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葡糖浆的危害

合集下载

葡萄糖浆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图片高清

葡萄糖浆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图片高清

糖尿病患者更应该增加新鲜水果 和蔬菜的摄入量,以控制血糖稳 定
选择低糖和高纤维的食品
选择低糖水果:如草莓、蓝 莓、柠檬等
避免高糖食品:如糖果、蛋 糕、巧克力等
增加高纤维食品:如全麦面 包、燕麦片、蔬菜等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适量 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控制葡萄糖浆摄 入量:适量饮用, 避免过量摄入
学院
葡萄糖浆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葡萄糖浆的危害
02
03
预防葡萄糖浆危害的方法
04
针对葡萄糖浆危害的特殊人群预防
05
措施
06
葡萄糖浆的来源和成因 针对葡萄糖浆危害的膳食建议
总结和建议
01
葡萄糖浆的危害
引起血糖升高
葡萄糖浆是一种高糖食品,摄 入过多会导致血糖升高
长期大量摄入葡萄糖浆可能导 致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医生会根据 个人情况给出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建议。
合理用药:中老年人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药物与葡萄糖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有需 要,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06
总结和建议
了解葡萄糖浆的危害和来源,提高健康意识
葡萄糖浆的危害:高血糖、肥胖、龋齿等健康问题 葡萄糖浆的来源:加工食品、饮料、甜品等 提高健康意识:认识食品标签,减少糖分摄入量,选择低糖或无糖食品 结论:了解葡萄糖浆的危害和来源,提高健康意识,对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葡萄糖浆的危害: 高血糖、肥胖、 龋齿等。
预防措施:适量 控制摄入量,增 加体育锻炼。

果葡糖浆食品安全分析

果葡糖浆食品安全分析

证据6:果葡糖浆用于水果(梨)罐头的风险分析报告证据4.2果葡糖浆:生产厂家:合肥锦糖业有限公司果葡糖浆生产工艺流程:大米收购→去杂→大米仓→浸泡罐→粗破→胚芽分离→针磨→纤维分离→蛋白分离→淀粉洗涤→液化→糖化→板框过滤→离子交换→预浓缩→异构化→离子交换→成浓缩→成品化学危害过敏原分析:浸泡罐有加0.25%左右亚硫酸水以确保脱胚,液化液过滤性好。

造成成品二氧化硫残留。

果葡糖浆中二氧化硫指标GBT 20882-2007 果葡糖浆中卫生指标、GB2760规定二氧化硫残留量≤0.2g/kg,,厂家提供的国家农业标准化与监测中心(安徽)的检验报告二氧化硫残留量:未检出。

梨配汤中总重量600KG,加30—70KG的果葡糖浆,按添加最大量计算。

配汤中二氧化硫残留量≤0.2x70/600g/kg(=0.02333 g/kg),,配汤工艺控制汤温90--100℃。

二氧化硫残留量还会高温挥发而减少。

罐头汤按国标一般占固形物的45%,罐头经杀菌后汤与固形物平衡渗透。

罐头中二氧化硫残留量≤0.02333 g/kgx0.45(=0.01). 即理论上计算罐头中二氧化硫残留量≤0.01g/kg(10PPm) .梨罐头委托荷泽商检的检测报告二氧化硫残留量:7.93mg/kg。

氧化硫残留量>10mg/kg就是过敏原。

得出结论:汤中总重量600KG,加30—70KG的果葡糖浆,不会导证据6、证据4.2致成品二氧化硫残留量达到10mg/kg,果葡糖浆在梨罐头的辅料不是过敏原。

化学危害转基因分析:合肥锦糖业有限公司生产果葡糖浆的原料是大米。

大米来源于当地肥东县种植的水稻。

水稻种子国豪国香8号,新强8号由肥东县农业局种子公司提供出售的。

并有东县农业局种子公司出具的水稻种子国豪国香8号,新强8号非转基因证明。

结论:果葡糖浆不含转基因成分。

微生物污染分析:致病菌通过签订协议,向供方提出产品规范要求得到控制。

化学危害农残分析:农残通过供方调查,供方提供检验结果(每年1次)得到控制综合以上几点,果葡糖浆在梨罐头配汤中添加最大量不超过11.7%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吃甜食影响智力吗

吃甜食影响智力吗

吃甜食不一定会导致糖尿病。比如说吃的是多糖类碳水化合物(比如淀粉、糖原、纤维素等),多吃些是不会引起糖尿病的。甚至有学者认为这些食物能提高人群的耐糖量,反而可帮助预防糖尿病。
但如果经常吃的“糖”是指糖果、白糖、红糖、冰糖等,偶尔吃它们虽然并不直接导致糖尿病,但长期大量食用会使胰岛素分泌过多、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人体内环境失调,还会使人体血液趋向酸性,不利于血液循环,并减弱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现在很多家长都喜欢顺产,但是顺产是有条件的,如果客观因素不允许还是要配合医生该剖的剖。如果宝宝出生时重度窒息缺氧,即使抢救得力,部分宝宝存活后可能会因为脑缺氧缺血损伤脑细胞,缺氧缺血性脑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智力发育导致脑瘫等。
3. 新生儿低血糖:
几乎所有的母亲产后两到三天泌乳不足,剖宫产乳汁来得更慢。宝宝出生后,神经组织在一般情况下几乎完全利用糖作为代谢能源,若不及时喂养,反复发生低血糖或低血糖持续时间过长,会发生持续性脑功能障碍,早产宝宝更常见。那些希望纯母乳喂养的妈妈们,如果产后没有母乳,就不要再人为的饿着宝宝了。
致肥胖
糖类食品进入人体经过消化吸收后,一部分消耗供能,另一部分作为糖原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除了满足以上两部分需要以外,剩余的大量碳水化合物会在人体内转化为脂肪。
人体和动物实验也显示,含有大量果糖的果葡糖浆可引起脂肪过量沉淀。除此以外,糖还能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抑制饥饿感的消失,促进我们进食。
研究人员首先训练了能够钻出迷宫的实验鼠,然后将它们分为两组,一组每天喂食高果糖溶液来取代日常饮用水,另一组则同时喂食高果糖溶液和欧米茄脂肪酸。
欧米茄脂肪酸被认为能保护神经突触免遭损伤。6周过后,第一组实验鼠忘记了钻出迷宫的路径,另一组实验鼠的记忆能力未受明显影响,仍旧能很快钻出迷宫。

果葡糖浆简介

果葡糖浆简介

优点
甜度高 风味好 稳定性好 调节血糖
果葡糖浆的甜度高于蔗糖,可以减少食品中蔗糖的使用量,降 低食品的热量。
果葡糖浆具有天然水果的甜味,能够提升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果葡糖浆在高温和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好,不易发生美拉德反 应和焦糖化反应,有利于食品的加工和保存。
与蔗糖相比,果葡糖浆对血糖的波动较小,适合糖尿病患者食 用。
糖果
果葡糖浆的甜度、粘度和口感特性使 其成为糖果生产的理想原料,如巧克 力、软糖等。
饮料行业
01
碳酸饮料
果葡糖浆的甜度和低热量特点适 用于生产低糖或无糖的碳酸饮料 。
茶饮料
02
03
咖啡饮料
果葡糖浆的口感和色泽稳定性使 其成为茶饮料生产的理想原料, 能够保持茶饮料的口感和色泽。
果葡糖浆可以用于咖啡饮料的调 味和增甜,提供更好的口感体验 。
果葡糖浆简介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什么是果葡糖浆 • 果葡糖浆的应用 • 果葡糖浆的营养价值 • 果葡糖浆的优点与缺点 • 果葡糖浆的市场与发展趋势 • 如何选择与使用果葡糖浆
01
什么是果葡糖浆
定义与特性
定义
果葡糖浆是一种由葡萄糖和果糖 组成的甜味剂,其甜度高于蔗糖 。
特性
果葡糖浆具有甜度高、口感清爽 、稳定性好等特点,常用于食品 和饮料的加工。
能量补充
果葡糖浆可以作为快速补充能量的食 品,尤其对于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来 说,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体力。
碳水化合物
主要成分
果葡糖浆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约占其总质量的90%以 上。
血糖调节
由于果葡糖浆中的葡萄糖和果糖比例适中,进入体内后能够 较为平缓地升高血糖,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避免血糖剧烈 波动。

2017年欧盟婴儿奶粉用果葡糖浆标准

2017年欧盟婴儿奶粉用果葡糖浆标准

一、概述2017年,欧盟制定了关于婴儿奶粉使用果葡糖浆的标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果葡糖浆是一种常用的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在婴儿奶粉中使用果葡糖浆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本文将就2017年欧盟婴儿奶粉用果葡糖浆标准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对婴儿健康的影响。

二、果葡糖浆的定义1.果葡糖浆是一种由果糖和葡萄糖混合制成的糖浆,通常用于食品加工中作为甜味剂和防腐剂使用。

2.欧盟对果葡糖浆的使用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和规定,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合规性。

三、果葡糖浆在婴儿奶粉中的使用1.果葡糖浆在婴儿奶粉中被用作甜味剂和调味剂。

2.部分婴儿奶粉生产商将果葡糖浆加入产品中,以改善口感和增加甜味。

四、欧盟关于婴儿奶粉用果葡糖浆标准的制定1.欧盟对食品安全十分重视,为了保障婴儿奶粉的安全性和质量,制定了对果葡糖浆使用的严格标准。

2.标准中规定了果葡糖浆的品质要求、添加量限制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以确保婴儿奶粉的安全和质量。

五、果葡糖浆对婴儿健康的影响1.部分专家认为,果葡糖浆可能对婴儿的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引发肠胃不适和过敏反应。

2.然而,也有研究表明,果葡糖浆在适量使用的情况下,对健康没有明显不良影响。

六、果葡糖浆在婴儿奶粉中的替代方案1.为了避免果葡糖浆可能存在的风险,一些婴儿奶粉生产商开始寻找替代品,如天然果糖、蔗糖等。

2.替代方案的采用可能会增加产品成本,但能够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

七、结论果葡糖浆作为婴儿奶粉中的添加剂,其使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欧盟对婴儿奶粉用果葡糖浆的标准的制定,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婴儿奶粉的安全性和质量。

然而,对果葡糖浆对婴儿健康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监测数据来证实。

在未来的发展中,婴儿奶粉生产商需要不断优化配方和提高技术水平,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健康。

八、果葡糖浆对婴儿健康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婴儿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世卫组织报告称阿斯巴甜可能致癌

世卫组织报告称阿斯巴甜可能致癌

世卫组织报告称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世卫组织报告称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当地时间14日发布相关评估结果,将阿斯巴甜(一种人造甜味剂)列为可能致癌物,但补充说,如果每天摄入量不超过每公斤体重40毫克,摄入阿斯巴甜是安全的。

世卫组织营养与食品主管弗朗切斯科·布兰卡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对阿斯巴甜研究的两项评估结果,并表示,“我们不是建议公司撤回产品,也不是建议消费者完全停止使用。

只是建议适度摄入。

”近期以来,“阿斯巴甜致癌”争议引起广泛关注。

14日,世卫组织官网上发布消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

据世卫组织介绍,阿斯巴甜是一种人造甜味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中,包括减肥饮品、口香糖、冰淇淋、乳制品(如酸奶、早餐麦片)、牙膏以及药物(如止咳药水)等中。

IARC引用了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IARC 2B组)一类,JECFA则重申,每日可接受的摄入量为40mg/kg体重。

JECFA表示,一个人每天的摄入量在这个限度内是安全的。

并举例称,如果一个人没有从其他食物****摄入,那么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超过9-14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无糖饮料,才能超过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

“癌症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年有六分之一的人死于癌症。

”布兰卡表示,对阿斯巴甜的评估表明,虽然安全性不是常用剂量的主要问题,但已经描述了其潜在影响,需要通过更多更好的研究进行调查。

消息称,IARC 和JECFA两个机构进行了独立但互补的审查,以评估与使用阿斯巴甜相关的潜在致癌危害和其他健康风险。

阿斯巴甜是什么东西阿斯巴甜作为一种重要的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药剂加工和食品加工中,其安全性非常重要。

但阿斯巴甜在使用中存在致癌、导致免疫力低下、诱发脑瘤等安全隐患问题。

葡萄糖浆的危害

葡萄糖浆的危害

葡萄糖浆的危害
葡萄糖是我们身体里最不可缺少的一种血糖,这种糖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当我们身体内缺少能量的时候就可以输葡萄糖来补充能量,在患者生命的时候也有很多药需要葡萄糖来稀释,葡萄糖是通过葡萄糖浆稀释而来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应该尽量少接触,那么葡萄糖浆都有哪些危害呢?
高果糖糖浆可能导致新陈代谢紊乱,使人罹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机率增加。

指出高果糖浆的化学结构会刺激食欲,可能使肝脏将更多的威胁心脏安全的甘油三酯输出到血液中。

果葡糖浆在代谢中直接被肝脏吸收转化为脂肪,造成饮料易致人发胖。

同时,代谢中产生的尿酸会增加痛风的发病率,美国研究表明近年来痛风病人剧增与果葡糖浆有关。

而且它能麻痹神经,使人一直产生饥饿感,致使喝饮料过量。

果葡糖浆简介:
果葡糖浆是由植物淀粉水解和异构化制成的淀粉糖晶,是一种重要的甜味剂。

生产果葡糖浆不受地区和季节限制,设备比较简单,投资费用较低。

因为它的组成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故称为“果葡糖浆”。

无色黏稠状液体,常温下流动性好,无臭。

果葡糖浆主要由葡糖糖和果糖组成。

按果糖含量,果葡糖浆分为三类:第一代果葡糖浆(F42型)含果糖42%;
第二代果葡糖浆(F55型)含果糖55%;第三代果葡糖浆(F90型)
含果糖90%。

果葡糖浆的甜度与果糖含量成正相关,第三代果葡糖浆在食品中使用少量即可达到一定的甜度。

[精华]果糖、葡萄糖浆、高转化糖浆差别

[精华]果糖、葡萄糖浆、高转化糖浆差别

果葡糖浆无色无嗅,常温下流动性好,使用方便,在饮料生产和食品加工中可以部分或全部取代蔗糖,而且,较其更具有醇厚的风味,应用于饮料中可以保持果汁饮料的原果香味。

果葡糖浆的优点,主要来自于其成分组成中的果糖,并随果糖含量的增加更为明显。

果糖服用后,在人体小肠内吸收速度缓慢,而在肝脏中代谢快,代谢中对胰岛素依赖小,故不会引起血糖升高,这对糖尿病患者有利。

在医药上,吡喃果糖可以加快乙醇的代谢作用,可用于治疗乙醇中毒。

静脉注射500ml质量分数为40%的果糖溶液可达效果。

美国果糖液也有取代葡萄糖大输液的迹象。

果葡糖浆还能抑制体内蛋白质消耗,利于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作营养补给。

如果糖代谢过程不需胰岛素辅助,故糖尿病者,摄取果糖仍可进行正常的能量代谢。

在体内代谢转化的肝糖生成量是葡萄糖的3倍,具有保肝的功效。

在体内与细胞的健结合能力强,能起到稳定地逐步释放能量的作用,故对能量消耗大的运动员,服用果糖饮料,可增加体能耐力,有利于运动员保持体力和迅速消除疲劳等。

果糖在自然界存在于果实之中,也是蜂蜜的主要成分。

果葡糖浆是高甜度的淀粉糖,除作为糖源可替代蔗糖用于食品加工外,果葡糖浆还具有蔗糖所不具备的优良性能:(1)在口感上,越冷越甜。

果葡糖浆不仅甜味纯正,而且果糖在味蕾上甜味比其他糖品消失快,因此,用高果糖浆配制的汽水、饮料,入口后给人一种爽神的清凉感。

美国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及七喜等饮料已改用高果糖浆作为糖源。

(2)在风味上具有不掩盖性。

以高果糖浆作糖源,对果汁或果肉型饮料的风味具有不掩盖性的特点,可保持果肉色泽鲜艳和果品固有的香味。

所以,这一新糖源已成为饮料工业的理想甜味剂。

(3)渗透性强,能较快地穿透细胞组织,有利于抑制食品表面微生物生长,对加工果脯、果酱等食品十分有利,不仅能保留果品的风味本色,鲜艳而透亮度好,还可防止表面干涸翻砂。

(4)吸湿保潮性能好。

用蔗糖作为糖源制作的糕点,数天后干涸变形,而利用果葡糖浆作糖源加工的糕点,质地松软,久贮不干,保鲜性能优良,可明显提高产品档次和延长货架保存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果葡糖浆:不健康的“健康食品”
果糖是单糖,是一种最简单的、无法进一步分解的糖分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用极低成本合成甜度高、易储藏的高果糖浆。

这些糖浆被广泛地加入食品中。

最近研究表明,大量食用人造果糖,会对健康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果糖甜度高,室下约是葡萄糖的2倍,蔗糖的1.7倍。

和葡萄糖(也是单糖)不同,果糖不会造成血糖的大幅升高。

另外,由于果糖不宜被口腔内的微生物分解,所以食用果糖后患龋齿之可能性低于蔗糖等传统常用甜味剂。

基于这些原因,国内相关商家称果糖为“健康糖”,并广而告之,以推销其产品。

那么,这种说法正确么?大量摄入果糖是否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呢?
旧瓶装新酒
在蔗糖未被大量生产并使用之时,果糖的主要食品来源是水果和蜂蜜。

而日常摄入蔗糖中,约50%亦为果糖。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果糖是天然果糖。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果糖浆的广泛使用,人造果糖大行其道,旧瓶多装新酒,传统模式为之一变。

高果糖浆又名果葡糖浆,是一种果糖和葡萄糖混合物。

其中果糖为人工合成,是用特殊化学品(酶)将葡萄糖异构而成。

高果糖浆常见有42%和55%果糖两种配方,但近年亦有纯度更高之产品(如90%果糖)。

高果糖浆的常用原料是玉米,在我国亦有用陈米者,取其价廉。

高果糖浆在20世纪50年代被研制成功。

60年代末,日本科学家对其工艺进行了改良,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和传统的甜味剂(如蔗糖)相比,高果糖浆甜度高,稳定性好,宜储存运输。

最重要的是,高果糖浆成本比蔗糖低。

以一罐355ml(12盎司)含糖饮料为例,使用高果糖浆替代蔗糖,可以节省约1美分。

商家于是趋之若鹜,用它来取代传统的甜味剂,广泛地添加于饮料、食品中。

肥胖与糖尿病
2004年4月,《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JCN)上刊出了Bray等人的一篇论文。

他们发现美国近二十余年肥胖增长趋势和高果糖浆在饮料和食品中的使用程度密切吻合。

迄今,美国成人中有三分之二者超重,三分之一者肥胖。

据此,Bray等人提出一个假说:高果糖浆是造成美国肥胖流行的罪魁祸首。

但是,这个研究仅对两个宏观流行趋势进行比较,这种表面的关联并不一定意味是因果联系。

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热量摄入过剩。

而含糖饮料则富含热量。

一易拉罐355毫升的饮料一般可提供150千卡的热量,接近于3两熟米。

果糖尚可降低机体对瘦素的敏感性。

瘦素是一种可调控食欲的激素,能促使摄食减少、能量消耗增加,从而降低体重。

因为果糖对瘦素的抑制作用,有研究者提出假说,认为果糖摄入多者,更有可能饮食过量。

笔者和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的同事利用美国国家营养调查数据,研究了喝含糖饮料与肥胖的关系。

我们发现,即使每天热量摄入、锻炼强度相同,喝含糖饮料多者,还是更易于肥胖,这包括全身性肥胖和向心性肥胖(即腰围过粗)。

这提示可能存在其他机理。

2009年,来自美国加州的Stanhope等人在《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 stigation)上发表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

他们召集了一些成年超重(包括肥胖)者,并将这些人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每天喝3杯含果糖饮料,一组喝相同量的葡萄糖饮料。

10周后,Stanhope等人对这些受试者之心血管疾病相关健康指标进行了检测。

他们发现,与葡萄糖相比,果糖更容易造成人体脏器内脂肪的沉积、降低胰岛素的敏感度,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升高。

后者意味着未来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

高果糖摄入还会升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其他一些胆固醇。

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因为摄入果糖不会造成血糖的大幅度升高,所以果糖对于糖尿病是安
全的。

但是基于以上的研究进展,大量食用果糖,对糖尿病的防治,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2010年11月发表在《糖尿病治疗》(Diabetes Care)上的一篇文章支持了这个观点。

Mal ik等人在汇总了以前发表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后发现,与不喝含糖饮料者相比,那些每天喝1-2易拉罐含糖饮料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会增加26%。

加重肝脏负担
大量摄入果糖,还会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脂肪肝等疾病。

2010年9月发表于《美国膳食协会会刊》(JADA)的一篇文章指出,果糖对肝脏的危害和酒精类似。

脂肪肝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影响了约10%-24%的成人。

而在肥胖人群中,患此疾者逾半。

果糖造成脂肪肝的机理较复杂。

简言之,虽然葡萄糖等糖类也能在体内转化为甘油三酯,但其转化速度和程度受控于一种肝脏中的6-磷酸果糖激酶(即所谓的“限速酶”)。

而果糖代谢则绕过此限速酶,直接进入下代谢。

故更容易生成甘油三酯,从而对肥胖和脂肪肝的危害更大。

另外,果糖在体内代谢时,一种叫三磷酸腺苷(ATP)的能量物质被大量消耗,从而激活肝脏的炎性反应通路,促使炎性物质生成,同时还会造成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失衡。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会导致肝脏疾病,大量摄入果糖对脂肪肝病人的康复亦不利。

升高血液尿酸
升高血液尿酸是大量摄入果糖的另外一个副作用。

尿酸对人体作用比较复杂,它本身是个抗氧化剂,对一些神经性疾病可能有保护作用。

但是,血液尿酸高是痛风的明确病因。

尚有研究表明,尿酸和肥胖、高血压等疾病有关。

笔者和同事在2007年8月的《高血压》(Hypertension)杂志上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利用美国国家营养调查的资料,在控制了体重等影响因素之后,我们发现那些摄入含糖饮料或食品添加糖多者,血液尿酸亦显著高于其他人群。

在另外一项刊于2008年《关节炎治疗和研究》(Arthritics Care & Research)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每天摄入果糖超过50克的人(相当于2-3罐饮料),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会比每天少于10克者增加2-4倍。

随后其他研究者也发现了果糖摄入越多,未来患痛风的可能性越高。

根据波士顿Choi等人在2010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的研究结果,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用果糖(尤其是人造果糖)替代其它碳水化合物(蔗糖和米面等),痛风的危险性也会显著增加。

危害不逊于蔗糖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人造果糖和天然果糖对健康的影响是否有差别?具体到食物:是否蔗糖与水果也和高果糖浆一样对人体有害。

对于蔗糖和高果糖浆之比较,目前相关研究不多,但营养界的主要观点是:高果糖浆对健康之危害不逊于蔗糖。

关于水果,绝大多数研究都支持多吃水果可以降低肥胖、高血脂、心血管病、糖尿病的风险度。

在笔者的研究中,日常摄入高果糖水果(如苹果、柑橘类水果等)并不会升高血液尿酸浓度。

在随后的一些相关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虽有些研究报道发现这些水果可能会升尿酸,但其程度也远低于高果糖浆。

迥异于饮料,水果中除了果糖外,还有大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有益成分,从而缓解果糖潜在的危害。

还需强调的是,与含糖饮料相比,水果中果糖含量并不大。

每100克水果通常只含果糖1-5克,而每罐饮料则有20-25克左右。

2008年11月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表明,如果每日果糖摄入小于50克,将不会对血脂和体重产生不良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人群中水果摄入量普遍偏低。

营养学家通常推荐每人每天摄入水果大于200克。

而根据最近的中国国家营养调查数据,国人日均水果摄入量只有72克。

如何增加全民水果摄入,进而促进健康,是营养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

风景这边独好
基于健康的考虑,美国高果糖浆的销售这些年持续下降。

和2003年相比,2008年的销售减少了11%。

为挽颓势,美国玉米加工者协会自2008年起斥巨资大做广告,以期能改变高果糖浆的负面形象。

他们还建议将“高果糖浆”更名为“玉米糖”(Corn Sugar)。

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最近不少大的食品、饮料公司纷纷宣布改弦更张,在其产品中,部分或全面重新使用蔗糖。

滑稽的是,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高果糖浆在中国的发展却是“风景这边独好”。

虽然我国目前使用高果糖浆还未泛滥如美国,但业已颇具规模,被添加到诸多饮料、蜂蜜乃至药品(如冲剂)中。

尤其是近年来,高果糖浆的生产和销售量直线上升。

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商家以牟利为目的,将高果糖浆包装为“健康、绿色食品”,并言之凿凿地宣称果糖将成为百姓健康饮食之组成部分。

类似的错误观点在某些学术杂志的相关文章中亦屡见不鲜,对高果糖浆在国内的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更令人匪夷所思,某些学者还将扩大高果糖浆生产提升到了“赶超世界水平”的高度。

综上所述,大量食用人造果糖和其它糖类一样,会导致诸多慢性疾病,而且对部分常见病来说,危害可能更大。

纠正果糖是“健康糖”的错误观点,在当前中国有着重要意义。

特别是近年来,饮料摄入量在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中——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各项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痛风等,呈流行趋势。

我们应尽量避免重蹈美国等发达国家之覆辙。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却不能因噎废食,由此限制水果的摄入。

----作者: 高翔
(作者系哈佛医学院教师,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营养、创伤、脑专家委员会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