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英歌舞
描述潮汕普宁的英歌舞

描述潮汕普宁的英歌舞潮汕普宁英歌舞源远流长,以其独特而充满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的注目。
这里我们将带您走进普宁英歌舞的世界,一探其精彩纷呈的魅力所在。
潮汕普宁英歌舞不仅包含了歌唱、舞蹈等基本元素,更融入了戏剧性、声乐表达、音乐伴奏等因素,使其在表演艺术中独树一帜。
在普宁英歌舞中,演员们以身体语言、音乐和歌曲来表达情感,通过精湛的动作和嗓音演绎,将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完美地传递给观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普宁英歌舞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韩派聚宴》、《浣纱美龙八部》、《英文考试》等,每一部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潮汕地方特色。
例如,《韩派聚宴》以富有吸引力的宴席场景为背景,通过歌舞与幽默的表演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潮汕人民热情好客、欢庆佳节的传统习俗。
而《浣纱美龙八部》则以邻村相争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揭示出众演员的表演和精湛的编曲,以及巧妙的布景和选角,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写实而变幻的乡土之美。
普宁英歌舞不仅在技艺上独具一格,其创新性的舞蹈和歌唱方式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在舞蹈方面,演员们运用灵活的身体语言和独特的舞姿,展现出不同舞种的魅力,不仅有舒展优美的舞步,还有富有节奏感的快速动作,让人陶醉其中。
而歌唱方面,则是以其特有的激情和感染力,让观众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演员们通过清脆悦耳的嗓音,传达出内心的情感,使每一首歌曲都成为观众耳边的美妙旋律。
在欣赏普宁英歌舞过程中,观众还能感受到潮汕人民的热情和开放特质。
普宁英歌舞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们对于祖国和土地的热爱,同时也传递了普宁地区的风土人情。
观众们在欣赏普宁英歌舞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
普宁英歌舞作为一种地方特色表演艺术形式,不仅仅具有娱乐性,更发挥了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作用。
通过普宁英歌舞,让更多的人了解潮汕文化,传承和发扬潮汕地方的艺术特色,使其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总之,普宁英歌舞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青睐。
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一、普宁英歌概况俗话说:“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在2006年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资文化遗产。
它流行于潮汕地区,在普宁、潮阳较为出名。
它已经有300多年的传承发展史了。
英歌表演是融舞蹈、南拳、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参与者都为男子。
体现了一种勇猛威武、雄壮有力的气势。
它是扬正抑邪、吉祥平安、辞旧迎新的象征!在普宁,基本上村村都有英歌队,其中,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的英歌队伍就有160多支。
从里面脱颖而出的英歌队,可以冲出普宁,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普宁英歌的风采。
比如2008年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代表队之一在北京天安门表演,为北京奥运会开幕营造了热烈气氛。
2010年去上海世博会表演,而且又多次接受《远方的家》、《走遍中国》的专访。
二、普宁英歌的历史与特征普宁英歌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学拳头),兴起年代清乾隆年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
普宁英歌表演,大多以表现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为内容。
历来英歌队的装束打扮,进攻防守的击打动作,穿插分割冲锋陷阵,欢呼胜利等调度场面,无一不是与这故事有关。
但表现手法富于写意性,既不叙述故事情节也不表现人物,更多的是渲染战斗情景和热烈气氛,塑造英雄群体的形象,通过对“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形体动态”、“音响节奏”等艺术处理从整体上体现男性的粗犷、野性和豪放。
三、英歌队伍英歌队的人数一般在24、36、72人,最多可以有108人,均为梁山好汉着装,画脸谱,锣鼓队在后面。
队伍里面的主要人物有:执旗者,他是指挥进场合退场的人。
耍蛇人时迁,他会在队伍里面来回穿梭,并指挥队员的行动。
队伍里面击鼓的自然是老大宋江了,所有的英歌队员都是按照鼓的节奏来击槌的。
击槌队伍里面分为4个小队,里面有4个队长,称为四槌。
头槌是大刀关胜,红脸挂红须,有特定红帽子,脸谱以青红色为基调。
22164792

4、 广 东 醒 狮
广东醒狮, 是从唐代 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 五代十 国之后 , 随着中原百 姓的南迁 , 舞狮文化也传入岭南地 区。 广东醒狮 出现于 明代 , 起源 于南海县 。 清末 民初,南海 黄飞鸿 以武术 、 狮艺 闻名于世,其 “ 飞砣采青” “ 、 竹梯青 ” 、 “ 蟹青 ” 等技艺,开创 了南狮 技艺的先河 。 广 东醒狮是 融武术 、舞蹈 、音乐等 于一体 的体育竞 技活动 。 由舞狮 头 、狮尾 两人 合 作 表演 。 醒狮 舞法 主 要有 :佛 引狮 、狮 子采 灵 芝 、狮 子 出洞等 。采青 是醒 狮 的 高潮 ,所 谓 “ ”是一 小捆 生 菜 、扎上 “ 青 利 市” 、香 烟等 ,其 舞 法 极其 丰 富 多 彩 ,有 地 青 、水 青 、 蟹 青等 。采 青
今 已有 3 0多年的历史 。传 统舞狮主 要是在 正月的 “ 0 生采会 ” 进 行 ,多 为 助 兴 祈福 。 沙坑 醒狮 属 “ 南狮 ” ,造 型 夸 张浪 漫 、讲 究 神韵 ;狮 子 额 高而窄 、眼大能转动 、 口阔带笑 、背宽、鼻塌 、面颊饱 满、 牙齿能 隐能露 。分文狮 、武狮和少狮 三大类 。文狮 以刘备 、关
公作 脸谱 ,温顺 和 善 ;武狮 以张飞作脸 谱 ,勇猛 刚 烈 ;少 狮
即幼狮 ,憨态 可爱 ,一般 跟 随文 、武狮 同场 表演 。传 统 的南
狮 技 巧 有 “出 洞 ” 、“上 山 ” “巡 山 会 狮 ” 、 、“采 青 ” 、 “ 洞 ” 等 , 尤 以 “ 青 ”动 作 难 度 最 大 。 入 采
一 一
划分 , 大致 可分为慢板英歌 、 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 慢板英歌节奏较慢 , 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 。其中的 “ 醉槌 ”英歌,舞者形似醉汉 , 别具神韵 。 中板英歌的节奏较之慢板英歌略快 , 其特 点是稳健 中见潇洒、古朴 中现圆
非遗系列之英歌舞

在农村,英歌被群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一般参加英歌队者都应是年
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姑娘们对他更有一种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
特别是头槌和二槌,更是姑娘们追求的对象。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
舞是“好彩头”。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
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CHAOSHAN YINGGEWU
肆英歌舞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英歌表演主要依附于民俗活动,依靠乡土文化代代传承的 凝聚力。如今,这一绵延数百年的非遗也在传承发展,改 进表演内容、走进学校社区、开发文创产品,在当下生活 迸发崭新活力。 [19] 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近年来,汕头潮州等地组织英 歌进校园、进社区,推动英歌表演技艺的传承发展。加入 英歌队伍的年轻人逐年增加,表演水平也逐步提高。
CHAOSHAN YINGGEWU
肆英歌舞传承保护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广东省揭阳市、汕 头市申报的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项目作为民间舞 蹈之一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广东省陆丰市申报 的英歌(甲子英歌)项目作为传统舞蹈之一进入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CHAOSHAN YINGGEWU
叁 英歌舞表演特征
叁英歌舞表演特征
脸谱妆容
英歌队一般设有两领舞者,分别为红面红须的“头槌”, 多装扮为秦明或关胜;黑面黑须的“二槌”,装扮成李逵。 另外“舞蛇者”为时迁,主要是协助指挥引舞。有些可能 还有“三槌”鲁智深,“四槌”武松。司鼓的扮演者一般 为宋江或林冲,这是脸谱最常见的。此外有些英歌队还有 举号令旗的公孙胜,这些角色比较固定,也为观众熟悉。
普宁潮汕英歌舞作文

普宁潮汕英歌舞作文哇塞!一提到普宁潮汕英歌舞,我的心就像小鹿乱撞一样,激动得不行!你们知道吗?英歌舞那可是咱们普宁潮汕的宝贝!每次看到英歌舞的表演,我都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妈妈去看英歌舞表演。
还没到地方呢,远远就听到了那热闹非凡的锣鼓声。
“咚咚咚,锵锵锵”,这声音就像有魔力一样,拉着我的脚快步往前走。
到了表演的地方,我的眼睛都不够看啦!只见一群高大威猛的叔叔们,脸上画着五彩的脸谱,穿着鲜艳的衣服,手里拿着长长的木棒,那气势,简直就像战场上的勇士!他们的动作刚劲有力,每一下都像是在跟大地较劲。
木棒在他们手中挥舞,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呼呼生风。
我忍不住喊了出来:“这也太厉害了吧!”我身边的一个小妹妹也兴奋地直拍手,嘴里不停地说:“哥哥,快看,快看!”这时,旁边的一位老爷爷笑着对我们说:“孩子们,这英歌舞啊,可是咱们潮汕的传统文化,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啦!”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哇,这么久啊!”表演中,领舞的叔叔就像一只威风凛凛的狮子,带领着大家不断变换着队形。
一会儿排成一字长蛇阵,一会儿又变成了圆形,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闪烁。
我问爸爸:“爸爸,他们怎么能记得这么多的动作和队形啊?”爸爸说:“这都是他们辛苦练习的结果呀,为了传承咱们的文化,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呢。
”我看着那些叔叔们大汗淋漓却依然充满激情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敬佩。
还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英歌舞的训练。
一进训练场地,就看到叔叔们正在认真地练习。
一个叔叔不小心摔倒了,可他马上就爬起来,继续跟着大家一起练,嘴里还喊着:“这点小伤算什么,不能耽误训练!”我和同学们都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了。
有个同学说:“他们真的太拼了,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不怕困难!”在普宁潮汕,英歌舞不仅仅是一场表演,它更是一种团结的象征,一种力量的传递。
每次看到英歌舞,我都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好像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我想,英歌舞一定会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因为它是我们普宁潮汕人的骄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宝贝!。
普宁英歌舞作文450

The Splendor of Puning's Ying Ge DanceNestled in the heart of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lies the city of Puning, renowned for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mong the many pearls in this cultural crown, the Ying Ge Dance stands out as a vibrant and enchanting performance. This dance, unique to Puning, is a testament to the city'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Ying Ge, translated as "Heroic Song Dance," is a dynamic blend of martial arts, acrobatics, and dance. Performers, often dressed in vibrant costumes, move with precision and grace, executing complex choreography that weaves in powerful martial arts moves. The dance is accompanied by a percussive ensemble of drums and cymbals, creating a rhythmic and enlivening atmosphere.The roots of Ying Ge Dance trace back to the Song Dynasty, when it was primarily performed during festivals and religious ceremonies. Over the centuries, it has evolved and transformed, incorporating various elements from other cultural traditions. This fusion has not only preserved the dance's original essence but also given it a contemporary appeal.Watching a Ying Ge performance is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The synchronized movements, the precision of the martial arts techniques, and the powerful percussion create a thrilling spectacle. The dance tells stories of bravery, heroism, and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of Puning. It's not just a performance; it's a journey through time, a connection to the past, and a celebration of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The Ying Ge Dance of Puning is not just a dance; it's a way of life, a symbol of resilience, and a testament to the city's rich cultural identity. As the world continues to evolve, it's heartening to see such vibrant and meaningful traditions being preserved and celebrated.普宁英歌舞的璀璨在中国广东省的心脏地带,坐落着一座名为普宁的城市,它以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普宁英歌作文

普宁英歌舞哎,说起普宁英歌舞,那可真是个热闹非凡、让人热血沸腾的玩意儿!咱们得从头捋捋,让你感受下那股子地道的潮汕风情。
一说到普宁,大家伙儿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那香喷喷的牛肉火锅,但今儿咱们不聊吃的,咱聊的是文化,是艺术,是那能震天响、让人脚底板发痒的英歌舞。
这英歌舞啊,就像是普宁人心里的一团火,烧得旺,传得远,每逢佳节庆典,必定得来上这么一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普宁味。
一、英歌舞的起源,老故事新听头话说这英歌舞啊,它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相传啊,是为了纪念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而兴起的一种民间舞蹈。
你瞧,这历史底蕴多深厚,简直就是活生生的“行走的历史书”。
在普宁这片热土上,英歌舞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
1.1 英雄气概,跃然舞上看那舞台上,一个个英歌舞者身着戏服,手持短棍,脸上涂着夸张的妆容,活脱脱就是梁山好汉再现。
他们步伐矫健,动作有力,每一个转身、每一次跳跃,都透露出那股子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1.2 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说到英歌舞,怎能不提那震耳欲聋的锣鼓声?那鼓点,密集而有力,就像是战鼓催征,让人一听就热血沸腾。
配上那激昂的唢呐声,整个场面瞬间就被点燃,仿佛置身于古代战场,与英雄们并肩作战。
二、英歌舞的魅力,老少皆宜的盛宴这英歌舞啊,不仅好看,还特别接地气。
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还是扎着羊角辫的小娃娃,都能在这欢快的节奏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2.1 传承文化,寓教于乐对于老一辈来说,英歌舞是他们儿时的记忆,是文化的传承。
每当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在舞台上挥洒汗水,他们总能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英歌舞则像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到传统文化,感受到先辈们的英勇与智慧。
2.2 增进情感,团结邻里在普宁,英歌舞还是增进邻里情感、团结乡亲的桥梁。
每当有大型活动,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起来,排练英歌舞。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不仅增进了友谊,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描述潮汕普宁的英歌舞

潮汕普宁的英歌舞潮汕普宁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东部,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小城市。
这个地区的文化深受汕头、潮州和澄海等地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其中,潮汕普宁的英歌舞表演是一项备受瞩目和喜爱的活动。
英歌舞是普宁本地舞蹈和音乐的一种混合形式,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舞蹈表演潮汕普宁的英歌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
这些舞蹈通常是由一些欢快的舞曲伴随着进行的。
在表演中,舞者们身穿传统的潮汕服装,舞台布景装饰以沿海地区的元素为主题,给人一种亲近自然和海洋的感觉。
舞蹈动作充满活力和灵动,舞者们以优美的姿态和独特的舞步舞出了潮汕的独特风情。
他们的舞姿优美而灵动,充满了自信和生气。
舞蹈中常常出现的人物形象包括渔民、船家、海盗等,使得整个舞蹈更具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音乐表演潮汕普宁的英歌舞中的音乐表演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上通常会有一些乐器伴奏,如二胡、琵琶、笛子、扬琴等。
这些乐器发出的音乐清脆悦耳,配合舞蹈的节奏和动作,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英歌舞的音乐通常以潮汕方言演唱,歌词中充满了对家乡、家人、友谊和爱情的歌颂。
这些歌曲通常朴实而感人,充满了潮汕人民的情感和热情。
观众们常常会在音乐的伴奏下跟随着节奏拍手、鼓掌,并加入到舞蹈的氛围中。
民间特色英歌舞作为普宁民间文化的一部分,融合了众多的传统元素,并结合了现代创新。
所以它既保留了潮汕传统文化的根基,又表达了新时代潮汕人民的精神风貌。
这种表演形式传承了普宁的历史和传统,同时又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使得舞台更加丰富多彩。
在英歌舞的表演中,观众们可以感受到普宁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吸引力与影响力潮汕普宁的英歌舞表演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每年,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节庆活动中,英歌舞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不仅是当地居民,还有很多游客。
英歌舞不仅在普宁本地受到欢迎,还逐渐受到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关注。
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的巧妙结合,展示了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宁英歌舞一、什么是英歌舞英歌舞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以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为故事背景,融武术、舞蹈、音乐、演唱于一身,兼具驱邪、祈福、娱乐、健身等功能的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二、英歌舞的起源(一)来自外江戏300多年前,外江戏(汉剧)曾来普宁演出宋朝梁山好汉下山攻打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的故事,其中有唱有舞,当时称为唱英歌。
后逐渐将“唱”的部分删去而保留其棒舞部分。
(二)少林寺说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地主、官僚豪绅残酷欺压农民,为反抗压迫,群众借唱英歌为名练习武艺。
相传最早的是旱塘乡的一位农民,为反抗本乡的封建地主压迫,在其父亲的安排下,徒步到少林寺学习武艺。
回来后,因慑于封建势力,不敢设馆传武,便把学到的武艺改编成英歌舞,传教于东、西、南、北、中五个门头。
久之,遂发展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英歌舞。
(三)秧歌说主修潮州府志的清顺治潮州知府吴颖在其《潮州风俗考有载》: 农者春时,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
并说“秧”与“英”潮音相近,转而成“英”。
(四)傩文化说1、英歌舞始终保持着驱鬼逐疫的实用功能。
它总是在过年或民俗节日里演出, 只是在我们有意进行改造以后,成为了娱乐表演形式, 才可能随时进行表演。
在农村表演,要到各家登堂入室, 在各个角落喧呼跳跃, 直接目的就是要驱逐恶疫病疠之鬼, 祈求平安。
2、英歌舞不戴面具而画脸谱, 这是傩面具的进化形式。
英歌舞中除了几个主要人物被冠上梁山英雄身份而有固定脸谱以外, 其他都是鬼神的脸谱, 化装的原则也是愈凶恶、愈奇怪, 愈好。
可见其主要是用来驱鬼逐疫的。
3、领舞者说是时迁, 但脸谱却是黑白相间的鬼面, 而不是戏曲中已经定型的三花脸。
时迁手里拿的是条蛇, 有人硬说这是攻打大名府时用的火把。
这实在太牵强附会了。
水浒英雄中哪一个是以蛇为武器的? 其实蛇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是龙的基础。
潮汕地区在文化上与闽南是一个系统, 而闽字就是表示门内祭祀蛇的民族。
这是英歌舞中舞蛇的基础。
领舞者就是古傩中的蜞头。
4、英歌舞演员配合舞蹈动作发出的叫声, 一定要不像人叫的声音才好, 尖厉有力, 就是模仿怪兽叫, 以达到驱鬼逐疫的目的。
5、英歌舞后棚队中有一对戴面具的老人, 叫师公、师婆。
这也明显与梁山泊英雄没有什么关系。
而这正是傩舞中具有代表性的傩公、傩母。
三、英歌舞的表演形式英歌队一般由前棚、中棚、后棚三个部分组成(1)前棚前棚,即英歌队伍整体组织中的前头部分,也是英歌队的主体部分,大规模由108名年青力壮的男子汉,化装为梁山泊起义部队的主力军的英雄好汉组成,小型的由24人组成,一般由36人组成,俗称36天罡。
皆武士装,其领头两人为指挥,即“头槌”与“二槌”,“头槌”多为红面红须,装扮成为梁山人物秦明或关胜,以及黑面黑须装扮成为梁山人物黑旋风李逵。
和尚打扮的是鲁智深或武松。
其中还有两个男扮女装的为孙二娘和顾大嫂。
其他人物有九纹龙史进、猎户解珍等。
整个队伍中的2/3的人手握两节木棒,每节长尺余,敲击起舞,通过刚劲有力的舞蹈表演,表现英雄事迹。
1/3的人,手拿小鼓槌棒,敲打起舞,助威前进。
另外,队伍中必有一人扮时迁,手执布制长蛇,穿梭腾跃,调整队形,交流舞姿动作和舞蹈图形信息,前棚舞蹈队伍表演时,敲击着木棒和小鼓,伴随着“冬冬喳,冬冬喳,冬冬喳”的英歌锣鼓节奏,紧凑速齐地以优美的舞姿,演出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和编演表现攻城战阵的舞图形。
威武壮观,具有强烈的感人艺术魅力,给观众以振奋昂扬的感受,激发人们扮英雄、学英雄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2)中棚中棚的演出节目,主要是表演一些剧性较强、娱乐气氛浓郁的传统曲艺节目。
其传统的完整表演节目有13个,都是以民间趣闻轶事为题材进行艺术加工编演的:第一是“佛公佛母”,由两位扮演者头戴弥勒佛面具,手执葵扇,手舞足蹈,笑容可掬地招呼观众,为中棚队伍开路,以示吉祥;第二是“洗耳恭听扬佛”,一至几人扮演和尚,手执佛尘说唱前进。
唱词内容多宣扬佛教教义,宣扬因果报应;第三是否“牵猪蕸“,表演民间配种员的生计,属趣味性节目;第四层是”双摇鼓”,表演民间摇鼓货郎下乡做小日甚一日杂生意,属闹剧;第五是“农夫扶犁下地“,则反映农民一年四季劳动生活艰辛的表演唱;第六是“徐大江拖车”,取材民间传闻,反映的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困苦处境;第七是“钓鱼”,属反映鱼人生活情趣的说唱节目;第八是“桃花过渡”。
传统的斗畲歌方式,取材民间男耕女织的说唱节目;第十是“和尚戏尼姑”。
属低级趣味的闹剧;第十一是“闹花灯”。
由男女若干人手擎花灯,边舞边唱的娱乐性节目;第十二是“妇女卖艺”,是反映民间艺人生活的表演唱;第十三是“京城会”,是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喜剧性节目。
中棚十三个节目,内容丰富,需要众多的技艺双全的人才扮演。
一般情况下,比较难齐全地表演全部节目,便有选择地表演其中若干个。
(3)后棚后棚,即英歌整体组织中的后头部队,这部分代表梁山泊起义军与民众汇合在一起,组成强大的后备力量。
这支队伍,一般由象征性的十六或二十四、三十六人组成,人数没有严格的数量要求,只求偶数。
一般阵容是72人,俗称72地煞,这支队伍的成员,轮番上场,各自表演各式套路的武术,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
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
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四、英歌舞的特色(一)服饰跟京剧中的紧身短打相类似。
其中前棚最前方的八人身穿戏曲服饰,后队则统一成整齐的黑色、黄色和红色。
(二)脸谱舞者的化装脸谱是根据梁山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而定的。
如关胜(或杨志)红脸红须,李逵黑须满腮、倒钩,鲁智深和尚装束,武松则为白脸。
色彩则是以白色打底,用红、绿、黑、白、银等颜色相间进行描划。
脸谱的特征是神秘、凶恶、恐怖。
(三)道具英歌槌的来历。
后棚表演中为何以锄头、铁铲、铁叉为武器。
(四)音乐前棚表演中配以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
中棚表演用潮汕方言进行演唱,配合动作表演。
后棚表演中配合锣鼓,为打武术表演和打斗场面造势助威。
(五)表演中的角色反串在英歌舞表演中,虽然有孙二娘、顾大嫂这样的女性角色,但是这些角色仍然由男性来扮演。
这是因为古代男女地位不平等,女性不允许外出抛头露面,而且男女不允许同台表演;所以女性一般不出现在表演中。
五、英歌舞的文化功能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功能总是意味着满足需要,从最简单的吃喝行为到神圣的仪式活动都是如此。
”英歌舞这种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同样可以与人类生活需要联系起来进行功能分析。
(一)人们认为跳英歌能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净尽,以正压邪,确保平安在农村,英歌被群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
一般参加英歌队者都应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
姑娘们对他更有一种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
特别是头槌和二槌,更是姑娘们追求的对象。
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
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
所以,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办公大楼落成、大桥通车、学校庆典仪式举行时,都免不了要请英歌队大舞一番。
(二)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在农耕社会里,生产力水平低下,靠天吃饭,人们往往把握不了自已的命运,只有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神明的保佑上,祁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寿、无病无灾。
英歌这一民俗文化形式正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
每年的正月、八月,是农闲阶段,人们的文化生活很贫乏;又是家家一造的开端,寄托着一造的希望,因此英歌舞也就应运而生。
英歌舞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响应,是由农耕社会的特征所决定的。
(三)是神灵与宗族的结合一年一度英歌舞的举办,有祭拜与表演的活动,这就需要组织机构来推动,要先组成理事会,制定方案,筹集资金、抽调人力,支配各种社会资源,在隆重而又热烈的过程中,体现有关人员的一些特权。
英歌舞往往又和宗族联系在一起。
在普宁的乡村中,宗族组织比较单一,人们基本上是同祖同宗,同一姓氏。
英歌舞也是一种不同宗族群体的竞争。
此外,族中的长辈一般都是年事已高,不再从事生产劳动,组织英歌舞正是填补他们从劳动岗位退下来的位置,使他们有发挥作用的地方,因此,要维持老人的威望,要维护宗族的权威,通过组织英歌舞活动来调动和满足大家的心理需求是重要的方法。
(四)是民间娱乐的方式娱乐是人们在紧张劳动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调适。
在年初,利用农闲时间举办各种娱乐活动是我国民间的传统。
在英歌舞表演的过程中,集中了各种各样的娱乐形式:有唱戏的、说书的、杂耍的、化装游行的、放焰火鞭炮的,不一而足。
(五)是音乐戏剧的舞台英歌舞主要有三大家族,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
慢板英歌节奏比较慢,带有古典宫廷式的特色。
中板的话它的锣鼓敲击法就简单一点,体现“力”和“势”的艺术美,比较潇洒,典型的就是排字英歌。
快板的话就是比其他两种的节奏更加疾速,更加勇猛,鼓点紧凑,阵势的开合,动作的起伏,气氛比较热烈。
这些活动始终与潮州音乐相依相伴,交织在一起。
是古代保留下来的音乐“活化石”。
(六)是民间强身健体的平台英歌的舞蹈、武术、拳术单打、对打、混合打、拳攻腿踢,棍击枪刺,刀枪剑戟等肢体运动,成为人们强身健体锻炼和表演的广阔平台,既锻炼了身体业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沟通。
这与动乱的旧社会人们为了防身而强行锻炼是截然不同的。
(七)是民间工艺之集成工艺品的产生及技艺的提高,必须要有强劲的求为动力。
英歌活动过程同时也是各种工艺品展示的过程,英歌舞对工艺品的精益求精、推陈出新方面功不可没。
各种各样的木偶“老爷”、香几、祭台,都是金漆木雕的上品,做工十分讲究;参加英歌活人员的服装也要用手工绣上虫鱼花鸟、珍禽瑞兽,在蜚声海内外的潮绣中,衍生出跟祭拜有关的“顾绣”行业;各式各样的脸谱中,无论是图案的彩绘,还是其工艺的制作,都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
在四乡六里的英歌舞中,其实也是各种工艺水平的一种检阅、一种比赛,从而使各种技艺得到不断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