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筑美学也在不断地演变与融合。
本文将比较分析中西建筑美学的异同点,并探讨未来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建筑美学是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主观感受和审美体验。
中西建筑美学在风格、理念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同时也具有共性和相互借鉴之处。
通过比较中西建筑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理念,为未来的建筑实践提供借鉴。
二、中西建筑美学的异同点1、建筑风格中西建筑美学在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西方建筑则以石结构为主,强调立体、空间和线条的运用,追求雕塑般的效果。
2、建筑理念中西建筑美学在理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建筑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实用性和人情味。
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性,强调空间的利用和结构的合理性。
3、建筑价值观中西建筑美学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建筑美学强调和谐、适度,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而西方建筑美学则更强调个性、创新和独特性,追求标新立异的效果。
三、中西建筑美学的融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建筑美学也在不断地融合与发展。
这种融合不仅能丰富建筑设计的语言,还能为未来的建筑美学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融合方式:1、形式的融合未来的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西建筑美学的形式语言,将石结构、木结构、园林等元素进行巧妙地结合,形成一种既具有西方现代感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风格。
2、理念的融合在传承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基础上,可以融入西方建筑美学的先进理念。
例如,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创造出既环保又符合中国文化的建筑作品。
3、技术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建筑美学在技术方面的融合也成为了可能。
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再加工和再利用,使其符合现代建筑的性能需求;同时,也可以借鉴西方的高科技建筑材料和构造方式,为中国传统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摘要】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与景观呈现、装饰风格与细节处理,以及氛围营造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方园林在美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理念追求、风格特点、景观配置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园林艺术,同时也为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促进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景观呈现、装饰风格、细节处理、氛围营造、审美价值、影响、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中西方园林的背景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帝王贵族的园林别墅和皇家园林,如秦始皇陵园、唐代的大明宫园等,逐渐演变为宋代的私家园林和元明清时期的名胜园林。
这些园林以山水相间、假山迭峰、流水潺潺、假山瀑布等构造特色为主,注重塑造自然景致,以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园林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宫殿花园和公共休闲园,如阿维尼翁花园和潘赛斯花园等。
西方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逐渐发展出条理清晰、对称美丽的花园风格,以几何形状、修剪整齐的植物和水池为特色,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对称、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设计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2 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为美学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园林设计的灵魂。
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应该体现出美学的价值。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一直以来,中西方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东方的古老寺庙还是西方的现代建筑,它们都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展现了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建筑风格是中西方建筑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比如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 - 格拉斯哥的"格拉斯哥的麦金托什建筑风格",强调简洁、流线型和机械化的设计风格。
而东方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美感和精神内涵,如中国的传统园林和寺庙建筑,强调平衡和谐、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背景。
其次,中西方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建筑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建材,以实现大跨度和高层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更多地选用砖、木和青石等传统材料,以强调自然和温暖的触感。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常使用木材和琉璃瓦,这种材料的选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有助于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最后,中西方建筑的文化传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技术和创新,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讲究节奏和秩序,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这种文化传承在东方古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寺庙所展现的封建王朝和宗教信仰。
然而,尽管中西方建筑在风格、选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都注重功能性和空间利用效率,都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西方建筑中的生态建筑和东方建筑中的环境友好型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注。
总结来说,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材料选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中西方建筑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比较研究

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两种文化背景下建筑风格、设计理念、材料和技术的异同。
在历史背景下,西方建筑偏向现代主义风格,东方建筑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
当代建筑设计理念上,东方注重内在精神体现,而西方更偏向功能性和实用性。
建筑材料与技术方面,西方更注重先进科技应用,东方偏向手工技艺传承。
而在文化融合和城市规划方面,当代建筑师探索着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为城市创造独特的风貌。
最后总结出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异同点,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给出对建筑设计实践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东西方建筑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当代建筑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东西方建筑艺术比较研究、历史背景、当代建筑设计、建筑材料、文化融合、城市规划、异同点、发展趋势、建筑设计实践、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愈发频繁。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在这一背景下经历了诸多变革与发展。
东西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在当代社会中互相影响,共同塑造了现代城市的面貌。
对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西方建筑在历史发展上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与风格,如欧洲古典建筑以其华丽的装饰和对称构图而闻名,而中国古代建筑则注重气势磅礴的山水意境。
在当代,由于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全球化影响,东西方建筑风格日益交汇融合,产生了许多新颖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对比研究东西方建筑在设计理念、材料技术、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异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师们的创新思维和对于建筑艺术的理解,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推动全球建筑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1.2 研究意义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东西方建筑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风格特点,从而揭示出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因素。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一、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下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东西方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各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东西方建筑艺术进行比较与借鉴,探索其共同点和差异,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建筑表现形式以及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借鉴和互补。
二、东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中国建筑的传统: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点,其建筑风格独特,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
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空间布局讲究景观的布局和气派。
2. 日本建筑的特色:日本建筑注重建筑美学,追求简洁、优雅的风格,讲究内外兼修,强调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筑结构灵巧巧妙。
3. 印度建筑的特征:印度建筑以寺庙、陵墓为代表,注重宗教性和神秘感,建筑风格色彩斑斓、多姿多彩,雕刻精细、富丽堂皇。
三、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对称和比例,强调线条和几何形状,是西方建筑艺术的起源之一。
2. 罗马建筑:罗马建筑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壮丽气势和材料的运用,建筑风格宏伟壮丽,代表作品有斗兽场、庞贝城等。
3. 欧洲建筑:欧洲建筑在中世纪时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复杂多变,注重礼拜堂和教堂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性和神圣感。
四、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1. 建筑风格比较:东方建筑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建筑风格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西方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对称和比例,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2. 建筑原材料比较:东方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石头,注重材料的天然属性和环保性;西方建筑主要采用砖石结构,建筑材料以砖、石、钢铁等为主,注重材料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3. 建筑功能比较:东方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宁静、优美的空间氛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西方建筑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追求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构造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在中国建筑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等特色装饰。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比例美,通过飞檐、斗拱等装饰来突现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简洁和对称。
希腊柱式、拱门和尖顶等装饰成为西方建筑的特色。
除了装饰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庭院布局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内有天地之内的空间。
而西方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对话,大面积使用落地窗和露台,使室内外景观有机结合。
二、建筑结构中西方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料和木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采用石头、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通过砌筑或浇注实现建筑的坚固和稳定。
在建筑结构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虚实结合”,即将建筑分为实体部分和虚幻部分,在视觉上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感。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追求简约和实用,遵循“形式从功能而来”的原则。
三、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从屋顶上的装饰到院落布局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建筑被视为功能的延伸,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在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建筑注重庄重、威严和天地合一,强调层次感和象征意义;西方建筑则更加简约、实用和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和功能性。
中西古典建筑审美差异

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美的 建筑就是由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 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 构成的。
建筑色彩
4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方面,在五行学说的 影响下,色彩成为天意的象征,人们用色彩表示对自 然的尊重;另一方面,中国建筑的色彩被赋予了浓厚 的伦理观念,以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确定社会地 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的色彩缺 乏变化,虽然丰富,但是又显得单一,并形成了一定 模式。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 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土 耳 其 伊 斯 坦 布 尔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 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 叠加,占领着空间。
Hagia Sophia
叁
建筑的形体审美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 “ 线形
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
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 传 情 。
庄重严肃的 纪念型风格
清光绪二十年 广东广州陈家祠
雍容华丽的 宫殿型风格
亲切宜人的 住宅型风格
徽州民居
皖南民居
西方古典建筑朴实、庄重,雕饰宏伟。西方建 筑的装饰多以雕饰为主,雕饰包括雕刻和雕塑,以人 物、动物、植物为对象,采用石材进行雕琢,其形象 生动逼真,立体感强极强。 西方古典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 可以分为四类。
2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 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 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 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 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 筑中的普遍反映。
叁42Fra bibliotek建筑空 间布局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 开。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中国建筑 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 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 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论中西建筑审美差异

论中西建筑审美差异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
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一、材料的差异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
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是从不同材料起步。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
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二、建筑结构的差异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方法与逻辑。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比较而言,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
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
[摘要]中西方建筑,作为中西文化体系中的两种并行的艺术方式,无论是中国的传统建筑,还是西方的古典建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实际上是在走着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而今天,人类的文化进入了一个高度融会和整合的时代。
[关键词]审美中西建筑空间装饰
1、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把和谐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和审美追求。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和精髓。
古代中西虽都以和谐为审美理想,但两者的区别在于,西方和谐思想并没有把和谐作为价值观的最高准则,侧重的是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在形式的背后追求的是“人神之和”。
西方人以求真的科学态度,“以数为万物内在的质”,并用数的和谐来比附完美的神或上帝的形象。
因建筑是神的寓所,只有美的建筑,才能与完美的神相通,因而体现在建筑艺术中的比例、尺度、均衡、秩序等形式的和谐也就附着了神或上帝的灵光,成为人神以和的物化表征(如图1);中国人
图1 帕提侬陶立克柱
从现世的立场出发,则“以数为万物外在的象”,并衍生出天地和谐、美善调和的审美原则,进而用之于建筑艺术,因建筑是人的家园,数的和谐作为社会人政的辅助,也就比附了人世的和谐(如图2)。
所以,中西古代的和谐观,一是偏于科学的、物理的,重在求真;一是偏于人文的、心理的,重
图2 北京故宫俯瞰图
于求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中西古代建筑艺术的和谐美,也同样沾灌着这两方面不同的审美内涵。
2.、中西建筑的时空意识
建筑是划分空间的艺术,所以要谈中西建筑美的比较就要从中西对时空观念的不同理解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对时空观念的不同理解,使得中西传统建筑空间艺术在构成要素、组合方式与表达手法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
西方古代建筑
以单体建筑为主,类似于雕刻艺术(如图3),重视建筑物的外观造型和动感,其内部空间是相对静态的,因而在空间观念上表现出竖向、垂直、向
图3凡尔赛宫园林内雕塑
上的特征,有着浓厚的宗教狂热和神秘色彩,追求的是单体建筑的造型美。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以群体为主(如图1),类似于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建筑群空间的营构,其空间是在时间的节奏中流动的,是一种“可望”、“可行”、“可游”的空间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空间观念是横向的、平衡的,给人的审美感受则是舒缓的、直观的、世俗的,表现的是建筑空间的流动美。
3.中西传统建筑的审美尺度
欣赏中西传统建筑,无论是从建筑物的外观结构造型,还是从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比如,明清故宫以匍匐于大地的庞大建筑群体,象征着君权的绝对权威,给人的一种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美;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如图4)则以尖耸云端的单体造型,比附着神权对人的心灵统摄,给人一种心灵激荡、飞升超拔的美。
中西传统建筑在不同社会文化功能的影响和制约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尺度,即中国建筑的人的尺度和西
图4哥特式教堂
方建筑的神的尺度。
4、中西建筑的物质载体
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构,这已为大量的人类考古发现所证明。
但是,中国建筑始终对土木情有独钟,沿用了原始的木构结构(如图5),并保持了长期的一贯性和连续性,用土木谱写了一曲优美的乐章。
西方古代建筑则在人类文明的早
图5 中国木结构示意图图6吉萨高地上的金字塔
期就走上了石材发展的道路(如图6)。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材的梁架结构体系,使得中国建筑把木材运用得得心应手,把木材的装饰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西方古代以石为材的建筑结构也决定了对石材装饰的偏爱,从五种古典柱式到文
艺复兴时期的石雕以及巴洛克建筑装饰,都说明西方建筑装饰对石材的垂青。
5、中西建筑的装饰意匠
建筑装饰是追求美观的重要表现,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既与构成建筑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有关,也与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相联,所有这些,都使得中西古代建筑在装饰色彩、装饰图案和装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5.1装饰色彩的中西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一般比较平和,体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如图7),主要图7云南佛寺大殿内景
使用了黄色,而西方古代建筑的色彩装饰则显得比较热烈(如图8),映射出迷狂的宗教主题。
图8 西方镶嵌画
5.2装饰图案的中西对照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图案有下列特点:丰富的动植物图案装饰(如图9),奇妙的动植物纹样(如图10),独特的文字装饰(如图11)。
而西方古代建筑
图9寺庙建筑上的屋顶走兽图10 木门装饰图案图11紫禁城乾清宫内
的装饰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多彩,她的装饰图案比较具象化,多是直接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反复出现在柱头上忍冬草图案(如图13)就是如此。
图12 希腊罗马柱式比较图13 拜占庭式柱头装饰
5.3装饰手法的中西不同
中西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西
方古代建筑多以雕饰(石雕)为主(如图1),帕提侬神庙注重块面和形体,
图14山西大同九龙壁图15广州陈家祠堂外墙砖雕装饰
立体感较强。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则相对丰富,以突出图案的线条为主,由此构成平面或浮雕图案(如图14、15),除雕饰(主要是土雕、木雕和石雕)外,还有彩饰。
6、中西现代建筑的发展之路
6.1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
相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稳定与渐进,西方古代建筑的发展和变化剧烈得多,伴随着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是西方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异。
在建筑史上,西方建筑思想和设计观念曾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时代变革,这就是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再从现代建筑到后现代建筑的转折。
6.2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一脉相承的传统建筑形式。
知道鸦片战争前,在中国有了西方古代建筑的式样出现。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建筑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西建筑文化开始了实质性的融合。
80年代作为中国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加快了建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结语: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简略比较,可以看出,无论从建筑的物质层面还是文化内涵上,中西建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积淀,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格。
实际上,建筑作为一种人居的文化形态,作为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空间存在,怎样使人类生活的家园更加美好和温馨,才是中西建筑文化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安乐哲:《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沈福伟:《中西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6.沈福煦:《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