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黄桥地区龙潭组沉积相与有利储层预测
苏北地区龙潭组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苏北地区龙潭组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预测赵挺【摘要】龙潭组是苏北地区重要的生油层和储集层和勘探目的层.龙潭组残存状况、砂岩储层分布范围、烃源岩晚期生烃范围、构造变形程度及浦口组盖层发育程度是控制该套组合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论文充分利用地震、钻井资料,在构造模式的指导下预测了龙潭组残存范围.开展了龙潭纽砂岩储层特征研究.结合龙潭组埋深确定了其有效生烃范围.在浦口组盖层评价及海相中、古生界构造变形强度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海安-黄桥-南通地区为龙潭组勘探有利区.【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112-114)【关键词】烃源岩;储层;龙潭组;成藏条件;苏北地区【作者】赵挺【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江苏扬州225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龙潭组是苏北地区重要的生油层、储集层和勘探目的层,迄今已在黄桥地区HT3井钻获工业油流[1],在 TX8、HC1、XS159等多口井见到油斑和油迹显示。
研究认为,该区龙潭组油藏属自生自储,其烃源岩普遍多次生烃,并于晚燕山至喜山期进入主生烃期,聚集成藏[1~4]。
龙潭组的残存状况、砂岩储层分布范围、烃源岩晚期生烃范围、构造变形程度是控制该套组合是否成藏的主要因素[1~4]。
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龙潭组残存范围预测,储层特征、晚期生烃范围及保存条件研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龙潭组油气成藏有利区,以期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图1 研究区位置及苏北地区龙潭组残留厚度图1 龙潭组沉积特征及残存范围预测1.1 龙潭组沉积特征龙潭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6~7]。
下段不含煤,以灰黑色砂质页岩、页岩为主,厚约50m~300m。
中段含煤,以石英砂岩、炭质泥岩、泥岩为主,厚约30m~130m,泥岩中可见到大量植物碎屑及单网羊齿等植物化石;砂岩中多发育交错层理、斜层理及水平层理,局部地区可见生物扰动及冲刷—充填构造。
下扬子黄桥地区二叠系龙潭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b e l o n g s t o t i g h t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 T h r o u g h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o f t h e c o r e s o f mu l t i p l e we l l s , t h e i d e n t i i f c a t i o n o f r o c k s l i c e s , s c a n —
油 气 藏评 价 与 开 发
第3 卷 第6 期
R E S E R V O I R 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2 0 1 3 年1 砂岩储层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L i L i n g l i a n d Ma We i j u n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 E a s t C h i n a C o m p a n y , S I NO P E C N a n j i n g , J i a n g s u 2 1 0 0 3 6 )
Ab s t r a c t :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o f t h e P e r mi a n L o n g t a n or f ma t i o n i n Hu a n g q i a o a r e a , l o w e r Ya n g t z e r e g i o n h a s p o o r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下扬子黄桥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储层特征及成岩演化模式

下扬子黄桥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储层特征及成岩演化模式张妮;林春明;俞昊;张霞【摘要】借助大量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对黄桥地区二叠系龙潭组进行储层特征分析,认为该区岩石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该区储层的储集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研究区储层碎屑岩的矿物粒度、分选性和磨圆度等因素直接导致了研究区储层的低孔渗值.成岩作用中的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原生孔隙迅速减少、渗透率降低,而溶蚀作用则是导致次生孔隙发育及改善砂岩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黄桥地区龙潭组储集层主要处于中成岩B期阶段,决定了该区溶蚀型次生孔隙较为发育.结合成岩作用特征和研究区成岩演化模式,认为中成岩阶段A期晚期(白垩纪晚期)是研究区油气藏形成的最佳时期.【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5(039)004【总页数】8页(P535-542)【关键词】成岩作用;孔隙度;渗透率;黄桥地区;江苏泰州【作者】张妮;林春明;俞昊;张霞【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9;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2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江苏南京210036;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 引言目前,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大型构造油气藏的发现率逐渐降低,岩性油气藏已逐渐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和焦点问题(张永鸿,1991;郭念发,1996;俞凯等,2001;花彩霞,2014)。
近年来,随着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的重大突破,下扬子黄桥地区多口井在二叠系龙潭组获得突破,证实该区具备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良好资源条件。
现有储层物性及测井解释成果显示,黄桥地区龙潭组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5.74%,平均渗透率为0.32×10-3μm2,属特低孔-超低渗储层,同时具有极大的非均质性。
下扬子黄桥地区二叠系栖霞组成藏条件分析

下扬子黄桥地区二叠系栖霞组成藏条件分析李飞【摘要】碳酸盐岩储层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上扬子地区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气田,在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储层中也有重要的发现.下扬子黄桥地区多口井在栖霞组钻遇了灰岩溶蚀滩储层,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为了明确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利用岩石热解、有机碳测试、有机显微组分镜检、气相色谱—质谱等手段对岩心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对栖霞组油藏的油源、储层控制因素及成藏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扬子黄桥地区栖霞组油藏的油源主要来自于自身高成熟烃源岩;栖霞组在黄桥地区为生物滩沉积,影响储层后期改造的主要因素为垂直渗流造成的溶蚀作用,溶蚀影响的深度范围在500 m以内;油藏的区域性盖层为浦口组泥岩和含膏泥岩;油藏类型为挤压期—伸展期混合成藏.【期刊名称】《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年(卷),期】2017(007)003【总页数】6页(P15-19,38)【关键词】下扬子;栖霞组;溶蚀储层;岩性油藏【作者】李飞【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下扬子地区油气勘探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黄桥地区二叠系龙潭组获得工业油流突破,但龙潭组储层较为致密,且非均质性强,对于油藏的面上拓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四川盆地在碳酸盐岩储层中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普光、元坝和磨溪气田均发现于碳酸盐岩储层中。
四川盆地发现以栖霞组为储层的气井88口,气井主要集中分布在泸州古隆起地区[1]。
上扬子的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藏的突破对下扬子海相油气勘探存在启示作用,即寻找类似的碳酸盐岩储层。
下扬子地区栖霞组发育大套的生屑灰岩,在露头和多口钻井中见到生物滩和溶蚀孔洞缝储层发育,具备较好的储集条件。
前人对于下扬子栖霞组的研究多集中于露头野外资料[2-4],针对某些重点油气勘探区的研究程度较低,且缺乏对栖霞组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
利用黄桥地区钻井资料,开展栖霞组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通过油气成藏条件和控制因素分析,可以为下扬子黄桥地区碳酸盐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龙潭组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科研热词 煤层气 黔西 粘土矿物 滇东 洪山殿矿区 泥岩 沉积环境 水力封闭 层序地层 富集条件 多层叠置 含煤岩系 含气系统 上二叠统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科研热词 龙潭组 页岩气 下扬子区 龙潭组-大隆组 黄铁矿 黄桥地区 锆石u-pb年龄 贵州 西南地区 聚煤作用 碎屑锆石 生物标志物 烃源岩 流体包裹体 油源对比 油气成藏期 江苏下扬子区 水银洞 构造演化 有利区 有利勘探区 晚二叠世 扬子与华夏板块 成岩作用 川东北地区 岩相古地理 层序地层 吴家坪组 古油藏 卡林型金矿 勘探前景 储层沥青 二叠纪 东吴运动 la-icpms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科研热词 龙潭组砂岩组分 赋存特征 资源评价 贵州织金 草莓状黄铁矿 老厂 物源分析 煤层 煤储层 泾县 沉积相 沉积环境 成因 安徽东南部 安徽 含煤层气系统 南陵 前景 二叠纪 二叠系
科研热词 龙潭组 贵州 磁性地层 牙形石带 煤山剖面 煤层气 煤层 烟叶大羽羊齿 湘中地区 沉积相 沉积模式 时代 开发战略 地质条件 含气性 华南 分布 全球界线层型 五轮山 上石盒子组 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3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江苏下扬子区二叠系龙潭组-大隆组页岩气勘探前景分析

等特征 , 运用信息叠合法 , 最终优选 出溧水一句容 、 丹 阳一海安为 I 类有利区 , 无锡一 张家港为 Ⅱ类有利 区。 关键词 : 页岩气 ; 勘探前 景 ; 龙潭组一 大隆组 ; 有利区 ; 江苏下扬子区
摘 要: 江苏下扬 子区龙潭组一 大隆组暗色泥页岩厚度较 大( 6 0 ~ l O 0 m) , 有机碳含量较高 ( 平均为 2 . 0 %~ 3 . 0 %) , 热演 化程度 区域上差异较大( 0 . 5 %~ 3 . 0 %) , 总体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 良好潜力 。暗色泥页岩 中脆性矿物含量较高 , 利于
1 0 0 m) ,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c o n t e n t ( a v e r a g e 2 . 0 %- 3 . 0 %) a n d r e g i o n a l d i s c r e p a n c y o n t h e r ma l e v o l u t i o n d e g r e e ( 0 . 5 %- 3 . 0 %) , t h u s e n d o w
第2 5 卷1 0 期 2 0 1 3 年1 0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4 —1 8 0 3 . 2 0 1 3 . 1 0 . 0 5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1 8 0 3 f 2 0 1 3 ) 1 0 — 0 0 2 2 - 0 4
z o n e s a s f a v o r a b l e a r e a c a t e g o r y I a n d Wu x i -Z h a n g j i a g a n g z o n e a s f a v o r a b l e a r e a c a t e g o y r I I .
下扬子黄桥地区龙潭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

下扬子黄桥地区龙潭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李建青;夏在连;史海英;花彩霞;王馨【摘要】下扬子黄桥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储层中共发育2期流体包裹体:Ⅰ期主要发育在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早中期,主要沿颗粒加大边内侧微裂隙呈带状或线状分布;Ⅱ期主要发育在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期后,主要沿切穿多个石英颗粒及其加大边的微裂隙呈线状/带状分布。
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区间75~120℃,主要集中在75~85℃,结合热—埋藏史、生排烃史分析,龙潭组烃源岩在白垩纪末期进入主生烃期,流体充注主要为侏罗纪(188~160 Ma)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60~43 Ma),认为该区龙潭组油藏形成于白垩纪末期。
%In the Longtan Formation of the Upper Permian in Huangqiao region of the Lower Yangtze Basin, there are 2 stages of fluid inclusion. The fluid inclusions of stage Ⅰ mainly generated during the early-middle pe-riod of quartz overgrowth, and generally located along micro-fractures within a linear zone. The fluid inclusions of stage Ⅱ mainly generated after quartz overgrowth, and distributed along micro-fractures which cut through quartz overgrowth.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fluid inclusions was 75-120 ℃, and the peak was 75 -85℃. Analyses of geothermal evolution, burial history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expulsion history revealed that the mai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eriod of the Longtan Formation source rocks was in Cretaceous, and oil charging mainly occurred in Jurassic (188-160 Ma) and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to Paleocene (60-43 Ma). The Long-tan reservoir mainly formed at the end of Cretaceous.【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4页(P195-198)【关键词】成藏期次;流体包裹体;龙潭组;上二叠统;黄桥地区;下扬子【作者】李建青;夏在连;史海英;花彩霞;王馨【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 71006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 21001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 21001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 21001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 21001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 2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1下扬子地区是我国南方海相及陆相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海相油气显示活跃,全区共发现油气显示424处,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1]。
下扬子黄桥地区龙潭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研究

下扬子黄桥地区龙潭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研究陈顺勇;俞昊;林春明;张妮;张霞;倪培;丁俊英【摘要】根据流体包裹体的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江苏黄桥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储层样品中包裹体较为发育,以盐水和油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于石英裂纹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个体较小。
油包裹体在蓝光和紫外光激发下分别发黄绿色和蓝白色荧光,表明研究区龙潭组油主要为中成熟阶段。
通过对研究区包裹体显微测温,结合埋藏史—热史、构造演化和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该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在89~93,115.4~126.3,135~147.6℃3个区间,认为黄桥地区龙潭组主要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73~70 Ma(晚白垩世),第二期为58~52 Ma(古近纪早期),第三期为45~38 Ma (古近纪中期),以第二期和第三期为主。
%Transmitted light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observations of fluid inclusions indicate that fluid in-clusions are widespread in the Permian Longtan Formation in Huangqiao area of the Lower Yangtze Basin, mainly aqueous and oil inclusions. They usually distribute in small sizes in quartz cracks and quartz secondary enlarge-ment edges. Oil inclusions show yellow-green and blue-white fluorescents respectively with blueray and ultravio-let excitations, thus indicating that the oil in the Longtan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s primarily in middle ma-ture stage. Through the microscop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of inclusions, combined with the burial history-thermal history, tectonic evolution and diagenetic evolution model researches,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inclusions has 3 intervals, 89-93, 115. 4-126. 3 and 135-147. 6 ℃. Hydrocar-bons in the Longtan Formation in Huangqiao area haveexperienced 3 major filling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for 73-70 Ma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second period for 58-52 Ma (the Early Paleogene), the third period for 45-38 Ma (the Middle Paleogene). The second and third stages are most important.【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6页(P389-394)【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构造演化;成岩作用;油气成藏期;龙潭组;黄桥地区;下扬子区【作者】陈顺勇;俞昊;林春明;张妮;张霞;倪培;丁俊英【作者单位】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93;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9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 210036;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93;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9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36;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93;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93;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1江苏黄桥二氧化碳气田产气层主要位于上古生界泥盆—二叠系,说明黄桥地区上古生界内部有发育大、中型气田的圈闭和保存条件,该区HN9、苏174及黄验1等井均在上古生界见良好油气显示,且近期在二叠系龙潭组取得了工业油流突破,因此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前景及勘探潜力[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 r s es i n es n d l o t rsrorpe it n; n tn F r t n; ag ioae ; in s rvn e y wo d :si civ ri ; et f n ; eevi rdc o L ga omai Hun qa ra J guPo ic m o ar i o o a
水 平层 理及 大 型交错 层理 等沉 积构造 , 具有 东南 部 水 浅砂 厚 、 北 部 水 深 砂 薄 的 沉 积 特 点 j 西 。在 湘 中地 区龙潭 组相变 为残 积平 原一 渴湖 、 潮坪 和滨外
1 5t 油流 . 近 工 业 产 能 。龙 潭 组 砂 岩 十 分 致 . 的 接 密. 能否 形成 龙潭 组 油 藏 . 不仅 与 龙 潭 组 砂 岩 的 发 育程 度 和展 布有关 , 而且 与龙 潭组砂 岩 的孑 隙度 大 L 小、 裂缝 发 育 程 度 有 关 l 。所 以 开 展 龙 潭 组 沉 积 3 ] 相 和砂岩 储层 预测 对该 区油气 勘探 十分 重要 。
前人 研究 认 为 , 二 叠 世栖 霞 组 沉 积 以后 ,潭 组 不 仅 含 有 不 同微 相 的 7 ]
砂 岩储 层 , 且其 下伏 孤峰组 和上 覆大 隆组 黑色 泥 而 页 岩 和本身 所夹 的泥 岩具有 较好 的晚期 生烃 能力 , 是 下扬子 地 区一套 重要 的生烃 层 系[ 1 。 9 1 -] 目前黄桥地 区及 邻 区钻 遇二叠 系 的井 有 5 8口,
摘要 : 由于印支不整合褶 皱抬升 , 下扬 子局部 地区龙潭组被剥蚀 , 钻井揭示残余 的龙潭组砂岩横 向变 化 明显 。岩 心 、 测井和三 维 地震解 释等综 合分析表 明, 江苏 黄桥地 区龙潭组为 向上变粗的三角 洲前缘沉积序列 , 岩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席 状砂 和分流河道 砂 沉积 。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和孔隙度反演结果表明 , 较高波阻抗的砂岩平面上呈 3个三角洲前缘朵状体展 布。龙 潭组 砂岩平均 孑 隙度在 4 ~1 %之间 , L % 0 平均孑 隙度随现今埋深变浅而增 大。 L 关键词 : 地震反演 ; 三角洲前缘 ; 储层预测 ; 龙潭组 ; 黄桥地区 ; 江苏
中 图分 类 号 :El2 2 2 T 2 .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S d m e a y c r c e itc nd f v r b e r s r o r e i nt r ha a t rs is a a o a l e e v i
p e ito fLo ga o ma in i a g ioa e r dcin o n tn F r to n Hu n qa r a,Ja g u Pr vn e in s o ic
江 苏黄 桥地 区构 造 上处 于下扬 子 区南 京坳 陷 ,
又 称 为 黄 桥 复 向斜 带 [ 2。黄桥 地 区华 探 3井 在 1] -
16 1m的上 二叠 统龙 潭组 砂岩 酸 压后 获 得 了 日产 5
煤 层沉 积组 合 , 发育砂 泥薄互 层 层理 、 透镜状 层理 、
L n a o mai n s n s n sr n e o 4 o g n F r t a d t e a g d f m % t 0 .a d b c me b g e s t e p e e t e t n r a i g t o o r o1 % n e a ig ra h r s n p h ic e sn . d
第3 4卷第 4期 21 0 2年 7月
文 章 编 号 :0 1 6 1 (0 2)4 0 9 — 5 10 — 12 2 1 0 — 3 5 0
石 油 雾 劈
沾
届
Vo . 4 , . 13 No 4
P ETRoLE UM GEOLoGY & E XP ERI ENT M
J1 2 1 u ., 0 2
a e sl c ly e o e r a wa o al r d d. Drli g e e ld t tte ltr lv rai n o h e i u lL n tn F r to a dso e i n sr v ae ha h ae a a i t ft e r sd a o g a o main s n t n s l o h d c a g d o vo sy.Th o r h n i e a l ss o o e ,lg c r e n a h n e b iu l e c mp e e sv nay i fc r s o u v s a d 3D es c i tr r t t n h we s imi ne p eai s s o d o t tt e o g a Fo ma in ha h L n tn r t wa a et fo t e me t r s q e c o s d la r n s di n a y e u n e, wih h c aa trsis f o r e i g t t e h r ce tc o c a s n n — i up r wa d,a d t e tp s o a d b d r il o tl h e a d a d d srb tr h nn ls nd i a g io n h y e f s n o y we e man y f n a s e t s n n iti u a c a e a n Hu n qa r y
hih i p d n e s n so e p e d i h e et r n o rlk o is i h l n . T e a ea e p r st ft g —m e a c a d tn ss r a n t r e d la fo tf we —i e b d e n t e p a e l h v r g oo i o he y
基 金项 目 : 国石 化华 东 分 公 司 勘探 先 导性 研 究 项 目( 10 — 9 K O) 国 家 科 技 重 大 专 项 大 型 油 气 田与 煤 层 气 开 发 ( 0 1 X 5 2 — 中 G 4 8 0 一 K— 与 2 1Z 0 0 5 06 0 ) 合 资助。 0 —5 联
L in ig 一,P n a i a qn J uRe h i,W u Y e ,Ta a y a u in Yu n u n
(.ttK y ao tyo ot et ya i , eate el y N r ws U irt, ia , hax 1S e e br o a L a r fCni na Dn mc Dp r n o o g , ot e n e i X ’n Sa ni n l s m t fG o h t v sy
江 苏 黄 桥 地 区龙 潭 组 沉 积 相 与 有 利 储 层 预 测
李建青 , 蒲仁海 武 岳 田媛媛 , .
( . 家 大 陆 动 力 学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 北 大 学 地 质 学 系 , 安 1国 西 西 2 中 国石 化 华 东 分 公 司 研 究 院 , 京 . 南 20 1 ) 10 1 70 6 : 10 9
收稿 日期 :0 l 1 2 ; 订 日期 :0 2 0 — 4 2 1 一1 — 2 修 21—5 2 。
盖 . 现工业 油气 流的华探 3井地 区 已有 10k 在发 0 m 的 三维 地震 覆 盖 。 这 些 钻 井 和 地 震 资料 的 基 础 在
作者 简介 : 李建青 ( 97 ) 男 , 读博士 , 16 一 , 在 高级 工程 师 , 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E m i lin ig97 2 .o - al iaqn16 @16 cr :j n
2k 2k mx m和 4k 4k mx m测 网的二维地震 已连片覆
扬子 地 区发 育 了孤 峰 组一龙 潭 组一 大隆 组三 角洲 、
浅海 和碳 酸 盐 台地 等 穿 时地 层 沉 积 单元 l , 二 4 上 ]
叠统 龙潭 组 为一 套 灰 黑 色泥 岩 、 砂 岩 、 粉 细砂 岩 与
706 , hn ; . e ac steo at i rnhC r ay SN P C N na , i gu201 , i ) 109 C ia 2Rs r I tu e h n i t fE s C n Bac op n , I O E , aj g J ns 101 C n a h a i a h a
Absr c : E f ce y t e fl nd u lf o h n o i i n mo e e t h o ga o main i h we n te t a t fe t d b h od a p i ft e I d sn a v m n ,t e L n tn F r to n t eLo rYa gz t
a e ,J n s rv n e h e u t o g i g c n t i e mp d n e i v ri n a d p r s y i v rin s o d t a r a i g u P o i c .T e r s l f o g n o sr n d i e a c n e s n o o i n e o h we h t a s l a o 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