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

合集下载

王安石的中国气节

王安石的中国气节

王安石的中国气节一、背景介绍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被誉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积极应对当时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并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然而,除了他的政治才能和改革思想之外,王安石还以其坚守中国气节的品质而闻名。

二、王安石的崇高意志1.对国家的忠诚王安石一生致力于改革并为国家尽心尽力。

他对宋朝的忠诚感使他不断努力,以减轻民众的负担,改善社会状况。

2.不畏权贵在他的改革过程中,王安石并不回避难题。

他不畏权贵的压力,坚定不移地推动自己的政策。

这种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展示了他对中国气节的坚守。

3.公正廉洁王安石在政务中一直保持公正和廉洁。

他不接受贿赂,也不将自己的地位用于个人利益。

他的廉洁品质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并将其视为中国气节的典范。

三、王安石的改革措施1.新法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新法,旨在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

他推出的土地制度改革、军事改革和货币改革等一系列新政策,使得中国社会迈向了更加公平和活力的方向。

2.教育改革为了培养人才,王安石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素质。

他推动了教育改革,加强了对学校和学生的管理,并鼓励民众接受教育。

这种改革措施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知识水平,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农田水利为了改善农业生产和民生状况,王安石实施了农田水利政策。

他鼓励农民开垦新的农田,并修建水利设施来提高灌溉效率。

这些措施不仅增加了农业产量,也改善了农民生活。

四、王安石的影响1.政治影响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议,但他的思想和政策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新法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借鉴。

2.社会影响王安石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他的农田水利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教育改革提高了人民的素质,新法改善了社会公平性。

他的改革措施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3.文化影响王安石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他鼓励民众接受教育,推动了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不知道哪些文人可以算是你眼中的中国文人的性格?在我看来,中国文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东汉末年的曹操,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和杜甫,北宋的苏轼,南宋的辛弃疾和文天祥,明代的于谦和谭纶,民国的鲁迅。

为什么我会这么想?因为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正直和精神为我们今天的人所称赞。

以下是我对那些这几位代表人物的看法:曹操:也许有人会说曹操不是文人,但是曹操写的文献中的成就足以证明他是文人。

他的建安风格在文坛影响很大。

早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有能力的大臣,但现实的残酷对他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虽然,因为他的理想,人民多疑,君主不信任;所以他在晚年说他应该向周文王学习。

即使他有当皇帝的实力,他也没有。

因此,他想当忠臣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一个学者,能坚守自己的底线,是非常难得的。

要知道,很多读书人都是管不住自己,最终成为被后人唾骂的汉奸。

陶渊明:陶渊明在作品中提到桃花源,他非常向往田园生活。

然而,世上没有桃花源;这个大家都知道。

而且,真正的桃花源在人心。

而且他不为五斗米弯腰,这在今天很多读书人都做不到。

他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最起码没有坏人,一些文人的文学圈污秽不堪;让人生气。

比如年初的方老太和梁某平叫兽。

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是他是我的兄弟。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也喜欢饮酒和舞剑。

所以,李白的前辈们除了有诗仙的谥号外,还有酒仙、剑仙的谥号。

尤其是李白前辈的豁达,是今天很多文人做不到的;毕竟说起来容易,不一定要留在这里。

真的很难做到。

杜甫的前辈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们忧国忧民。

他的诗敢于为老百姓发生,比某些自视甚高的文人好得多;要知道很多读书人自视甚高,所以严重脱离群众。

苏轼和辛弃疾:虽然一个生于北宋,一个生于南宋;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

苏轼的豁达和豪气,是很多文人无法相比的。

要知道很多人文主义的人经常无病呻吟,很恶心。

早年参加抗金起义的辛弃疾,英勇善战;可惜南宋朝廷的昏庸导致他没有得到重用。

古代读书人的气节

古代读书人的气节

古代读书人的气节
古代读书人的气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那个时代,读书人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地位和道德责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坚守着内心的信念和道德底线。

古代读书人注重气节,认为气节是人的精神支柱和道德灵魂。

他们视气节高于生命,为了坚守气节,不惜舍弃生命和利益。

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文天祥在元朝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

古代读书人坚守气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仁、义、礼、智、信为行为准则,追求内心的纯洁和道德的完善。

其次,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主人,必须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他们珍视个人的名誉和尊严,不愿因一时的利益而玷污自己的名誉。

古代读书人的气节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虽然科技和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有些人则失去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古代读书人的气节,汲取其中的精神营养,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古代读书人的气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传承和发扬这种崇高的品质。

文章我眼中的文人气节1000字

文章我眼中的文人气节1000字

文章我眼中的文人气节1000字篇一: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什么是气节?《辞海》的解释是“节操”,我认为不全面,应该是“志气和节操”。

“节”是从古代“礼”的含义中衍生而来,《左传》里就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即大家道德行为的规范和标准。

守“节”之气乃为正气,如浩然之气、阳刚之气、英武之气等,守节越重,品质越高,令人钦佩敬仰,必将流芳千古;失“节”之气乃为邪气,如低靡之气、阿谀之气、奢华之气等,失节越重,人格越低,令人不齿谩骂,必将遗臭万年。

在我国古代,如果说贞操对于妇女来说是最宝贵的,威勇对于武将来说是最必须的,那么气节对于儒者文人来说则是最重要的。

关于气节,古人讲得很多。

有直接表述的,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可杀而不可辱”、“时穷节乃见,一一垂青史”等;有以物喻之的,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盔鼠也”等。

这些名言,以前读来仍是荡气回肠、痛快淋漓,可见古人特别是“士”(古代的读书人)不仅把气节作为崇尚的固有道德人性统一标准,也素养是加强修养的立身处世之道。

说起古代文人的凛然忠贞,首推明朝的方孝儒。

建文帝时,方孝儒任翰林侍讲,是皇帝身边的主要就谋士,其诗文也为时人则所推崇。

成祖朱阿芒隆夺得皇位后,令方孝儒为其起草嗣位诏书,方坚决不从。

朱棣以死相威胁,写道你自己的性命不要了,难道还不顾及九族吗?方坦然自若,朗声回答“虽灭十族,亦不附乱!”朱棣盛怒之下,将其灭门十族。

自古以来,最严厉的连坐莫过于诛九族,所谓诛十族,就是在九族之外将朋友和门生也予以诛杀。

方孝儒为了保全德行搭上了870多条性命,创造了“历史之最”。

晚清的谭嗣同,在“百日维新”失败后,本来可以像梁启超一样援救在日本使馆的保护下东渡避难,但他却决心用自己的牺牲向封建顽固势力作一次反抗,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分享到:来源:文艺报|刘金祥2018年08月22日08:08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文人风骨曾如日月高悬于朗朗乾坤,文人气节曾似江河飞奔于万古千秋,不断书写和鸣奏着中华文明瑰丽璀璨的华章金曲。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文人风骨与气节一定会更加鼓荡奋拔、硬朗弥坚,一定能激发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魏晋南北朝以降,风骨一词被用来衡量文学艺术的格调和品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风骨”篇,将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进行了详尽阐释和细致论述,风骨遂成为中国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意味着文章诗词中端直言辞和骏爽风格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

文重风骨,人更重风骨。

鉴于风骨原初具有的品藻人物月旦品行的属性和功能,后世往往用风骨来评价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用风骨来裁断一个人的德行和操守,于是风骨就成为一种高迈而超拔的人格境界。

人格意义上的风骨大体由气概、气度、风范、操行、修为等诸多道德因素构成,常被古书典籍形象地表述为风骨凛凛、风骨棱棱、风骨铮铮、风骨嶒峻、风骨清逸、风骨清举、风骨傲然、风骨遒劲、风骨神韵,等等。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风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承载和具象,表现在人的志向取舍和行为选择上,大都与作为重要道德标准的气节在逻辑上相提并论,尽管气节指的是个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但作为一种操守标尺和价值标签,风骨和气节在中国人精神文化中均表征着正向维度,在中国人价值体系中均代表着高尚指标,素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所敬畏所崇尚所秉持所尊奉。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挥洒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烈志;一部厚重博大的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写就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忠义传。

风骨与气节彰显华夏美德和东方神韵风骨与气节作为一种道德风范和信念追求,在我国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

文人气节与担当

文人气节与担当

文人气节与担当文人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古籍,如“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诗经·江汉》),又如“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尚书·文侯之命》)。

当然,这里的“文人”并非现代意义的文人,是指有文德的人。

所谓文德,即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

至于汉魏诗文中出现的文人,如“文人不能怀其藻兮,武毅不能隐其刚”(汉傅毅《舞赋》),又如“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魏曹丕《与吴质书》),已基本与今天同义,是指读书作文的人。

若要考证文人起源,我以为《诗经》作者、先秦史家,都应算作文人。

尤其先秦史家,他们不只是在记录历史,同时也是在创作具有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诸如《国语》、《战国策》、《世本》、《秦记》等等。

这些经典作品,也是后世史家司马迁创作《史记》的重要参考书。

可惜,他们基本都没有留下姓名与事迹。

春秋齐国的几位史官,却例外的留下事迹或姓名。

当然,他们之所以能留下事迹或姓名,还是沾了齐国大夫崔杼的光。

齐国大夫崔杼(?-前546)是个厉害角色,在齐国执政二十多年,废立两位国君,或者也可以说直接与间接地杀了两位国君。

齐灵公在位时,先立公子光为太子,后因宠爱戎姬,改立公子牙为太子。

公子光被撵出都城,去守边境。

崔杼不乐意了,乘灵公生病时,将公子光悄悄接回都城。

公子光一回来,就杀了戎姬。

灵公不知是病入膏肓,还是受不了这种变故,没多久便去世。

于是,公子光继位,即齐后庄公。

由此,齐后庄公与崔杼开始一段长达五年的蜜月期。

可惜,后庄公不自重,居然看上崔杼老婆,经常明目张胆地去崔家与她幽会。

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

崔杼忍无可忍,就起了谋害后庄公的念头。

一日,崔杼假装生病,趁后庄公来家中看望他的机会,以捉奸为名,让手下杀了后庄公。

随后,崔杼拥立后庄公的异母弟弟杵臼即位,史称齐景公。

后庄公死后,史官如实记录:崔杼弑其君。

崔杼知道后,竟杀了史官。

史官二弟和三弟,也都因如实记录崔杼弑君之事被杀。

苏东坡传 北宋文人的风骨气节

苏东坡传 北宋文人的风骨气节

苏东坡传北宋文人的风骨气节北宋时期,文人雅士纷纷涌现,其中一位备受赞誉的文化巨擘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作品留传千古,他的风骨气节更是令人敬佩。

本文将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以及风格特点三个方面,来呈现北宋文人的风骨气节。

苏东坡,字子瞻,以字行世,后世亦多称之为“苏子瞻”,他出生于北宋嘉佑二年(1035年),相传他的祖父苏洵和父亲苏轼都是受人敬仰的文学家。

苏东坡少年时代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深得其父的教诲,努力钻研文学。

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以才华横溢而闻名于世,他的文章几乎被无数文人推崇,咏史吟诗,为数不胜数。

然而,苏东坡并非只是一个文人雅士,他更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公仆。

在他的官职生涯中,他一直秉持着对民生的关怀和责任感。

苏东坡历任许多地方官职,无论是江南地区还是最后的青州,他都积极开展各种改革措施,关注民生问题。

他大力推行农田水利,降低税收负担,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从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的政绩使得他备受民众爱戴,也为他赢得了“诗豪宰相”的美称。

在苏东坡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风格和视角。

他以情感真挚、文字优美而著称。

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的气势震撼人心,同时也不乏对社会时政的批评与思考。

他的诗歌多涉及国家大事、社会民生以及自然景物,题材广泛而博大精深。

苏东坡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广泛反映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苏东坡的风格独特而独行,他对自己的创作亦充满执着与坚持。

他追求真实感受和真诚表达,他的作品从不拘泥于传统之中,大胆创新,与时俱进。

他以真情实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其更富有个人特色和生命力。

总体来说,苏东坡是北宋时期一位具有风骨气节的文人。

他不仅才华横溢,更以他的官职生涯和文学作品展现了自己风格独特的人生态度。

他对民生的关怀和改革意识使他成为备受民众爱戴的官员,他的文学作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岳飞[宋](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

事母至孝,家贫力学。

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

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

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

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 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振奋人心, 并献御敌之计, 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职.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开赴临安(今杭州, 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进兵江西, 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 为元重兵所败, 妻子儿女皆被执, 将士牺牲甚众, 天祥只身逃脱, 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苏武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
什么是气节?《辞海》的解释是“节操”,我认为不全面,应该是“志气和节操”。

“节”是从古代“礼”的含义中衍生而来,《左传》里就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即人们道德行为的规范和标准。

守“节”之气乃为正气,如浩然之气、阳刚之气、英武之气等,守节越重,品质越高,令人钦佩敬仰,必将流芳千古;失“节”之气乃为邪气,如低靡之气、阿谀之气、奢华之气等,失节越重,人格越低,令人不齿谩骂,必将遗臭万年。

在我国古代,如果说贞操对于妇女来说是最宝贵的,威勇对于武将来说是最必须的,那么气节对于文人来说则是最重要的。

关于气节,古人讲得很多。

有直接表述的,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可杀而不可辱”、“时穷节乃见,一一垂青史”等;有以物喻之的,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

这些名言,现在读来仍是荡气回肠、痛快淋漓,可见古人特别是“士”(古代的读书人)不仅把气节作为崇尚的固有道德标准,也是加强修养的立身处世之道。

说起古代文人的凛然气节,首推明朝的方孝儒。

建文帝时,方孝儒任翰林侍讲,是皇帝身边的主要谋士,其诗文也为时人所推崇。

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令方孝儒为其起草即位诏书,方坚决不从。

朱棣以死相威胁,说你自己的性命不要了,难道还不顾及九族吗?方坦然
自若,朗声回答“虽灭十族,亦不附乱!”朱棣盛怒之下,将其灭门十族。

自古以来,最严厉的连坐莫过于诛九族,所谓诛十族,就是在九族之外将朋友和门生也予以诛杀。

方孝儒为了保全气节搭上了870多条性命,创造了“历史之最”。

晚清的谭嗣同,在“百日维新”失败后,本来可以像梁启超一样在日本使馆的保护下东渡避难,但他却决心用自己的牺牲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并写下了“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著名诗篇,临终就义时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节。

还有屈原的“宁赴长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身而浊世之温诟乎”,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古代杰出文人的气节耀然纸上。

中国现代的优秀知识分子也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身逢乱世而发扬光大了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

齐白石老先生在日本侵略者攻入北平时,拒绝日本人的各种利诱,退回了当时美术学院教授的聘书及馈赠,并闭门谢客,坚决不与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等人来往;梅兰芳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朱自清在贫困交加、重病缠身的情况下,毅然拒绝购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铁骨脊梁。

当然,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也有少数丧失气节、人格低下的败类。

古代的,如宋朝的蔡京艺术天赋极高,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领域均有不凡建树,他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

但他却是北宋最腐败昏庸的宰相之一,被称为“六贼之首”;明代后期的董其昌是著名画家、书法家和书画理论家,当时书法上就有“邢张米董”之称,在画坛也成为“华亭派”的领袖,最终却堕落成一个贪婪成性、为非作歹的恶霸;明末的阮大铖是著名戏曲家,作品众多,但他依附阉官魏忠贤,为人奸诈,人格卑劣,嗜权罔利,在南明政权担任兵部尚书时索贿敛财,镇压异己,后率先剃发降清。

现代的,如鲁迅的胞弟周作人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后来却在汪伪政权任职,堕落为可耻的汉奸,走上了和鲁迅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们这些人,虽然才华出众,在一定的文化领域颇有建树,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历史上毕竟留下了千古骂名,他们的名字永远被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

曾国藩有句名言“大丈夫能屈能伸”,他在这里却给“大丈夫”下错了定义,在有浩然气节的真正大丈夫面前,这样的辩护是多么苍白无力。

怪不得清朝的状元秦大士来到杭州岳飞坟前,曾写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奸臣秦桧的阴影还挥之不去。

笔者认为,作为现在的普通人,只要能做到在日益繁忙的工作中坚守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下不动心志,在狂风暴雨的袭击时坚定信念,就是对世界、对人生抱有了正确、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让自己的这种思想和行为贯穿整个的一生,坚持到生命的最终,就是一种高
尚的、可贵的气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