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藏象学说
从《黄帝内经》中学习藏象理论

从《黄帝内经》中学习藏象理论【原文】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译文】黄帝问: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功能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象即指人体内的脏腑及其呈现在外的功能表现)中有哪些内容呢?岐伯答:心脏,是生命的根本,是神所居之处,主宰全身精神意识活动,统率全身,心的精华表现于面部,其功能是充养和温煦血脉,为阳之太阳,与夏热之气相通。
肺脏,是气的根本,主宰全身之气,是魄所居之处,肺的精华表现在皮肤上的毫毛,其功能是充养和滋润皮肤,是阳中之太阴,与秋燥之气相通。
肾脏,是封藏的根本,密封和潜藏人体的真阴与真阳,是精所居之处,肾的精华表现在头发,其功能是充实和滋养骨骼,为阴之少阴,与冬寒之气相通。
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贮藏血液,是魂所居之处,肝的精华表现在爪甲,其功能是充实和滋养筋膜,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温之气相通。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储藏“食物”的根本,是营气所居之处。
它们的功能类似盛贮食物的器皿,又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它们的精华表现在口唇的周围,能够充实和营养全身的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的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
所以说,以上五脏六腑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少阳胆气的升发作用。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陈辉。
黄帝内经之藏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
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
互关系的理论。是《内经》理论的核心
内容、其他各学说的基础因而受到历代
医家的重视,在解剖观察,脏腑和精气
神理论论方面作了充实和发挥。
藏象学说
1以藏泻的功能特点作为划分脏腑的标准, 将人身主要器官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2从五行生克制化,政制分工合作,气机运 行等方面论述脏腑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心为主宰的关系。
服药三月后头发大部分恢复正常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分析此病案表现在于头发之脱落,中医认
为”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即头发 的生长,一赖于人身血液之濡养,二则与肾脏 有密切的关系.肾精充足,则头发乌黑发亮,小 儿之头发不盛,老年之头发脱落,就在于肾精 气之不充或衰弱所致,赵老根据内外相应之 理,诊断刘某二年之脱发在于肝肾不足血虚 所致,故以滋补肝肾,养血生发为治疗大法,前 后治疗三个月,使两年之疾患基本痊愈.
之少阴.可从.阳,指膈上部位.少即量少的 意思.少阴,谓本脏阴气较少.
临证指要
一男童,两岁半,数月来多汗,夜卧则浸湿枕席,食 纳欠佳,面色恍白,且易患感冒.舌苔薄白,质正 常,指纹淡红.大便调,曾服钙片治疗,汗乃不减.
此证为肺卫气虚而易感风邪,故汗多而夜甚,感 冒之病时有发生,治疗当益气固表兼散风邪,用 玉屏风散加味.
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输泻者 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
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
此受五脏浊气有两种含义:1浊气,指水 谷精微,相对自然界清气而言较浊故称 “浊气”。“此受五脏浊气”即传化之 腑必须接受五脏所藏精气的充养,才能 发挥其正常的传化水谷的功能。2浊气, 指五脏代谢后的废物。“此受五脏浊 气”。即五脏将精微物质经过代谢所产 生的浊物,必须传之于传化之腑,由此 排出体外。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二章 五脏之象
概说
藏 象
最宝贵的器物
广义 泛指内脏
藏
zà ng
喻指人体 的内脏 深藏于内
狭义
五脏
藏象
cá
精
ng
贮藏
神
形象 解剖形态之象
生理之象 象 表象
病理之象
狭义的脏
以 象 测 藏
应象 内 脏 与 自 然 界 相 通 应的事物和现象
张景岳:“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 藏象。”
血是奉养精神与形体最为重要的物质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 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 生身,莫贵于此。”
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灵枢·本脏》谓:“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2.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辅佐、辅助。
治节:治理调节。
(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是产生、耐受、解除疲劳的根本,为藏魂之所。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属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 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能够耐受疲劳;肝 血不足,筋失濡养,可产生疲劳,所以说肝为罢 极之本。 •肝为藏魂之处,魂是在神的支配下的无意识的精 神活动或动作,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 则魂有所舍,夜寐安和。
膀胱位居下焦,是三焦水液所归之地,故称之为 州都之官。
气化 此指以肾气(阳)为主的各脏腑之气对膀 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 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两方面。
总之,十一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藏的功能 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
但并非指胆是十一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君之上, 只是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
《内经》中类此而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 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者,五藏之本”等。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的精髓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的精髓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中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具有深厚的学术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黄帝内经的精髓,介绍其核心理念和应用价值。
一、整体观念和阴阳学说黄帝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提出了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相对方面构成。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对健康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通过阴阳学说,指导医生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黄帝内经强调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它认为人体的器官、组织、气血津液等都与五行密切相关。
通过对五行的平衡调节,可以维护身体的健康。
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了藏象学说,指导医生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了解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黄帝内经强调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与均衡,可以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正是依据经络学说来选择穴位和施针方法。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通过经络学说,使针灸疗法具备更准确、有效的治疗效果。
四、辨证论治和四诊疗法黄帝内经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即通过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疾病的特点,然后应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病机变化。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通过辨证论治,使中医医生能够对症下药,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五、养生和预防黄帝内经关注疾病的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了“顺应自然”,“上医众病之本在于未病”,“治未病”的理念。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调控等方面的养生方法,可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防患于未然。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通过注重预防和养生,使人们能够在身体健康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器于阴阳五行形象化的学说。
比如:肝有病了,要考虑肾;因为肝的象是木,肾的象是水,而水生木。
这里没有肝的外部表象‘眼’和肾的外部表象‘耳’的事儿。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藏象学说的特点一是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
(一脏一腑相表里的依据是A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和相互络属;某一脏与某一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紧密联系。
)二是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是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四是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五脏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关系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持体内外环境间的相对平衡协调。
藏象五系统邓宇等,1999年提出分形藏象五系统心系统: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为表里。
肺系统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系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肝系统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肾系统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藏象学说的理论形成藏象学说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与护理黄雅光1,什么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
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课件

题
解
六节:一年分为六个时间段节,古人以 “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为六十日,称 为一节,每年三百六十日,分为六节。
藏象:藏于内部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部 的征象。
本篇先论“六节”的气候变化及其对人 体和疾病的影响(未选),继而论人体藏象, 故名。
内容提要
本篇在论述把一年分为六个时间 段节以研究人体和疾病与自然气候 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藏象学 说。课文节选其中有关藏象学说的 内容,包括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与体表组织和自然界四时的通应关 系等。
(五)五脏的四时阴阳属性
1.心通于夏气,是用夏天阳热炽盛的气候来比喻说 明心为火脏,以阳气为主,具有温热的特点。
2.肺通于秋气,秋令气候渐凉爽,万木凋谢,百花 凋落,自然界阳气渐收敛,以此比喻肺为清肃之 脏,具有宣降的特点。
3.肾通于冬气,冬天气候寒冷,万物收藏,阴气收敛, 动物蛰伏以比喻肾为封藏之脏,具有主蛰藏精气密固 阳气之特征。
3.肝者,罢极之本:肝藏血,调节人体血量, 主管血液的分配。所以肝藏血以养筋、柔筋、 主管肢体活动,有消除疲劳的作用。
4.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 之本:这是指脾胃等消化器官是人身营养物质 化生之源,故曰“营之处也”。饮食物摄入 后,必须经过胃的腐熟水谷,脾的运化精微, 三焦的气化作用,小肠的化物、泌别清浊,大 肠的传导糟粕,膀胱的通利洲都,分工协作共 同完成转化水谷五味,摄取精微,排出废物的 作用,是体内水谷的运化、产生营养的根源。
(三)气味相合,滋养五脏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二、论藏与象之间的关系
(一)“藏象”的含义及藏象学说
藏:居于体内的脏腑;象:脏腑反映 于外的征象及脏腑自身的实质形象。张景 岳:“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中医学藏象学说

五 行五
脏
人体
六 五五 腑 官体
五五 志华
角酸 青 生 风 东春 木 肝 胆 目筋 怒 爪
徴苦 赤 长 暑 南夏
火心
小 舌脉 肠
喜面
宫甘 黄 化 湿 中长 夏
土脾
胃 口肉
思唇
商辛 白 收 燥 西秋
金肺
大 鼻皮
肠
毛
悲毛
羽咸 黑 藏 寒 北冬
中医学藏象学说
水肾
膀 耳骨 胱
恐发
13/188
第二节、脏 腑
外邪伤人,常先从皮毛而入
肺主气属卫
(1)宣发卫气,输津于皮毛
肺
(2)皮毛与肺配合,协调肺呼吸作用
水谷精微
肺气宣发
卫气
1. 护卫肌表 2.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中医学藏象学说
3. 调整控制腠理开合
41
41/188
肺气不宣
肺气虚弱 宣发渎职 卫气虚弱
恶寒无汗
宣发肺气
肌肤苍白,憔悴 皮毛枯槁 怕冷、出汗 轻易感冒
舌质色泽--气血运行和心主血脉生理功效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者,音声之机也”
中医学藏象学说
27/188
心功效正常
心开窍于舌
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心功效异常
心阳气不足
舌质淡白胖嫩
心阴血不足
舌质红绛瘦瘪
心火上炎
舌红,甚至生疮
心血瘀阻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异常
22/188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亲密相关
血液是神志活动物质基础 “心藏脉,脉舍神”
心主血脉
影响
心主神志
担心,愤恨,焦虑等心神改变 面色和脉象改变 心胸部感觉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膻中(臣使之官)
接近君主的内臣,具有代替君主发布命令的功 能,心所主的喜乐神志由此传达发出。 膻中与心包络: 在经脉所属、循行上,二者各有独立意义(前 者为任脉的穴位,后者为手厥阴心包经); 从脏器实质看,类心包膜。
(六)脾胃(仓廪之官)
为管理粮仓的官,水谷精微发出于此,为水谷 之海。
(七)大肠(传导之官)
一.五脏
(一)总的功能:藏而不泻 总的特点:满而不实 (二)意义
1.生理:在脏腑关系中,五脏为主,六腑为次, 六腑功能多由与其相关的五脏来主持。 2.病理:发病规律表现为 脏病多虚; 六腑病变多与五脏有关,故腑病亦要治脏。
腑病治脏举例 1.小肠病变特点:清浊不分,表现为二便 失常。 若小便短赤,甚则出血,口舌生疮,为 心火下移小肠,治以导赤散。 若小便短少而清,大便泻泄,形寒肢冷, 纳食不运,为脾阳虚寒,治以温脾汤之 类。
(四)少阳胆经为半表半里之经,通达全身阴阳。 (五)胆与精神活动有关。(“胆气通于心“) (六)肝与胆相为表里,同主疏泄,调达全身气 血。
思考题:
试述“藏象”的含义,并联系原文加以说 明。
《素问· 灵兰秘典论》(节选)
内容:以古代封建王朝官职为比拟,论 述了12脏腑的主要功能以及其相互为用、 相互协调的关系,同时强调了心在人体 生理、病理情况下的主导作用。
(四)肝者,罢极之本
肝藏血而主筋,筋能束骨,联结关节肌肉,主 运动,故为罢极之本。 若肝虚,疏泄不及,气机不畅,血运不调,则 人不耐疲劳,倦怠乏力,运动失利。 “肝主筋而主血,少则为虚,急则为寒,此肝 藏虚寒,而不能营养于筋,故为挛瘛之病。”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卷五》)
(五)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
四.奇恒之府的归类与命名
(一)命名
奇:jī,除胆外,其它府没有与脏的表里络属 关系。 qí ,奇特,奇恒之府形态似府而中空,但 功能似脏,储藏阴精,不输泻水谷(藏而不泻) 而不同于正常的传化之府,似脏非脏,似府非 府,故名。
(二)归类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魄门亦为五脏使”的含义与意义 (一)含义
对小肠传送下来的水谷糟粕进行燥化,形成粪 便,经过传导作用将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故 名。
(八)小肠(受盛之官)
承办差事的官,接受胃中的水谷,进一步消化 (化物),分清别浊: 清:水谷精微上输于脾而布散全身 多余的水液挤入下焦渗入膀胱 浊:食物糟粕送入大肠
(九)肾(作强之官)
精力过人的官,具有藏精之职,人的技能、灵 巧发出于此。 作:工作,动作;强:形盛志壮。作强指工作 精明强干,动作轻劲有力。肾主骨生髓,肾精 充盛,髓充骨壮,则能作强力劳动,故曰“作 强之官”。 伎:技能;巧:聪明智慧。伎巧指技艺精巧灵 敏,才气横溢,思维敏捷。肾藏精生髓,精以 生神,髓充于脑,神旺髓满,则思想精力充沛, 善思而能作精巧的工作,故曰“伎巧出焉”。
辅君之臣,具有辅心行血之功,全身之气的治 理调节发出于此。肺有治节的作用,又与心同 居胸中,为近君之臣,故为相傅之官。 肺主治节是对肺脏功能的一种高度概括,它包 涵了肺与心、肝、脾、肾的关系和在气、血、 水液代谢等方面的作用。
1.肺主气,其治节在于气机之升降出入,主要反 映在: 肺肾吸纳相召,金能生水 肺脾升降相因,子助母运 肝肺左升右降,金能制木 2.肺朝百脉,其治节在于营运血液。肺之治理血 液的关系有三: 血液之生,赖肺气之化 血液之运,由气所统帅 血液之用,肺为之敷布 3.肺主宣降,其治节在于通调水道:肺气宣降正 常,则水道畅通,气能化水,水津布散。
《素问· 经脉别论》
内容:本文论述了谷食水饮、精气的化 生、吸收、输布的生理过程。 一.第一段 (从“食气入胃”至“以决死 生”) (一)故食精气的化生、吸收与输布过程
食气 浊气归心 胃 肝 淫气于筋 (脾气散精)
淫精于脉 留于四脏(心肝脾肾) 络脉(浅) 经脉(深) 府精神明 毛脉合精(气血相合) 输精于皮毛
府,所在之处。即指除胆外的五腑直接参与传 化水谷,为水谷受纳、传输、化生之处,故名。 特点:传化物而不藏
三.藏、满、泻、实的含义
藏:储藏精气 满:精气充满 泻:输泻水谷 实:水谷实物 脏腑藏泻不同的理论,仅就其生理功能 特点而言。其实五脏也有浊气,六府中 也有精气,脏中浊气由府输泻而出,府 中精气输与脏而藏之。
概述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 六节藏象论》。 所谓“藏象”,张介宾谓“藏居于内,形见于 外”。 藏象的实质:中医说的精、气、神、血、 五脏等,不仅指解剖学上的实质脏器和体液等 成分,更主要是功能单位,即人体生理功能和 病理变化复杂反映的概括。精、气、神、血、 五脏的机能活动,实质上是整体的活动。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体现了 “生命一体”的整体观)。
三.心在脏腑生理、病理关系中的主导 作用
生理:“主明则下安” 病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思考题:
1.本篇对脏腑功能论述的特点是什么?其 主要论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肺主治节”的作用?
《素问· 五脏别论》(节选)
内容:本文论述了五脏六腑总的生理特点 及功能、奇恒之腑的归类与命名。
2.膀胱病变特点:开合不利,表现为小便 失常。“膀胱不利则癃,不约为遗溺” (《素问· 宣明五气篇》)。
若病在肾,宜温肾化气/温肾固摄,治以 济生肾气丸、缩泉丸之类。 若因肺气不利、肝气不利或脾气亏虚而 致者,当清宣肺气、疏解肝气、升提脾 气来治,如清肺饮、六磨汤、补中益气 汤。
二.六腑
(一)总的功能:泻而不藏 总的特点:实而不满 (二)意义 1.生理: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2.病理:腑病多实 (三)传化之府的含义
魄门的生理与五脏之间关系密切。魄门 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 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肃降、肾气的 固摄,方能开合有节,不失其常。同时, 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够协调内脏的升降。
(二)意义
魄门的功能能反映内在脏腑的状况。 1.病理: 便秘 :肺失宣降的咳嗽证 胃肠燥热的阳明腑实证 肝郁气滞证 肾阳虚证 泄泻:脾胃虚寒证 大便失禁:痰蒙心窍、邪陷心包证 2.预后:魄门不约而大便失禁有时是病情危重 的主要指标。
藏象学说产生的客观基础: 解剖实验; 长期的生活观察; 大量的临床实践,从病理现象推论出生理功能。
《素问· 六节藏象论》(节选)
一.藏象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 张介宾: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 于外,故曰藏象。 藏象:根据内在五脏的外在表现出来的 生理与病理状况,来推断内脏生理状况 和病理变化,以此来达到对内脏的认识。 意义:反映了中医认识脏腑的特点是 “从外知内,以象测藏”。
脾者,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至阴,通与土气:至,到达;太阴为三阴之始, 故名。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类“土爰稼穑”, 故通于土气,脾病也多表现为运化失职。
本篇未名脾通与哪一时令 《素问· 藏器法时论》:脾主长夏
生理:脾为湿土,长夏多湿,同气相求 病理:长夏善病洞泄(大便泄泻
脾不单独主某一时节,而与四时密切相关,每 季最后18天为脾主时。
六.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一)取决于胆的升发之气 胆为甲木,升发之气大于肝。胆气升发,脾胃 升降有序;胆失升发,脾胃失和,不能充养其 他脏器,故曰。 “胆气不升,则飧泄、肠澼不一而起矣” (二)取决于胆的决断功能 胆主决断,主要依赖于胆气的壮、顺、通利。 胆气壮者,虽遇事不顺,事过则已,不会干扰 内脏的协调关系,故曰“气以胆壮,邪不可 干”。“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 (三)笔误,有人认为“十一”为“土”字之误。
肺通于秋气
生理:肺气清肃,为阳中之少阴 病理:燥易伤肺(如:秋季皮毛干燥,干咳少 痰,鼻腔咽喉干痛等)。
肾通于冬气
生理:肾气伏藏,冬寒万物闭藏,故为阴中之 太阴 病理:肾为寒水之脏,“寒喜中肾”(《三因 方》)。“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伤于 寒,春必温病”。
肝通于春气
生理:肝气条达疏泄,春气升发条达,故为阳中 之少阳 病理:“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二)本段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本段对后世治疗水液代谢紊乱的疾病颇有启发。 1.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如培土生金法治疗咳嗽多痰,咯吐痰涎之症。 2.肺“通调水道”的启发 如宣肺行水法治疗风水。 3.水液“下输膀胱”的启发 如膀胱气化失职的尿闭症,多用温肾化气之法来 治疗。
《素问· 太阴阳明论》
(十)三焦(决渎之官) 三焦是主持水利的官,司决渎,具有疏 通水道之职,水液运行的道路发出于此。
(十一)膀胱(州都之官)
膀胱为全身水液汇聚之处,故名。 膀胱储存津液,通过三焦的气化作用 (三焦主持诸气),津液中之清的部分 上输于肺,宣散濡布脏腑;浊的部分向 下排出体外。
二.十二脏腑存在相互协调为用的关系
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
1.谷食精气的化生、吸收与胃、脾、小肠的功能 有关。 2.谷食精气的输布与脾气散精、肺气宣发有关。 3.谷食精气输布的两个途径: 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二)“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机理
气口,又名寸口、脉口。 气口是手太阴肺经动脉起始跳动处,肺朝百脉, 气血相合,百脉隶属脏腑,故脏腑的气血变化 可以从寸口变化反映出来。 另据《素问· 五脏别论》内容,脾肺同属于太阴, 脾胃化生气血,由肺脉上归于肺,敷布周身, 故脾胃(后天之本)的强弱可以反映于寸口。
二.五脏的主要功能概括
(一)心者,生之本
这与心主血(脉)、心主藏神两大功能有关。
(二)肺者,气之本
肺主气,司呼吸。肺即主呼吸之气,又主一身 之气,故为气之本。
(三)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肾气伏藏,藏先天之精,生命之源,是封闭固 藏的根本。“精”宜封闭固藏,不宜外泄。肾 藏精,主要是为使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应有 的生理效应而创造条件,不让精气无故流失。 肾之精乃人体生长、发育、寿夭之本,人体生 命力的旺盛与否、衰老的快慢、寿命的长短, 取决于肾精的充盛闭藏与它所化的肾气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