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人挚爱的旗舰物种

合集下载

关于大熊猫的资料

关于大熊猫的资料

关于大熊猫的资料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受人喜爱的珍稀动物之一,也是中国的国宝。

它们以其圆润可爱的外表和憨态可掬的行动而闻名于世。

除此之外,大熊猫还有许多有趣的资料和生态习性。

本文将为您介绍关于大熊猫的一些资料,希望能让您更加了解这个可爱的物种。

大熊猫学名为“大熊猫”,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熊属下的一个物种。

大熊猫通常以竹子为主要食物,并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山区。

它们的体型较大,成年熊猫的体重一般在70至160千克之间,体长可达1.2至1.5米。

大熊猫具有黑白相间的皮毛,脸部多为白色,四肢和背部为黑色,非常可爱。

大熊猫是典型的植食性动物,竹子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熊猫的消化系统适应了以竹子为食,特别是竹子中的纤维素含量高达40%以上。

此外,它们还会食用一些其他植物、果实、块茎等。

然而,由于竹子的营养价值有限,大熊猫需要大量进食来获取足够的能量。

据统计,一只成年熊猫每天需要吃约12-38千克的竹子。

大熊猫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它们通常在山地森林中穿行,善于爬树和下山。

大熊猫具有强壮的前肢和爪子,可以灵活地攀爬和移动。

此外,大熊猫的大脑发达,具备较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它们擅长构筑巢穴,选择适宜的栖息地,确保自己的安全和休息。

关于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大熊猫自然栖息地的破坏、栖息地丧失以及非法猎杀等问题使得大熊猫的数量不断减少。

在上世纪70年代,大熊猫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濒临灭绝的边缘。

幸运的是,通过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目前,大熊猫成功地栖息在一些保护区,数量逐渐增加。

同时,国内外的大熊猫繁育中心也通过科学研究和繁育计划,努力提高熊猫的繁育率和存活率。

总之,大熊猫是一种非常珍贵和独特的动物,具有高度的生态和保护价值。

通过保护熊猫的栖息地、控制非法猎杀,以及加强繁育计划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一物种,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之为国宝 中国大熊猫的特点有哪些

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之为国宝 中国大熊猫的特点有哪些

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之为国宝中国大熊猫的特点有哪些在中国人眼里,再也没有什么动物能和熊猫相比较了。

这个被称为国宝的小动物实在是惹人怜爱。

在以前的时候熊猫的数量是非常多的,只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人为的随意破坏,熊猫的数量越来越少,濒临灭绝。

这就是熊猫为什么会被称为国宝的原因了。

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之为国宝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

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

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所以称之为“国宝”。

大熊猫的世界影响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世界从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中国发现大熊猫开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猫苏琳带到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以大熊猫作为国礼相送--世界性的熊猫热,越来越高涨、大熊猫开始名扬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一位苏联动物学家如此赞美道: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非常美丽的、标新立异的、令人惊叹的动物。

大熊猫是面临濒危的珍贵稀有动物大熊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能够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

但是,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它目前已处於一种濒危状态。

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

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颁,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

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天敌危害,疾病困扰。

国宝大熊猫解读

国宝大熊猫解读

国宝大熊猫解读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因而被誉为“国宝”。

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大熊猫已经成为了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代表,2016年9月4日,第22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决定
将大熊猫从“濒危物种”升级为“易危物种”。

大熊猫体形肥大,脚掌和脸部有黑白对称的花纹。

它们主要栖息在竹林中,每天吃30-40公斤的竹子。

大熊猫有着非常高的社交能力,常常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情绪及想法,如用悬挂在树枝、竹子上的臀部腺分泌的气味信息作为领地标识,标记自己的领地边界,也可通过肢体姿态进行友好或攻击性的交流。

大熊猫因其萌态可爱而备受宠爱,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代表着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同时,大熊猫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友爱和和谐观念,让人们更有爱心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大熊猫为什么是国宝

大熊猫为什么是国宝

大熊猫为什么是国宝大熊猫为什么是国宝大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十分稀有。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

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

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

大熊猫为什么是中国的国宝大熊猫是国宝,是因为大熊猫为中国独有,数量稀少,濒临灭绝,大熊猫还是生物界的活化石,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它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现在留下来的数量很少,因此大熊猫对于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地球的环境变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所以,大熊猫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

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为国宝活化石1、大熊猫是一级保护动物,所以是块“宝”,而且是中国所特有的所以叫“国宝”。

2、活化石的概念:通俗地讲,在化石中发现该种生物(或该类生物),而且现在仍然有活体存在如银杏,在地层中有银杏化石存在,而且现代仍有银杏生活着。

3、人们发现过熊猫的化石,所以我们称熊猫为活化石。

熊猫为什么是国宝有什么理由熊猫是国宝的原因:熊猫稀少。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

仅有二个亚种。

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

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到1.8米,尾长10到12厘米。

体重80到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

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大熊猫为什么受欢迎

大熊猫为什么受欢迎

大熊猫为什么受欢迎人们就对大熊猫这样憨态可掬的动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萌萌哒的大熊猫是你喜欢的动物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熊猫受欢迎的原因,希望你会喜欢!大熊猫为什么受欢迎萌就是正义,这话放在我们的大熊猫滚滚身上,一点儿都不夸张。

作为以卖萌为生的生物,中国的国宝大熊猫放眼世界,几乎没有谁能够抵挡它的魅力,世界各国人民都甘愿拜倒在滚滚的黑白皮草下,被萌得不要不要的。

从审美和文化的角度,大熊猫可能是少数几种能给世界不同种族的人民都能带来快乐感觉的物种,萌起来天下无敌。

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了人类的爱萌本能。

动物学家认为,对大熊猫这一萌物的喜爱之所以能超越种族,来自于人类的护幼本能。

按照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仑兹60年前的假说,大脑袋、大眼睛、短鼻子等具有“幼稚特征”体态的动物,往往容易引发成年动物的护幼行为。

好吧,喜欢和保护大熊猫,是物种的本能,人类躲不掉。

更深层次上,从物种保护的角度而言,保护好大熊猫,其实就是保护了更多物种,以及保护了这些物种所处的环境。

这是因为,在生物学上大熊猫被称为旗舰物种、伞护物种。

旗舰,顾名思义,就是领头舰。

领头舰跑得好,后面的舰船自然也跑得好。

伞护物种,则更多体现出它对环境的意义。

所以,对大熊猫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让这个可爱的动物留存于世,同时还因为它的栖息地庇护了成千上万种其他的动物、植物、菌类等等。

把大熊猫保护好,把这个伞护物种的“伞”举得好,“伞”下的其他物种以及空气、水源、土壤也就保护得好。

大熊猫可爱的特点性格特点大熊猫性情通常情况下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

但一但当上了妈妈,其小宝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关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大动肝火,张牙舞爪,动手动脚。

有时它们还爱作一些修饰及其他一些求适活动。

可以象猫一样把身体伸直,前是伸开,后半身抬起,让身躯灵活舒展,或睡醒以后,前肢直伸打哈欠。

大熊猫为什么是国宝

大熊猫为什么是国宝

大熊猫为什么是国宝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大熊猫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大熊猫为什么是国宝吧!
中国独有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存的主要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四川(地区灭绝:湖北、湖南),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数量稀少
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

濒临灭绝
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但因为大熊猫的生育方式极其原始和极度退化仍然濒临灭绝。

1。

大熊猫——珍贵的物种

大熊猫——珍贵的物种

大熊猫——珍贵的物种大熊猫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珍贵物种,因其可爱的外表、独特的习性和稀有的数量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而就在不久前,大熊猫的保护状态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护理户籍制度正式落地。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大熊猫这个非常特别的生物,以及保护这个物种的意义。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因其标志性的黑白毛皮而广受人们爱戴。

在野外,这些珍贵的物种生活在中国的高山森林中,主要以竹子为食。

大熊猫是一种极端的夜行动物,通常在夜间活动寻找吃的。

在野外,大熊猫几乎不与其他动物交际,但是它们经常会与自己的同伴一起在一起,尤其是成年大熊猫一般容易被人称作“萌宠”,并最终成为大众所喜爱的明星,其知名度是很高的。

作为国宝级生物,大熊猫的数量不断减少,它们甚至面临着一种极度危险的生存状态。

据最新一次的统计,全球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只有1864只,而且仅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几个省份的山区内。

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所以大熊猫的保护显得至关重要。

大熊猫保护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大熊猫保护工作,其中包括建立大熊猫保护区、推广人工饲养、加强野外调查和数据记录、以及建立保护生态的研究基地。

近年来,由于这些保护措施的成功和大家的努力,大熊猫的数量已经略有增加。

同时,大熊猫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国家的象征,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随着护理户籍制度的正式实施,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护理户籍制度是指将大熊猫所有的吃、住、行、医等信息登记到互联网上,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地记录大熊猫的生存状态和健康状况。

此举将有效提高大熊猫的保护水平,同时也为科学家提供了更为精确的研究数据,这对于加强大熊猫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管理反映出深刻的意义。

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家宝藏,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我们就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保护它们,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尽力保证它们生存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让它们能够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存。

熊猫是一级还是二级保护动物-

熊猫是一级还是二级保护动物-

熊猫是一级还是二级保护动物?熊猫是一级还是二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是一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非常的珍稀,很珍贵,是中国特有种。

大熊猫是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还叫做猫熊、竹熊、银狗、洞尕、貊等,主要栖息在中国四川、陕西、甘肃山区。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熊猫为什么会成为国宝大熊猫之所以被誉为国宝,第一个原因是野生数量较少,分布非常的局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山岭中,并且没有任何的亚种分化;第二个原因是大熊猫的存活历史悠久,是属于孑遗物种,大熊猫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800多万年的始熊猫,能用来研究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物种进化等;第三个原因是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外表、悠久的生物学历史、稀少的数量、强壮的身体、不争的秉性与现代中国的形象和倡导理念相符,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中国的国宝。

大熊猫这一物种虽然属于食肉目,但是也非常喜欢吃竹子、竹笋。

据科学研究发现,大熊猫这一物种,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不少于八百万年的时间,与它处于相同时代的一些物种,绝大多数都已经灭绝,只有大熊猫仍旧保持着远古时期的形态,延续至今。

大熊猫活化石的这一称号也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也使得大熊猫这一物种变得更加的珍贵。

一级保护动物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马来熊、儒艮、东北虎、布氏鲸、林麝、白唇鹿、貂熊、黑嘴松鸡、遗鸥等。

熊猫最喜欢吃什么1.竹子:熊猫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它们可以吃多种不同种类的竹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熊猫”国人挚爱的旗舰物种
编者按
1977年在中国四川发生的熊猫大饥荒,使得对大熊猫这一中国特有物种的关注与保护迅速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

一首《熊猫咪咪》红遍大江南北,各种各样民间保护国宝大熊猫的行动形成了一股潮流。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这一古老而濒危的物种,国家制定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双管齐下的策略。

然而在野外,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严重,部分野生大熊猫处于生态孤岛,繁殖与交流困难重重的情况下,除了高度重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也显得非常重要。

迁地保护的核心是加强对大熊猫的人工饲养、繁育、遗传管理等科学研究,在人工繁育的大熊猫种群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再通过野化培训放归自然,促进野外濒危小种群的保护,让大熊猫的家族得以长期繁衍生存下去。

不过,这是一条崎岖而漫长的路。

2015年2月18日,除夕。

当祖国人民都在欢庆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在大熊猫繁殖场坚守着。

这两天,雌性大熊猫“龙欣”出现了强烈的发情高峰行为,“龙欣”是新的一年第一只发情的大熊猫,为了让“龙欣”顺利配种,工作人员放弃了与家人团圆
的机会,等待着“龙欣”的配种时机。

他们将“龙欣”与雄性大熊猫“芦芦”“依宝”“白杨”放对,最终没能成功自然交配。

为了把握住“龙欣”的最佳受孕时机,工作人员决定为“龙欣”做人工授精。

终于在晚上11点,在新年来临的最后时刻,“龙欣”成功自然授精。

今年15岁的大熊猫“龙欣”并不是第一次配种,在这之前,“龙欣”曾产下6胎10仔。

时至今日,圈养大熊猫繁殖已经不是难题。

而在“龙欣”父亲“盼盼”的一代,大熊猫繁育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这三大难关制约着整个熊猫圈养种群的发展。

攻克三难,圈养大熊猫种群持续壮大
那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修建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虽然配有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但工作人员对圈养大熊猫的繁育了解甚少,人工饲养大熊猫种群甚至需要不断从野外补充新鲜血缘才能勉强支撑下去。

为突破人工繁殖大熊猫的技术难关,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于1991年牵头实施了“大熊猫繁殖技术攻关计划”,吸收北京、成都、重庆动物园参加,组成攻关小组应对“三难”。

雌性大熊猫每年的最佳受孕时间一般只有1~2天,若是不能抓住这一两天的受孕机会,想要雌性大熊猫怀上熊猫宝宝就要再等一年。

研究中心通过技术测定发情大熊猫的最
佳配种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大熊猫的受孕率。

通过完整的种公兽培育技术,80%的育龄雄性大熊猫能自然交配,对于无
法完成自然交配或自然交配不理想的大熊猫,辅以人工授精的手段。

“双保险”策略,使大熊猫受孕率极大提高,增加
了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大熊猫一胎一般产1~2只幼仔,单胎和双胞胎的概率
各占一半。

刚出生的大熊猫幼仔是名副其实的“早产儿”,
体重约150克,许多器官都没有发育完全,极难成活。

熊猫妈妈生下双胞胎后,大多选择一只放弃一只,有的甚至一只都不带。

为了让每只出生的熊猫幼仔都能成活,研究中心对被妈妈抛弃的幼仔辅助以人工育幼,并且创造性地采用了“仿生育幼”的理念,通过模仿母兽育幼环境开展人工育幼。

经过10余年的研究,研究中心基本攻克了大熊猫三难
问题,圈养大熊猫种群持续壮大。

2011年,我们在持续稳步增长的大熊猫种群基础上全面推行“优生优育”理念。

通过严格的血缘和遗传管理,避免大熊猫近亲繁殖;通过限制繁育年龄,让老年和体弱的大熊猫都退出繁殖队伍;对多数大熊猫实行隔年繁育,让产仔的母兽有足够的休养和恢复周期;采取自然断奶,让幼仔有更多和妈妈生活、学习的机会。

“优生优育”实现了从以前重视圈养繁殖数量过渡到重视圈养种群质量的重大转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大熊猫人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建立了一个遗传结构良好、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圈
养种群。

截至2014年年底,研究中心共繁殖大熊猫172胎247仔,成活215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200只,占全世界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的53%,是目前全世界最大和最有活力的大熊猫人工饲养种群。

同时研究中心也成为国内外开展大熊猫科研合作和公众教育所需大熊猫的最主要输出地。

野化放归,大熊猫们的回家路
在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稳步增加的同时,野生大熊猫种群却面临分割退化的危险。

尽管大熊猫栖息地环境整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人类的活动,野外大熊猫的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存在约30个孤立小种群,这些孤立的小种群难
以交流且遗传多样性低,灭绝的风险极大。

放归一些大熊猫到小种群里进行复壮,显得紧迫而必要。

将人工繁殖的大熊猫经过野化培训后放归野外,使其融入野生大熊猫种群,增加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也是开展大熊猫迁地保护和科研繁殖的最重要目的,是大熊猫科研保护事业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然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动物的野化放归一直都是难度大、成功率低的科研项目。

特别是大型动物的放归难度更大,成功率不超过10%。

2003年,国家林业局正式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项目。

由于有稳定的圈养大熊猫种群支撑、得天独厚的野化培训环境和经验丰富的科研团队,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
中心成为该项目的主要实施者。

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一期项目中,亚成体大熊猫“祥祥”成为首个试验对象。

2006年4月28日,“祥祥”被放归山林。

然而在放归近一年后,“祥祥”因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而摔伤致死。

这对大熊猫野化培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并没有气馁,他们不断摸索规律、积累技术,总结出了自然环境中产下的大熊猫幼仔跟着母亲学习野外生存技能的系统性野化培训方法。

2010年,研究中心顶住“5?12”震后熊猫异地转移安置和灾后重建的双重压力,启动二期培训项目,母兽带仔培训成为二期项目最大的特点。

“草草”、“紫竹”、“英萍”、“张卡”四只完成配种的雌性大熊猫作为二期项目的首批试验个体,入住卧龙核桃坪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

这年8月3日,大熊猫“草草”在培训基地顺利产下一仔“淘淘”,成为首只在野化培训场诞生的熊猫宝宝。

“淘淘”放归的几年来,所有的数据显示“淘淘”已基本适应了当地的食物、气候条件,在当地健康成长。

研究中心的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项目也取得持续进展,2013年,第一只人工繁育的雌性大熊猫“张想”放归野外。

2014年,大熊猫“雪雪”回归山林。

而在卧龙,一批又一批的大熊猫将在接受野化培训后回归山林……“淘淘”成长记
“淘淘”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圈里成功地经受住了暴
雨、泥石流、雪灾等恶劣地质与气候灾害的考验,野外生存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通过与同期出生的大熊猫幼仔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完全自然的环境里,和妈妈一起生活的“淘淘”生长发育情况正常,甚至在生存技能学习等方面行为表现更好。

2012年9月7日,在大熊猫“淘淘”野化培训总结暨放归自然论证会上,专家们认为,经过两年多的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淘淘”的警惕性较高,能识别天敌和伴生动物,基本具备觅食、空间利用和栖息地选择等野外生存能力,可以放归野外。

“淘淘”回家
2012年10月11日清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秋雨绵绵。

大熊猫“淘淘”放归自然仪式现场,人们聚集着等待见证“放归”这一历史时刻。

当笼门缓缓开启,“淘淘”出现在大家面前。

两岁多的“淘淘”谨慎地打量四周,陌生的环境让它高度警惕。

在确定安全和方位后,它略做徘徊、选定路线,在小溪浅饮后迅速爬上山坡,消失在保护区茂密的竹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