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良性病变

合集下载

2022年肝脏良性肿瘤治疗指南推荐建议全文

2022年肝脏良性肿瘤治疗指南推荐建议全文

2022年肝脏良性肿瘤治疗指南推荐建议全文肝脏良性肿瘤是指非癌性的肝脏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肝血管瘤和肝囊肿。

在2022年,针对肝脏良性肿瘤的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和推荐建议,以便为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2年肝脏良性肿瘤治疗指南的推荐建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肝血管瘤的治疗指南推荐建议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特征是血管增生和血管扩张。

根据2022年的治疗指南,下面是肝血管瘤的治疗推荐建议:1. 对于直径小于3厘米的肝血管瘤,一般可以通过定期的超声检查进行观察,没有需要进行主动治疗的必要。

2. 对于直径大于3厘米的肝血管瘤,且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应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以减少出血的风险。

3. 肝血管瘤出血的急性情况下,应迅速行介入治疗或手术切除,以防止严重的出血。

二、肝囊肿的治疗指南推荐建议肝囊肿是由膜包裹的液体或半固体物质组成的囊肿。

以下是2022年的治疗指南对肝囊肿的推荐建议:1. 对于无症状和小型的肝囊肿,一般可以通过定期随访观察,无需特殊处理。

2. 对于症状明显且囊肿较大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穿刺抽液、手术切除或内镜治疗等方法。

3. 当囊肿发生感染、破裂或出血等并发症时,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和其他相应的处理。

三、综合治疗指南的推荐建议1. 对于大量出血或破裂的肝脏囊肿,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 对于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和发展。

3. 在进行肝疾病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手术切除、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观察等多种治疗方式,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在进行手术治疗时,需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如开放手术、腔镜手术或微创手术等,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5. 在进行介入治疗时,需选择合适的介入器械和技术方法,并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进行介入操作。

结语2022年肝脏良性肿瘤治疗指南的推荐建议为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提供了针对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治疗方案。

肝囊肿是怎么回事 肝囊肿如何治疗

肝囊肿是怎么回事 肝囊肿如何治疗

肝囊肿是怎么回事肝囊肿如何治疗肝囊肿是肝脏常见的良性病变,肝囊肿分为先天性肝囊肿和后天性肝囊肿,不同肝囊肿的治疗方法不同,肝囊肿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不良饮食习惯很可能诱发肝囊肿进一步恶化,造成严重肝病。

那么肝囊肿是怎么回事呢?肝囊肿又如何治疗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肝囊肿是怎么回事1.先天性遗传因素本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易感性,患者在胚胎时期胆管发育不成熟或者发育不完善,是造成肝内囊肿的主要原因,这类患者也常常伴随有多囊肾。

2.胆道结石肝胆本身是一家,如果胆道出现了结石,且结石数量较多,就可能堵塞小胆管,影响胆汁的排泄,过量的胆汁不断刺激肝细胞,引起肝囊肿。

3.胆小管病变胆小管出现病变时必然会引起胆囊肿,胆小管的病变主要包括出现了胆小管炎症、肿胀等都会引发囊肿的出现。

胆小管破裂会让囊肿里面出现很多的胆汁甚至血液,形成囊肿。

4.肝脏损伤肝脏受到损伤也是引发囊肿的原因之一。

这与先天性因素产生的有很大的区别,肝脏损伤导致的脓肿会出现更坏的情况,甚至导致组织坏死。

5.肝脏创伤如果肝脏曾经发生过外伤病史,在肝细胞愈合的过程中,肝细胞不规则生长,形成瘢痕组织或者肉芽组织空腔,也容易形成肝囊肿。

6.寄生虫主要是因为与牲畜的接触或者使用了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导致的,如果不小心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虫卵进入了肝脏里面,会导致肝囊肿。

肝囊肿如何治疗1.手术治疗直径5cm并出现压迫症状者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以缓解压迫症状。

但抽液后不久囊肿又会增大,需反复抽液。

2.超声介入治疗弥补了传统开刀切囊肿的缺陷。

有经历的医师可在B超图像引导下,准确无误地瞄准囊肿方针。

用细针刺入囊肿,吸掉囊内液体,注入囊壁硬化药物,损坏排泄旺盛的柱状细胞,然后到达阻挠囊肿复发的意图。

3.抗生素治疗应使用较大剂量。

由于肝脓肿的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在未确定病原菌之前。

可首选对此两种细菌有效的抗菌素,然后根据细菌培养和抗菌素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素。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的实性病变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根据影像学
的表现特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类:
1. 囊肿:肝囊肿是肝脏中最常见的良性实性病变。

在影像
学上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
无壁结节或间隔。

囊肿的内部多为液体或稀薄液体。

2. 血管性病变:包括肝脏血管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等。

肝脏血管瘤常呈多发性结节状病变,具有良好的强化性质,动脉期呈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低密度。

肝脏海绵状血
管瘤则呈点状或条状高密度灶,常伴有钙化。

3. 炎症性病变:包括肝脏脓肿和肝脓肿。

肝脓肿通常呈圆
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周围可伴有水样密度
区域,与肝周的间隙相通。

4. 脂肪肝:肝脏脂肪肝是指肝脏中脂肪含量增多,形成脂
肪团块。

在影像学上,肝脏脂肪肝呈现为肝脏密度的改变,肝脏密度减低,呈现高密度的脂肪沉积。

5. 肝脏肿瘤:包括肝细胞瘤、肝转移瘤和肝内胆管细胞瘤
等恶性实性病变。

肝细胞瘤通常是单发病变,呈均质的低
或等密度,周围可有强化环。

肝转移瘤则是指其他器官恶
性肿瘤转移到肝脏,呈多发性结节状病变,常伴有门脉和
肝动脉的强化。

此外,还有一些罕见的肝脏实性病变,如肝内胆管纤维化症、肝内胆管扩张和孤立性肝输尿管等,它们的影像学表
现也各有特点。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肝脏实性病变分类及
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具体还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
史等进行综合判断。

《CT肝脏病变》PPT课件

《CT肝脏病变》PPT课件
肪变性,假包膜
精选ppt课件
13
肝细胞癌CT表现
81842666(13-5-15) 块状型肝细胞癌 CT:肝动脉供血,可见凝固性坏死,脂
肪变性,假包膜 灌注异常提示血管受侵,门静脉及 肝静脉癌栓,膈上淋巴结转移
精选ppt课件
14
肝内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
①动脉期:边缘显著结节状强化 ②门静脉期:增强范围向病变中央推进 ③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精选ppt课件
24
精选ppt课件
25
精选ppt课件

26
精选ppt课件
27
肝细胞腺瘤(liver cell adenoma)
• 好发人群:成年女性,与生育期妇女口服避 孕药有密切关系。
• 好发部位:肝右叶。 • 病理:由略大的肝细胞构成,失去正常小叶
精选ppt课件
17
精选ppt课件
18
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
2.胆管周围浸润型 薄层显示胆管壁增厚; 受累胆管远端胆管扩张。常见胆管结石。 强化方式同肿块型。 *肿瘤往往难以显示,而远端胆管扩张为其表现 形式。
精选ppt课件
19
胆管周围浸润型
肝门部胆管壁明显增 厚,呈延迟强化; 以远肝内胆管扩张明 显; 可见肝内胆管结石。
31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CT表现
(1)平扫:稍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 边界清楚。
(2)增强:(快进快出,疤痕延迟强化) 动脉期:除疤痕外部分明显均匀强化; 静脉期:强化部分密度渐低。 延迟期:疤痕组织增强,为其CT特征。
• 指发生在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 • 病理:腺样分化或伴有粘液分泌,富于
纤维性间质,可伴有钙化。 • 病因:可能与胆管系统慢性炎症和理化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肝癌分析关键词:肝肿瘤肝癌来源:CHKD期刊全文库《实用肿瘤杂志》2010年第4期(本文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姜川)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除血管瘤及肝囊肿外,其他类型都较为少见,有些类型甚至罕见。

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其检出率逐渐增多。

临床上肝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肝癌而接受手术,近年仍时有所见。

因此,探讨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误诊原因并提高正确诊断率,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1999年1月- 2009年6月术前诊断肝癌行手术治疗共528例,其中3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7. 2% , 38 /528)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肝孤立性坏死结节7例,肝硬化再生结节3例,肝寄生虫性肉芽肿3例,肝结核瘤2例,肝结节病1例。

患者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33~82岁,平均49.6岁。

体检意外发现者31例,有症状者8例(上腹胀痛6例、黄疸3 例、发热2 例, 乏力1 例) 。

HB sAg ( + ) 7 例(18.4% ) ,合并肝硬化5例(其中2例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3例为肝硬化再生结节) , AFP升高2例(513% ) ,均< 200 μg/L。

病灶平均直径为3.6cm (1.8~6.5 cm) 。

单发34例,多发4例。

病灶位于左肝15例,右肝19例,左右肝之间4例。

1.2影像学检查本组38例患者术前均接受B超检查,经CT检查26 例(68.4% ) ,MR I检查25 例(65.8% ) ,肝动脉造影5 例(13.2% ) 。

CT诊断肝癌16例,可疑肝癌7例,肝内占位3例;MR I诊断肝癌15例,可疑肝癌7例,肝内占位3例;DSA诊断肝癌0例,可疑肝癌1例,肝内占位4例。

2结果2.1术中情况及手术方式38例患者均行肝切除术,其中2例行右半肝切除, 3例行左肝外叶切除,余33例行肝脏局部切除, 1例因合并脾功能亢进同时行脾切除术。

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与造 影剂 相 匹配 的超 声造 影技 术 主要 有谐 波 超 声 造 们 容易误 为整体增 强 , 其实在增 强 开始 的一 瞬 间可见 影 … 。而 实 时灰 阶谐 波 超声 造 影是 目前 最新 和 造 影 其 向心性 增 强 , 示 时 间极 短 , 显 多小 于 1s而 此征 象 , 效果 最好 的技术 。 是 确诊肝 血 管瘤 的重要 指 标 。最 近有 文献 报 道肝 血 超声 造 影剂 注 人 途 径 : 声 造 影 剂 常 规 经 浅 静 管瘤还可 出现一些少 见 的征 象 , 现为 动脉 期 中央增 超 表

但 也有 部 分病 例 或 较 大 的肝 血 管瘤 在 门
脉期或延 迟期 未能 完 全填 充 整个 病 灶 , 别 (.% ) 个 82
可在延迟期 出现低 回声表现 。然 而 , 出现 良恶性 造 在 进行 的 , 其包 括 常 规灰 阶 超声 、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 彩 能 影 表现重叠 时 , 肝血管瘤 造影 的增 强方式 可 能是更 重 量 多普勒 超 声 等 。近 年 来 , 周 围静 脉 注射 的 超声 要 的 。值 得 注 意 的是 , 些 较 小 型 的肝 血 管 瘤 (<3 经 有 造影 剂 已逐渐 在 临床 上 得 到 应 用 , 临床 上 使 用 的 c 在 动脉期 可快 速 增 强 , 在 m) 由于其 增 强速 度太 快使 我

肝 脏 良性 局 灶性 病 变是 临床 上 较 常 见 的 病 变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着 越来 越重 要 的作 用 … 。

瘤, 主要 以海 绵 状 血 管 瘤 多 见 。常 规 超 声 表 现 以高

超 声造 影概 念
回声 为 主 , 内部可 呈 网络样 改 变 , 界 清 晰 。部 分 病 边

肝脏常见多血供疾病MRI诊断

肝脏常见多血供疾病MRI诊断

上图:女 16岁,先天性心脏病手术B超肝脏多发占位3年,外院CT及术前、后临 床考虑腺瘤。
下图:男 53岁,乙肝病毒携带, 4年前发现肝脏肿瘤,直径约2cm,诊断为血管 瘤;2年前复查发现肝脏肿瘤体积增大,直径约4cm,诊断为血管瘤;半个月前 体检,发现肝脏肿瘤增大。
• MRI显示瘢痕较敏感 • 增强扫描:
• 动脉期 病灶明显强化 • 静脉期及延迟期 病灶强化程度有所降低,延迟期中央纤
维瘢痕强化
Case 2
三、肝细胞腺瘤(liver cell adenoma)
• 病因不明
• 起源于肝细胞,女性多见,与口服避孕药 有密切关系
• 本病有致命性的出血倾向,值得重视,主
• 病理上由平滑肌细胞、厚壁血管及脂肪细胞组成
• 分四型

混合型(最常见)70%左右

脂肪瘤型以脂肪细胞为主

肌瘤型以平滑肌为主型

血管瘤型厚壁血管为主和扩张的血窦为主
CT表现
• 平扫: • 含脂肪成分多的AML表现和单纯脂肪瘤相似,
含血管及平滑肌成分多的为富血供肿瘤, 呈等或低密度,合并出血为高密度。 • 增强扫描: • 动脉期 明显不均匀强化 • 门脉期及延迟期 可持续强化,呈略高密度 或略低密度,也可显示血管(混合型、肌 瘤型和血窦扩张型),厚壁血管为主型为 低密度,中心血管影的显示可以鉴别HCC
• 实体部分由肝cell、 kupffer细胞、血管、胆管组 成,但肝小叶正常排列结构消失
• 原因不明,与女性口服避孕药是否有关尚不清
楚,女性多见,认为与雌激素刺激血管畸形和肝 cell增生有关
• 病变多位于肝被膜下,肿瘤中心有瘢痕, 向周围成放射状分隔
• 多无临床表现,不恶变,确诊后不需手术

肝脏常见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

肝脏常见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
• 表现:肿瘤血管、肿瘤染色、造影剂湖、动脉扭曲移位 • 分辨率最高:<1(2病灶90%) • 侵入性,不作常规 • 疑肝癌、常规检查不能明确 • 肝内有无微小播散结节 • 拟行肝动脉栓塞化疗
肝癌诊断要点
• 病史:肝炎、肝硬化 • 实验室: (+)、 (+) • 影像学: • 超声:低回声不均、晕圈、动脉血流、高阻力
(一)临床表现
1.病史 (1)肝炎、肝硬化史:58% (2)(+)90%,(+)10-30% (3)肝癌家族史:12%
2. 症状
早期无,中晚期出现,乏特异性 肝区疼痛:首发症状,间歇/持续,放射痛 消化道症状:纳差、恶心、腹胀、腹泻 全身症状:乏力、发热、出血倾向、 转移灶症状:肺、骨、脑等
3. 体征
35/1037 20/1037
9/1037 5/1037 2/1037 2/1037 9/1037
97.4% 2.6%
一、原发性肝癌
• 世界肿瘤发病第5、死因第3 • 年发病56.4万、死亡54.9万 • 中国第2肿瘤死因(占世界54%) • 恶性度高,预后差(5年率
5%)
2001
• 根治术后5年率40-50% • 早期发现、早诊、早治
早期无,中晚期表现 肝区肿块 黄疸:胆管受压、肝功障碍 腹水:肝功障碍,门V主干、肝V、下腔V
癌栓 癌旁综合症: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
症、高钙血症、男性乳房发育等 其他: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
(二)实验室检查
• (甲胎蛋白):特异指标 • 60-70%肝癌阳性( >20 ) • 除外肝病活动、妊娠、生殖腺肿瘤、消化道
• 具特殊地位:切除率、安全性、彻底性的保证

(外科医师的慧眼、术前必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NH影像学表现-CT
【CT】大多无特异性。 (1)平扫: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 边界清楚。 (2)增强: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 及延迟期密度渐低,等于或稍高于周围正常 肝实质密度。病变中央疤痕组织和放射状纤 维分隔早期无强化(车轮状),延迟期逐渐 强化,为其CT特征。
1
3
2
CT平扫(1图)见肝左叶球形占 位病灶,边缘清晰。增强早期 (2图)病灶明显强化,中央未 强化区呈放射状。增强后期(3 图)病灶几乎呈等密度,中心见 裂隙状低密度灶(箭头),代表 疤痕组织。
血管瘤影像学表现——MRI
血窦及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血液形成MRI 特征性表现—”灯泡”征。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边缘锐利, 且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加。 Gd-DTPA增强后动态扫描,表现同CT。 海绵状血管瘤T2值比肝癌高,比囊肿低。

局灶性结节型增生FNH
肝脏常见良性、 局灶性病变

肝脏良性病变 血管瘤 局灶性结节型增生(FNH) 肝细胞腺瘤 再生性结节性增生 囊肿 混合瘤 脂肪瘤样肿瘤 平滑肌瘤 细菌性肝脓肿
海绵状血管瘤

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中年女性多见。 病变可单发,也可多发。 多见于肝右叶后段。 肿瘤被覆结缔组织被膜,由扩张的异常血窦和不完 全间隔(纤维组织)组成,形成海绵状结构。 偶尔肿瘤内血栓形成,出现钙化;较大肿瘤可出现 囊性变。 临床可无症状,病灶大、近肝包膜多有症状。
LA影像学表现-CT

(1)平扫: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合并出血 为不规则高密度;边缘光滑;周围出现“透明环” 常为特征性表现,其病理基础为瘤周被挤压的肝细 胞脂肪变性。 (2)增强:动脉期可见均匀性增强,之后,密度 下降与正常肝组织呈等密度。延迟期呈低密度。瘤 周透明环无增强表现。 (3)肿瘤恶变可呈大的分叶状肿块或大的环死区, 偶尔可见钙化。
“星状疤痕”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渐低,等于 或稍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密度。星状瘢痕逐渐强化。
星 状 疤 痕 ( 箭 头 )
星状疤痕逐渐强化
肝细胞腺瘤(liver cell adenoma LA)



多见于成年女性,与生育期妇女口服避孕药有密切 关系。 肿瘤一般为单发,多为圆形,被覆被膜,大小不一, 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比正常肝细胞体积稍大,可有空 泡形成。间质为纤维的毛细血管及结缔组织。 肿瘤小时无任何症状,肿瘤大时,出现腹部肿块、 腹胀及钝痛。合并出血则可产生出血性休克

为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病变,并非真正的肿瘤。病 因不明,多见女性。 病变主要由正常肝细胞、胆管、肝巨噬细胞等组成, 但无正常肝小叶结构; 虽无包膜,但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 病变内可见星状纤维疤痕,向周围呈放射状分隔, 分隔内含动脉、静脉及增生的胆管。 一般无症状。肿块大者可表现为腹部肿块,偶有破 裂出血等
血管瘤影像学表现——CT

(1)平扫:肝内低密度灶,轮廓清楚,密度均匀, 少数不均匀。 (2)增强扫描:“早出晚归” ①早期(动脉期)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 屿状”。 ②随时间延长,强化范围向病变中央扩展。 ③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于正常肝实质 (平扫是病变内囊变坏死区无强化)
细菌性肝脓肿


可由细菌感染引起,导致局部炎性细胞聚集和周围 肝实质破坏。 CT是一种有效检出肝脓肿的高敏感性方法。在CT 上,肝脓肿为低密度,内部密度不均。病变呈圆形 肿块,大多数脓肿的边缘在延迟期明显强化。“双 靶征”是脓肿的较特征的CT增强表现,中间低密度, 周围高密度,再外围又为低密度区。中央有气泡或 者气液平,是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但较少见。
LA影像学表现-MR
【MRI表现】 缺乏特异性。 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 增强同CT。 【诊断与鉴别诊断】 CT见肝内境界清楚、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有明显 强化的肿块;出现瘤周低密度环有助于诊断。 影像学往往难与FNH和分化程度好的肝细胞癌鉴别, 可做穿刺活检。
目前FNH分两个类型:典型和不典型FNH。 典型FNH的特征为结节结构异常、畸形血管、 胆管细胞增生。不典型又分为三个亚型:① 毛细血管扩张型FNH;②不典型细胞学型 FNH;③增生性和腺瘤样混合型FNH。 不典型FNH缺乏结节状异常结构和血管畸形, 这正是典型FNH的特征,但两者都有胆管增 生。
T1
T2
T1
T2
内出血,强化不明显
Caroli氏病

Caroli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肝内胆管多发节段性 囊性扩张性疾病,又称交通性海绵状胆管扩张症或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属于先天性肝脏囊性纤维 化性病变,由法国医生Caroli于1958年系统描述并 报道其特征性表现而命名,胆管炎、肝硬化和胆管 癌是其潜在的并发症。病理上根据有无肝纤维化和 门脉高压将Caroli病分为Ⅰ、Ⅱ型。 Ⅰ型即单纯型, 只有肝内胆管扩张,无纤维化和门脉高压,常伴有 胆囊炎、胆结石,少数可有胆总管囊肿。 Ⅱ型即合 并肝纤维化型,除肝内胆管扩张外尚有肝纤维化和 门脉高压,严重者继发肝硬化。与多囊肝是两种病。

肝脓肿 双靶征
T1
MR增强后,脓肿典型表现 为周边强化,随后中央缓
慢强化。少见“双靶征”
T2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期
T2
周边强化
谢谢!
Ⅰ型,沿胆管走 行分布
动态增强后
Caroli氏病影像学表现-MR
T1
T2
MRCP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脏多见,肝脏少见.良性肿瘤,含三种成
份:平滑肌细胞、厚壁血管、成熟脂肪 CT平扫见软组织成份(血管平滑肌) 和-20HU低密度区(脂肪)
血 管 平 滑 肌 脂 肪 瘤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增强
延迟期中央疤痕强化
多发FNH,没有典型的星状疤痕征,门脉期等密度
FNH影像学表现-MR
【MRI】 肿块 T1WI、T2WI均接近等信号; “星状疤痕”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增强扫描同CT。 FNH容易被发现,有时难与肝癌、肝腺瘤等 鉴别。 CT、MRI出现“星状疤痕征”可做出诊断。
肝细胞腺瘤。CT平扫 (上图)示右肝类圆形 略低密度占位性病变 (箭头),边缘光滑, 上缘可见“透明环”, 密度均匀。增强(下图) 示肿瘤轻度增强,仍显 示低密度,内部有小灶 状低密度,平扫所见 “透明环”为受压之血 管与肝交界缘。
平扫见中心钙化
低密度病灶内见高密度出血灶
病灶内脂肪成分显示多发低密度
Caroli氏病影像学表现

CT对此病正确诊断是种理想的方法,特别是 肝内胆管扩张为主要改变时,CT检查很容易 与多囊肝及胆道梗阻性扩张鉴别。主要表现 包括肝内胆管扩张,多呈广性扩张,也可呈 节段性扩张沿胆管走行分布,局限于一个肝 叶或肝段内胆管扩张,以及胆管结石,门脉 周围纤维化型尚有肝硬化、腹水、静脉曲张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