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及感悟

第五章原文:道不可道,名不可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五章译文:道,是无法凭借语言来描述的,名,是无法凭借言语来命名的;它是没有名字的天地之始;有了名字,便是万物之母。
常常抛弃欲望,来观察它的奥妙;常常拥有欲望,来观察它的表现。
这两者,同样产生于相同的根源,但却用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它,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又玄妙,是众妙之门。
感悟:道德经第五章的原文及译文清晰地诠释了道的概念,强调了其超越言语和名字的本质。
道理和名字之间的关系被描述为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的存在,这展示了道在宇宙间的根本地位。
作者通过排比的方式阐述了观察道的方式,即抛弃欲望以观察其奥妙,拥有欲望以观察其表现。
这种观点启示人们应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道的玄妙之处,而非被表象所困扰。
玄妙之门则揭示了道的深远、晦涩和神秘,以及我们在追求道的过程中需要思维的开放、超越传统的观念和常识,这也是我们能够超越常规认知去寻求真正智慧之门。
在个人观点上,我认为道德经第五章所述的道是一种对超然的理性和思辨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一种能够引导我们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哲学探索。
通过超越言语和名字的限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世界和生命的本质,找到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智慧之道。
道德经第五章的诠释,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和世界的复杂性,从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保持谦逊和敬畏,在现实生活中宽容、包容,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
道德经第五章的原文及译文及其感悟,不仅引发了我对道的深刻思考,也在生活中指引着我如何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理解世界、面对挑战,寻求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我得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道的真谛,学会了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道德经第五章所述的道,作为对超然的理性和思辨的综合体现,不仅令人思索,更引领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

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关于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1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提出“清静无为”的思想,并撰写了《道德经》一书,影响了当时一大批仁人志士,是春秋战国时期争斗气氛的调节剂。
与当时教育观念相反的是,老子提出:人要柔弱,愚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等,这一系列主张都蕴含着顺随自然的态度,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统一。
观看老子道德经的视频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提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力智力集中到一点,而在其他方面做一个愚者才行。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有一种浮躁心理,认为事情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出的.,不能沉下心思做学问,有考试也经常想要蒙混过关,而不是真正攻克难题,这就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同时做事情不能专心,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很难持久,耐心的缺乏使我们很难有大的成就。
并且很多人还想象着做一个全才的人,他们崇拜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却很难沉下心仔细了解一项事物,每每只能做到泛泛而谈却不知其深意,每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却都不精通,这不是社会需要也不是他人崇拜的学者。
更令我深思的是,当今社会有一种现象,当我们面对真正的大家的时候,关注的往往不是他所擅长的领域,报道出的也会有其不擅长的一面,比如自理能力,沟通能力等,而不是持有一种崇敬或者佩服的态度去欣赏名家。
我们相信人无完人,但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于真心沉下做学术的人,首先应该得到的便是大家的尊重而非满足某些人猎奇心理的诋毁。
做一个专心的人,更要做一个耐心的人,享受成功来临之前的努力,才会更珍惜成功后的喜悦;怀一颗诚挚的心,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懂得欣赏,才能感受阳光,清净,自然,顺应本心。
关于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2学习哲学有特定的方法和顺序:首先,要明确是否存在一个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在确定答案后,再思考人生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道德经》原文(打印学习版)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

⽼⼦《道德经》全⽂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发布时间:2016-12-3编辑:互联⽹⽼⼦道德经全⽂第⼀章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第⼆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盈,⾳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第四章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不屈,动⽽愈出。
多⾔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神不死,是谓⽞牝。
⽞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故能长⽣。
是以圣⼈后其⾝⽽⾝先;外其⾝⽽⾝存。
⾮以其⽆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章上善若⽔。
⽔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第九章持⽽盈之,不如其已;揣⽽锐之,不可长保。
⾦⽟满堂,莫之能守;富贵⽽骄,⾃遗其咎。
功遂⾝退,天之道也。
第⼗章载营魄抱⼀,能⽆离乎?专⽓致柔,能如婴⼉乎?涤除⽞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四达,能⽆知乎?第⼗⼀章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第⼗⼆章五⾊令⼈⽬盲;五⾳令⼈⽿聋;五味令⼈⼝爽;驰骋畋猎,令⼈⼼发狂;难得之货,令⼈⾏妨。
是以圣⼈为腹不为⽬,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道德经·第五章》
(春秋)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作者】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完整《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奔马放辔,士人功成不必在多,而必须精益求精。道之行也,虽千万人吾往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欲而不得,病也。若能安之,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以下是《道德经》的完整文本:
道德经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之远也,其可趋也,夫孰為者?众人皆有以,而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五章孔德①之容②,惟③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④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⑤。
窈⑥兮冥⑦兮,其中有精⑧。
其精甚真⑨,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⑩不去⑪,以阅⑫众甫⑬。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⑭译文大(空)德之容,惟大道是从。
大道(场)之为物,为无物,为夷希微,为不可感觉之物,不可捉摸。
无物啊,其中有(产生)象。
无物啊,其中有(产生)物。
空无、虚空、虚无,其中有(存在)精理(真理、道理、道法、法则);其精理真真是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原有的、本来的、固有的,其中有已经应验证明的。
自古及今,自今及古,其精理不去(不离开,没有差别),以观众物的始基。
我如何得知众物始基之状呢?循道循理遵循法则!注释①孔德:洞德;空德;大德;美德,嘉德。
孔:洞,窍,窟窿;空;嘉,美;通达;大。
孔,窍也,空也。
——《玉篇》空:孔,窟窿;空虚,空无;空间;广阔,空旷;岑寂,幽静;明净无挂碍;道家谓虚静之性。
空虚:空无;空旷冥漠;豁达,没有成见;指天空,亦喻朝廷。
洞:清澈;透彻,清楚;窟窿,孔穴;贯穿,通达;通晓,知悉;数字“0”的另一种说法。
洞观:谓清澈见底;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
洞察:深入、清楚地察知,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
河上公注:“孔,大也。
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
”一说,孔即“空”,“孔德”意谓以空为德。
《老子》:“孔德之容。
”王弼注:“孔,空也。
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后汉书·冯衍传下》:“遵大路而裵回兮,履孔德之窈冥。
”李贤注:“孔之为言空也。
窈冥谓幽玄也。
道以空为主,故无物而不容。
”②容:(1)相貌,仪表,景象,状态。
(2)礼仪,礼法。
(3)形容。
形容:指盛德的表现,体现。
《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宋王禹偁《单州谢上表》:“此际臣之本郡实有行宫,傥得导行皇舆,扫除御路,撰礼天之书册,虽匪职司,对盛德之形容,敢忘歌颂。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刘驾》:“虽不足贡声宗庙,形容盛德,愿与耕稼陶渔者歌江湖田野间,亦足自快。
”③惟: (形声。
从心,隹( zhuī)声。
本义:思考;思念); 为,是; 有;听从,顺从,随从;由,以。
为:做;充当;变成;是;帮助,卫护;表示原因,目的;对,向;则,就。
是:则,遵从,效法,以为法则;正,不偏斜;对,正确(跟“非”相对);赞同,认为正确,肯定;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表示适合。
以:用;凭借,仗恃;做,从事;依,按,凭;从,自,由;则;为;因为,由于。
由:原因,原由,缘故;来源;自,从;顺随,听从,归属;凭借;遵从,遵照;法式。
④恍:即惚,恍惚。
恍惚:(1)指模模糊糊,不可辩认,不易捉摸。
⑤象:物象。
物象就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比如“菊”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⑥窈:(1)(形声。
从穴,幼声。
本义:幽深,深远)(2)同本义。
窈,深远也。
——《说文》窈,深也。
——《广雅》⑦冥:(1)会意。
小篆字形,从日,从六,冖(mì)声。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
本义:昏暗)冥,幽也。
——《说文》冥,暗也。
——《广雅》(2)深远,幽深。
(3)精妙,深奥。
如:冥言(奥妙的道理);冥迹(玄妙的道理);冥智(玄奥的智慧)(4)虚空渺茫。
(5)潜心,专心。
无冥冥之志,无昭昭之明。
——《荀子·劝学》。
注:“专默精诚之谓也。
”⑧精:1)通“情”。
情状。
《灵枢·五音五味》:“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
”2)精的哲学含义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3)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⑴生殖之精,包括男性之精及女性之卵。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
”生殖之精就是基因。
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人类大约有几万个基因,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表达、修复,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
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
它也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
4)精魂;精神。
精魂:精神魂魄;灵魂;精神。
精神:①指认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②宗旨;主要的意义。
③实质(本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④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
精神即“精气”和“元神”,是一种暗物质(量子物质)。
哲学上,精神的定义就内涵而言,精神是过去事和物的记录以及此记录的重演。
(一)精神是过去事和物在现实物中的记录。
(二)精神事是精神物在现实物中的重演。
5)精微,本质,法则,规律。
规律亦称法则。
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
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然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
规律的特性是: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
唯心主义关于规律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规律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一种是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
人们能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按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⑨真zhēn<</span>名>(1)(会意。
小篆字形,从华(huà),从目,从乚(yǐn),从八。
《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匕,变化。
目,眼睛。
乚,隐藏。
八,乘载的工具。
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2)本性,本原。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秋水》又如:真宰(宇宙的主宰者;造物主);真原(本源);真源(本源,本性)(3)<</span>形>真实。
与假、伪相对使真伪毋相乱。
——《汉书·宣帝纪》亦为佛教观念,与“妄”相对。
又如:真人真事;真假难分;真形(真实的形体或形象);真教(纯真的教化);真笔(真迹);真相(犹言本相,实相。
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4)精,淳。
如:真白(纯白色);真金(纯金;真正的金子);真钢(纯钢);真品(纯真的品质);真风(淳朴的风俗);真朴(纯真朴素)。
(5)本来的,固有的。
如:真态(本色;天然风致)真者,精诚之至也。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又如:真列(坚贞忠烈);真忱(真诚);真修(精诚修持);真信(真诚);真笃(诚挚深厚);真恳(真诚恳切)(6)清楚,真切。
(7)真理。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
真的哲学定义:真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情、行为、物体、语言对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生存发展具有的公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情、行为、物体和语言的过程中,人脑受其刺激和影响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感觉后,通过反思这种激动感觉产生的原因,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假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真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情,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义。
见利而忘其真——《庄子·山水》。
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真不能够离开有情、有意、有爱的具体事情、行为、物体和语言单独存在。
真存在于真挚的话语、真心地帮助、真情地行为、有情的物品、有情的事情之中。
真或情是使人感觉激动、情绪变化的原因。
人在密切接触具体事情、具体行为、具体物体、具体语言的过程中,大脑受到感觉器官传输给自己的关于外部具体事物的信息信号刺激后,就会下意识的把现实中的具体事物同经验过的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对影响自己的具体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当大脑判明作用和影响自己的外部事物对个人和社会的生存发展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后,就会形成和产生出一组指挥人体相关组织有所行动的命令信号,人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于是源于外部事物刺激的心理感觉就发生了。
⑩名:以私人名义占有,此处指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根本属性,事物的特征。
本质和规律都是客观事物的属性。
⑪去:离开,差别,失掉,失去,除去,去掉,消失,消灭。
⑫阅:(1)看,察看,阅览,阅读,翻阅。
(2)总聚,汇集:“川阅水以成川”。
⑬众甫:众物的苗头,众多事物的苗头发展趋势。
众:众物。
众物:万物,诸物。
甫:(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田中有菜苗之形。
金文字形,变为从田父声的形声字。
本义:苗。
)2(2)通“父”(fù)。
对男性长辈的通称,犹父老。
(3)开始,起初。
如:甫当(始终),甫尔(初始)。
⑭以此:根据此道。
以:凭,靠,按照,依照,根据。
道:道纪,场论,法则,规律,真理,本质,本原。
大道是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规律也叫法则。
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
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然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
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共同特性: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
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指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