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合集下载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轻松备课】八年级科学下册系列精品(浙教版)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轻松备课】八年级科学下册系列精品(浙教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微观粒子模型的建立让孩子拥有正确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分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
构成物质的微粒也具有质量和体积
教学准备
教师
各种微观粒子模型和图片
学生
教学方法
观察、讲授、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引入新课
如果要没计一个飞行器,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微缩模型(航模)进行试验研究。在对微观粒子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采用的方式是利用放大的模型来解释小到难以观察的物体
让同学们自行讨论回答,并做出点评,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想想议议]2.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
让同学们自行讨论回答,并做出点评,发现纯净物的构成微粒单一,混合物的不单一
[[学生思考]
通过本节课学习,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可以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
三、巩固小结
分子的构成:一般常用模型来表示分子由原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单质),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化合物)
学生讨论后进行总结: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就好像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可以组成无数个英语单词样。
英文字母有26个而原子的种类比较多,现在已知的有几百种原子。
总结后,引出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之分子的构成
[板书]1.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1)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
继续讨论,想一想,在七年级下册电解水的实验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教学反思
[板书]2.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体积10-10m
继续讨论,组成不同物质的原子和分子,它们的质量和体积一样吗?

春浙教版科学八下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word教案

春浙教版科学八下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word教案
课题
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日期




1、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2、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3、知道原子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4、认识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重点:
1、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2)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肉眼不能看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3)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裂为原子。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如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相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合成不同物质的分子(如氢原子、氧原子,既可以构成水分子,也可以构成过氧化氢分子。)
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金属、碳、硅、稀有气体)。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原子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
4、化学反应实质:
5、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分子、原子都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不同粒子的质量和体积也不相同。原子的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级,原子的质量约在10-26~10-27kg数量级。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分子
原子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
联系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组合成新的分子(分子由原子构成),它们都可以构成物质。

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

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

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模型。

3. 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模型的概念和常见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

2. 教学难点: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课件、教学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热身启动1. 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回顾物质的宏观性质,如形状、颜色、硬度等,并提问:“你们认为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否有其微观粒子组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Step 2 知识讲解1. 教师简单介绍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它在解释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2. 教师讲解常见的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模型,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粒子模型,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Step 3 实验探究1.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

例如,将水加热至沸腾,让学生观察水的变化,并讨论水在宏观层面和微观粒子层面的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在实验后进行讨论和归纳。

Step 4 拓展应用1. 学生根据所学的微观粒子模型,解释其他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进行解释和推理。

2. 学生分组完成小练习,例如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Step 5 总结归纳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进行课堂笔记整理,并解答可能存在的疑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常见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并能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

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科学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科学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案(教学设计)

一、分子的构成师:你能用模型的方式来表示它们的过程吗?学生讨论完成【水的汽化和液化是物理变化】微观模型:本质: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变成新的分子。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水电解变化过程模型:【问】从上述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后回答生:……【归纳】:1.分子由原子构成;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成比原来分子更小的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5.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小结】分子、原子及其主要区别1.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3.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师: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一些内容后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思考如下问题【思考】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也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生回答【解析】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液态水变成冰时,此时水分子不变,水的化学性质就不变,但水的状态已变(即物理性质已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填空(展示一杯水很多水分子构成一杯水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读图:一杯水是由___________构成,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课外拓展】:(查找道尔顿“原子论”相关资料,体会科学发现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历程。

)早在 1803年10月,在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的一次活动中,道尔顿第一次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讲述了他的原子论。

他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三点(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

(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质量、性质都完全相同。

【新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新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第二课时【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下册第二章【主题】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甲烷分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半径的数量级;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认识简单分子模型实验,初步学会用模型方法来认识微粒;(2)学习球棍材料的连接方法,尝试简单模型的制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体会模型的作用以及做实验的乐趣;(2)感受粒子的客观存在,体验粒子大小的数量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简单分子模型实验。

教学难点: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和甲烷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四、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主要讲授粒子的大小与质量与实验:认识简单分子模型。

同时,本节课原子的相关知识点也为下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的学习做下铺垫。

五、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年级的学生。

在思维方面,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做实验,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而且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在知识方面,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模型的概念与作用,这些知识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减轻负担。

六、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教师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板书]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2)。

[教师提问]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一滴水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吗?能不能猜猜看。

[七嘴八舌]……[点评总结] 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尽量把数字往大了猜了,可即使这样,猜出来的数字还是远远小于实际测得的数字。

经测量,一滴水约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

把17万亿亿换算成科学计数法,得出17万亿亿=1.7×1021。

单看这个数据同学们可能还没什么概念,就拿熟悉的乒乓球作比较,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大到地球那么大。

通过这个比较,同学们是不是大概能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微小。

《第二章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学习主题属于初中科学课程中“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一课,该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及其特性,帮助学生构建物质结构的模型和理论。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模型构建,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评价其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组成,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包括它们的组成、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等。

3. 模型构建: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或模拟实验,观察和构建物质微观粒子的模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宏观物质性质的关系。

5. 课堂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互动回答,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分子、原子等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布置实验报告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在家中自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观察水的蒸发、凝固等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技能以及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等。

八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教学设计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应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一系列有关微观粒子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教学方法:课堂实时反馈,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目的: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微观粒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关键知识点。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哪些关于物质微观粒子的知识?这些知识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2.教学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3.教学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微观粒子概念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和离子等。
2.掌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并能运用模型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如微粒的大小、电荷、排列方式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物质有不同的状态、颜色、气味等。
2.设想二:运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微观粒子概念。

科学初二下浙教版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案4

科学初二下浙教版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案4

科学初二下浙教版1课题:《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课时:2课时(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此节建立在第一册第四章和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模型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

从物质的变化中引导学生描述微观本质;同时介绍化学学科进展的重要历史作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1、明白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2、能读明白图1-12与图1-14所表示的意义3、了解分子,原子体积半径的数量级和质量数量级4、会制作甲烷分子模型重点难点:重点:明白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明白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教学用具:多媒体学习指导:利用模型把微观粒子进行具体化教学过程:***************************************[展现目标]1、明白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2、能读明白图1-12与图1-14所表示的意义3、了解分子,原子体积半径的数量级和质量数量级4、会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导学]一、自作学习:氢气、氧气、水是不同的物质。

什么缘故自然界中有如此种类繁多的物质呢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通过自学能解答P5的读图问题吗?1、图中涉及多少种原子?2、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3、这些原子还能构成其他分子吗?二、介绍英文字母组成英文单词与分子构成物质的相似。

从而建立分子模型思想。

例:如碳、氢、氧构成哪些物质?通过图1-14明白得。

三、归纳:从以上说明分子与物质的关系:1、构成分子的原子能够是同种原子,也能够是不同种原子。

2、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3、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

四、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下列的数能说明什么?(1)、一滴水的分子个数:1021个水分子构成,1ml水需要约20滴水组成。

(2)、假如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那么乒乓球就要放大到地球那么大。

(3)、铅笔留下的黑色的笔迹是碳原子的堆积,一个句号竟有1018个碳原子2、归纳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2•知道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3•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4•认识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二、教学重点
1•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可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三、教学难点
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仰望星空,我们难免会浮想联翩:地球比月亮大,木星比地球大,太阳又比木星大,
那么宇宙中最大的星球究竟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沉思:大的对立面就是小,那么这
世界上最小的微粒又是什么?
很多人像你一样,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惘。

事实上,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这些问题已整整思考了
两千多年。

直到今天,科学家还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着。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

知道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等特性。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分子及其他一些微观粒子板书: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课件显示:水的汽化和水的电解实验装置
讲述:水的汽化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变成新的分子,是物理变化
而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

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

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提问:你能用直观的方法表示上面两种变化的区别吗?
课件显示:水分子电解模型
提问:从上述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讲述: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提问:从上述水的两种变化的模型中你能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吗?还能说
出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吗?
讲述:物理变化一一分子本身不变,可以是分子间地距离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读图:下面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讲述:一杯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的。

读图:各种各样的物质
填图:水由____________ 构成
金刚石由一一构成
铜由_____________ 成
二氧化碳由____________ 构成
食盐由___________ 构成
提问:这些信息告诉了你什么?
讲述:地球上的物质通常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

分子、原子、离子是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碳、硅。

二、课堂练习:
三、作业
(第2课时)
一、复习: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
显示: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一氧化碳
提问:你能用“球”表示下列分子的模型吗?
读图:你是否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呢?
读图: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
你联想到什么了吗?
24个英文字母可以组成多少个单词?
出示:甲烷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硫分子模型
提问:上图表示了几种分子的模型?
提问:数一数上图中一共有几种原子?分别是什么原子?
提问:这些原子还能构成其它分子吗?
通过上述这么多物质的构成情况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讲述: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原子
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出示:石墨、二氧化碳、氧气模型
提问:上述三个模型又表示了什么呢?
填图:二氧化碳由构成。

二氧化碳分子由构成
石墨由构成。

氧气由_ —构成,氧分子由_ —构成。

小结: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但能构成分子,还能直接构成物质•
思考:一种分子能构成多少种物质?
填图:水分子构成
二氧化碳分子构成_ —甲烷分子构成_
讲述: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

思考:一种原子是否也只能构成一种物质?
提问:构成上述几种物质的原子分别是什么呢?
提问:碳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的原因是什么?
讲述: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
思考:想一想金刚石与石墨在性质上有哪些不同?与结构有什么关系?
出示:1、一滴水的分子个数:1021个水分子构成,1ml水需要约20滴水组成。

2、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那么乒乓球就要放大到地球那么大。

3、铅笔留下的黑色的笔迹是碳原子的堆积,一个句号竟有1018个碳原子。

讲述:分子很小,原子更小
实验:掂一掂硬币谈谈自己的感受?
讲述:硬币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提问:五角铜币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
从实验结构和分析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讲述:原子虽然很小,但还是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

出示:一个氢原子质量:1.674 X 10-27千克
一个碳原子质量:1.993 X 10-26千克
一个氧原子质量:2.657 X 10-26千克
一个氢分子质量:3.348 X 10-27千克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质量:7.307 X 10-26千克
体验:感受10-27数量级
天平上称1克大米,算出一粒大米的质量,然后耐心的计算:如果等分这粒米,要分几次才能把它分到10-27克。

二、课堂练习:
三、作业
六、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