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点经典总结(绝对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经典总结(绝对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经典总结(绝对全)

2009江苏高考114个考点知识浓缩本

必修1知识点

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Ⅰ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时,我们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路程和位移 时间和时刻Ⅱ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我们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用这条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3.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和速率Ⅱ

匀速直线运动的x-t 图象和v-t 图象

匀速直线运动的x-t 图象一定是一条直线。随着时间的增大,如果物体的位移越来越大或斜率为正,则物体向正向运动,速度为正,否则物体做负向运动,速度为负。

匀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t 轴的直线,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4.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Ⅰ

如果在时间t ?内物体的位移是x ?,它的速度就可以表示为

t

x v ??=(1) 由(1)式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如果t ?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

t x ??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t 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速度是表征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5.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探究)Ⅱ

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纸带上连续3个点间的距离除以其时间间隔等于打中间点的瞬时速度。

可以用公式2aT x =?求加速度(为了减小误差可采用逐差法求)

6.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加速度Ⅱ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t v a ??=

加速度是表征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v t =v o +at

x=v o t+2

1at 2

v t 2-v o 2=2ax 2t v =2

0t v v v += 22

202

t x v v v +=

2aT x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为一直线,直线的斜率大小表示加速度的数值,即a=k ,可从图象的倾斜程度可直接比较加速度的大小。

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公式:V t =gt h=2

1gt 2 7.力的合成和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探究)Ⅱ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做力。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按力的性质分,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平行四边行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合力可以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或大于分力.

8.重力 形变和弹力 胡克定律Ⅰ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G=mg (g=9.8N/Kg )

不考虑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mg=G 2R

Mm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F=KX (在弹性限度内)

9.静摩擦 滑动摩擦 摩擦力 动摩擦因数Ⅰ

两个相互接触而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当他们之间存在滑动趋势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物体间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静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挤压且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2)接触的物体必须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3)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4)两接触面不光滑

一般说来,静摩擦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来求解,滑动摩擦力根据F=N F μ求解.

10.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Ⅰ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N 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这N 个力的合力为零,第N 个力与其他(N-1)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1.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Ⅱ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表明,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是它们的质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不变,惯性不变。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质一定相同,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而一对平衡力一定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力的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2.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实验、探究)Ⅱ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先保持质量m 不变,研究a 与F 之间的关系,再保持F 不变,研究a 与m 之间的关系。

数据分析上作a-F 图象和a-m

1图象 结论: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F 合=ma

必修2知识点

13.功和功率Ⅱ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功的定义式:αcos ?=FL W

注意: 0=α时,FL W =;但 90=α时,0=W ,力不做功; 180=α时,FL W -=. 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平均功率:t

W P = ;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力与速度方向一致时:P=Fv

14.重力势能Ⅱ

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mgh E P =。重力势能的值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有关。

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克服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增加多少. 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P G E W ?-=。 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与物体的起始位置有关,而跟物体的具体运动路径无关。

15.弹性势能Ⅰ

弹力做功等于弹性势能减少:P E Wn ?-=。

16.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实验、探究)Ⅱ

恒力功与位移成正比,选择初速度为零,实验中要得出的结论为W ∝V 2

17.动能 动能定理Ⅱ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2

1mv E k = 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物体的动能越大。

动能定理:合力在某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12k k E E W -=合或k E W ?=合。

18.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Ⅱ

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统称,可表示为:

E (机械能)=E k (动能)+E p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E E E E K2P2K1P1恒量E =+=+,式中K1P1E E 、是物体处于状态1时的势能和动能,

K2P2E E 、 是物体处于状态2时的势能和动能。

19.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探究)Ⅱ

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A )

实验目的: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速度的测量: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下落高度的测量:等于纸带上两点间的距离

比较V 2与2gh 相等或近似相等,则说明机械能守恒

20.能源和能量耗散Ⅰ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能源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柴薪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

能量的耗散:燃料燃烧时一旦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它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供人类重新利用;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又通过灯泡转化成内能和光能,热和光被其他物质吸收之后变成周围环境的内能,我们也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耗散。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少,但在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变成不利于利用的了。能量的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2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Ⅱ

如果某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那么这物体的实际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已知分运动情况求合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情况求分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分解。

运动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物体运动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它们都遵循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法则。

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

(1)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规律有相同的效果。

(2)独立性:某方向上的运动不会因为其它方向上是否有运动而影响自己的运动性质。

(3)等时性:合运动通过合位移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通过分位移的时间相等,

即各分运动总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2.抛体运动Ⅱ

平抛运动:将物体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抛出,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做的运动。

平抛运动的特点:(1)加速度a=g 恒定,方向竖直向下。所以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2)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x=v 0t y=2

1gt 2 斜抛运动处理方法类似于平抛运动,即将斜抛运动分解成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的分运动来研究。特别提示:斜抛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可反过来看着平抛运动!

23.圆周运动 线速度 角速度 向心加速度Ⅰ

质点运动轨迹为一个圆,即质点做圆周运动。

线速度:物体在某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其方向在圆周的切线方向上。

表达式:t

l v = 角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表达式:t θ

ω=,其单位为弧度每秒,s rad /。

周期:匀速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频率:T

f 1=,单位:赫兹(H Z )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

ωπωπr v T T r v ===,/2,/.2。

24.匀速圆周运动 向心力Ⅱ

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速运动,是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不断变化.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 大小:r T r r v a n 222.2??

? ??===πω 方向:指向圆心。

向心加速度是描述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线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向心力即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力。

向心力的方向:指向圆心,与线速度的方向垂直。

向心力的大小: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大小为r mv r m F /2

2==ω

向心力的作用: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向心力是效果力。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不能认为物体多受了个向心力。向心力是物体受到的某一个力或某一个力的分力或某几个力的合力.

25.生活中的圆周运动Ⅰ

火车要规定转弯速度 汽车过拱形桥,在凸形桥的最高点速度V ≤gR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离心运动 F <r m 2

ω

26.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Ⅰ

(1).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K T

a =23

27.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Ⅱ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表达式:2

21r m m G F = 地球表面附近,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21R m m G

mg = 28.第一宇宙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Ⅰ

人造地球卫星:卫星环绕速度v 、角速度ω、周期T 与半径r 的关系: 由r T

m r m r mv r Mm G 22

2224/πω===,可得: r

GM v =,r 越大,v 越小; 3r GM =

ω,r 越大,ω越小; GM

r T 3

24π=,r 越大,T 越大。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s km v /9.7=;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s km v /2.11=;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s km v /7.16=。

会求第一宇宙速度: 卫星贴近地球表面飞行R v m R

Mm G 2

2= 地球表面近似有 mg R Mm G =2

则有 s Km gR v /9.7==

29、经典力学的局限性Ⅰ

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解决宏观、低速问题,不适用于高速运动问题,不适用于微观世界。

选修3-1知识点

30.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点电荷Ⅰ

⑴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中电荷,电荷在它的同围空间形成电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基本电荷e =?-161019.C 。

⑵使物体带电也叫起电。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三种:①摩擦起电 ②接触带电 ③感应起电。

⑶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的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这叫做电荷守恒定律。

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状况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带电体就可以看做带电的点,叫做点电荷。

31.库仑定律Ⅱ

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数学表达式为F K

Q Q r =122,其中比例常数K 叫静电力常量,K =?90109.N m C 22·。

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是(a)真空,(b)点电荷。点电荷是物理中的理想模型。当带电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带电体的线度时,可以使用库仑定律,否则不能使用。

32.静电场 电场线Ⅰ

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电场中各点的强弱及方向,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曲线,曲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曲线的疏密表示电场的弱度。

电场线的特点:(a)始于正电荷 (或无穷远),终止负电荷(或无穷远);(b)任意两条电场线都不相交。

电场线只能描述电场的方向及定性地描述电场的强弱,并不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是由带电粒子受到的合外力情况和初速度共同决定。

33.电场强度 点电荷的电场Ⅱ

⑴电场的最基本的性质之一,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电场力的作用。电场的这种性质用电场强度来描述。在电场中放入一个检验电荷q ,它所受到的电场力F 跟它所带电量的比值F q 叫做这个位置上的电场强度,定义式是E F q

=,场强是矢量,规定正电荷受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的场强方向,负电荷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该点的场强方向相反。

电场强度E 的大小,方向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与放不放检验电荷,以及放入检验电荷的正、负电量的多少均无关,既不能认为E 与F 成正比,也不能认为E 与q 成反比。 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E KQ r =

2 要区别场强的定义式E F q =与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E KQ r

=2,前者适用于任何电场,

后者只适用于真空(或空气)中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34.电势能电势等势面Ⅰ

电势能由电荷在电场中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电势能。

电势能具有相对性,通常取无穷远处或大地为电势能和零点。

由于电势能具有相对性,所以实际的应用意义并不大。而经常应用的是电势能的变化。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减速少,电荷克服电场力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电势能变化的数值等于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的数值,这常是判断电荷电势能如何变化的依据。电场

=,此公式适用于任何电场。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力对电荷做功的计算公式:W qU

由起始和终了位置的电势差决定。

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在电场中某位置放一个检验电荷q,若它具有的电势能为ε,则比值εq叫做该位置的电势。

电势也具有相对性,通常取离电场无穷远处或大地的电势为零电势(对同一电场,电势能及电势的零点选取是一致的)这样选取零电势点之后,可以得出正电荷形成的电场中各点的电势均为正值,负电荷形成的电场中各点的电势均为负值。

电势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叫等势面。等势面的特点:

(a)等势面上各点的电势相等,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b)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而且电场线总是由电势较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较低的等势面。

(c)规定:画等势面(或线)时,相邻的两等势面(或线)间的电势差相等。这样,在等势面(线)密处场强较大,等势面(线)疏处场强小。

35.电势差Ⅱ

电场中两点的电势之差叫电势差,依教材要求,电势差都取绝对值,知道了电势差的绝对值,要比较哪个点的电势高,需根据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的正负判断,或者是由这两点在电场线上的位置判断。

36.匀强电场中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Ⅰ

场强方向处处相同,场强大小处处相等的区域称为匀强电场,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等距的平行线,平行正对的两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后,在两极之间除边缘外就是匀强电场。

=,公式中的d是沿场强方向上的距离。在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场强之间的关系是U Ed

在匀强电场中平行线段上的电势差与线段长度成正比

37.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Ⅱ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综合了静电场和力学的知识,分析方法和力学的分析方法基本相同:先分析受力情况,再分析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平衡、加速或减速,是直线还是曲线),然后选用恰当的规律解题。

(2)在对带电粒子进行受力分析时,要注意两点:

a 要掌握电场力的特点。如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不仅跟场强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还与带电粒子的电量和电性有关;在匀强电场中,带电粒子所受电场力处处是恒力;在非匀强电场中,同一带电粒子在不同位置所受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可能不同。

b 是否考虑重力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α粒子、离子等除有要说明或明确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考虑重力(但并不忽略质量)。带电颗粒:如液滴、油滴、尘埃、小球等,除有说明或明确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能忽略重力。

(3)、带电粒子的加速(含偏转过程中速度大小的变化)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功能之间的转化过程。解决这类问题,可以用动能定理,也可以用能量守恒定律。

如选用动能定理,则要分清哪些力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是恒力功还是变力功?若电场力是变力,则电场力的功必须表达成W qU ab ab =,还要确定初态动能和末态动能(或初、末态间的动能增量)

如选用能量守恒定律,则要分清有哪些形式的能在变化?怎样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能量守恒的表达形式有:

a 初态和末态的总能量(代数和)相等,即E E 初末=;

b 某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一定等于其它形式能量的增加,即??E E 减增=

c 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增量的代数和??E E 120++=……;

(4)、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类平抛的偏转问题。

如果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 0垂直于场强方向射入匀强电场,不计重力,电场力使带电粒子产生加速度,作类平抛运动,分析时,仍采用力学中分析平抛运动的方法:把运动分解为垂直于电场方向上的一个分运动——匀速直线运动:v v x =0,x v t =0;另一个是平行于场强方向上的分运动——匀加速运动,v at a qU md

y ==,,y qU md x v =1202(),粒子的偏转角为tg v v qU mv d y x ?=

=002。 经一定加速电压(U 1)加速后的带电粒子,垂直于场强方向射入确定的平行板偏转电场

中,粒子对入射方向的偏移y qU L mdv U L dU ==124220222

1

,它只跟加在偏转电极上的电压U 2有关。当偏转电压的大小极性发生变化时,粒子的偏移也随之变化。如果偏转电压的变化周期远远大于粒子穿越电场的时间(T >>L v 0

),则在粒子穿越电场的过程中,仍可当作匀强电场处理。

应注意的问题:

1、电场强度E 和电势U 仅仅由场本身决定,与是否在场中放入电荷 ,以及放入什么样的检验电荷无关。

而电场力F 和电势能ε两个量,不仅与电场有关,还与放入场中的检验电荷有关。 所以E 和U 属于电场,而F 电和ε属于场和场中的电荷。

2、一般情况下,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和电场线并不重合,运动轨迹上的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速度方向,电场线上一点的切线方向反映正电荷的受力方向。物体的受力方向和运动方向是有区别的。

只有在电场线为直线的电场中,且电荷由静止开始或初速度方向和电场方向一致并只受电场力作用下运动,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粒子的运动轨迹才是沿电力线的。

如图所示:

38.电容器电容Ⅰ

(1)两个彼此绝缘,而又互相靠近的导体,就组成了一个电容器。

(2)电容: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

a 定义式:C

Q

U

Q

U

==()

?

?

,即电容C等于Q与U的比值,不能理解为电容C与Q成

正比,与U成反比。一个电容器电容的大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因素决定的,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无关。

b 决定因素式:如平行板电容器C

S

kd

=

ε

π4

(不要求应用此式计算)

(3)对于平行板电容器有关的Q、E、U、C的讨论时要注意两种情况:

a 保持两板与电源相连,则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U不变

b 充电后断开电源,则带电量Q不变

(4)电容的定义式:C

Q

U

=(定义式)

(5)C由电容器本身决定。对平行板电容器来说C取决于:C

S

Kd

=

ε

π4

(决定式)

(6)电容器所带电量和两极板上电压的变化常见的有两种基本情况:

第一种情况:若电容器充电后再将电源断开,则表示电容器的电量Q为一定,此时电容器两极的电势差将随电容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种情况:若电容器始终和电源接通,则表示电容器两极板的电压V为一定,此时电容器的电量将随电容的变化而变化。

39.示波管Ⅰ

扫描电压与信号电压的周期相同时,在荧光屏上得到待测信号在一个周期内随时间变化的稳定图象。

扫描电压图象(U X—t图自己画一下)

40.电流电动势Ⅰ

(1)形成电流的条件:一是要有自由电荷,二是导体内部存在电场,即导体两端存在电压。(2)电流强度: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电流强度:

I

q

t =。

(3)电动势:电动势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定义式为:

ε=W

q

。要注意理解:○1ε是由电源本身所决定的,跟外电路的情况无关。○2ε的物理意

义: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路中通过1库仑电量时电源所提供的电能或理解为在把1 库仑正电荷从负极(经电源内部)搬送到正极的过程中,非静电力所做的功。○3注意区别电动势和电压的概念。电动势是描述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物理量,是反映非静电力做功的特

性。电压是描述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物理量,是反映电场力做功的特性。

41.欧姆定律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Ⅱ

1、欧姆定律: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 U R

=,要注意: a :公式中的I 、U 、R 三个量必须是属于同一段电路的具有瞬时对应关系。

b :适用范围:适用于金属导体和电解质的溶液,不适用于气体。在电动机中,导电的物质虽然也是金属,但由于电动机转动时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也不能简单地由加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和电动机电枢的电阻来决定。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意义:描述了包括电源在内的全电路中,电流强度与电动势及电路总电阻之间的关系。

(2)公式:I R r =+ε

;常用表达式还有:εε=+=+'=-IR Ir U U U Ir ;。

3、路端电压U ,内电压U ’随外电阻R 变化的讨论:

闭合电路中的总电流是由电源和电路电阻决定,对

一定的电源,ε,r 视为不变,因此,I U U 、、'的变

化总是由外电路的电阻变化引起的。根据U r R =+ε

1,画出U ——R 图像,能清楚看出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

情形。

还可将路端电压表达为U Ir =-ε,以ε,r 为参量,

画出U ——I 图像。

这是一条直线,纵坐标上的截距对应于电源电动势,横

坐标上的截距为电源短路时的短路电流,直线的斜率大小等

于电源的内电阻,即tg βε

εε===I r r max 。 4、在电源负载为纯电阻时,电源的输出功率与外电路电

阻的关系是:

()()[]P IU I R R r R R r Rr R ===+=-+22

2224εε。由此式可以看出:当外电阻等于内电

阻,即R = r 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最大输出功率为P r max =

ε24,电源输出功率与外电

阻的关系可用P ——R 图像表示。

电源输出功率与电路总电流的关系是: ()P IU I Ir I I r r r I r ==-=-=--?? ??

?εεεε22242。显然,当I r =ε

2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且最大输出功率为:

P r

max =ε2

4。P ——I 图像如图所示。 选择路端电压为自变量,电源输出功率与路端电压的关系

是: P IU U r U r U r U r r U ==-?? ???=-=--?? ??

?εεεε1412222 显然,当U =ε2时,P r max =ε24。P ——U 图像如图所示。 综上所述,恒定电源输出最大功率的三个等效条件是:(1)外电阻等于内电阻,即R r =。

(2)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的一半,即U =ε

2。(3)输出电流等于短路电流的一半,即

I I r

m ==22ε。除去最大输出功率外,同一个输出功率值对应着两种负载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负载电阻大于内电阻,另一种情况是负载电阻小于内电阻。显然,负载电阻小于内电阻时,电路中的能量主要消耗在内电阻上,输出的能量小于内电阻上消耗的能量,电源的电能利用效率低,电源因发热容易烧坏,实际应用中应该避免。

同种电池的串联:

n 个相同的电池同向串联时,设每个电池的电动势为ε,内电阻为r ,则串联电池组的总电动势εε总=n ,总内电阻r nr 总=,这样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表示为I n R nr =

+ε 42.电阻定律Ⅰ 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定义式R U I

=;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S 成反比,跟导体的材料有关,即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决定式R L S

=ρ;公式中L 、S 是导体的几何特征量,ρ叫材料的电阻率,反映了材料的导电性能。按电阻率的大小将材料分成导体和绝缘体。

对于金属导体,它们的电阻率一般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对电阻率增大,导体的电阻

也随之增大,电阻定律是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也只有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才能使用。

将公式R

U

I

=错误地认为R与U成正比或R与I成反比。对这一错误推论,可以从两

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电阻是导体的自身结构特性决定的,与导体两端是否加电压,加多大的电压,导体中是否有电流通过,有多大电流通过没有直接关系;加在导体上的电压大,通过的电流也大,导体的温度会升高,导体的电阻会有所变化,但这只是间接影响,而没有直

接关系。第二,伏安法测电阻是根据电阻的定义式R

U

I

=,用伏特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

用安培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从而计算出电阻值,这是测量电阻的一种方法。43.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实验、探究)Ⅱ

电阻的测量:

(1)伏安法: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R

U

I

=,测量电路有安培表

内接或外接两种接法,如图甲、乙:

两种接法都有系统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为:当采用安培表内接电路(甲)时,

由于安培表内阻的分压作用,电阻的测量值R U

I

U U

I

R R R

x A

x A x

内==

+

=+>;当采

用安培表外接电路(乙)时,由于伏特表的内阻有分流作用,电阻的测量值

R

U

I

U

U

R

U

R

R R

R R

R

x V

x V

x V

x

==

+

=

+

<,可以看出:当R R

x A

>>和R R

V x

>>时,电阻的

测量值认为是真实值,即系统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为了确定实验电路,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是比值法,若R

R

R

R

x

A

V

x

>时,通常认为待测电阻的阻值较大,安培表的分压作用可忽略,

应采用安培表内接电路;若R

R

R

R

x

A

V

x

<时,通常认为待测电阻的阻值较小,伏特表的分流作

用可忽略,应采用安培表外接电路。若R

R

R

R

A

V

=时,两种电路可任意选择,这种情况下的

电阻R

0叫临界电阻,R R R

A V

=,待测电阻R

x

和R

比较:若R

x

>R

时,则待测电阻

阻值较大;若R

x

时,则待测电阻的阻值较小。

二是试接法:在R A 、R V 未知时,若要确定实验电路,

可以采用试接法,如图所示:如先采用安培表外接电路,

然后将接头P 由a 点改接到b 点,同时观察安培表与伏特

表的变化情况。若安培表示数变化比较显著,表明伏特表分流作用较大,安培表分压作用较小,待测电阻阻值较大,

应采用安培表内接电路。若伏特表示数变化比较显著,表明安培表分压作用较大,伏特表分流作用较小,待测电阻阻值较小,应采用安培表外接电路。

(2)欧姆表:欧姆表是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制成的。

a .欧姆表的三个基准点。

如图,虚线框内为欧姆表原理图。欧姆表的总电阻

R R R r z g =++,待测电阻为R x ,则

I R R r R R R x g x z x =+++=+ε

ε,可以看出,I x 随R x 按双

曲线规律变化,因此欧姆表的刻度不均匀。当R x =

0时,I R I x z g ==ε

——指针满偏,停在0刻度;当R x =∞时,I x =0——指针不动,停在电阻∞

刻度;当R R x z =时,I R I x z g =

=ε212——指针半偏,停在R z 刻度,因此R z 又叫欧姆表的中值电阻。如图所示。

b .中值电阻R z 的计算方法:当用R ?1档时,R z =εI g ,即表盘中心的刻度值,当用

R n ?档时,R nR z z '=。

c .欧姆表的刻度不均匀,在“∞”附近,刻度线太密,在“0”附近,刻度线太稀,在“R z ”附近,刻度线疏密道中,所以为了减少读数误差,可以通过换欧姆倍率档,尽可能使指针停在中值电阻两次附近13

3R R z z —范围内。由于待测电阻虽未知,但为定值,故让指针偏转太小变到指在中值电阻两侧附近,就得调至欧姆低倍率档。反之指针偏角由太大变到指在中值电阻两侧附近,就得调至欧姆高倍率档。

44.电阻的串联与并联Ⅰ

(1)串联电路及分压作用

a :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电路各部分电压之和。

b :串联电路重要性质: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 总 = R 1 + R 2 + …+ R n ;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功率的分配规律: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各个电阻消耗的电功率跟各个电阻的阻值成正比,即:U U R R U U R R P P R R P P R R n n n 121212121====或;或总总总总

; c :给电流表串联一个分压电阻,就可以扩大它的电压量程,从而将电流表改装成一个伏特表。如果电流表的内阻为R g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I g ,用这样的电流表测量的最大电压只能是I g R g ;如果给这个电流表串联一个分压电阻,该电阻可由U I R R I g g

g -=串或

R n R g 串=-()1计算,其中n U I R g g

=为电压量程扩大的倍数。 (2)并联电路及分流作用

a :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各并联支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并联支路的总电压;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b :并联电路的重要性质: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R R R R n

并…=+++-()111121;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与电功率的分配规律:并联电路中通过各个支路电阻的电流、各个支路电阻上消耗的电功率跟各支路电阻的阻值成反比,即,

I I R R I I R R P P R R P P R R n n n n

12211221====或;或总总总总; c :给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就可以扩大它的电流量程,从而将电流表改装成一个安培表。如果电流表的内阻是R g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I g 。用这样的电流表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显然只能是I g 。将电流表改装成安培表,需要给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该电阻可由g g g g R n R R I I R I 1

1)(-=-=并并或计算,其中 n I I g =为电流量程扩大的倍数。 45.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探究)Ⅱ

用安培表和伏特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如图所示电路,用伏特表测出路端电压U 1,同时用安培表

测出路端电压U 1时流过电流的电流I 1;改变电路中的可变电阻,

测出第二组数据U I 22、;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方程组:

εε=+=+???U I r U I r 1122解之,求得ε=--=--?????

??I U I U I I r U U I I 2112211

221

上述通过两组实验数据求解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由于

偶然误差的原因,误差往往比较大,为了减小偶然因素造

成的偶然误差,比较好的方法是通过调节变阻器的阻值,测量5组~8组对应的U 、I 值并列成表格,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在U ——I 坐标系中标出各组数据的坐标点,作一条直线,使它通过尽可能多的坐标点,而不在直线上的坐标点能均等分布在直线两侧,如图所示:这条直线就是闭合电路的U ——I 图像,根据U Ir =-ε,U 是I 的一次函数,图像与纵轴的交点即电动势,图像斜率tg θ==??U I

r 。 46.电功 电功率 焦耳定律Ⅰ

电功和电功率: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少,电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此电功W = qU = UIt ,这是计算电功普遍适用的公式。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率P W t

UI ==,这是计算电功率普遍适用的公式。 电热和焦耳定律: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叫电热。Q = I 2 R t 这是普遍适用的电热的计算

公式。

电热和电功的区别:

a :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用电器以发热为目的,例如电炉、电熨斗、白炽灯等。

b :非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用电器以转化为热能以外的形式的能为目的,发热是不可避免的热能损失,例如电动机、电解槽、给蓄电池充电等。

在纯电阻电路中,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功等于电热,即W = UIt = I 2Rt =U R t 2

是通用的,没有区别。同理P UI I R U R ===2

2

也无区别。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路消耗的电能,即W = UIt 分为两部分:一大部分转化为热能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能(例如电流通过电

动机,电动机转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另一小部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电热Q = I 2R t 。这

里W = UIt 不再等于Q = I 2Rt ,而是W > Q ,应该是W = E 其他 + Q ,电功只能用W = UIt ,

电热只能用Q = I 2Rt 计算。

47.简单的逻辑电路Ⅰ

与门、或门、非门三种基本逻辑电路:

符号:

真值表:

48.磁场 磁感应强度 磁感线 磁通量Ⅰ

(1)、磁场

磁场是存在于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周围空间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

(1)磁场的基本特性——磁场对处于其中的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有磁场力的作用。

(2)磁现象的电本质——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的磁场都产生于电荷的运动,并通过磁场而相互作用。

(3)最早揭示磁现象的电本质的假说和实验——安培分子环流假说和罗兰实验。

(2)、磁感应强度

为了定量描述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受到磁场力F 跟电流强度I 和导线长度L 的乘积IL 的比值,叫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用公式表示是

B F IL

= 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小磁针N 极在该点所受磁场力的方向。

公式是定义式,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与产生磁场的磁极或电流有关,和该点在磁场中的位置有关。与该点是否存在通电导线无关。

(3)、磁感线

磁感线是为了形象描绘磁场中各点磁感应强度情况而假想出来的曲线,在磁场中画出一组有方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和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同,这组曲线就叫磁感线。磁感线的特点是:

磁感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都表示该点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磁感线密的地方磁场强,疏的地方磁场弱。

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 极到S 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从S 极到N 极,形成闭合曲线。 磁感线不能相交。

对于条形、蹄形磁铁、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画法必须掌握。

(4)、磁通量(φ)和磁通密度(B )

○1磁通量(φ)——穿过某一面积(S )的磁感线的条数。 ○

2磁通密度——垂直穿过单位面积的磁感线条数,也即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B S =φ ○

3φ与B 的关系 φ = BS cos θ式中S cos θ为面积S 在中性面上投影的大小。 ○

4公式φ = BS cos θ及其应用 磁通量的定义式φ = BS cos θ,是一个重要的公式。它不仅定义了φ的物理意义,而且还表明改变磁通量有三种基本方法,即改变B 、S 或θ。在使用此公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公式的适用条件——一般只适用于计算平面在匀强磁场中的磁通量。

(2)θ角的物理意义——表示平面法线(n )方向与磁场(B )的夹

角或平面(S )与磁场中性面(OO ')的夹角(图1),而不是平面(S )

与磁场(B )的夹角(α)。

因为θ +α = 90°,所以磁通量公式还可表示为φ = BS sin α (3)φ是双向标量,其正负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如平面法线的

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当磁感线沿相反向穿过同一平面时,磁通量等

于穿过平面的磁感线的净条数——磁通量的代数和,即

φ = φ1-φ2

49.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Ⅰ

用安培定则判定

通电直导线周围: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环绕的方向。

通电线圈周围磁场:让右手弯曲的四指与环形电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50.安培力 安培力的方向Ⅰ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叫做安培力。

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定: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51.匀强磁场中的安培力Ⅱ

如图所示,一根长为L 的直导线,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且与B 的夹角为θ。当通以电流I 时,安培力的大小可以表示为F = BIl sin θ

式中θ为B 与I (或l )的夹角,B sin θ为B 垂直于I 的分量。在B 、I 、L 一定时,F ∝ sin θ. 当θ = 90°时,安培力最大为:F m = BIL

当θ = 0°或180°时,安培力为零:F = 0

应用安培力公式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安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B 、I 所决定的平面,即一定垂直B 和I ,但B 与I 不一定垂直(图3)。

第二、弯曲导线的有效长度L ,等于两端点连接直线的长度(如图4所示)相应的电流方向,沿L 由始端流向末端。

所以,任何形状的闭合平面线圈,通电后在匀强磁场受到的安培力的矢量和一定为零,因为有效长度L = 0。

公式的适用条件——一般只运用于匀强磁场。

52.洛仑兹力 洛仑兹力的方向Ⅰ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称为洛仑兹力。

洛仑兹力的方向依照左手定则判定: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使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运动的正电荷在磁场中所受洛仑兹力的方向。

53.洛仑兹力公式Ⅱ

f = Bqv sin θ

54.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Ⅱ

在不计带电粒子(如电子、质子、α粒子等基本粒子)的重力的条件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有三种典型的运动,它们决定于粒子的速度(v )方向与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方向的夹角(θ)。

(1)当v 与B 平行,即θ = 0°或180°时——落仑兹力f = Bqv sin θ = 0,带电粒子以入射速度(v )作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s = vt

(2)当v 与B 垂直,即θ = 90°时——带电粒子以入射速度(v )作匀速圆周运动,四个基本公式 :

向心力公式:BqV m V R

=2

轨道半径公式:R mV Bq P Bq

== 周期、频率和角频率公式:T R V m Bq =

=22ππ f T Bq m T f Bq m =

====1222πωππ 动能公式:()E mV P m BqR m

K ===1222222

T 、f 和ω的两个特点

第一、T 、 f 的ω的大小与轨道半径(R )和运行速率(V )无关,而只与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和粒子的荷质比(q/m )有关。

第二、荷质比(q/m )相同的带电粒子,在同样的匀强磁场中,T 、f 和ω相同。

(3)带电粒子的轨道圆心(O )、速度偏向角(φ)、回旋角(α)和弦切角(θ)。 在分析和解答带电粒子作匀速圆周运

动的问题时,除了应熟悉上述基本规律之

外,还必须掌握确定轨道圆心的基本方法

和计算?、α和θ的定量关系。如图6所示,

在洛仑兹力作用下,一个作匀速圆周运动

的粒子,不论沿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

向,从A 点运动到B 点,均具有三个重要

特点。 第一、轨道圆心(O )总是位于A 、B

两点洛仑兹力(f )的交点上或AB 弦的中垂线(OO ')与任一个f 的交点上。

第二、粒子的速度偏向角(?),等于回旋角(α),并等于AB 弦与切线的夹角——弦切角(θ)的2倍,即? = α = 2θ = ω t 。

第三、相对的弦切角(θ)相等,与相邻的弦切角(θ' )互补,即θ + θ' = 180°。

55.质谱仪 回旋加速器Ⅰ

质谱仪主要用于分析同位素, 测定其质量, 荷质比和含量比, 如图所示为一种常用的质谱仪, 由离子源O 、加速电场U 、速度选择器E 、B 1和偏转磁场B 2组成。

同位素荷质比和质量的测定: 粒子通过加速电场, 根据功能关系, 有12

2mv qU =。粒子通过速度选择器, 根据匀速运动的条件: v E B =

。若测出粒子在偏转磁场的轨道直径为d

,

则d R mv B q mE B B q

===222212, 所以同位素的荷质比和质量分别为q m E B B d m B B qd E ==221212;。 回旋加速器Ⅰ

1.回旋加速器是利用电场对电荷的加速

作用和磁场对运动电荷的偏转作用来获得高

能粒子的装置.

2.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1)磁场的作用:带电粒子以某一速度

垂直磁场方向进入匀强磁场时,只在洛伦兹

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其中周期和速率

与半径无关,使带电粒子每次进入D 形盒中

都能运动相等时间(半个周期)后,平行于

电场方向进入电场中加速.

(2)电场的作用:回旋加速器的两个D 形盒之间的窄缝区域存在周期性变化的并垂直于两D 形盒直径的匀强电场,加速就是在这个区域完成的.

(3)交变电压:为了保证每次带电粒子经过狭缝时均被加速,使之能量不断提高,要在狭缝处加一个与T =2πm/qB 相同的交变电压.

1.D 形金属扁盒的主要作用是起到静电屏蔽作用,使得盒内空间的电场极弱,这样就可以使运动的粒子只受洛伦兹力的作用做匀速圆周运动.

2.在加速区域中也有磁场,但由于加速区间距离很小,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加速过程的影响很小,因此,可以忽略磁场的影响.

3.设D 形盒的半径为R ,则粒子可能获得的最大动能由qvB =m R

v 2

得E km =22

1m mv =22221R m B q ?.可见:带电粒子获得的最大能量与D 形盒半径有关.由于受D 形盒半径R 的限制,带电粒子在这种加速器中获得的能量也是有限的.为了获得更大的能量,人类又发明各种类型的新型加速器.

例:已知回旋加速器中D 形盒内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1.5 T ,D 形盒的半径为R = 60

cm ,两盒间电压u =2×104 V ,今将α粒子从近于间隙中心某处向D 形盒内近似等于零的初

速度,垂直于半径的方向射入,求粒子在加速器内运行的时间的最大可能值.

解析:带电粒子在做圆周运动时,其周期与速度和半径无关,每一周期被加速两次,每次加速获得能量为qu ,只要根据D 形盒的半径得到粒子具有的最低(也是最大)能量,即可求出加速次数,进而可知经历了几个周期,从而求总出总时间.

粒子在D 形盒中运动的最大半径为R

则R =mv m /qB ?v m =RqB/m

则其最大动能为E km =m R q B mv m 2/2

12222= 粒子被加速的次数为n =E km /qu =B 2qR 2/2m -u

则粒子在加速器内运行的总时间为

t =n ·u

BR qB m u m qR B T 2222

22ππ=??= =4.3×10-5

s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及题型总结

第五章曲线运动 一、知识点 (一)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二)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 (三)曲线运动的分类:合力的性质(匀变速:平抛运动、非匀变速曲线:匀速圆周运动) (四)匀速圆周运动 1受力分析,所受合力的特点:向心力大小、方向 2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文字、定义式) 3向心力的公式(多角度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五)平抛运动 1受力分析,只受重力 2速度,水平、竖直方向分速度的表达式;位移,水平、竖直方向位移的表达式 3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五)离心运动的定义、条件 二、考察内容、要求及方式 1曲线运动性质的判断:明确曲线运动的条件、牛二定律(选择题)2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动态变化:熟练掌握匀速圆周运动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选择、填空) 3匀速圆周运动中物理量的计算:受力分析、向心加速度的几种表

示方式、合力提供向心力(计算题)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分运动与和运动的等时性、等效性(选择、填空) 4平抛运动相关:平抛运动中速度、位移、夹角的计算,分运动与和运动的等时性、等效性(选择、填空、计算) 5离心运动:临界条件、最大静摩擦力、匀速圆周运动相关计算(选择、计算)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一、知识点 (一)行星的运动 1地心说、日心说:内容区别、正误判断 2开普勒三条定律:内容(椭圆、某一焦点上;连线、相同时间相同面积;半长轴三次方、周期平方、比值、定值)、适用范围(二)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表达式、适用范围 2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成就 (1)计算中心天体质量 (2)发现未知天体(海王星、冥王星) (三)宇宙速度:第一、二、三宇宙速度的数值、单位,物理意义(最小发射速度、最大环绕速度;脱离地球引力绕太阳运动;脱离太阳系)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点篇一 一、力学 a) 运动学 参照系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相对速度 向量和标量向量的合成和分解 匀速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图像运动的合成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b)牛顿运动定律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惯性系的概念 摩擦力 弹性力胡克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 开普勒定律行星和人造卫星运动 惯性力的概念 c) 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力矩刚体的平衡条件重心

物体平衡的种类 d)动量 冲量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反冲运动及火箭 e)冲量矩质点和质点组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f) 机械能 功和功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与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 弹簧的弹性势能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g) 流体静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h)振动 简谐振动振幅频率和周期相位振动的图像 参考圆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i) 波和声 横波和纵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波的图像

波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驻波 声波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多普勒效应 2019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点篇二 二、热学 a) 分子动理论 原子和分子的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物体的内能 b)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c)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d)气体的性质 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普适气体恒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解释(定性) 理想气体的内能 理想气体的等容、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不要求用微积分运算) e) 液体的性质

关于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二物理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学好高二物 理的相关知识点尤其重要,下面是学而思的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1、e=1.610-19c;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高中基础物理知识点总结

物理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312123 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 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T S S V V V V t 2221212+=+== 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 ,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V V S 212222=+, V V S t 22 >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T S S V t 221 2+=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 1 4.匀变速直线运动,v 0 = 0时: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就会慢慢觉得物理公式比以前更难学习了,其实学透物理公式并不是难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公式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作为参考借鉴。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总结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s v= 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2022t v -v =as 3.中间时刻速度 02t t/2v +v v =v= 4.末速度v t =v o +at 5.中间位置速度s/2v 6.位移02122t/s=vt=v t+at =v t 7.加速度0t v -v a=t 以v o 为正方向,a 与v o 同向(加速)a >0;反向则a <0 8.实验用推论Δs=aT 2 Δs 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 ):m/s 加速度(a ):m/s 2 末速度(v t ):m/s 时间(t ):秒(s) 位移(s ):米(m )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 0t v -v a=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 图/v--t 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 o =0 2.末速度v t =gt 3.下落高度12 2h=gt (从v 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 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 =9.8≈10m/s 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012 2s=v t-gt 2.末速度v t = v o - gt (g =9.8≈10m/s 2 ) 3.有用推论v t 2 -v o 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 m =v o 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02v t=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就是35℃至42℃,每一小格就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得量程与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得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就是物质存在得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得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得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凝固点。晶体得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9、晶体与非晶体得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得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与凝固曲线图: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就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就是量度式,不就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与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带经典例题)

高中物理必修1 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随着新课标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1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汇总 一. 教学内容: 知识点总结 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gR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ω相同,A ω=C ω,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3.1km/s 。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F =G 2 2 1r m m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g =GM/r 2

说明: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r g G M R 02 = g g R R h R h ' () = +2 2 ——某星体半径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g =2 r GM 、r mv r GMm 2 2 = 、v = r GM 、 r mv r GMm 2 2 = =m ω2R =m (2π/T )2R 当r 增大,v 变小;当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v 1=r GM =gR gR 2 =GM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 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 ②竖直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合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相位,求?y t x y t gT v S T v x v t v v y gt v gt S v t g t v v g t tg gt v tg gt v tg tg == =====+=+== =2 0002 02 2 24 0222 00 1214 21 2αθα θ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v =g △t ,△p =mgt ⑦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x 轴上的x 2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10. 从倾角为α的斜面上A 点以速度v 0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B 点,求:S AB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认识物理 一、物理学研究的内容:现象、规律及产生原因。 包括:声、光、热、电、力等。分别概括知识点、举例子,并说明中考的重点难点。 二、物理学的特点 1、有趣 2、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 三、如何学好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举例:人—声带振动;风—空气振动;下雨刷刷声—液体振动;风吹树叶振动、电线振动发出声音;蚊子翅膀振动;敲鼓—鼓面振动;弹琴—琴弦振动;婵—腹部发生器;鸟—鸣管等等。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雨后,汇成一片大合唱,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声音记录的分类:1、机械振动:唱片(唱针振动)2、磁记录:磁带 3、光记录:光盘、DVD 二、声音的传播 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又叫发声体。 ⑵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举例子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的例子。 ①介质分类:气体、液体、固体(固体传声效果好,能量损失少,举例子)②真空不能传声

高一物理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基础概念 1、质点: ①定义: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替代物体,这个点叫质点。 ②能否视为质点的条件:当研究问题与物体形状和体积无关时或可忽略时,物体可看作是质点。 2、参考系: ①定义: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参考系。 ②参考系选择:选择是任意的,选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系叫惯性系,选匀变速、变速曲线等非静止和非匀速直线的物体为参考系叫非惯性系,高中物理一般选大地为参考系(为惯性系),所有运动物理量要相对同一参考系。 3、时间与时刻 4、路程:物体运动实际轨迹长度。 5、位移(矢量):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①大小:物体某段时间内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②方向:从物体某段时间内的起点指向终点。 6、矢量标量 矢量: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标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7、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①平均速度:物体位移与发生该段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方向为位移方向。 ②瞬时速度:很短时间或很短位移内的平均速度即为时刻速度,叫瞬时速度。方向为短位移方向或某点轨迹的切线方向。 ③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无方向是标量。 ④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8、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①定义: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是矢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②方向:由物体所受合力方向决定,即与合力方向同向,也和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方向同向。 t 123第1秒末 第2秒初 第2秒末 第3秒初 第3秒末 第4秒初

二、基础公式 1、匀速直线:vt x = 2、变速直线:t v x = {对匀变速直线有()v v v +=02 1 } 3、平均速度:t x v = 4、加速度: t v v a 0 -= 三、方法与题型总结 判断速度大小变化的方法: 1、速度加速若同向:速度增加喜洋洋。 2、速度加速若反向:速度减少泪汪汪。 3、速度加速若垂直:速率不变只改向。 第二章 直线运动 一、基础概念 1、运动轨迹与性质 2、常见运动性质概念 ①匀速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简称。 ②变速:专指速度变化(大小或方向或大小方向同时变化) ③加速:专指速度增加。 ④减速:专指速度减少。 ⑤匀变速(直线)曲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的(直线)曲线运动。 ⑥匀加速直线运动:指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增加。 ⑦匀减速直线运动:指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减少。 ⑧变加速(直线)曲线运动:指加速度(大小或方向)变化,轨迹有直线和曲线(如圆周运动)。 ⑨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只受重力(a=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⑩竖直上抛:初速度向上,只受重力(a=g ),任何一段时间均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五个运动量有对称性(即上升与落回抛出点大小对应相等) 二、基础公式 直线运动的五个物理量(两端两个状态量,中间过程三个过程量)和五个公式 机械运动 (即物体的运动)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变速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纯变速(即变加速)直线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减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曲线运动(如抛体运动) 变加速曲线运动(如圆周运动) 0v v a x t

高一物理力学 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物理期末知识点复习 专题一:运动学 【知识要点】 1.质点(A )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 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 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 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 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B A B C 图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