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的护理
先天性巨结肠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先天性巨结肠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先天性巨结肠又叫无神经节细胞症,是一种较多见的胃肠道发育畸形,是结肠远端及直肠缺乏神经节细胞,从而导致该段肠管痉挛性狭窄,近端结肠继发性扩张肥厚的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
【护理常规】1.术前(1)饮食指导: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无渣饮食。
(2)如出现电解质失衡,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
严重营养不良、贫血者,需多次少量输血。
(3)虹吸灌肠每日1次,0.9%氯化钠溶液100ml/kg 每次,连续10~15d,钡灌肠前后需虹吸灌肠。
虹吸灌肠是通过肛管注入灌肠液软化粪便,随后用空针将灌肠液、粪便及肠道内积气吸出的过程。
注意事项:选择质地柔软、粗细适宜的肛管;插入痉挛的肠腔时动作轻柔,以免损伤肠壁导致肠穿孔;对于婴幼儿应少量缓慢灌洗,同时行腹部环行按摩,灌出量应大于等于灌入量,以免水中毒;粪便干结灌洗困难时可用液状石蜡油保留灌肠;注意保暖,预防感冒,观察神志、面色及脉搏呼吸的变化。
(4)术前3~4d按医嘱口服肠道抗生素和静脉应用维生素K,,以防肠道感染和出血。
(5)术前ld禁食,术前ld晚及术日晨各行虹吸灌肠,并用抗生素保留灌肠。
2.术后(1)体位护理:取截石卧位,两下肢分开固定,将臀部抬高、固定,使会阴部充分显露,以保持干燥,用0.5%碘仿棉球随时清除创口及周围分泌物,保持肛门周围清洁,肛管通畅。
(2)饮食护理:禁饮食至肠功能恢复;进食时循序渐进,由流食过渡到普食,避免过急导致肠功能受影响。
(3)肛管及会阴护理:每日3次喷液体敷料保护皮肤,有破溃时,用护肤粉促进愈合。
(4)引流管的护理:见胃肠减压的护理常规和留置导尿的护理常规。
(5)全量补液的护理。
【健康教育】1.教会家长扩肛的方法患儿平卧,操作者戴手套后先按摩肛门4~5min,然后手指涂液状石蜡插入肛门超过吻合口,向上下左右各按压5min,第1个月每1d1次,第2个月每2d1 次,第3个月每3d1次,以后每周1次,直至吻合口柔软平整,排便成形。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回流灌肠的护理进展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回流灌肠的护理进展发布时间:2022-01-19T03:14:27.30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9期作者:韦金红[导读] 先天性巨结肠也就是希尔施普龙病,其主要是以近端结肠扩张、肥厚为基础特征的病变,患儿的发病基础在于神经节细胞缺乏、肠管持续痉挛而导致的粪便瘀滞韦金红玉林市妇幼保健院,537000【摘要】先天性巨结肠也就是希尔施普龙病,其主要是以近端结肠扩张、肥厚为基础特征的病变,患儿的发病基础在于神经节细胞缺乏、肠管持续痉挛而导致的粪便瘀滞。
临床中关于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干预措施在于回流灌肠和巨结肠根治手术,其中回流灌肠属于手术治疗的必然过程,对于患儿的早期康复具备明显的推动作用。
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先天性巨结肠的综合干预效果,本文简要分析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回流灌肠的护理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相关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护理进展0.引言先天性巨结肠属于消化系统畸形发育的病症,少部分慢性或轻症患儿可以采用灌肠方式进行保守治疗,对于部分需要手术治疗的患儿也需要进行灌肠提供支持。
基于回流灌肠可以及时清除结肠中瘀滞的粪便,可以有效改善肠内微生态环境以及营养状况可以及时控制结肠扩张以及肥厚症状,可以控制患儿的病情,从而促使患儿局部扩张结肠有效回缩,并降低手术切除范围,减轻手术创伤的同时也能够降低手术难度,从而保障整体疗效。
临床中因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病症比较复杂,在回流灌肠治疗期间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确保患儿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对此,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回流灌肠的护理研究进展具备显著临床价值。
1.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回流灌肠操作方式1.1传统灌肠法传统的回肠灌流方式主要是将肠管插入肠腔,并基于5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后连接肛管,用手推入肠道内之后抽出粪水,反复注入并抽吸,注入与抽出时需要保持开放状态,因为扩张肠管压力相对较大,在操作期间粪水可能会出现喷出表现,此时会污染操作者以及整个操作环境[1]-[2]。
一次性导尿管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应用中的护理体会

营养,以弥补机体代谢消耗;大量出汗的应补充含盐饮料,以防脱水。
多喝果汁饮料:如桔子汁、水、柠檬汁等以保证足够尿量,利于退热。
214 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的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衍,易引起口腔溃疡,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口唇干裂者给予石蜡油涂抹,每日口腔护理2~3次,观察口腔黏膜完整性,清醒患者嘱进食前后漱口。
215 皮肤护理:发热患者抵抗力下降,加之药物的应用易出汗和发生皮肤感染。
出汗时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床单,以防感冒,并穿棉质内衣裤,保持干燥。
经常协助年老体弱患者翻身,防止皮肤长时间受压。
3 体会老年发热患者一般起病急、病情变化快。
患者心情紧张、焦虑不安,常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护理工作中应注重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病情观察、对症护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减轻心理负担和恐惧感,增强治疗的信心。
通过以上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了患者体温的恢复及疾病的康复。
一次性导尿管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应用中的护理体会福建省立医院小儿外科(350001) 魏平珠 张艳青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结肠和直肠远端缺乏神经节细胞,使该肠段痉挛,近段结肠继发扩张、肥厚,引起便秘、腹胀等低位肠梗阻的一种先天性疾病。
本病男孩多见,多数患儿出生后2~3天不排便或胎粪排出延迟。
临床中常以回流灌肠作为缓解症状的主要治疗手段[1]。
回流灌肠是小儿外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 ICU)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操作之一,但新生儿肠管壁薄,黏膜易损伤,且巨结肠患儿肠管有一狭窄段使肛管通过困难。
也使用传统肛管回流灌肠,由于肛管质地较硬,难免出现黏膜破损出血,甚至肠穿孔,患儿痛苦难忍,也使得护士惧怕该项操作。
自2003年张岳和[2]报告使用气囊导尿管为老年人灌肠后,2005年以来我科将一次性导尿管用于新生儿回流灌肠,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临床资料:本组45例,其中男婴38例,女婴7例,年龄3~27天,平均10天。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回流灌肠的护理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回流灌肠的护理先天性巨结肠(C o n g e n i t a l m e g a c o l o n)又称无神经节细胞症(aganglionosis)或赫希施斯普龙病(Hirschsprung's disease)。
因结肠肠壁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缺如、减少或发育不良,致使肠管持续痉挛不能正常蠕动而引起的肠梗阻,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男女之比约为4:1。
对先天性巨结肠一旦确诊,经过1-2周肠道准备即可施行根治手术,任何年龄病儿均可手术[1],而手术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肠道准备是否充分,因此术前回流灌肠起着关键作用。
我科自2008年至今,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采取术前回流灌肠7-14天后行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彻底解决术前肠道准备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8例,其中男31例,女7例,年龄1.2-9岁,平均年龄2.1岁。
临床表现均为出生后24~48小时无胎粪排出,伴有呕吐、腹胀、排便困难,经直肠指诊检查后,拔出手指时伴有胎粪或大便及大量气体排出,而后腹胀明显缓解。
38例患儿术前均行7-14天的回流灌肠,随后行手术治疗。
2 方法2.1物品准备操作台、一次性治疗单、卫生纸、橡胶手套、隔离衣、可计量的污物桶一个,肛管一根,50m l注洗器一副,温度38-40℃的生理盐水,石蜡油。
2.2体位从正常的解剖学关系看,选择左侧卧位为宜。
但临床实践中,因患者年龄小,不能配合做出合适的体位,以至于影响操作,所以操作中,我们多采用双膝屈曲外展截石位,有利于充分暴露肛门会阴部,并在臀下铺一次性治疗巾,注意保暖。
2.3插管方法操作者戴好口罩、帽子,穿好隔离衣,戴好手套,站于患者右侧插管,先检查肛管是否通畅,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及肛门口。
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缓慢插入肛门,动作要轻柔,缓慢插过狭窄段,当肛管通过狭窄段进入扩张段时,阻力突然消失,有一种突然的松弛、落空感,接着有大量的臭气和粪便从肛管排出,提示置管成功,固定好肛管即可准备灌肠。
先天性巨结肠护理

先天性巨结肠护理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结肠和直肠远端缺乏神经节细胞,致该肠段痉挛狭窄,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肥厚,形成巨大的扩张段,引起便秘、腹胀等低位肠梗阻的一种先天性疾病。
【观察要点】1、术前洗肠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面色、神情,有疲乏现象要立即停止。
2、观察有无顽固性腹胀,经灌肠后不减轻并伴高热,突然由便秘转为腹泻,排大量奇臭样水便,为小肠结肠炎表现。
术前术后均可发生。
3、术后观察肛管引流及腹腔引流液量、性质、颜色;肛门排便时间、胃肠减压是否有效、有无腹胀。
拔出引流管后注意观察管口有无渗液,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破溃并做好记录。
4、肛门安置环形钳者,观察环钳自然脱落时间。
进食后注意有无腹胀、排便是否正常,有无便秘或失禁。
【术前护理措施】1、按儿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按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3、术前两周开始温生理盐水回流灌肠,术前一天下午及术晨清洁灌肠。
洗肠期间注意保暖,防感冒。
4、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食物,以改善营养状态,便于肠道清洗。
术前两天改流质饮食。
术前一天禁食,予静脉输液。
5、术前三天按医嘱口服抑制肠道细菌药物及维生素K。
附:回流灌肠注意事项1、选择大小合适的肛管,插入长度应通过狭窄段进入扩张的结肠腔内。
插入动作应轻柔,不可用力过猛,遇有阻力时,可边注水边插入,以免损伤肠壁造成穿孔。
2、须用温生理盐水洗肠,每次注入量必须使之全部回流排出,防止水中毒。
灌注水量根据年龄病情而定,一般100—150ml/kg。
3、灌肠过程中应配合腹部挤压按摩,以助粪便气体排出,近直肠处有粪石,应给予挖出。
4、入院患儿腹部高度膨隆,经灌肠后腹压骤降,可致循环灌注不足低血压,应立即以腹带包扎。
5、冬天灌肠时,注意保暖,防止着凉感冒延误手术时间。
【术后护理措施】1、按儿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注意保持通畅,每2小时抽吸胃液一次,并记录。
3、术后取平卧位,下肢略外展,必要时约束双下肢,保护好肛门引流管或环钳,防止翻身时牵拉脱落,拔管后注意保持肛门口清洁,如有湿疹,局部可涂氧化锌软膏保护。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清洁回流灌肠的护理现状与研究进展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18期V ol.4, No.18, 2019196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清洁回流灌肠的护理现状与研究进展刘佳,毛蔚*(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 200062)【摘要】先天性巨结肠是消化系统畸形发育引起的疾病。
[1]少部分慢性以及轻症患儿可选用灌肠等保守治疗。
本文收集了大量关于术前回流灌肠对减少巨结肠患儿术后并发症护理方面的资料,在总结前人经验和传播知识的同时,找出巨结肠患儿术前术后护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本文主要从完善术前护理及肠道准备,减少患儿术后并发症,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等方面介绍了术前回流灌肠针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一些护理现状与研究进展。
【关键词】回流灌肠;先天性巨结肠;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18.196.02前 言先天性巨结肠即希尔施普龙病,患儿以近端结肠扩张、肥厚为主特点,神经节细胞缺乏、肠管持续痉挛引起的粪便瘀滞是患者发病的基础。
目前临床治疗先天性巨结肠主要采取回流灌肠及巨结肠根治术治疗,且回流灌肠也是患儿实施手术治疗的必经过程[1]。
经回流灌肠可及时清除结肠瘀滞粪便,改善肠内微生态环境,改善患儿营养状况,及时控制患儿结肠扩张、肥厚状况,控制患儿病情进展,进而可促进患儿局部扩张结肠回缩,进一步缩小手术切除范围,减轻手术创伤的同时,也可降低手术难度,提升手术效果。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护理技术也必须与时俱进。
但回流灌肠也属于侵入性操作,对患儿机体也具有一定影响,处理不当也会加重患儿机体损伤。
因此,完善术前术后护理,找出新进展新突破,减少巨结肠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当前医务工作者工作与研究重点。
1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1.1详细了解患儿病史,及时做好各项化验检查,行X线胸片或胸部CT扫描,检查心电图,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
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常规

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用药治疗情况、过敏史及家族史。
2、症状和体征:评估患儿有无腹胀、腹痛、便秘、低位肠梗阻等症状。
3、社会心理评估:评估患儿家属的情绪及心理反应,了解家庭经济状况等。
二、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按小儿外科患儿术前一般常规护理。
2、饮食与营养:改善患儿营养状况,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少渣饮食。
术前2天进半流质饮食,术前1日进流质饮食并补液。
严重营养不良、贫血患儿应多次少量输全血、血浆或蛋白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3、结肠灌洗:入院当天开始行结肠灌洗,每天1次,持续1-2周。
4、术前备血:按20毫升/千克计算。
5、肠道准备:术前3天给予肠道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甲硝唑等口服。
术前晚、术晨清洁灌肠,必要时给予0.5%甲硝唑溶液50-100毫升术前晚清洁洗肠后保留灌肠或用0.05%活力碘100毫升在术日晨清洁灌肠后冲洗肠道:术日晨禁食、置胃管。
(二)术后护理1、按小儿外科患儿术后一般护理常规。
2、体位护理:患儿麻醉未完全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麻醉清醒后,给予头高位或半卧位。
3、饮食与营养: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后按流质→半流质→软食进食,少量多餐,逐渐恢复至日常饮食。
对于全身营养状况较差的患儿酌情输注血浆、全血及血蛋白。
4、病情观察:①生命体征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定时测量心率、呼吸、血压。
②胃肠减压:保持胃肠减压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并做好记录。
肠蠕动恢复后可拔管。
③全身状况:出现持续高热、呕吐、腹胀、腹泻,并迅速出现脱水症状,做肛检时有大量奇臭粪液和气体排出,则提示肠炎,及时予以处理。
④切口观察:密切观察腹部切口渗出情况,若术后4-6天切口渗出液较多,且为血性,提示切口裂开,及时加压包扎或裂开切口缝合等处理。
⑤排便、排尿情况:保持肛门周围清洁,留置肛管妥善固定,接引流袋并保持通畅。
肛管拔除后观察大便情况,术后早期排大便次数较多,大便稀,以后可逐渐恢复至正常,若仍有腹胀、便秘,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先天性巨结肠护理常规

先天性巨结肠护理常规1.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的患者通常会有营养吸收不良的问题,因此,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在饮食中增加高纤维食物,同时保证摄入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2.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的患者常常伴随着严重的腹泻和水分丧失。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液量和电解质水平。
及时补充体液和电解质,以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3.管理肠道功能: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的患者往往需要依靠灌肠或者肛门放气来管理肠道功能。
护理人员需要熟悉灌肠和肛门放气的操作步骤,并根据医嘱准确执行。
同时,定期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注意排便的频率、形状、颜色等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
4.保护皮肤: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的患者常常需要长期留置肛管或造口。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肛管或造口,保持其通畅并避免感染。
注意保护皮肤,定期更换尿布和垫片,并使用合适的皮肤清洁剂清洁肛周皮肤,防止皮肤损伤和感染的发生。
5.提供心理支持: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的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照顾,这对于患者和家庭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提供心理支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过程,并帮助他们寻求相关的社会支持和资源。
6.定期随访和监测:定期随访和监测是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的患者管理的重要一环。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复查患者的肠道功能、生长发育情况、营养状况等,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护理计划和治疗方案。
除了以上的常规护理措施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肠梗阻、感染、疼痛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提供教育和指导,使患者和家属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的患者,通过切实的护理措施和有效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每人灌洗总量按每公斤体重100~200计算。新生儿每次灌洗量不超过500ml。
6.4灌洗液温度为38~41℃,过烫易损伤肠粘膜。
6.5灌肠过程中,要求灌出量≥灌入量。
5.5灌出液中微含血丝。可能为肠黏膜局部轻度受损所致,应减少肛管抽动次数,(应考虑到肠黏膜局部轻度受损)。
5.6灌肠后腹胀改善不明显,这时应保留肛管,并保持引流通畅,也可用虹吸方法促进灌入液体的排出。
5.7肛门口皮肤发红。灌肠后擦净会阴部,涂上锌氧油软膏。
6注意事项
6.1在插管过程中,切勿使用暴力,尤其是注意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呈向左侧弯曲,以及脾曲部位的弯曲。若用力过大,可能造成肠穿孔。又因新生儿肠壁菲薄而短小,插管时更应慎重小心,且选择柔软,粗细适宜的肛管。
5.2灌液时,有阻力并且液体从肛门口喷出(肛管反折)。这说明肛管反折,没有通过狭窄段,应拔出肛管后重插(在拔管时,证实肛管反折,未通过狭窄段)。
5.3灌液后,肛管外口无液体吸出或流出(肛管孔被粪块堵塞)。这说明肛管孔已被粪块堵塞,应拔出肛管,消除粪块,再行插管,并嘱患儿不进含渣食物。
5.4液体流出不畅。可来回抽动肛管,调整肛管位置,同时用左手轻柔按摩腹部,促进粪便及液体排出。
5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5.1肛管通过狭窄段困难。当肛管到达结肠狭窄段时有阻力。尤其是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病例。在这种情况下,插肛管前应先阅x光片以了解病变类型,边灌液边插管,动作要轻柔,同时要改变插管的方向[2]。如婴幼儿结肠狭窄明显、插管有困难时,应选择较细的肛管,当肛管通过狭窄段进入扩张段时,有一种脱空感,同时肛管外口突然有气体、粪便溢出。
[2]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晨清洁回流灌肠的操作方法[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3,(06):87.
[3]韩彩兰,郭翠玲.先天性巨结肠洗肠方法的改进[J].护士进修杂志,2003,(01):68.
6.6在整个灌肠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腹痛情况及腹施行了回流灌肠,逐日消除积贮在扩张结肠内的粪便,取得了满意效果。未因操作不当,引起肠穿孔,也未因盐水配制不当,造成水中毒、盐中毒发生。提高了疾病的好转率、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Kohler S,Fitze G,Hosie S.先天性巨结肠合并结肠失弛缓症[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5,(07):153.
1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小儿外科收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2个月~12岁;所有病例均有出生后排便延迟、腹胀等现象,经行钡剂灌肠提示为先天性巨结肠症。
2用物准备
一次性肛管,一次性注射器50ml,38~41℃生理盐水(按需准备),石蜡油、棉签、手套、便盆、中单及胶单,肛管扶托(用小儿一次性纸尿裤在肛门相对应的位置剪一个直径约1cm大小的圆孔,起保护肛周皮肤和肛管固定作用),冬天备棉脚套1副,调好室温25~30℃,必要时根据医师要求备好药物如:甲硝唑等。
3患儿准备
灌肠期间给患儿进流质无渣饮食,灌肠时间按医嘱执行。每天1次的为上午9时进行,每天2次的为上午9时和下午3时进行,一般按医嘱灌肠需要约7~14d,为手术做好准备,灌肠前30min根据患儿年龄给予适量的石蜡油注入,扩张肠段并保留5~10min,有利肠腔内粪便排空。
4操作方法
冬天调好室温,防止患儿受冷,为患儿穿上棉脚套。床沿铺中单婴幼儿横卧床上,臀部尽量靠床沿抬起双下肢,学龄期儿童处平卧曲膝位,略抬高臀部。操作者戴上手套,石蜡油润滑肛管约15~20cm,暴露肛门,用石蜡油润滑肛门,缓慢轻巧地将肛管插入肛门,切勿用力猛插,到达结肠狭窄段时,有阻力感,这时要轻柔地试插,同时要改变插管方向。当肛管通过狭窄段进入扩张段时,有一种脱空感,同时肛管外口突然有气体、粪便溢出。肠腔内压力大时呈喷射状排出。然后用一次性注射器50ml抽吸温盐水50ml,从肛管外端均匀地灌入肠内,每次注入量不得超过100~150ml,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婴幼儿或者体质弱的患儿灌入的温盐水应减量。注射器脱离肛管后,就让粪便由肛管外端口排出,接于便盆内,反复进行灌洗。在排出粪便间隙用左手顺时针按摩患儿腹部,以助瘀积粪便溶解后排出体外。若遇粪便结块变硬,难以排出体外,可按医嘱应用石蜡油50ml~100ml,在洗完肠后保留灌肠。保留1h后,再用温盐水回流灌肠至腹胀消失。灌洗完毕根据医师要求应用甲硝唑保留灌肠。对术晨的最后1次灌肠,要求流出液无粪渣如清水样为止。对钡灌肠造影的配合,造影日上午不行灌肠先作造影,若x线征象明显的患儿,造影后即可行灌肠,清除肠内钡剂及粪便。若遇新生儿x线显影不典型,要求24h复查,原则上不作灌肠,次日复查完毕后再作灌肠。
【关键词】回流灌肠先天性巨结肠
回流灌肠是先天性巨结肠的首要治疗措施[1],其目的是尽快清除肠腔内的粪便和积气。应用这种针对性的灌肠方法,即可逐渐清除其扩张段结肠内的积粪,排出气体,解除便秘,减轻腹胀,维持其排便功能,达到进食及营养吸收的目的。并为医生施行根治手术做好充分的肠道准备。故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其疗法;现就回流灌肠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步骤介绍如下:
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行回流灌肠的正确护理措施。方法通过60例患儿行回流灌肠的护理观察,总结临床护理体会。结果加强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及时解决灌肠时遇到的问题。密切观察灌肠过程中及灌肠后患儿的表现,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减轻患儿痛苦和降低并发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