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种鱼养殖技术与管理

鲟鱼种鱼养殖技术与管理鲟鱼是一种珍贵的淡水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瑶琴”。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鲟鱼养殖业也逐渐兴起。
本文将介绍鲟鱼种鱼养殖技术与管理。
一、选址选址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要选择水质清澈、流速适宜、氧气含量高、PH值稳定的水域。
其次要考虑交通便利、用电方便等因素。
二、池塘建设池塘建设是关系到整个养殖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
首先要选择土地平整、排水良好的场地。
其次要按照标准尺寸进行设计和施工,以保证池塘容积和深度符合种植要求。
在池塘底部铺设防渗膜,以避免水土流失和渗漏问题。
三、品种选择不同品种的鲟鱼生长速度和适应环境能力不同,因此在进行养殖前应该根据当地气候、水质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品种。
一般来说,俄罗斯鲟、白鲟和中华鲟是比较适合养殖的品种。
四、投放数量投放数量应根据池塘容量和品种选择进行合理的配置。
通常情况下,每亩池塘可投放200-300尾鱼苗。
五、日常管理1.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避免过度喂食和过度投药等行为。
2. 饲料管理: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和喂食方式,避免浪费和过度喂食。
3. 疫病防治: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4. 清洁消毒:定期清洁池塘和设备,并进行消毒处理。
5. 水温控制:根据不同品种的要求,控制水温在适宜范围内。
6. 养殖记录:建立养殖记录档案,记录各项指标数据以便分析和改进养殖技术。
六、收获与销售鲟鱼一般在4-5年后可进行收获。
在收获前应该进行适当的饲料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以保证鱼体健康和肉质品质。
收获后,应及时进行处理和销售,以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鲟鱼种鱼养殖技术与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
只有在科学规划、合理投资和精心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取得良好的养殖效益。
鲟鱼养殖技术大全

鲟鱼养殖技术大全一、鲟鱼网箱养殖1.水体要求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水库、湖泊和河流,要求水体面积较大,应在100亩以上,水深**好在5米以上,底质为泥沙或沙泥均可。
水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水温能保持在4~28℃之间,水中溶氧达到5毫克/升以上。
网箱应设置在避风向阳、水面宽阔、水深4米以上、水流畅通、溶氧量高、水质适宜的区域。
同时应注意避开水上交通要道,但要临近陆上交通便利的地方。
2.网箱规格与制作鲟鱼养殖网箱多为双层网箱,制作材料为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网片,大网箱规格为3米×4米×2.5米,小网箱规格为3米×2米×2米,网目依鱼种的大小而定。
为避免饲料流失,在网底缝上密眼筛绢布作食台。
网箱可用浮式,也可用沉式,一般静水水体用浮式网箱,流动水体用沉式网箱。
浮式网箱用浮桶支撑,用绳索固定于岸边,可随水位波动而升降;沉式网箱用竹排固定,并用支脚固定在水底。
一般每4个网箱为一组,每组网箱间隔2米以上。
3.幼鱼放养利用网箱养殖鲟鱼,只能养殖成鲟,而不能用于育种。
放养鱼种规格应在20厘米以上,体重在20~50克。
要求幼鱼体质健壮,摄食能力强。
网箱放养密度。
4.饲养管理(1)投饵管理利用网箱养殖鲟鱼成鱼,一般都使用全价人工配合颗粒饵料。
饵料粒径视鱼体大小而异,一般在2~6毫米。
根据水温变化、天气变化、水中溶氧变化、鱼的活动情况及鱼的增长状况,随时调整日投喂次数和投喂量。
在投喂饵料时,应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并保证每次投喂时间在15~20分钟,以提高饵料利用率,确保每尾鱼都能吃到饵料。
(2)日常管理坚持每1~2天清刷网箱1次,及时排除箱内残饵、排泄物,保持网箱清洁卫生,保证箱内外水体交换。
经常检查内外箱网衣及框架是否有破损,如有破损,应及时修理,以防逃鱼。
定期对箱内鱼体进行消毒,每10~15天用2~3毫克/升漂白粉泼洒消毒,以防感染疾病。
二、鲟鱼庭院养殖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场地,开挖长50米、宽4米、深0.5米的长方形水泥池,上覆盖简易钢架塑料大棚,在池的中间搭建一跳板式人行过道,配备充气泵并连接充气石,将充气石均匀布入池水中,打一口深20米左右的手压井,**好同时设置一小水塔,用小水泵取水,水温一般可保持在16℃左右,可以起到夏天降温、冬天保温的作用。
中华鲟饲养方法

一、人工养殖鲟鱼条件鲟鱼对于水的温度适应能力比较强,低至零度都可以生长,高到三十五度之内,为了更好的生长,最好是把水温控制在二十度左右,孵化繁殖期间温度恒定在十九度最佳。
而水中的溶解氧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每升控制在五毫克左右,低于三毫克的话,会直接影响鲟鱼的生长。
水体不能是酸性的,最好把ph值控制在7.5左右,因为酸性水体会增加水中二氧化碳成分,那么溶解氧成分会减小,而透明度保持在五十厘米左右便可。
二、鲟鱼的选池整池一般池塘面积控制在六到九亩之间最为合适,过大后期的管理不方便进行。
而水深要在两米或者两米半之间,附近最好是比较安静的环境,且要准备好增氧等器材。
选好池塘先把水体排出在进行全面消毒工作,之后可以晾晒四五天注入清水,在水中加入一些粪便培养一些浮游生物,作为后期投放鲟鱼的饵料。
三、鲟鱼的选苗投放选择鱼苗当然要挑游动活波的幼仔,且鱼体表面完整没有损伤,包括外观颜色看着要纯正,没有斑点之类的,一般都是选择鱼体长度在二十厘米左右的。
如果想要确保不会出现水质不合适的情况,可以先购买一小部分,投放两三天,正常且没有病态鱼出现,在大面积进行投放,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重新做消毒换水等工作。
投放之前需要对鱼苗进行消毒哦,如果不想消毒的话,可以在放养池内放一些盐,主要也是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但是用量不能过多的,盐分过量的话,鲟鱼会出现厌食情况。
四、鲟鱼饲养的日常管理鲟鱼对于水质要求比较高的,一般一两天要更换一次水,慢慢鱼苗适应这种环境就可以减少换水频率。
一般都是十天左右会适应下来,后期改成半个月左右换水一次。
为了保持更好的水质情况,每次投喂之后要把剩料打捞一遍,且及时清理渔具。
鲟鱼是一种惧光鱼类,一般不喜欢光线较强的环境,但是其他季节还好,在炎热夏季最好做好遮阳措施,搭建遮阳棚之类都是可以的。
而鲟鱼平时饵料就是一些轮虫、卤虫、水蚤以及蚯蚓之类的,如果人工饲养的话,不仅投喂前期用活饵开胃,后期要适当的增加一些饲料,一般是用鱼粉、血粉、小麦、玉米、蚕蛹等混合而成。
鲟鱼养殖条件 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养殖条件鲟鱼养殖技术鲟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鱼类,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鱼类形体最大的一种。
对于这种比较名贵的鱼种,很多人都只是听说过,真正见到的人却不多。
不过随着人们对于鲟鱼价值的开发,市场需求不断增大,也有不少人开始人工养殖鲟鱼。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养殖鲟鱼的一些条件和技术。
鲟鱼养殖条件一、池塘条件池塘规格为4亩,塘底为沙质,每口塘设有独立进排水口及固定投饵点,投饵点底部为水泥混凝土底,并抹光滑,面积以6-8平方米为宜,上面设有遮荫网。
水源为自流山涧水,周年水温在18-24℃,且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
有独立的供水,能不定期地补充新水,并可以充分地排水。
二、放养条件放养前对养殖池彻底清洗,安装好拦网,并用浓度30-50毫克/米3高锤酸饵溶液进行消毒,消毒后清洗池子,放水待放苗。
选择元病无伤、健壮活泼、规格整齐的苗种放养,体长为10-15厘米,每亩放养600-1000尾。
三、饲料条件养定后第三天开食,喂食泥鳅小虾和鸡肉。
泥鳅太大要切段改刀,以嘴大小能一下轻松吸进去的大小为主。
鲟鱼养殖技术1、投喂量与投喂方法具体根据天气的情况有所变动。
投饵量,前期按鱼体重的5%-7%投喂,后期按鱼体重体重的4%-5%技喂,具体可根据摄食情况而定。
日投饵2-4次。
每次投喂时定时、定量将饵料均匀投撒于池中。
2、水质管理水质要求清新,每天排污1次,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
苗种阶段每隔7天清池1次,成鱼阶段15天清池1次,保持池内清洁及水流畅通。
水位苗种阶段保持在0.3-0.4厘米,成鱼阶段为0.4-0.6厘米。
水位交换苗种阶段3-4次/小时,成鱼阶段2-3次/小时。
养殖期间溶氧在6.68-10.48毫克/升,pH值7.78-8.56,平均温度10.1-22.3°C为宜。
3、日常管理随时观察鱼活动及摄食情况,及时清除残饵应,每天做好天气、水温、投饵、防病及鱼类生长抽查情况记录。
鲟鱼常见病害的防治一、鲟鱼车轮虫病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车轮虫。
【中华鲟养殖条件】中华鲟的养殖技术

【中华鲟养殖条件】中华鲟的养殖技术一、鱼苗培育1、苗种培育池可用圆形玻璃缸制成或采用正方形的水泥池。
直径3~5m,深1.5m,池底坡为6%~8%,水泥池壁和底部贴瓷砖。
水深0.6加0.9m,水温控制在20~29℃之间。
进水采用喷淋和直接注水,排水为中心溢排水,根据水质及鱼苗情况每隔2~3d吸底排污1次,及时清除死鱼,每7~10d放水洗池1次。
2、刚受精的仔鱼在体形和犯罪行为上变化很大,处在体表及卵黄体温向鳃体温迁移阶段,此时须要供给充裕的氧气。
通常可以在水泥池内置放气泡石,自动定时开关间隔充气增氧,并使溶氧量维持在6mg/l以上。
氨、氨在0.5mg/l以下。
中华鲟在犯罪行为上要经历垂游、平游而过渡阶段到底栖于生活,故应及时展开圈养和驯食。
始喂食饲料为市售活水蚯蚓或浮游动物等活饵,喂食时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消毒,每天投过喂食3次;在体长超过4~9cm,体重超过1~4g时。
必须顺利完成从活饵至协调饲料的食性驯养。
协调饲料前期用软颗粒,后期用软颗粒。
饲料应当具有以下特点:(1)颗粒大小适合,前期直径为1.5mm,后期逐渐减小至3mm;(2)水中定形时间仅约1~2h;(3)营养成分合理,蛋白质含量低,具淡鱼腥味。
其中粗蛋白含量在38%~45%、粗脂肪6%、灰分10%、粗纤维1%,微量元素相对较低。
二、鱼种培育使用已驯养转口的中华鲟,尾重5~10g,体长10~15cm。
水质建议无污染的江河水,ph值7.2~8,透明度20~40cm.经结晶过滤器后采用。
水温维持在10~32℃,当高于10℃或低于32℃时,用锅炉或深井水孔曜。
采用增氧泵维持水中溶解氧在6mg/l以上,水交换量不大于10l/min。
定期冲洗鱼池,及时去除死鱼和污物。
协调饲料成份为:鱼粉55%、花生粕20%、面筋15%、烫酵母4%、鱼油2%、食盐1%、维生素及微量元素3%。
协调饲料中首先必须考量蛋白质的含量,实验说明蛋白质对幼鲟的生长影响**,其它依次为脂肪、糖、纤维素。
鲟鱼怎么养 鲟鱼的养殖技术

鲟鱼怎么养鲟鱼的养殖技术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
喜弱光,怕强光。
如今,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了,鲟鱼在餐桌上频繁的出现,养殖鲟鱼的养殖户也逐渐的多了起来,那么,怎么养殖鲟鱼呢?接下来由的本人带你去看看鲟鱼的养殖技术。
一、幼鱼养殖1.流水养殖:可采用室外水泥地,使用流水养殖。
水泥地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切去四角,这样池中的水流旋转无死角。
池底应为锥底形,坡度为1%~2%,排水口设在锥底部,再通过可调节高度的管道排水。
要保证洗刷水池时可以彻底排干池水。
池规格在9平方米以内,深度1米便可,池壁要光滑,以免刮伤鱼苗。
水池上应设遮荫网。
对于未开口的水花,水温应保持在18~20℃,水深0.6米左右,溶解氧不低于6毫克/升,流速不超过0.1米/秒。
放养密度初期为10000尾/立方米。
开口饵料可采用卤虫无节幼体、轮虫、小型枝角等,开口两天后可改喂剁碎的水蚯蚓和碎鱼虾。
要少量多次投喂,最初10~12次/天,1周后可改可8次/天。
鲟鱼喜弱光,灯光下摄食积极,故夜间必须投喂。
随着鱼苗长大必须注意及时分池,这样可以减少幼鱼互噬的机会。
2.投喂配合饲料:鱼苗长到8厘米-10厘米后便可开始转喂人工配合饲料。
可以采用逐渐增加配合饲料投喂次数,相应减少活饵投喂次数的办法,直至取消活饵投喂,此时要注意配合饲料的粒径必须适应鱼苗的口径。
对于在此过程中生长停滞的鱼苗,应及时捞出再次投喂活饵,待体质恢复后再重新进行饲料转口。
大苗适应性强,水温18~28℃均可,水深保持在0.8~1米。
二、成鱼养殖1.水泥池养殖:可采用鳗鱼池或经改造的甲鱼池,面积从100平方米-400平方米均可,水深在1.5~2米之间,不必过深。
流水养殖可大密度放养,15厘米或15克鱼苗可放养500尾/立方米,随长随分池。
投喂次数可减至4~6次/天,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随鱼生长逐渐降低到1%。
对于无流水条件的水泥池,也可采用定期换水的办法。
人工鲟鱼养殖技术,对水质有什么要求

人工鲟鱼养殖技术,对水质有什么要求1、苗种培育:刚开始,每平方米放养600尾,投喂轮虫和水蚤,16天后,每平方米放养480-540尾,投喂轮虫、水蚤或切碎的水蚯蚓,每天投喂饵料8-12次。
2、商品鲟鱼养殖:每平方米放养10-30尾,入池后第二天开始进行饲喂,每天投喂3-4次,日投喂量为总体重的2-3%。
一、人工鲟鱼养殖技术1、苗种培育(1)培育池选择室外普通水泥池,水源应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2)刚开始的时候,每平方米放养600尾,投喂轮虫和水蚤。
16天后,每平方米放养480-540尾,投喂轮虫、水蚤或切碎的水蚯蚓,每天投喂饵料8-12次。
(3)45天过后,培育成幼鱼,体长9.3cm,体重3.2g。
2、商品鲟鱼养殖(1)如果是室内,水泥池规格为3.5-3×4.5-6m,如果是室外,水泥池规格为1.5-2×8-12m,水深为1-1.2m。
(2)放养之前,使用5%食盐水浸浴15分钟左右。
每平方米放养10-30尾,规格保持一致。
(3)入池后第二天开始进行饲喂,每天投喂3-4次,日投喂量为总体重的2-3%。
饲料配方:鱼粉45%,饲料酵母15%,豆饼15%,玉米面5%,干乳5%,混合盐3%,氨基酸2%,粘合剂2%,引诱剂5%。
(4)养殖11月龄的幼鱼体重可达1053g,平均体长约为56.9cm,已经接近商品鱼规格。
(5)如果养殖过程中患上了水霉病,使用0.08%孔雀石绿浸浴20分钟左右。
如果患上了小瓜虫病,使用0.0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30060分钟左右。
二、人工养殖鲟鱼对水质有什么要求1、水温(1)鲟鱼最低可以忍受0°C的水温,最高不能超过35°C。
(2)人工养殖鲟鱼,适宜水温为20°C,生产期和孵化期的时候,水温控制在19°C,冬季的时候,水温控制在15°C。
2、氧气溶解量人工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的氧气溶解量保持在5mg/L以上。
如果氧气溶解量低于5mg/L,鲟鱼的食欲会有所下降。
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技术

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技术1. 引言1.1 鲟鱼养殖概述鲟鱼,又称长鲟,是一种古老的、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的大型鱼类,被誉为“活化石”。
鲟鱼肉质鲜美、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是高档食材和药材。
鲟鱼养殖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随着人们对鲟鱼需求的增加,山区鲟鱼养殖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手段,可以提高鲟鱼的养殖效率,减轻养殖者的劳动强度,增加经济效益。
在未来,山区鲟鱼养殖技术将继续发展,为山区地区的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正文2.1 山区鲟鱼养殖环境要求山区鲟鱼是一种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因此在鲟鱼养殖过程中,需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才能确保鲟鱼的健康生长。
以下是山区鲟鱼养殖环境的要求:1. 温度:山区鲟鱼适宜生长的水温在15-20摄氏度之间。
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鲟鱼的生长和免疫力,因此需定期监测水温并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2. 溶氧量:山区鲟鱼是一种对氧气需求量较高的鱼类,因此水体中的溶氧量不能太低。
一般来说,溶氧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通过增加水面曝气设备等方式来提高溶氧量。
3. pH值:水体的pH值对鲟鱼的生长也起到重要作用,一般来说,适宜的pH值在6.5-8.5之间。
需要定期检测水质,确保pH值在合适范围内。
4. 水质清洁:保持水质清洁对鲟鱼的养殖至关重要,定期清理鱼缸或池塘底部的杂物和污物,减少水质污染,保持水质清澈透明。
5. 遮阳:山区太阳照射强度较强,容易引起水温升高,因此需在养殖水域中搭建遮阳网或种植树木等方式提供适宜的遮阳环境。
为了保证山区鲟鱼的健康生长,养殖者需注意以上环境要求,并定期监测水质,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字数: 330】2.2 山区鲟鱼养殖流水池建设山区鲟鱼养殖流水池建设是整个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流水池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鲟鱼的生长状况和养殖效益。
以下是一些关于山区鲟鱼养殖流水池建设的重要内容:1. 流水池选址要合理:山区鲟鱼养殖流水池要选址在阳光充足、风景宜人、地势平坦并且水源充足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鲟鱼养殖技术张海明1世界鲟形目种类简介鲟鱼类隶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hinopterygii),软骨硬鳞总目(chondrostei),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现代世界共有2科6属26种:在鲟科(分鲟亚科和铲鲟亚科)中有鳇属2种,鲟属17种,铲鲟属2种,拟铲鲟属3种;在白鲟科中有白鲟属1种,匙吻鲟属1种。
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表1)。
表1 世界鲟形目鱼类及分布鲟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一目,其化石始于中生代三叠纪初,距今有1.5亿年历史,在生物学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鲟类系世界名贵经济鱼类之一,其鱼籽酱是世界三大珍味,有着重要的渔业价值,1990年总产量14386t,1993年为9603t,近几年产量连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江河阻隔、水域污染和人为酷捕。
为了推进鲟类资源保护事业,发展鲟渔业,有关各国相继开展鲟类增养殖技术研究以及相关的生物学研究,已取得初步结果,特别是鲟鱼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进展很快。
2、鲟鱼养殖技术概述⒉1人工繁殖目前,以俄罗斯为主的世界各国正进行人工繁殖研究的种类有小体鲟、闪光鲟、俄罗斯鲟、欧洲鲟、中华鲟、史氏鲟、达氏鲟、高首鲟、匙吻鲟以及十多个杂交鲟。
人工繁殖的关键是选择优良的亲鱼,无论是天然捕捞还是人工培育的亲鱼,它们性腺发育必须达到IV期。
若亲鱼未完全成熟,可以在网箱或池塘暂养或结合注射催产剂促使加速成熟。
鲟鱼在人工繁殖中,要经过人工采卵、授精、脱粘及孵化四个阶段,这些技术与鲤鱼十分相似。
但对水温要求比较严格,孵化水温在15-200C之间,7天左右孵出。
⒉2幼鱼培养幼鱼培养分两个防孚,仔鱼防孚是从是卵手黄消失至分塘养殖,主要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水生寡毛类、桡足类等活性饵料,适量辅以鸡蛋黄及人工配合饲料等,稚鱼阶段主要用人工配合饲料,辅以小鱼虾等生物饵料,1997年俄罗斯学者研究成功2种鲟鱼专用饲料,效果很好。
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见表2。
表2 鲟鱼专用饲料的成分及含量单位:g/kgOST-4号饲料适用于重12-40g的幼鲟饲养,OST-2号用于仔鱼40g以上养殖阶段。
为促进幼鲟发展,国外学者开展多种生物活性剂研究。
据报道,牛松果体多肽剂(bpp)用10ppm浓度处理8-20日龄的幼鲟,可提高成活率12%-18%;在每kg饲料中添加2g柯麻利素(Kormogrizin)和0.2gV c,能提高幼鲟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幼鲟可增产10%-45%;用以下三种生物活性物质处理幼鲟,可有效促进胚后发育而提高成活率:一是用从鸡血血浆中提取的肽缩氨基酸液(SKB),使用浓度400mg/l,浸浴受精卵1h,能提高成活率20%以上;二是用从酵母中提取的聚核苷酸液(Eneade),使用浓度5g/l浸浴受精卵1h,幼鲟成活率提高20%-25%;三是用从云苔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性淄醇素(Epine),使用浓度10-7g/l,浸浴受精卵1h,可提高成活率26%-30%。
⒉3成鱼饲养在小水体或大水体均可饲养。
前者包括室外水泥地、水槽、池塘、河渠和网箱等,投放较大规格幼鱼,经1年时间饲养,体重可达2000g左右,后者是直接放流到湖泊、水库中与其他鱼类混养。
目前俄罗斯正在进行池塘条件下幼鱼的高密度饲养试验,幼鲟体重3g左右,试验结果认为放养密度低于12万尾/公顷比较合理。
3、中国的鲟鱼养殖中国是鲟鱼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有2科3属8种。
有鳇属1种,达氏鳇;鲟属6种:中华鲟、达氏鲟、史氏鲟、裸腹鲟、小体鲟、西伯利亚鲟;白鲟属1种即白鲟。
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主要分布于长江,史氏鲟、达氏鳇分布于黑龙江,裸腹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产于新疆地区。
此外近十多年从国外引进俄罗斯鲟、匙吻鲟、高首鲟以及杂交鲟。
目前,中华鲟、史氏鲟、匙吻鲟、俄罗斯鲟和杂交鲟的人工繁殖与养殖都获得成功,且发展很快。
虽然鲟鱼的种类很多,但它们的繁殖与养殖技术大同小异,所以本文仅以史氏鲟为主介绍鲟的人工养殖技术,同时简扼介绍中华鲟等这方面情况。
⒊1史氏鲟、中华鲟的主要生物学概况⒊⒈1史氏鲟为淡水大型鱼类。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干流,活幼范围遍及黑龙江3000km干流。
性较温驯,喜在砂砾底质的江段底层活动、索饵。
冬季集群于江段深处,活动仍较活跃。
成鱼以水生昆虫、底栖动物和一些小鱼为食,偶尔也食两栖类。
幼鱼主食浮游物、底栖动物及水生昆虫幼体。
每年(当地)5-6月,水温18-260C,性成熟亲鱼在砂砾底质江流产沉水粘性卵,在水温17-230C下受精卵经72-120h孵出仔鱼。
史氏鲟亲鱼个体全长在92-241cm之间,年龄在15-35y。
雌性开始性成熟年龄9-13y。
雄性为6-7y。
雌性怀卵量51-280万粒,卵径2.5-3.5mm,1g鱼卵平均有44粒。
1-3d龄仔鱼全长1.0-1.6cm,4-6d龄在1.6-2.2cm,7-9d龄2.2-2.8cm。
史氏鲟耐寒冷,生存水温1-330C,40C开始摄食,最适水温22-260C。
喜弱碱性水域,PH在7.0-8.0较宜。
⒊⒈2中华鲟是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在鲟属中为个体最大、寿命较长的种类。
主要分布在东海、黄海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成鱼在海洋中主食鱼类,其次是甲壳类和少量软体动物。
幼鱼在干流特别是河口,摄食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随着生长主食底栖鱼类(舌鳎和鲬属),以及磷虾、蚬类等。
性将成熟的鲟鱼于6-8月由海洋进入长江开始生殖洄游,于9-10月陆续到达湖北省江段,并滞留越冬,至翌年10-11月在宜昌市江段产卵繁殖。
产后鲟鱼即降河返回海洋肥育,因此,中华鲟完成全部繁殖过程历时15个月以上。
受精卵沉性、粘附在江底砂砾上,在16-230C水温下,7d左右孵出,出膜仔鱼顺流而下,于次年5月到达长江口,滞留(索饵)至9-10月后陆续进入海洋,直至性成熟再溯河产卵。
中华鲟雌体性腺开始成熟年龄为14-18y,平均16y;雄性在8-15y,平均12y。
生殖期估计在4y以上。
生殖群体个体重都在100kg以上,雌鱼体重一般在130-250kg,雄鱼为68-106kg,1996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葛洲坝下宜昌江段监测到中华鲟76尾。
其中雌体最大个体全长456cm,重316.5kg,而实际上,中华鲟最大个体还远不止此。
中华鲟对水温和PH的要求,与史氏鲟基本一致。
⒊2史氏鲟的人工繁殖与养殖⒊⒉1亲鱼选择及成熟度判断目前用于人繁的亲鱼,是每年5-7月(繁殖季节)采捕于黑龙江干流。
选择无病无伤,雌鱼体重15kg以上,雄鱼体重20kg以上的个体,年龄9-13龄。
成熟欲产的雌鱼个体消瘦、吻尖、脊板尖、体表多粘液,腹壁簿而软,腹部膨大而富有弹性,这性腺发育已至IV期中。
雄性个体在检查时见鱼体尾部弯曲成“弓”状,用手轻压腹部生殖孔附近有精液流出。
⒊⒉2人工催产当水温达到16-240C,即可人工催产。
催产剂用LRH-A,剂量为60-90μg/kg。
全部剂量分二次注射。
第一次注射全部剂量之10%,此时卵细胞极化指标一般达到1/30以上,当极化指标达到1/55以上,再注射剩余(90%)的剂量。
雄鱼注射剂量只需雌鱼的一半,并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注射。
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
注射后的亲鱼,雌雄分池暂养,并以流水刺激,并注意观察亲鱼活动状态,当水温21-21.50C时,第二次注射后的亲鱼(经8-11h),开始发情,游泳活跃频繁撞击水面,检查时,轻压腹部至生殖孔处有卵流出,此时即可采卵,采卵时间应在90min内完成,否则会影响受精率。
研究表明,水温为16.50C时,效应时间会延长至18h。
⒊⒉3采卵与受精用挤压腹部方法可以采精。
体重20kg的个体一次可取精30ml以上。
雄鱼可多次使用。
优质的精液呈纯牛乳状。
卵子的采集可以用剖腹法或挤压(腹部)方法。
尾重15kg的雌鱼,可取卵2.5-3.5kg,约9-12万粒。
每kg卵子使用精液10ml,先将精液用无菌水稀释200倍,然后倒入鱼卵中,均匀搅拌3-4min,使精卵充分受精,静置片刻,弃去污水,漂洗干净。
受精卵开始无粘性,但受精后5min出现粘性,至18min粘性最大,为便于受精卵孵化,先要脱粘。
脱粘剂可用滑石粉或细黄泥。
前者制成20%浓度水溶液,后者制成10%浓度溶液,然后将溶液倒在受精卵上,不断用手搅动,直至卵不结块团、鱼卵能全部散开为止,全部脱粘时间要30-60min,最后将卵漂洗干净。
⒊⒉4孵化孵化最好在微流水条件下进行,或对卵定时翻动。
专制的孵化器规格为380cm×65cm×30cm(长×宽×深)的孵化水槽,设有进、排水系统和定时拨孵装置,一次可孵卵40万粒。
孵化时进水量为50-60L/min,自动拔卵装置每分钟一次。
孵化率一般为85%。
孵化也可在双层网箱中进行。
网箱规格为80cm×60cm×50cm。
内层网目小,网布柔软,外层网箱起保护作用。
将网箱固定在水质清新的表层、水流速度0.8-1.5m/s的河湾处,每20min翻一次卵,孵化率也在85%左右。
孵化水温为16-240C,最适19-220C。
在平均水温170C时,约经105h孵出。
平均水温21.50C 时,只要81h即出膜。
⒊⒉5 幼鱼培养刚孵出的仔鱼全长约1.1-1.3cm,形如蝌蚪,作垂直运动。
孵化72h(210C)后出现鳔点,开始平游。
将其转入面积是10-40m2,水深50-60cm,底壁光滑(最好瓷砖贴面)的水泥池中培养,放养密度为600尾/m2。
此阶段仔鱼处于卵黄囊吸收阶段,需溶氧较高,对水质要求严,这是关键,约经1周培育至10d龄卵黄囊吸收完毕开始摄食,全长平均23.9mm。
体重平均50mg。
继10d龄开食后培养阶段为稚鱼培养阶段均8-10d,此阶段仔鱼刚开始摄食,转为外源性营养阶段,活动能力弱、抗病、抗逆能力差,死亡率会比较高(20%-40%)。
称为敏感期,要特别在水质、饵料等方面小心、投喂的饵料主要是卤虫无节幼体、寡毛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活体及搭配适量熟蛋黄。
用以培养稚鱼的水池同仔鱼池,但放养密度降至500尾/m2。
培养至18-20d龄,稚鱼全长约36mm,体鱼200mg,可转入幼鱼阶段培养。
幼鱼培养池仍可用仔鱼池,放养密度为300-400尾/m2。
此时鱼活动能力增强,摄食旺盛,生长迅速,饵料可由饵料生物转为人工配合饲料--微囊饲料,平时注意水温、水质、清除残饵和代谢物。
经三周(至45d龄)育成全长90-110mm,重3.2-5g的幼鱼。
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
配合饲料主要成分为(%):鱼粉45,饲料酵母15,玉米面5,干乳5,复合维生素1,无机盐2,氨基酸2,磷酯1,面粉2,粘合剂2,诱食剂5。
⒊⒉6幼鱼至商品鱼养殖养殖池可为面积300m2的水泥池或500-1000m2的池塘,但均需经过严格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