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川芎,又称川芎、四川藏药、芎其莪,是中医药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草本植物。

它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中风、胸痹、头痛、心绞痛等多种疾病,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将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川芎中的化学成分是对其药理活性的重要基础。

研究表明,川芎主要含有挥发油和多种活性成分。

挥发油组分是川芎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其中的川芎醚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扩张血管的作用。

此外,川芎中还含有多种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于川芎的药理活性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对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油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

首先,针对川芎中挥发油的研究,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目前已经分离出了30多种挥发油组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

此外,还发现了不同产地和生长阶段川芎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为川芎的药效差异提供了参考。

其次,川芎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是川芎醚。

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对川芎醚进行分离和提取,并对其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川芎醚可通过抑制TXA2和PAF的生成,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此外,川芎醚还具有扩张血管、抗炎、抗氧化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这些药理活性使得川芎醚成为了川芎的重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

另外,川芎中还包含了一些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

其中生物碱主要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酚类化合物则是川芎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

此外,萜类化合物在川芎的药理活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活性成分研究外,川芎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也是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川芎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

川芎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和靶点来发挥这些药理活性。

例如,川芎可以通过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通过MAPK家族通路来调节细胞凋亡和增殖,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川芎为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药。

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有151个成方制剂中含川芎,占所收载1640个中成药总数的%。

中药川芎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iigwsticw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省彭州、都江堰等地,为四川的道地药材。

夏季当川芎植株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去须根,即为川芎药材。

再经洗净、润透、切片、干燥,得到中药饮片。

中医认为川芎性温,味辛,归于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国内外学者对川芎的栽培、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本文对近10年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为川芎的临床应用、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1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含有苯酞类、萜烯类、有机酸及其酯、生物碱、多糖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

川芎中的挥发油和生物碱类成分是研究的热点。

挥发油川芎中挥发油的含量约为1%。

一般采用超临界C 〇2萃取、水蒸汽蒸馏等方法提取挥发油;再经柱层析分离、GC-MS、LC-MS等方法检测。

已从川芎挥发油中鉴定出了60余种成分。

苯酞类化合物是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苯酞类化合物川芎中的苯酞类化合物存在于挥发油中,主要有z-稾本内酯(z-ligustilide)、丁基酞内酯(butylphthalide)、丁燦基酞内酉旨(butylidenephthalide)、4-轻基-3-丁基味内酯(senkyunolide)、川芎内酯A(senkyunolideA)、川芎内酯I(senkyrunolideI)、川芎内酯F(senkyunolideF)、新蛇床内酯(neocnidilide)等。

川芎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研究

川芎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研究

川芎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研究川芎,又称川芎和川芎白芷,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属于伞形科植物。

川芎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一直是科学家和医师们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川芎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首先,川芎的药理作用是研究川芎的关键方面之一。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川芎富含多种化学成分,如挥发油类、苷类、酚酸类和多糖类等。

其中,挥发油类是川芎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川芎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循环系统:川芎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如中风、心绞痛和血栓等。

研究表明,川芎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抗凝血,减少血小板聚集等,从而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效果。

2. 抗炎作用:川芎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川芎能够调节炎症反应,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组织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3. 免疫调节作用:川芎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增强川芎对抗感染的能力。

4. 抗氧化作用:川芎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清除自由基,减轻细胞损伤,抑制氧化反应,具有抗衰老和抗肿瘤等保健作用。

5. 神经保护作用:川芎被广泛用于中风、脑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研究显示,川芎能够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减轻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

然而,川芎的使用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毒副作用,这些作用必须引起重视。

虽然川芎被广泛认为是安全的中药材料,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川芎的使用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等。

此外,川芎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其毒性,因此需要小心使用。

在研究川芎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方面,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在不断进行。

一些研究表明,川芎有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使用川芎时,应特别注意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减少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此外,川芎的用药剂量也是研究关注的重点。

虽然川芎在适当剂量下是安全的,但超过推荐剂量使用川芎可能会导致毒副作用。

川芎抗凝血的研究进展

川芎抗凝血的研究进展

川芎抗凝血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总结近年来对川芎以及抗凝血治疗方面的研究。

方法:通过查阅川芎的相关文献,从川芎的研究概况,药理作用,抗凝血研究以及川芎的抗凝血机制等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川芎主要是通过其主要成分川芎嗪的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凝血机制对血小板的解聚作用,对钙离子的拮抗作用,提高cAMP,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方面起到抗凝血,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川芎;抗凝血机制;药理作用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Chuanxiong Rhizoma’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yrrh related during recent years. Methods: By looking at the Chuanxiong Rhizoma literature, 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udy Chuanxiong Rhizoma,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ticoagulant research and l Chuanxiong Rhizoma anticlotting mechanism are review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Chuanxiong Rhizoma mainly through the main composition of ligustrazine inhibit platelet clumping, platelet depolymerization of calcium ion of antagonistic action, improve the cAMP, reduce the red cell aggregation index, etc have anticoagulant, and inhibit thrombosis role.Keywords: Chuanxiong Rhizoma; Anticoagulant mechanism ;Pharmacological effects1.川芎的研究概况川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辛温入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驱风止痛。

中药川芎的研究进展

中药川芎的研究进展
醚(O 6 ℃)m 放置 1 小 时, 3 一 O 5 l, O 时时振摇 , 静 子宫收缩等作用;川芎制剂还具有抗放射线作 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 芎 Lgscm 置, iutu i 取上清液 l l挥干后 , m, 残渣加 甲醇 l l m 使 用 。 cuni gHl h a o o.的干燥 根茎 。神农本草经》 溶解 ,再加 2 , xn t 《 中 %35 一二硝基苯 甲酸的甲醇溶液 53镇静作用川芎挥发油对动物大脑的活 . 收载芎 , 为上品。其原植物 自古以来就有数 2 列 ~3滴 与 氢 氧 化钾 的 甲醇 饱 和溶 液 2滴 , 红 动有抑制作用 , 显 而对延脑的血管运 动中枢 、 呼吸 种 ,产地不同植物名异,因此芎一名 常冠 以地 紫色。 中枢及脊髓反射有兴奋作用 , 量加大 , 剂 则都转 名, 以示区别, 古今用药以产 于四川的川芎为正 b取 本 品 粉 末 l , 乙 醇 2 m , 水 浴 上 为抑 制 。 . g加 0 l置 品。 川芎为我国的传统中药 , 也是著名的川产道 加热 回流 l小时 , 滤过 , 滤液挥干 , 残渣加醋酸 5 对心 、 血管系统的作用 。 . 4 脑 对心脏 的作 地药材。 川芎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 历代医 乙酯 2 l m 使溶解 , 作为供试品溶液。 用川芎 嗪对离体豚 鼠灌流心脏产生 剂量依赖性 家均作为治 头痛、 活血行气 、 祛风止痛药使用 ; 23薄层层析 . 抑制心肌收缩和增 加冠脉流量。川 芎嗪对麻 醉 现代 临床上 主要用于治 疗心 脑血管 系统 的疾 另取川芎对照药材溶液 , 照薄层 色谱法试 兔 心肌缺 血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 有保 护作用 。 病 。 2 0 年版《 在 05 中国药典》 部 收载的 54种 验 , I 6 吸取上述 两种溶 液各 1~2ul, 分别点 于 对脑血管 的作用川芎嗪能显著增加缺血大鼠血 成方制剂和单 味制荆中 , 使用川芎的有 8 , 同一 硅胶 G 薄层板上 , 5种 以正 己烷一醋酸乙酯 (: 浆 中 N 9 O含量 ,降低 MMS总量 和组 织 中 MD A 约 占药典收载中成药的 1% 。川 芎 除销 国内 1 5 I )为展 开剂 , 开 , 出 , 干 , 紫外 光 灯 的含量, 展 取 晾 置 降低血液黏度 , 对大 鼠缺 血性再灌注损 市场外 , 还大量 出口日本 、 马来西亚 、 新加坡 、 韩 (6 n )下检视。 35m 伤具有保护作用。川芎水提物及生物碱能扩张 国等 1 个国家和地区。 目 , 3 前 国内外对川芎的 供试 品色谱 中, 与对照药材 色谱相 应的 冠脉 , 在 增加冠脉流量 , 改善 心肌缺氧状况 。川芎 研究 已深人到分子水平 ,已从不 同角度阐述了 位置上, 显相 同颜色的荧光斑 。 嚷也能显 著增加清醒小鼠的冠脉流量 。对外周 川芎 的生物学特性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及临床 3化学成分 血管及 血压 的作用川芎总生物碱 、川芎嗪能降 应用等情况 , 但对川芎除药用外 , 在其他方面的 川芎含有挥 发油、 生物碱 、 酚性物 质、 有机 低麻醉犬的外周血管阻力 。 应用报道很少。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川芎这一 酸 、 苯酞内酯及其它成分。 主要成分为藁本 内酯 5 . 血小 板 聚集 、血 栓 形 成 和 血 液 粘 稠 5对 传统 中药 ,现对j芎的药理研究进展及临床应 (i sl e、 床 内 酯 (ndl e 、 蛇 床 内 酯 度的影响 川芎嗪能延 长体 外 A P诱 导的血小 I I 1uti )蛇 g id c iid ) 新 i D 用做一综合分析。 ( ec ii d )洋川芎 内酯 (eku oie 、 nondl e 、 .i sny nl )阿 板聚集时间 , 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 , d 对 还 2 川 芎 的植 物 形 态 、 鉴别 及 特 征 魏酸( r1 c ) 以及 4 fucad , e i i 一羟基 一 一丁基酽内 有提高红细胞 和血小板表面电荷 , 3 降低 血枯度 , 21 物 形 态 .植 酯 ( -hdoy 3 b tlhhI e 、 川 芎 嗪 改善血液流变作用 。 4- y r 一 一 uyp tad ) x i J 芎 别名 :芎 穷 ,小 叶 川 芎 。英 文 名 (h axogie 、 I I eun i z )黑麦草碱 (e l ie 、 n n pl y n ) 胡萝 or 5 近代研 究 ,川芎含有一种油状生物碱 . 6 s e h . o a e r io z e w ̄ l v g h z me n 挥 故 苷 (a cs r ) duo e 1、三帖酯 类 化 合物 川芎 三 帖 以及阿魏酸 、 发油等 。功能麻痹神经 中枢 , to 川芎是多年生草本。高 4 o一7 厘米 , 0 地下 (intre e 、 川芎醌 (e ku oe 、 芎酚 有镇痛 、 x g p n )洋 o e sn ynn )川 镇静等作用 。能抑制大脑皮层 活动 , 兴 茎呈不整齐的结节状拳形团块。茎直立 ,圆柱 (h axog1、 cun i o)瑟丹酸(e ai ai) 。 n sdnc c 等 d 奋延髓呼吸中枢、 血管运动中枢 , 能直接 扩张周 围血管 , 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和下肢血流量增 加 , 形, 中空 , 表面有纵直沟纹 。叶互生 , 2~3回单 4川芎的作用功效 数羽状复叶 , 小叶 3 5 , 三角形 , — 对 卵状 边缘又 川芎其性温 , 味辛 , 微苦、 具有活血行气祛 还有降低血压作用 。 对子宫平滑肌 , 小量能使收 作不等齐 的羽状全裂或深裂 。 裂片先端渐尖 , 两 风开郁之功效。 主治血瘀气滞所致月经不调 , 祛 缩 加 强 , 量 则 可 抑制 子宫 活 动 。 大 面无毛 , 仅脉上有短柔毛 ; 叶柄 长 9~1 7厘米 , 风燥 湿 , 活血止痛。 治风冷头痛 眩晕 , 胁痛腹 5 延缓慢性肾损害的作用 。川芎 嗪能够 . 7 基部成鞘抱茎。 复伞形花序生于分枝顶端, 有短 疼 , 经闭 , 难产 , 后瘀阻块 痛 , 疽疮 疡的功 显著增加肾血流量 , 产 痈 减轻兔肾热缺血模 型的肾 柔毛 ; 苞片 3 6 伞 幅 7 0 总苞和小总苞 效 。中医药理论认 为川芎“ 总 — , ~2 ; 辛香走窜而行气 , 话 组 织损伤 ,还 能提高 膜性 肾炎家兔 肾组织 的 片线形 ; 花梗 1 ~ 4花小 , 0 2; 白色 ; 双悬果卵形 。 血祛瘀 以止血 , 上行头 目而祛风 , 下人血海 以调 S D活性 , O 减轻肾组织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 花期 7 8 。 — 月 果期 9 ; 片 5 线形 , 月 萼 。 有短柔 经。 并外彻皮毛 , 旁通四肢 , 为血中之气药” 故 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 细胞韵凋亡指数 。J 。 I i 毛; 花瓣 5 椭圆形 , , 先端全缘 , 中央有短 尖突 常用于内服 , 而 主治头痛 眩晕 、 风湿痹痛 、 胸肋刺 芎 对 环孢 索 的肝 肾 毒 性 引起 的胰 岛 P细 胞 的毒 起 , 内弯 曲 ; 蕊 5 与 花瓣 互生 , 向 雄 , 花药 椭 圆 痛、 跌打肿痛 、 闭经痛经、 寒痹痉挛 、 痈疽疮 疡以 性均有保护作用。 本经》 中云其“ 主中 58 芎至少 还有 8种新作用 ,其 中包括 .川 形 ,室 , 2 纵裂 , 花丝细 软 , 伸出于花瓣 外 ; 雌蕊 及产后瘀 阻腹痛等病症 。《 风人脑头 痛, 寒痹经脉挛 急, 除脑 中冷痛,面 改善软脑膜 和外周 的微循环: 抗血小板凝聚 : 抑 子房下位 , 室 , 2 花柱 2 。 制血栓素 A和增加前列 环素的深度 ; 增加脑血 2 川芎 的鉴别 . 2 上游风来 去, 目泪 出” 。 5 药理 研 究 流量 ,其作用优 于罂粟碱 ;能保护实验性脑缺 221 . 性状鉴别 : 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 团块 。 长约 4 8 — 厘米 , 直径 4 6厘米。  ̄ 表面深黄 51川芎 有抑制平滑肌 收缩 的作用。川芎 血 ; . 减轻脑水肿和微 血管内纤维蛋白的沉 淀; 增 棕色, 有多数隆起 的环状轮节 , 并有多数瘤状突 既为妇科要 药, 又系治疗头痛 良方 , 以疗理风 加颅 内中小动脉的顺应性脑血管病 、偏头痛有 尤 还可防治短暂性脑缺血 , 治疗 起 的茎痕 , 凹陷 , 顶端 下侧及 轮节上有点状隆起 寒 、 风热 、 血虚之头痛著称 。 现代医学科学研究 显 著的预防作用。 脑变性疾病后出现的脑血 的根痕 。 质坚实。纵切 片边缘不整齐 , 形似蝴蝶 发现 ,川芎提取液��

川芎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川芎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川芎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研究川芎(Angelica sinensis)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川芎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中包括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特点是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

本文将讨论川芎对炎症性肠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最新的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的发展与肠道内菌群失调有关。

川芎作为一种中草药,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被认为可以影响肠道内菌群的平衡,从而减轻炎症性肠病的症状。

一项研究发现,川芎具有抗炎作用,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来减轻炎症性肠病的症状。

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发现,川芎提取物能够降低炎症性因子的水平,如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这些因子在炎症性肠病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川芎还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减轻炎症性肠病引起的组织损伤。

另一项研究发现,川芎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损害细胞膜。

研究人员发现,在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中给予川芎后,肠道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水平显著下降,细胞膜的损伤也得到改善。

这可能是因为川芎中富含的活性成分可以清除自由基,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除了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外,川芎还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一项研究发现,川芎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在体内实验中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杀菌作用和抗炎能力。

这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往往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容易引起过度的炎症反应。

川芎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来平衡免疫系统,减轻炎症性肠病的症状。

此外,在川芎研究中还发现,川芎可以增加肠道黏膜的修复和再生。

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肠道黏膜的损伤和溃疡形成是疾病发展的关键。

川芎提取物可以促进肠道黏膜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过程。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用。 1. 5 对血液流变状态的影响 川芎嗪对血小板体 内外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使全血高切比粘度 下降 ,低切比粘度 、血浆比粘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 细胞压积明显下降 ,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 [ 12 ] ,对血 液流变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川芎哚在一定程度 上也具有上述作用 ,但其作用较川芎嗪弱 [ 13 ] 。 2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2. 1 对哮喘的作用 川芎嗪对正常人静息外周血 淋巴细胞 ( PBL )胞质及胞膜 PKC均无明显影响 ,但 能抑制哮喘介质诱导的 PKC 活化及淋巴细胞的活 化 (刘先胜 , 2003 ) ; 还可以明显抑制哮喘大鼠气道 壁 Ⅲ型胶原的合成 ,使网状基底膜层增厚减轻 ,气道 壁内外径比值较哮喘组增大 ,抑制气道重建初期纤 维化 (杨莉 , 2003 ) 。哮喘患者存在着 Th1 / Th2 型 细胞因子的失衡 ,即 Th2 的数目增多或功能亢进 , Th1亚群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 。川芎嗪能有效降低 哮喘大鼠白介素 24 ( IL 24)的水平及 IL 24 / γ2干扰素 ( IFN 2γ)的比例 ,但对 IFN 2γ无明显作用 ,故认为川 芎嗪具有抑制 Th2细胞亚群优势反应和调节免疫失 衡的作用 ,对 Th1细胞作用较弱 [ 14 ] 。 2. 2 对缺氧 - 呼吸抑制的改善 脑干严重缺氧时 , 神经元功能严重受损 ,会引起呼吸抑制 。实验发现 , 川芎嗪 可 以 使 缺 氧 后 脑 干 多 处 的 一 氧 化 氮 合 酶 ( nNOS)表达显著增加 ,明显抑制缺氧后脑干神经核 团表达 FOS蛋白 ,并可能通过这两个途径对抗缺氧 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 ,保护脑干神经元 ,使缺氧后出 现呼吸抑制的时间明显推迟 ,存活时间明显延 长 [ 15 ] 。 3 抗癌作用 3. 1 自身抗癌作用 川芎嗪作用于 Bel27402 细 胞 ,可抑制细胞增殖 ,显著降低甲胎蛋白 (AFP)分泌 量和 γ2谷氨酰转肽酶 (γ2GT)和醛缩酶 (ALD )活性 , 升高酪氨酸 2α2酮戊二酸转氨酶 ( TAT) 、鸟氨酸氨基 甲酰转移酶 (OCT)和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 ,具有 诱导 Bel27402人肝癌细胞分化的作用 [ 16 ] 。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药材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L igusticum chuanxiong H ort.)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其性温,味辛,微苦,归于肝、胆、心包经。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血淤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胸胁疼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疾病,是中医临床及中成药制剂常用中药。

本文拟对近年来对川芎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对川芎的进一步研究作一参考。

关键词:川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文献综述一、化学成分川芎含有挥发油、含氮化合物、有机酸、苯酞类及其他类成分。

1.挥发油川芎根茎含挥发油约1%,其中主成分为藁本内酯等,且随着所用提取方法不同所得产物不同。

陈友鸿等[1]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及水蒸汽蒸馏法从川芎中分离出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分别鉴定出28和34种成分并认为藁本内酯、二氢藁本内酯、丁烯基内酯为川芎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季芳等[2]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设置不同条件及贮存条件,将样品分成五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各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45个成分。

洪鹰等[3]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川芎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各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

结果:共鉴定出45种成分,主要的组分为正丁烯苯酞、正丁基苯酞、东川芎内酯、新蛇床子内酯、藁本内酯、瑟丹酸内酯。

2.含氮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川芎嗪,chuanxiongzine)、perlolyrine、盐酸三甲胺、盐酸胆碱、L-异亮氨酰-L-缬氨酸酐(L-isobutyl-L-valine anhydride)、L-缬氨酰-L-缬氨酸酐、1-乙酰基-β-卡啉、尿嘧啶、腺嘌岭和腺苷。

3.酸性或酚性化合物酸性或酚性化合物有咖啡酸、香荚兰酸、阿魏酸(ferulic acid)、瑟丹酸(sadanic acid)、大黄酸(chrysophic acid)、棕榈酸、琥珀酸和亚油酸等[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局部血 液循 环和 营养 , 二是抗感染 。
大黄性味苦寒 , 外敷有 消炎 , 消肿 的功能 , 多数 的 G+ 对
和G 一均有抑制作用 ; 紫草有抗菌 、 消炎 , 消肿 的作用 ; 川芎性
[ ] R T O G D G a dt no dae cw u dc si・ 2 A MS R N .V l ao f ibt on l s i i a i a f i
c t n s s m :t ec n r ui n o e t n e t n a d ic e ai yt o e h o t b t d ph,if c o n h — i o f i s
味辛 温 , 有活血止痛等 功效 ; 白芷 有消抑制作用 ; 片芳 香开 窍 , 走 G 冰 性 而不守 , 散寒而散郁 火 , 骨热 , 透 故可 清热 解毒 , 亦有 生肌 止
mat r ko a p t o J .Daee ae 19 ,1 85 i o i f m u t n[ ] i ts r, 9 82 :5 s a i b C
代谢紊乱 , 使神经组织 营养 障碍 , 出现神经病变 ; 之糖尿 故 加 病患者本身身体 虚弱 , 抵抗 力低 下 , 因而易 出现 感染 。糖 尿 病足溃疡部位细菌培养结果表明 ,度溃疡物 多为 G I 球菌感
染, Ⅱ度 、 I 溃 疡 主 要 是 G一 菌 。所 以 治 疗 要 点 : 是 改 I度 I 杆 一

8 9 5 .
痛的作用 ; 麻油具有清热解毒 、 生肌 的作用 , 且使 中药 油纱 不
O s r ain o r a d cn l d e  ̄c v d E e t f rDib t o t c r b e vt f o Heb lMe i i eP e g t u e f e s o a e i F o e c Ul
时间 , 实验组 明显短 于对 照组 ( P< 0 0 ) . 1 。由此 可见 , 中药
糖尿病足的发病涉及到下肢血管 、 神经 和感染等 多种 因 素, 糖尿病患者常合 并血 管病变 , 尤其 是肢端微血 管病变 , 致
局部组织灌注不足 , 引起组织 缺血坏死 ; 血糖长期 增高 , 机体
纱条覆盖创 面 , 治疗糖 尿病 足溃疡 , 其是 I度 溃疡疗 效优 尤 I 于传统 的呋喃西林无 菌纱 布湿敷 , 在治疗糖 尿病足方 面有较 高的临床价 值。
参 考 文 献
[] 1 王晓媛 . 老年糖尿 病 患者足部 感觉测试 及护理 [ ] 中华 J.
护理 杂志 ,0 13 ( ) 23— 6 . 2 0 ,6 4 :6 25
i f t c r u e ̄ n a tit o g o p .T e c nr lg o p a a tt d t n l t .f r e i x R cp e s tc a g d cn t c o e ss f lr a d p r n o t r u s h o t r u d p a i o a I u a f n a e i ld  ̄ h n e me i ie wi l u ' w o r i wi 1 l h we a k tp c .T e e p r n a r u b p e b lme c n l d e w t xe ir d e sn . S p rt l b e v h r p n tn e fr t o h x e me tl g o p a a t h r a d i e p e g t i e t r r s i g e a a ey o s r e t e a y i sa c i i h o o w meh d b u h YP I T P I 、 P I]u c r cu in cu tr t ,e c e c ae h me o o ce c n e a d S n.Re ut : t o s a o t eT E 、 Y E I TY E I l es i lso r e ae f in y rt ,t e t f c n r s e c n O o t n i i s s l
7 8
黏创 口, 于更换 , 便 患者痛苦少 。
内蒙 古 中医药
糖尿病足溃疡 I 治疗不 难 , n 度 治疗则非 常棘手 , 度 但 I 往往经久不愈 , 最后 不得 不截肢 治疗 , 因此 , 度 的治疗是 关 I I 键。我们的研究 结果显示 , 2种换 药法对 I 度溃疡效 果较好 ,
但对 I 度溃疡效果差 , I I 虽然 I 、 I 度 I 度溃疡 2组 的疗效无 明 I
3 讨 论
显差异( > .5 , P 0 0 ) 但对 Ⅱ度 的治 愈率 , 验组显著 高于对 实 照组 ( 0 0 ) P< . 。此 外 , 度 、I 溃 疡愈合 病例 的平 均愈合 5 I I度
Ho pi lo a i o lMo g la—c i s d l s t ft dt na n oi d r i hne e me ii Ba a 4 0 ne. o tl01 01 ZHANG i— png CHEN n - in Zh — i Ro g— l a
A s at bete T e r iehra m dc e l gt ue e ̄fr i ei f t le. tos Slc5 ae i e- bt c O jcv : odt m n ebl e in e e ̄cr e e o a t o ucrMehd : e t 0ess I a t r i e i pd df d b co e Id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