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两篇)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内容概述】: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设计意图】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

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情境再现——感悟历史: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①依据: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PPT、音频视频材料收集等。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搜集所需要的材料,组织预习课前发放的学案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课前由老师审查。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二)新课探究过程:

一、风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革命的背景

(过渡)为什么20世纪,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掀起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呢?

【设计意图与目的】:让学生带着疑问与兴趣,进入学习状态(看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史料)。

合作探究一:结合大屏幕提供的材料和图片,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已成为大势所趋。

合作探究二:出示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材料,探讨革命兴起的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

师:为了有效地开展反清的民主革命活动,革命党人组建了许多革命团体,这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形成。有哪些革命团体呢?看屏幕思考:各革命团体在地域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是否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生答:这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互不统一,各自分散,这种状况不利于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清朝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为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设计意图与目的】: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涵盖古今中外、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政治与经济、思想与文化等多种因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

师:为了推动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孙中山把各个革命团体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这就是中国同盟会。

思考:为什么说同盟会是中国的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统一的机构、纲领、领导、共同的章程)

师:在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革命时机日趋成熟。

二、天翻地覆慨而慷——辛亥革命的进程

1、武昌起义

(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以视频概述起义过程。

(2)演示动态示意图,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概况。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想一想,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的是什么?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出示《临时约法》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其内容、特点、性质及影响。

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思考:(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师:(总结并进一步将问题推向深入)《临时约法》把人们对专制的痛恨和对民主的向往由理想转变成现实,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那么中国的民主政治命运又如何呢?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目。

【设计意图与目的】: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4、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

出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的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分析孙中山让位的原因。

【设计意图与目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史实,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法简化课本知识,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从中理解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过渡)尽管革命党人失去了政权,但并不等于说辛亥革命就完全失败了,更不等于说辛亥革命没有什么意义或是不该搞。

由此过渡到下一目。

三、中山伟业传千秋——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合作探究: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

演示以下四组材料,让学生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并通过演示加以归纳。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及评价辛亥革命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回答: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经济工业化。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复辟帝制不得人心。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4: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4,说明辛亥革命在哪个方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变化?

社会生活习俗变化。

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政治:政体变化。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③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⑥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设计意图与目的】:采用情境创设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而且领悟历史,感受现实。同时培养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整体分析与评价能力。

(三)课堂小结:(小组活动,每两组选择以下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并表达)

1、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认为辛亥革命的成败如何?

成功之处:历史功绩

失败含义: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课堂活动:情境:辛亥革命后,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在经历着一次历史性巨变。假如我是……,我的感受是……

角色:A工人B实业家或资本家C革命党人D立宪派和投机政客

E帝国主义F旧官僚(前清官员)G其他

要求:请同学们结成讨论小组,每位同学任选一角色来谈“你”身边的变化和感受,注意小组内的成员角色不要重复,发言要有史实依据。

3、课堂活动:以1911年10月——1912年3月任一重大历史事件为报导对象,以“民国的壮举”为题,以自身感受为内容,写一篇新闻评论。

【设计意图与目的】: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可以从多种角度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比如通过介绍学术争鸣、辛亥革命胜利说、失败说和有胜有败说,使学生能够既学会以史实支持观点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更深切地认识我们所说的历史是客观的真实和后人的主观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类所认识的历史只是客观历史的一个仿真品。

小结:(有时间的话播放《孙中山》片断,并总结: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的丰功伟绩将昭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设计意图与目的】:以此升华主题。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进程中所的作用和孙中山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精神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课重新整合了教材,理清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显中学历史课程体现公民教育的本质。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教学重点】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

阅读教材P62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大500多个,其中8次主要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年财政收入的19倍。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志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

(2)、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加速剂)

内外交困的清政府感到再也不能照原样统治下去了,便推行“新政”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新政的内容有: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但它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在实行的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但是它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在1906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共有23条,其中维护君上大全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了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的义务,但是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清政府又在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就占了7个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实际就是一个骗局。在“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后,清政府内部也是矛盾不断。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此时,要挽救民族危亡寻求中国的发展新道路,就必须彻底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上面我们讲到清政府在“新政”中有“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这就为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不断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条件、武器、中心、代表)

由于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中心是上海和日本东京。当时主要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代表人物)。这些新思想的的传播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条件。

【过渡】革命风潮是风起云涌,这样一来结果就是成立了一些革命团体。主要就是兴中会和同盟会。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成立时间是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性质)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之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同盟会:

时间是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政治纲领:(十六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两点就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创立民国(就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之所以说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因为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最迫切的要求>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主要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6)、军事基础: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同盟会的成立使得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同盟会的领导之下,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的有萍浏里起义、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教材重点介绍了黄花岗起义和四川保路运动。那么黄花岗起义是在什么时候呢?它对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黄花岗起义是由谁领导的啊?是黄兴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那么在1911年5月谁又展开了什么运动呢?是四川保路运动,那四川的保路运动又对革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由于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使湖北防务空虚,于是革命党人决定发动起义。

2、爆发:

但是在革命发动之前,由于文件泄漏,清政府派兵镇压,造成革命形势危急,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向清政府告捷,但是不到5个小时,起义在下层青年士兵的带动之下仓促爆发,由于双方实力相当,在加上革命党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一夜之间起义军就占领了武昌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武昌起义,也成为“双十革命”。武昌起义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并选举了都督,更改了国号。

(【问题】反清斗争在中部地区湖北武昌打开局面,那么武昌起义能够一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

【过渡】:

在湖北独立的影响下,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为了加强对各省革命力量的领导,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的第二目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采用五色旗,并且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过渡】1912年,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想一想,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的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讲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项最重要的法令,这就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主要规定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自由平等

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⑦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问题】在对临时约法有一个了解之后,你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性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意义)。民主宪法:都哪里体现了民主?

【过渡】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国革命党人终于建立了梦寐以求的民主共和国,但是这个共和国真正由革命党人掌权的是时间仅仅有2个多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讲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发展迅速,但全国政局混乱。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1、原因

(1)袁世凯:武力威胁,政治讹诈。势力强大——拥有北洋军阀,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全。(为什么说他奸诈呢?)奸诈——一面对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2)帝国主义各国: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军事威胁——英美德日等过军舰使进长江,炫耀武力;俄日两国屯兵我国东北,集结待命。外交上——他们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而以袁世凯出来统一南北作为成人中华民国的条件。在财政上,他们拒绝讲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临时政府,致使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军费极度困难。

(3)革命营垒:立宪派和旧官僚趁机攻击革命党人。(面对这些压力,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是如何做的呢?)孙中山被迫妥协。这一点也说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过程

过程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看书归纳【教材P65】

1912年2月,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灭亡

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加议院提出迟职

推举联合政府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3、结果:

辛亥革命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夜没有得打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业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四、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了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影响最深远的影响就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它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从这几个方面说辛亥革命是成功了。)

四、板书

一、武昌起义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5)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

同盟会:1905年东京

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纲领:“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民权、民生)】

(6)军事基础: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南京五色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特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势强、奸诈

②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③革命党营垒分化

2、过程

3、结果:革命失败了

四、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学反思】

一、收获

1.提高了认识:“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2.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3.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一些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适时地组织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失败及说明的问题,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加强了学生对党的热爱。

4.教学中重新整合了教材,理清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创设具体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史料,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显中学历史课程体现公民教育的本质。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5.注重学法指导。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引导学

生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在突破学习难点时运用讨论法,通过讨论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有待改进之处:

1.问题的设计应该再巧妙精致些,多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问题式教学的核心价值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认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既要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思考探究,又要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关注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但是个体的自主思考就会忽视,或者说是教师不太相信学生,不敢放手,往往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短,迫不及待的要提示学生。

3. 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太啰嗦,课堂气氛还不是特别活跃。

4.在反思、反馈评价过程中,虽然有设计评价的量表,但是这种单纯的数字表格很容易流于形式,反思的真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通过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参与讨论,是我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一个难点。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 2.新授(教学内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 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图二:外债剥削压榨得中国人民无法生活图。图三:列强瓜分中国图。 慈禧与她的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投影: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本总额达1亿多,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 材料三:同盟会及三民主义。 材料四:清政府新政图及内容。 材料五:黄花岗起义图 材料六:四川保路运动图 [合作学习]:当时中国是否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学生感悟]:通过分析处理,学生认识到经过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与不懈努力,革命所爆发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与军事等基础以及外部有利时机都已具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已经一触即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几则材料及图片,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爆发革命所应当具有的条件及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习一个材料,提升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之能力。(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

历史必修1第13课 辛亥革命(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 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2.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2.能力目标: 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 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运用: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 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四、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精选备课作业及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2 Word版含答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平邑实验中学岳胜 《走向共和》主题曲及导入 (走向共和)在学习之前,先请同学们听一段歌曲。这是叙述辛亥革命过程的电视剧《走向共和》的主题曲,请同学们思考:1.近代以来列强践踏分割我国的史实有哪些?仁人志士们为救国救民,做了哪些探索? (侵华史与抗争史)这些抗争和探索的结局如何?(失败)就在中华民族濒临灭亡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总标题)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分三个篇章 第一章图说辛亥—血雨腥风铸共和 (总图片)辛亥革命虽然成为历史,但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某辛亥革命纪念馆委托我选择了一部分反应辛亥革命过程的图片,请大家帮我给图片加上简介。这部分要求自主学习,可以把图片相关事件的要点在课本上划出来,注意语句的简洁与连贯。不要只说事件名称。 (手足同盟)通过同盟会的纲领,我们可以看出革命派斗争的政治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血雨腥风)武昌起义因为它在推翻帝制过程中的伟大意义而镶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缔造共和)这是革命的胜利果实。 (鹊巢鸠占)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 (记一记)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实际上已经掌握了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结合屏幕上的提示,再强化一下吧,比一比看谁记得快(读)。 (比一比) 第二章探寻辛亥—民主丰碑留史册 (题目—探寻辛亥)对于辛亥革命的结局我们要辩证看待:革命果实被窃取,民国有名无实,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但辛亥革命的丰碑不倒,让我们一起探索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吧。 (巨变)当时的社会的巨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探寻辛亥,看个究竟吧。 A.政治篇 (大纲)清政府为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我们看一下《钦定宪法大纲》对皇帝权力的规定,“预备立宪”有没有改变中国封建君主专制? (变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18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课型:新课 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一、追根溯源(背景)必然性偶然性 二、天翻地覆(成就) 1、中华民国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功绩 三、鹊巢鸠占(结果)

附材料: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材料4: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倡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5: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材料6:民国三年,戴季陶在旅途中遇一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也。”老农茫然惶然,连声曰:“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材料7:......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总。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 子,听说那邻村航船的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人样子了…… ——摘自鲁迅《阿Q正传》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篇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李 丽雯】 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 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 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 形势不断高涨。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 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 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 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 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 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学生虽然 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 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 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 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含答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课前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客观条件: A.《辛丑条约》的签订→危机的不断加深 B.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推动了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一些条件 2、主观条件: 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 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历史条件、思想武器、宣传中心、代表人物)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 重要阵地:和;代表人物:、和; 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④机关刊物:《》 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起义最为壮烈。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群众基础: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 年月日,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光复武汉三镇,史称“辛亥革命”。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临时大总统,以为国旗。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课堂问题探究】

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

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 计及实施 一、课前准备 (一)本课概述 《辛亥革命》是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3课。作为一场近代中国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走出了数千年循环轮回的历史旧轨,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就发生在我们武昌,因此对于武汉的学生来说,辛亥革命并不陌生,不少学生也参观过武昌的辛亥革命博物馆。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如何从历史中体会今天“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大武汉精神,尤其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为此,笔者以理科班执教的一堂公开课为蓝本,结合经验和反思,重新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设计。本着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糅合本校“两主四环”教学模式的精髓,笔者设计了本课导学案式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重大事件,通过学生对历史人物袁世凯的探究,体会民主化已经成为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时代强音。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清末改革,同盟会,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阅读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充分发掘历史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研读袁世凯培养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体会教材、材料的研读概括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多角度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民主化是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高中历史 第13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教材应该包括课标、教参、课本、学案以及各种参考资料。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3课的内容,从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 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是本册书中唯一反映资产阶级独立领导革命运动的内容,它上承《甲午中日战 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面向省级重点班高三的学生。这些学生通过2年多地学习,有自己的优势,例如,学习积极主动,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活跃等。但是他们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同时,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积极主动学习方面还需要提升。更不能将史论、史观和历史表述有机结合。 【识记】民主革命宣传家、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认识到中国的进步趋势不可阻挡。 【教学重点】: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导入新课: 视频: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 通过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2、新课讲授: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本专题主要采用学生阅读教材自学的方式完成,教师根据具体问题补充适当的史

(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通过学习本课,使同学把握孙中山创立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学问;使同学生疏到辛亥革命的宏大意义。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欢送查阅!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同学把握孙中山创立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学问;使同学生疏到辛亥革命的宏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立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看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 老师:对,是100周年。那同学们知道胡锦涛同志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

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老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奉献(同学答复:) 老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倾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月。现在就让我 们一起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 (二)叙述: 老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同学答复) 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同盟会。 (3)军事根底: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2、创立革命党:(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根底: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过程: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之际,趁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教案

第三单元第2课辛亥革命──人教版新课程必修1导学教程 高明爽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内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是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一结局出现的主观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1911年,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江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在20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满怀信心展望未来的时候,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有更多.更深的崇拜与感激。因此,学好这段历史,对于青年学生激发爱国之情和树立报国之志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网络构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两篇)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内容概述】: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设计意图】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 必修一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1)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 (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中外联系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史观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各种历史史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重点:通过史观的学习强化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功绩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历史史观如何熟练的应用历史学习。 四、课时安排和教具准备: 1课时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一首辛亥革命的诗歌导入,通过复习中国近代史从而指出中国当时的革命任务。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国旗:五色旗(1912~1928,中华民国国旗之一,红、黄、蓝、白、黑

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都城:南京 纪年:国号纪年“中华民国纪年” 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自由平等 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⑤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 ⑥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2)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_部优教案—《辛亥革命》

二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本课知识主要有,兴中会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意义。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分小组讨论辛亥革命最终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一部分人搜集资料,一部分人整理成文,一部分人制作课件,一部分人代表小组发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势而成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第二课。近代以来,面对日益深刻的民族危机,实现民族振兴和中华崛起是近代中国人的迫切愿望。辛亥革命是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爆发的。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各种政治力量,顺应历史发展大势,使这场伟大的革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中国历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对于高二的教学而言,本课教学所要关注的重点目标是如何提升学生在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的理性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意识,渗透多种史观和视野。其次再于运

高中历史_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课堂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积极体验感悟。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加深感悟。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空间,以促使学生继续进行课后的探究拓展。 2、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基于这一点本课侧重分析在20世纪初的中国,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民主政治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课按教学进程安排分成三个篇章教学,背景篇、过程篇、影响篇,为了推动民主革命的爆发,无数革命党人孜孜不倦的宣传,死而后已;为了建立民主政权,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了保卫民主政权,他们凭借过人的智慧与胆量和各种反对势力周旋不已,试图力挽狂澜。虽然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但是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历程。 <二>、学情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涉及,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认识却比较浅显。通过影视媒体的宣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并不一定科学。 另外,我校的学生基础非常薄弱,初中升高中考试中全县前3000名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在上课时必须从零开始,注意讲清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加强课堂落实。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这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这一单元的第四课,辛亥革命是近代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民主政治的尝试,促进中国近代化;革命精神浩气长存,反映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学习很有必要。 2、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进程和《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件的能力。 2、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教材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孙中山主要事迹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体会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和为中 国革命献身的精神,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课标确定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时局图》和民主革命家陈天华先生的《猛回头》来导入本课,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当时的艰难处境。 讲授新课 一、鸦片战争的原因 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过程 出示资料: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简表: 【设计意图】说明武昌起义的必然性:组织准备。 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创设情境。 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我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踵接;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兴中会章程》 【设计意图】说明武昌起义的必然性:民族危机。 出示资料: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陈天华《警世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出示资料:1895年广州起义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1900年惠州起义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孙中山 ——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山西出版集团2011:280 【设计意图】说明武昌起义的必然性:思想宣传。 出示图片:兴中会和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 出示资料: “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 2)同盟会一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D、政治纲领:驱除革^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E、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F、机关刊物:《民报》 G、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II。 5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课本63 页)最为壮烈||。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 兵达五六千人||。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6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 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

新军人川镇压||。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 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就在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 ||。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可以充分利用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掘本图所包含的历史 信息: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全国响应、南京政府、南北对立、台港澳的殖民化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新军炮 兵、步兵闻风响应||。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中华民国” ||。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潮 请学生边听讲边在课本中划出相关概况||。 (一)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南京 4、国旗:五色旗(旗面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 和) 5、纪元:公历||,民国纪年 6、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 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条件:①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助袁篡权||。 ②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如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 ||,袁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④袁世凯自身条件:拥有当时中国实力最大的北洋新军||,善于玩弄政治手腕||。 ⑤孙中山希望争取袁世凯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篡夺革命果实的呢? 2、步骤: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覆 灭;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 阅读教材P62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大500多个,其中8次主要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年财政收入的19倍。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志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