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轻松备课】八年级科学下册系列精品(浙教版)

从微观粒子模型的建立让孩子拥有正确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分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
构成物质的微粒也具有质量和体积
教学准备
教师
各种微观粒子模型和图片
学生
教学方法
观察、讲授、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引入新课
如果要没计一个飞行器,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微缩模型(航模)进行试验研究。在对微观粒子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采用的方式是利用放大的模型来解释小到难以观察的物体
让同学们自行讨论回答,并做出点评,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想想议议]2.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
让同学们自行讨论回答,并做出点评,发现纯净物的构成微粒单一,混合物的不单一
[[学生思考]
通过本节课学习,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可以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
三、巩固小结
分子的构成:一般常用模型来表示分子由原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单质),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化合物)
学生讨论后进行总结: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就好像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可以组成无数个英语单词样。
英文字母有26个而原子的种类比较多,现在已知的有几百种原子。
总结后,引出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之分子的构成
[板书]1.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1)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
继续讨论,想一想,在七年级下册电解水的实验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教学反思
[板书]2.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体积10-10m
继续讨论,组成不同物质的原子和分子,它们的质量和体积一样吗?
春浙教版科学八下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word教案

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日期
教
学
目
标
1、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2、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3、知道原子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4、认识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重点:
1、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2)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肉眼不能看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3)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裂为原子。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如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相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合成不同物质的分子(如氢原子、氧原子,既可以构成水分子,也可以构成过氧化氢分子。)
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金属、碳、硅、稀有气体)。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原子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
4、化学反应实质:
5、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分子、原子都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不同粒子的质量和体积也不相同。原子的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级,原子的质量约在10-26~10-27kg数量级。
课
后
反
思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分子
原子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
联系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组合成新的分子(分子由原子构成),它们都可以构成物质。
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

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模型。
3. 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模型的概念和常见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
2. 教学难点: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课件、教学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热身启动1. 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回顾物质的宏观性质,如形状、颜色、硬度等,并提问:“你们认为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否有其微观粒子组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Step 2 知识讲解1. 教师简单介绍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它在解释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2. 教师讲解常见的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模型,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粒子模型,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Step 3 实验探究1.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
例如,将水加热至沸腾,让学生观察水的变化,并讨论水在宏观层面和微观粒子层面的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在实验后进行讨论和归纳。
Step 4 拓展应用1. 学生根据所学的微观粒子模型,解释其他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进行解释和推理。
2. 学生分组完成小练习,例如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Step 5 总结归纳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进行课堂笔记整理,并解答可能存在的疑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常见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并能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
最新八年级科学下册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课题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日期教学目标1、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2、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3、知道原子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4、认识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2、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难点:1、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2、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
3、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知道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知识要点]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肉眼不能看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3)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裂为原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如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相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合成不同物质的分子(如氢原子、氧原子,既可以构成水分子,也可以构成过氧化氢分子。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
2、原子:(1)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反应(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2)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的物质时,原子排列是不一样的。
(如金刚石、石墨、足球烯都由碳原子构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项目分子原子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联系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组合成新的分子(分子由原子构成),它们都可以构成物质。
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一)

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概念和基本知识;2.掌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中,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3.能够应用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解释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概念和基本知识;2.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
教学难点1.抽象的微观粒子概念的理解;2.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的联想和应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内容1.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概念和基本知识;2.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3.微观粒子模型在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课前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下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并引入微观粒子模型的概念。
二、讲解(30分钟)1.讲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概念和基本知识;2.对比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3.应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练习(15分钟)布置课后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或现象。
并为小组发放奖励(如红星)四、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教学手段1.课件演示;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3.小组讨论;4.课后练习。
评价方法1.课堂发言;2.课后练习得分;3.学习笔记和作业纪律。
教学资源1.课件PPT;2.本节课的教具:显微镜、屏幕幕布、物质样本、视频资源等。
教学延伸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书籍或文章,扩大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2. 实践活动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
3. 联系生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并让学生设计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探究活动,来探索微观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和启示。
总结本课将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这一抽象概念,通过图像和实例的形式进行具体化和活动化,提高学生们对物质结构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释和应用能力。
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科学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案(教学设计)

一、分子的构成师:你能用模型的方式来表示它们的过程吗?学生讨论完成【水的汽化和液化是物理变化】微观模型:本质: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变成新的分子。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水电解变化过程模型:【问】从上述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后回答生:……【归纳】:1.分子由原子构成;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成比原来分子更小的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5.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小结】分子、原子及其主要区别1.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3.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师: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一些内容后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思考如下问题【思考】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也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生回答【解析】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液态水变成冰时,此时水分子不变,水的化学性质就不变,但水的状态已变(即物理性质已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填空(展示一杯水很多水分子构成一杯水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读图:一杯水是由___________构成,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课外拓展】:(查找道尔顿“原子论”相关资料,体会科学发现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历程。
)早在 1803年10月,在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的一次活动中,道尔顿第一次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讲述了他的原子论。
他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三点(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
(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质量、性质都完全相同。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和历史发展。
2. 掌握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基本知识。
3. 能够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诠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2.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基本知识3. 微观粒子模型在诠释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应用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引起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和兴趣。
2. 进修:讲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包括原子和分子的观点,以及历史上有关微观世界的钻研效果。
3. 拓展:介绍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包括原子的组成、电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
4. 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验操作,让学生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诠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导学问题1. 什么是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 原子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元素周期表的分类规律是怎样的?3. 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不同种类的分子之间有什么区别?4. 通过微观粒子模型可以诠释哪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5. 为什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五、导学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或资料,进一步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内容。
2.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对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理解。
3. 思考并总结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何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诠释其性质和变化。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验或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进修欲望;通过讲解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提出问题和作业,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自主进修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完善导学案的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新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第二课时【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下册第二章【主题】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甲烷分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半径的数量级;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认识简单分子模型实验,初步学会用模型方法来认识微粒;(2)学习球棍材料的连接方法,尝试简单模型的制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体会模型的作用以及做实验的乐趣;(2)感受粒子的客观存在,体验粒子大小的数量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简单分子模型实验。
教学难点: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和甲烷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四、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主要讲授粒子的大小与质量与实验:认识简单分子模型。
同时,本节课原子的相关知识点也为下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的学习做下铺垫。
五、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年级的学生。
在思维方面,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做实验,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而且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在知识方面,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模型的概念与作用,这些知识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减轻负担。
六、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教师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板书]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2)。
[教师提问]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一滴水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吗?能不能猜猜看。
[七嘴八舌]……[点评总结] 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尽量把数字往大了猜了,可即使这样,猜出来的数字还是远远小于实际测得的数字。
经测量,一滴水约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
把17万亿亿换算成科学计数法,得出17万亿亿=1.7×1021。
单看这个数据同学们可能还没什么概念,就拿熟悉的乒乓球作比较,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大到地球那么大。
通过这个比较,同学们是不是大概能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微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2学情分析
学生学完模型与符号之后,有进一步了解微观世界的兴趣。
同时本班学生基础较差,打算从复习入手,从感性到理性,从宏观到微观。
3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用橡皮泥和牙签让学生制作分子模型
实验:称量米的质量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复习】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多少?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引入】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分析】水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构成。
由这个实验还可以知道: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
(资料打印)
我们用模型来认识分子、原子,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结论】
一、物质--分子--原子
宏观--微观----物质组成的层次性
【了解】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金属由原子构成;石墨由碳原子组成;
--说明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和固体非金属
二、不同种类的物质
【思考】不同物质的模型
(1)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2)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
--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
重点讲解:金刚石和石墨在性质上的区别:
物理性质上: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上:一样。
【举例】科学家做过的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构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三、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认识】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
【学生活动】感受10-27千克质量大小。
称量1克米,数出米的粒数。
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
4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引入】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用用过的符号(略)。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实物?
板书一、符号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引语】除了符号,我们还使用模型,请举例。
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模型呢?
【补充】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
例如: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
单位:m/s s m 单位:Ω A V 请同学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以上的内容,可见这些都是一些
【新授】一、请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
二、请同学门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
讲解: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再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可见符号的作用:
三、模型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
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画出细胞模式图
再请一位同学根据细胞模式图来分析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眼球的结构很复杂,所以我们通常用人们制造的眼球模型来认识其结构
5、请同学们填写书本第二页的填空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就是用模型来表示一些我们通过肉眼直接很难观察很难认识清楚的对象时采用的方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也是一种模型。
四、请问同学水有几种状态?
水用符号表示为“H2O”也就是说它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用模型表示水分子从三态说明三种模型(略)
请同学在书上填空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直观的区分出水的三态,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水在三态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分子间的距离,需要强调一点,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张图,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对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如光合作用,我们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概括的写成一个简单的表达式就是一个模型,包括我们以后要学的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
五:综述
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建立一种使用符号和模型的思想,它可以帮我们形象的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免去一些外因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符号和模型就是中间的纽带,所以我们建立了模型和符号的概念对我们以后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是很有利的,同学们通过学习后经常去使用一些符号和模型,也可以去设计一些符号和模型,只要方便使用就可以。
当然你设计的符号如果没有经过有关机构的认同,千万不要公开发表!包括你的作业和试卷。
练习:
1.不同的事物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下列关于符号特点的说法不确切是() A.简明性 B.完整性 C.统一性D.方便性(2)如果用大写字母“C’’表示碳原子,用“O’’表示氧原子,原子的个数表示在字母的右下角,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二氧化碳的符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