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9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9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9

人教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

1、背诵课文,学习本文说话技巧。

2、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学习难点

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四、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法。

五、学习时数:2课时。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史书体例

(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2)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3)编年史: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4)国别史: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6)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春秋默念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步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之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但无论是史料价值还是文学价值,《左传》都超过后两者。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3、背景链接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自主探究】

1、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若不阙秦、秦伯说、杞子、逢孙

2、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3、课文中的每一段写了什么事?(用四字短语来概括),各个小组加以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预设性问题。各个小组加以讨论合作,每一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你认为秦晋围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佚之狐是如何向郑伯推荐烛之武的?郑伯又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军的?由此可见佚之狐和郑伯是怎样的人?如果你是郑伯,你打算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军?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你认为哪点最为关键?如果你是烛之武,你打算怎样说退秦兵呢?

4、晋文公为什么退兵?你是怎样看待晋文公退兵的理由的?

【课堂小结】

1、《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很有特点,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本文的中心人物是烛之武,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一下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讲究语言艺术(2)、善于分析利弊(3)、善于揣摩心理(4)、善于利用矛盾

2、本篇课文是《左传》中的经典篇目,本文在写作特点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1)、伏笔与照应(2)、波澜起伏(3)、详略得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2、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

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

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出处类型释义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名词作动词名词“事”用作动词;服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作状语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动词作状语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

5.醉醇醲而饫肥鲜《卖柑者言》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

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

(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进行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若例句出处释义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刻舟求剑》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记·陈涉世家》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

2.说例句出处释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同“悦”)《墨子·公输》高兴

3.辞例句出处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命令

皆好辞而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4.鄙例句出处释义

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浅薄

5.微例句出处释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微妙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例句出处释义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慎之!徐珂:《冯婉贞》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站》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

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语,非常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

四、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

2.借助古汉语词

【延伸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进一步了解与本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5、荆轲刺秦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并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2、能力目标:在理解关键词句含义的基础上,提升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并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二、学习重点:诵读复述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三、学习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荆轲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写法。

四、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法。

五、学习课时:3课时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入】

【知识链接】(以下内容同学们认真阅读,同学准备脱稿概述)

1、《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材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补充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

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自主探究】

1、给下列的字词注音并诵读。

淬()怜()徵()陛()卒()提()创()

揕搭()拊()樊於()期夏无且()

2、成语积累

切齿拊心

一去不复返

发上指冠

去穷匕首见

无可奈何

悲歌击筑

变徵之声

3、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译文,小组讨论

(一)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进兵北略地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7)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8)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10)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1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2)荆轲有所待,欲于俱。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得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6)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4、通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5、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3)文中写到了太子的“不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6、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导入】复述故事情节导入

【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2、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3、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性格?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5、作者是怎么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成果展示】

【教学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重点突破】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3、将奈何?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

4、荆轲有所待。

5、将军岂有意乎?

6、荆卿岂无意哉?

7、仆所以留者

8、事所以不成者……

【课内巩固】课件展示习题。

第三课时

【学习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庭刺秦王。

【合作探究】

1、文中是怎么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提示: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

2、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

荆轲:

太子丹:

秦王:

樊於期:

秦武阳:

3、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

样一个人?(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等方面分析)

4、小组讨论,找出(10-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提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

义,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成果展示】

【教师小结】本课小结

【达标检测】

仿照“庭刺秦王”一节,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及烘托手法,叙写一生活场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