其中的10个预计将成为特大城市,预计有一个城市(俄罗斯联邦圣彼得堡)的人口将低于500万。预测表明,2016年至2030年,另有29个城市将超过500万人口,其中15个位于亚洲,10个位于非洲。在2030年,预计63个城市将达到5 000万~1000万居民。 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的居民人口不到500万。在2016年,有436个城市,有100万~500万居民,另有551个城市,有50万和100万居民。到2030年,预计有100?500万居民的城市将增长到559个,731个城市将有50万~100万居民。 在2016年,17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23%,将住在一个拥有至少100万居民的城市。到2030年,全世界有27%的人将集中在拥有至少100万居民的城市。 在2016年到2030年之间,所有城市规模人口的人口预计将增加,而农村人口预计将略有下降。虽然农村地区在2016年拥有世界人口的45%以上,但到203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下降到40%。

人口及城市地理试题及答案

市八中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和对2020年人口的预测,其中按照女性20~55岁和男性20~60岁的划分标准,标出了劳动人口的围。读下图回答1~2题。 1.影响我国2000~2020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B.生态环境 C.经济发展 D.社会文化 2.我国城镇人口到2020年社会养老形势严峻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老年人口的大幅增加 B.劳动人口减少 C.社会养老能力发展缓慢 D.劳动人口增加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71亿人。比10年前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数约增加了7400万人。其中各年龄段百分比构成变化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上述资料表明 A.近10年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5.7% B.0~14岁人口数量最少,但数量变化最大 C.15~59岁人口数量最多,但数量变化最少 D.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变化小于0~14岁变化4.符合我国近期国情的是 A.接受教育的人口数量肯定在减少 B.劳动力价格因劳动力增加而下降 C.老年人口比重低,赡养老人压力小 D.我国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下图中的人口迁移差额率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的比例,正值为迁入。读图回答5~7题。5.图中四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 A.甲、丙 B.乙、丁 C.丙、丁 D.甲、丁 6.如果甲、乙、丙、丁各代表一个国家,则下面四组国家中最可能的是

最新中国城市等级人口排名榜

最新中国城市等级人口排名榜 最新中国城市等级人口排名榜中国城市等级榜单 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这是中国城市管理体系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设想进 行的一次重大调整。通知明确将全国城市重新划定为五类七等。旧标准中,人口超过100万就是“特大城市”,修改后的标准明显提高许多。城区人口在100万到500万之间的城市,在原来属于“特大城市”,而在新标准下则被分为 了四个等级。新标准公布之后,不少城市的等级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这与城市总人口有别。因而哪些城市属于什么等级,不同机构有分歧。目前,国家发改委、住建部都没有对外正式公布过权威的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名单,也有媒体简单将市辖区人口等同于“城区人口”,指中国有6个“超大城市”,16个“特大城市”,但这并不符合国务院关于城市人口标准的定义。根据文件,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 他区域。”换言之,市辖区内的农村地带并不计入“城区”的范畴。目前,中国唯一按照这一口径公布城区人口数量的部门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每年住建部出版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是对各大城市城区人口最接近准确的统计。

超大城市数量为4个,即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上海是目前唯一一个城区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而北京也已逼近2000万大关。特大城市数量为6个,包括重庆、天津、武汉、成都、南京、沈阳,这六个城市都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有意思的是,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10大城市,除深圳外,正好是中国内地电话号码区号为3位数的9个城市。这10大城市,其行政级别都是副省级,包括4个直辖市、5个省会城市、1个计划单列城市。在权力序列中地位较高的城市资源集聚多,因而人口集聚能力明显超过其他城市。“Ⅰ型大城市,城区人口在300万到500万之间的“Ⅰ型大城市”有15个,其中有两个地级市,分别是江苏苏州和广东佛山。城区人口多少和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水平明显呈正相关,佛山和苏州正是全国范围内最早拥有地铁的两个地级市。 在25个城区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中,东部城市11个,占44%。西部、中部城市各5个,东北城市仅有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四个。“Ⅱ型大城市,城区人口在100万到300万之间的“Ⅱ型大城市”54个,行政级别明显低于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在这54个城市中,行政级别为副省级的只有厦门、宁波两个计划单列市,另有10个省会(首府)城市,还有42个地级市。除拉萨外,全国所有的省会(首府)城市人口均超过了100万。从总体来看,79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东部地区39个,占到半数。东北10个,西部17个,

2011中国各城市人口数据排名

2011中国各城市人口数据排名 雁塔人口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67941093.html, 时间:2011/12/09 人气:1126来源:区计生局办公室1 上海1270.22 2 北京1067.00 3 重庆999.05 4 武汉768.10 5 天津752.21 6 广州583.89 7 西安497.38 8 沈阳488.66 9 南京480.35 10 成都439.79 11 杭州387.01 12 佛山338.98 13 济南327.55 14 哈尔滨311.77 15 长春303.94 16 唐山292.75 17 大连273.23 18 淄博271.84 19 淮安266.58 20 太原245.65 21 青岛241.74 22 郑州236.71 23 昆明220.04 24 襄樊217.67 25 无锡215.92 26 常州214.63 27 苏州212.40 28 枣庄206.16 29 石家庄204.96 30 宁波203.41 31 莆田200.81 32 贵阳194.92 33 兰州191.70 34 长沙188.98 35 临沂187.22 36 南充182.49 37 阜阳181.77 38 南昌180.99 39 吉林178.90 40 六安175.56 41 烟台168.45 42 乌鲁木齐167.74

43 贵港167.58 44 南阳167.57 45 随州165.71 46 徐州164.55 47 福州157.64 48 泰安157.17 49 东莞156.19 50 商丘151.91 51 洛阳147.81 52 合肥146.50 53 鞍山145.54 54 台州145.00 55 齐齐哈尔143.85 56 遂宁143.18 57 湛江143.14 58 淮南140.84 59 包头140.71 60 南宁140.39 61 宿州140.10 62 亳州139.99 63 深圳139.45 64 抚顺138.98 65 泸州138.64 66 内江137.88 67 大同137.73 68 厦门137.16 69 邯郸137.10 70 潍坊136.42 71 信阳136.33 72 中山136.03 73 常德135.77 74 菏泽133.61 75 温州132.06 76 江门131.53 77 益阳127.03 78 巴中126.91 79 莱芜123.88 80 宜昌122.35 81 广安120.68 82 汕头120.12 83 天水120.05 84 钦州119.34 85 茂名118.73 86 日照116.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