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 名词解释合集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2)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2)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36.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指血液中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单位用飞升(fl)表示37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变异的参数,以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PDW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小板体积均一性高.值越大说明血小板大小越不均匀,主要用于血小板异常疾病的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38.出血:血液(全血)从心血管腔内溢出或流出39.瀑布学说:即一个凝血因子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的连锁反应,最后生成纤维蛋白40.凝血: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凝固的凝胶状态41.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42.血栓: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血凝块或沉积物,叫~43.凝血因子: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有12个44.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45.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46.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激活过程)47.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48.纤溶系统: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参与纤溶过程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纤溶系统49.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 当毛细血管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体液因子有缺陷或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的作用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本试验是用物理加压方法,统计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毛细血管的损害程度的50.ATP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 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51.PT凝血酶原时间: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52.INR是口服抗凝剂治疗监测的首选指标53.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54.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55.Rh血型: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56输血: 指将血液或血液的某种成分输给患者的一种补充治疗方法,室抢救为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57.血型系统:由一个或数个基因所编码的数个相关联抗原所组成58.血型关联:指在血清学、生物学或遗传学上有相关性,但又达不到血型系统命名标准与血型系统无关的血型抗原59.血型系列:指目前不能归类于血型系统和血型关联的血型抗原,即低频抗原和高频抗原ABO遗传座位于第九号染色体的长臂3区4带上Rh遗传基因位于第一号染色体的短臂上60.天然抗体:主要由自然界中与A,B抗原类似的物质在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下产生,以IgM为主61.免疫性抗体:主要是由母婴血型不合的妊娠及血型不合的输血产生,以IgG为主6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集中在人类白细胞膜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63.血型物质:由组织细胞合成和分泌的A,H,B抗原的半抗原,血型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体液和分泌物中64.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的,包括正向定型和反向定型.65.正向定型:用已知的特异性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血型抗原称为~66.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标本中的未知血型抗体称为~67.交叉配血试验: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两侧均不凝集可输血.将献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68.交叉配血: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血者或供液者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69.聚凝胺介质配血法:本法除能检出IgM,IgG抗体外,还能发现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大多数抗体70.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HDN: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一种被动同种免疫性疾病《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临床检验基础

9.闪光细胞:在低渗尿中,中性粒细胞发生肿胀,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由于光的折射,出现“闪光”现象,故因此称闪光细胞。
10.物理防腐:通过物理学方法对物质采取的一项防腐技术。
11.病理性蛋白尿:指全身或者局部病变引起的蛋白尿,在病变未痊愈前持久存在
4、怎样进行交叉配血,有何意义?P104
答:按一个供血者为例,取小试管两支,分别标明主、次,即主侧配血管和次侧配血管。在主侧配血管中分别加受血者血清和供血者红细胞各一滴,在次侧配血管分别加供血者血清和受血者红细胞各一滴,混匀,1000r/离心1min.
意义:1.进一步检验受与供血型是否正确,发现ABO血型的不规则抗体以及ABO以外的配血不合2.若一次输血超过1600ML除了做受与供之间的,还要做供与供之间的,以保证安全.
2、简述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的临床意义?P175
答: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溶血性输血反应、肾出血及肾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亦见于狼疮性肾炎、肾梗塞、肾静脉的血栓形成、亚急性细菌性的心内膜炎及恶性高血压等。
3、简述均一性和非均一性血尿的鉴别要点。
答: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大小基本一致约8μm,细胞膜完整,外形为双凹圆盘状,血红蛋白含量相当,淡黄色。棘形红细胞百分率<5%,尿液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大于静脉血MCV,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主要病变在肾小球以下部位或泌尿通路上。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为变形红细胞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可见2种以上形态的多形性变化的红细胞,如大红、小红、棘形、皱缩、面包圈样、新月形、颗粒形红细胞等。棘形红细胞百分率≥5%,尿液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小于静脉血MCV。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性血尿。。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1.血常规CBC:全血细胞计数2.血量: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3.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4.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5.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6.白细胞分类计数DC: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7..血小板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出血与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8.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9.抗凝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10.毒性指数: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1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 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1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13.核象: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1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16.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17.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18.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19.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20.血细胞比容HCT.PCV:一定体积中的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2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fl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pg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24.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25.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2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成为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深染的颗粒27.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
临床医学检验名词解释

医学检验考试名词解释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
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 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这临床检验基础名词!你知道啥是血常规不?
就好比你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一样,血常规就是医生了解咱身体
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呢!比如说白细胞计数,那可太重要啦!要是白
细胞计数高了,哎呀呀,那可能就说明身体里有炎症在捣乱呢!就像
家里进了小捣蛋鬼,得赶紧找出来赶跑呀!
还有尿常规,这就像是身体的“晴雨表”。
尿蛋白、尿潜血这些指标,能反映出肾脏等器官有没有出问题哟!比如说尿蛋白阳性,那不就跟
房子漏了水似的,得赶紧修补呀!
再说说生化检验,这可是个大项目呢!像血糖、血脂这些,就像身
体这部大机器运行的“燃料”和“润滑剂”。
血糖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就跟汽车的油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个道理呀!血脂要是不正常,那
血管可能就像被堵住的水管一样,后果可严重啦!
凝血功能检查也很关键呀!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这
些名词听起来复杂,其实就像交通信号灯一样,控制着血液凝固的节
奏呢!要是出了问题,那可就容易出血或者形成血栓,多吓人呀!
这些临床检验基础名词可都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呢!咱可得
重视起来呀!它们就像是身体的密码,医生通过解读这些密码,才能
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状况,给我们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所以呀,
别小看了这些名词,它们背后可有着大意义呢!咱要积极配合医生做检查,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呀!。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知识分享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1、血清(serum)血液离体自然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2、血浆(plasma)全血抗凝离心后去除血细胞剩下的成分。
3、3、抗凝剂(anti coagulant)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4、4、红细胞计数(RBC)是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常作为诊断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的主要指标之一。
5、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RBC的运输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的氧气,并输送至全身各组织。
6、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成熟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质和铁,有运输氧的功能。
但是人体内细胞生长不可能没有细胞核,所以有核红细胞实际上是未成熟的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所占比例很少。
7、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周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
有的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红细胞。
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或正常,但厚度变薄;靶形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易见到。
8、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tc)介于成熟RBC和晚幼RBC之间的细胞,略大于成熟RBC,其胞质中含有少量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染色时成网状故名网织红细胞。
9、嗜碱性点彩RBC(basophilic-stippling cell)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瑞氏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见到紫红色或蓝黑色颗粒。
10、豪焦小体(Howell-Jolly body)又称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
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 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临床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时,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常用名词的解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一、生化指标1、血糖血糖是人体中必需的能量源,也是衡量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
正常血糖浓度一般在3.9-6.1mmol/L之间。
高血糖可能是糖尿病的标志,低血糖则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症状。
2、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是反映肝脏疾病、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常用指标。
常见的肝功能指标有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
其中,ALT和AST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
3、肾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可以用来检查肾脏疾病、肾功能损伤等问题。
血肌酐和尿素氮是肾功能指标的常用检查项目。
在正常情况下,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当肾功能出现问题时,这两项指标的含量会显著升高。
二、免疫学指标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用来监测身体免疫系统的常用检查项目。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10×10^9/L之间。
当白细胞计数超出正常范围时,通常表示身体中正在发生某种病理变化,比如感染、炎症等。
2、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是用来测定身体内某种特定抗原水平的检查项目。
常见的抗原包括HIV、乙肝病毒、结核菌等。
抗原检测的结果可以用来监测感染程度和病情进展。
3、抗体检测抗体检测是用来检测身体内抗体水平的检查项目。
抗体是身体免疫系统对于外来入侵物质的反应。
比如,乙肝病毒感染后,身体会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用于消灭病毒。
抗体检测可以用来探测身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病原体的反应。
三、微生物学检验1、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细菌培养是将样品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以促进细菌生长和分裂。
检验人员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数量,进而确定感染的种类和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一般检验(含仪器)1、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去除或者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
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2、瑞氏染色:利用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对瑞氏染色液中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的特点,用瑞氏染色液将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以便进行显微镜检查的染色法。
3、红细胞计数(R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4、血红蛋白(Hb,HG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5、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临床上通常以血红蛋白为标准。
6、网织红细胞(Ret):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未成熟)红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
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8、红细胞比积(HCT/PCV):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
9、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以飞升(fl)为单位。
1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以皮克(pg)为单位。
11、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单位为(g/L)。
1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CHCM):是RBC/HC直方图的平均值,参考区间在280~410g/L。
1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即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
①RDW-CV:是红细胞在体积分布曲线上1SD的分布宽度与MCV的比值(正常RDW-CV =11.5%~14.5%);②RDW-SD:是以红细胞分布的峰值相当于100%时的20%界限的分布宽度,以fl表示[正常RDW-SD=(42±5)fl]15、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16、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成人为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正常值(成人为4×10^9/L)称白细胞减少。
粒细胞<0.5×10^9/L称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17、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
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当刺激因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外周血液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1×10^9/L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是指成人外周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05×10^9/L。
单核细胞增多:是指成人外周血液单核细胞绝对值大于0.8×10^9/L。
18、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
①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 。
②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颗粒缺失的结果。
③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
19、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
若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柴捆(faggot)细胞。
20、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
21、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
22、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如腺病毒、人类疱疹病毒等)、原虫(如弓形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
23、卫星核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主核旁有1个游离的卫星小核称为卫星核淋巴细胞。
24、Mott细胞:即胞质中充满Russel小体的浆细胞,Russel小体是一些球蛋白的聚集物,常呈球形、排列紧密,形如桑椹,故也称之为桑椹细胞。
若在血涂片制备过程中将细胞推散,Russel小体散布于胞质中,又称之为葡萄状浆细胞。
25、血小板: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的,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的细胞。
血小板计数(PLT):是测定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26、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黏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周围(或偶尔黏附于单核细胞)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吞噬现象。
此时,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形态和功能均正常。
尿液一般检验1、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2、第2次晨尿:第2次晨尿是指采集晨尿后2~4h内的尿液,要求患者从前一天晚上起到采集此次尿液标本时,只饮水200ml。
3、随机尿:是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
餐后尿:指午餐后2~4小时内的尿液。
4、3小时尿:上午6时~9时的尿液称为3小时尿。
5、12小时尿:从晚上8时开始到次日早晨8时终止的12小时内的全部尿液。
6、24小时尿:采集的当天,患者排空膀胱并弃去尿液,从此时开始计时并采集尿液,将24小时内的尿液全部采集于容器中;结束采集的次日(24小时后),患者排空膀胱,且将尿液采集于同一容器内。
如此采集的尿液称为~。
7、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三个尿杯中,第1/3杯10ml,第2杯采集其余大部分尿液。
8、中段尿(midstream urine):排尿过程中,弃去前后时段排出的尿液,以无菌容器采集中间时段的尿液,即~ 。
9、尿量: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
①多尿(polyuria):是指成人24小时的尿量超过2.5L,儿童24小时尿量超过3L。
②少尿(oliguria):24小时尿量少于0.4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儿童小于0.8ml/kg)。
③无尿(anuria):12小时无尿或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
10、血尿(hematuria):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①肉眼血尿: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称为~。
②镜下血尿:如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称为~。
11、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超过珠蛋白结合能力(约1.3g/L),可通过肾小球滤出而形成的暗红、棕红甚至酱油色的尿液,称为~。
12、肌红蛋白尿:当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时血浆肌红蛋白含量增高,经肾脏排出,产生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尿液。
13、胆红素尿: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所致。
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若在空气中久置可因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而使尿液外观呈棕绿色。
14、乳糜尿: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称为~。
15、脓细胞: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常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
脓尿(pyuria):由于含有大量白细胞,外观呈黄白色或白色的尿液。
①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5个/HP。
②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而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称为~【补充】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由于光的折射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运动似星状闪光,故名。
16、尿比重(SG):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的质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
尿渗量(Osm):指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的总数量,与颗粒大小及所带电荷无关,反映了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
17、蛋白尿(proteinuria):当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
一、生理性蛋白尿:因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蛋白尿,称为~。
①功能性蛋白尿: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液内暂时出现少量蛋白质,称为~。
②体位性蛋白尿:又称直立性蛋白尿,在直立时出现蛋白尿而卧位则消失,且无血尿、高血压、水肿等现象。
③偶然性蛋白尿:又称假性蛋白尿。
由于尿液中混入血液、脓液、黏液、生殖系统分泌物或月经血等,导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的蛋白尿。
二、病理性蛋白尿①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虑过膜孔径增大、断裂和(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滤过较缓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则相对容易透过,①选择性蛋白尿:当形成的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为主时称为~ 。
②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失去选择性滤过能力,可滤过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此时形成的蛋白尿称为~ 。
②肾小管性蛋白尿:指肾小管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重吸收的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
③混合性蛋白尿:病变同时或相继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兼具以上两种蛋白尿的特点。
④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均正常)因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即~。
⑤组织性蛋白尿:指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
18、糖尿(glucosuria):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取决于血糖浓度、肾血流量和肾糖阀。
一般指葡萄糖尿。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最低血糖浓度,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