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翻译.doc
道德经5章精解和译文

道德经5章精解和译文
精解:
第五章主要讲述“天地之间”的神秘法则,强调“大道至简”。
它告诉我们,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是无为而治,没有任何强制或违背自然的行为。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流动,不要过度干预,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译文: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解析:
天地之间的运行好比一个巨大的皮袋,内部虚空而不坚硬,因此能够变化自如。
皮袋中的物体随着皮袋的运动而流动。
言辞过多、计算过细的人,无法与自然的法则相比拟。
与其纠结于外界的表象和细节,不如守住内心的中正之道。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及感悟

第五章原文:道不可道,名不可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五章译文:道,是无法凭借语言来描述的,名,是无法凭借言语来命名的;它是没有名字的天地之始;有了名字,便是万物之母。
常常抛弃欲望,来观察它的奥妙;常常拥有欲望,来观察它的表现。
这两者,同样产生于相同的根源,但却用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它,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又玄妙,是众妙之门。
感悟:道德经第五章的原文及译文清晰地诠释了道的概念,强调了其超越言语和名字的本质。
道理和名字之间的关系被描述为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的存在,这展示了道在宇宙间的根本地位。
作者通过排比的方式阐述了观察道的方式,即抛弃欲望以观察其奥妙,拥有欲望以观察其表现。
这种观点启示人们应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道的玄妙之处,而非被表象所困扰。
玄妙之门则揭示了道的深远、晦涩和神秘,以及我们在追求道的过程中需要思维的开放、超越传统的观念和常识,这也是我们能够超越常规认知去寻求真正智慧之门。
在个人观点上,我认为道德经第五章所述的道是一种对超然的理性和思辨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一种能够引导我们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哲学探索。
通过超越言语和名字的限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世界和生命的本质,找到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智慧之道。
道德经第五章的诠释,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和世界的复杂性,从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保持谦逊和敬畏,在现实生活中宽容、包容,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
道德经第五章的原文及译文及其感悟,不仅引发了我对道的深刻思考,也在生活中指引着我如何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理解世界、面对挑战,寻求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我得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道的真谛,学会了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道德经第五章所述的道,作为对超然的理性和思辨的综合体现,不仅令人思索,更引领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道经-第五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老子》道经·第五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译文
天地视万物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贵贱分别。
所以天地对待世间万物是一律平等无私的。
圣人的眼中,百姓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所以圣人对待所有的百姓是一视同仁的,不会有分别心。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道德经》第05章 多言数穷 原文翻译解读

第05章多言数穷【原文】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chú)狗②。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③?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⑧,不如守中⑤。
【注解】①仁:仁爱、仁慈。
②刍(chú)狗:用野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祀时用,用后即扔。
刍,野草。
③橐(tuó)龠(yuè):古代的风箱。
④数:通“速”。
⑤中:适中的意思。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导读】老子表达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反对将天地、“道”进行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它对世间万物没有特定的感情,只是任其自生自灭、自由发展。
同样,圣人治理天下也应如此,让百姓自劳自息,尊崇自然规则,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
太多的冗政繁令只会让人们不知所从,造成混乱。
【解析】这一章里: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
和前文不执于一端、“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贯的。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白相治理,故不仁也。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五章:天地不仁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五章:天地不仁第五章:天地不仁【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天地不仁: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
这里的“仁”并非儒家所说的仁义,而是指私爱、偏爱。
狗:古人用谷草扎成的用以祭祀天地神灵的狗。
橐龠: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风箱。
虚:空。
屈:竭,尽,多言数穷:指政令过多反而会行不通。
多言:喻政令繁多。
穷:碰壁,行不通。
守中:持守虚静。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当狗一样平等,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狗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侯,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而一旦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总,永远不会枯竭。
统治者政令太多,反而会加速灭亡,不如保持虚静,方可进退自如。
【解析】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
其一是老子再次表述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其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这是对前四章内容地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洽,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这些都突出反映了老于关于世间万物平等的思想,老于子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合理的存在,没有等级的差别,“天地不仁”,可视为老子的世界观,“圣人不仁”则包含了老子人人平等的法治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由“道”创造出来的,“道”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公平。
所以本章老子从“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其核心思想还是闸述清静无为的好处,提倡“无为”的洽世之道。
这一章老子依然从反对“有为”的角度出发,仍谈论的是“无为”的道理。
【解秘】《道德经》第五章“虚用”

【解秘】《道德经》第五章“虚用”《道德经》第五章“虚用”【原文】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译】天地是不讲仁义礼智信的,它把万物当成草扎成的狗一样很平常,这就是天地真正的仁义礼智信;圣人效法于天地自然,也是不讲仁义礼智信的,圣人把庶民百姓和皇亲国戚都看得很平常,这就是圣人真正的仁义礼智信。
天地之间的至真妙道,就像风箱中的虚空一样,正是因为虚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把风箱拉得越快,从风箱中涌出来的风就越多。
人们都说阴阳数术是穷究宇宙万物的,但就是不知道怎样的去执中守正立人极。
【札记】天地和圣人虽不仁,不仁之仁是至仁,至仁是真正的仁。
道生养了宇宙万物,道灭绝了宇宙万物。
该生则自然生,该灭则自然灭,该用则自然用,该弃则自然弃,一切都在自然之中。
圣人是以宇宙万物大自然为宗师的,宇宙万物大自然的客观存在,通过眼鼻舌意及感触而作用于心,心之意又通过语言文字形象表达出来,这就是真言和圣训了。
所以圣人又以心为师,以自性为师,代天宣化,替天行道,圣人的言行举止,皆是宇宙万物大自然缩影在人身上的反应。
故天不仁,圣人也不仁。
天地和圣人不是不仁,而是大仁而不见仁,玄德而不见德,亦即圣人有仁无仁无无仁,无仁之仁是真仁;圣人无仁有大仁,大仁不仁才是真正的仁。
虚空之用,就是妙道之有为。
空而后能容,清而后能静,修行修道修虚空,练功练德练清静。
施舍有形,得到无形,无形之形是真形。
虚用是全方位全时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道之真用。
虚为静,用为动,动则为太极,太极为阴阳,阴阳为对峙,有对峙就有了比较和好坏之分。
道之用,在动中求静,把握动中之静,就是守中。
冲气以为和,就是太极变中极,中极就是守中,唯有守中才能建功创业立人极。
守中就是德,唯有守中才能通道真。
道家养生文化中的炼丹,就是老子守中学说在人体生命科学上的实践。
老子说守中,可守中,非常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一章啊,初读的时候就像一团迷雾,可要是咂摸咂摸,那里面的滋味就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香。
咱先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
啥叫“不仁”呢?这可不是说天地和圣人残忍没爱心啊。
你看,天地对待万物就像人们对待祭祀用的刍狗一样。
刍狗啊,在祭祀之前被精心打扮,备受尊崇,可祭祀完了呢,就被扔到一边了。
天地对万物,不会偏爱谁,不会因为这朵花长得好看就多给点阳光雨露,也不会因为那棵草长得弱小就不让它经历风雨。
就好比一场大雨下来,不管是大树还是小草,都得接受洗礼。
这就像在学校里,老师对待学生不能说因为这个学生长得可爱就多给他小红花,对待每个学生都得一视同仁,按照规则来,这才公平公正。
那“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又是什么意思呢?橐龠啊,就像咱们现在的风箱。
你看风箱啊,它中间是空的,可这个空不是没用的空,你拉动它的时候,风就源源不断地出来了。
天地之间呢,就有这么一种空灵的感觉。
就像咱们的心,如果心里装满了乱七八糟的偏见、私欲,就像风箱被堵住了一样,那还能有什么活力呢?心要像天地之间那样空灵,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
这就好比一个杯子,如果里面装满了脏水,不倒掉怎么能装下美酒呢?再说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有些人啊,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的,总觉得自己说得越多就越有理。
其实呢,话太多了往往就会把自己逼到墙角。
就像吹气球,你不停地吹,总有吹爆的时候。
在生活里,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人,遇到事情就不停地说啊说,结果把自己说得晕头转向,别人也听得心烦意乱。
还不如保持一种适中的状态,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就闭嘴。
这就像走钢丝,平衡很重要。
这一章的《道德经》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生活中的种种。
我们有时候就像那渴望特殊待遇的万物,希望天地能偏爱自己一点,可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第五章孔德①之容②,惟③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④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⑤。
窈⑥兮冥⑦兮,其中有精⑧。
其精甚真⑨,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⑩不去⑪,以阅⑫众甫⑬。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⑭译文大(空)德之容,惟大道是从。
大道(场)之为物,为无物,为夷希微,为不可感觉之物,不可捉摸。
无物啊,其中有(产生)象。
无物啊,其中有(产生)物。
空无、虚空、虚无,其中有(存在)精理(真理、道理、道法、法则);其精理真真是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原有的、本来的、固有的,其中有已经应验证明的。
自古及今,自今及古,其精理不去(不离开,没有差别),以观众物的始基。
我如何得知众物始基之状呢?循道循理遵循法则!注释①孔德:洞德;空德;大德;美德,嘉德。
孔:洞,窍,窟窿;空;嘉,美;通达;大。
孔,窍也,空也。
——《玉篇》空:孔,窟窿;空虚,空无;空间;广阔,空旷;岑寂,幽静;明净无挂碍;道家谓虚静之性。
空虚:空无;空旷冥漠;豁达,没有成见;指天空,亦喻朝廷。
洞:清澈;透彻,清楚;窟窿,孔穴;贯穿,通达;通晓,知悉;数字“0”的另一种说法。
洞观:谓清澈见底;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
洞察:深入、清楚地察知,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
河上公注:“孔,大也。
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
”一说,孔即“空”,“孔德”意谓以空为德。
《老子》:“孔德之容。
”王弼注:“孔,空也。
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后汉书·冯衍传下》:“遵大路而裵回兮,履孔德之窈冥。
”李贤注:“孔之为言空也。
窈冥谓幽玄也。
道以空为主,故无物而不容。
”②容:(1)相貌,仪表,景象,状态。
(2)礼仪,礼法。
(3)形容。
形容:指盛德的表现,体现。
《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宋王禹偁《单州谢上表》:“此际臣之本郡实有行宫,傥得导行皇舆,扫除御路,撰礼天之书册,虽匪职司,对盛德之形容,敢忘歌颂。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刘驾》:“虽不足贡声宗庙,形容盛德,愿与耕稼陶渔者歌江湖田野间,亦足自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
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
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五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五章》
作者:李耳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翻译: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道德经·第五章》注释: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
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不讲仁慈,不安发议论,听任事物的自生自灭。
这就是老子在对自然界的客观唯物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无为之治"的大体原则。
"天"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范畴。
古人惯于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并往往赋予天以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义,先秦诸子们也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天命观。
夏王朝的建立,由于有了统一的君主专制政权,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众神之长,即上帝,又叫做"天"。
从此,"天"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性,而成为天神。
这种人格化的主宰者式的天神观念,到了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丰富。
春秋时期,传统的天命神学并未完全解体,依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孔子关于"天"的理解是有矛盾的,就其思想的主导方面而言,仍是坚持了殷周以来的天神观念,肯定天是有意志的,并且肯定天命,鼓吹"生死有个,富贵在天";而墨子则提出"天志"、"天意",宣扬天
有意志,认为天能赏善罚恶,并有"兼爱 "精神;孟子更以人性的义理推及天道,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时至今天,人们还常说 "天理难容"这样的话,可见,传统天命观是如何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我们思想方法。
老子是一个勇敢的批判者,他具备了他同时代和以后诸多哲学家、学者所不具备的睿智和胆识。
正是他第一个讲出了天不讲仁慈这样的真理,并用哲学的推理,把自然界的原理转向人世。
在老子的眼中,天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有自己客观运行的方式。
天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物施暴。
而它的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勃的生机,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社会文明得以昌明。
因此,"圣人"也不对百姓讲仁慈,他应仿效自然运行的样子,治理社会。
如果治理者发的议论多了,人为的干预多了,各种矛盾也就会激化,更何况个人的意见往往带有片面性或谬误。
老子在关于"天"的问题上,既不同于孔子的"天命",又区别于墨子的"天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天"是由"道"产生的,它没有意志,没有好恶,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
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之天。
老子的功绩,就在于他否定了有人格的天神,重新恢复和提出自然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