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2课内容。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本节课着重于让学生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以及所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此外,国家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而采取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亦要使学生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地图和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2.通过举例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深层次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与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民族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民族大团结·风情篇我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出示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的服饰图片,由学生判断所属民族。
出示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锡伯族·抹黑节庆祝图片,学生猜测图片节日及所属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丰富的图片及猜测思想,引发学生对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
(二)民族大团结·回忆篇为什么我们说中国自古以来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起来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有关民族关系的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3.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1.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2.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
2.(1)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制度;(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3)年,《》颁布实施。
3.全国已建立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巩固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迈进了社会。
6.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
7.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二、合作探究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练习巩固1.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A.民族团结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沟通D.发展民族经济2.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A.祖国大陆统一B.设置自治政府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D.民族团结3.我国设置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A.4个B.5个C.6个D.7个4.“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
”这首藏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
“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B.抗日战争的胜利C.解放战争的胜利D.新中国的成立5.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A.科教兴国B.西部大开发C.人才强国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6.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重大意义?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聚居区域自治 2.(1)基本政治(2)宪法(3)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5 4.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5.民主改革社会主义 6.经济文化 7.西部大开发二、(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了解我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3、认识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习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新课导入看图片,回答问题。
1、西汉时期加强和西域民族友好交往的使者是谁?唐朝促进汉藏友好往来的女子是谁?2、历代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代:西域都护唐朝:汉藏和同为一家元代: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回族形成。
清代:设置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等。
教师补充: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更加密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呢?导入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我国是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3、同学们阅读教材P60-61页内容。
回答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实现了制度化。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深入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讨论流程。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前搜集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等资料,在课堂上开展一个民族知识小竞赛,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教师提问: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5.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1.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2.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民族大团结》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互助,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容易产生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
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
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
2.(1)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
(3)年,《》颁布实施。
3.全国已建立个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巩固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
迈进了社会。
6.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保护与发展。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随堂演练
1.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A.民族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沟通
D.发展民族经济
2.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A.祖国大陆统一
B.设置自治政府
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D.民族团结
3.我国设置的自治区共有()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4.“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
”这首藏
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
“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5.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
A.科教兴国
B.西部大开发
C.人才强国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6.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重大意义?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
1.聚居区域自治
2.(1)基本政治(2)宪法(3)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5
4.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5.民主改革社会主义
6.经济文化
二、合作探究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并且这些民族应该是平等对待的。
(2)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
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可以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制定不同的区域政策。
三、随堂演练
1.B
2.C
3.B
4.A
5.B
6.派出大批人员。
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7.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