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阅读专题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问题探究
知识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案】 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了。(采分点:蔽)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采分点: 面刺) 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012年考】 【答案】 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讽(寡人的)过失,(并能)使我的耳朵听到的,可得下 等奖赏。(采分点:谤讥、市朝、闻) 10.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案】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和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喧闹)。(采分点: 门庭) 1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答案】 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采分点:期年、虽) 1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答案】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采分点:朝) 1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案】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采分点:所谓)
知识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012年考】 10.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字词释义
1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句子翻译 1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知识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9.齐王在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之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请 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管夷吾/举于/士B. 曾益/其所/不能C. 必/先苦/其心志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A(2)C(3)B(4)C【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C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鉴赏 水调歌头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鉴赏 水调歌头
的寒冷。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回月宫)哪里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
修辞:①“归去”一词,表明词人将明月看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含蓄地透露出词人 在现实生活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心理。②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 波澜中,词人表现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留恋 与热爱。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思想: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寄予着词人在“进”与“退”的选 择上矛盾徘徊的困惑心态。而“何似在人间”一句则表明词人的“退”思想战胜了 “进”思想。
作用:最后两句写词人向往天上的心理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具有承上启下的 过渡作用。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原文译呈文现: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上,禁受不住高耸九天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北冥有鱼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北冥有鱼

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隍。精卫殷勤于衔木,
悲愁乎荐觞。天鸡警晓
于蟠桃,踆乌晰耀于太阳。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
厥类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充肠。
戏 谷而徘徊,冯炎洲而抑扬。
(节选自李白《大鹏赋·并序》)
类型二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词义迁移通关】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参考译文】
【乙】(大鹏)难道能和那个待在蓬莱岛上的黄鹄相比,让人去夸耀金饰
装点的上衣和菊花做成的下衣?(大鹏)耻于学苍梧山上的凤凰,去炫耀自己
彩色质地的羽毛和美丽的花纹。(这些禽鸟,)有的早已经被神仙役使,有的
长久驯服地生活在护城河的小水沟中。精卫勤劳地衔着树枝填海,

着人们敬献的美酒发出悲哀的叫声。天鸡在蟠桃树上报晓,三足乌在太阳中
垂: 徙: 去: 以: 吹: 苍苍: 正色: 极: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二、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其翼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去以六月息者也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天之苍苍 6.其正色邪 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垂: 悬挂,下垂 徙: 迁徙 去: 离开 以: 凭借 吹: 吹拂 苍苍: 湛蓝 正色: 真正的颜色 极: 极点,尽头
5.去以六月息者也
怒: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志怪: 记载怪异的事物
志: 记载 水击: 击水,拍打水面
抟: 盘旋飞翔 扶摇: 旋风
息: 气息,这里指风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6.野马也 7.其正色邪 8.其视下也 9.亦若是则已矣
野马: 其: 其: 是: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 考虑,想到 相与: 共同,一起 中庭: 院子里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盖: 大概是 但: 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问题探究
知识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苏轼《书上元夜游》)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迁移通关
加色词释义
1.予欣然从之
语段对比拓 2.更欲远去
展二
课内同义迁移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迁移通关
加色词释义
1.予欣然从之
语段对比拓 展二
2.更欲远去
高兴的样子 将要,打算
课内同义迁移 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语段对比拓 展二
2.而余兄子瞻名之 曰快哉
命名,取名
名之者谁
3.不然
这样
然后能改(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对比探究 1.阅读甲、乙两文,说说苏轼与张怀民的性格有哪些相似之处。
语段对比拓 展二
2.苏轼为何找张怀民“夜游”?请从乙文中寻找答案。
拓展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 张君梦得:张怀民。
拓展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词义迁移通关
加色词释义 课内同义迁移
1.至于赤壁之下
语段对比拓 展二
2.而余兄子瞻名之 曰快哉
3.不然
拓展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乙】戊寅年八月,(我)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同前往。海塘上 有人呼喊着去看潮,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站在海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 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海塘上。渐渐靠近了一点,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驱赶 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展翅惊飞。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水沫,如同冰花溅起,像百万头雪狮,遮 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迅速奔跑,没有一头不争先恐后的 。再近些,潮头像飓风一样逼来,那气势像是将要拍打着上岸来。观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 避到海塘下面。潮到海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溅到脸上都湿了。潮水 旋转着向右而去,被龟山挡住了,轰隆隆十分愤怒,像被炮轰的瀑布,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飞 舞。看了让人惊吓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知识
第六篇 《湖心亭看雪》
原文呈现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语段对比
知识
第六篇 《湖心亭看雪》
原文呈现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语段对比
知识
第六篇 《湖心亭看雪》
原文呈现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语段对比
知识
第六篇 《湖心亭看雪》
原文呈现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语段对比
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语段对比
知识
第六篇 《湖心亭看雪》
原文呈现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参考译文】 【乙】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我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雪
粒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 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于是顺流 而行,遇阻而止,随它吧。就像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课件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课件
用“/”标出下面的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3分)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 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南霁云威武不能屈》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 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规律探究
1
2
3
4
5
字字落实,尤其重要实词虚词(一个分句会有1-2个得分点) 语句通顺,意思明确 语气正确
考点(一) 方法指导 审标题(田园、怀古、送别、忧国忧民、写景、写志) 看作者,联背景(旧知勾连) 寻点睛句、诗眼(抒情、议论) 整体把握(写景?叙事?议论?意境?感情?) 分析手法(借典故、比喻等抒情)
考点(一) 答题技巧
常见思想感情:
才不遇,壮志难酬,岁月流逝的惆怅;
具体知能要求 :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阅读理解:
①掌握文言实词的义 ②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③辨析词的古今异义 ④辨析常见的多义词 ⑤了解文言文中的词性活用情况 ①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②区分部分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①理解课文大意,正确划分朗读节奏,把握语句的停顿 ②理解课文语句的意思,并能够翻译成 现 代汉语 ③理解课文全篇或重点语段的思想内容 ④分析人物形象、写作特点
4
5
1
2
节奏把握不准。
3
01
文言文的句中停顿
02
学法指导:
1. 夫战,勇气也。 2. 盖大苏泛赤壁云。 3. 然胡不已乎? 4. 即书诗四句……
规律探究
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之后,关联词语之后,应当停顿。
规律探究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1. 广故数言欲亡。 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
常考 1、蕴含哲理的句子 2、运用典故的句子 3、一字传神的句子 4、千古名句 5、运用一定手法的句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 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4.代入检验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
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因为中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 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 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答题思路】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首先,一定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
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一遍不行,就读两遍、三遍。在反复阅读中,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然后,
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阅读时产生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主旨了。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 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考点一】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 分) (1)夙.夜忧叹 夙: (2)斟酌损.益 损: (3)咨诹.善道 诹:
(3)留。人名、地名、书名、物名、年号、国号等要保留。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就可直 接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
(4)删。去掉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不必翻译的词语。如《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中的两个“之”字就不用翻译。
(5)补。文中省略的部分,如主语、介词等,翻译时要补上。如《桃花源记》中“( )见渔人,乃 大惊,问( )所从来”翻译时依次要补上:村中人、渔人。
[参考译文] 亭林先生(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随身。有时候到了 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查其地域。如果和自己知 道的不同,就翻开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没有疑惑才停止。骑在马上没有事情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 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 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种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节选自《清朝艺苑》)
1.解释加点词语。(1 分) (1)必无所疑乃已. (2)若.与平生所闻不合
【答案】(1)停止 (2)如果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对于解释课外文言词语,要回顾、联系课内相关词语的意思,将 这种意思代入课外语段中,看是否一致,然后加以判断。如(1)题“已”可联系课内《河中石兽》中 的“转转不已”,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可判定其意为“停止”;(2)题“若”可联系课内《唐雎不辱 使命》中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可判定其意为“如果”。
只要认真学好课内字词解释,课外文言文字词解释便不足为惧。如“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 所笑也”中“宜”字在《爱莲说》《出师表》中都出现过,由《爱莲说》 中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本题中的“宜”是“应当”的意思,将“应当”的意思代入“朕与 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中,符合语境和选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也可以解释为“应 当”。
(6)调。倒装语序的句子,要注意调整语序和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一致。如《曹刿论战》中“何以战” 是宾语前置,翻译时应理解为“以何战”,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考点6 分析人物形象
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选文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2)××的哪些……让人感动(钦佩)?请根据选文第×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简要分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选文表现了××的哪些特点? (5)本文中××还有什么突出之处受人推崇?请简要分析。
【答案】(1)早,早晨 (2)减少 (3)询问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掌握。“夙夜”连用是强调忧虑的时间长,“夙”是“早晨”的 意思;“斟酌损益”是“斟酌情理、考虑得失”。“损”是“减少”;“咨诹”是同义复词,“诹” 也是“询问”的意思。
【考点二】 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徒以.有先生也 B.还于.旧都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以彰其.咎 望其.旗靡 D.以伤先帝之.明 欲报之.于陛下也
【答题思路】 1.文言文翻译句子的原则
信——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达——通畅,语意流畅,没有语病。 雅——有文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文笔优美。 2.文言文翻译句子的方法及示例 (1)对。把原文中单音节词对译为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如《口技》“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应理解为“心情”,“舒”应理解为“松弛、放松”;另外“少”理解为“稍微”,“稍稍” 理解为“渐渐”,在翻译时一定不能丢落。 (2)换。找意思相同的词来替换。如《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美”,加点词语分别理解 为“许多”“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美丽”,串在一起也就是整句话的翻译了。
【考点四】 朗读停顿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 处) (1分) 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考点五】 翻译句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分)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 书。
【答案】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此题要求只断一 处,可结合意思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出门就 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随身。“则”表动作的 顺承,其前可断。故断句为: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 自随。
2.组词法 古代汉语简洁精炼,用词讲究,相当一部分的词语解释,都可以单个字进行组词,成为词语的含
义。如《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的“交通”解释为“交错相通”。再如《宋初古文》中“往岁士 人多尚对偶为文”的“尚”通过组词法,可以解释作“崇尚”。不过,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这么解 释,所以,组词之后,最好是将词语的含义代入原文中,看句子翻译是否通顺,以此来检测词语的解 释是否正确。 3.语境推测法
考点4 朗读停顿
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思路】 “断句”属于句间停顿,解答此类题,需先读全文,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间关系,
然后尝试理解句子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可依据下面技巧准确断句。 (1)借助“曰”“云”“谓”断句,这些表示“说”的词语后往往要断开。 (2)借助名词断句。名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语要在其后断开。 (3)借助虚词断句。一些虚词往往用于句首(如“夫”“至若”“盖”“若夫”等)或句尾(如
考点3 理解文章内容
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隐性考查
即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融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或“筛选文章信 息”的考查中,这种情形较为多见。 2.直接考查
即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情形以前相对少见,但这种考 查形式有增加的趋势,这正是语文注重人文性和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
【答案】亭林先生(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 下过书。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注意文中关键词 的翻译,如“自”译为“从”,“释”译为“放下”。
【考点六】 分析人物形象 4.亭林先生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2分)
【答案】亭林先生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 严谨、学习专注的品质值得我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解题时 需在文中找出亭林先生的言行来分析作答。文 中,“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 马捆书自随”表现了亭林先生的勤奋好学,“呼老兵 诣道边酒垆……考其区域”可见亭林先生注重实地 考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表现了亭林先生治学严谨,“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 坠崖谷,亦无悔也”表现了亭林先生对待学习的专注。
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相对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刿论战》中
‘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一题中,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寻
找,这样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其次,是理解性筛选。例如“上文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核舟的
,赞美了雕刻者的技
艺精湛”一题,如果仅仅理解为是为了说明核舟的“小”那就只是浅层的理解了。其实,作者意在强
当课内迁移法和组词法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词语含义的时候,可以用语境推测法。如“国弱则诸侯 加兵”,“加兵”一词在课内没有出现过,如果用组词法,就变成“增加士兵”,不符合原文含义, 这时候可以依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加兵”的主语是“诸侯”,那么诸侯“增加士兵”是为了 什么,就是为了打战,由此可推,“加兵”应该解释为“兴兵攻打”。
【答案】C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A项,把,拿;因为。B项,到;从。C项,他们的。D项, 助词,的;代词。
【考点三】 理解文章内容 3.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4分)
【答案】 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使其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阅读能力。多次提到先帝,是因为引先帝所说的话更能说服刘禅, 同时也希望刘禅能继承先帝遗志。顾其主面,又表臣心,凸显出诸葛亮的高明。
调小小核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题字等,从而说明核舟的“精致”程度。
第2讲 课外文言文阅读
真题体验
[2018·绥化] 阅读文言文《亭林先生》,回答问题。 (5分)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
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 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技法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