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光伏并网发电装置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光伏并网发电装置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光伏发电已经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光伏发电具有波动性和不可调节性等特点,因此需要与电网进行紧密的耦合,实现光伏发电装置的并网运行。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开展光伏并网发电装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1. 光伏发电装置原理及结构研究:包括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光伏发电装置的结构组成以及并网控制装置等方面的研究。
2. 光伏发电装置的控制策略研究:包括并网控制策略、功率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以实现光伏发电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
3. 光伏发电装置的性能评估研究:包括功率输出率、效率、可靠性等方面的评估,以指导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1. 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光伏发电装置原理及结构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的运行机理,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2. 实验方法: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光伏发电装置进行实验研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
3. 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光伏发电装置的运行过程,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和预测。
四、研究预期成果1. 光伏发电装置的并网运行控制策略:研究实现光伏发电装置的安全、稳定并网运行的控制策略,优化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效率。
2. 光伏发电装置测试技术服务:研究建立光伏发电装置测试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检测、评估、提高光伏发电装置质量和综合性能的技术支持。
3. 光伏发电装置运维保障技术:研究建立光伏发电装置运维保障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光伏发电装置的使用和运营,提高光伏发电的应用价值。
五、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1. 第一年:完成光伏发电装置原理及结构研究,搭建实验平台。
2. 第二年:完成光伏发电装置的控制策略研究,进行实验验证。
3. 第三年:完成光伏发电装置的性能评估研究,并建立测试和运维保障技术服务平台。
毕业设计论文: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南昌航空大学题目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专业光伏材料及应用学生姓名准考证号指导教师光伏发电并网控制技术设计摘要随着化石能源消耗的不断增长,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已经日益突出。
在绿色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凭借其存储量无限、清洁安全以及易于获取等独特优点而受到了世界各国科研领域的普遍关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更是普遍关注的焦点。
所以,迫切需要对新的能源进行开发和研究。
而太阳能的利用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中开发利用水平高,应用较广泛的能源,尤其在远离电网的偏远地区应用更为广泛。
本文主要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作了分析和研究。
论文首先介绍了太阳能发电的意义以及光伏并网发电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其次,对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特性和基本原理分别做了具体分析,并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接着,对光伏并网中最重要部分——逆变器进行研究。
再次,提出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设计方案。
最后,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硬件进行设计。
并网光伏发电充分发挥了新能源的优势,可以缓解能源紧张问题,是太阳能规模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光伏并网发电,并逐步推广"屋顶计划",太阳能并网发电正在由补充能源向新能源方向迈进。
关键词:能源;太阳能;光伏并网;逆变器目录第一章太阳能光伏产业绪论 (1)1.1 光伏发电的意义 (1)1.2 光伏并网发电 (1)第二章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5)2.1 太阳能光伏发电简介 (5)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类别 (5)2.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方式 (6)2.4 影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主要因素 (7)第三章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组成 (10)3.1 并网光伏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10)3.2 光伏电池的分类及主要参数 (11)3.3 光伏控制器性能及技术参数 (13)3.4 光伏逆变器性能及技术参数 (15)第四章发展与展望..............................................................................................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电网进行输送的一种发电方式。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章将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稳定性研究为主题,探讨其原因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天气变化: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直接相关,而太阳辐射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
天气变化将导致太阳辐射变化,进而影响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
2. 电网波动:光伏发电系统通过电网进行输送和接入,而电网的负载变化和电网电压的波动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影响非常大。
当电网负载突然增加或电网电压异常波动时,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容易受到影响,导致不稳定运行甚至脱网。
3. 储能装置的性能不稳定:由于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直接相关,当辐射强度变化较大时,系统的输出功率也会发生明显变化。
若储能装置的性能不稳定,无法及时响应光伏发电功率的变化,将影响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稳定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解决方案来提高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稳定性:1. 天气预测技术:通过使用天气预测技术,可以预测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运用这一技术,光伏发电系统可以提前根据天气预测结果调整自身工作状态,以保持稳定的发电功率输出。
2. 电网调频技术:在电网负载突变或电网电压波动时,运用电网调频技术能够及时调整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运行模式,以保持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
该技术可以通过频率响应和电流响应等方式,提高光伏发电系统对电网负载波动的适应能力。
3. 储能技术: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引入储能装置,能够平衡系统的发电功率和负载需求之间的差异。
当太阳辐射强度变化较大时,储能装置可以储存多余的电能,并在系统需要时释放,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除了上述解决方案,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和运维来提高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采取合适的光伏阵列布置方式,优化连接设备的选择和布局,提高系统的故障检测和故障处理能力等。
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新能源发电系统逐渐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新能源的代表,光伏发电在发电效率高、无噪声、无污染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光伏发电具有天气和环境的局限性,其并网和稳定运行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
因此,深入研究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技术,探索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对于促进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和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主要针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技术进行探究,分析目前现有的并网技术应用现状并进一步探究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技术实现方案。
通过对并网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的研究,为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技术的实现方案,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
通过对并网逆变器、调节器、逆变器接口等关键技术的分析来找出更好的实现方案。
2.建立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模型,对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
3.采用MATLAB和HOMER等国际上常用的光伏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和分析,为系统优化提供实验数据和技术支持。
4.分别从技术角度、管理角度和政策角度等多维度进行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技术梳理和分析,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具体的应用情况和可行性。
五、研究预期成果1.探究科学的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技术和管理模式,为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提供建设性的思路。
2.优化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技术,提高其运行稳定性、效率和可靠性。
3.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方案及管理策略,进一步加强新能源的应用推广。
4.对相关企业的设计、运营和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提高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光伏发电系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光伏材料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能,再通过逆变器将其转化为交流电能并与电网连接,以实现电力的供给和能源转化的过程。
而由于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的并网特性并非简单地将两种电源连接到一起,所以其并网电流、电压、功率等特性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意义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对于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其电流、电压、功率等特性的研究,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的故障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重要的支撑。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对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各项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实现系统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其性能。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光伏模块的选择和设计,包括光伏组件的参数优化设计、模块电路的电池支路设计等。
2. 逆变器的选择和设计,包括逆变器输出电路和控制电路的设计和优化。
3. 并网系统的设计和配置,包括并网运行模式的选择、电压、电流、功率等特性的分析和优化、系统保护和控制策略的设计等。
4. 系统性能的评估和测试,包括系统的能量输出、效率、电压、电流波形等参数的测试和分析,以及系统在不同负载和天气条件下的性能分析等。
四、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本研究的目标是实现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优化配置和提高性能,具体目标和预期成果如下:1. 设计和实现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优化光伏模块、逆变器及并网系统等各个方面的配置。
2. 对系统的电流、电压、功率等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和测试,包括系统的效率、电压、电流波形等参数的测试和分析,并对系统在不同负载和天气条件下的性能进行分析。
4. 提高对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认识,积累相关技术和经验,为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支撑。
五、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于2022年开工,历时一年时间完成。
《2024年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范文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而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是利用光伏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直接并入电网的系统,是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对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进行详细介绍。
二、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概述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主要由光伏电池板、逆变器、控制器等组成。
其中,光伏电池板是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逆变器则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以供使用;控制器则负责控制系统的运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该系统具有环保、节能、高效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工业、农业等领域。
三、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技术方面,新型光伏材料的研发和优化,提高了系统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逆变器技术的进步使得系统能够更好地将电能转换为可用的交流电;控制策略的优化也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在应用方面,该系统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内容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结构与组成的研究:包括光伏电池板、逆变器、控制器等部件的研究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2. 新型光伏材料的研究:研究和开发新型的光伏材料,提高光伏电池板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3. 逆变器技术的研究:研究和改进逆变器技术,提高其转换效率和可靠性。
4. 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研究和优化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5. 系统应用与推广的研究:研究该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以推动其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系统的智能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化。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流控制研究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流控制研究近年来,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能源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此同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流控制问题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系统结构、控制原理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流控制进行深入探讨。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太阳能光伏阵列、逆变器和并网装置等。
而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对并网电流的精确控制。
在并网运行过程中,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和电流要与电网保持稳定的同步,并且要满足电网的功率需求。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控制原理。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流控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电流控制层和保护控制层。
电流控制层通过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实现对并网电流的控制。
保护控制层则负责监测系统的工作状态,一旦出现故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这两个控制层相互配合,确保了系统的安全运行和高效发电。
其次,我们要了解一些常用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流控制,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
MPC算法能够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优化控制,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
另外,还有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是采用PID控制器。
PID 控制器通过不断调整输出信号来追踪并网电流的变化,使得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外部的变化,并维持稳定的功率输出。
除此之外,还有基于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为并网电流控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流控制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是电网对并网电流的要求。
电网要求并网电流具有一定的功率因数,即要满足无功功率的要求。
因此,在并网电流控制中要考虑到这一点,确保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功率因数满足电网的要求。
其次是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逆变器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关键设备,对其控制方法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并网电流的控制效果。
关于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关于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顾名思义,是指将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集中起来,通过逆变器转换成交流电后并入公共电网中以供应用的一种发电方式。
这种发电方式与传统的燃煤、燃气等发电方式相比,有着环保、清洁、安全等诸多优点,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构成比较简单,一般由太阳能电池板(即光伏组件)、逆变器、智能监控系统、直流汇流箱和交流配电箱等几个部分组成。
太阳能电池板是该系统的发电核心部分,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并将直流电传输到逆变器中。
逆变器则负责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将其送入公共电网中。
智能监控系统则可以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相关问题,直流汇流箱则可以将多个太阳能电池板并联,并将它们的直流电汇集到一起。
交流配电箱则负责将逆变器转换成的交流电进行合理的分配,以供合理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显著的环保效益和稳定的电量输出。
首先,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居民或企业可以很容易地购买和使用。
其次,该系统的环保效益表现在其不需要消耗任何化石燃料,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更不会造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
最后,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在稳定性上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由于其直接受阳光能源驱动,因此可以长时间保持稳定运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但是,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系统运行稳定性、社会认知度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电量与天气、时间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其运行稳定性一直以来都比较受限制。
此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支持并不充分,尤其是在电网接入和贷款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并加强政策支持。
在技术方面,应将研究重点放在系统的稳定性、效率和经济性等方面,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大型光
伏并网电站”采用的系统。根据上述设计研制了一 台 20kW 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的实验结果如图 6 所示,图 6a 为 A、B 相电流波形,图 6b 为 A 相电 网电压和 A 相并网电流波形。由图可以看出 A、B 相电流相差 120°,A 相电流和电压可靠同步,并 网功率因数为 1。
Kps+KI
s
If
G1(s)
Gn(s)
Ua
K+
Ts+1 G2(s)
Va
1 Ls+Ra G3(s)
图 5 带前馈补偿的控制系统 Fig.5 A control system with feed-forward
compensation
本文在实际系统的设计中,采用前馈补偿后获 得了极为良好的效果。系统响应速度虽无明显改善, 但却非常明显地减小了超调量。
个高增益的小惯性环节,该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G2(s)Fra bibliotek=K Ts +1
电流环一般采用 PI 控制方式,可以得出并网逆 变系统的 PI 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 4 所示。对控制 系统而言,Ua 为电网电压,可视为系统的扰动输入, I*为电流指令值。
74
电工技术学报
2005 年 5 月
Ua
I*+
Kps+K1
王 飞等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73
某一确定电压值,然后扰动太阳电池输出电压值 (UPV +∆U),再测量输出功率的变化,与扰动之前的 功率值相比。若输出功率值增加,则表示扰动方向 正确,可向同一方向以+∆U 为步长再扰动;若扰动 后的功率值减小,则向反方向以−∆U 为步长再扰动。 此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被测参数少,通 常被较普遍地应用于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的跟踪控 制。通过不断扰动使阵列输出功率趋于最大,寻优 过程如图 2b 所示。
光伏阵列的特性曲线如图 2a 所示,阵列工作点 不同决定了它的输出功率也不同。光伏阵列最大功 率点跟踪的原理是:通过检测光伏阵列在不同工作 点下的输出功率,经过比较寻优,找到光伏阵列在 确定日照和温度条件下输出最大功率时对应的工作 电压。具体实现方法如下:首先使光伏阵列工作于
第 20 卷第 5 期
Keywords: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feed-forward, MPPT
1 引言
从能源的角度看,太阳能必将实现其从补充能 源向替代能源的角色过渡,太阳能发电将逐渐从无 电地区向有电地区发展。光伏并网发电是太阳能利 用的发展趋势,除大型光伏并网电站外,光伏发电 系统将愈来愈多地用于调峰电站和屋顶光伏并网电 站。目前美、德等发达国家已经推出了规模较大的 屋顶光伏并网发电计划,预计美国在 10 年内将安装 总容量为 3000MW 的太阳能屋顶并网电站,作为屋 顶并网发电计划核心的并网逆变系统也将越来越多 地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从光伏系统的特点出发, 分析了并网系统的工作原理、研究了系统的最大功 率跟踪问题,同时建立了控制模型,最后通过实验 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
dI
L
a
dt
= Va
−Ua
− Ia Ra
式中 Ra——线路内阻 写成复数域形式为
Ia (s)
=
1 Ls + Ra
(Va (s) −U a (s)) = G3 (s)(Va (s) −U a (s))
式中 G3 (s) ——滤波器传递函数
忽略功率器件 VT1~VT6 及死区时间的非线性
影响,SPWM 控制方式下的桥式逆变环节可视为一
La Lb Lc
ia ib ic
Ua
Ub 0 Uc
图 1 主电路拓扑结构
Fig.1 The power circuit
系统采用三相桥的电路结构,逆变电压通过电 感与电网相连,实现光伏系统的并网运行。并网运 行模式下,系统的控制目标是使逆变器输出之正弦 波电流的频率和相位与电网电压的频率和相位相 同,电流的大小由光伏阵列输出的功率决定。 2.2 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3 系统模型
图 1 中,定义 A 桥臂上管通下管断时 Sa=1,下 管通上管断时 Sa=0。同理,按此规则定义 Sb、Sc。 控制三相桥臂的开关状态,可以使并网电流实现功 率因数为 1 的正弦波。
直流电流方程为
c
du dt
=
Id
− I sp
=
Sa
×Ia
+ Sb
×Ib
+ Sc
×Ic
− I sp
如果忽略 PWM 的高次谐波,可以将开关函数
Id = Sa × Ia + Sb × Ib + Sc × Ic = m sin(ω t + α ) × I m sin(ω t +θ ) + m sin(ω t +α − 2π 3) × I m sin(ω t +θ − 2π 3) + m sin(ω t +α + 2π 3) × I m sin(ω t +θ + 2π 3) = 3 2 mI m cos(α −θ )
3 唐炬,宋胜利,孙才新等.局部放电离散谱干扰的小 波 包 变 换 熵 阈 值 抑 制 法 . 电 力 系 统 自 动 化 , 2003 ,
23(5):128~131 4 崔雪梅,孙才新,李新等.实小波与复小波变换对局
部放电在线监测中提取信号特征的特点研究. 电工技 术学报,2004,19(7):90~94 5 许高峰,孙才新,唐炬等.基于小波变换抑制 GIS 局 部放电监测中白噪干扰的新方法研究. 电工技术学 报,2003,18(2):87~90 6 Mallat S , Zhang Z. Matching pursuits with timefrequency dictionaries . 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 1993,41(12):3397~3415 7 邱昌容,王乃庆.电工设备局部放电及其测试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8 何正嘉,赵纪元.机械设备非平稳信号的故障诊断原 理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控制系统的增益可以取得小一些,这利于系统的稳
定性。
前馈补偿后的控制系统如图 5 所示,此时,扰 动作用下的误差为
E0
(s)
=
−I
a
(s)
=
−
G3
(s)[1+ G2 (s)Gn 1+ G(s)
(s)]
U
a
(s)
若令
Gn
(s)
=
−
1 G2 (s)
,则
E0
(s)
=
0
,从而在理
论上达到了全补偿的要求。
I* +
因此,系统控制模型可以建立为如图 3 所示。
sinω t
MPPT Im I *+
+ G1(s)
If
Ud
1 Cs
Gn(s)
K Ts+1
+
Un
1 Ls+R
3 2
mcos(α
-β
)
Isp 图 3 系统控制模型
Fig.3 The control model of system
4 系统控制
取并网电流为状态变量,对于 a 相电流有
4 Sallameh Z, Taylor D. Step-up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for photovoltaic arrays. Solar Energy,1990, 44(1):57
5 王飞等. 具有 MPPT 功能的光伏充电系统的研究. 太 阳能学报,2003,(增刊):98~100
Sa、Sb、Sc 看成是角频率为ω、相角为α、幅值为 m 的正弦函数,如果只考虑开关函数的基波分量 S1a、 S1b、S1c,则有
S1a = m sin(ω t + α ) S1b = m sin(ω t +α − 2π 3) S1c = m sin(ω t + α + 2π 3) 设电网相电压和并网相电流之间的相角为θ,则 I a = I m sin(ω t +θ ) I b = I m sin(ω t +θ − 2π 3) I c = I m sin(ω t +θ + 2π 3) 式中 Im——相电流的幅值 当只考虑开关函数的基波分量时,则有
仿真和实验数据证明该方法在局部放电脉冲 信号的信息提取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黄成军,郁惟镛.基于小波分解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在 抑制局部放电窄带周期干扰中的应用.中国电机工程 学报,2003,23(1):107~111
2 唐炬,孙才新,彭文雄等.GIS 局部放电检测中的小 波包变换提取信号.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8(5): 25~29
Wang Fei Yu Shijie Su Jianhui Shen Yulia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Abstract A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inverter with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 is proposed. The control model of system is founded by the technology of grid voltage feed forward and current tracking. In this system, sine wave grid connected current and unity power factor are realized. The experiment proves the control concept described in this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