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及正常值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U波
总结词
U波代表心肌的舒张期电位。
详细描述
U波是紧随T波之后的微小波,它代表心肌的舒张期电位。U波的出现可能与心肌的代谢和电解质平衡 有关,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02
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
P波的命名
总结词
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
详细描述
P波是心电图上的第一个波段,产生于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 是心房肌细胞去极化的结果。P波的形态和大小可以反映心房 的电生理状态,对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具有重 要意义。
U波的命名
总结词
U波代表电位差的变化。
VS
详细描述
U波是紧随T波之后的小波,其产生机制 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心肌的舒张和细胞 膜的电位差变化有关。U波的形态和大小 对于诊断一些特殊类型的心律失常具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03
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P波的意义
01
P波:代表左右心房的除极电位变 化,是心电图的第一个波段。
02
P波的意义在于其形态、大小和方 向可以反映心房的电生理状态, 对于诊断心律失常、心房肥大等 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QRS波群的意义
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的除极电位 变化,是心电图的主要组成部分。
QRS波群的形态、宽度和振幅可以反 映心室的功能状态,对于诊断心肌缺 血、心肌梗死、心室肥大等疾病具有 重要价值。
心肌梗死可能导致T波倒置或 消失。
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高钾血症 等可能导致T波形态的改变。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T波形态的 改变。
U波异常的可能原因
低钾血症
低钾血症可能导致U波幅度的增 高。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U波形态的改 变。
正常心电图

高寒薇 赵静宜
心脏活动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产生电激动,它出现在心脏机械 性收缩之前。心肌激动的电流可 以从心脏经过身体组织传导至体 表,使体表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 的电位变化。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一)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氏纤维
测量5个以上连续的RR间距,然后用60除以其 平均值,求得每分钟心室率。若求心房率,需测 PP间距。 数30大格(共6s)内的QRS波群或P波的个数, 乘以10,即为每分钟心室率或心房率。
2.心肌除极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便开始除极(depolarization),此 时,膜外正电荷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外的电荷逆转, 即细胞膜外转为负电荷,细胞膜内转为正电荷,产生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这种极化状态的消 失,叫除极。
此过程中细胞膜外相邻的一个尚未除极的部位仍带有 正电荷(+,电源)与一个已经除极了的负电荷(-, 电穴)构成一对电偶(dipole)。
4. QRS波群(QRS interval):表示心室的除极化, 正常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5. ST段(ST segment):为QRS综合波之后位于基 线上的一个平段,其后出现向上或向下转折的一个 波为T波
ST段移位的测量
以QRS起始部作为参考水平线,取J点后0.04s、 0.06s或0.08s处为测量点。 报告ST段移位时,应说明ST段移位类型与测量点。
(一)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
1.心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极化状态
此时细胞膜外侧具有正电荷(+),膜内侧具有 负电荷(-),细胞内外存在电位变化,为静息 电位(resting potential)。
正常及异常心电

RAD +2510 AVR q/R<1
V1 R/s>1
V5 r/S <1
右 房 大 、 右 室 肥 厚
心肌梗死基本图形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Q≥1/4 R
Q≥0.04sec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其意义
1.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波形。 1)P波的振幅<0.25mv 2)P波的宽度<0.11秒 3)P波的方向II III AVFV4—V6导联直立 AVR导联倒置(窦性心律)
2.P—R间期:代表自心房肌开始除极到心室 肌开始除极的时间,时间为0.12—0.20秒。
右房大
SV1=0.9mv RV5=2.7mv
左室肥厚
1.QRS波群电压增大 1)RI+SIII>2.5mv 2)R avL>1.1mv 3)RavF>2.0mv 4)RV5或RV6>2.5mv 5)RV5+SV1>3.5mv(女)4.0mv(男)
2.反映左室劳损的ST—T改变 3.电轴左偏在—10度左右 4.QRS时间轻度延长在0.08—0.11 s之间
左房大
I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0.20 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其意义
3.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除极 1)QRS波群时间:0.06—0.11秒,延长见于心室 肥厚或心室内传导阻滞。 2) QRS波群振幅:肢体导联R+S>0.5mv 胸前导联R+S>1.0mv。反之则为低电压, 见于 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 损害等。胸前导联RV5<2.5mv 、 RV5+SV1<3.5mv(女)、4.0mv(男)。 3)Q波:Q波<R1/4、Q波时限<0.04秒、Q波无 切迹、正常V1、V2导联无Q波、但可呈QS型。
心电图各种波段解析

心电图各种波段解析
1、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去极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电刺激由窦房结产生,经由节间传导通路而扩散至左右心房。
直立向上而顶端钝圆平滑,但AVR导联中的P波是倒置的,正常时节为0.06~0.12秒,电压小于0.22~0.25mvo
2、P-R间期:指以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
代表心房开始去极至心室开始去极的时间。
正常时间为0.12~0.2秒。
3、QRS波群: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在QRS波群第一个向下的波形就是Q波,正常时间小于0.04秒。
R波是一个高尖向上的波形,S波是在R波以后的向下的波形,正常QRS波群时间为0.06-0.1秒。
4、*T段: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间段,反映心室复极早期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正常的ST段应该在水平基线,在任何导联其向下偏移不超过0.05mv,向上偏移不超过0.1mvo
5、T波:反映心室复极后期的电位变化。
正常时间为0.1~0.25秒,电压为0.1~0.8mv0
6、Q・T间期:指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反映心室去极与心室复极的总时间,正常一般在0.36~0.44秒之间。
7、U波:代表心室肌的激后电位,在T波之后0.02~0.04秒出现,方向与T
波一致。
临床心电图学基本知识

临床心电图学基本知识一、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心脏的特别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
心脏的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高兴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激动传导在此处延迟0.05~0.07s),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
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了心电图上的相应的波段。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见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P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
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的,所以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
(2)时间:正常人P波时间一般小于0.12s。
(3)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2.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
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
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小于0.12s,多数在0.06~0.10s。
(2)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 波一般不超过1.0mV。
V5、V6导联QRS波群可呈qR、qRs、Rs或R型,且R波一般不超过2.5mV。
正常人胸导联的R 波自V1至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小于1,V5的R/S大于1。
心电图各波段的名称、意义、正常值及相关异常的意义

心肌缺血、低钾、
洋地黄、继发性改动(LHV、传导阻滞)
T波
心室快速
复极
与主波标的目的
一致
>1/10R
胸导联
>1/4R高尖、对称
急性心肌梗死极早期
高钾血症
低平(<1/10R)
倒置(深:冠状T)
心肌缺血、药物、内排泄障碍、脑出血
U波
心室后继
电位
与T标的目的一致 ,<1/2T波, V2-3易见(<0.1)
心电图各波段的名称、意义、正常值及相关异常的意义之五兆芳芳创作
名 称
意 义
形态、 时间(s)
电压(mV)
正常值
延长
缩短
正常值
增高(抬高)
下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压低)
P波
心房除极
<0.12(切迹峰距<0.04)
I,II,aVF,V4-6直立,aVR倒置
左房大
房内传导阻滞
无临床意义
右房大
PII、III、aVF≥0.25,Pv1
心率慢时易见
>0.1、或U/T>1
血钾太低、LVH
可有负向U波
Q-T
间期
心室除极与
复极的总时间
(60-100 bpm)
长Q-T间期综合症,
心肌损害、电解质紊乱,低钙血症、抗心律失常药物
洋地黄中毒
高钙血症
低温
短QT综合征
QRS
(60-100bpm)
>
左室肥大(0.10-0.11)
室内传导阻滞
室性搏动
高钾血症
左室相关:
RV5,V6≤2.5、RI
RaVL、RaVF
07心电图(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和正常值)

规则心率
• 计算方法1:心率(HR)=60/R-R(或P-P)间期的秒数
• R-R间距为0.8s,则 心率(HR)= 60/0.8=75次/min
• 计算方法2:0.04s=1个小方格,0.2s=5个小方格(1个大方格) 1min=25×60=1500个小方格,或5×60=300个大方格 心率(HR)=1500/R-R(或P-P)间期的小方格数 =300/R-R(或P-P)间期的大方格数
V1 V2 V3 V4
V5
• 逆时针转位
• 左心室向前向后,过
渡期图形提前( V1或
V6
V2)。
V1 V2 V3 V4
V5
4
心电轴是否发生偏移。
• 口诀:尖并尖,轴不偏; 尖对尖,向右偏; 口对口,向左走。 • 准确测量法:振幅法、查表法
• 临床意义
电轴右偏 右心室肥厚 右束支传导阻滞 电轴左偏 左心室肥厚 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后分支阻滞 肺气肿、肺心病
法洛四联症
左前分支阻滞 预激综合征
肥厚性心肌病
• 概念:自心尖部朝心底部方
• 6s(30个大方格)内有6个R波,则 心率(HR)= 6×10=60次/min 6s(30个大方格),6个R波
• 心电轴概念:是心室除极
过程中全部瞬间心电综合
向量(平均QRS向量),
简称心电轴。
• 正常心电轴在额面上的投
影指向左下。
• 心电轴测定方法
• 目测法:根据Ⅰ、Ⅲ导联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可粗略估测
向观察,设想心脏可循其长
轴发生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转动,称心脏的钟向转位。
• 可通过胸导联V3或V4导联
波形出现的位置来判断。
• 正常位心脏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及其意义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及其意义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并以图形化形式表示出来的一种医学检查方法。
心电图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运作状况,诊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等方面提供依据。
在心电图中,不同的波形代表着不同性质的信号,因此,对于不同波段的正常值及其含义的了解非常重要。
P波P波是心电图中表示心房收缩的第一个正波,又称为房性波。
正常情况下,P波的时长约为0.08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
P波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心室的收缩,如果P波出现异常,则可能表示存在心房颤动等问题。
PR间期PR间期是心电图中表示房室结和希氏束的传导时间,即心房收缩结束后到心室收缩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
正常情况下,PR间期的时长为0.12-0.2秒,如果PR间期时间过短,则可能出现房室早搏等问题。
如果PR间期时间过长,则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问题。
QRS波QRS波是心电图中表示心室的电活动的波段,它由三个波组成,分别是Q波、R波和S波。
正常情况下,QRS波的时间一般在0.06-0.1秒之间,振幅不超过1.5毫伏。
如果QRS波形态异常,则可能表示存在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等问题。
ST段ST段是从QRS波的末尾到T波的起点之间的时间段,它通常被用来观察心室的充电状态和失衡情况。
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水平,如果出现明显的抬高或降低,则可能表示存在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等问题。
T波T波是心电图中表示心室舒张的波段。
正常情况下,T波呈现一个向上的圆顶形状,时间一般在0.15秒以内,振幅在0.5毫伏以内。
如果T波出现异常,则可能表示存在心肌缺血、心肌炎症等问题。
以上就是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其意义。
对于医学工作者和患者来说,了解这些数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心脏的电活动变化,对于预防和诊治心脏疾病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态: 肢导: I、II、III及avF以正向波主; avR以负向波为主;avL不定; 胸导 :从V1~V6 : R波逐渐增高; S波逐渐减低; 单向波、双向波、三向波或多向波,如图示:
电压:胸导 V1、V2呈rS型, R/S<1, Rv1 ≤1.0mv ; V3、V4呈RS型, R/S=1; V5、V6呈Rs型,R/S>1;Rv5 ≤ 2.5mv; Rv5+Sv1 ≤ 4.0mv(男)~ ≤ 3.5mv(女); Rv1+Sv5 ≤ 1.05mv ; QRS低电压:肢导 <0.5mv; 胸导 <0.8mv。 Q波的正常值:时间<0.04秒;深度< 1/4R波; V1V2无q波;avR的Q波无意义
怎样阅读心电图:
1.心电图方格纸的意义:
心电图纸由横竖均为1mm间隔的小方 格组成。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做了统 一的规定: 横向:时间。走纸速度为25mm/s,每1 小格=0.04S; 纵向:电压。外加1mV的电压基线升 高10mm,每1小格=0.1mV。
2.心率:单位时间内P波或R波的个数。 心率规整时: HR = 60 S / R~R(P~P)S (次/分) =1500小格/R~R(P~P)小格 =300大格/R~R(P~P)大格 心率不规整时: 计算10s或20s内P波或R波个数, 分别乘以6或3; 3心律:激动的起源及节律。 4顺序分析P-QRS-T。
第二节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及正常值
1.P波: 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电压:
时间: 形态: 方向:P I、II、III、avF直立 P avR倒置
肢导<0.25mv; 胸导<0.2mv; <0.12s;
2. 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除极的电位 变化;
命名:Q波 P波之后第 一个负向波; R波 P波之后第 一个正向波; S波 R波之后第 一个负向波; 时间:0.06~0.10s;
6.J点:QRS波群的终点与ST段 起始处的交点,一般在 等电位线上。 7.ST段:代表心室的早期复极期, 一般位于等电位线上。 抬高: < 0.1mv;(V1V2 < 0.3mv;V3 <0.5mv) 压低: < 0.05mv;
8.U波:T波之后0.02~0.04″出现的振幅较小 的波,方向与T波一致。多见于胸导,尤 其是V3,其机理目前不明。
3.T波:代表心室的快速复极阶段
方向:与QRS波群的主 波方向一致; T波在I、II、V4~6向上, aVR向下;若V1向上, 则V2~6就不应向下。 电压: ≥ 1/10R 形态:顶端圆钝光滑、 无切迹、无挫 折、 升支缓、降支陡。
4.P-R间期:代表激动从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
极开始所用的时间; 正常范围:0.12~0.20s; 5.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部时间。 心率在60~100bpm: Q-T间期为0.32~0.44秒。 心率校正的QT间期: QTc = Q-T/ (R-R) QTc最大值为0.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