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多元宗教并存的社会,其中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信仰体系。

这些宗教信仰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哲学、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的起源、主要宗教的发展、以及宗教在古代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一、宗教信仰的起源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宗教,即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祭祀。

人们清楚的天文观测和农事活动使得天的崇拜成为重要的信仰内容,形成了尊崇自然、崇奉祖先的宗教观念。

这种信仰逐渐发展成为古代中国宗教的基石。

二、主要宗教的发展在中国古代,佛教、道教和儒教被认为是主要的宗教体系。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经过长期传播和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佛教的核心思想包括涅槃、轮回和因果报应,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道教源于中国本土,强调自然和谐、内修外攘的修行方式。

道教的主要文献《道德经》对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教的修炼方法和世俗观念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儒教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礼仪等价值观。

儒家思想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制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三、宗教在古代中国的影响宗教在古代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宗教信仰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向往和依靠,帮助人们面对各种生活困境和精神困惑。

不同的宗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行为准则。

其次,宗教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佛教艺术、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都对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和建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宗教和文化传统使得中国古代文化独特而丰富,并延续至今。

最后,宗教信仰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机构在维护社会秩序、慈善行为和教育传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中国古代是一个多元宗教和信仰并存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这些宗教和信仰体系起源于古老的神话和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独特而深厚的文化象征。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和信仰体系,包括儒教、道教、佛教以及先民信仰。

1.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之一。

儒教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爱、道德和家庭观念。

其主张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和社会伦理的完美。

儒教的经典《论语》和《大学》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2. 道教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体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道教的核心观念是“道”,这是一种宇宙真理和道德规范的原则。

道教强调修炼内丹和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同时也注重道德与伦理。

著名的道教经典有《道德经》和《庄子》。

3. 佛教佛教是中国古代经过印度传入的宗教体系。

佛教的核心观念是苦、集、灭、道,即人们常说的“四圣谛”。

佛教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和悟性觉悟,解脱尘世的痛苦,实现涅槃。

佛教的经典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

4. 先民信仰先民信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宗教和信仰体系之一,也是许多古代宗教的根源。

先民信仰崇拜祖先和自然神灵,相信先祖的灵魂和神灵能保佑他们的后代。

这种信仰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系列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

在古代中国,人们会在特定的节日里祭祀祖先和神灵,以祈求好运和丰收。

总结:中国古代的宗教与信仰体系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和先民信仰。

儒教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佛教鼓励修行和觉悟以解脱人间痛苦,而先民信仰则崇拜祖先和自然神灵。

这些古代宗教和信仰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文化遗产,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概述 (1)

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概述 (1)

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概述内容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就是感到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人们,崇拜异己力量,寻求命运依托和精神归宿的自我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行为。

主题词:宗教标志经典宗教是人类精神之梦——费尔巴哈宗教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就是感到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人们,崇拜异己力量,寻求命运依托和精神归宿的自我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行为。

据统计,全世界宗教徒占总人口的3/5以上。

然而,中国从来没有陷入这种狂热中,始终没有被宗教化,中华民族以博大的胸怀,兼容了许多外来文化。

世界三大宗教都能在中国立足,并且经改造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佛教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它创建于古印度,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广泛传播于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互相排斥、互相吸纳的过程后,最终与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本土文化融合为一,并形成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佛教的创立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社会通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它把人们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阶层为强化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各个种姓的社会地位、应有的权利以及生活方式,都做了严格的规定,激起了吠舍和首陀罗的仇恨,也使刹帝利不满。

共同的利益使当时印度社会的后三个等级团结在一起。

争夺政治权利的斗争,使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武器——佛教就这样产生了。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他出身于刹帝利种族,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

由于对人生存的各种疑惑和苦恼,29岁时释迦牟尼毅然抛弃王子的高贵地位,离别妻儿,到深山旷野参访名师、修持学道,以求解脱人类的痛苦。

35岁时他发觉苦行并不是解脱之路,于是弃而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打坐,据说经过七天七夜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而成道至此以后,为了使他的思想和学说能让别人理解和接受,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传教活动,其间,他陆续收下了500名大弟子,组成了传教僧团,并奠定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儒教佛教道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儒教佛教道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儒教佛教道教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着丰富多元宗教信仰的国家。

在古代中国,儒教、佛教和道教被广泛信仰和传承,对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探讨儒教、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信仰内容和对社会的影响。

一、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石。

儒教主张以仁爱、道德和礼仪规范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其核心思想包括尊孔、尊师、尊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等观念。

古代社会中,儒教的教育体系与政府官僚体系相互结合,成为社会中的主要道德教育力量。

同时,儒教对于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儒教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无处不在,塑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二、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中国的宗教文化中。

佛教强调修行和觉悟的境界,主张通过消除欲望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佛教的信仰蔓延开来,并得到了皇室和百姓的广泛接受。

佛教的建筑寺庙及其壁画艺术为古代中国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佛教修行的核心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等,通过修炼、礼佛、持经等方式来追求超脱。

佛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对人心的抚慰、激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道教道教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宗教信仰,强调追求长生不老和永恒的境界。

道教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主张顺应自然、养生、修道以及道法自然等理念。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道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发展成为与儒教、佛教齐名的宗教信仰。

道教的核心教义包括道一、道德经、金丹等,通过修炼内丹和行功术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医学、养生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在中国古代,儒教、佛教和道教是三大主要的宗教信仰。

儒教注重礼仪、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佛教强调个人的解脱和修行,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和返璞归真的境界。

这三种古代的宗教信仰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文化,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信仰、道德伦理、艺术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宗教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宗教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宗教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历史中,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这篇文章将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宗教知识点进行归纳。

通过了解这些宗教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与信仰。

一、儒家思想与儒教学说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之一,它的核心理念是仁、义、礼、智、信等。

儒教学说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道德教化和教育来塑造人们的为人处世准则。

二、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最早传入的是东汉时期。

佛教强调人的解脱和超越人世痛苦的境地。

在中国的发展中,佛教与中国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式佛教。

三、道教及其理论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与宗教体系,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教通过修炼追求长生不死的境界。

道教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即超越言语与概念去寻求宇宙真理。

四、中国民间信仰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不仅包括了儒教、佛教和道教,还有众多的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包括祖先崇拜、拜神、求仙、信奉山水之神等,一直以来在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在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物是宗教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

中国的宗教建筑包括了寺庙、道观、庙宇等,这些建筑充满了文化和艺术的魅力,代表着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发展和历史。

六、宗教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的传承让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得以延续,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宗教知识点进行了简要的归纳。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发展脉络。

这些宗教知识点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了解中国文化与信仰的重要途径。

它们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的社会演进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有哪些中国古代是一个多元宗教并存的社会,包括了多种宗教信仰体系和神话传说。

这些宗教信仰在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信仰,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中庸”、“礼制”,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德修行和政治治理。

儒教强调人伦关系,主张君王与臣民、父子、夫妻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儒家经典《论语》成为后世子孙学习的重要读物,儒教的思想影响力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

二、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强调追求“道”的境界,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教的核心文本是《道德经》,其中提出了“道”是宇宙的根源和运行法则,人应当遵循“道”的指导,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越。

道教强调修炼身心,通过炼丹、冥想以及各种仪式和功法来实现长生、超脱。

三、佛教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信仰,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八正道”,佛教强调通过禅定和觉悟来达到超脱轮回的境界。

佛教信仰在中国传播后,与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民间信仰除了儒教、道教和佛教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灶神信仰等。

这些信仰多与农耕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通过祭祀仪式和祈福活动来祈求丰收和吉祥。

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时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信仰体系。

总结: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丰富多样,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社会秩序。

宗教信仰不仅是人们对神的崇拜,更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特点。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做出了积极贡献。

古代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和信仰

古代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和信仰

古代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和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宗教和信仰一直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古代中国宗教和信仰概述在中国古代,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多种宗教和信仰。

其中,道教、佛教、儒教等三大宗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个宗教,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信仰,如山水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也在中国宗教和信仰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了道家与道教的发展阶段后,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道教强调“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终极目的,通过修炼道法、炼丹等手段,实现长生不老,最终达到“神性”的状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汉代,经过了千年的发展,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面貌。

佛教强调“缘起教义”,认为一切万有皆是因缘所生,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通过修行,得到“涅槃”(从生死轮回中解脱)。

儒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中流砥柱,起源于周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教的主张是“仁义礼智信”,崇尚孔子与其传承者的思想,主张通过学习、修身、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与文明。

儒家的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信仰,如山水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等,都是中国古代人民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二、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特点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强调“道德修养”,讲究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行为。

例如儒教强调“仁义礼智信”,道教强调“道德经”,佛教强调“戒定慧”,都是要求人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的。

其次,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比较强调超越性和虚无性。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上古时期并延续至今。

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不仅是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更是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的指引。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

本文按照宗教的发展顺序,分为神灵崇拜、自然崇拜和道教、佛教的介绍。

一、神灵崇拜神灵崇拜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宗教形式,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万物有灵观念。

古代中国的神灵崇拜主要包括对天地、山川、河流、祖先等自然和人文事物的崇拜。

在此种信仰中,天被视为最高神,具有创造万物和掌控人类命运的力量。

在周代,天的崇拜通过祭祀和礼仪的形式得到了体系化和规范化的发展。

二、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各种自然力量的崇拜与祈求保护相关。

这些力量包括山川、河流、湖泊、日月星辰等。

例如,崇拜五岳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一部分,五岳被视为地理上的重要象征,人们会通过祭祀和朝拜来表达对五岳的崇敬之情。

三、道教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体系,始于汉代,发展至今。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和万物的本源。

道教注重修炼和追求长生不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教信仰中常见的神灵有“三清”、“太上老君”等,道教的主要典籍有《道德经》、《周易》等。

四、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于东汉时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信仰强调修行与解脱,认为所有众生都能通过修行达到解脱的境界。

佛教在中国受到广泛的接受和信仰,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主要经典有《般若经》、《心经》等,其代表性的寺庙有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包括了神灵崇拜、自然崇拜、道教和佛教等多个方面。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概述
内容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就是感到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人们,崇拜异己力量,寻求命运依托和精神归宿的自我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行为。

主题词:宗教标志经典
宗教是人类精神之梦——费尔巴哈
宗教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就是感到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人们,崇拜异己力量,寻求命运依托和精神归宿的自我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行为。

据统计,全世界宗教徒占总人口的3/5以上。

然而,中国从来没有陷入这种狂热中,始终没有被宗教化,中华民族以博大的胸怀,兼容了许多外来文化。

世界三大宗教都能在中国立足,并且经改造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佛教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它创建于古印度,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广泛传播于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互相排斥、互相吸纳的过程后,最终与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本土文化融合为一,并形成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佛教的创立
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社会通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它把人们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阶层为强化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各个种姓的社会地位、应有的权利以及生活方式,都做了严格的规定,激起了吠舍和首陀罗的仇恨,也使刹帝利不满。

共同的利益使当时印度社会的后三个等级团结在一起。

争夺政治权利的斗争,使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武器——佛教就这样产生了。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他出身于刹帝利种族,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

由于对人生存的各种疑惑和苦恼,29岁时释迦牟尼毅然抛弃王子的高贵地位,离别妻儿,到深山旷野参访名师、修持学道,以求解脱人类的痛苦。

35岁时他发觉苦行并不是解脱之路,于是弃而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打坐,据说经过七天七夜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而成道
至此以后,为了使他的思想和学说能让别人理解和接受,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传教活动,其间,他陆续收下了500名大弟子,组成了传教僧团,并奠定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二)佛教的基本理论
佛教的基本理论,是逐渐形成的,核心是宣扬人生充满着苦,而只有信佛才能找到摆脱苦得道路
佛教的经典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包括经藏、律藏、论藏,又被称为“三藏经”或“大藏经”。

其中,经藏是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是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是对经文的解释。

目前,现存我国的藏译本和汉译本最为完整
佛教的标志是指佛教的旗帜或佛教的胸间,常常有“卍”的标记表示吉祥万德,从一定意义上说,“卍”字就成了佛教的一种象征。

二、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以古代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神仙存在、神仙可求论和诱使人们用方术修持以追求长生不老、登仙享乐以及用祭奠等仪式以祈福免灾为主要内容和特征,带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

它形成于东汉顺帝(公元125—144年)时期,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道教出现的最初形式,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南北朝以后,道教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宋、元时形成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派别。

明、清以后,道教慢慢衰落下来。

(一)道教的产生
西汉末年,由于连年天灾人祸,农民痛苦不堪,挣扎在死亡线上,阶级矛盾极具激化,起义暴动的烈火到处燃烧。

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者万般无奈,只好寄希望于宗教迷信,想用此来麻醉群众,以延缓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另一方面,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也需要用宗教迷信动员、团结、组织群众。

因而,道教应运而生了。

道教在东汉顺帝(公元125—144年)时期的两个早期派别:一是太平道,一是五斗米道。

太平道,又称黄老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奉使“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创立者是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

太平道借助画符、念咒,看病的机会,扩大了太平道的影响,吸
引了很多信众,最多时达数十万人。

五斗米道,产生于今四川境内,它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它规定:凡入道者需缴纳信米五斗,因而得名。

他的传世人士张陵。

张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承继,使五斗米道德影响不断扩大。

(二)道教的基本理论
道教最基本的信仰是“道”。

它把道看作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是“长生久视之道”,是永恒的,人若得到它就可以凡胎成仙、长生不死。

道教的一切教义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
道教的经典是《道藏》它是道教经书的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以道家著作作为主体(主要是老子、庄子等人的著作及注释),还搜集了诸子百家和医学、化学、生物、体育、保健以及天文地理等其他方面的论著。

唐代变出第一部《道藏》道教的标志为八卦太极图
三、其他宗教
(一)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起初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被他的信徒成为基督,即救世主。

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信仰上帝创造并管理世界,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由犹太教的《圣经》(《旧约》)和基督教的《新约》组成,因而也成为《新旧约全书》。

《旧约》包括《律法
书》、《先知书》、《圣录》等,共39卷,主要内容是世界和人类起源的古老故事传说,犹太民族古代时期宗教和犹太教的法典等《新约》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启示录》等,共27卷,主要内容是记述耶稣生平、传教的言行以及早期基督教会的情况。

基督教的标志为十字架,十字架在拉丁文中译为“CRUX”,是“叉子”的意思。

它原是古罗马处死奴隶和无公民权者的刑具,相传耶稣被害时,也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

以后信徒们就以十字架作为本教派的信仰标志。

从此,十字架由刑具变为基督教信仰的标志。

(二)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是“最年轻”的宗教,它比基督教要晚600多年。

发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地那,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信仰安拉为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

伊斯兰教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为“顺服”既顺服唯一的安拉;其教徒称穆斯林,穆斯林也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为“顺从者”,既顺服安拉意志的人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是阿拉伯文,意为诵读。

《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23年传教活动中,根据宗教和政治的需要,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运用他掌握的宗教知识,以安拉“启示”的名义,陆续发表的有关宗教和社会主张的言论,由其弟子整理而成,分为《麦加篇章》和《麦地那篇章》两部分。

《圣训》是《古兰经》的补充和注释。

伊斯兰教的标志是新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占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影响,值得我们深刻的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建庆.中国文化概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卓新平.宗教理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67-68
[3]林安梧.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2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