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高血糖易导致大血管病变
(第17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

2 内皮素
内皮素是一种具有较强缩血管作用的多 肽。它由许多组织合成,分布较为广泛。 在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合并大小血管病 变者,内皮素浓度显著升高。
3 前列环素
前列环素(PGI-2)由花生四烯酸经环氧 酶与PGI-2合成酶作用而形成,具有扩张 血管与拮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减少 血小板粘附与血管壁而形成血栓。不论1 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PGI-2的合成和其代 谢产物6-keto-PGF1a均降低。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一)
两病均为多基因遗传病。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脂 肪细胞中胰岛素受体数和胰岛素亲和力均下降, 胰岛素受体中酪氨酸酶活性下降。推测胰岛素 基因的变异和高血压的发生有关。 高胰岛素血症能刺激儿茶酚胺分泌和增加交感 神经活性,增加交感神经介导的生热作用重建 能量平衡,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能加强心脏、血 管、肾脏致高血压的作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摄入过多,缺少体力活动所致肥胖,吸烟均可 增加交感神经活性。
4 性激素
用雌激素可提高血HDL水平 在男性,给雌激素使冠心病恶化 在年轻女性,给女性避孕药后往往发生 高胆固醇及高甘油三酯血症,提示雌激 素过多有利于发生动脉硬化
5 下丘脑 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轴 垂体
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24小时 尿游离皮质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无 心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并且尿游 离皮质醇水平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
部位:主要分布于胸腹主动脉,尤其是 肋间动脉、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下 肢动脉、脑动脉等。 与非糖尿病不同的是:有较多 PAS阳性 的糖蛋白沉积与伴有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因
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脂肪及脂蛋白代谢异常 高血压 激素调节失常 高血糖 白蛋白尿 遗传基因
餐后高血糖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

餐后高血糖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血糖增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小血管病变与大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2型糖尿病时血糖增高可显著增加动脉硬化性冠脉事件及脑血管病的患病风险。
已有证据证明2型糖尿病的餐后血糖异常,特别是餐后高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
近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空腹血糖增高相比,餐后高血糖的危险性更大,其是冠心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2]。
本文对餐后高血糖对血管性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一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逐渐进展的疾病,其特点是血管壁对多种因素所致的慢性损伤过程的反应。
这种反应最终导致动脉壁出现纤维化及动脉粥样变。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初始阶段的病理性改变。
除此之外,血管平滑肌功能异常与血管壁代谢紊乱(包括炎症、氧化应激与神经激素失衡)也出现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3]。
近期研究显示,存在临床症状的心血管病患者中约2/3伴有糖代谢紊乱。
这些患者空腹血糖可正常,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或糖耐量试验异常[4]。
利用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评估后认为,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常出现餐后高血糖。
人群调查研究表明空腹血糖低于90 mg/ml时其餐后 2 h血糖可高于200 mg/ml,2型糖尿病早期阶段,甚至于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在正常范围内,餐后高血糖可致大血管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小血管并发症,甚至糖耐量受损也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出现进展[5]。
餐后高血糖,而非空腹血糖是心血管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餐后高血糖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对血管性疾病产生病理学作用。
1 一氧化氮的作用机制现已明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初期病理变化。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的舒张因子产生减小及生物活性降低,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酶催化的L-精氨酸产生的一氧化氮减少。
一氧化氮生物活性降低致内源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另一方面,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还包括“内皮活化”[6],具体表现为促炎症反应、增生性反应、促凝血作用,这些反应皆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阿卡波糖帮您消灭血管健康的大敌

胞功能 的持 续性下降 。在 出现 临床 糖尿病之前 ,这些代谢异常首先表 现 在餐后血糖 的升 高上 ,随着病程 的发展 .日阃餐后 血糖 的逐渐失控
发生在前 ,随后才出现夜 间空腹阶早 .
潜 伏的 危险
— —
出现 早而且影 响广
糖 )和更 为复杂 的碳 水化合物 ( 如
淀粉 )。卡博平 通过 抑制 0葡萄糖 【 苷 酶的作用来延缓碳水化合物在 胃
2 型糖尿 病 的发展特 点是胰 岛 素作 用的持 续性下降 以及胰 岛 p 细
后高血糖 ( 而非空腹 高血糖 )是心 肌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增 高的独立 高危因素之一 .餐后血糖 控制不 良 的患者心肌梗 死发生率和死亡率都
i
阿 卡波糖 ( 卡博平 ) 直击餐 后高血 糖 在糖尿 病发病早期严格控制餐
— —
i
后血糖对 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和所 有
原 因 导 致 的 死 亡 率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意
i
i
能 的 障碍 。
义 。在众多降糖药物 中 ,特 别针对 餐后血糖 的药物主要有 葡萄糖 苷 酶抑制剂 ( 如阿卡波糖 )、格列奈 类 ( 如瑞格 列奈 )及速效胰 岛素 类
血管健 康的理想用药。
可 以在糖化血红 蛋 白控制不错的情
况 下 出现 。调 查 显 示 ,有 百 分 之
七 八十 的2 型糖 尿病患 者都 存在 餐
后血糖不达标 的问题。
. . . …
…
餐后 高血糖的七宗 罪
… …… …
※ 与糖尿病及非糖 尿病者 发生心血管病 变 i
和 所 有 原 因所 致 死 亡 的风 险 密切 相 关 。 ※ ※ ※ 与心 肌 血 容 量 和心 肌 血 流 的 减 少有 关 。 与 颈 动 脉 内 中膜 厚 度 的 增 加 有 关 。 会 导致 氧 化应 激 ,炎 症 反 应 以及 内皮 功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

示: 血糖 ( 尤其是 餐后 血糖 ) 的控制 与 降低 C D的发 H
问题 , 一 点是共 同 的 , 有 即可能 的危 险 因素 都直接 或 间接 作用 于 血管 壁细 胞 和 ( ) 或 其基 质 成 分 . 引起 内
皮 细胞功 能紊 乱 , 导致斑块 形成 和 血栓 。
21 血糖 在 大血管 并 发症发 生 中的作 用 .
2型糖尿病 患 者易 患大 血管 并发 症 ,原 因不 甚
明确 。 目前各 种假说 虽 多 , 但没 有一 种能解 释所有 的
的结 论 A dr n等 对 新诊 断 的瑞典 糖 尿病 患者 nes o 观察发现 空腹血 糖是 冠 , (HD 发 生和死亡 的一 1病 C ) 2 个 固定 预测 因素 ;b—e dh等 对 49例 糖 尿病 A uLb e I 4 患者经 过 1 4a的临床 观察 得 出 ,空腹 血糖 是 C HD 的一个 独立危 险 因素 。但 糖尿病 干预 研究 ( I) DS显
者 ,发 现 高血 糖独 立增 加 心绞 痛 和心 梗 的发 生 率 , H Al 增加 1 危 险性增 加 1%[; b c每 %, 1 4 同样 , K D 1 u Ps
对 36 2例糖 尿 病 患者 随访 研 究 发现 : b c每下 4 H Al
餐后两小时血糖12点有多严重

餐后两小时血糖12点有多严重《餐后两小时血糖 12 点有多严重》在我们关注健康的过程中,血糖值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当餐后两小时血糖达到 12 点时,这可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忽视的情况。
首先,我们得明白正常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一般在 78 毫摩尔/升以下。
如果超过了这个数值,就意味着身体的血糖调节可能出现了问题。
当餐后两小时血糖达到 12 点,这往往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一个警示信号。
它可能预示着糖尿病前期,或者已经患上了糖尿病。
糖尿病可不是小毛病,它会对我们的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造成长期的损害。
对于心血管系统来说,高血糖会使血管壁变得不再光滑,容易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
这就增加了患上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想象一下,血管就像是一条条输送养分和氧气的通道,如果这些通道出现了问题,那身体的各个部分就无法得到充足的供给,后果不堪设想。
肾脏也会受到牵连。
长期的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微血管,影响肾脏的过滤和排泄功能。
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肾衰竭,需要依靠透析或者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眼睛同样不能幸免。
高血糖会伤害视网膜的微小血管,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这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原本清晰多彩的世界可能会变得模糊不清,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神经系统也会受到影响。
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纤维,导致神经病变。
患者可能会出现手脚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的行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此外,高血糖还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感染。
比如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而且这些感染往往更难治愈,容易反复发作。
如果餐后两小时血糖 12 点的情况持续存在,还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
糖代谢紊乱的同时,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也可能出现异常,进而导致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且,这种情况对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患者可能会因为担心病情的发展、治疗的效果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感到焦虑、抑郁,从而进一步影响身体的健康。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了一项最新制定的以循证依据为基础的指南—餐后血糖管理指南(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ostmeal Glucose),建议运用更有力度的措施及制定餐后血糖控制规范,达到优化糖尿病管理,降低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生危险的目的。
这是全球首个将餐后血糖单独列出的糖尿病指南,体现了餐后血糖在糖尿病诊疗中的重要性和国际糖尿病组织对餐后血糖的重视,是认识餐后血糖的一个里程碑。
此后,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会(EASD)针对高血糖也出台了相关的治疗共识和指南,后者针对餐前、餐后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都给予了关注。
IDF指南首先指出了餐后高血糖的危害,然后对餐后血糖危害发生的机制、降低餐后高血糖能带来的益处、餐后高血糖的处理策略和治疗目标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
一、重视餐后高血糖的危害目前餐后高血糖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较为肯定,随着DECODE、DECODA等大规模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公布,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Meta分析显示,心血管事件与餐后血糖水平呈线性相关。
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与空腹血糖相比,能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
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在进食标准混合餐后,心肌血容量和血流量显著低于正常人,而空腹状态下与非糖尿病人群相似。
关于餐后高血糖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也有类似结论。
2005年日本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发病率独立正相关。
研究者发现,高血糖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预测作用优于HbA1c。
氧化应激已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关键要素。
目前认为,与空腹血糖和慢性持续性高血糖比较,餐后血糖波动更能特异性地激发氧化应激产生。
而氧化应激增强则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使促凝血因子及黏附分子增多,并导致内皮功能障碍。
高血糖并发症

高血糖并发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血糖的原因高血糖的原因当血糖值高过规定的水平时就会形成高血糖症。
高血糖也是通常大家所说“三高”中的一高。
另外“两高”分别是高血压和高甘油三酯。
高血糖的原因首先偶然的高血糖,血糖检查前如果食用大量的甜食,当然会出现高血糖的结果。
所以检查出是高血糖,不要过于担心。
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看看血糖结果。
其次饮食不合理导致的高血糖,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喜欢快餐,不喜蔬菜和水果,长久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高血糖。
虽然平时没有什么症状,但是长期的高血糖,必然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其他疾病引起的原因。
冠心病等与高血糖有着紧密的联系。
所以一旦确诊是高血糖,应该尽量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高血糖,这样才能对症治疗,才能做好预防和治疗高血糖的工作。
在排除了以上的引起高血糖的诱因之后,那么高血糖就极有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高血糖的危害(1)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很高,但是缺乏胰岛素,葡萄糖不能进入靶细胞被利用,组织细胞中缺乏葡萄糖,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
(2)全身广泛的毛细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红细胞不易通过,组织细胞缺氧。
(3)肾脏出现肾小球硬化、肾乳头坏死等。
(4)眼底视网膜毛细血管出现微血管瘤、眼底出血、渗出等。
(5)神经细胞变性,神经纤维发生节段性脱髓鞘病变。
(6)心、脑、下肢等多处动脉硬化。
高血糖常伴有高脂血症,冠状动脉、脑血管及下肢动脉硬化比一般正常人发生得早而且严重。
在现在灯红酒绿的社会,糖尿病患病人群已经越来越年轻,甚至出现儿童糖尿病。
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明白高血糖其实并不可怕,往往都是我们自身的心理原因让我们感到害怕,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及时治疗。
相信知晓了血糖高的症状和原因后,预防及治疗血糖高已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如果检查确实血糖偏高建议喝古方福迈康茶来降血糖,喝过的都说效果还不错的。
高血糖应尽量避免吃甜食或含糖过高的饮料。
高血糖的危害有哪些

高血糖的危害有哪些?高血糖是糖尿病最直接的症状表现,是由于胰岛B细胞或胰岛素受体细胞受损,致使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造成的。
由于高血糖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然而,高血糖的危害却是巨大的,高血糖的危害有哪些呢?1、对血管的危害:血管升高一方面会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另一方面会是血管变细、变脆、弹性降低。
以致整个循环系统出现障碍,血流不畅、堵塞,甚至使人体的整个机体出现问题。
高血糖引起的缺血缺氧,是导致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比如眼部毛细血管堵塞,就会造成视力下降,眼底病变,手脚上的微循环不畅就会出现四肢冰冷,麻木;心脏周围的大中动脉血流不畅就会出现冠心病,脑部血流不畅则易出现脑梗塞,中风等等。
2、对神经系统的危害:血糖升高使神经细胞内的糖醇出现堆集,循环系统障碍使神经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应直接造成神经细胞的营养不良和障碍性改变。
从而引发末梢神经炎、植物神经紊乱等等神经系统疾病。
3、对代谢系统的危害:糖、脂肪、蛋白质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三大基础物质,高血糖导致糖代谢紊乱,打破了系统代谢平衡,进而往往导致脂代谢紊乱,致使整个代谢系统出现问题。
4、对免疫系统的危害:高血糖和由高血糖引发的代谢紊乱,使白细胞吞噬和杀菌力下降,使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生成能力降低,减弱血液杀菌力。
同时,细胞和器官的活力下降,机体自愈能力下降,造成了免疫功能失调和下降。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最直接表现症状,当一个人的空腹血糖值大于7.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大于11.1mmol/L时,就可以诊断有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细胞损伤性疾病,因此,在积极对血糖控制的同时,对受损细胞的修复,可以让人体自身恢复对血糖的控制作用。
中医胰岛平衡疗法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多向潜能分化的特性和归巢性,中医胰岛平衡疗法的上述特性使其在进入人体后,能够自动找到病灶部位,替代原有受损胰岛器官发挥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从而使糖尿病得到根本性的逆转治疗,使糖尿病患者恢复健康,缔造治疗的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经常谈到餐后高血糖的危害性。
其实,国际糖尿病联盟在2007年制定的餐后高血糖指南的内容里面,就有关于2型糖尿病的餐后高血糖危害性的详细描述,糖尿病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占了糖尿病病人的80%,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应该尽早预防。
餐后高血糖易导致大血管病变
“人们经常谈到餐后高血糖的危害性。
其实,国际糖尿病联盟在2007年制定的餐后高血糖指南的内容里面,就有关于2型糖尿病的餐后高血糖危害性的详细描述,比如,它列举了:大血管的病变,视网膜的病变,癌肿,还有老人认知功能缺陷等。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林少达主任在接受家庭医生访问时开门见山地说。
糖尿病对大血管的危害,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那么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究竟是怎么一种状况呢?
林少达表示,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而且是2型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最近有报道说:与非糖尿病的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和卒中的相对危险性提高将近40%,应该说,这是非常非常高的一个数值。
林少达说,国际糖尿病联盟在餐后高血糖的《指南》里,对大血管并发症这个问题总共大概有38个前瞻性研究,但是最著名的,非常有典型性意义的研究有两个,一个是DECODE 研究,一个是DECODA研究。
DECODE研究在欧洲有25364例病人,而且研究的时间是随访了7.3年,可以说周期很长。
它主要是通过评估空腹的血糖,和做糖耐量试验OGTT两小时,结果呢,发现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比空腹血糖能够更好地反映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它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跟全因死亡的预测因子。
当然它反映的是欧洲人的情况。
由于欧洲人和中国人还有点不同,于是亚洲开展了一个叫做DECODA研究。
这项研究有5个国家参加,包括了中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这样就反映出我们东方人的情况。
在亚洲,总共有6817例的受测者,而且随访是5~10年。
同样地,它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
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讲,亚洲跟欧洲研究的结果基本上是相同的。
这是两项最重要的研究,接着在其他38个前瞻性研究里面,也确定了心血管事件与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水平呈现线性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血糖越高,心血管事件越高。
林少达提到,还有一个研究,叫做巴尔的摩老年人纵向性研究,对1236例男性,平均随访13.4年,确定了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的血糖跟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到,当空腹血糖高于6.1毫摩/升的时候,全因死亡率就明显增加,但低于这个水平的话就没有这样的结果。
不过,在餐后两小时的血糖高于7.8毫摩/升的时候,心血管的风险就显著增加了。
从这些研究里,还可以看到一些延伸的结果: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有更强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尤其在女性更加明显。
那么,餐后高血糖引起的心血管方面的危害究竟有哪些具体症状呢?林少达认为:餐后高血糖引起的心血管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像心肌梗死、心绞痛、卒中(卒中有缺血性的卒中和出血性的卒中)、还有周围的血管病变等方面的病变。
关于心肌梗死,大家都非常清楚,是由于心脏的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而引起的,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心绞痛,然后,还会出现心脏的排出量减少,引起心源性休克,或者引起窒息,这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关于心绞痛,可能只是一个缺,但延续下去的话,就会引起心肌梗死;关于卒中,它会引起偏瘫等方面的表现;至于周围血管病变,也是常见的,比如说走路,走了十来米,下肢就出现了疼痛,间歇性跛行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活动,下肢的血流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血管处在半阻塞情况,下肢缺血就会引起疼痛和间歇性跛行。
林少达提醒,糖尿病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占了糖尿病病人的80%,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应该尽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