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悲剧意蕴
悲剧与人生意义的探索

悲剧与人生意义的探索人生是一场充满起伏与变化的旅程,而在这个旅程中,我们都会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它们有时会像悲剧一样让我们心灵受伤。
悲剧与人生意义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深入探索这个关系,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对人生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启示。
悲剧是一个源自古希腊的概念,它常常以主人公遭受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结局为特点。
这些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痛苦、恐惧和无助,反映出生命不可控制的局限。
然而,正是这些悲剧故事给人生赋予了深意。
它们提醒我们生活中最糟糕的事情可能会发生,以及我们在面对逆境时应如何去应对。
悲剧的演绎与悲剧人物的内心跌宕起伏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也是悲剧给我们带来的深度与灵魂印记之所在。
正因为悲剧人物经历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他们的生活才变得有意义。
受困于命运的支配,他们才能从自身的经历中寻找到对人生的更深刻的认识。
斯塔维斯基曾说,“悲剧是智慧的摇篮”。
在面对挑战和危险时,我们从悲剧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以更高的自觉去面对人生的意义。
然而,悲剧并不仅仅是源自虚构的故事,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悲剧性的元素。
每个人都会遭遇到一些痛苦和困扰,这些困扰或许是来自于内心的焦虑,或许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
让我们浸没在悲剧中的关键不在于遭遇困境,而在于如何正视并处理这些困境。
就像莎士比亚所说:“悲剧是一个罪与忍耐的考验。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可避免的阴暗面,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然而,悲剧也是发现人生意义的契机。
当我们面对困顿的时候,悲剧引导我们探寻生命的深度,找到新的出路。
正如卡米所说:“在这个宇宙中自由还是有的,它蕴含在我们的选择之中。
”悲剧的存在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由选择的追求,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人生中的另一种可能性。
生活中的悲剧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时刻。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性和短暂性时,我们会更加努力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悲剧对于我们是否获得人生的满足和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与挫折,因为正是这些悲剧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论毕飞宇作品中的悲剧意蕴

论毕飞宇作品中的悲剧意蕴作者:俞蕾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2期摘要:什么是悲剧?悲剧包括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展示的人生悲剧性所构成的一切悲剧审美形态。
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讲到“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毕飞宇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其《平原》《青衣》《玉米》《推拿》等多部小说的创作,使他成为新生代写实派作家。
纵观毕飞宇二十余年的创作过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内容涉及广泛,从早期的先锋叙事,到描写文革乡村生活及展现现代社会城市与人、人与人关系的现实题材书写。
作品中渗透着他对世界以及人生深刻的探寻和思考,他的作品蕴涵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课题写作背景、目的后,首先阐述了有关毕飞宇及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如毕飞宇及其作品简述、发展阶段、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与叙事语言风格;进而深入分析了毕飞宇作品中的相关悲剧形象塑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作品;艺术特征;悲剧意蕴一、前言毕飞宇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其《平原》、《青衣》、《玉米》、《推拿》等多部小说的创作,使他成为新生代写实派作家。
纵观毕飞宇二十余年的创作过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内容涉及广泛,从早期的先锋叙事,到描写文革乡村生活及展现现代社会城市与人,人与人关系的现实题材书写。
作品中渗透着他对世界以及人生深刻的探寻和思考,他的作品蕴涵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知识分子家庭的人格的熏染,中国古典文学继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1],成为毕飞宇小说创作中悲剧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
同时,毕飞宇善用各种形态的悲剧意象,多维的叙述视角,多时空交错的结构加重了这个悲剧世界的悲剧意蕴[2]。
然而,他把笔下人物的人生与命运放置到大的文化背景与历史环境中,书写着平凡小人物的悲情叙事,所以说他的作品中具有的悲剧意识是独树一帜的,有文化与历史的穿透力。
本文希望通过对毕飞宇文学作品创作脉络及生成环境的梳理,深入探讨毕飞宇作品中的悲剧意识的表现手法及形象塑造问题,了解毕飞宇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及对悲剧意蕴的深入解读[3]。
对人生“悲剧性”价值的思考--论莫泊桑小说《一生》的悲剧意识

存 法则和人类 的精神创造 ,他对悲 剧的价值进行 了不 同 的、 新的价值体验 。 尼采之前 的叔本华从生命 意志出发 , 认 为人 的意 志是 痛苦 的根 源 , 世 界和人生充 满痛苦 , 没有意 义和价值 , 要摆脱 痛苦就要从 根本上 否定 意志 , 这样看来 尼采强调要用权力 意志来 张扬人 的生命 力 , 这样才能对抗 现实世界 的苦难。 悲剧 历经亚里 士多德 、 黑格尔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叔本 华、 尼采 、 弗 洛伊德 、 里普斯 、 雅斯 贝尔斯等哲 学大师们 的 详细 阐述 , 悲剧 的概念不断演变 , 我们 也该清楚地认识到 , 人们应该重新认识 悲剧 真正的价值体 验 , 就像《 一生》 中女 主人 公雅娜 , 她原本 可 以早就 意识到 , 人 的一 生必定有悲
J 4 0
美好 的梦想破灭 时 , 雅娜的本性与环境的冲突 , 而且“ 资 产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0 2 作者简 介: 张玲霞( 1 9 8 8 一 ) , 女, 山西大 同人 , 硕士研究生 , 从事文艺学研究。
W e n× u e Y a r l J i u
( 一) 人与 自然 的悲剧冲突
态, 源于生活 的苦难 , 又高于 生活的苦难 。亚里土多德 的 《 诗学》 是西方悲剧的源头 , 他 第生》 的女主人公 , 一个 女子雅娜对美丽 的诺曼底 乡
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 有一定长度的行动模仿 , 借引起怜 悯 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 以净化 。 ” 叔本华认为 : 悲剧是最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与人生哲理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与人生哲理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探索生活、思考人生的重要途径。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悲剧的情节,而这些悲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悲伤与痛苦,更是内心深处的思考与启示。
正是通过悲剧,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哲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以及它们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首先,悲剧与命运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正是指出人生中无法预测的变数和命运的无常。
在文学作品中,悲剧往往通过命运的安排,展现出人们如何在逆境中奋斗与崩溃的过程。
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因为父王的突然离世,以及后来又发现了父王被他的兄弟谋杀的事实,使得他陷入痛苦和复仇的旋涡中。
尽管哈姆雷特最终面临着悲剧的结局,但是他的思想和内心的挣扎却引发了读者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入思考。
通过哈姆雷特的遭遇,我们意识到命运并非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人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磨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勇敢和智慧来应对。
其次,悲剧还与人性的弱点和错误决策息息相关。
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往往因为自己的欲望、野心或是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而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例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因为贪图权力,通过谋杀国王来实现自己的野心,最终导致了自己和身边的人的悲剧结局。
这种错误决策和人性的弱点,使我们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善于认清自己的欲望和野心,合理地评估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第三,悲剧与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息息相关。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往往不仅仅是个人遭遇的悲剧,更是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产物。
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主人公罗迪昂·罗斯季科夫因为贫穷和对社会的不满,而决定杀害富有的老妇人。
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贫困和社会不公的问题,更深入剖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
通过阅读这样的悲剧作品,我们可以更加理解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对人生命运的重要性。
悲剧与人生的哲学解读

悲剧与人生的哲学解读在人类历史上,悲剧是一种能够深刻触动人心的文艺形式。
从希腊古代的剧场到现代电影,悲剧一直被用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哲学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悲剧的解读,探讨人生中的苦难与困境,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
首先,悲剧与人生的关系紧密相连。
悲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常以主人公的悲剧遭遇为线索,展现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力与矛盾。
这种遭遇不仅仅是个别的个体所经历的,也是整个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
在悲剧中,人物的命运常常受到外界因素的牵制,他们所展现的力量和智慧往往无法改变必然的结局,这也反映了人类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无法逃避的现实。
悲剧还给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生意义的机会。
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人类往往会陷入身心的挣扎和痛苦之中。
然而,悲剧通过展示主人公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抗争,向我们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充满了痛苦和挑战,正是在面对这些困境时,我们才有机会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和潜能。
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没有苦难、没有调整,没有困境和难题,人的存在就会变得无趣。
”有时候,只有在经历痛苦的洗礼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到幸福和快乐的价值。
与此同时,悲剧也引发了对命运和自由意志的哲学思考。
在悲剧中,人物的命运往往超出了他们的掌控能力,他们似乎只是命运的棋子,没有能力干预或改变。
这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类是否真的拥有自由意志?或者我们的生活是否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决定?当我们看到悲剧中主人公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时,我们是否也感到自己对于生活的选择和决策有着类似的束缚?然而,正是在命运的限制与境遇的压力之下,人类才会展现出他们的坚韧和成长。
悲剧中的主人公常常通过自我超越与反抗,展示了人类意志力与信念的力量。
无论命运对我们施加怎样的压力,只要我们选择不屈服于困境,而是积极面对和迎接挑战,我们就能够超越自己,找到生活的意义。
总之,悲剧与人生紧密相连,它通过展示人类面对苦难和困境时的无力感,引发我们对人生意义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饱含着悲剧意味的作品,它的主要人物呼兰河一家的遭遇,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残酷和无奈,看到了人性中的悲壮与艰难。
下面,我将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深入讲解其悲剧意蕴。
首先,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感。
呼兰河这个家庭最初是非常幸福美满的,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相互扶持、彼此照顾。
然而,中途,呼兰河的婆婆去世,这个原本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开始出现了裂痕。
很快,呼兰河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他的日子开始黯淡无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兰河遭遇了越来越多的不幸,他的子女相继去世,家庭破碎,财产流失。
最终,他只能独守空房,感受着孤独的寂寞和遭遇的不幸。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唏嘘之音,悲凉之感。
其次,人物性格也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悲剧气息。
呼兰河是一个纯朴善良、正直勇敢的人,他一生兢兢业业,不断奋斗,想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
但是,他面临太多的困难和磨难,他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抑郁孤僻,甚至很少与人交流。
他的妻子、子女也有着各自的性格问题,如儿子呼延光对于外人阴险奸诈,女儿呼延灯则总是抱怨命运不公,缺乏自我反思。
呼兰河家庭的人物们的性格缺陷和命运的无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痛苦的悲剧。
最后,小说中道出的理念也让人感受到了悲剧的沉重。
小说描写的是无数家庭在战乱和灾难中所经受的悲惨遭遇,呼兰河一家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
小说中贯穿了一种“天意难违”的悲观情绪,人们虽然遭遇很多不幸,但是却不得不接受现实、妥协生活,这种无法脱离的沉重让人在读完小说之后深感悲伤。
小说更是表现了人性中的阴暗与光明,悲剧性的落幕则暴露了人性的真实面目。
综上所述,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悲剧意味的小说,它呈现了当时中国部分农村人们的生活和为生活而不断挣扎的局面。
小说中充满悲壮与艰难,叹息和无奈,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的柔弱和坚强,感受到了剧烈变革中的社会与人类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文学的悲剧分析悲剧作品中的命运和人性的悲壮

文学的悲剧分析悲剧作品中的命运和人性的悲壮悲剧是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常涉及命运和人性的悲壮描写。
悲剧作品通过展示人类的努力和命运的无情,引发了人们深思的情感共鸣。
本文将从命运和人性的角度分析悲剧作品中的悲壮情节和意义。
一、命运的悲壮在悲剧作品中,命运常常是人物悲剧的根源。
命运的无情性和人力的无能成为悲剧的主题之一。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被陷入命运的漩涡中。
他面临着复仇父亲被谋杀的任务,但由于他内外环境的困扰,最终导致了他自己和身边众人的悲剧结局。
这个悲剧展示了命运对一个人的摧残和无情的控制力,使读者不禁沉思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另一个例子是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哀》。
主人公苔丝无法抵挡自己的命运,她一直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却在时代和社会的限制下遭遇各种困难和不公。
最终,她的爱情和生活被残酷的现实摧毁,使人们感到命运的残酷和无情。
二、人性的悲壮在悲剧作品中,人性常常是悲壮的源泉。
人性的弱点和矛盾使得人物在面对命运时更加悲壮。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中,主人公李尔王因为自负和盲目,被自己最亲密的人背叛,并陷入了痛苦和孤独之中。
这个悲剧揭示了权力欲望和盲目自大对人性的侵蚀,同时也提醒人们面对命运时应保持谦卑和清醒。
另一个例子是苏格拉底的悲剧。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但他因为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批评当时的政治体制,最终被迫自杀。
他的悲剧体现了人性的悲壮,因为他无法逃避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即使面临死亡也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使人们产生敬仰和对自由思想的思考。
通过命运和人性的描绘,悲剧作品向人们展示了生活中的苦难和人类自身的局限。
它们不仅是文学中的艺术形式,更是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总结起来,悲剧作品中命运和人性的悲壮情节和意义在文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揭示命运的无情和人性的弱点,悲剧作品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并引发对生活和人性的深思。
这些故事既让人感到无奈和悲伤,又让人感到人类的勇气和坚持。
“爱”,人生命定的困局——论《初吻》的悲剧意蕴

31 8 /3
1518 0 .0
“ ” 人生命定的 困局 爱 ,
— —
论《 吻》 初 的悲剧 意蕴
杨 晓 琴
( 扬州 大学 文学 院 , 州 250 ) 扬 视《 初吻》 在吸纳 ,
前人研 究成果 的基 础上 , 刻体 味《 吻》 悲剧 意 深 初 的
蕴 。指 出作家 以之 反 映 了爱 的 复杂 性 , 露 了爱是 流
说以“ 为聚焦点 , 我” 通过揭示 “ 与妈妈 的关系、 我” “ ” 我 与父 亲 的关 系 , 以及 “ ” 画像 的关 系 , 有 我 与 还 “ 与灵姨 的关系等 , 我” 来对所谓的“ ” 爱 进行演绎与
审视 。 由此小 说 构 成 了 一个 以 “ ” 中心 的辐 射 我 为
量 ! : 2 墨 鱼
CN 2 . 3 2 C 2 1 2 /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1 0 0年 第 1 卷 第 2期 1
JC aghnIs T e. SeS iE i)2 1 V 11 ,o2 . hneu t eh ( o.e. d. ,00,o. 1 N . n.
在那里 , 跟妈送东西 , 都送 到外屋。 作 家呈现这一 ” 切给读者的时候 , 细针密线 , 娓娓打开男童的内心世
16 0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界: 男孩 的恃宠 而骄 , 男孩 的顽 劣本 性 ……男孩 子其 实 不再 可爱 了 , 而 “ 反 可怖 ” 爱 ” 。“ 首先 是利 己的。 再看“ ” 画像 的 “ ” 我 对 爱 。在 父 亲 的 静 室 时 , “ 的心 专 注 在 一 张 画像 上 , 张 画 像 曾使 我 迷 离 我 这 恍 惚 了。我 常 常做 颠 倒 了事 , 是为 了她 , 都 常常 如醉 如 痴 的也都 是为 了她 , 常 听不 见 母 亲 在房 里 喊 我 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生悲剧意蕴
《城南旧事》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为时空背景,通过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童稚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琐事,并用孩子特有的方式去控诉社会的不公和封建社会酿成的人性悲剧。
结合作家的写作背景和身世,对《城南旧事》中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体会作者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之情,从多角度去探讨酿成这些人性悲剧的种种原因;并通过对作品的l艺术手段的运用的分析,解读作家倾注在作品中的淡淡的哀怨和悲悯,深切体味作家对人生悲剧意蕴的体悟。
标签:林海音;城南旧事;悲剧意蕴及其艺术魅力
1人性的深切关怀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童年在北京的生活为素材而创作出来的作品。
小说由五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五个故事构成了一个主题系列,每一个不同的故事都倾注着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切关怀。
它通过一个孩子纯美的眼光,去关注人性,关注生活在阴影里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呼唤人们放下成见,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用欣赏,包容,怜悯的心态去生活。
《我们看海去》中,贼同样被归入“坏人”一类,而且只要被戴上“小偷”、“贼”的帽子,那么等于“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他们被人抛弃、孤立,还成天怀着沉重的负罪感,比疯子更见不得光。
他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有个聪明的弟弟,“年年考第一”,毕业后还要“漂洋过海去念书”。
但是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个生计无门的哥哥“事非得已”做了小偷。
他不但要承受自己良心的拷问,还要强颜欢笑对哭瞎眼睛的老娘和一直拿他当好哥哥的弟弟隐瞒真情,一个男人做出这种选择是如何的痛苦。
碰到英子后。
“不懂事”的英子又与他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个才七岁的孩子成为了他倾诉内心烦恼的唯一对象,他们彼此都在交流中获得了喜悦。
在这里人性是美好的,内心痛苦的人找到了可以倾诉的对象,这样子至少可以缓解他内心的苦闷。
然而,这一故事的结局却又充满了戏剧性和残忍性。
英子在无意中给便衣警察指了路,竟将小偷送进了监狱,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灾难。
对于他的品学兼优的弟弟,心目中哥哥的美好形象一下子坍塌,对于他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在小说的第五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死亡,对于一个尚未成年的人来说,是令人恐惧的,尤其是面对自己父亲的离世。
然而,对于死亡。
作者诠释的温情而美丽。
在英子笔下,爸爸一直是一个正气凛然的角色,他既严厉又和蔼,一会儿对“我”用鸡毛掸子从床头打到床尾,一会儿却又将花夹袄和铜板送到学校,站在教
室窗外默默看着自己的女儿。
然而在女儿完成父亲心愿的时候,却传来了父亲病危的消息,对于这个消息,英子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英子在父亲病榻的那段稚气的对话,以及对父亲往事的回忆,正是作者特意营造出的一种温馨幸福的氛围,让读者和英子一起沉溺下去。
就在英子的幸福里,父亲像是不愿惊动任何人般,静悄悄地离她而去。
这最后的结局,尽管忧伤,但作者和英子都没有因此放弃希望。
她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承担责任。
就像英子爸爸所说的那样,“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几个故事无不体现了人物的悲哀和人性的脆弱,人性需要更深切的关怀,在那样的年代社会里,当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和睦的彼此关心,文章中的悲剧也就会转变成另外一种结局,但是人性的深切关怀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又有多少人能给予呢?
2小说悲剧成因探析
小说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当时的社会环境,加上林海音是一位台湾作家,她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北京风俗画,自然而然,在文学史上我们会把它归为“怀乡文学”一类。
但是,笔者却认为《城南旧事》的城,只是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或故事背景,作衬托主题之用,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点,任何城市。
如果我们将认识的深度仅仅停留在怀乡文学这一层面,很可能遮挡了它作为一部意蕴丰富的佳作从多角度多方面所折射出的光芒,从而无法抵达作家心灵最深处。
这是一部贴近人物心灵的作品,五个故事,五个悲剧,这不能说是纯属巧合,探析酿成悲剧的原因,其中有太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宋妈为了生计在外面做奶妈,自己的孩子却在丈夫的疏忽下全失去了,面对无能的丈夫,最后还得跟着他回家,继续为他生子养家。
作者通过宋妈从“出来”到“回去”,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遭遇,揭示了传统妇女只能扮演妻、母角色的永恒悲剧命运。
女性的悲剧命运着实让人感到同情,但是《我们看海去》里面的贼的遭遇也足以让读者为之掬一捧同情的泪水。
做小偷的确让人产生憎恶,但如此一个小偷,读者读来却觉得他是多么善良、真诚和忠厚的一个人。
当他“手被白绳子捆上了,一个巡警牵着”(P88),还被许许多多的人拥着看热闹时,笔者的心也好象被揪着,丝毫没有大快人心的感觉,相反是对他的一种同情,一种惋惜。
是什么让他被迫走上了这条道路,是来自于生活的压力。
虽然作者没有正面描述旧时代中国的黑暗势力,但是读完这个故事,我们都很明显的感觉到二、三十年代贫穷、苍凉的旧中国面貌。
小英子拥有一颗善良的童心,但是,由于她的好心,却促成了一个个悲剧高潮的到来,这无疑加剧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秀贞被所有人视为疯子,惟独英子将她当作好朋友。
在一个偶然之中,英子
知道了原来妞儿就是秀贞失散多年的女儿。
天真无邪的英子帮助她们母女相认,进而协助她们出逃寻亲,可没想,这一出逃却酿成了她们母女双双惨死车轮下的悲剧。
因为英子的童言无忌,一次将捡到的铜佛像顺手就给了路人,还将“窝脏”的地点毫不隐讳的告诉人家。
殊不知她已经将小偷的行踪无意透露给了便衣警察,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这个可怜的小偷很快被替察逮捕了,还造成了很多爱看热闹的人们像看戏一样看着小偷被警察带走,这是英子和所有读者不愿意看到的场面。
兰姨娘被她老公赶出家门后,一直住在英子家,英子很喜欢她。
然而当父亲抓住兰姨娘朱砂手的那一刻起,英子发现自己母亲的地位会岌岌可危。
于是,鬼灵精怪的她开始为德先叔和兰姨娘牵线搭桥,最终两人终于产生感情,相携出奔。
可是,出奔以后他们的前途究竟是如何,没有人会知道,或许一起过上幸福的日子,但是,这或许也会让兰姨娘又一次跳入命运为她设置的深渊。
3伤感的情调——《城南旧事》的艺术魅力
《城南旧事》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含蓄而有致地演绎着人物的悲剧故事。
然而,流淌在故事中还有作者精心建构的艺术魅力,无数次的离别增添了小说的伤感情怀,以及在语言叙述中,作者一些不经意的语言描述无形中将小说的基调定格在悲剧之中。
小偷是英子无话不谈的朋友,但是,当他被警察带走的那一刻,英子“躲进了大门里,依在妈妈的身边,很想哭”,她实在不舍得这个草丛里的好朋友,因为她知道他不是坏人;不知是否后会有期的兰姨娘和德先叔离开时,英子也是依依不舍。
当兰姨娘对“我”说“英子,好好地念书,……”时,英子心中“想哭,也想笑,不知什么滋味”;善良的宋妈在雪后的清晨坐着毛驴回老家,英子起了个大早,为的是能让她帮我最后一次梳辫子。
他们都离开了英子,而且也不知道何时能再见面,这种百感交集的人生状态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体验未免为时过早了些。
小说娓娓读来,其实也是英子逐渐告别童年的一个过程。
小说开始,她还是一个五岁的天真可爱的小姑娘,还没上学,成天在胡同里瞎玩,后来英子去学校上学,到小说结尾英子已经拿到小学毕业证书。
却要一个人冷静地接受父亲病危的消息。
因为父亲的离去,她已不再是一个天真愚顽的孩子,在以后的岁月她将是一个独立勇敢、直面生活的小大人了。
当小英子刚接触口昌戏的妞儿时,她认为妞儿一笑眼底下鼻子两边就会有小漩涡,十分好看,可是,宋妈却和别人说妞儿长的俊是俊,但是有两个“泪坑儿”,这让英子感觉有些不可理解,明明是好看的东西在大人眼中却认为是泪坑,既然和眼泪有关,那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没想,当英子后来看见疯子秀贞时,居然发现她笑起来也有“泪坑”。
当我们看到故事后面,才发现原来这对都有着泪坑的人居然是母女关系,最后两人还都惨死。
看来,作者是特意将这两对泪坑儿放
在了一对苦命的母女身上。
在林海音的生活中,对她的成长影响很大的事件是父亲林焕文的过早辞世。
这部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多少有着现实生活中林海音父亲林焕文的影子。
林海音的叔叔林炳文在抗日中被日本人折磨而死,父亲去收尸,后来因过度悲痛回北京后染上重病,不久便辞世了。
家庭的这一变故,一下把林海音母女逼到了人生的孤岛上,使他们对欠下两条血债的日本帝国主义仇深似海,不共戴天,而且也唤醒了他们的祖国意识、民族意识。
在国仇家恨面前,十三岁的林海音已经成熟为一个大人了。
姊妹六个中间她是老大,最小的妹妹才两岁,形势迫使十三岁的林海音承担起了一家七口的生活担子。
父亲的早逝,让她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品尝了人间了辛酸,所以说,人生的悲剧意蕴已经锲入她的心灵,而创作则是她传达生命感悟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