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岭地区隧道涌水量预测计算方法的应用分析

合集下载

涌水量预测计算方法

涌水量预测计算方法

涌水量预测计算方法一、前言在隧道建设施工中,涌水灾害是隧道建设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它不仅影响隧道建设的正常施工,且会波及到隧道建成后的安全运营。

因此,如何较为准确地预测隧道涌水量的大小,为隧道施工制定合理的防排水措施提供依据,成为众多岩土工程学者日益关注的课题之一。

隧道涌水的预测首先是从定性研究开始的,最早的预测只是通过查明隧道含水围岩中地下水的分布及赋存规律,分析隧道开挖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依据物探、钻探、水化学及同位素分析、水温测定等手段,确定地下水的富集带或富集区以及断裂构造带、裂隙密集带等可能的地下水涌水通道,并且用均衡法估计隧道涌水量的大小。

随着技术水平和施工要求的提高,基于定性分析的隧道涌水预测研究,发展成为隧道涌水的定量评价和计算,主要体现在隧道涌水位置的确定与涌水量预测两个方面。

在隧道涌水位置的确定方面,人们通过隧道围岩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定性分析,发展了随机数学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

在涌水量预测方面,人们根据隧道环境地下水所处地质体的不同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施工的方式及生产的要求等因素,提出了隧道涌水量计算的确定性数学模型和随机性数学模型两大类方法。

岩溶区隧道涌水研究必须要注重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 因为每一种方法、公式的提出都是基于地质条件的研究基础之上的。

岩溶区地质条件一向比较复杂, 从隧道施工期发生的比较严重的涌水事件来看,岩溶区易发生涌水地质条件可以分以下四类:⑴向斜盆地形成的储水构造;⑵断层破碎带、不整合面和侵入岩接触面;⑶岩溶管道、地下河;⑷其他含水构造、含水体。

以上只从宏观上列举了一些可能发生严重涌水的地质条件, 这是远远不够的, 对隧道涌水条件应进行详细研究, 这是其他隧道涌水研究工作的基础,必须予以重视。

[1]二、岩溶区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目前涌水量预测计算方法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1.进似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包括涌水量曲线方程(一般称Q-S曲线)外推法和水文地质比拟法2 种。

隧道涌水量预测计算方法探讨

隧道涌水量预测计算方法探讨

隧道涌水量预测计算方法探讨[摘要]从2种隧道涌水量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出发,讨论了其计算步骤、公式及适用条件。

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预测涌水量,有助于预警和制定施工对策。

以杭长铁路高岭隧道工程为例,采用水均衡法对隧道进行涌水量预测,然后对其涌水量进行评价和提出相应的工程建议,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字】高岭隧道;涌水量;预测;水均衡法1.引言有关隧道涌水量预测的研究已有近半个世纪,提出和发展了很多方法,但迄今为止无论是隧道正常涌水量,还是最大涌水量,都是依季节变化的,预测时误差较大,尚无成熟的理论和公认的准确计算方法。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1)水均衡法;(2)水文地质比拟法。

本文详细介绍了上述2种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计算步骤和计算公式,并以杭长铁路高岭隧道为例,对隧道的涌水量进行了预测,然后对其涌水量进行评价和提出相应的工程建议,为今后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2.水均衡法水均衡法指在一定范围内,水在循环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收入和支出相等,查明隧道施工段水的补给、排泄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施工段的涌水量。

水均衡法适用于地下水的形成条件较简单的施工地段,可宏观地、近似地预测隧道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水均衡法预测涌水量时,常分为地下径流模数法和大气降雨入渗法。

2.1地下径流模数法概念:指利用一个流域岩溶区内地下径流模数和补给面积,推求出该流域暗河径流总量,或以此评价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邻区暗河流域暗河径流量的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1)式中,Q为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涌水量(m3/d);M为地下径流模数(L/s·km2);F为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集水面积(km2)。

2.2大气降雨入渗法概念:通过大气降雨与地下水的关系,来反映最终下渗到达地下水的水量的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2)式中,Q为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涌水量(m3/d);η为岩溶水滞后系数,一般取0.15~0.60;α为降雨入渗系数,碳酸盐岩取0.307;X为日降雨量(mm);F为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集水面积(km2)。

隧道水害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

隧道水害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

隧道水害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总结了几种隧道涌水量预测的办法,并对水的损害程度做出了分级。

针对不同的损害等级提出了几种治理措施,希望对隧道防水设计和施工安全起到提示作用。

关键词:隧道工程;防排水;隧道水害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隧道水害一直难以解决,严重影响了隧道施工运营,降低了隧道结构使用寿命。

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山岭隧道居多且大多都建设在雨水丰沛的高山峡谷中,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给隧道的防水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隧道建成之后达不到预期的设计效果,过早的出现渗水、漏水等现象,提前了养护时间和养护成本,给国家带来了不小的财政负担,据统计我国高速公路系统一年的亏损额在5000亿元以上。

因此想办法降低水对隧道的损害,降低运营养护成本是目前刻不容缓的挑战。

1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隧道涌水量预测是降低水对隧道损害的前提,预测隧道涌水量辅以监测手段判断隧道可能发生的灾害如渗漏水、突水突泥等,在设计上指导工程师选取防排水参数可以有效降低隧道渗漏水的概率,在施工现场指导防排水施工以及做好灾害应对策略。

1.1 降水入渗法降水入渗法用于预测正常情况下的隧道涌水量,适用范围为埋深较浅的山岭隧道,同时也适用于岩溶隧道,根据隧道所处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并考虑地貌和植被影响根据经验选取合适的降水入渗参数,可以在宏观角度粗略的估算隧道正常情况下的涌水量。

计算公式如下:Q——隧道通过含水地段的正常涌水量(m3/d);T——降水入渗系数;W—S—年降水量(mm);A——隧道集水面积km2。

注:(1)2.74为换算系数;(2)T的选取参照《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测规范》。

1.2 地下径流模数法地下径流模数法适用于地表有一个或多个水系存在时同样也适用于岩溶地区的涌水量预测。

此方法的原理是根据大气降水给予地表水流量补给和地下河流量补给求出隧道通过区域的地下径流模数只需要再确定隧道的集水面积即可在宏观上粗略的求出隧道正常情况的涌水量,计算公式如下:其中M——地下径流模数(m3/(d·m));Q——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流量或降雨引起的地表径流流量(m3/d),宜选用枯水期;F——与地表水流量相当地表流域面积(Km2);其余符号同上。

数值模拟法在隧道涌水量预测中的应用

数值模拟法在隧道涌水量预测中的应用
涌 水 现象 ,给隧 道 施 工 带来 了严 重 影 响 , 甚 至 会 造 成
较 大 的经济 损 失和 人员 伤亡 。 在石 灰 岩地 区 ,隧道 涌
水 突水 现象 更 为常 见 , 对 其 进 行 预 测 与控 制 的研 究 显 得 尤 为重要 。 根 据对 已施工 的 铁 路 、 公 路 隧 道 涌水 实 际情 况 的
更加 复杂 化 , 不仅会 浪 费大 量 的人 力 、 物 力及 财力 , 而
铁 路线 路 中 , 有 相 当数量 都是 在 山 区修 建 , 而且 随 着现
代 勘测 施 工技 术 的不 断 发 展 与成 熟 , 大部 分 都 采 用 特 长 隧道 形式 。隧道 开 挖 后 , 由于 原 有 围 岩体 中地 下 水 的渗 流条件 受 到人 为 破 坏 , 所 以经 常 发 生较 大 规 模 的
且浪 费宝 贵 的建设 时 间 ; 另一方面 , 如 果 预 测 量偏 小 ,
则可 能使 工程 在施 工 过 程 中发 生 灾 难 , 甚 至 使 得 已建
初 步统 计 , 施工 前预 测 的涌 水 量 和 施 工 过程 中实 际涌
水 量相 差 小 于 2 0 % 的仅 占 1 5 %, 误 差在 2 0 % ~8 0 % 之 间的 占 6 0 %, 误 差超 过 8 0 %的达 2 5 % 以上 , 部 分 隧 道 的预测误 差 竞达 到数 十倍 。如襄渝 线 大 巴山隧 道预 计 涌 水量 为 4 . 1 4万 m / d , 施工 时最 大 涌水量 为 2 0 . 5 5
作者简介 : 徐承宇 , 男, 硕士研 究生, 研 究 方 向 为 工 程 地 质 学 。E—m a i l : 1 2 1 1 2 9 3 0 1 1 @q q . e o m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及其分析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及其分析

承压或潜 水含水 层 无 5 限深掌子面涌水量 (平 Q = 4 Krs 面) 承压或潜 水含水 层 无 πKrs 6 限深时掌 子面涌 水 量 Q = 2 (半圆形 ) πKM s 承压含水 层有限 降 深 4 Q = 7 ( 15 ~ 20m ) 时掌子面 π M - 1 + 2 ln 3 R r 2 M 涌水量 (平面 ) πKM sr 承压含水 层有限 降 深 2 Q = 8 ( 15 ~ 20m ) 时掌子面 3 R M + r ln - 1 2 M 涌水量 (半圆形 ) 承压或潜 水含水 层 隧 KH2 gL 9 道两侧边 墙单位 长 度 q = R 进水 说明 : q为两侧隧道单位长度涌水量 ; H g、 h s、 h g 分别为隧道以及 潜水位高度 ; R、 R s、 R g分别为影响半径 ; H为隧道顶板至河水面高度 ;
式中 : Q t 为隧道掌子面非稳定流涌水量 ; T 为导水系数 ; R 为距开挖面的距离 ;ξ 为 ( r处 ) 水位降深 ; P 为开挖面上水 的自喷压力 ; W 为水的比重 ; S 为储水系数 ; t为涌水经历的时
110
四川建筑 第 27 卷 6 期 200 7 1 12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9H 9n
r2
= Q ( t > 0)
( 7)
= z ( Βιβλιοθήκη > 0) = H2 ( r, z) ∈Ω
Γ =0
[收稿日期 ] 2007 - 01 - 19 [作者简介 ] 陶玉敬 ( 1982 ~ ) , 男 , 河南信阳人 , 硕士研

隧道涌水量的预测及其工程应用

隧道涌水量的预测及其工程应用

第23卷 第7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3(7):1150~11532004年4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April ,20042002年4月5日收到初稿,2002年7月10日收到修改稿。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72082)和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岩土工程)资助课题。

作者 王建秀 简介:男,31岁,博士后,主要从事隧道工程、新型支挡结构与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

隧道涌水量的预测及其工程应用*王建秀 朱合华 叶为民(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上海 200092)摘要 铁路、公路隧道穿越复杂富水地层时,宜采用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涌水量的计算。

涌水量的计算可采用正演和反演的方法,不能混为一谈。

结合工程实例分别采用正演和反演方法计算了隧道涌水量,得到本质上不同的结果。

计算结果表明,在施工前的预设计阶段,应采用正演的方法,采用经验类比、解析以及数值方法计算可能出现的涌水量;在隧道开始施工的动态设计阶段,则应根据采集的数据,采用反演的方法,分析和预测涌水量的变化,进而对预设计方案进行修正。

关键词 隧道工程,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涌水量计算,正演与反演分析分类号 U 45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4)07-1150-04FORWARD AND INVERSE ANALYSES OF WATER FLOW INTO TUNNELSWang Jianxiu ,Zhu Hehua ,Ye Weimin(Deptartment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Dynamic design and information-based construction are often adopted in deep buried tunnels in rocks abounding with in groundwater.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collected in the course is the flowrate of groundwater. The flowrate from the surrounding rock s is calculated by forward and inverse methods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ward and inverse analyses of water flow into tunnels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each ofter. At the pre-design stage ,the flowrate can be obtained by the forward method ,engineering judgement ,and numerical or analytical calculations. During the dynamic design-construction stage ,the flowrate can be obtained with the inverse approach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nd design.Key words tunnel engineering ,dynamic design ,information-based construction ,flowrate of groundwater ,forward and inverse analysis 1 隧道中的水害与隧道的动态设计铁路、公路隧道在穿越富水地层时,大多存在着涌水、突水以及高水压问题。

隧道涌水量的预测

隧道涌水量的预测

隧道涌水量的预测摘要:通过对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以不同方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经分析对比,确定隧道最大涌水量,对隧道的设计、施工起到超前预防作用。

关键词:隧道涌水量,水文地质试验,渗透系数,汇水面积,降水入渗系数1前言隧道涌水量的计算,是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对于长-特长隧道,其数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设计、施工所采取的涌、排水措施。

本文通过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不同隧道涌水量计算的实例,讨论了隧道涌水量预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水文地质试验水文地质试验是隧道涌水量计算的关键一环,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场地条件,选用抽水、压水、注水及提水试验等方法。

下面仅就各种试验时应注意的问题介绍如下:2.1抽水试验1、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水位降深次数,一般进行3次,当勘探孔的出水量较小或试验时出水量已达到极限时,水位降深可适当减少,但不得少于2次。

2、当出水量和动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只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没有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判断为抽水试验稳定。

2.2压水试验1、压水试验宜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段压水方法,同一工程中试验段长度应保持一致。

2、试验段长度一般为5m,最长不得超过10m。

3、压水试验宜采用3个压力阶段,一般采用0.3Mpa、0.6 Mpa、1.0 Mpa。

4、压水试验中,每10min宜观测一次压水流量,每一压力阶段在流量达到稳定后延续1.5-2.0h即可结束。

2.3注水试验注水试验一般采用钻孔常水头注水法。

1、采用清水向孔内注水,当水位升高到设计的高度后,控制水头、水量保持稳定。

2、注水试验应进行3次水位升高,每次水位升高宜采用2、4、6m,间距不宜小于1m。

2.4提水试验提水试验采用定水位降深法。

1、单位时间内提水次数应均匀,提出的水量大致相等,并达到水位水量相对稳定。

2、水位水量每隔30min测定一次,计算出出水量,出水量波动值为±10%,水位波动范围10-20cm,即为稳定。

3、提水试验延续时间,应在水位、水量相对稳定后在进行4h即可结束。

隧道涌水预测方法及防治对策浅究

隧道涌水预测方法及防治对策浅究

隧道涌水预测方法及防治对策浅究摘要:文章主要从隧道涌水突泥病害致灾机理出发,分别阐述了隧道涌水量的预测以及隧道涌水的防治对策,以期为行业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隧道涌水;预测;防治对策一、隧道涌水突泥病害致灾机理隧道的建设需要在地下展开,且规模较大,其会深远地影响到隧址区局部地质发展进程。

启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停滞消亡阶段是在岩溶发展中的几个阶段:1. 启动阶段化学溶蚀是主要的介质受地下水作用的形式,在狭小的水流通道内,地下水基本不具备机械搬运能力,导致了岩溶比较缓慢的发展。

在水流不断集中的正反馈机制的强化下,岩溶开始更快的演化。

若主体通道宽至5~50mm,则会出现紊流,地下水逐渐发挥出机械搬运能力,导致了岩溶的快速演化。

2.停滞消亡阶段由于水力坡度降低、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溶蚀能力越来越弱、直到消失,结果导致岩溶的基本不发育。

全新巨大泄水通道因开挖隧道而形成,岩溶管道不再阻塞而变得通畅,因角砾及泥沙混于岩溶管道地下水中,水的冲蚀作用极大,岩溶发展得到了加速,不再以化学溶蚀为主,而是步入到在地下水动力环境内化学溶蚀和机械侵蚀同时作用的迅速发展期。

比起化学溶蚀,机械侵蚀会更加强烈和快速。

由于岩溶管道受到冲蚀扩宽隧道空间内岩溶充填物和岩溶水的涌出被加剧,并存在着较远处岩溶充填物流向隧道空间的可能。

二、隧道涌水量的预测隧道施工后涌水量的预测方法主要有时间序列分析法、灰色理论和神经网络等。

隧道涌水量预测受很多非确定性因素(大气降水大小、地下水径流状况、地球表面汇流特性、水文地质边界特点)的干扰,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互相干扰,错综复杂,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所以如果采用确定性模型的预测结果往往是不准确的。

可以采用“黑箱”模型,用以类比存在水量、水质输入、迁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通过研究隧道涌水量历史观测结果的潜在发展趋势、发生时间和随机变化基本规律,从而构建了隧道涌水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通过在汕昆高速金花隧道这一工程实例应用中发现,预测序列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4.34%,反演系列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4.67%,其结果明基于该模型的隧道涌水量预测结果更为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t a t Re e r h p r o e : T e c lu a in o t r b rt g v l me fo t e f s r f t e fu d t n r c f sr c : s a c u p s s h a c lt f wae u si o u r m h s u e o h o n ai o k o o n i o mo n an t n e s a mat r t e f r e t d e . T e ta i o a n eg o n a e y a c meh d,u d r r u d u t i u n l i t o b u t r s id e h u h r d t n l u d r r u d w tr d n mi i to n ego n r n f smu a in u o i lt meh d, h d o o y o to y r lg meh d n r cp tt n t o a d p e i i i me h d a e o d f cs e a s o t e ao t o h v s me ee t b c u e f h mo e dl
紧, 勘探试 验 量小 的制 约 , 又不 具 备大 量采 集水 文地 质
1 12 非稳 定流计 算 ..
1 1 2 1 初 始 瞬时 涌水量 . ..
2r "mKh r 2

q l ■— nt an E
式 中 q — 0时 的隧道 涌 水量 (l/ ) — I d; l 含水 岩体 段渗透 系数 ( / ) md;
r — 以隧道 断 面换算 成等 价 圆的半 径 (n ; 0 — I)
2 — — 2=h 0 一 ;
m — 系数 , — 一般 取 0 8 。 .6 非 稳定 流计 算 图如 图 2所 示 。
1 涌水量预测常用的水文地质计算方法
常用的隧道涌水量预测水文地质计算方法有 4 种。
作者 简介 : 毛建安 , 6 年 出生 , 。 1 3 9 男 高级工程师 , 现任西安铁一院工程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 司副总工程师 。
第1 2期
毛建安 : 山岭地 区隧道涌水量预测计算方法 的应用分析
7 5
工程 实 践证 明 , 岭 地 区 隧道 基 岩 裂 隙水 的涌 水 山 量计 算 , 至今 仍 是一 项 需 要 不 断 深 入 研 究 的课 题 。 因 为, 基岩 裂 隙 水 具 有 非 均 质 、 项 异 性 和 三 维 流 的 特 各 征 。所 以 , 映基 岩 裂 隙水特 性 的水文 地 质计算 方 法 , 反 显 然 需要 很 多水 文地 质参 数 , 而且 , 些参 数是 不能 以 这 简单 方法 求 得 的 。 工程 设 计有 时 急需 水 文 地 质 参 数 数 据 , 受 工 期 但
g n r iain o o g n z d me i m e ou i n. e e a z to rh mo e ie d u r s lto l Re e r h o l son I r e o ma h r d cin o t rb r tn ou r l s d t he r a iu to s a c c ncu i s:n o d rt ke t e p e ito fwae u si g v l me moe co e o t e lst ai n,mo e r
21 0 1年 1 2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e 2 2 c 01
第 1 ( 19 2期 总 5 )
J OURNAL OF R L AY GI ER N S I TY AI W EN NE I G 0C E
N .2 Sr19 O 1 ( e. 5 )
文章 编 号 :0 6— 16 2 1 ) 2— 0 4— 6 10 20 (0 1 1 07 0
图 2 非 稳 定流 计 算 图
r 二
( 1 旦二
. r
采 公 为 Q碰 尺r l l ) 式 中 用 式 := I 一 。n
式中 Q — 隧道 稳定 涌 水量 ( d ; — m / )
g g一 t

() 3
g—— 随 时 间 t 化 单 位 长 度 的 递 减 涌 水 量 变 [l ( m) ; I / s・ ] l
Vo u e o o n a n Tu n l l m fM u t i n e
M AO in —a Ja n
( hn a w yFr uvya dD s nIs tt G o pLd X h , h n i 10 5 C ia C iaR i a i t re n ei tue ru t , in S ax 7 0 6 , hn ) l sS g ni
中 图分 类 号 : 42 1 U 5 .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Ap lc b e An l ss o lu a in M e h d f r Pr d ci n o a e p ia l ay i f Ca c l to t o o e ito fW tr Bur tn si g
度进行计算 ; 地下径流模数法 应以分析地貌 、 构造条件为基础 , 利用 有效汇水 面积预 测涌水量 ; 水文 学法具 有
宏观估算 作用 , 不宜用 于定量 评价 ; 条件具 备时 , 应建立数值模 型计 算方法 , 尤其 是三维流的数值模型计算 。
关键词 : 山岭隧道 ; 涌水量计算 ; 用分 析 应
g —— f 0时的 隧道初 始 涌水量 ( d ; = m / )
— —
由隧道 地段 钻 孔抽 水 试 验 取 得 的渗 透 系 数 ( / ) md;
— —
() 2
含水 岩体 段厚 度 ( ; m)
数据的条件。所以 , 必须寻求简单易行而又科学 、 符合 实 际 的涌 水 量计 算方 法 。为使 简 易 的计 算 数据 趋 于准 确, 应结合水文地质条件综合选取设计所需数据 , 采用 多种方法互相参照、 互相印证 , 使之涌水量 的预测计算 更 趋 于 实际 、 合理 。据 此 , 必须 对 涌水 量预 测计 算采 用 的公 式解 析 方法 的应用 条件 , 以及 存 在 的局 部 缺 陷 进 行深 入 的分 析 和修正 。
a d t e h d oo to a c o e t t oe,S ti u s i b e t e u e rt e q a t aie e a u t n n h y r lg meh d h s ma r si e r l y ma O i s n u t l o b s d f u n i t v ai .W h n a o h t v l o e h o dt n i l o b e h u r a t e c n i o sa lwa l ,t e n me c l d ls o l e e t l h d f rc c l t n,e p c al o e t l h t e 3 f w i i mo e h ud b sa i e a u a i b s o l o s e i y t sa i l l b s h D o n me ia d 1 u r l mo e . c
r a o a l n r ce t c,o o sd r t n o e s e g h r d ci n fc o ft e f s r n e a y e s n b e a d moe s i n i i f n c n i e ai ft t n t e u t a tro s u e a d t s mmer ft e o h r o h i h t o y h b u d r o d t n, t e c c l t n s o l e ma e f r t e se d o t h ac l s p r o i o t o o n ay c n i o i h a u ai h u d b d o h ta y f w wi t e p r e u e p st n me h d, t e l o l h i h c lu ain s o l e ma e f rt e n n—se d l w w t h s t o f c e tt a o f r l t h e i a in a d a c l t h u d b d h o o o t a y f i t e o moi c e in h te n o n s o t e r a st t n o h c i l u o
Ke r s y wo d :mo n an tn e ;c c lt n o trb rt gv lme p l a l n yi u ti u n l a uai f l o wae u si ou ;a pi be a a s n c l s
收稿 日期 :0 1 0—1 2 1 —1 3
山岭地 区 隧道 涌 水 量 预 测 计 算 方 法 的应 用 分 析。
毛 建安
( 西安铁一院工程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 7 06 ) 105
摘要: 研究 目的 : 山岭地 区隧道基岩裂 隙水 的涌水量计算 , 至今 仍是一项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的课 题 。传统的地 下水 动力学法 , 与实 践中应用的地下径流模数法 、 水文学法 、 降水 入渗法均 经过模 型概化 , 以均质介质 进行 或 解析 , 显然存在一定 的缺 陷。 研 究结论 : 为使 涌水 量的预测计算更趋于实 际、 合理与科 学 。结合工 程实践认 为 , 在考虑 到裂隙 的折减 、 边界 条件 等的不对称性时 , 稳定 流宜采用分部叠加法计算 , 稳定流宜 选择符 合实际 的渗透系数 和含水层 厚 非
t c ne s o h tr—be rn tau ,te wae u t g v l me s o l e p e i td b sn h fe tv ac me t hik s ft e wae a g sr tm i h trb r i o u h u d b r d ce y u i g t e e fc ie c th n s n a e e h d rr un u o t o s u e n t e ba e o h n l ss t e tp g a h c a d sr cu a o i o s, r a wh n t e un e g o d r n f me h d i s d o h s ft e a a y i h o o r p i n tu t r c nd t n l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