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合集下载

小议中西传统建筑空间差距

小议中西传统建筑空间差距

小议中西传统建筑空间差距1纵观世界建筑史,尤其是古代建筑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建筑体系,一是以中国古代建筑为代表的东方建筑体系;二是以欧洲古典建筑为代表的风格多变的西方建筑体系;三是以西亚为代表的综合东西方文化的伊斯兰教建筑体系.其中,东方和西方建筑体系具有较为广泛的世界影响,其建筑空间自成体系,泾渭分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空间的形成,都是产生它的那个文化的构成要素,相互融合和平衡的结果,建筑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们生活的多种需要,因而制约建筑空间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从而产生了不同特色的空间型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2物质技术状况物质技术状况是决定建筑空间特性的因素.最早人们是选择所处自然环境中容易搜寻到的材料来建造建筑的,并根据材料的性能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适应的结构形式,从而产生了相应的空间形式.这些空间形式随时间的推移被后世所继承.中国古代文化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当时当地盛产木材,所以木材就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于是,这种以木构架为承重骨架,其他材料作为围护部分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就逐步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对西方传统建筑而言,早在古埃及时期,许多建筑如陵墓神庙等就已经用石材建造了,而且取得非常高的成就.古代希腊和罗马都是地处地中海沿岸,这里地势崎岖,少开阔地和平原、石材资源十分丰富.虽说希腊早期的建筑也是木构架的,柱廊最初的形成就是因为要保护土坯墙面.但由于当地的气候湿润,木材很容易腐烂变质而且易燃.因此开始用陶片贴面作为保护,并逐渐演变为石质建筑,古罗马在继承古希腊建筑的基础上,发明了石拱券和砼技术,将石建筑推向了高峰,并由此形成了建立在石质建筑上的一切空间特征.3社会政治状况政治并非从来就有,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才产生了政治思想.建筑作为一种实用艺术,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与国家的政治状况密切相关,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变革.中国传统建筑的相对稳定性是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结构的相对稳定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虽然不断地改朝换代,但其社会形态没有本质的变化,只是不同的皇帝轮流执政.中国长期处于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皇权的绝对权威,这一切使得建筑缺乏变革的动力,因而因循守旧,拘泥于程式和规范,建筑旨在继承与发展,而较少出现质的飞跃.因此,木构架自产生至封建社会末期,一直是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型制;定型于汉代屋顶形式,一直是中国建筑历朝历代的沿用;周王城"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宫殿的"三朝五门制度",也一直被后代帝王沿用…….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得快速而多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性特色,这与其不同的社会政治状况密切相关.古代西方社会常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这为不同的地域文化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建筑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而绝少雷同,例如:古希腊建筑比例匀称,重视内外空间的过渡,这与当时实行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分不开;古罗马帝国时期追求帝国形象,因而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主要任务,这使得建筑空间力求达到宏伟与富于纪念性的效果;欧洲中世纪是神权至上的时期,其教堂建筑达到空间的辉煌;文艺复兴建筑提倡古罗马建筑风格,本质原因在于要借助古典主义来反对封建神权和建立自己的文化.4意识形态状况一个时代的建筑不仅与当时社会的物质状况和政治状况有关,在思想领域的各种意识形状也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的哲学原理.它影响、制约、指导以至决定人们对各种事物的具体认识和实践态度.古代的东方人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自汉代起大兴儒学,儒学倡导现实性和理性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东方建筑表现和谐之美.中国的皇帝就是"天子",是天人合一的象征,因此所有人都服从当朝的皇帝,非常具有现实性.这种观念体现在建筑空间的处理上时,建筑向平面展开,脚踏实地、平易、详细的生活空间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布局多以内向组合为特征,体现着"内省"的思想,表现内在的精神含蓄之美.大多数建筑都用廊或院墙围合起来,形成较为封闭的内部空间,在入口处还要以照壁来遮挡视线,与外界完全隔绝,同时院中有院,园中有园,充分体现了内敛性.在建筑群的内部,经常利用门、墙、廊、栏杆、漏窗、小径等空间处理手段,表现半藏半漏,若有若无的朦胧含蓄的意境.中国追求阴阳相和的空间,所以建筑平面的尺度不宜过大,以免阴气淤滞;空间不宜过高,以免阳气过重;空间不宜过于封闭,以免阳气54和阴气的沟通;建筑方位主要朝南,方便向阳纳风;建筑群平面展开,由尺度适宜的单体共同组成庭院,以免气在建筑群中流通自如…….西方古代社会对神权的崇拜一直都超过皇权,统治阶级也利用神权来加强统治,因此神权极其崇高.他们用最好的材料,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好的土匠,建造一座座名垂千古的神庙和教堂,以表达对神的崇拜和虔诚.宗教的"来世""彼岸"思想使建筑空间向高空垂直发展,将人们的灵魂引入天堂,体现对天国的向往.因而夸张的建筑造型和巨大的空间尺度显示着永恒与崇高;具有精密的几何性和高度技术性的穹顶、尖拱,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征服.尤其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空间,也是几何形,因为设计者认为艺术高于自然,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是绝对法则.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与西方传统建筑空间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在横向上,西方传统建筑同一时期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间形态,而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类型建筑,空间型制大致相同,只是在等级、尺度以及其他非空间特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却平缓而缓慢,较少发生剧烈的变化.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空间的形成,都由产生它的那个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来决定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虽然对外相对封闭,却在自己营造的小天地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形态、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这些不同都会在建筑空间上反映出来,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形态,它不仅满足着各民族各自活动的需要,而且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民族的象征,古典柱式象征着欧洲的传统文化,带有琉璃瓦的大屋顶的建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这种象征意义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影响颇深.建筑是一种文化,它强化着人和社会的种种历史和现实,它是为人提供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和居住场所的功能载体,一切文化现象都发生其中,而且建筑既表达着自身的文化形态,又比较完善地反映出人类文化史.同时,为适应广泛的社会需要,建筑也必须反映时代的、地域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特征才能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就建筑空间的物质属性而言,它反映着最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而在社会属性方面,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也都渗透其中,如雕刻,雕塑,工艺美术,绘画,家具陈设等,都是建筑空间与建筑环境的组成部分;而建筑所体现的象征、隐喻、神韵意义,也都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境界相联系.人们对建筑的体会,用在其中,乐在其中,建筑空间也就真正成为创造历史文化的媒介了.建筑的留存期相对来说是很长的,少则十几年,几十年,多则上百年上千年.古埃及的金字塔就已经有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虽不如西方的石材建筑耐久,但有些建筑还是有相当长的历史.这些仍然留存的建筑对当今的建筑思想仍然意义重大,如它的物质用途和精神影响.就算是现在没有能够留存的,我们通过关于它们的文献记载和建筑的历史继承性,可以看到仍然对我们施加着影响.建筑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每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风格不是凭空出现的,有其历史渊源.总之,建筑空间的形成与其当时所处的物质技术状况、社会政治状况、意识形态状况是分不开的.研究建筑的空间包括建筑空间的创作,都不能抛开历史文脉,要与历史传统达以完美的契合.。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中国建筑体系与西方建筑体系,是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民族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

不同的宗教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建筑理念、建筑法则及建造方式。

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

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

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

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征。

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式风格。

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

“这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

这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

”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

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

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1.宗教建筑选址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

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

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

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

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

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

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

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

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作为凝固了的文化艺术品,从未间断过对人们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文化特质、哲学体系、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建筑历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明显差异。

1.中国的宫室建筑带有权力中心思想的印记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有多层级纵深,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

这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

皇家建筑是帝国形态的象征。

普通人家建筑也严格地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

即使最偏远乡村中的房子也遵守着宫殿建筑中蕴含的等级体系与社会思想文化准则。

2.中国重视“内宇宙”修炼的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痕迹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涵泳性情,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内心修养作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譬如狮子林中的假山曲径,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

3.中国建筑的围墙文化中国建筑喜欢用一堵坚实的围墙把建筑封闭起来。

作为家天下的皇帝,更是给“国家”(以国为家)修了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围墙。

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思想因子。

4。

中国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徽派建筑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

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堪舆之学,大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问有某种内在的隐秘关联。

5.西方建筑文化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迥异之处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建筑在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十分显著,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判断出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年代。

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重要的一颗明珠。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岱庙是山东泰安最完整也是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汉代,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多次整修、扩建,现今基本保留了宋朝的规模和风格。

以宋朝为时间点,对应西方12世纪,在法国出现“哥特式艺术”。

当时的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欲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巴黎圣母院作为当时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建筑群里最具代表意义的一座教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诉求。

尽管岱庙为建筑群体,巴黎圣母院为建筑单体,但他们同为宗教建筑,通过在建筑用途、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上的比较分析,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理解中外建筑思想、哲学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差异引言宗教建筑的地址选择,承载着一定的宗教文化,表达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东西方的宗教选址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

中国的宗教建筑处于较为从属的地位,是服务于皇家建筑而存在的一种建筑形式,虽然也是人们信仰的表现形式,但是人们对于佛教或道教的信仰远不及西方人对于基督教信仰的那种广泛;西方人将基督教的信义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重视宗教建筑的精神属性,对于上帝的崇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使用最好的建筑材料,最好的建筑技术设计教堂,教堂也被赋予新的精神含义,成为他们进行祈祷与忏悔的精神场所。

1建筑选址的审美差异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般都在山林之中。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他们信奉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注重探寻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把道观和寺庙建在山林之中,让建筑融入自然,与世隔绝,羽化升仙。

西方的宗教建筑大多都选在城市中。

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人本主义,即“人神合一”的哲学观,认为神就在自己的身边,人们可以在教堂前面的广场上玩耍嬉戏,宗教建筑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堂一般会建成城市中最高的建筑,高耸入云的尖顶象征着人们的思想可以和上帝交流,也是人们死后通往天堂的道路。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满足人类的居住和工作需求,还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特点。

中西方建筑在形式、结构和设计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古建筑则以其独特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

首先,中西方建筑在整体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建筑强调对称和直线,追求几何体的完美形态,建筑体量通常规整而清晰。

而中国古建筑则偏重于曲线和非对称,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通过建筑形式来表达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庭院布局和错层建筑技术,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魅力。

其次,中西方建筑在结构和材料选择上也有很大不同。

西方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注重大空间和大跨度的设计,使建筑在技术上更加先进和现代化。

中国古建筑则以木结构为主,因受制于材料和技术条件,常采用悬山、飞梁和榫卯结构,注重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的体现。

古建筑常使用花岗岩、青砖等天然材料,使整个建筑更具自然与原生态的感觉。

此外,中西方建筑在设计理念和意义上也有显著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追求现代性和个体的表达,建筑常被看作是经济和技术的产物。

相比之下,中国古建筑更加强调意象和象征意义,常以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形式呈现,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

古建筑往往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意义。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式、结构和设计理念上。

西方建筑追求现代性和实用性,强调技术和功能;而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曲线形式、木结构和象征意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不仅展示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类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契机。

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中西方的建筑特点,创造出更具创新和独特性的建筑作品。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

中西方制度文化比较结课论文姚婧 20080254 公共事业管理0802关键词:1宗教建筑2建筑文化3教堂4信仰5美术内容摘要: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总之,一个民族特定的心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教堂与寺庙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

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就是宗教美术,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堂。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

在这个历史时期教堂建筑和美术融为一体,成为基督教美术的最高代表。

中世纪的欧洲教堂,是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效果融为一体且高度统一,具有实用和象征意义,起到宣扬基督教教义的目的,能更深地控制、麻醉信徒们的思想感情,使人威慑于宗教神权之下,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臣民”。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摘要:每一地域都以鲜明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谈起一个国家或者是某一地区,总会有标志性地建筑代表着该地的人文气息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建筑已经成为了一种元素和符号。

建筑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场地,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分析也有利于我们欣赏到西方国家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也能够领略感受到西方国家人们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我们还能借鉴吸取西方建筑的设计优点和长处,来促进国内建筑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标志性建筑的风格和差异原因进行分析,来领略中西方传统建筑的美感,欣赏到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风格一、中西方建筑风格谈起中国,我们想到的首先就是故宫。

故宫作为我国标志性地建筑,它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具有国内建筑风格的代表性,是我国历史建筑风格特征的体现。

故宫继承了传统的宫殿建筑思想,根据《周礼》和古代“礼治”中规定的法则进行规划,通过空间的整体布局和装饰材料等诸多手段,完美地表达出了宫殿建筑中所蕴含的君权神授、天子至尊的核心思想。

故宫的风格可以说是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雄壮。

从故宫的建筑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建筑所体现出的风格是符合“礼治”的有序,它包含的是一种尊卑和礼治的思想,并且我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整体上的相互衬托和融合。

同我国传统建筑风格不同,西方代表性建筑的风格同我国建筑风格十分不同,从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风格来看,西方建筑所体现出的风格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美,而古典主义一般来说是指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文化艺术,,我们从当时的建筑来看,大多是石头建造的,众多的石柱支撑起建筑,而且建筑注重于单个建筑的气势,从西方遗存下来的神庙和一些教堂来看,西方建筑的风格则体现出了一种对于宗教的尊敬。

二、中西方建筑差异的原因地理环境:谈起中西方建筑差异的原因,地理环境占了很大的比重,它首先就能夠影响到建筑的风格,就我国而言,由于大陆面积广阔,气候较西方而言显得干冷,这也导致我国传统建筑在御寒方面的考虑,像厚而封闭的墙体就是起到御寒的作用,而西方由于受海洋影响较大,人们对御寒方面的考虑在建筑上的体现不如我国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摘要]:分析比较欧洲教堂与中国寺庙建筑空间构成及两者的行为活动系统,并探讨宗教建筑文化学意义。

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具有性格和秩序,以社会交流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习俗为中介,使外在的意义空间(场所精神)转化为建筑的意义空间。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关键词]:欧洲教堂寺庙空间差异
Western religious architecture of the spatial difference Name: Chennan ID: 1001105 Clas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Abstract: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European churches and Chinese temples and their conduct space activities constitute the system and to explore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lies in building a character and order, the behavior of human soci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practices as the intermediary, so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ternal space (the spirit of place)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space.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create a space in between the Western religious architecture.
Key words: European Church Temple Space Differences
1.序言
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具有性格和秩序,以社会交流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习俗为中介,使外在的意义空间(场所精神)转化为建筑的意义空间。

由此可见,在显现的空间下,隐藏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流活动所同定下来的空间模式也不同。

这种模式与虽然似乎是无法触及的,但它的确存在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区域乃至每一幢建筑中,存在丁人们的无意识层次之中,与人类的生活行为和习俗背景深刻地结合在一起。

欧洲教堂钟声与寺庙的钟声之音的不同,其实就意味着中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生活行为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也体现在欧洲教堂与中国寺庙两种
宗教建筑空间形态的差异上,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而对两者的空间形态进行比较。

2.组织构成
欧洲教堂多半离居住区不远,教堂本身、教堂前广场与城市关系紧密,街道系统多与教常前广场直接联系,如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宗教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人们可以在广场上游戏、约会、交易和歌舞,体现了自公民的各种意识,所以感觉其钟声多半是八世的。

牧师的生活与教务是分离
的,而资金上的来源主要是宗教权力下的政治集
团。

中国的寺庙通常是建在远离市区的山上,即
使建在市区,电往往选在僻静处。

由寺庙本身、
僧侣的居所、人片寺属用地构成。

地块结构比较
自由,寺前场地宽阔,如洛阳白马寺。

宗教与现圣彼得堡教堂与广场
实生活分离,宗教是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人们去寺庙一般仅为朝拜或参观。

寺庙的宗旨是求脱离尘世,而其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寺庙信徒的供奉。

3.建筑模式的历史演化
欧洲教堂是西方筑类型的典型代表,多为单体布局,注重空间的围合。

古岁马时期的教堂构思是静态的,不论是圆形还是方形的牵问,其共同的规律都是对称性。

重视空间的层次、形体与组合,用梁柱与拱券相结合的体系,以超人的宏伟尺度,形成沉静的、宽敞高大的空间,非常具有纪念性的效果。

中国寺庙多为组群建筑空间范围较大,不寻求封闭的四壁围合。

从白马寺开始,中国寺庙一开始便与传统的宫殿与民居建筑相联系。

后来由于许多世家贵族“舍宅为寺”,于是中国传统的居室建筑布局逐渐融入寺庙建筑中。

因此,寺庙具四合院
特征。

高度不突出,尺度与人接近。

寺庙本身没有神秘色彩,充满神秘色彩,让人顶礼的是庙内的神像。

这种神圣与世俗的倒转,源于中国崇尚自然、恪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后期发展与周围环境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园林,颇有中国古诗的意境,是名胜游览之地。

4.建筑空间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欧洲教党内部空间高大神秘,无限向上,注重光的运用,朝圣路线与轴线重合并有意加长;外部空间多为围合的几何性广场,街道相连。

社会行为、教徒的日常仪式活动(教堂内)、固定时段的商品交易、休憩、表演活动(教堂外广场)。

可见,教堂的建筑空间内外分区明确,不同的空间体现不同的功能。

中国寺庙内部空间尺度较小,细部装饰丰富,驻足空间宽敞并多样化,佛像与人对话;外部空间布局较自由、开敞,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社会行为信徒朝拜仪式(寺庙内及寺庙外)、集市庙会、风俗旅游。

可见,寺庙的建筑空间内外分区不太明确,活动范围由室内到室外,活动内容丰富。

5.平面布局特征
欧洲教堂平面多为巴西利卡式、十字式、集中式。

其建筑平面严谨、对称、理性、具有强制性与遵从性的特征,与至高无上的神权相对应。

在这里,建筑空间与文化行为空间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书写着历史。

中国寺庙平面呈现出单体式、院落组群式、园林式。

其单体建筑平面简洁、自然,组群却随环境而灵活的变化。

它结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其文化特征已经与其空间意义完全融合在一起,彼此相生。

6.结语
通过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西方教堂与中国寺庙在空间观念上大相径庭,究其
内因恐怕要归于两者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在基督教哲学中,宇宙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根据基督教教义,上帝是宇宙的精神,世界万物是宇宙的肉体,宇宙正是这两者的统一。

因此,教堂一般分为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

精神空间是上帝的居所,其空间的意义在于为至上的上帝创造一方至圣的栖息之所,以及此岸的彼岸世界物质空间是祭司、教士及信徒们聚集、礼拜的场所。

佛教也讲宇亩,但是其概念和西方宗教的不同。

在佛学里,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

因此,寺庙建筑空间的意义不在其神圣、神秘或高敞深邃,而在于以“气”为基本的空间内涵。

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气是视而不见、触而不觉却无所不在的东西。

上面提到的寺庙空间的诸多特征都是适应“气”之特征的。

如尺度不大,以防室内阴气淤滞,高度不巨,以防阳气过甚,不强调过度围合空间,以便阴气和阳气的沟通。

一座座尺度适宜的单体围合成庭院,使气流通自如。

如果说欧洲教堂是“灵”的空间,那么中国的寺庙就是“气”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罗小未,蔡琬英. 古代罗马的建筑外国建筑历史囤说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2] 韩增禄.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文化·人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3]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4] 余东长.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