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
云南布依族

•
•
【文化艺术】
•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 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 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蜡 染 工 艺 • •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 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 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 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其中不少佳品现展出于北京博物馆。 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 的艺术效果。 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 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丰 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 近20多年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 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 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布依族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 除蜡染之外,布依族民间传统工艺还有扎染、织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等。
•
• •
【民族历史】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 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 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 越的一支,只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如今布依 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 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 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 布依族少女 、“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 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 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 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布依族民俗风情课件

传统与现代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布依 族节日饮食也逐渐融入 了一些现代元素,如蛋
糕、糖果等。
布依族的待客饮食
01
02
03
04
热情好客
布依族人民热情好客,对待客 人会准备丰盛的食物。
特色菜肴
待客时,布依族会制作一些特 色菜肴,如“鱼包韭菜”、“
狗肉火锅”等。
酒水款待
布依族在待客时,会为客人准 备酒水,以示敬意。
布依戏
布依戏是布依族的传统戏 剧,以唱、做、念、打等 形式展现布依族的历史和 文化。
布依山歌
布依山歌是布依族人表达 情感的重要方式,歌词内 容广泛,包括生活、劳动 、爱情等。
布依族剪纸
布依族剪纸是一种独特的 民间艺术,以纸张为材料 ,通过剪、刻、扎等方式 制作出各种图案。
布依族的民间音乐与舞蹈布依族八音坐唱 06布依族的传统手工艺
布依族的纺织工艺
要点一
总结词
布依族的纺织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以质地优良、图 案精美而著称。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布依族妇女擅长纺织技术,她们使用传统的手工织布机, 以棉纱、麻纱、毛线等为原料,织造出各种质地优良、图 案精美的布料。布依族的传统纺织工艺品包括床单、被面 、枕巾、围巾、桌布等,其图案多以花鸟、山水、人物等 为题材,色彩鲜艳,风格独特。
聚居地特点
布依族聚居地多为山水相间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适宜水稻种植和渔业发 展。这些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民族文化浓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布依族的人口与语言
人口
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布依族人口约为300万左右,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
语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布依语支。布依语有多个方言,但各方言之间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差异不大,大部分布依族人都能进行交流。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许多布依族人也开始学习和使用汉语。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俗,这些传统文化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布依族的传统节日1、花山节花山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五日之间举行。
花山节是布依族人民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在花山上祭祀神灵,同时还会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非常热闹。
2、龙船节龙船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至十五日之间举行。
龙船节是纪念古代抗击外敌的英雄伍子胥的节日,也是布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在河流或湖泊上划龙船,同时还会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
3、八月会八月会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八月会是布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节日,也是布依族人民传统的婚嫁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还会在晚上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二、布依族的传统风俗1、布依族的服饰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男女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
男子一般穿着长袍和裤子,头戴斗笠或圆帽,腰间系着腰带;女子则穿着长衣和长裙,头戴花环或发饰,手戴银饰,脚穿布鞋或草鞋。
布依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2、布依族的婚俗布依族的婚俗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般来说,布依族的男女在婚前会进行长达一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以确保彼此的感情。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先到新娘家中行礼,向新娘的父母表达敬意,并领取新娘。
之后,新郎和新娘要到祖先的祠堂中献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
最后,新婚夫妇要在家中进行庆祝,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喜悦。
3、布依族的饮食布依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薯类等为主,以糯米饭和酸菜为特色。
布依族人民喜欢吃辣,因此辣椒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自我介绍描述布依族的特点

自我介绍描述布依族的特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南、黔东南、黔西南等地区。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人口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尤其是其东南部。
布依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并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布依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包括音乐、舞蹈、织锦、竹编等艺术形式。
布依族的音乐以独特的调式和节奏著称,其舞蹈以民间舞蹈和仪式舞蹈为主,充满节奏感和动感。
布依族的服饰以色彩鲜艳和纹饰繁复著称,男性通常穿长衫、长裤和蓝布鞋,女性则穿长袍和蓝布裙。
布依族的节日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宴节”和“千户屯节”。
布依族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和手工艺。
农作物以水稻、玉米、高粱等为主,同时也养殖兔、山猪、鸡等家禽。
布依族的手工艺以织锦技艺和竹编技艺为代表,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中。
布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注重家庭、传统和团结。
近年来,布依族的文化、语言和传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布依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和云南省的一些地区。
布依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布依族文化的概况。
1.历史与起源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原住民之一,起源于古代的滇池地区。
布依族的祖先在古代就已经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2.语言与文字布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布依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多采用汉字和拉丁字母进行书写。
3.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样,主要有原始宗教、萨满教、道教、佛教等。
其中,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以自然神研究和崇拜为核心的,他们崇尚自然,尊重山川和土地。
4.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布依族传统上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农业为生。
他们往往居住在山区,有独特的田野、山林和房屋布局。
布依族的社会结构以大家庭为单位,有父系血缘的血缘关系,重视家族的传承和连续性。
5.艺术与手工艺布依族的艺术和手工艺发展相对较为发达,包括织布、染色、木雕和银饰等。
布依族的织布技艺独特,他们使用土家族传统的蓝色染料,制作出色彩鲜艳且富有纹饰的布料。
6.服饰与饮食布依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多采用手工染色和手工编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而布依族的传统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食,同时也有大量的野菜和山珍作为辅助食物。
7.舞蹈与音乐布依族的舞蹈和音乐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舞蹈多以群舞形式表演,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布依族的音乐多采用笛子、板胡等乐器演奏,曲调优美婉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8.节日与庆典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丰富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是苗族的龙船节和赛龙舟活动。
这是布依族社区居民家族之间相互赠礼、商谈婚嫁等重大事宜的时机,亦有舞蹈、歌曲、竞赛等形式的庆典活动。
总之,布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丰富的历史、宗教、社会结构、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布依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保护和传承,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布依族民俗礼仪

布依族民俗礼仪
布依族是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俗礼仪深厚,颇具特色。
以下是关于布依族民俗礼仪的介绍,按照列表划分详细阐述。
一、布依族的婚俗
1. 婚姻的选择
布依族的婚姻自由,存在包括自由恋爱、亲密性亲婚等多种方式。
2. 纳彩礼
布依族男方家庭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纳彩礼,礼品包括猪肉、蜜糖、米酒等物品。
3. 结婚仪式
布依族的结婚仪式通常在早上举行,全村男女老少搬出门,到新人家中庆贺。
二、布依族的祭祀活动
1. 布依族祖祭
每年的农历二月或者三月,布依族会进行为祖先所举行的祭祀活动,
还会进行占卜仪式等。
2. 水神节
水神节是布依族传统的重要祭祀活动,多在每年的五月或者六月进行,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三、布依族的葬礼习俗
1. 布依族的出殡仪式
布依族的出殡仪式表现了对死者的哀思和敬重,会有乐队前行,女性
会哭泣搭桥等。
2. 做坟堆
在布依族的葬礼上,家属和父老村民会共同建造坟堆,坟堆上会摆放牛、羊等动物的牙或者骨头。
四、布依族的节日习俗
1. 龙船节
龙船节是布依族的重要节日,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或者六月进行,以
表达对水源的敬畏之情。
2. 芦笙节
芦笙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份举行,是为了感谢丰收和传承民族文化。
以上是关于布依族民俗礼仪的介绍,布依族人民始终保持着淳朴的民间传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布依族服饰简介

布依族服饰简介
布依族服饰是指布依男女的服装。
布依族的服饰,一般在成年时穿上,直到去世。
在一些山区,男子仍穿着没有围领的宽大长裤,配上对襟短上衣;妇女穿着不分男女的长衣或短衣。
布依族男女都戴长檐帽,帽子上有许多小铃铛或铜铃。
妇女的发式比较讲究,一般是在头上插上许多小竹签,上面缠以绸布。
布依族妇女喜欢穿一种叫“白布夹脚”的长裙,其特点是:长裙和双脚都用白布包裹,既美观又舒适。
布依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布依族妇女都有自己的“白布夹脚”。
妇女在服饰制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其制作工艺从选材、剪裁到缝制都十分讲究。
首先是布料。
布依族妇女所穿的衣服主要用蓝靛染成,蓝靛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染料,布依族人习惯用它来染布。
蓝靛染色很特别,不用水调和,而是将蓝靛放在水里浸泡,然后把泡好的蓝靛放在石槽里反复捶打。
洗干净后再用水浸泡后晾干就可以使用了。
制作时先将蓝靛放入锅中煮熟、揉碎,再将它们放入石槽里反复捶打,这样蓝靛就会染到布匹上了。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传统体育
布依族主要居住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有200多万,占人口总数的90%。
布依族在安顺地区的镇宁、紫云、六盘水及关岭、毕节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四川、云南也有少数布依族居住。
布依族是一个古老本土的民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在长期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成分,现今已成为人口较多的民族。
布依族除了个别地区的少数人信奉天主教以外,多数人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一般迷信鬼神。
布依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它与壮语和傣语有密切亲属关系,传统体育活动与壮族、傣族也有一定的联系。
归纳起来,布依族传统体育运动主要有以下项目:
1、跳竹竿
竹竿舞又称“打竹舞”、“跳竹竿”、“打柴舞”或“跳柴”,有着非常浓郁的乡土气息。
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时,人们都要聚集在一起跳竹竿,而且往往都是通宵达旦。
场面豪迈洒脱,气氛很热烈欢快,深受人们的喜爱。
跳竹竿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活动。
2、耍狮
布依族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有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舞狮是布依族中流传很广而且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活动之一。
布依族舞狮起源于三国时代,但在南北朝后才盛行起来,到元、明、清时期,此项活动得以广泛开展,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舞狮运动开展得不是很理想。
但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不断的变化,这项古老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布依族主要聚居的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镇宁、紫云和关岭等自治县,凡布依族居住较多的乡镇几乎都有舞狮队,甚至有的乡镇有几十支舞狮队。
布依族的舞狮活动是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
布依族舞狮子,与其他民族的玩法风格小有不同。
布依族人的“舞狮”“狮”由人装扮而成,头罩纸扎“狮头”,身覆彩布“狮身”,两人扮演的为“大狮”,一人独扮的为“小狮”。
玩的时候一人扮武士持彩球在前逗引,“狮子”则在后随舞,翻滚纵跳,摇头摆尾。
“舞狮”分文、武两种,“文狮”表现温顺,有舔毛、瘙痒、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得勇猛,有登高、跳跃、彩球、腾转等动作。
3、划竹排
三月三是布依族很隆重的祭祀日,初三祭山神,初四祭冰雹,初五祭龙潭(水神)。
节日里,青年男女要举行划竹排的比赛,比赛结束后会下河打水仗、游泳等,在岸边的会唱起山歌,吹木叶。
此项活动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提供了好机会。
4、打陀螺
布依族的陀螺,其制作材料多为青铜木,形状很像漏斗,直径一般约为4到8厘米。
布依族的打陀螺比赛有好几种形式,一种是比“凶”,即加快旋转的速度,并向对方的陀螺撞击,两个陀螺相撞之后,便停止抽打,陀螺先倒地的一方为输。
另一种比“久”,这种比赛一般是在个人之间进行。
还有一种比“快”,这种比赛的形式比较常见。
5、玩山
就是到山上去玩耍,这是布依族欢度节日的活动方式之一。
每缝到了春节、六月六、七月半等传统节日,特别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景,姑娘们会穿上秀丽的衣裙,带上精制花包;小伙子则骑上配鞍的大马,揣起心爱的竖笛;老人吆喝着披红的水牛,背上调好的撒拉;小孩子们穿上节日的新衣,拿着彩色的鞭炮,一起聚集在固定的山岭坝子,进行跳舞、唱歌、吹撒拉、斗牛、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活动。
青年男女进行丢花包等,以此来寻找自己的爱侣;老年人则凑在一起谈古说今。
场景真是人山人海,到处洋溢着幸福欢乐的气氛。
古时候,布依族主要以狩猎为生,当猎获了较大的野物,整个部落都要祭山神进行狂欢。
后
来族人逐渐以农牧业为生,生活比较稳定,狂欢的形式逐步固定,这就是玩山的起始。
布依族玩山的场所沿用了跑马坡、跑马坪等旧称,过去玩山主要是赛马活动,时代不停地变化,因此又逐渐增添了新的内容。
一九八一年六枝特区的板照、常寨等地的玩山,增加了篮球、跳高、赛跑、游泳、跳远等活动。
6、秋千
布依族的秋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观音秋,又称为十字秋,由四个人同时在水车形的秋千上打转,夜间在秋千上挂上灯笼,别有一番情趣。
另一种叫做夹板秋(又称磨秋),由一人着地转动秋板,另外一个人向上翘起做各种动作。
7、丢花包
康熙年间编纂的《贵州通志》蛮僚篇说:“仲家……于孟春跳月,用彩布编为小球如瓜,谓之花球,视所欢者掷之。
”康熙以后,在各布依族居住的府、厅、州、县的方志中,对“挪花球”、“丢花包”均有记载,说明清代以后布依族的男女青年丢花包已普遍盛行。
丢花包是在布依族男女青年之间流传的体育游戏活动,各地丢花包都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多在春节、六月六或七月半等民族传统节日期间举行。
花包最早是以花布包作球形,后来改为枕形。
有的一侧钉有提绳,有的则边缘缀有“耍须”,还有的四角缀有花边。
枕袋里装有米糠、小豆或棉花籽。
丢花包的方式是男女相对站立,各站一排,距离十多米,互向异性投掷。
刚开始随意投,渐渐的改为爱慕谁就多掷向谁,如果对方也愿意多向自己投掷,就表示有情意,可以邀请定期幽会,以此来互相了解,加深感情。
丢花包还有很多传说,据说很久之前,盘江一带有个布依族姑娘名为糠妹,长得比攀技花还美丽,不仅勤快、还很能干,向她求婚的人非常多。
某一年的正月十三这一天,有七个青年一齐来向糠妹求婚。
她想了想说:“你们后天吃过早饭以后,都到寨子边的草坪上等着,我丢七个布包给你们,谁要是拣到我最心爱的布包,我就和他成亲。
”青年们走了后,糠妹用黄、青、红、白、绿、灰、蓝七种布做了七个和鹅蛋那么大的布包,里面分别装入粳米、粘米、糯米、小米、高梁、小麦、米糠。
正月十五那天早饭过后,糠妹拿着七个布包来到草坪上,见到七个青年中有六个已经等在那里,她将布包向他们甩过去。
大家争着去抢那些装有粮食的布包,只有那个装米糠的蓝包没人拣。
晚来的青年满头大汗地跑来,看到只剩下了蓝布包,心灰意冷地拣起来。
糠妹开始选自己心爱的布包了,她问那六个青年:“你们为什么来得这样早?”六人中有人回答:“为了早看到你,我起床后脸都没洗就来了。
”有人说:“怕今早起不来,我昨晚吃过饭就睡了。
”糠妹又问晚来的青年:“韦牛,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啊?”韦牛说:“今早我起床后,帮阿妈磨了五斗包谷,又上山砍了一挑柴,然后帮隔壁老孤奶家挑了三挑水,就赶后了。
”听到这,糠妹大声宣布:“我最喜欢蓝色糠包。
”就这样,糠妹嫁给了勤劳正直的韦牛。
从此,盘江一带的布依族青年在选情侣时,兴起了丢布包。
因为是糠妹起的头,她选中的又是糠包,因此叫做“丢糠包”。
后来,糠包越做越精致、越漂亮,人们又叫它“丢花包”。
8、跳把式
布依族把兵器的种类称做“把”,演练时的动作和套路称做“式”,“跳”则为演练,“跳把式”因此得名。
“跳把式”起源于民俗活动,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为了不使“把式”被忘掉,在一些祭祀集会中,就会把兵器拿出来练习,一是为了使这些兵器套路得以沿袭相传;二是为了练好武艺,防御和抗击前来冒犯的敌人。
表演时八种兵器同时使用,其中大刀、三尖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跳把式套路比较多,以对刺、对杀、对打为主。
无论用哪种兵器,都各有特点,即严格又很规范,动作即迅速又有力度,刚键利索。
可以集体练,男女对练,单人练,武艺高强的人经常进行单练或者双人表演。
9、武术
布依族武术是布依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中华武术大家庭的重要部分之一。
布依族武术文化如果从主客体的角度进行划分,主体为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在表现; 客体
为布依族武术的实体内容,如: 拳谱典籍、技击套路等。
布依族武术是典型少数民族的武术,首先它的武术文化具有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其次它的武术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多与日常生活习惯和反抗压迫的军事斗争有着重要的联系。
简单理解布依族的武术文化可以这样认为:布依族武术文化主要是布依族武术在生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认为布依族武术文化是布依族武术技击外在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布依族人们思维与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
如果从其历史、地域等背景来定义布依族武术文化,可以认为布依族武术文化是以布依族民族文化为创造主体,在布依族聚居的区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很明显的布依族民族特色和稳定文化结构,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区域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