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涌水量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涌水量计算

涌水量计算

第三节、隧道洞室涌水量预测一、水文地质参数计算为取得计算洞室涌水量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钻孔提(抽)水试验,利用提水试验和抽水试验结果,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方法及相关计算公式,大部分按潜水非完整井计算出提水的渗透系数K 抽水,另外根据提水后的恢复水位与时间的关系,即s~t 关系计算出恢复的渗透系数K恢复,并参照当地岩性的渗透系数K ,将该三种方法求得的渗透系数K 值并结合钻探过程中冲洗液的消耗量,岩体的破碎性、岩性的矿物组成及充填胶结情况,给定一个建议的渗透系数K 值。

求得水文地质参数,其提水时K 值计算公式如下:K=22)lg (lg 733.0hH r R Q --ω 其中:K ——渗透系数(m/d )。

Q ——出水量(m 3/d )。

R ——影响半径(此值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二版表9-3-12查得) r ω——钻孔半径(m )。

H ——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

h ——抽水稳定时含水层的厚度(m )。

恢复水位计算渗透系数K 值公式如下:()212ln 25.3S St r H r K ωω+=(完整井)其中:K ——渗透系数(m/d )。

r ω——钻孔半径(m )。

H ——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

S 1——抽水稳定时的水位降深(m )。

S 2——地下水恢复时间t 后水位距离静止水位的深度(m )。

t ——水位从S 1恢复到S 2的时间(d )。

具体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见附表5:钻孔提(抽)水试验渗透系数(恢复水位)计算成果表。

二、洞室涌水量的估算方法 (一)、洞室涌水量的补给来源为了更准确预测隧道洞室涌水量,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绘,并分析洞室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含水岩性的空间分布、富水性,结合钻孔对地下深处地质情况的揭露,参考物探测井成果,我们认为隧道洞室涌水量的补给来源由以下几部分组成:a .洞室影响范围内汇集的大气降水渗漏补给量;b .洞室附近地下水的补给量(包含隧道上行线、下行线间含水层的静储量及洞室两侧地下水的侧向补给量);c .地表水流过洞室上方时的渗入补给量;d .地表水通过节理裂隙、断层破碎带给洞室的侧向补给量;e .断层破碎带导入洞室的地下水量。

降雨入渗法涌水量计算

降雨入渗法涌水量计算

二、涌水量的预测拟采用大气降水渗入量法对隧道进行涌水量计算1.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1+028-DK292+15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6;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33km2最大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6*1496.88*0.33= 216.56(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9(m3/m.d)。

正常涌水量为: Q= 2.74*α*W*A= 2.74*0.16*508.7*0.33=73.59(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07(m3/m.d)。

2. 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2+150-DK293+44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8;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79km2最大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8*1496.88*0.79= 583.23(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45(m3/m.d)。

正常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8*508.7*0.79= 198.2(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5(m3/m.d)。

3.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3+440- DK293+87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2;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的分析与对比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的分析与对比

该方法主要适合于在工程附近存在类似工程 的 ,
两 工程 水 文地 质 情况 比较接 近 的情 况 。所 以该 方 法 主 要 是 应 用 类 比的方 式 , 以 已经存 在 的 隧道 工 程 来 计算 需 要建 设 的隧道 工 程 。所 以该 方法 的计算 精 度 主要 由 拟 建 和 已建 工程 的 相似 度 , 相 似性 越 高 , 则 计算 的精 度
的地下水量的一种计算方法 , 该方法的参数较少 , 计算 方 法 也 比较 简单 , 所 以经 常应 用该 法 作 为 其 他 计 算方
法 的 验 证 或 者 是 进 行 区 域 性 地 下 水 储 蓄 量 的评 价 标
准 。计 算公 式如 下 :
Q 一2 . 7 4 a ・ W・ A 1 . 2 水 文地 质 比拟法 ( 3 )
Q — Q 告
, ’
( 4 )
( 5 )
F=B・ L, F =B ・ L
1 . 3 地 下水 动力 学法
该 方 法 是 一 种 常 规 的进 行 隧 道 涌 水 量 计 算 的 方 式, 通 过 对 介质 中地 下 水 动 力 学 的 基本 理 论 方 法 的研 究, 建 立 地下 水运 动 规 律 的基本 方 程 , 然后 运 用数 学 分
2 0 1 5 年第 1 O 期
西部 探矿 工程
1 6 9

隧道 与建设工程 ・
隧道 涌 水 量 预 测 方 法 的分 析 与对 比
钟 小 勇
( 福 建 省水 文地 质 工程地 质 勘察 研 究 院 , 福建 漳 J , I 、 I 3 6 3 0 0 0 )

要: 随着我 国隧道建设的不断发展 , 隧道 涌水量 问题仍是 隧道工程 中亟待解决的主要 问题。隧

隧道涌水量的预测

隧道涌水量的预测

隧道涌水量的预测摘要:通过对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以不同方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经分析对比,确定隧道最大涌水量,对隧道的设计、施工起到超前预防作用。

关键词:隧道涌水量,水文地质试验,渗透系数,汇水面积,降水入渗系数1前言隧道涌水量的计算,是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对于长-特长隧道,其数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设计、施工所采取的涌、排水措施。

本文通过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不同隧道涌水量计算的实例,讨论了隧道涌水量预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水文地质试验水文地质试验是隧道涌水量计算的关键一环,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场地条件,选用抽水、压水、注水及提水试验等方法。

下面仅就各种试验时应注意的问题介绍如下:2.1抽水试验1、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水位降深次数,一般进行3次,当勘探孔的出水量较小或试验时出水量已达到极限时,水位降深可适当减少,但不得少于2次。

2、当出水量和动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只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没有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判断为抽水试验稳定。

2.2压水试验1、压水试验宜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段压水方法,同一工程中试验段长度应保持一致。

2、试验段长度一般为5m,最长不得超过10m。

3、压水试验宜采用3个压力阶段,一般采用0.3Mpa、0.6 Mpa、1.0 Mpa。

4、压水试验中,每10min宜观测一次压水流量,每一压力阶段在流量达到稳定后延续1.5-2.0h即可结束。

2.3注水试验注水试验一般采用钻孔常水头注水法。

1、采用清水向孔内注水,当水位升高到设计的高度后,控制水头、水量保持稳定。

2、注水试验应进行3次水位升高,每次水位升高宜采用2、4、6m,间距不宜小于1m。

2.4提水试验提水试验采用定水位降深法。

1、单位时间内提水次数应均匀,提出的水量大致相等,并达到水位水量相对稳定。

2、水位水量每隔30min测定一次,计算出出水量,出水量波动值为±10%,水位波动范围10-20cm,即为稳定。

3、提水试验延续时间,应在水位、水量相对稳定后在进行4h即可结束。

降雨入渗法涌水量计算

降雨入渗法涌水量计算

二、涌水量的预测拟采用大气降水渗入量法对隧道进行涌水量计算1.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1+028-DK292+15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6;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33km2最大涌水量为:Q= 2.74*α*W*A = 2.74*0.16*1496.88*0.33= 216.56(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9(m3/m.d)。

正常涌水量为:Q= 2.74*α*W*A= 2.74*0.16*508.7*0.33=73.59(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07(m3/m.d)。

2. 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2+150-DK293+44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8;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79km2最大涌水量为:Q= 2.74*α*W*A = 2.74*0.18*1496.88*0.79= 583.23(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45(m3/m.d)。

正常涌水量为:Q= 2.74*α*W*A = 2.74*0.18*508.7*0.79= 198.2(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5(m3/m.d)。

3.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3+440- DK293+87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2;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降雨入渗法涌水量计算

降雨入渗法涌水量计算

二、涌水量的预测拟采用大气降水渗入量法对隧道进行涌水量计算1.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1+028-DK292+15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6;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33km2最大涌水量为:Q= 2.74*α*W*A = 2.74*0.16*1496.88*0.33= 216.56(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9(m3/m.d)。

正常涌水量为:Q= 2.74*α*W*A= 2.74*0.16*508.7*0.33=73.59(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07(m3/m.d)。

2. 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2+150-DK293+44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8;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79km2最大涌水量为:Q= 2.74*α*W*A = 2.74*0.18*1496.88*0.79= 583.23(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45(m3/m.d)。

正常涌水量为:Q= 2.74*α*W*A = 2.74*0.18*508.7*0.79= 198.2(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5(m3/m.d)。

3.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3+440- DK293+87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2;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隧道反坡排水的施工及涌水量的预测与计算_secret

隧道反坡排水的施工及涌水量的预测与计算_secret

隧道反坡排水的施工及涌水量的预测与计算摘要:通过对锦屏山隧道辅引3#施工支洞反坡排水的施工与突发事件的处理,介绍反坡排水的设计、施工、设备选型、施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

根据实例论述了隧道涌水量预测的思路、基本原理与方法,对隧道内涌水量的预测及预防有深切意义。

关键词:隧道反坡排水涌水量超前探测方法半经验半理论公式1、工程简介:1.1工程概况:辅引3#施工支洞是连接辅助洞与锦屏二级水电站的施工排水洞、4#、3#、2#、1#引水隧道的工程施工的一条重要施工支洞,是为确保2012年首台机组按期发电的重要措施之一。

斜井总长为1156.516m,最大坡度为11%。

该施工支洞穿越中部第五出水带,预计单点涌水量可能达300~500L/s;汇总水量在施工支洞开挖期间为1m3/s;该施工支洞投入使用后,在引水隧洞进行开挖期间,达1.5 m3/s。

1.2水文地质情况:锦屏山属裸露型深切河间高山峡谷岩溶区,主要接受大气层降水补给。

锦屏二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盐源、冕宁三县交界处的雅砻江干流锦屏大河湾上;雅砻江流域洪水主要由于暴雨形成,年平均最大流量8000m3/s,且河中泥沙较多。

工程区内碳酸岩盐约占90%,其余为碎屑岩和少量绿泥石片岩;在施工中最大突发水量是涉及施工安全和进度的重要水文地质问题,而对其预测又十分困难,对于施工中突发的涌水问题要采取提前探测,对中小涌水点采用“以堵为主,堵排结合”的方案以减少对环境影响并有利于施工。

1.3洞内主要涌水点:2、反坡抽排水总体方案:反坡抽排水系统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排结合、多道防线、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采用及时探、大水引、小水堵、接力排的措施,即探、引、堵、排相结合。

可控排放,择机封堵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的原则。

辅引3#支洞排水均为反坡排水,采用机械排水,设置多级泵站接力排水。

施工工作面采用移动式潜水泵抽水至就近的临时集水坑内,其余已施工段出水经临时排水沟引至集水坑内,由坑内潜水泵将水经管路接力性抽至洞口处经处理排放;考虑清淤和施工的方便性,在洞内右侧每40m设置一集水坑,并设置大功率水泵。

隧道涌水量自动计算表

隧道涌水量自动计算表

0.44
1
q=
2.51
0.07
0.89
0.38
0.28
0.26
1.18
0.46
2.51
0.13
0.1757 0.3382 0.0728 0.5428 0.3263 1.4558
1.394227969 0.546376227 0.840527594
0.619 2.096 0.342
0.863027113 1.145204572 0.287460437 2.295692122
217.0
13
6.5 1.317 80 6.5 0.125 686 6.5 0.341 48
0.1
225.7
13
6.5 2.229 56
0.1
217.0
13
6.5 0.148 288
0.1
232.3
13
6.5 0.255 61
该段可能涌水 量(m3/d)
75.362 19.290 7.422 23.490 35.503 95.532 105.378 85.980 16.386 124.813 42.482 15.548 647.185
静止水位至洞 底距离H
25 32 48 130 135 160 170 145 95 95 50 10
q=K[(H2-h2)/(Rr)+π(H-
h)/ln(4R/W)]
隧道排水沟深 R(隧道涌水 W隧道断面宽
q(m3/d*k 长度L
度h
影响半径)m 度
r=W/2 m)
(m)
0.1
225.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3
0.1
q=2*α
*K*H/ln(R/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